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56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

加法運算定律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內容,是在加法及驗算、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本節課的新知識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都有相應的認知基礎,學了本節的新知識又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認識原來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在教學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本,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握學生的認識規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1、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現具體情境,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為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通過解決情境中的問題,讓學生對兩個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在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引導自主探索發現規律

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發現和歸納出運算定律。學生雖然在此前的學習中,對四則運算中的一些性質和規律有感性的認識,為新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本節課畢竟是屬於理性的總結和概括,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識,讓學生獨立解答,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不同的方法,並通過學生自己的舉例發現規律,概括出相應的運算律。

3、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中,兩個運算定律都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定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敍述所發現的'規律。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規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統一用字母來表示。這樣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一方面有利於符號感的培養,方便記憶;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識的抽象概括程度,也為以後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初步的基礎。同時,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反思的過程,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學的過程中仍存在着諸多的不足之處:

在探索加法結合律的過程中應該再放開一些,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律。

在教學加法結合律時應該讓學生多舉些例子,讓學生去評價舉的例子好不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結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數放在一起,而不是隨意的亂編。然後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先後用符號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全班交流時,可以讓學生具體説説他們所舉的例子。其中,對於直接寫等式的情況,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甄別,使學生形成合理、科學的驗證方法。

還應更強調本課難點,如結合律等號兩邊的加數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位置和運算順序;結合律的特點是運用小括號,小括號的作用是把兩個加數結合起來先算、讓學生在課堂上初步感受到應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發展應用意識。在學完兩種運算定律後,可以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練習鞏固,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2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於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於他們來説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説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説出自己的發現應該儘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後,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接着,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a+b=b+a等等。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説下去,能説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敍述這一規律。然後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後指着板書,有學生説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為什麼?(生答:因為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

接着,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並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2、對加法結合律的教學看法

在加法結合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延續了加法交換律的教學方式,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得出等式;再給出兩組式子,通過計算得到也能用等於號連接;然後學生自己舉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加數位置沒有改變,運算順序改變了,和沒變。這樣的教學顯得順暢,但是新意不夠,學生投入的激情不夠。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3

對於加法的交換律學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三個或三個以上加數相加時,他們分辨不清是該交換律還是結合律了。通過本節運用課,我發現孩子們對結合律掌握得不太好。尤其是在交換律和結合律同時使用時,他們有簡便的意識,卻對定律的辨析不夠清晰,缺少明晰的步驟。

如:在解決115+132+118+85這一題時,學生們都知道將115+85相加、另外兩個加數相加,但是他們缺少這一交換和結合的.步驟,而是直接在第一步就寫道200+250,還有部分同學直接在橫式上加括號。這一現象表明:學生們對於簡便的計算方法、加法的運算定律只是初步理解了,有簡便的意識,但練習還缺少規範性。

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又覺得有些矛盾:我們的教學應該是為了讓學生會用,而不是將重心盯在讓學生辨別是交換律,還是結合律之上,我們都知道:會用才是目的。但是沒有規範的要求,他們僅將簡便的過程藏在心裏,無疑顯露出他們對簡便運算與定律掌握不太牢固,運用時缺少足夠的信心,還未能理清晰計算過程,表現力尚為缺乏。所以學生們尚需走穩每一步,看似簡單的內容也得紮實的理解、熟練地運用。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4

《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四年級下冊教材104頁的例4以及相應的習題,學習的是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教學目標分為三類:

(1)知識目標:經歷探索有限個例證使學生理解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的過程,並根據數據特點正確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

(2)能力目標:在具體情境中,靈活應用加法運算定律解決實際問題,體會解決實際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德育目標:在具體情境中,靈活應用加法運算定律解決實際問題,體會解決實際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教學難點: 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小數加減法是否可以簡算,以及應用它解決相關的問題。

在教學本課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遷移的認知規律,運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和簡單的多媒體,創設貼近兒童生活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表象。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我採用了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

1、教學時,我創設了春季運動會的情景,通過有激勵性的四項技能競賽情境導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使學生自覺地進行小數加減簡便算法的探索活動,融入新知識的學習中。

