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物理説課稿模板合集八篇

來源:文書谷 9.99K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説課稿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物理説課稿模板合集八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和學情

本節課內容在老教材中為選學內容,只要求學生聯繫日常生活實際,常識性的瞭解本節知識。新教材顯得比較活潑,富於變化,多了學生的參與活動,變枯燥為生動形象。本節教材的編寫體現了兩個特點:一是突出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二是強調了研究自然現象的基本方法---觀察和實驗。學生對於顏色有初步的瞭解,對於七種顏色,學生嘴上説的是呱呱叫,“赤、橙、黃、綠、青、藍、紫”,這種説法不但錯誤,而且很少有同學真正觀察過七種顏色,所以白光的色散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通過前面聲現象和光現象的學習,已經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於個體間的差異,仍會有部分學生無法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實驗來,因此色散現象的探究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説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瞭解色散現象。物體的顏色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探究光的色散和顏料的混合,體驗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樂於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三、説教學資源

教師用:多媒體、電視機、投影儀

學生用:三稜鏡、肥皂水、吸管、水槽、水、平面鏡、白屏、各色的透明膠片、各色的彩紙、放大鏡

四、説設計理念

本節課是按照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梳理反思深化問題、應用練習反饋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授課過程注重了以下兩點:

1.注重自然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從自然科學論的'高度來指導教學活動,堅持運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放手讓學生通過團體的協作來完成整個的探究過程,努力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

五、説教學過程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幅畫面---藍天、綠樹、紅花,創設多彩的情景,然後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對於顏色,同學們都瞭解哪些呢?你還想知道什麼呢?這裏我們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將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之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解決這些問題。

對於“光的色散”我是這樣啟發學生設計實驗的。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以下三個問題:

1.在漆黑的夜晚,你還能看到物體這些漂亮的顏色嗎?

2.是誰把世界打扮的如此五彩斑斕?

3.看看窗外的太陽,太陽光是五顏六色的嗎?那你見到過太陽光出五顏六色的光嗎?

緊接着多媒體展示彩虹圖片。向學生解釋陽光透過雨滴時發生了多次的折射而產生了這種美妙的現象。而後引導學生根據彩虹的形成道理,利用桌上的器材,也找到類似彩虹的彩色條紋,並觀察是哪幾種顏色。在實驗中,可能有的小組會直接地用吸管吹出肥皂泡,要引導學生比較哪種方案現象更穩定和便於觀察。最後歸納總結得出光的色散。這裏要對學生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的描述予以糾正。

讓每個小組推薦一位代表上台來用放大鏡觀察電視機的彩色畫面,讓學生歸納得出彩色的畫面是由紅、綠、藍三色混合而成的,得出色光的三原色。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會什麼是三原色,接下來又為學生做了一個演示實驗:在兩台投影儀上分別放上紅色和綠色的膠片,這樣在屏上就會得到紅光和綠光,而後讓兩束光交匯,觀察交匯處得到的顏色。當然在這裏也可以換成其它顏色的透明膠片多進行幾次實驗,加深學生的印象。

“透明物體的顏色”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我們怎樣證明什麼色的色光能透過某種顏色的膠片呢?學生很自然地想到用各種色光去試試,教師緊接着進一步地提示,我們手頭沒有那麼多顏色的色光怎麼辦?從而引導學生想到用色散實驗得到的光,完成了課本3.5-5的實驗,得出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通過它的色光決定的結論。這麼做既完成了新知識的探究,而且還複習應用了前面的知識,做到了前後呼應。

有了上面的實驗做鋪墊,不透明物體反射什麼色的色光實驗就可交給學生自主地完成。

為了更進一步地掌握物體的顏色,大屏幕出示一道練習題:一幅多彩的油畫用紅光照射,我們會看到什麼現象?

