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五》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5.67K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識字五》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識字五》教學反思

《識字五》教學反思1

第五單元是第二個識字單元,延續了第一個單元的編排特色,編排了《畫》《大小多少》《小書包》《日月明》《升國旗》5篇識字課,將識字寓於生動形象、充滿童趣的情境之中,內容淺顯,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滲透對比識字、會意字識字、歸類識字等多種識字方法。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採用具體形象的直觀手段,激發學生的識字熱情。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提高識字效率,鞏固識字成果。

本單元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層層遞進,運用多種方式復現生字。

一年級學生識字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認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識字教學要根據兒童識字的這一特點,對生字的認讀要採用多種方式,反覆認讀。從看圖讀拼音識字,到讀拼音識字,去掉拼音識字,打亂順序識字,再在遊戲中識字,生字的識記有層次、有梯度,通過這樣反覆訓練,學生對生字的認讀得到了鞏固。

2.多種識字方法識記字形、理解字義。

(1)偏旁歸類識字。

“犭”:貓、狗。

“辶”:遠、近、還。帶“辶”的`字,一般和走路或路有關。

“艹”:花、草、蓮、萍。帶“艹”的字,一般都和花草植物有關。

“木”:樹、林、桃、橋。帶“木”的字,一般都和樹木或木製品有關。

“鳥”:鴨、雞。

(2)加一加。

聽=口+斤色=+巴多=夕+夕筆=+毛作=亻+乍課=訁+果

早=日+十雙=又+又起=走+己紅=糹+工明=日+月晚=日+免

(3)換一換。

爸-色聽-近天-無

(4)形近字對比。

升-開麼-公

(5)編字謎識記。

美:羊兒沒尾巴,“大”字來代替。升:遠看是個“開”,帽子斜着戴。

(6)事物歸類識記。動物類:黃牛、貓、鴨子。水果類:蘋果、杏、桃。

(7)組詞法。黃:黃牛、黃色。少:多少、少見、很少。

(8)藉助反義詞。來——去,有——無,遠——近,多——少。

3.總結識字方法,歸類識字,提高識字效率。

在識字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方法。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組詞、編字謎、反義詞、會意字、象形字。

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可以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互助識字。小組內交流識字方法,互相學習。

2.重視預習。在預習時,讓學生們先把生字圈出來,進行拼讀。二類字組詞練習,一類字觀察筆順,書空筆順。

3.及時複習。

4.可以引導學生做一些字卡。正面寫生字,背面寫拼音,多讀多記。

5.擴大課外閲讀量,在閲讀中識字。

在今後的識字教學中,我會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採用更豐富的、更有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識字熱情。教給孩子們識字方法,培養自主識字的能力。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在生活中學習成長。

《識字五》教學反思2

我執教的是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識字課。本課是由五則諺語組成。它的教學目標是在識字和寫字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收集諺語的興趣。剛從課堂上走下來的我,仍然充滿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和學生真心交流的四十分鐘,靜靜回味學習過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維的火花,我仍然激動不已。現在,我將結合本課的教學環節,談談我想體現的教學思想。

在新課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在首位。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這樣,學生樂學,便會積極投入其中。於是,我創設了愉悦可持續型的氛圍,讓學生走入“諺語城”,先去認識我們的老朋友,再學習新諺語朋友。識字中,通過和字寶寶交朋友,並坐上“識字列車”一同去遊覽“諺語城”。這種教學情境的設立,學生有了一種“在學中玩,在玩中學”的感覺。他們主動地學習,又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經歷感知、思考、質疑、探究、發現、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中,從而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進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整個過程為弘揚學生個性,激發靈性服務。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儘管我非常投入地走進課堂,但是細細回味課堂中的每一環節,許多疏漏和處理不當的地方便呈現出來。讀書指導上有點不到位,過渡型語言不簡潔明瞭,有些不準確。

1.應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多讀書,多思考,多交流,多表達。

2.沒有做到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讀書的形式不夠多樣。

4.時間分配有點不合理,造成前鬆後緊的課堂節奏。

5.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學機智。

這節課使我深刻意識到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自身素質的高低,對語文課成敗關係重大。我應該感謝這次比賽,它使我擁有了一個新的教學生命,今後,我會沿着這條航線,在教改之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識字五》教學反思3

《識字五》是由五則諺語組成。它的教學目標是在識字和寫字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收集諺語的興趣。結合本課的教學環節,談談我想體現的教學思想。

一、創設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新課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在首位。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這樣,學生樂學,便會積極投入其中。於是,我創設了愉悦可持續型的氛圍,讓學生走入“諺語王國”,先去認識我們的`老朋友,再學習新諺語朋友。識字中,通過和字寶寶交朋友,並坐上“識字列車”一同去遊覽“諺語王國”。這種教學情境的設立,學生有了一種“在學中玩,在玩中學”的感覺。他們主動地學習,又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

