《克與千克》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53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克與千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

“千克與克”是學生第一次認識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碰到千克與克單位,但對於學生來説,在腦子裏並沒有形成1千克和1克的概念。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聯繫生活實際,無論是課前情境導入,還是課堂中的實踐操作,課後的練習設計,都以生活實際為基礎。

一、從課前實踐調查入手,初步認識千克與克。

在課前,我就佈置了要求學生到超市商場調查有關物品的質量。因此,在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直接進行彙報:一袋牙膏是30克,一袋麪包是7 5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乾是50克,一袋鹽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麪的重量是100克……學生的回答有聲有色,説明大家在課前都已經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對克與千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在動手操作中,形成質量概念。

在克的認識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説”四個層次,認知克是用來稱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單位。通過用手掂一掂二分硬幣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組內反覆掂一掂、拎一拎一瓶礦泉水和兩瓶礦泉水,讓自己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通過説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愛數學的`興趣。

三、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千克與克。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們差不多都形成了千克與克的重量概念。

反思千克與克教學,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在小組活動時,課堂秩序有些混亂,教師應及時調控課堂。

2、教具準備不足。

3、學生對“比1千克多的物體”體驗還不夠,應多舉例,多讓學生體驗,比如可以通過抱抱自己的同桌等活動強化感知。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2

《克和千克的初步認識》第六單元的第1課時。克與千克對於國小生來説是個全新的質量概念,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以及實際生活經驗。

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我就通過生活中物品有長有短、有多有少;又請了一大一小兩位同學,引出兩位同學有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量。隨後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實物。並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米和重約1千克的水果(4個蘋果),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着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用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實物材料,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説一説、稱一稱的實踐活動,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實物,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如: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500克鹽有多重,1個文具盒、1個小朋友,1個西瓜,1個乒乓球,1支粉筆等讓學生對質量單位的感知,遷移到對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讓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一定的技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6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但學生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因此本節課從逛市場引入課題目,讓學生認識了各種各樣的秤,而後在實踐中感知1克和1千克。通過眼的觀察估一估、手的感知掂一掂、手的操作稱一稱、腦的思考比一比、耳的傾聽説一説等活動,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從不同角度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質量概念。最後迴歸生活,找一找身邊哪些物品的質量可用克作單位,哪些物品的質量用千克作單位,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正確含義,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本節課存在的不足:

1、給學生掂量、感受、尋找的的時間較短。1克、1千克不能僅靠老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地説,對它們的認識,需要孩子們自己的感受。各種大約1克的物品,學生掂、找、感受的時間多一些。而由於一些原因,教學千克時課堂上只讓學生掂了掂2袋鹽、4個大蘋果的重量。學生的體驗時間確實短和少。

2、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説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師對課堂出現的問題靈活應變能力待提高和加強!

建議:

本週讓孩子們再去超市看一看,看小食品袋上的多少克;看大米、麪粉、電器等大宗物品包裝上的千克,孩子們的眼界會更寬,知識也會學得紮實,用得熟練,提高生活能力。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3

教材要求學生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克與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觀念,教材的安排是分兩個課時分別認識千克和克的。由於這一節是學習重量單位的開始,學生雖然在生活中都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重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重量觀念,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着力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感知體驗,切實讓學生建立重量觀念。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景,從課前實踐調查入手,初步認識克與千克。

在課前,我就佈置了回家調查自已喜歡的物品的重量的作業。因此,在課一開始,我先問學生“你們玩過蹺蹺板嗎?”“蹺蹺板在靜止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從而引出物體有輕重之分,接下來就讓學生直接進行彙報自己調查到的物體的重量,(斤、公斤、兩、克、噸、千克),我根據學生的彙報把相關的重量單位作為副板書記錄下來,再結合超市情景圖,抽象出克與千克噸是國際通用的重量單位,斤、公斤、兩是我國人民用的重量單位,從而引出本節課研究的重點:克與千克。

