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五年級數學説課稿集合五篇

來源:文書谷 5.48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五年級數學説課稿集合五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我將分以下五個部分進行説課

一、對本課的理解和思考

二、對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把握

三、對教學設計的思考

四、對教法、學法的理解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對本課的理解和思考

1、對教材的理解

教材地位和作用

梯形面積的計算是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徵以及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學習的。本單元知識的學習,能滿足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需要,要進一步學習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的表面積的基礎。

本單元包括四部分內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和組合圖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是以長方形面積計算做基礎的,先借助數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通過割補、平移,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繼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又是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做基礎的。最後是梯形的面積,既可以轉化成三角形,又可以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做基礎。三種基礎圖形面積計算的聯繫比較緊密,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組合圖形的面積更是以這些基本圖形為基礎來計算的

2、對學生的'分析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能力基礎:

五年級學生,善於獨立思考,樂於合作交流,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十分願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他們已經掌握了梯形的特徵和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積推導過程,知道了拼擺、割補、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也理解了數學的“轉化”思想。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學生能力的增長點:

學生對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讓學生理解由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的方法來求面積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轉換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3)困惑點:

學生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是否能呈現多樣,即使方法呈現多樣,公式推導存在困難。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

掌握梯形面積公式,會用公式計算梯形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

經歷小組探索、討論、歸納等探索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梯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探索性和方法的多樣化,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圖形的轉化推導梯形面積公式。

三、對教學設計的思考

1)提出問題、關注學生生活經驗。

2)遷移類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3)有放有收、捕捉學生課堂生成。

4)練習梯度、促使學生各有所獲。

四、對教法、學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本課採用引導法、嘗試教學法、直觀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學習方法:本課運用、知識遷移類推、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情境引入

學生認真觀察情景圖,瞭解車窗的形狀,

師:車窗的玻璃是什麼形狀?要做這塊玻璃需要多大面積的玻璃?(讓學生明確要求梯形的面積。)

師:梯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有沒有計算公式呢?這節課就一起來研究“梯形面積的計算”

(二)遷移類推、主動探究

1、回顧舊知,深化“轉化”思想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它是怎樣的推導出來的?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它是怎樣的推導出來的?

學生交流、教師用課件演示推導過程,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 )

2、小組合作,歸納推理

指導操作實驗,推倒梯形面積公式。

(1)師:梯形的公式能不能借助前面學過的圖形面積推導方法來研究呢?

提出小組合作的要求:

(2)反饋交流,學生反饋和課件同步。

(3)導出公式。

①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與原梯形的兩底是什麼關係?

②平行四邊形的高與原梯形的高又是什麼關係?

(4)不同推導方法的交流,教師評價。

3、生活運用、實例解答

①出示例3,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②拿出大壩模型,認識橫截面,使學生明白大壩橫截面是一個平面。

③學生試做。

④訂正。提問:你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要“除以2”

(三)交互反饋、鞏固練習

(1)第89頁做一做

(2)第90頁的第一題

(3)科技小組製作飛機模型,機翼的平面圖是由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組成的,它的面積是多少?

(4)一條新挖的渠道,橫截面是梯形(如圖)。渠口寬2.8米,渠底寬1.4米,渠深1.2米。它的橫截面積多少平方米?

(四)開放延伸、拓展訓練

(1)第90頁的第3題

(2)第90頁的第4題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分數的意義》是在三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一)教學目標

縱觀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以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

1.藉助直觀操作和展示,在説説、分分、畫畫、寫寫、折折、塗塗等活動中經歷“分數意義”的建構過程,理解單位”1”,溝通分數和整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2.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及分子、分母表示的意義,理解分數單位的含義,經歷豐富的現實情境,通過具體的數量感知分數的豐富內涵。

能力目標:

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通過同學間的合作,進而促進學生的傾聽、質疑等優秀學習習慣的養成。

情感目標:

瞭解到分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二)教學重點

分數意義的歸納與單位“1”的抽象。

(三)教學難點

把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

二、説教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因此,本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採用創設情景、啟發誘導、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等教學法,並穿插直觀演示。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並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三、説學法: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動手的材料,

圓餅模型、正方形紙、四個蘋果、一米長的繩子,讓學生用這些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他們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表示四分之一。然後觀察、比較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學生在在動手操作、比較之後歸納出了單位“1”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讓學生進行2次操作體會由於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概括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四、説教學程序:

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説、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圖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知: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一天,行至途中,都感到又飢又渴,師傅吩咐悟空找些吃的東西。不一會兒,悟空抱回一個大西瓜。師傅吩咐悟空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吃一份。剛一分好,豬八戒就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塊。這時,師傅問:“八戒,你能説出你手中的西瓜是多少個嗎?你能用一個數把它表示出來嗎?”八戒抓耳撓腮,怎麼想也想不出來該怎麼表示。

聰明的同學,你們能幫八戒説出他手中的西瓜該用什麼數來表示嗎?該是多少個嗎?