2、我結合學生原來的生活經驗,大膽放手,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在學生獨立自行計算,發展學生的個性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從求選手總成績不同的算法中比較、悟出整數加法定律在小數計算中同樣適用。通過情境中特設計的兩道都能用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和一道不能簡便計算的數據,使學生在有限個例證中證實了初步構建的數學模型,懂得能否湊成整數是判斷小數加減算式能不能進行簡便計算的依據。

3、練習設計層次性。課堂練習是學生學習內容的重複反應或拓展,課堂練習能及時反饋不同層次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本課讓學生通過基礎知識的鞏固練習、新知的應用、開放題思維訓練使三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獲、有所悟,並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學生學習信心

4、在教學中還存在着許多不足與缺陷:如本課教學內容有數字的特殊性,如何根據學生生活創設趣味性、有效性、真實性的最佳的教學情境;計算課應怎樣駕馭課堂既體現自主學習,又不枯燥乏味;在獨立探索中有困難的學生應怎樣及時引導和幫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拋磚引玉,提升自我教學能力,是我本節課的目的。教海無涯,又因本人水平有限,本課堂教學難免存在着許多不足與問題,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指點迷津,多多指正。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5

加法運算定律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內容,是在加法及驗算、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新知識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都有相應的認知基礎,學了本節的新知識又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認識原來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在之前的教學中,運算定律都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定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敍述所發現的規律。我認為這樣做學生固然能夠掌握運算規律,但並沒有從本質上真正理解規律。因此,我在教學時,重點讓學生從加法的意義上去理解並掌握規律,主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一、喚起學生的認知經驗,初步感知規律。

教學中,結合情境引導學生列式解答問題,並抓住兩個不同加法算式的計算結果相等,且都能解決問題為切入口,引導學生得到等式。

二、組織舉出相關例子,充分展開討論,初步提煉規律。

請學生以上一等式為參照,再舉一些有着同樣現象的例子,討論交流具有此類特徵的算式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這種規律,初步提煉規律。

三、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的經驗,注意數學學習方法的遷移和滲透。

教學中注意溝通知識間的聯繫。在教學完加法交換律時,我及時把新學的知識和一年級學的湊十法以及加法計算的驗算結合起來,讓學生回憶交換加數驗算的方法,明確與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之間的聯繫。這樣引導學生把新舊知識及時溝通,加深了對已有知識經驗的.認識,同時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

本節課的教學,應該説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反思的過程,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在教學的過程中仍存在着諸多的不足之處:學生初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比較困難,出現表達不夠嚴謹或不會表達的現象,這時我沒有及時補救這種生成問題。課堂語言不夠精煉,重複囉嗦;關於兩種運算定律的特點,雖然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了觀察和描述,在學完兩種運算定律後,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練習鞏固,在探索加法結合律的過程中應該再放開一些,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和分析,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6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於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於他們來説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説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説出自己的發現應該儘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後,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接着,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a+b=b+a等等。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説下去,能説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敍述這一規律。然後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後指着板書,有學生説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為什麼?(生答:因為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 接着,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並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2、加法結合律的教學的看法 在加法結合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延續了加法交換律的`教學方式,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得出等式;再給出兩組式子,通過計算得到也能用等於號連接;然後學生自己舉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加數位置沒有改變,運算順序改變了,和沒變。這樣的教學顯得順暢,但是新意不夠,學生投入的激情不夠。所以我們還在探索、反思是否有更好的題材與方法來教學加法結合律。 對於國小生來説,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於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質疑。相應地,老師也應發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啟發,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生講清自己的算法,讓其他同學也能明白。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7

最近,有幸聽了東洲國小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選手俞老師執教的數學人教版教材《加法運算定律》,聽後深受啟發,東小數學課堂教學真正在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一、從現實生活情境中提供學生髮現運算定律