“顏料的三原色”如果用實驗探究的手段來進行的話,可能好長時間也得不出結論,授課任務得不到完成,所以“顏料的三原色”我把它做為課外探究的題目,讓學生查閲資料或向喜歡繪畫的請教,並在課後完成不同兩種顏料的混合。

最後出示幾道評價題,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以檢測。

六、説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採用了科學探究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由於條件和本人教學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地方也不盡人意,比如做光的色散實驗,實驗室中不可能每個座位上都有充足的陽光,用白熾燈效果又

不明顯,如何突破這一瓶頸,使每一個同學都能真正“動”起來,而不是留於形式,這是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去探索的。再如“用放大鏡觀察電視畫面”的實驗,不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下來看一遍,這可以做為家庭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物理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1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磁感應強度》,磁感應強度是電磁學中的基本物理量,是如何用磁感應強度的大小和方向來描述磁場強弱及方向是本節課的重難點。

(分析完教材現在再來分析一下學生,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是我説課的第二部分學情分析。)

二、學情分析

高二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探究分析、合作學習的能力。因此,本節課將通過類比電場強度的內容和特點來進行講解和學習,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培養學生分析總結的能力,同時能加深對於磁感應強度的認識。

(根據本節課的結構和內容通過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能通過磁感應強度的性質判斷磁場的強弱和方向,並且會運用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進行有關計算。

2、體會通過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提升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3、關注物理與生活相互聯繫,感受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基於以上教學目標的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磁感應強度的定義。

難點是:利用磁感應強度來描述磁場強弱和方向。

(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老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五、教學方法:

講述法、類比法、實驗探究法。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如下,首先是導入部分。)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節

【情境導入】利用多媒體展示磁懸浮列車運行、吊車吸起鐵板的場景以及各種不同的磁性物體,引導學生分析各種磁性物體磁性的強弱,並提出問題:怎樣來描述磁性物質磁場的強弱?提出磁感應強度的概念,從而引入課題—《磁感應強度》

【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從生活實際出發,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動力,也能在教學中滲透物理和生活的聯繫。】

(導入新課後,就進入到新課講授的環節首先是第一個模塊,磁場的方向。)

(二)新課講授

模塊一:磁場的方向

引導學生回想電場的強弱和方向的確定,並將電場強度與磁感應強度聯繫起來。順勢提問電場有強弱和方向,磁場也有強弱和方向。請大家回顧一下,電場的方向是如何規定的?對研究磁感應強度的方向你有何啟發?

學生分成小組通過思考討論得出:電場的方向是從電荷受力的角度規定的,小磁針放入磁場中會受到磁場力的作用,因此猜想磁場的方向可以從小磁針受力的角度來規定。接下來學生通過類比電場強度的定義方法,同樣的利用小磁針去探測磁場的情況。

通過演示小磁針處於條形磁鐵產生的磁場中的不同位置過程,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在不同位置,小磁針的N極或S極所指的方向不同的結論。接着我會歸納實驗結果,並補充磁場的方向為小磁針靜止時N極所指的方向,順勢牽出磁感線的概念強調學生類比電場線的概念進行記憶。

模塊二:磁感應強度的表達式

首先我會帶領學生回顧奧斯特實驗,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是否可以通過這個性質來研究磁場強度的大小。

學生從書本的演示實驗方案能夠受到啟發,思考分析得到可以通過導體棒的受力情況來研究磁場的強弱。此時我會安排小組探究組織學生猜想通電導棒的'在磁場中的受力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係?在探究過程中我會進行巡視指導適當的給予提示,學生將根據演示實驗所提供的方案進行探究,記錄各種情況下的電流值、通電導線長度以及通電導體的擺角。結束後,帶領學生分析得到的數據,共同合作歸納其中體現的規律。

通過對實驗結論的引申和推廣,使學生了解比值F/IL是磁場中各點的位置函數,比值F/IL與IL的大小無關,進而引入電流元的概念。並由此設問,既然這個比值與電流源無關,是否代表着物體的某種屬性?在此提出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總結磁感應強度的方向和大小。

【意圖:從直觀的角度出發,更能將抽象的問題具體話,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鞏固提高

多媒體展示教材內容‘一些磁場的磁感應強度’,使學生知道地磁場及自然界中各種磁源磁場的弱數量級。並簡單介紹可以使用磁傳感器探測周圍的磁場強弱。

【意圖:拓寬知識面,能夠更深刻的體會到物理與生活的實際聯繫。】

(四)、小結作業

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將課堂還給學生,構建學生的知識思路和框架,作業佈置,比較E與B定義的異同,進行歸納總結。

【意圖:設計這樣的作業是為了,學生通過自己的總結,能夠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

七、板書設計:

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採用提綱式,簡潔明瞭,重難點突出,便於學生記錄和複習。

物理説課稿 篇3

一、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高中物理甲種本第二冊第六章的第十一節。電場是電學的基本知識,是學好電磁學的關鍵。本節是本章知識的重要應用之一,是力學知識和電學知識的綜合。在教學大綱和考試説明中都把本節知識列為理解並掌握的內容。通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把電場知識和牛頓定律、動能定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等力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加深對力、電知識的理解,有利於培養學生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以後學習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打下基礎。

