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2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1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結合本課特點,從觀察插圖入手學習第一自然段,然後導出第四自然段,瞭解現象及結果後,在第2課時再學習二、三兩段,探究其緣由“葫蘆為什麼落了”。這篇寓言,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深受孩子們喜愛。我結合國小語文新課標理念,在教學設計上作了如下的思考:

一、對比插圖,產生疑問。

1.誰能用剛才讀過的短語: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藉助第一幅圖,回憶一下,這棵葫蘆是什麼樣的?2.這是一株長得非常好的葫蘆,以後一定會長得更好吧,可結果是怎樣的呢?(請看第二幅圖)3.是啊,這麼好的一棵葫蘆怎麼會變成這樣呢?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教學資源,結合課文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二、抓住題目,探究原因。

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因為切入點選得準,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他們似乎已經明白:那個人為什麼得不到葫蘆?但是在後面的學習中,我發現學生心中有一個疑惑——“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為什麼是葫蘆?”因為孩子們和那個種葫蘆的人一樣不懂植物的果實和葉子之間的關係,這恰恰激發了孩子們探索自然科學奧祕的興趣。

三、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抓住課文中重要詞句,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朗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情,例如: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以讀悟文,品析詞句。本課學習中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同時,我還結合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察圖畫,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學生能感悟到的文字間包含着的思想感情,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四、編故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結尾通過編故事,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參與性強,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2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閲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本文講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於不瞭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係,於是當葉子上長了蚜蟲,他覺得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後來當鄰居勸説時他也是漫不經心,不加理睬。到最後,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

本課的優點是:

(1)通過巧妙地創設情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也更深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體現。

(2)充分發揮學生質疑的能力。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種葫蘆的人得到葫蘆了嗎?為什麼?在這個問題的引出,我是讓孩子自己讀標題,質疑的基礎上得出這一核心主線問題,進而層層探究沒得到葫蘆的原因。

種葫蘆人得到葫蘆了嗎?導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觀察插圖,説説看到了什麼。師再引入“那麼你知道之前的小葫蘆是怎麼樣的?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這麼可愛的、健康的小葫蘆為什麼到後來一個一個都落了?”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教學設計層次清晰,抓住了課文重點。

(3)讀、畫、説結合。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細長”“長滿”、“綠葉”“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加上板畫細長的葫蘆藤、茂盛的葫蘆葉、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直觀的板畫,讓學生在輕鬆中學會了強調讀、想象讀這兩種朗讀技巧。

(4)在教學過程,我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同時,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等不同方式的閲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

此外,本課的不足是:

(1)教師的提問欠精。

“我要的是葫蘆,這個人究竟得到葫蘆了嗎?”“以前的葫蘆是什麼樣子的?”“到後來小葫蘆怎麼樣了”“這麼可愛的、健康的小葫蘆到後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

教師設計的問題過雜、過碎。以後對問題的設計還需再細推敲。模稜兩可的提問使問題繁雜,不成體系,又浪費了課堂的時間。設計一個核心主線問題,如:“這個人究竟得到葫蘆了嗎?為什麼?”問題簡單明瞭,課文分析抓住重點,教學設計結構清晰,學生也一目瞭然。

(2)朗讀的指導欠方法。

當每種情緒分析出來後,學生還是讀不出感覺,教師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引導?在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沒有尊重學生閲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當孩子説出自己的感受時,老師遷強地讓孩子去達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詞語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學生會改變過來的,教學效果會更好。課堂是靈動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在教學中總是存在很多的變數,需要教師有隨機應變的能力。總之,很多不足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漸改正與完善

(3)寫字指導上不夠紮實有效

本課要寫的兩個字“言”“每”,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觀察間架結構佔位已經不是難點,關鍵孩子所説的這些佔位是否能落到實處。加設一些同桌相互評評字那塊寫得好那塊寫得不好的評價。可以更有效的落實寫字的指導!“每”的筆順是重點,應在學生寫之前就重點強調,學生寫後再次糾正。

(4)教師的評價未落到實處

評價方式單調,只採用了大組之間競賽的形式。但是大組之間競賽還因為教師過於緊張而使評價並未落到實處。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探究多樣化的評價手段!