2、教學設計落點是“體驗”數學

課程標準中關於這部分知識的目標是:在具體的.情景中,感受並認識克和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但單憑他們課前的認識,是遠不能成功的建立實際的質量觀的。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我給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過程,進而來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圍繞這一目標我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怎樣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如何實現讓學生了解“輕的物體用克做單位,重的物體用千克做單位”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給每位學生提供了一枚2分錢的硬幣和糖果,直接告訴學生2分的硬幣重1克,讓學生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1克很輕,在告訴學生1克中的物體還有1枚髮卡、一顆鈕釦、一張名片進而加深學生對1克這個重量單位的理解,接下來讓學生掂一掂糖果的重量,讓學生在認識1克的基礎上,對稍重物體的感知和估計,在初步估計的基礎上自然過度到“誰估計的最準確?”引出用天平來稱一稱,在稱完糖果的重量後讓學生在找一找,看自己帶的物體中哪些比糖果稍重一些,再一次讓學生對常見的物體象鉛筆、雞蛋、蘋果等進行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的活動。在完成這些活動後,我問學生“你知道一袋鹽有多重嗎?”“那兩袋鹽有多重呢?”學生説用計算的方法用500克加500克等於1000克,老師説“除了計算,你還有其他的方面但到建兩袋鹽的重量嗎?”學生説用天平稱,這時老師介紹這個天平裏最大的砝碼是500克,它只能稱較輕的物體,在此產生矛盾,引出盤秤。通過在盤秤上稱,使學生髮現:通過計算兩袋鹽的重量1000克與稱出來的1千克是相等的。緊接着馬上讓學生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體,感受1千克的重量,在小組合作,幾人在一起輪流掂一掂2千克、3千克、4千克的重量,然後老師出示大包菜,還是讓學生先估一估,再掂一掂,最後稱一稱。讓學生充分感知和認識千克的基礎上,我有讓學生學生彙報了自己的體重,有的學生是用斤的描述的,為了讓學生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和進一步加深對千克的認識,我讓學生選出了本班最重和最輕的學生到體重秤上稱一稱,使所有同學通過對比,對自己的體重有一個清楚的定位,即其他的學生的體重應該在20——42千克之間。

3、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差不多都形成了克與千克的重量概念,在最後,我設計一些連一連、填一填質量單位、認一認稱上的讀數、判斷和是真是假的練習,提供大量的數學信息,讓學生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4、拓展延伸

在本節課結束時,給學生介紹了關於公斤、斤與千克之間的換算,世界上最小的鳥和最大的鳥的重量,使學生拓寬知識面。

整節課學生的興趣較高,體會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增強他們進一步學好數學的信心。但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對低年級學生的教學組織不到位,教學中雖然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但放手不夠,象稱物體的重量可以讓學生上台稱,學生自己讀數等,在用天平稱物體時用時過長,導致拖堂,以至於最後草草收場,沒讓學生談收穫,進行質疑問難。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4

"克與千克”是二年級數學下冊的教學內容。在學習時,學生由於沒有基礎,為了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設計了教學內容,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靜態為動態

克與千克”對於國小生來説是個全新的質量概念,儘管學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觸,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沒有實物的襯托是很難進行感知的。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我就通過生活中物品有長有短、有多有少;又請了一大一小兩位同學,引出兩位同學有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量。隨後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實物。並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硬幣和重約1千克的水果,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着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最後再出示某些物品,讓學生進行估計體驗成功的喜悦。

2、樂中學,學中思。

讓每一位學生帶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頭及一些零食等,這樣就更加貼近了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用手掂量物體的質量、用心感悟,探究的興趣油然而生,讓人睹物思索,使學生一直處於亢奮之中。達到了以導激情,以情啟思的目的。學生在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機會,通過學生的掂、猜、稱、辯、思,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

3、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準確、樸實、有效”。

簡單明瞭的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教學,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真實有效的誘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動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合作互動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知識,逐步讓自己獲取克與千克的概念經驗更加清晰。運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覺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輕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驗證,水到渠成,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動手操作及小組合作等能力。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5

關於教學目標:

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徵,而對於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有的也相對較為間接。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同時培養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識。

因此,教學設計中關於教學目標的定位為: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並溝通克與千克的聯繫,知道1000克=1千克,並知道它們的區別。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方法和意識。

反思一:

審視這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新教材中把“千克”與“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對“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將這兩個重量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識和建構,來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的某一個重量單位掌握了,那麼另個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個教學環節,從1克到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最後到1000克,將克與千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將克與千克作為一個整體在重量體系中加以構建,這樣就可能使概念教學較為豐富與深入。