2.教材的安排與編者意圖:

這節教材先從能量角度入手研究了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加速,然後,又從分析粒子受力情況入手,類比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研究了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偏轉問題。編者安排這一節,一方面是加深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是藉助分析帶電粒子的加速和偏轉,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運動和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學生基礎: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力學和電場的基本知識,初步具備了分析有關電場問題的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的,考慮我們的學生基礎比較好,理解接受能力比較強,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共同的探討中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

4.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説明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特點制定如下目標:

⑴知識上:理解並掌握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加速和偏轉的原理;

⑵能力上: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表達及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養成科學思維的方法。

5.教材的處理:

以演示實驗設疑,引入新課;通過微機模擬結合理論分析,講授知識。

重點讓學生清楚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加速和偏轉的原理,這是本節內容的中心。由於帶電粒子的偏轉是曲線運動,比較複雜,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故作為本節的難點,通過類比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突破難點。

二、教學設想:

1.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本節屬於派生性的知識主要採用講授式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訓練為主線。通過實驗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微機模擬電子運動,使微觀粒子運動的過程宏觀化;通過恰當的問題設置和類比方法的應用,點撥了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思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使學生動口、動腦、動手,親身參與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應用計算機、大屏幕投影等現代化手段,既節約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

2.學法指導: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及心理特點:

⑴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發現問題;

⑵通過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⑶通過鞏固練習加深對知識規律的消化理解;

⑷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演繹推理、歸納總結出新的'規律,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3.教學程序設計:

為了切實完成所定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一些主要的教學環節採取瞭如下設想:

⑴以演示實驗設疑,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引入新課。

介紹電子束演示儀,並説明只有高速帶電的粒子(電子)轟擊管內惰性氣體發光,才能看到電子的徑跡。學生會對電子如何獲得速度產生疑問,通過控制電子束的偏轉方向,學生又會對這一目的的如何實現產生疑惑,從而強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進而提出課題。約3分鐘。

⑵在新課教學中,以微機模擬與問題探討想結合進行理論分析,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①.以微機演示電子在電場中加速和偏轉運動的全過程,讓學生觀察分析:電子運動的全過程可以分為那幾個階段?在每一階段電子各做什麼運動?這樣可以使學生先在整體上對帶電粒子運動的全過程有清晰的脈絡,有助於局部過程的分析。

②.以微機演示電子在加速電場中的運動,讓學生思考如何求電子射出加速電場時的速度?並進行推導。使學生認識到在勻強電場中可以根據牛頓定律和動能定理求速度,同時指出應用能量的觀點研究加速問題比較簡單,動能定理也適用於非勻強電場。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養成科學思維的方法。

③.以微機演示電子在偏轉電場中的運動,並引導學生觀察思考:①電子在偏轉電場中的運動與物體在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②如何類比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來分析帶電粒子的偏轉?這樣的引導之後學生自然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突破了難點,也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同時滲透事物之間普遍聯繫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④.在上述理論分析的前提下,讓學生動手動筆推導側向速度V┸,側向位移y及偏轉角Ф的表達式。使學生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加深記憶,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⑤.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如何改變電子射出加速電場時的速度、電子射出偏轉電場時的側向位移及偏轉角的大小?進一步對加速和偏轉的原理深化理解,充分挖掘學生潛能。

⑥.用電子束演示儀驗證理論分析的正確性,使學生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來。

⑶設置聯繫加速和偏轉的全過程的問題進行鞏固練習,培養學生應用新知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進行知識反饋。

⑷小結:設置問題1:我們怎樣實現對帶電粒子的控制?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小結;設置問題2:學習帶電粒子在電場中運動的目的是什麼?理論聯繫實際,培學生開拓意識和創新精神。

⑸佈置作業:以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為目的,同時減輕學生負擔,作業為課後1、3題,並要求學生查閲有關帶電粒子加速和偏轉應用的科普文章。

4.板書設計:綱要式板書,力求條理清晰,體現中心內容,突出重點。

三、説課板書:(含時間分配)