(5)學生的日常常規規範不到位

學生在課堂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過於想表現自己、亂説話、不尊重他人,不會傾聽的問題都在本班存在着,以後要加強對班級常規的管理及訓練!

(6)教師牽引過多,並未將學習的自主權真正交給孩子

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應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課堂中只是一個引領者、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我總是牽着孩子的思路在走。當孩子的思路與自己的教學設計相偏離時,總是力圖尋找孩子的思路與自己教學設計的切合點。教師牽着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去探究文本。再做學情分析時,我清楚的知曉這樣短小的寓言,孩子完全能自讀自悟出其中的寓意,但是自己總是捨不得放手。我想我以後的教學思路應該有所改變。“扶中有放”讓孩子們按自己獨特的感知去理解文本。課堂是屬於孩子們的,我應該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課堂的主人——每一個孩子!

最後,特別感謝王主任對我一點一滴的指導,這節課,您足足給我一字一句一個表情一個動作詳詳細細指導了三四遍。講課的前一天晚上,聽了一天課,評了一天課的您。六點多,仍然走到班級教室,為我指點困惑,鼓勁加油。真心的向您説一聲謝謝!

也特別感謝教研員王紅英老師,喜歡您的優雅,喜歡您對新課標純熟的把握,喜歡您對孩子心理學習狀況清晰的把握,喜歡一語就道破我課的優點及不足……一個問題牽動整篇文章的理念深深存放於心間,識字寫字紮實有效的指導讓我受益匪淺,有重點的指導朗讀更讓我豁然開朗!謝謝您的點撥,希望您能多多指點我,讓我儘快實現成為一名優秀語文老師的夢!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3

本次公共課我講的是第一課時,這是我講課中的一次嘗試。雖然,平常每一課的第一課時都有識字教學,但看過教學參考書後,總感覺講的不夠細緻。這次嘗試過後有如下感受:

一、識字教學採用集中識字和隨文識字相結合的辦法進行。

集中識字有利於學生歸類識記。再教學中學生能找出帶有草字頭的字:“葫、蘆、藤”豎心旁的字“怪、慢”,並且還知道了這些字分別與植物有關,和內心的感受有關;還能找出“盯、啊、葫、蘆、蚜”等形聲字,這種教學方法太高了教學效率。

隨文識字降低難度。隨文識字,這種在語境中識字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語言環境,學生在認讀生字,識記生字,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在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圖片,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與生字的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認讀生字的興趣,降低了識字的難度。如“藤”字形複雜,學習“細長的葫蘆藤”時,讓學生藉助圖片識記並拓展生活中常見的“絲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激發學生原有的生活認知,進一步瞭解葫蘆藤的特點。再如生字“謝”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示謝謝,感謝的意思,而在這裏指葫蘆花開過了花謝了的意思。採用查字典選擇義項的方法,進一步理解謝的意思。又如通過觀察插圖中人物的神情,動作進一步理解,“盯”是指注意力集中的看,比看更進一步。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結合語言環境,學生既知字音認字形。又能借助語言環境解字義,明白用法,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對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抓住詞句,注重積累。這篇課文比較短,但是好詞好句還是挺多的。如“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細長,長滿綠葉,幾朵雪白的小花”等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這些詞語把葫蘆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和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日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三、找突破口,變序閲讀。當學生和文本接觸之後,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亂呢?涉及此問題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閲讀,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在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的是有密切聯繫的。

四、寫字。在寫字這一環節,我採用讓學生歸類書寫的辦法提高了效率。“棵、盯、怪、治”四個字都是左窄右寬的字,學生從結構、佔格、關鍵筆畫三方面進行觀察,書寫,這樣學生在比較中學會了識記方法、提高了書寫效率。

教學設計環節完整,也注重了細節,但是還存在如下問題:

1.學生讀書有了感情,但是聲音過小。

2.學生的書寫還需要有歪的現象,在平常的.教學中還要糾正學生的書寫習慣。

3.自己在教學中缺少對識記方法系統的總結,課上只做了口頭上的説明,要是打出來學生讀一讀,該多好哇!