反思二: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量,説説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個很輕的單位,人們是幾乎感覺不到的。之後,我讓學生找一找桌上約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養他們的估計能力,再揭示學生找到的物品都約重1克,為豐富克的感知,讓學生感知10克要幾個硬幣, 20、50克呢?並讓小組6、8個同學合起來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再讓學生估量蘋果與鹽的重量,在估量過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優化。可惜在估量確定出蘋果重量之後,忘卻了讓學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學1千克的時候,我請學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廢紙哪個重,哪個輕,由於兩者體積相差比較大,學生很好的認識了千克,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要看質量而不是體積。最後我請學生比較了1克與1千克的不同,他們明顯感受到1克比1千克輕得多,這為他們今後在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學完千克後,因為時間關係,遺憾地沒讓學生感受幾十千克有多重。另一個值得反思之處就是在迴歸課本的整理知識的環節中,該思考適當的引導學生整理、回顧知識。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6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列舉了許多生活中大約重1克,1千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與千克的印象,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説一説、稱一稱系列活動,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為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本節課中,由於大量的活動,課堂秩序不夠井然。由於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興趣很高,常常在老師還沒有説完活動規則時就急不可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讓學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訓練中應該更紮實一點。讓學生分組稱一稱.再交流説一説.讓學生自己驗證得出1000克=1千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7

《克與千克》教學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我佈置任務:讓學生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採集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記錄5個物體和它的質量。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初步懂得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

本節課的一開始,學生先彙報自己蒐集的知識,列舉物品的重量,同時説説自己“關於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説:“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 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首先讓學生用手掂一掂一個2分或1角的硬幣,感受1克的重量,然後舉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約是1克。出示學生調查收集的用克作單位的物品,體會100克、500克的重量,再用手掂一掂數學課本,估計一下它的重量,出示大約是170克。

學生每人帶了一包500克的食鹽,我問:1000克有多重呢?孩子們馬上將兩包鹽放在了一起,掂一掂,體會1000克有多重,接着我板書1000克=1千克。問題: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用千克作單位?課前學生已經記錄下自己的體重,同桌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30千克左右的.重量。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並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在練習中鞏固昇華知識

練習題的設計形式多樣、有趣,包括填合適的單位,估計物體的重量,判斷對錯以及讀小明給姥姥的一封信找錯誤等等,學生興趣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和昇華質量概念、感受數學的樂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不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是讓學生在填寫質量單位時有個支點,會與掂過物品的實際重量來作比較,然後選擇用克或是千克作單位,從而幫助學生會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填空,如果要讓學生直接估計出這種物品有多重,對於部分學生來説還是比較困難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能多觀察,估一估,掂一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8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顏色等表面特徵,而對於質量的關注則較少。由於孩子們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而且“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這部分的教學我主要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初步認識“克與千克”。在教學中,我着重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展現本課與現實的密切聯繫

我拿着天平和盤秤走進教室,很成功的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利用生活中常出現在孩子們身邊的秤拉近質量的學習與孩子們的距離。並藉此機會簡單給孩子們講解了盤秤和天平的用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追問孩子們還見過什麼樣的秤?

二、突出體驗學習的意義

“克與千克”的教學不能拘泥於普通的理論課堂,要讓孩子們親自體驗才有助於孩子們對知識的掌握。我首先讓孩子們用學具掂量了學具中“1克”的學具,體驗1克之輕,再用盤秤稱量了數學的重量,發現6本數學書的質量大約有1千克,讓孩子們分組體驗了1千克的有多重,讓孩子們對1克與1千克有了初步的體驗。

三、利用數學活動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我安排了“拍賣會”的活動環節,當孩子們對1克與1千克有了初步的體驗後,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水果:蘋果、梨子、香蕉、油桃、番茄等。讓孩子們以手稱量猜測水果的重量,並將孩子們的回答板書在黑板邊緣,再稱量水果,將水果送給猜測質量最接近的孩子,孩子們十分活躍,課後我通過調查,發現有的孩子雖然課上不知道水果的質量,但是通過活動,瞭解了哪種水果大約有多少克。活動環節的效果還是非常好的,為孩子們以後做估質量類的題目打下基礎。

但是對於這類要求實踐的課程來説,孩子們的充分體驗是十分重要的。可是由於課堂的侷限性、工具的侷限性、材料的侷限性,有的孩子們還是不能親身參與到體驗中來,於是我佈置家庭作業讓孩子們回家用家裏的稱量工具稱一稱家裏物品的質量,增加生活體驗。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9