通過創設情景引入,不僅對分數有了再現,同時也使學生明白分數產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使學生在故事中產生滿足感,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從而自然而然的點題。

揭示課題:分數的產生和意義

(二) 瞭解分數的產生史:

分數起源於分。在原始社會,人們集體勞動要平均分配果實和獵物,逐漸有了分數的概念。以後在土地計算、土木建築、水利工程等測量過程中,當得不到一個整數的結果時,便產生了分數。

這一環節的設計,展現了分數的發展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積極傳播了數學文化。

(三) 動手操作

操作分數

1、 感知單位“1”

(1)畫一畫,塗一塗,塗畫出圓餅模型的四分之一。

(2)折一折,將正方形紙折成相等的四份,並把其中的一份上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3)分一分,四個蘋果分給四個同學。

(4)剪一剪,1米長的繩子平均剪成四份,表示出它的一份。

學生動手操作完之後,拋出問題,讓生展示激烈的討論:

在表示四分之一的過程中,有什麼發現?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以看作一個整體),通過知識經驗的遷移,明白許多物體也可以看作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叫做單位“1”,從而突顯單位“1”的豐富含義。

1、理解意義和分數單位。

此環節的設計,是在學生充分感知單位“1”的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動手操作,形象地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同時通過具體的操作明白由於分的份數不相同,因而分數單位也不相同,分母是幾,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的數學結論。同時積極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概念的理解。

(四) 學以致用: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基礎知識練習: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説生活中的分數:此題設計旨在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五、板書設計:

板書的設計是一個整體,從而彰顯本節課的重難點:“單位1”,其實旨在向學生説明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東西皆可被看作一個整體,即單位“1”。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下面我從説教材,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三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本冊書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的內容。前面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幾何圖形的認識貫穿在整個國小數學教學中,並且是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所以,要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為基礎,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後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

2、學生分析: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國小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3、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4、教學重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並能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6、教具準備: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直尺等。

二、説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本節課中,我採取多種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另外,我還力圖體現學生學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問題導入,設疑激趣

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快樂。在新課開始,除了複習以前學過的一些圖形的面積外,我還出示了一個不規則圖形,以怎麼知道它的面積來設疑導入,激發學生積極探求知識奧祕的慾望,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方法。

2、數方格法,初步感知

用“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比較大小”這個問題,首先引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嘗試。學生認真觀察後,完成表格,最後討論總結出: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並得出兩個圖形的面積相同。這一組簡單操作,實際上是組織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長方形的長、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相同的內在聯繫。學生在充足的時間裏進行合作探究,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彙報交流時,他們爭先恐後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憤異常活躍,民主、寬鬆、和諧、愉悦的氛圍自然形成,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抓住重點,深入推導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通過數方格,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圖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並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繫,而這個聯繫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於是我啟發學生:“如果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常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那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引導學生討論,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最後共同得出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培養了他們自主探究的精神。

4、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學生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選取代表進行彙報交流,找準切入點,突破難點。利用從學生彙報中得來的信息,引導學生説出“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通過平移的方法,拼成一個長方形”的轉化過程,和“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這個關係。這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研究討論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穫。這一環節的安排,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更為下一步推導面積公式積累了感性經驗。

5、電腦演示,總結新知

感性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結果,再加上電腦課件的演示,學生通過討論很容易達成共識,藉此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並進行板書。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解決了關鍵,培養髮展了學生能力。另外,在總結公式後,我還安排了一個“你知道嗎?”,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對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和計算方法,豐富學生對我國數學史的認識。

6、分層運用,理解新知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基礎練習:出示例1,先讓學生口述計算過程,然後教師進行規範的板書。

提升練習:藉助3道選擇題,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發散練習:比較平行線間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設計一個為24平方米的平行四邊形的廣告牌,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以及面積相等形狀不同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全課小結,整理知識

讓學生回顧本節課,説一説自己的收穫,培養學生的知識概括能力,並藉此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達到點題的效果。

這節課的設計,給學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聽、嘴説、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教學活動,在實踐中理解新知,並儘可能地多角度來驗證結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訓練。學生掌握了學法,也為學習提供了一把釋疑解難的鑰匙。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 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小數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並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及對學情的把握,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訂為:

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並進一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計算時必須先通分的算理

教學關鍵:通分

三、 教學理念

通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了: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基於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合作探究,理清算理——鞏固內化,拓展創新——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四、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上個月,學校食堂對學生最愛吃的早餐進行了調查,請看這幅統計圖:

火腿稀粥:1/4 豆奶花捲:3/20 奶茶蛋糕:3/10 肉絲炒粉:3/10

師: 從圖中,你能獲得什麼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並列出算式。

【設計意圖: 我創設這個情境的意圖首先想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學理念。其次在這個情境中,給學生提供了一組開放性的學習素材,有利於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在學生列出的5個算式中,其中3/10+3/10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意圖是複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另外4個是導分母的加減法,為接下來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構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本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安排這樣的五個小環節。