二、趣味識字,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探究者,體驗者,發現者。我努力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過程,成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我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有所發現和收穫,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我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創設諺語王國的情境進行識字教學。先通過學生自主識字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勵他們同桌合作識字,並全班交流識字方法,識字過程體現循序漸進,先認讀帶拼音的,再進入“快樂列車”的遊戲中認讀不帶拼音的字,後半步通過“螞蟻運食忙”的遊戲讓學生趣味識字,加強鞏固。

3.讓學生在輕鬆、寬鬆的氛圍中學習探究,體會了主動探究、合作探究的快樂。學生體驗了成功帶來的喜悦,同時識字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還學生真正“讀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發展語言。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經歷感知、思考、質疑、探究、發現、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中,從而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進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整個過程為弘揚學生個性,激發靈性服務。

1.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多讀書,多思考,多交流,多表達。

2.讀書指導具有層次性。利用圖標“我能讀準。”“我能讀流利。”“我能讀好。”來推進教學。

3.質疑問難,培養創新精神。

4.讀書形式多樣。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儘管我非常投入地走進課堂,但是細細回味課堂中的每一環節,許多疏漏和處理不當的地方便呈現出來。讀書指導上有點不到位,過渡型語言不簡潔明瞭,有些不準確。

1.時間分配有點不合理,造成前鬆後緊的課堂節奏。

2.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學機智。

《識字五》教學反思4

本課有三則謎語,內容生動,有趣,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為了激發學生識字興趣,我把教學設計的着眼點放在學生活動上。讓學生在“讀讀,想想,猜猜,做做”的活動中主動識字,在朗讀中總結猜謎竅門,在遊戲中鞏固新詞,啟發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遇到困難要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安排了這樣的環節:由“困難”一此引出本組課文的主題。遇到困難該怎麼辦?師生引出本導語。

明確導讀任務後,開始讀第一則謎語,在各種方式通讀讀懂後,猜出謎語是“眾”,並重點説是怎麼猜出來的。引出這則謎語的生字:團和量。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猜謎語的方式説説這兩個字是怎樣記住的。引出第二則謎語後,我把教學的.精力放在學習了這則謎語中出現的生字,然後用了較少的時間匆匆彙報是怎樣猜出是“秋”。

到第三則謎語中的學習中把教學重點放在猜出字謎上。致使了這則謎語中出現的生字,草草解決。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無論是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還是形聲字,都有其自身的構字規律,抓住了這中構字規律能幫助學生積極有效地識字。“青”字的謎語正是利用了形聲字的構字規律編寫而成的。這則謎語不僅韻味十足,而且意味深遠,在低年級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困難。在教學中如果利用形聲字的特點,就能化難為易,讓識字和閲讀理解相得益彰。

在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謎語,猜猜謎底是什麼。以淺顯易懂的“日出萬里無雲”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髮現這裏的“日”指日字旁。接着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順勢發現每行都藏着一個字,如三點水旁的“清”,豎心旁的“情”,言字旁的“請”,請學生聯繫生活用上“請”説話。這樣不僅在語境中理解了互相尊重,也隨機進行了文明用語的訓練。讀中理解,讀中品悟,讀中識字,難點的突破就水到渠成了。

一節課學到了什麼?教學的重點,難點,基本的知識點解決了嗎?我覺得是解決了,但也有做得不夠的是,學生在學生字時還是很少用編字謎的方式學習。正像課後何主任説的那樣,作者安排這則謎語做為識字5的初衷是什麼?他只是以朗朗上口的謎語做為載體,引出我們要識的12個生字,教學的重點是這12個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記憶和運用上;謎語只是做為一個呈現這些生字的載體,通過讀使學生多認;朗讀謎語。邊讀邊想,能説出自己是怎麼猜出來的,能有培養學生動腦筋的好習慣的意識。不能為了迎合學生識字興趣,認為學習生字的興趣上來了就達到目的了,學生的興趣在如何猜謎語上。我們應該順學而導,把這種興趣引到對生字學習和運用中,準確地把握教學重難點,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識字上。而不是猜謎上。

《識字五》教學反思5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識字五》由5條關於團結合作的諺語組成,這幾條諺語通俗易懂,給人們啟示也很深刻。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都可以作為我們的座右銘,用來時時提醒自己,教育自己。在教學本課時,我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朗讀為重點,使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人文教育。

學習“人心齊,泰山移”這條諺語時我出示了抗洪圖片,加深了學生對諺語的理解。學習“人多計謀廣,柴多火焰高。”時,我出示課件:柴多火燒得旺的畫面。再讓學生説説這句諺意思。理解了“計謀”的意思。最後,我讓孩子們蒐集諺語,在班上分類進行整理、交流,每個同學找自己的學習夥伴,互相摘抄蒐集的.諺語。大大激發了孩子們蒐集諺語的興趣。