課的一開始用講故事形式導入,既吸引學生又激發學生思考,同時又直接切入教學內容。故事為:猴媽媽給小猴子吃桃,規定早上吃4個,晚上吃3個,小猴子感覺這樣吃少了。猴媽媽改變成早上吃3個,晚上吃4個,小猴子感到很高興。老師問:小猴子佔到便宜了嗎?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明確了第一種分法是3+4,第二種分法是4+3,實際上是一樣多的,從而引出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如7+8和8+7許多這樣的例子,其結果是一樣的,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並要歸納這些數學現象,並且明白這個現象的實質就是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二、從個別現象類推中引導學生概括運算定律

教學加法結合律時出示學校三個班參加冬季三項比賽的人數,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許多問題中選擇一個對本節課需要引入新知研究的問題“三個班一共多少人蔘加比賽怎樣計算?”讓學生進行計算,根據學生多種計算算式中列出28+17+23和28+(17+23)、23+28+17和23+(28+17)等,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學生的新知研究從根據相同和不同之處邁向概括出了加法結合律。接着又通過一組題組讓學生分組練習,通過分組練習學生體會到加法結合律的`存在對計算時的簡便之處,教師的教學設計目的從讓學生個別現象類推到引導到概括出加法結合定律,教會了學生的認知方法。題組為:(69+172)+28、(207+155)+145,69+(172+28)、207+(155+145)。

三、從具體練習應用中啟發學生體會定律優越性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預設為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解決,引導學生抽象概括並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感知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對於計算的簡便之處。如何讓學生感知?執教者通過對填空題的搶答:204+57=57+□、(45+36)+64=45+(□+□)、57+65+135=57+(□+□)、23+46+77+54=(□+□)+(□+□)及對題目74+102+98你認為怎樣計算方便,把學生引入瞭如何運用加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的領域,這個引入不是強制的,而是學生自覺獲得的需要,也是對新知學習價值的創生。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8

加法運算定律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內容,是在加法及驗算、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新知識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都有相應的認知基礎,學習本節知識又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認識原來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在教學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我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談談我在課後的反思:

一、通過回顧驗算的.方法來完成學生新舊知識的遷移,驗算就是交換;通過摘蘋果來暗示學生湊整可以使運算簡便,為學習結合律以及簡便運算打下基礎。結合成語故事朝三暮四導入新課,寓教於樂,可以更直觀的讓學生感受加法交換律,並加深學生的印象,並讓學生由特定的兩個加數延伸到任意兩個加數,從而引出加法的交換律。

二、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發現和歸納出運算定律。學生雖然在此前的學習中,對四則運算中的一些性質和規律有感性的認識,為新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本節課畢竟是屬於理性的總結和概括,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識,讓學生獨立解答,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不同的方法,並通過學生自己的舉例發現規律,概括出相應的運算律。

三、教學中,運算定律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定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敍述所發現的規律。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規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統一用字母來表示。這樣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一方面有利於符號感的培養,方便記憶;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識的抽象概括程度,也為以後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初步的基礎。同時,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9

在教學時,根據教學目標,自己設計如下的教學過程:

1、口算競賽。

目的:檢查同學的計算情況,同時從中引出定律,為新課作鋪墊。同學進行口算需要觀察數目的特徵,然後在心裏以靈活簡便的方式,迅速、準確的計算出來,這樣心口合一,又快又準,日積月累計算的能力就不時的提高了。從而培養了同學對數學的興趣,調動了同學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

2、創設情景,嘗試自學。

具體做法是:讓同學先嚐試探索,教師引導。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培養同學的探索能力,應貫串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同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創設買文具的情景,把教學內容放到一個同學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同學通過嘗試計算,自覺地將整數加法運算定律遷移到小數加法運算當中,從比較中得出簡算方法。這樣同學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3、課堂練習。教師根據同學的實際生活背景,出示三組學具,分別有三件、四件、五件,讓同學計算它們的總價。同學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水平,自主選擇題目,進行相關的練習,達到滿足不同層次同學的需要,教師從中瞭解同學的掌握情況。