全過程

實驗引題——微機模擬加速規律得出——實驗驗證——鞏固練習。

物理説課稿 篇4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在整個中學物理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本節課在整個中學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的基礎和工具;“平行四邊形定則” 則始終貫穿在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後學習速度,加速度,位移,動量,電場,磁場等矢量運算奠定了基礎;而本節課所涉及的等效代換思想貫穿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因此,本節課不過關,後續課的學習,就無從下手,本節課是後續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二)課程標準分析

教材安排這節課的目的一是從等效代換思想出發,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體會實驗探索物理規律的方法,並初步掌握用平行四邊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夾角的關係;五是將力的合成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三)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上本節內容最大的亮點在探究實驗部分,同樣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兩個力F1、F2將一端固定的橡皮條的另一端拉到O點,接着用另外一個力F再次將橡皮條的一端拉到O點,然後給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來以前的就教材是這樣説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對角線表示出來;而我們現在的新教材是這樣講的:我們要探究的是:合力F與分力F1、F2有什麼關係?

通過新舊教材的對比可以發現,舊教材注重知識結論的給出。而新教材則更加註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分析學情

學生在學習本節知識前他們已經具備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有關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幾何知識、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為本節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然而高一學生習慣於代數運算,即使對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數計算得出,又因為有些學生幾何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對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這一圖形計算往往不習慣,通過探究實驗,則能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學生對此卻不甚熟悉,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和對多個實例的分析説明,加深學生對等效替代的認識。同時在學習方式習慣上,大多數學生還是習慣“吃現成”,同過本節課,要近一步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鑑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制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瞭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並進行初步的探究。

3、學生在自主找規律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培養學生善於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發展能力,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2、通過力的`等效替代,使學生領略跨學科知識結合的奇妙,同時領會科學探究中嚴謹、務實的精神和態度。

重點: (1)學習科學探究方法,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2) 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係及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應用。

難點: (1)探究實驗的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時間安排與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2)合力的大小與分力間夾角的關係.

四、教學設計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節課需要給學生大量的探究時間,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使探究過程自然而又合理,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裏,圓滿達成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做如下設計:

1、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科學始於好奇,發現始於觀察。我國偉大的地質學 家李四光先生説過:“觀察是得到一切知識的一個首要步驟。”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從觀察中獲得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2、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與假設是對已知事實材料和科學知識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對問題中事物的因果性、規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釋。在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簡單結論的基礎上,教師要適當的給以引導,讓學生提出符合實際的,合理的猜想。

3、指導學生合理設計實驗

實驗設計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與要求,運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對實驗過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驟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調整,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實驗能力的綜合體現。對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切不可為了設計把一切都拋給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要有強有略,要對設計過程進行有計劃的指導。

4、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評估

由於學生探究的內容是人類早已發現的,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宜設計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過程,在極低端得情況下,往往成為目標和路線都明擺着形式化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合力與分力的幾何關係,只是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改變獲取知識的方法。並不是真正意義的通過探究從未知到達已知。

五、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結束語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探究的科學方法,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有一點了解和體會。不求目標的全面達成,希望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在以後的學習中有科學探究的嘗試。謝謝大家!

物理説課稿 篇5

1.説教材

“自由落體運動”是高中物理“物體運動”一章的內容,教材的

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於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於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以及不同物體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體系是:

(1)通過毛線管(牛頓管)實驗,證明在無阻力情況下物體下

落快慢相同,並觀察其軌跡是直線。

(2)利用教材的閃光照片和數據表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

究方法,確定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給出常用值。

(4)歸納出其運動性質和運動規律,並能運用。

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

動、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以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2.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擬確定如下的教學

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觀察、定義並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

念和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並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閃光照片及數據表,確定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並能導出公式vt=gt和h=gt2/2。

(2)實驗目標:通過觀察空氣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

動和毛線管內“真空”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比較得出常見的輕、重物體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氣阻力所致。

通過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閃光實驗,學會物理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使之會驗證勻變速直線運動;通過分析、歸納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培養分析、推理、綜合的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標:通過教學,鞏固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説教學方法

(1)實驗觀察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

念,讓學生觀察金屬片、紙片、羽毛在空氣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線管內的“真空”中下落的現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2)實驗研究為使學生判斷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啟發

學生利用閃光照片以及數據表的實驗數據,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並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啟發學生推導出vt=gt和h=gt2/2的公式。

(3)講練結合式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應用上,讓學生具

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隨時發現學生的錯誤,並引導分析錯誤原因,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鞏固強化有關知識。

4.説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現代教育更重視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本節的教學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自己得出結論,在其中滲透物理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訓練。

5.説教學程序

(1)複習提問:

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什麼?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樣表示的?