雖然,課堂上學生朗讀的形式還是很多的。但不少孩子,齊讀時有喊嗓子的現象,還有拖調現象。只有部分孩子讀得有滋有味。都是我指導不到位所造成的。

在寫字指導中,我對“滿”、“容”的寫法進行了重點指導。可在聽寫時,有同學把“滿”寫錯,甚至還有同學組詞寫成“滿易”。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取長補短,發揚優點。讓孩子們會學,愛學,好學。

《識字五》教學反思6

蘇教版語文第三冊《識字8 》是形聲字歸類識字。教材由插圖、四個生字組成的詞語、兒歌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插圖中的卡片“包” 、 “火” 、 “艹” 、 “飠” 、 “氵”通過組合拼圖具體地告訴學生,“包”字可以分別與四個偏旁組成新字。接着第二部分是一組“包”為聲旁的形聲字及其組成的詞語:書包、花苞、飽滿、火炮、水泡,幫助學生理解字義,區別字形,防止混淆,提高識字效率。第三部分是一首兒歌,兒歌中的一些生字就是從該組形聲字中選取的。這就為學生識字、理解字義提供了語言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識字效果。

新課標要求:“識字教學在教學實施上,提倡在遊戲中學,在活動中學,在情境中學,以增加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加上學生在一年級已經接觸過兩個形聲字歸類識字的內容,已有一定的識字經歷。因此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以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通過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不但學會了本課知識,而且感悟到形聲字的構字規律,激發了識字的興趣,初步培養了學習漢字的能力。

在識字部分,我由“包”字引入本課的學習。雖是本課的生字,但學生顯然對這個字並不陌生。於是我追問學生是怎樣認識這個字的,並及時肯定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認字學詞的方法。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説過“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學生識字的廣闊天地。學生學習“語文”,不能變成學習“語文書”。從生活中學,我們的學生才有可能成為“可發展的學習者”;與生活“鏈接”起來,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

這篇識字課文的難點是讓學生在比較認讀中體會並感悟形聲字的構字規律,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濃厚興趣。如何突破這一難點,我採用了“快樂遊戲,領悟規律”的方法。教育學家卡羅琳説過,“孩子們的工作就是遊戲,在遊戲中激發他們的思維,是他們最願意接受的。”這一環節中,我首先通過“送字寶寶回家”的遊戲,突出了識字的趣味性,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在此過程中,我通過一個問題“這四個字長得那麼像,你們是怎麼區分他們的?”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形聲字的特點,教師適時點撥、總結:像這一類的字,一部分偏旁表示字的意思,另一部分偏旁表示字的讀音,我們把它們叫“形聲字”。由此,巧妙地完成了識字教學中正音、記形、明意的教學目的。接着,我又通過“變魔術”的遊戲,激發了的識字興趣,進一步理解形聲字的含義。最後,再通過“對口令”的遊戲,幫助學生牢牢的鞏固了生字的讀音、字形和字義。

新課標在閲讀評價中指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以在看圖學文這個環節中教師設計有以下幾讀:

(1)自由練讀;

(2)抽讀,誰能讀準兒歌的每一個字音;

(3)流利地誦讀;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加上動作,同桌互讀;

(6)表演誦讀。二年級,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語氣和讀出感情成了重點。但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範讀和指導沒有起到示範性作用,另外,雖然注重了教師對學生的朗讀評價,但生生互評的方式較少,這方面應在以後加強指導。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加上動作表演讀的內容,學生非常感興趣。孩子們在同桌練讀的過程中就積極性很高,許多同學都踴躍上台表演。孩子們在想象當中充滿創造性的表演,説明他們已經主動融入閲讀情境,感受到了語言的豐富多彩,並在誦讀中感悟美、體驗美,得到美的薰陶。

在拓展説話環節,我設計了讓學生用本課學過,但兒歌中沒有出現的詞來編兒歌。在設計時,自我感覺這個環節難度較大,因此,也利用課件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圖片來進行緩衝。實際教學中,由於缺乏有效的引導,學生確實説的不太好,得到訓練的學生面不夠廣。以後在如何為學生架設合適的階梯,學生的有效訓練方面仍需深入學習探究。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起着重要作用。教師要培養學生獨立觀察漢字的字形,以及每一筆在田字格的位置。如課堂上提到:“要把‘包'字寫好,你有什麼好的建議與大家分享?”(橫折鈎的鈎要過橫中線;第三筆起筆和第一筆撇對齊;第四筆橫和橫折鈎的鈎在同一條線上。)接着,由淺入深,再讓學生分析“炮”和“泡”的書寫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教材為學生提供了“描紅”的空間,這就為學生掌握字的筆順及間架結構創造了練習的條件。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描紅後,再讓他們在寫字本上練寫,利用課件演示幾個間架結構寫得好的字,讓學生觀察比較,説説怎樣寫才美觀,再讓學生獨立寫一個,進一步明確字的間架結構。這樣,學生就會在比較中逐步提高寫字水平。

小小漢字,奧妙無窮。本堂課,我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通過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不但學會了本課知識,而且感悟到形聲字的構字規律,激發了識字的興趣,他們學得積極、熱情、自主,完全成為識字的主人。

《識字五》教學反思7

一、識字教學情境化

〖問題

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而識字教學又相對枯燥,如果每節課僅僅讓他們機械地讀寫識字,孩子們就會覺得索然無味,教學效果差,識字教學會陷入一種高耗低效的狀況。怎樣才能激發孩子們的識字興趣呢?