1、獨立探險究每人獨立嘗試計算1/4+3/10,注意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

2、小組合作,集體反饋

4人小組交流方法,再各組派代表全班交流

3、算法優化在多種算法中,討論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計算。

有的學生可能出現以下的算法:(1)化成小數計算(2)通分計算(3)畫圖解決。當學生出現這幾種方法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體會並感悟出:化成小數計算時有一定的侷限性;畫圖解決很麻煩。從而得到:異分母分數加法要先通分,再計算比較合理。

4、驗算得出異分母分數減法

你能把自己的計算結果驗算一下嗎?(學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減法)

通過驗算這個小環節,自然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後讓學生通過獨立計算,掌握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

5、歸納概括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教師將學習的自主權完全交給了學生,使學生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經歷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樣化、優化的過程,使他們在體驗中理解、掌握了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同時既培養了良好的驗算習慣,又使學生的探究能力、自學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三)鞏固內化,拓展創新

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方法後,還必須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拓展、創新,形成技能,發展智力。

1、算一算:課本“做一做”練習題。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強化重點,突破難點。】

2、 思考練習;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0 1/4-/7 1/5-/8

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寫下來。

【設計意圖: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現規律,鍛鍊思維能力,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請學生談談,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從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總之,整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上力求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的教學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一理念。在學習方式上力求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理念,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性。在教學評價上:我不僅關注計算法則的得出,更關注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知識的學習過程。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學目的: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2、理解、掌握約數和倍數的意義,知道約數、倍數的相互依存關係,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3、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學、討論等方式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學準備:

1、兩張卡片。

2、多媒體演示課件。

評析:為了體現當今新的教育觀,即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使兒童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有目的去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標體系全面、恰當。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整理、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1、整除的含義。

①讓學生在小卡片上寫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學生的除法算式。

評析:學生的學習材料是自己尋找的,而不是教師或書本給定的材料,它們來源於學生自己,這樣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積極狀態,使學生對學習充滿着興趣,學生樂於繼續學習下去,而無須教師強迫學生學習。

③教師提出問題:

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數能被除數整除?

B、在什麼情況下,才可以説“一個數能被另一個數整除”?

④讓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⑤學生交流完畢,每小組派代表彙報本小組研究成果。

評析:讓學生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即給了學生一個人人蔘與、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又使學生在平等、自由、真誠悦納的情意關係中學會了與人共處。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師: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數,用字母b表示除數,在什麼情況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師:讓學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義。

評析:由於學生對整除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所以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對話,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這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鞏固練習。

①下面哪一組的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

A、17和54

B、9和7

C、3.6和1.2

D、10和10

②下面四個數中誰能被誰整除?

A、2

B、3

C、6

D、12

評析:概念初步後,為了有效鞏固,恰到好處增加了練習,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發展,增加了開放題,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又加深了學生對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學,瞭解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1、提出問題,看書自學。

①在什麼情況下,a是b的倍數,b是a的約數。

②約數和倍數中的數一般指什麼數?不包括什麼數?

③你能仿照書中的(例1)舉一個例子,説明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倍數,另一個數是這個數的約數

2、學生自學,並回答問題及舉例、説明理由。

評析: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着問題去自學,這樣的學習,即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及自學能力。

3、明確約數和倍數的關係。

根據實例提出問題: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單獨説45是倍數、15是約數,為什麼?

生:略。

師生共同小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不能單獨地説一個數是倍數或約數。

評析: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明確了一個數是否是另一個數的倍數或約數時,必須是以整除為前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獨立存在。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準確地把握了教學關鍵。

4、鞏固練習。

①下面每組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

A、36和9

B、7和14

C、45和45

D、1和100

②下列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又是誰的約數?

A、1

B、2

C、6

D、12

③遊戲。

規則:老師出示一個數,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師提出的條件,符合的請舉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誰?你們是我的什麼數?我又是你們的什麼數?

b、我是19,誰是我的約數?

c、我是2,誰是我的倍數?

d、我是1,誰是我的倍數?(小結:1是所有自然數的約數)

e、讓全體同學舉起卡片,讓具有數字6的同學指出自己的約數

評析: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發展,即有層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樣。即重視基本知識的訓練,同時還將知識性、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敏捷。通過練習,即鞏固了知識,又使全體學生不同程度得到了發展

(五)回顧反思,談各人的收穫。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什麼?又是怎樣研究的?你有什麼收穫?

評析:讓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方法,並談自己的收穫,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許多道理,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誘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收穫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之樂,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反思:

素質教育的重要着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於記憶和理解、立足於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究知識、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有利於終身學習、發展學習的方式。為了倡導這種學習方式,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筆者在設計約數和倍數的意義這一課時,採用了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以合作交流、討論、自學等形式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有了切實的落腳點。

綜觀整堂課,教師教得非常少,而學生講得非常多,學生之間合作交流多,學生自主學習多,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切身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