板書:a恆定;vt=v0+at和s=v0t+at2/2。

②怎樣驗證一個直線運動是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

③板書:ΔS=aT2

(2)新課導入:

提問:不同物體的下落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1:紙片和金屬球下落

學生:金屬球先着地,紙片後着地。重的物體下落快。

(自由落體運動)説課,標籤:物理説課模板,高中物理説課模板,

提問:有沒有輕的物體下落快的現象?

演示2:紙團和棉花下落

學生:紙團先着地,棉花後着地。輕的物體下落快。

總結: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怎樣從道理上論證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是不對的?

閲讀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問:為什麼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3:紙團和金屬片下落。

學生:紙團和金屬片幾乎同時着地。

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對的。

提問: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引導:空氣阻力的作用使問題變得複雜!

提問:我們應該怎樣研究物體的下落運動?

引導:研究問題要從簡單→複雜,因此先研究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情況(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裏物體的下落

軟木塞、金屬片、羽毛幾乎同時着地。

學生: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裏,物體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書: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結論1:不同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它們的運動情況是相同的。

提問: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什麼樣的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

學生:直線運動、初速度為零、變速。

提問:是不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怎麼證明?

根據:ΔS=aT2

對閃光照片及數據表進行分析,使學生懂得如何處理實驗數據。

結論2: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結論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通常:g=9.8m/s2或10m/s2,方向:豎直向下。

(3)推導

學生根據勻變速運動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導出自由落體的公式,提問學生回答。

vt=gth=gt2/2vt2=2gh。

(4)鞏固練習

小結本節內容,佈置作業P90練習(1)(2)(3)

物理説課稿 篇6

一、地位

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與教學評價方式都在悄然發生着變化。近年來會考試題越來越注重對實驗探究的考查,考查方式、內容呈現多樣化且臻於合理、科學。經分析可知這些探究題能聯繫基礎知識點,不隨意拔高,部分題目源於教材,但突出了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考查學生設計方案、數據處理、分析論證和科學表達能力,增加了評價功能。由於學生對所學知識不能靈活變通、運用,故探究題也成為了學生的主要失分點之一,所以九年級二模複習進行探究題型的專題訓練顯得尤為重要。由於時間緊,任務重,探究專題複習時間一般為5課時(時間分配略),本節課為電學專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探究題常見題型的訓練讓學生掌握解決電學探究題的一般思路,通過鞏固性訓練提升解題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運用“小循環多反饋”教學法對探究性習題進行訓練,學生通過主體參與模式討論、互動、釋疑以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互幫互學以及小組合作意識,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三、教學重點

通過幾道例題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會考探究題的幾種常見題型,主要還是圍繞科學探究的七個要素進行命題,歸納一下主要有四種:

(1)對科學問題提出猜想的能力。

(2)考查學生設計和實施科學實驗的能力。

(3)考查學生解釋和表達科學探究結果的能力(分析與論證)。

(4)評價與反思的能力。

四、課型特點

專題複習課,特點是課堂容量大,例題講解,習題訓練交叉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無所不在。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案(設計優點:可以省出抄題的麻煩,節省時間完成更有意義的事情)。

六、教學過程

多媒體展示電學部分的主要知識考點:歐姆定律、串並聯電路中電流、電壓、電阻的關係以及電功、電熱的相關公式等等,然後由易及難分別就常見的四種探究題型進行舉例訓練,教法是先投影例題,學生自行思考解決,不能解決的小組(四個人)討論,得出解題思路,將答案寫到學案上,最後教師點撥並將正確答案投影,教師進行點評,然後進行第一次反饋練習,這樣做的好處是:小步子,快節奏、多反饋、勤校正。通過多層面的反饋校正,不失時機地練習鞏固每個知識點,及時反饋教學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過程。在練習過程中,教者的工作是高密度的,要進行巡視並及時發現暴露的問題,然後集體訂正,予以評分,讓學生學有收穫,學有成就感,對於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進行鼓勵,以備再次挑戰下一題。

(例題)08年揚州會考卷第31題“測量小燈泡功率”的實驗(題目略)