要讓孩子喜歡識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如果在識字中順應孩子的心理,創設新奇有趣的識字情景,例如童話的意境、生活的場景以及各種有趣的遊戲活動,便能激發孩子識字的興趣,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識字的過程中,在不知不覺中體驗識字的樂趣。

 二、獨立識字自主化

〖問題

一個學期認識幾百個漢字是個繁重而艱鉅的任務,如果讓孩子們被動地記,機械地抄,很快就會厭倦。因此,在識字教學當中,必須着力培養他們自主識字的能力,讓他們在自主識字的過程中體驗到識字的樂趣。 〖教學反思

識字教學不僅僅只是把教科書上規定的那幾個生字教給孩子,它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們能夠自主獨立識字。如何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呢?

第一,注重教給識字方法,逐步形成自主識字的能力。“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使之逐步形成自主識字的能力。

第二,自主選擇識字方法,體驗識字過程中的快樂。在識字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識字願望,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自主識字,體驗識字過程中成功的快樂,才能讓學生的興趣持之以恆,使識字成為學生的一種精神享受和生活需要。

三、鞏固識字勤復現

〖問題

孩子識字,認得快,忘得也快。識字是一個反覆、長期的學習過程,而“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那如何讓生字反覆與孩子們見面呢?

〖教學反思

鞏固識字最好的辦法是復現,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説的“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如何讓生字成為孩子們的朋友呢?

第一,創設多種途徑和方式,讓漢字與學生反覆見面。如在本教學片段中,孩子們在玩轉盤、看圖説話、選字填空、讀兒歌中不斷與生字接觸,

自然而然地記住了所學的生字。

第二,在遊戲活動中讓孩子們鞏固識字。在遊戲活動中識字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在課堂上創設情境,採用各種生動活潑的方式復現課文中的生字,採取開火車、送生字回家、猜一猜、玩一玩等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調動孩子運用多種感官參加活動,使他們始終處於興奮之中,在玩樂中不知不覺和生字交上了朋友。

第三,把生字放到新的語言環境中鞏固認讀。把識的字編成句子、兒歌、短文,讓學生閲讀,在讀中鞏固識字。在教學片段中,我將剛剛學過的生字,融入到一首兒歌中,讓學生認讀,從而逐步達到在本課中會認,過渡到在其它語言環境中也能認識。

四、識字教學生活化

〖問題

識字不單單在語文課上,因為學習資源和實踐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怎樣才能引導孩子在課外、在生活中廣泛識字,從而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主動地尋找更多的識字渠道呢?

〖教學反思

很多生字的認識渠道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事物,如路站名,商店名,廣告,電視節目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字,只要有一個孩子提出,其餘孩子會相繼回憶起來,並在日後自發加強對生活用字的注意。教學中,教師看似不經意的點撥,卻讓學生通過自我回憶到參與同學回憶,到自我

積累最後有新的發現這一過程品嚐到發現的喜悦,識字的快樂,因而逐步養成做一個有心人,在生活中主動識字,擴大積累的良好習慣。

《識字五》教學反思8

本課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二冊中的看圖讀韻文識字,描寫的是關於“夏天”的氣象、水果、動物和花卉。識字5的教材看起來很簡單,但留給我們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我覺得這是積累詞語,練習説話的好機會。識字教學不像課文教學,沒有一個固定、穩定的故事情節,但在教學時給這些詞串創設一個有趣的情境,就能使變得學習不枯燥,同時幫助記憶。我是採用這種教學方法授課的,在上這堂課時,有許多成功的方面,同時也有許多方面需要改進。教學本課時由於還沒有到夏天,學生對於夏天的印象可能僅限於“炎熱”上。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多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感知夏天的情景,瞭解夏天的水果、動物和花卉。

《語文課程標準》中説道:“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讀、説、寫都是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以指導學生朗讀為主,通過朗讀表達出他所感受到的夏天;其次,還應注重對學生口語的訓練。“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以言語作品為中介展開的一次情感交流的對話,感悟過程。”在特定語言情境中領略文章的景、情、人物,體會作者的思想。

於是,在課堂上,我積極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閲讀主體情緒化的“情場”,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興趣盎然,深有體會。引導學生進入描寫的`情境,達到親情,生情的目的。因而,教學一開始我就播放夏天台風雷雨的視頻,讓颱風、雷雨的景象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裏,調動學生對夏天的感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誘發學生讀書的熱情。