4.缺少鼓勵性的評價語,學生不敢發言。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4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 一類字二類字一共12個生字。教學中,我重點指導學習“葫、蘆”,讀好輕聲。在教學其他幾個生字時,先讓學生自己把生字讀一讀,再安排他們同伴互助學習生字,然後向老師彙報,得到同學幫助的生字是哪幾個?有的學生彙報:“鄰”字讀成了後鼻音,“藤”“盯”字讀成了前鼻音,同伴教會了我“哇”字怎麼組詞。這樣經過學生一彙報,我也就知道這些生字是他們難以掌握的生字了。我再把這幾個生字當做重點,以多種形式反覆地讀,例如:1.指名讀,讀對了大家跟着讀,同時表揚“小老師,你真棒!”,2.組與組之間比賽讀,3、男女比賽讀,4、開火車讀。經過趣味性的強化記憶,學生最終掌握地比較好了。這樣的生字教學效果使我自己很滿意。

當學生和文本接觸之後,我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我設計以此問題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閲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繫。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並進行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閲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

我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時,採用角色換位學習體驗。“你如果也是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心裏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有的説的慢條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語氣來勸告書中種葫蘆的人,有的以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來用科學道理講給書中種葫蘆的人聽。這樣的角色換位體驗學習法,使學生説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在品讀感悟2、3自然段時,我對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的思想,帶領學生更加深入體會。我抓住人物的語言,人物的神態動作來教學。如文中的“盯”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眼裏只有葫蘆的集中表現,加以品析。在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帶着問題(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後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後果時,我追問:“那個人為什麼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後,引出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後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先讓學生自己選擇,你想讀什麼角色的內容,然後老師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讀,再讓男生和女生對讀,接着讓學生分小組分角色讀課文,來讀出那位種葫蘆的人滿不在乎的語氣,和後來不聽鄰居勸告,結果沒有收到葫蘆後悔的語氣。學生讀得興趣盎然,對課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這是從科學的角度來掌握的,另外也讓學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

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注意做事情的過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結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緊密聯繫。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5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篇寓言故事語言樸實,用詞準確,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種葫蘆的人,只盯着葫蘆,不管葉子上的蚜蟲,結果沒有收到葫蘆的故事。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和低年級學生特點進行。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教學設計以此問題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閲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將教學設計付諸課堂實踐後,我做了如下反思:

1、本課教學中我把握了同組各部分內容的內在聯繫,從整體上把握了教材內容設計實施教學。同時又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我就以此問題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閲讀法,引導學生結合文中插圖分別學習第一、四兩段,感受葫蘆開始長得很可愛及後來葫蘆都落了,再探究其緣由學習二、三兩段。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做到了既符合教材編寫意圖,又不拘泥於教材,使課堂教學充滿了活力。

2、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還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這篇課文簡短精悍,生字較少。為了使學生能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我就引導學生看圖激趣揭題質疑中引導學生利用葫蘆圖及形聲字的特點自主發現學會認“葫、蘆、藤”,再在檢查預習指名學生讀詞中學習另三個生字,並隨機示範指導學生學寫“哇、掛”。這樣識字既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又抓住重難點,還拓寬了識字途徑,培養了識字能力。但忽略了“盯”這個重要的生字,正確理解它的含義有助於體會那個種葫蘆的人的思想。教學中應予以重視,深入學習。

3、本節課上我還特別重視閲讀指導。在指導學生閲讀課文時先讀題質疑,指導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在討論交流中引導學生學習用詞、積累詞彙和培養語感,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結合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先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再讀課文中描寫小葫蘆的樣子的句子,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了喜愛之情,然後朗讀時孩子們就很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又如在品讀第二、三自然段先讓學生帶着問題(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後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後果時,教師追問:“那個人為什麼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後,引出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引導學生朗讀、理解和體會反問句、感歎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同時我再引導學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進行分角色朗讀,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6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語言樸實,用詞準確,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愛葫蘆的人種葫蘆時,只知道要葫蘆果實,不知道要殺死葉子上的蚜蟲,結果什麼都沒有得到。其中不僅藴含了“果實與葉子密切聯繫”的自然常識,而且更滲透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不能光看點,要看面”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學效果本課