在學校“求實杯”的比賽中,我執教了一節《克與千克》,聽了

領導評課後,感覺到自己很茫然,對新教材的編排有些困惑,通過這一節課與參與新課程的教師共勉,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1、深深地感覺到教師不是鐵路警察,不是隻管這個階段的知識教學,在質量的概念上,充分地反映了教師應該有更廣博的知識結構,也許我們不需要全部都講給學生聽,但是我們只有掌握了充分深刻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同時,我也感到,如果在課前能多查閲一些資料,自己就能避免一些教學錯誤的出現。

2、自己正在實踐的是課改教材,這節課的備課過程讓我感到教材給與我們教師實踐的空間很廣泛,然而我卻感覺到自己越來越不會上課了。教研員老師特別強調,現在備課如何才是一節好課,最重要的一個標準是看對學生是否產生了實效。我覺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對自己學生的學習情況瞭解得特別清楚,能不被學生的某些假象所迷惑。教材提供的教學素材,只有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備出來的才是一節好課。教師怎樣才能瞭解自己的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我想説起來簡單,但做起來還是挺不容易的。

3、這節課的目的就是要給予學生有關“克和千克”的準確認識,可是在授課是我沒有通過實際的工具測量給學生這個準確地認識,是非常錯誤的地方。今後再授課時,教師要準備一架天平、一台秤,通過教師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克和千克”。學生手裏至少有一個彈簧秤,在測量一千克時,讓學生通過測量“米、水、沙子”等密度不同的物體,讓學生感覺到“物體的.質量與物體的體積沒有關係。然後可以再讓學生顧及“一千克蘋果大約有多少個時”準備大小不同的蘋果,讓學生對於“克與千克”和“物體的質量”有更全面地瞭解和認識。

4、對於這類需要學生進行學具操作的課程內容,教師平時一定要對學生操作學具時的基本要求貫徹始終,否則,學生在不該操作的時候玩學具,不僅學具不能幫學生學習的目的,反而成了學生學習的障礙。

5、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規範,不能過於隨便,尤其是在概念的建立和幾何課程時,教師在備課時,我認為像自己這樣的年輕教師一定要仔細考慮自己的每句話,給學生一個正確的概念和清楚的表達。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0

在本節課中,學生由於沒有基礎,在課前,就讓父母陪學生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有關“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調查,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等,知道了比較輕的東西常用克來做單位,比較重的東西常用千克來作單位。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接受這節課的內容,我精心地進行了設計,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先通過出示一個大雪梨和一個小雪梨來比較,又用大雪梨和一包薯片比較,引出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量。再讓學生出示課前準備的`一些物品,例如:2分的硬幣、水果、鉛球、圓片、兩袋鹽等,接着讓學生猜一猜、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的質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説一説、稱一稱系列活動,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枱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情感,在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活動中,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

不足之處: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興趣很高,但學生有時沒有等老師講完活動規則時就迫不及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完成得更好。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建立1克、1千克的觀念,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

教具準備:一個蝸牛(重1克)、鹽(500克)兩袋、多媒體課件、天平、砝碼、2分硬幣、彈簧秤、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小天平、2分硬幣、大米、石子、彈簧秤、各種物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我聽説咱班有兩名同學跑的很快!他們是誰啊?

師:今天讓他們舉行一場比賽怎麼樣?

師:今天的比賽要增加難度,讓他們每人背一個同學來比怎麼樣?

(學生活動)

師採訪冠軍:你為什麼要選“XX”,不選“XXX”呢?

師:“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

師小結:“斤、兩”是我們國家常用的單位,你知道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是什麼嗎?

這節課我們來研究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板書)

二、探究新知

1.交流彙報。

師:前幾天老師讓同學們廣泛收集、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現在交流一下好嗎?

師小結:同學們説了那麼多,你有什麼發現嗎?

2.認識秤。

師:要知道物品的輕重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

師: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幾種常見的秤?

(多媒體課件出示盤秤、枱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

師:你在哪見過這些秤?

師:同學們都沒見過天平,下面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天平。

(介紹天平的組成、用法)

3.認識“克”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小客人──“蝸牛”

你們想不想知道這隻蝸牛的體重?

(學生興趣高漲)

師:那我們應該選擇什麼秤來稱呢?

師:那我們一起來稱一稱這隻蝸牛的體重。

(示範操作)

師:我們來看遊碼的左端停在刻度幾?

師:以蝸牛為標準,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嗎?

師:我們分小組來稱一稱看誰估量的最準。

(小組活動)

師:每個同學拿一個2分的硬幣掂一掂試一試,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説出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

師:同學們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稱一稱,好不好?