除了這些,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注意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如在教學第一組詞:夏天、颱風、雷雨,我問學生:“你印象中的夏天是什麼樣的?”學生紛紛回答:“我印象中的夏天是炎熱的。”在教學第二組詞:桃子、梅子、西瓜,我又讓學生説説是這是怎樣的水果?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説:“這是又甜又大的桃子,”有的説:“這是酸溜溜的梅子,”還有的説:“這是好吃的西瓜。”再出示第四組詞:葵花、茉莉、荷花,我問他們:“看見這些花,你覺得怎樣的花?”學生説出了:“金燦燦的葵花,清香的茉莉,粉紅的荷花。”學生想怎麼説就怎麼説,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另外,在教學中,我將課本插圖用在學完課文的一個説話練習上,一方面使文本價值得以更多張顯;另一個方面也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能力,真是一舉兩得。。

但是現在想起來,這堂課也有許多遺憾之處,如過於注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使得學生的朗讀還沒指導到位,有個別學生字音沒有讀準,不能很好的將感情融入進朗讀裏頭等。教學過程中還有一些細節也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改進。反思是痛苦的,因為要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解剖;反思也是快樂的,因為在反思中我收穫着,成長着……

《識字五》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節二年級上冊的識字課。本課是由幾組與冬天(氣候、植物、動物、運動)相關的詞語構成的詞串。課後,兩位導師和學員們對我的這節課進行了交流研討,大家對教學中的亮點給予了肯定,同時還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聽了胡云紅和王仁元兩位導師的評課,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

對照大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我再回顧自己的這堂教學實踐課,確實感到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説話訓練不適時,並缺乏指導。

在教學完“寒流、大雪、北風”這組詞串後,教學預案中安排的“用這組詞串來説説冬天的`氣候有什麼特點”這一環節被我忘掉了。教完第二行詞串(臘梅、翠竹、蒼松)時突然停電了,課件無法使用,我利用暫時停電的空檔,引導學生從氣候和植物方面來介紹冬天。學生卡殼了。我帶領學生又讀了讀書上的兩行詞串,然後讓學生繼續説話訓練,學生還是不知道怎麼説。我提示可以用一個詞語也可以用幾個詞語,可以從一個方面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説。等了好一會兒,才有一個學生站起來用“大雪”説了一句話。這裏耗費了很多時間。如果教學完第一行詞串後,就進行説話訓練,讓學生用這一行詞串來介紹冬天的氣候有什麼特點,可能難度會小些。後面每學完一行詞串,就用這行詞串來介紹冬天。最後在總結全文的時候,讓學生從幾個方面來介紹冬天。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符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的特點,教學也會更紮實有效。如果在學生卡殼時,我給學生作一個説話示範,學生完成這個説話訓練的難度也會減小些,教學效果可能會好些,教學過程會更實些。

二、朗讀訓練不到位。

在教學中我只注意到指導學生把詞串讀正確、流利。這12個詞分開看,是排列整齊的幾個詞串,連起來讀,押韻上口,我沒有多花時間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押韻,培養語感。另外,有感情的朗讀指導不到位,學生還沒有讀出臘梅、蒼松、翠竹的生機勃勃和不畏嚴寒的精神。總之,因為教師的朗讀指導不到位,學生沒有讀出詞串的韻味和美感。

三、一些環節的處理缺乏藝術和技術。

例如在學習第一行詞串“寒流、大雪、北風”時,我一開始就出示天氣預報的課件,然後由我來播報,由於自己準備不充分,照着內容讀,降低了教學信度,而且學生也不知道我這個環節是用來幹什麼的。我原想通過這個設計來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寒流,結果繞了一個大彎子,學生也沒有完全弄明白,還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的時間。如果我改變一下,先讓學生讀讀這行詞串,然後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已經懂的詞語,如果有學生指導“寒流”是怎麼回事,就讓他説説。如果學生不懂,再出示課件,讓學生在天氣預報中獲得有關寒流的信息,對寒流有個初步的認識,接着啟發學生回憶生活經歷:冬天到了,有時氣温會突然下降,讓人感到特別冷,那是因為北方來了強冷空氣,這強冷空氣就叫做寒流,這時學生對寒流一詞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最後再引導學生運用這一行詞串進行説話訓練,介紹冬天的氣候。這樣,教學就會更紮實有效。再如:在“歲寒三友”的導入時不夠自然,花的時間也太多,如果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導入,再通過課件展示圖片資料,最後進行説話訓練,效果會更好。

教學過程中還有一些細節也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改進。反思是痛苦的,因為要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解剖;反思也是快樂的,因為在反思中我收穫着,成長着……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它永遠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才有無限的魅力,讓人不斷的追尋。願我和小語脱產班的學員們在語文的路上執着前行,找到一條更適合自己的小語之路。