學生本節課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在教學本課時,我特別重視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特點,使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察圖面説説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

二、成功之處

1。課上我特別重視閲讀指導。在指導學生閲讀課文時先讀題質疑,指導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在討論交流中引導學生學習用詞、積累詞彙和培養語感,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教學中我把握了同組各部分內容的內在聯繫,從整體上把握了教材內容設計教學。

3。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也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為了使學生能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我引導學生看圖激趣,引導學生利用葫蘆圖及形聲字的特點自主識字,這樣識字有意識地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培養了識字能力。

三、不足之處: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由於準備不夠充分,所以處理不夠到位。

2。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應該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這些與自己課前的準備不夠充分也有關。

3。課上教師提問的有些問題,把學生問得不知方向,浪費了課堂的時間,説明對問題的設計還需再細推敲,以後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4。課上自己説得太多,尤其是最後道理的引出,最好能夠放手讓學生多説多想。

四、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完成任務,是今後努力的方向。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鍊,明確語言的指向性;使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另外,要多聽課,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鑽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7

隨着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不斷應用,學生在學習上興趣越來越濃了,課堂上不再是那種沉悶、冷言寡語的場面了,而是充滿生氣、你爭我搶回答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解答別人的問題。這樣的學習氛圍使作為老師的我不得不動手動腦,盡力做到能用多媒體上課就用多媒體上,使學生和老師都能從中受益。

《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我就應用了課件,學生理解課文容易了,老師教着也省力了。這一課我是這樣上的,先是屏幕邊展示畫面,同時閲讀與畫面相關的課文內容,而學生是邊聽邊看,當讀完一遍課文後,我問學生:“通過邊年看畫面邊讀課文你知道了些什麼?”學生幾乎都舉起了小手。甲説:“我知道種葫蘆的人都非常喜歡小葫蘆。”乙説:“我知道小葫蘆一開始長得非常好,後來葉子上生了蟲子,小葫蘆全掉了。”丙説:“我知道了種葫蘆的人沒有治葫蘆葉子上的蟲子。”學生你一句我一句幾乎把課文內容全説出來了。這比不用課件多讀三遍課文都管用。首先學生認真看圖,也認真聽讀的內容;其次畫面栩栩如生,一目瞭然,不用再費盡心思去想。我們農村使用的是黑白版課本,學生就更不容易看明白書中插圖,通過課件使用,彌補了這些不足,學生自然而然也就對學習產生了興趣。

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對課文內容熟悉的過程快了,再解決其他問題也就容易多了。這一課當學生掌握了課文內容後,理解“事物間各部分是有聯繫的”時,回答問題比較貼切。還有,通過多媒體的使用,在低年級段識字方面也是省時省力,在這方面我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快樂。現在我不再感到使用課件費勁而又麻煩了,而是感到其中的方便和省力,同時也體驗到了什麼是一堂課40分鐘的真正藝術。希望我們都抽出一些時間下一些功夫製作一些課件,來達到課堂上預期的效果。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8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認識課文中常用的標點符號,在閲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歎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反問句、感歎句的表達特點;“?”和“!”對於學生來講比較熟悉,但是反問句學生有些疑惑,我就引導學生區分了疑問句和反問句,讓他們知道反問句是明知故問,加重語氣。在體會事物之間聯繫時,個別學生對植物的生長有了解,但大部分學生不明白植物的生長需要,我就給他們播放了光合作用的圖片,學生在瞭解的基礎上就明白了為什麼主人公沒有得到葫蘆。

但是這節課中我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主旨。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注重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9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一類字二類字一共12個生字。教學中,我重點指導學習“葫、蘆”,讀好輕聲。在教學其他幾個生字時,先讓學生自己把生字讀一讀,再安排他們同伴互助學習生字,然後向老師彙報,得到同學幫助的生字是哪幾個?有的學生彙報:“鄰”字讀成了後鼻音,“藤”“盯”字讀成了前鼻音,同伴教會了我“哇”字怎麼組詞。這樣經過學生一彙報,我也就知道這些生字是他們難以掌握的生字了。

我再把這幾個生字當做重點,以多種形式反覆地讀,例如:

1、指名讀,讀對了大家跟着讀,同時表揚“小老師,你真棒!”