4.概括簡算的步驟。當同學學完新知,讓同學根據出簡算的步驟,可以培養同學運用結構的學習方法,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拓展練習。包括兩個小題。(1)、判斷能不能簡算。主要強化同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培養同學計算時能根據題目靈活應變,防止同學陷入思維定勢,誤以為學了簡算,就什麼題目都要用簡算。(2)、開放題。為同學提供了思維的方法,有利於讓各類同學都得到發展。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0

《加法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於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於他們來説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經過討論,觀察推斷,發現規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把課堂還給學生,我一直在嘗試讓學生自己學自己講,小組合作探究,應該説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反思的過程,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了一定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兩個運算定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

2、整個教學過程教師都是引導者,讓學生自主合作,緊密圍繞並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3、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小組討論,理解和掌握了加法運算定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加法運算定律(字母表達式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效果良好。

4、因為學生的抽象理解能力還有些欠缺,對於加法的運算定律還需要老師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課堂上因為學生展示、學生討論,時間的分配和把握就顯得不夠合理,這也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1

本單元是系統學習基礎運算理論知識,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有了大量加法、乘法交換或結合性的經驗,是學習本單元知識的認知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加深對加法運算定律的理解,也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1、重視規律發現的過程

本節課的學習就開啟了學生對四則運算規律的探究,發現一條規律並不難,但掌握髮現規律的方法十分重要。所以從學習加法交換律開始,就一直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觀察發現--舉例驗證--歸納總結--字母表示”,不斷強化具體步驟,就教給學生一把發現規律奧妙的金鑰匙。

2、重視直觀演示的操作

很多教師在教學規律課的時候僅僅只是侷限在規律發現的過程,而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是把規律的發現建立在加法的本質上,通過線段圖直觀演示的操作,幫助學生髮現和理解規律,豐富了學生的認知,形成了基本模型。

3、充分激活已有經驗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系統地對加法進行了學習,今天就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展開研究。數學的`學習是在活動中建立起來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從生活中的數學開始,逐步抽象到用字母來表示規律,讓學生的思維循序漸進的進行了質的飛躍。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2

《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有限個例證明讓學生理解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能根據特點正確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進行小數的簡便運算,培養學生的計算技能。本課的教學設計樸實,概括為以下幾點:

1、準確定位,提高課堂效率。本班學生對整數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及減法的性質已熟練掌握,並能正確運用於加、減簡便計算,根據這一認知和技能水平,教學中不以複習鋪墊舊知來實現知識遷移,而直截了當引放新課的`情境,提高了40分鐘的課堂效率。

2、實現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願望。教學情境是直接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服務的,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環境。通過童話故事的情境導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使學生自覺地進行小數加減簡便算法的探索活動,融入新知識的學習中。

3、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構建數學模型。結合學生原來的生活經驗,大膽放手,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在學生獨立自行計算,發展學生的個性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從不同的算法中比較、悟出整數加法定律在小數計算中同樣適用。通過情境中特設計的兩道都能用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例題,使學生在有限個例證中證實了初步構建的數學模型,懂得能否湊成整數是判斷小數加減算式能不能進行簡便計算的依據。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3

在備課時,我原本以為這是一節比較簡單的內容,四年級時學生就學習了整數以及小數的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而此節課只是將這些運算定律遷移到分數的加減運算當中。但是在今天課堂上卻出現了很多波折。

課始,我從複習整數及小數加減法的運算定律及應用入手的,想讓學生能從複習中回憶舊知,為學生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我先出示三道題: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④(0.5+1.6)+8.4=0.5+(1.6+8.4)請學生搶答,然後説出簡算的依據。但我發現,很多同學能用字母把運算定律表示出來,就是用語言表達不了。我想,可能是平時的語言訓練不夠,在教學過程當中,儘量讓學生多説,鼓勵説,提示説。開放性的教學對開發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潛能,切實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正真成曾學習的主人並獲得全面發展有着重要意義。本公式複習完後,我給學生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這些字母是表示分數,這些定律還適合嗎?接下來由學生自主舉例證明。學生積極性很高,但我發現很多同學都是直接從左邊等於右邊再計算。她們完全不知道怎樣是證明。最後,我只好引導大家一起證明加法交換律在分數的計算中適合,並説明證明的方法,然後再放手讓學生去做。曾記得這樣一句話“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的不教”,只有基礎牢固了,學習方法到位了,才能更大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另外,雖然題目設計有層次,但出題樣式可以更多。在現在的計算當中,不一定每一個題目都能進行簡便運算,而且根據很多學生平時計算習慣來看,他們寧願按部就班地計算也不去觀察怎樣計算可以更簡便。所以,在平時的教學當中,多引導學生認真審題,能簡算的就簡算,這樣逐步培養數感,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4