《識字五》教學反思10

識字、寫字,是一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但是,弄不好,就會成為一種枯燥、乏味的文字遊戲。教研課上因為教學設計的預設不夠科學,第一課和第二課時沒有明確的分工,初衷是想將識字的教學還原到課文中去,但因為學生沒有預習更不熟悉課文以至於第一個教學環節就沒有落實,也就直接影響到後面的環節,所以並沒有呈現出預期的效果。猜謎語是學生喜愛的學習活動。本課教材共有三首謎語,生動、有趣,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如何引導學生通過積極的讀讀,想想,猜猜,在朗讀中思考,再思考中猜謎,在猜謎中主動識字、寫字,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回顧識字5的教學覺得有以下的反思:

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注意力難以保持是其年齡特點。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第二次設計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介紹智慧樹欄目的小咕咚出場,通過闖關評選智慧星,這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識字,體驗識字的樂趣。

教學“眾”這則謎語教學時生做動作,不僅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形象,學生在做動作的過程中牢牢地記住了這則謎語。教學第二、三則謎語時,大部分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隨着謎面,我就用幾張拆開的字卡逐一演示,讓學生在一目瞭然的演示中心領會。並且很快就記住了謎面。再如:在學生猜出一個謎語之後,我用圖示的方式板書在黑板上,是為激起學生的成就感和求知慾。

新教材識字量大了以後,除了讀準字音,記住字形、規範書寫也是識字、寫字的一大重點和難點。如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觀察、思考、掌握規律,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成了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在教學中,我抓住形聲字的特點,利用字卡,讓學生學會變魔術,給“青”字找朋友,讓“青”字跟好朋友在一起,變成另外一個字。學生找到了“請、情、晴、清”等字;抓住形近字的特點,我選取了字形相近、筆畫繁多,容易寫得又高又大的“量”、“最”兩個字作為寫字指導重點,先扶後放,培養能力。在指導“量”字時,先用謎語來描述量的形,讓學生糾正我故意寫得變了形的字卡,加深印象,然後用板書範寫進行正面示範,最後讓學生描寫,並通過反饋矯正,進一步強調注意點,將這個字深深地刻在學生的心裏。在寫“最”字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去找它與“量”字的相似點,再辨析不同之處,進行寫法遷移,提高學生自主觀察、思考、書寫的能力。

這堂課,我為了突出一些亮點而破壞了整堂課的節奏,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但我仍然堅持課堂需要新的血液。

《識字五》教學反思11

第一次接觸一年級人教版的教材,驚訝於其內容的新穎,識字編排上的形式多樣,同時又為一年級上冊要認識400個漢字——那麼大的識字量所深深震撼。

下面我就這段時間來的識字教學進行反思。

一、培養學生“我愛識字”

新課標在識字教學中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的要求。要讓學生達到這樣的要求,濃厚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遊戲,在教學中把識字融入豐富的遊戲活動中,讓學生在新奇有趣的識字場景中體驗識字的快樂。比如《識字1》一課,我先向學生介紹了阿拉泊數字1——10,説了它們的來歷,再告訴學生我們中國人也有自己表示數字的符號——“一到十”的漢字。這樣一引導,使他們對相應的詞語產生興趣。學生情趣盎然,認真地讀、記詞語。在進入第二個教學環節時,我告訴學生數字的好朋友,互相幫助,團結友愛,本領大着哩。相機的出示數字詩,再讓學生一邊觀察圖一邊説説數字在這裏的“本領”,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意思也就水道渠成了。學生在這種輕鬆愉悦的課堂氣氛中牢牢記住了漢字。

二、倡導學生“我識字最棒”

由於學前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了學生在識字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一年級上冊要求認識的字學前差不多都會認了,但有的學生可以説還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學習能力的差異,如果要統一地從頭學起、從零開始,學生一定不喜歡,這樣就會影響教學效果。能不能將認識較多字的學生作為我們識字教學中的有利條件,讓他們成為我們最有利的教學資源呢?我進行了嘗試:

1.培養合作能力,實現優勢互補

剛入學的兒童大部分不會與他人合作,現在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不願意與他人交往。但是通過我三個月的培養,學生已初步形成合作習慣。在識字教學時,我通常先讓學生嘗試讀課文,不會讀的除了藉助拼音認讀以外,還讓他們請教小組裏的其他同學或老師。在這一環節裏,小組成員就可以實現異質互補,會的教不會的,達到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學了一篇課文後,可以讓小組裏的同學互相聽讀課文,辨識生字,並告訴他們:如果你的同學讀得好,請你誇誇他;如果你的同學需要幫助,請你幫幫他。這樣做,既讓識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會讓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獲得幫助。

2.聘任“小老師”,實現多元評價

一個班級共有61個學生,可見我的語文教學任務相對來説是比較重的。課堂上我要在短時間裏瞭解每一位學生的'識字情況是很難的。於是我採用聘任“小老師”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剛學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讓他讀給老師聽。對於確實讀得好的,就聘任其為“小老師”,其他同學都可以到他那兒認讀生字。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每一位識字過關的同學都可以被聘為“小老師”。因此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後,就積極地到老師、“小老師”處認讀生字,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鼓勵學生“我是識字小能手”