2.組與組之間比賽讀

3、男女比賽讀

4、開火車讀。經過趣味性的強化記憶,學生最終掌握地比較好了。這樣的生字教學效果使我自己很滿意。

當學生和文本接觸之後,我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我設計以此問題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閲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繫。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並進行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閲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

我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時,採用角色換位學習體驗。“你如果也是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心裏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有的説的慢條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語氣來勸告書中種葫蘆的人,有的以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來用科學道理講給書中種葫蘆的人聽。這樣的角色換位體驗學習法,使學生説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在品讀感悟2、3自然段時,我對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的思想,帶領學生更加深入體會。我抓住人物的語言,人物的神態動作來教學。如文中的“盯”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眼裏只有葫蘆的集中表現,加以品析。在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帶着問題(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後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後果時,我追問:“那個人為什麼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後,引出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後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先讓學生自己選擇,你想讀什麼角色的內容,然後老師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讀,再讓男生和女生對讀,接着讓學生分小組分角色讀課文,來讀出那位種葫蘆的人滿不在乎的語氣,和後來不聽鄰居勸告,結果沒有收到葫蘆後悔的語氣。學生讀得興趣盎然,對課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這是從科學的角度來掌握的,另外也讓學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注意做事情的過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結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緊密聯繫。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10

《我要的是葫蘆》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為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課文的內容短小,藴涵的哲理淺顯。在第二課時我主要把以讀促悟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思路清晰,重點較突出

本課教學主要抓住三個訓練重點:(1)朗讀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人物的對話進行朗讀指導,體會種葫蘆的人一心只要葫蘆和鄰居着急的心情。(2)句式的訓練。通過朗讀比較兩組句子不同的語氣並體會每組的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並通過練習鞏固。(3)補白策略的訓練。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説話的內容,想象説一説:如果你就是種葫蘆的人,你會怎麼做?請你用上上面的句子,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説一説。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説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教學設計以讀為主,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閲讀感悟和體驗,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夥伴合作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閲讀方式突出了學生閲讀行為的自主性,使學生在不同的閲讀實踐中自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最終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積累。

三、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板書設計和教學內容不同步。

2、學生做了講學稿上的練習沒有全班展示交流。

3、上完課了沒有小結

4、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5、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11

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閲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閲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學習中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主要利用了觀察法和範讀法。觀察法。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結合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察圖面説説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範讀法。除了運用多媒體教學外,教師的範讀也起到不小的作用。老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裏形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這堂課上,我範讀的地方不少,但是並沒有妨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學得很自主。

教學的內容比形式更重要,範讀、談話,這些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同樣讓學生學得自主。在課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課堂上,卻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裏,我們該反思什麼才算真正的自主學習。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12

《我要的是葫蘆》講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於不瞭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係,到最後,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就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朗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因此,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力求使學生透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當然,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在詞句中,因此,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主角讀、齊讀、選取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閲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閲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潛力。

教學完《我要的是葫蘆》後,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個拓展,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説話的資料,想象説一説:你想對他説什麼嗎?這樣學生説話讓他們有了較大的伸展空間。在學習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課後,我讓學生續寫這個故事,給了孩子們一個開頭“第二年,種葫蘆的人又種下了一棵葫蘆,……”。這樣不僅僅促進學生了解種葫蘆的人錯在哪個地方,進一步理解了課文,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潛力,使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與生活緊密聯繫。

另外,這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諸如寓言故事之類的文體,可能有點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必須的難度,在整個授課中我雖然是以讀為主,在讀中領悟課文的思想內涵,但始終還是牽着學生走,沒有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這也是今後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13

《我要的是葫蘆》是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屬寓言性質。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閲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因為切入點選得準,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紛紛提出:那個人為什麼得不到葫蘆?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了頗有深度的問題——“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為什麼是葫蘆?”