加法運算定律是人教版四年級教學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探索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初步運用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並能初步運用,難點是運用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

本節課,我利用三代導學案進行教學,讓學生依據自學導讀單在前一天晚上自學本節課的內容,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探索過程、表達方法都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課堂上我們就直接同桌交流自學導讀單內容,老師只巡視,不講評。在交流完自學導讀單之後,我們就開始完成分層訓練的第一題,這道題是根據已知的等式,寫出運用了什麼運算定律,通過這道題讓學生回顧並展示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內容及字母表示的方法,這是本節課的核心知識點,所以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板書。其實分層訓練第一題的處理,承載着教學新知的任務,只不過這個新知學生已經提前預習了,課堂上只是一個學生的展示和老師的點撥。分層訓練的第二題,是根據運算定律進行填空,對運算定律起到進一步鞏固的作用。分層訓練的第三題是運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考慮到學生初次接觸到這種題,所以就安排學生先做第一題,並讓兩個學生演板,一個學生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並不簡便,另一個學生是用加法結合律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因為後兩個數正好能湊成整百的數。這樣,通過兩種方法的對比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哪一種方法簡便,並且知道了簡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加法運算定律把能湊成整十、整百的數放在一起相加。接着,讓學生完成後兩道題,這時,應該有一部分學生能夠比較順利的用簡便方法進行計算,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有困難,我看主要原因是學生不能發現哪兩個數能湊成整十整百的數。通過今天的作業來看,今天的'內容學生掌握的並不好,還需要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加強練習,不斷提高運算的能力。

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學生交流的習慣還沒有養成,還不能做到完成後就自覺交流。全班的交流也應該有選擇的進行,而不是每道題都交流,這樣就可以節省出更多的時間對重難點的內容加以練習和點撥。本節課的難點是運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突破這個難點的方法是找出算式中哪兩個數能湊成整十、整百的數,課堂上應該把這個方法告訴學生,比如看兩個數個位上的數能否湊成整十數。還有學生的做題格式,還需老師的示範。

總之,本節課看似流程齊全,學生活動積極,但是細節處理還不夠得當,還需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5

本節課的新知識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都有相應的認知基礎,反過來,學了本節的新知識又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認識原來學過的知識和方法。教學時,充分利用了主題圖的故事性,逐步形成連貫的情境、後續的問題,使本節的教學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規律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用學生身邊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為下而面的探究呈現素材。

2、在例舉中驗證規律

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活動,規律發現的過程。一方面組織學生寫出類似的等式,幫助了學生積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表象,進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換律。學生在充分感知個性創造的基礎上,構建了簡單的數學模型,從用符號表示規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規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整個探索過程與“交換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於學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經驗,在這裏教師可以完全放手,稍加點撥便於引導學生完成探索過程。抓住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內在聯繫,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把加法交換律的學習,遷移類推到加法結合律的學習中來。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逐步從觀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裏主要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彙報等環節,給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由於“運算律”屬於理性的總結和。

概括,比較抽象,學生並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導學生獨立發現,思考、解答,有利於學生概括出相應的運算律。

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先後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抽象、概括出運算律。

本節課的教學,應該説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反思的過程,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關於兩種運算定律的特點,雖然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了觀察和描述,但並未將兩者放在一起對比,致使一部分學生在運用時出現模糊現象。在學完兩種運算定律後,應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比較兩種運算定律的區別,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