比如可讓學生把自己最愛看的動畫片裏的人物的名字認下;把自己家的生活用品認下;把愛吃的蔬菜、水果等名稱記下;把自己家的小區認下等等,在課堂上舉行各種形式的課外識字大比武,以此激發學生課外識字的興趣。這樣,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

但是,這些方法也不是每一堂課都用得上的。教師的啟發誘導與調控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不過,只要我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徵,讓學生在課堂上能看一看、聽一聽、唱一唱、畫一畫、動一動、賽一賽,讓課堂充滿童趣,讓快樂充滿課堂,一定能提高拼音教學的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識字五》教學反思12

《識字五》是以猜謎語的形式,讓學生來識字,因此學生非常喜歡讀這些謎語,而猜謎語又是老師經常運用、學生非常歡迎的一種學習生字的方式。因此,對於識字5的學習,老師並不擔心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老師如何運用猜謎語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識字生字的興趣,卻要頗費一番周折。

在本課的學習中,我首先引導學生把識字歌讀熟,然後抓住低年級識字、寫字的教學重點。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然後讓學生説説文中的謎語,然後給學生一個開放的平台,“你們還能怎麼給它們編個字謎歌呢?”注重拓展學生的思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思路打開了,學生便能思維活躍、爭先恐後地説出自己編出的字謎。是知識的探索者。所以在教學生字時,我讓孩子們自編字謎,這樣既激發了學習探究的興趣,活躍了思維,又教給孩子們一種很好的識字方法,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識字重要,寫字方面也不相上下。在寫字方面,老師在引導學生基本的寫字方法的複習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要有主動寫好字的願望,因此,要避免老師一味地説教,要重視學生對生字的`觀察,讓學生充分觀察,充分説一説自己的想法,然後同位之間交流,並且展開同位之間的評比,比一比誰觀察的細緻,誰寫得美觀,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自然態度就認真了,寫好字也是水到渠成了,通過我對學生所寫字的觀察,結果發現學生自我寫字的能力不可小覷。

不過,由於過分注重對學生本課生字的識記書寫,在課堂拓展方面還不夠,今後還要注重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展,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的視野。

《識字五》教學反思13

本課是由幾組與冬天(氣候、植物、動物、運動)相關的詞語構成的詞串。回顧自己的這堂教學實踐課,確實感到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朗讀訓練不夠到位。在教學中我只注意到指導學生把詞串讀正確、流利。這12個詞分開看,是排列整齊的幾個詞串,連起來讀,押韻上口,我沒有多花時間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押韻,培養語感。另外,有感情的朗讀指導不到位,學生還沒有讀出臘梅、蒼松、翠竹的生機勃勃和不畏嚴寒的精神。總之,因為教師的朗讀指導不到位,學生沒有讀出詞串的韻味和美感。

二、一些環節的處理缺乏藝術和技術。例如在學習第一行詞串“寒流、大雪、北風”時,我一開始就出示天氣預報的課件,然後由我來播報,由於自己準備不充分,照着內容讀,降低了教學信度,而且學生也不知道我這個環節是用來幹什麼的。我原想通過這個設計來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寒流,結果繞了一個大彎子,學生也沒有完全弄明白,還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的時間。如果我改變一下,先讓學生讀讀這行詞串,然後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已經懂的'詞語,如果有學生指導“寒流”是怎麼回事,就讓他説説。如果學生不懂,再出示課件,讓學生在天氣預報中獲得有關寒流的信息,對寒流有個初步的認識,接着啟發學生回憶生活經歷:冬天到了,有時氣温會突然下降,讓人感到特別冷,那是因為北方來了強冷空氣,這強冷空氣就叫做寒流,這時學生對寒流一詞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最後再引導學生運用這一行詞串進行説話訓練,介紹冬天的氣候。這樣,教學就會更紮實有效。再如:在“歲寒三友”的導入時不夠自然,花的時間也太多,如果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導入,再通過課件展示圖片資料,最後進行説話訓練,效果可能會更好。

《識字五》教學反思14

我很榮幸參加了沿渡河鎮中國小“教學比武”活動。通過抽籤,比賽地點在羅溪壩國小,我執教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識字五》。本單元教材是圍繞友好相處、團結合作為主題編排的。《識字五》是由五組諺語組成。上課前我做了了充分的準備:一根筷子,一把筷子,一段細線,一段繩子。上課時,我先找孩子來折一根筷子,只見他輕輕的一用力筷子就斷了。我又拿出一把筷子,讓大家推選出班裏最有力氣的孩子,結果,誰也沒有折斷!由此,我讓學生在活動中進入學習主題,讓孩子們説説從這件事中懂得了什麼?大家都知道:團結起來力量大!然後,學生初讀課文,找出文中不認識的字,順理成章的導出識字教學;理解課文時,我讓大家輕輕讀課文,邊讀邊想,把你最喜歡的句子找出來,然後交流。孩子們説得非常好,每個人都談出了自己的理解。當有同學説到“人心齊,泰山移”的理解時,我做了學生單人與多人推老師的遊戲,孩子説到“線多搓繩挑千斤”的理解時,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細線讓學生輕輕一拉,細線就斷了。接着我又拿出搓好的繩子,孩子們進行拔河比賽,孩子們沒想到這麼細的繩子為什麼拉不斷呢?都驚呼起來!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於是我又引導大家再去讀書。通過個人讀、齊讀和小組朗讀比賽,同學們在活動參與中有了自己的理解,讀書讀得更好了。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我通過學生讀,師生一起正音,從讀音入手,抓生字筆順、偏旁和間架結構,上升到組詞;以去掉音節檢查學生的是效果。從授課的效果看,我自己認為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高漲,彰顯了學生的個性,尤其是看出學生的.基礎很紮實。