文學作品都有一條線索,或為情感線,或為敍事線。教師要善於把握這條線,並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貼近這條線。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在教學中抓了芝麻而丟了西瓜,《我要的是葫蘆》一文,篇幅雖短,但要落實的知識點卻不少。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抓住一條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過了幾天,葉子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我們葉子葫蘆之間究竟有什麼密切的關係?明確了這麼一條線,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採取了比較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激活學生的思維,再次明確本文要解決的難點:種葫蘆的人為什麼沒有得到葫蘆?當學生學完第一自然段時,通過看圖——學文——品文,引導得出:因為葉子長得好,所以葫蘆才長得可愛。從而為後文的學習打下鋪墊。當學生學完第4自然段時,我又引導學生小結:因為葉子長了蚜蟲,所以葫蘆才一個一個都落了。最後通過這種變化對比,學生明白了葉子與葫蘆之間的密切聯繫。

但由於沒有好好把握二、三自然段的教學,以致思路混亂,拖了時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會再仔細地研讀文本,精心設計每個環節,更好地完成教學。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14

本課學習中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主要在於利用了觀察法和範讀法、觀察法、範讀法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結合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除了運用課文形象的插圖外,教師的範讀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裏形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這堂課上,教師範讀的地方不少,談話煽情的地方也有幾處,但是並沒有妨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學得很自主。

教學的內容比形式更重要,範讀、談話,這些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同樣讓學生學得自主、在課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課堂上,卻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裏,我們該反思什麼才算真正的自主學習。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15

今天上午,我執教了鎮級公開課《我要的是葫蘆》。課後,反思甚多。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課,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二年級的小孩,聰明活潑,領悟能力強,善於表現自己,對於新鮮事物刨根問底。抓住這一特點,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種葫蘆的樂趣,從情境中圍繞“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這一問題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本文。

《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採取激趣的方式,讓學生在識字、寫字、理解、朗讀、表演等各個教學環節裏,發揮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抓住人物語言朗讀體會,理解課文內容。

在做教學設計前,我翻閲了單元導讀及語文書上的課後題等相關資料,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為: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是:初步體會反問句、感歎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讓孩子欣賞葫蘆絲音吹奏,體會到音樂的美妙,從而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接着引導孩子讀好“葫蘆”、“葫蘆藤”這兩個詞語,揭示葫蘆的重要作用,引出題目。

二、初讀課文,識寫生字。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通過合作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自言自語”“盯着”的意思,同時範寫“盯”,讓孩子在田字格里進行練寫。

三、出示四幅圖連環畫。師生合作補充第一幅畫面。首先讓學生找一找應該在葫蘆藤上畫哪些東西,然後引導學生把句子讀得美一些,用畫葫蘆葉的方式激勵學生把“綠葉”、“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讀好。然後讓學生用“多麼()的()啊!”來誇一誇“葫蘆藤”、“綠葉”、“小花”。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會複述第一段內容。

四、看圖:請學生先看第一幅圖,再看第二幅圖,看看發現了什麼,有什麼不一樣。引導孩子讀好第二幅圖的“傷心、難過、絕望”的心情。

五、朗讀、感悟反問句、感歎句、陳述句的語氣。出示反問句“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感歎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讓學生説一説它們的意思。通過對比讀體會出反問句和感歎句在表達人物情感方面的好處。

六、揭示事物之間存在着內在聯繫。蚜蟲吸取葫蘆藤汁液,導致葉子枯黃,從而無法輸送給小葫蘆營養,這是小葫蘆落地的原因。事物之間存在着緊密聯繫,要多動腦筋,同時聽取鄰居勸告。通過這個故事,讓小孩子説一説自己在學習中應該注意的事。

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寓言故事類的文體,可能有點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整個授課環節中,我雖然以讀為主,在讀中讓孩子領悟課文的思想內涵,但始終還是牽着孩子走,沒有真正讓孩子做課堂的主人,這也是今後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