聽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計一下物品的質量,然後再用天平稱出物品的質量。

(2)稱好的物品的質量用近似數表示就可以。

師:剛才有的學生想知道我們的'數學書有多重,用標尺上的刻度不夠,我們還有個辦法用法碼來稱。

説明:遊標撥回刻度0,在右盤放入砝碼,直至天平平衡。

將砝碼和標尺上的質量加起來就是數學書的質量。

師(拿出一袋鹽):誰來估量一下一袋鹽的質量?

師:我們來一起看一看質量標註,一袋鹽500克,那兩袋呢?

(板書1000克)

5.認識"千克"

師:如果再重一點的物品用天平來稱還合適嗎?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家裏常用的彈簧秤,誰知道彈簧稱的用法?

我們分小組從你的材料袋裏稱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邊(板書:1千克)

師:我們稱出了分別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麼發現嗎?

師:雖然體積不一樣,但質量是相同的。

師:同組同學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師:你能估計一下你的凳子、書包有多重嗎?

稱一稱試一試吧!

小組活動並彙報。

6.認識1000克=1千克

師:1千克大米和剛才稱的1000克的鹽比較,請小朋友來猜一猜,誰重?

(學生猜)

師:我們用彈簧秤來稱一下這兩袋鹽的質量。

師:也就是説 1000克=1千克(補充“=”注意讀法)

也可以説1000個1克是1千克。

三、應用拓展

1.認識常用的枱秤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天平和彈簧秤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台秤,你能讀出枱秤上的數據嗎?

2.認識健康秤

師:誰能説出他們的體重?

3.連線

西瓜 100克

方便麪 5千克

4.判斷

(1)一個乒乓球約重3克。()

(2)小胖今年7歲,約重2千克。( )

(3)1千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 )

課後小結: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採集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本節課的一開始,我就從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關於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本節課重點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説一説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2

一、在實踐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説一説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得來的,而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説”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現、認識、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培養了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構

在課堂教學中,不可能人手一台天平,讓學生去親手體驗,而教師的演示,學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這時網絡資源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我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過程。因為有了這個體驗,從而使學習過程變得簡潔、易懂。

傳統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採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並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後,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脱節。《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學事實,又重視數學經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覆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克”“千克”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歷、體驗後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澱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3

1、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課。整堂課以“感受生活化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親力親為,親手實踐,重視實幹、實效、實在、實際。

2、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密切關係。設計中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導入來認識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秤,再以學生天天都能接觸的實物入手,稱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激發主動學習的願望。

3、整個教學活動還突出學生的親手實踐。從1克到1000克的逐一認識,都是有學生實實在在的經歷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稱一稱,這樣的教學,學生最後獲得的不僅僅是一些乾巴巴的數學知識,而是我們為學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讓孩子的心靈在指尖舞動,讓他們盡顯思維,對這些數學知識有最深刻的瞭解。

4、在練習這一環節中,設計一些有層次性、過渡性的題目,由簡到難,增加對比度,並和學過的知識融匯貫通,達到傳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認識)、鞏固舊知(長度單位)的目的。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4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用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調查,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常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常用千克來作單位的。這樣在課的一開始就抓住了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讓學生更有興趣,更有效地學習後面的新知,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注重的是學生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猜一猜、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的質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説一説、稱一稱系列活動,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學生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枱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並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在教學千克和克的字母時,讓學生觀察枱秤的單位,我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這樣,在一堂課中教師能正確地把握好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度,使學生更加學得開心,學得自主。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5

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在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千克”與“克”這兩個質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並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和建構,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一個質量單位掌握了,那麼另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輕的,幾乎感覺不到。之後,我拿出電子稱讓每位學生上台來稱一稱課前讓他們自己準備的一件物品。稱完後讓學生高舉自己所稱物品並當眾讀出自己該物品的'質量,看似既浪費時間的一件事實際上意義重大。二年級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限,對質量單位及物品的輕重瞭解的實在是少之又少。經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之後,學生對很多事物的輕重有了大致的瞭解,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每當他們遇到同自己稱的物品差不多的物品時候,他們的心中就有了一個參考量。在後面的練習中遇到判斷到底用千克還是用克做單位時,孩子們都能準確地做出判斷,可見當堂稱一稱並沒有浪費時間,該有的體驗式學習就必須要有,不能嫌麻煩。正所謂體驗一次勝過講解千百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