多年來,我沒有執教過低年級教學,對於識字教學的探討不夠深刻,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細節處理不當。一是識字和理解諺語的時間分配;理解時間多,識字時間少。二是檢查學生的識字,用找朋友的方法更好;三是語言不十分精練,還要運用科學的提問;四是對學生的拓展力度不夠;比如:識字教學,不僅要學生會讀、會寫、會組詞,還要會用詞語説話。五是課前沒有與學生進行互動,沒有真正瞭解學生的動態。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反思是痛苦的,也是快樂的,因為我在活動中學習了很多,收穫的是更多,它永遠伴隨着我成長、進步,激勵我不斷的去追尋完美,提高自身。

《識字五》教學反思15

這樣的幫助合適嗎?——記一個課堂小插曲

一日,上《識字五》,已經到了鞏固複習的環節,我指名請鄭侃小朋友背誦。這個小朋友平時不夠大膽,一般不敢輕易舉手。那天我一提出誰會背背這些諺語,發現他也怯怯地舉起了小手。我覺得很難得,心中一喜,馬上叫了他。

他背的時候聲音輕輕的,不夠自信,背了兩句停住了,面露難色。看樣子很緊張。我並沒有催促他,而是耐心地等待着,用鼓勵的目光望着他。其實,此刻的我比他還緊張。因為,鄭侃小朋友平時極少主動發言。今天他偶然想表現一下自己,如果以失敗而告終的話,他以後還有勇氣在課堂上表現嗎?好在停頓了沒幾秒鐘,他忽然又有了思路,順利地背出了全部的諺語。

他剛坐下,我正想好好表揚一番。幾個小朋友卻紛紛説:“老師,剛才有xx同學翻着書在給他看。”其實我知道鄭侃小朋友並沒有看書,是自己背出來的。但僅僅向學生證明一下鄭侃並沒看書,不加以引導,顯然不行。因為這件事具有典型意義,類似的事情在課堂上以前也發生過。有些小朋友總愛搶別人的“頭功”。他們的行為對那些本來就缺乏自信心的小朋友的心理帶來不小的衝擊。只是過去我一直沒有應對的`良策。現在我突然頭腦裏有了靈感,於是就故意來個“小題大做”,趁熱打鐵,目的是讓其他小朋友從中得到啟示,避免類似事再發生。

於是,我問:“鄭侃,你喜歡她這樣幫你嗎?”鄭侃面露難色,不可置否。我沒勉強他,轉而問其他小朋友:“如果你是鄭侃,你喜歡別人用這種方式幫你嗎?大家討論討論吧!”有個小朋友説:“我不喜歡。因為我想展示一下自己,他使我失去了機會。”另一個小朋友説:“我本來是會背的,她這麼一弄,反而使小朋友以為我不會背呢,我覺得那個女同學真多事。”我又問鄭侃:“你是這樣想的嗎?”他點點頭。這時,我又請那個“好心”幫忙的女同學談談自己當時怎麼想的,現在又是怎麼想的。她説:“我原來看他背不出來,想幫助他,還有自己也想表現一下,沒想倒他不但不感謝我,還怨我。我真後悔!”這時,我對小朋友們説:“剛才那個女同學,明明出於好心幫人的,可效果卻相反,這叫——”學生接上來説:“好心幫倒忙。”後來,我又讓學生們討論為什麼是幫倒忙。學生們各抒己見,明白了課堂裏學習時,同學與同學,老師與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學會耐心地傾聽與等待,這是課堂禮儀,也是一個人素養的一部分。

最後,我總結引申説:“是啊,課堂是個舞台。誰都可以在這裏展示自己的才能。我們不要輕易剝奪別人表現自我的權利。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常會遇到類似的事,我們是得動動腦筋,可千萬別好心幫倒忙了。”

反思: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本節課中發生的這個小插曲正是對如何貫徹新課標理念,體現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的一次詮釋。 學會傾聽,不隨便干擾別人的思考、回答等學習活動,不但是新課標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一個學生最起碼的禮儀修養。所以,這個小插曲這樣處理有着別樣的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