析:(1)源於課本,不任意拔高,考查了基本知識點:電路連接,P=UI,R=U/I的應用。

(2)探究題特徵明顯:對實驗進行評價,考查學生的實施科學探究的能力,同時還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等等。本題講解結束用一條類似的會考題(淮安08會考卷)進行鞏固練習,強化了教學效果。限於時間,其餘例題不在一一加以説明。

最後對本節課進行小結再次從習題迴歸理論,哪道題是對應的哪種探究題型或包含哪幾種探究題型,讓學生從理論上把握物理知識。

總之,這節課的安排是:通過知識點的再現(學生重視知識);例題探討(學生鞏固知識);習題訓練(學生應用知識);課時小結(學生昇華知識);佈置作業(學生凝固知識)。層層遞進、步步為營,讓學生一步步把握電學探究題的解題思路,將學生引入探究題解析的軌道,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七、幾點反思(注意五個性)

1、例題的選擇要有典型性、針對性。難度要適中,要認真學習課程標準、考試要求、認真研究08年13市會考試卷。古人云:觀千劍而後視器,只有認真分析命題動向才能避免選題的盲目性,提高有效性。例如08南通卷、杭州卷都加大了實驗探究的考查,既有課堂探究活動的考查又有課外活動小實驗,既有器材的.選擇又有實驗方法的選擇,既有探究過程的考查又有對現象的分析論證等等。通過認真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今年會考探究題將重視過程考查而輕其結果考查,不會將高中的內容下放考學生,難度不會太深,不會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會體現適當開放的原則。

2、注意選題的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體驗到成功的快感,從而讓教者的教學更具吸引力,讓你的口號更富影響力,利於打破沉悶氣氛,提升教者形象。

3、注意組織的協調性。只有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務實的,否則只能流於形式,所以小組編排時要做到好中差搭配,要有領頭雁,才能互動起來,討論起來,只有組織協調到位,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4、注重課堂教學的完整性。要將探究題型的主要考查形式進行投影,讓學生從整體有所感知,有所把握,否則單個習題當時可能會做,但沒有整體印象,容易遺忘,甚至會有瞎子摸象,只見一斑不見全部的遺憾。

5、加強課堂教學的藝術性。教師要錘鍊自己的語言,幽默風趣,一掃傳統物理課堂的沉悶氣氛,讓每一個學生都隨着你轉,讓學生的每一個神經都處於興奮狀態,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實在的,只有這樣的複習才是有效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減負、增效,提升質量。

物理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簡單電路》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課雖然只是用電池和基本器件連接成簡單電路,進行電學的初始研究和學習,卻為學生打開了新的領域之門,在這一課中,他們將要學會使用新的裝置-----燈泡,電池盒,用導線連接成完整的電路,在使用這些裝置建立電路和探索使更多小燈泡亮起來的過程中,學生將獲得更多的建立電路的經驗,為以後學習和研究電學打下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A 知識技能:

1.知道一個簡單的電路是由電池、燈泡、開關、導線四部分組成的。

2.培養學生實驗能力:能夠連接基本電路,並畫出電路圖。

3 知道開關的作用並能用開關控制電流。

4 知道不能用交流電做實驗。

B、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在探究的過程中養成團結合作、認真觀察、及時記錄的行為習慣,並表現出不怕失敗、大膽探究、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學習連接一個簡單電路。

四、教學難點:畫簡單的電路圖。

五、教學方法:

探究發現法: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經歷探究過程,獲取科學知識,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

六、學法指導。

1、實驗操作的指導:

鼓勵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不怕失敗,勇於實踐。

2、合作探究法的指導:

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要善於合作,注意向小夥伴們學習。使學生體會到只有有效溝通,相互配合才能更順利的完成共同的研究任務。

七、教學準備

1.音樂卡片、電池盒、小燈座、燈泡、開關、導線、電池、電視機等分組實驗材料八、教學過程引入:拿出一張音樂賀卡,展示給學生,讓其發出聲音。然後解釋,卡片之所以能發出聲音,是因為卡片內部有個完整電路。接下來,讓學生分小組組裝簡單電路。

實驗探究

1 把裝有一隻電池一隻小燈泡和兩根導線的紙盒發給學生,要求學生用這些材料把小燈泡發亮,方法越多越好,並把連接的方法用圖記錄下來。

2 學生彙報接亮小燈泡的方法。讓學生到黑板上畫連接方法,教師提供電池和小燈泡的模型卡片,學生把它們擺放在黑板上,用粉筆連接。並指出小燈泡和電池的簡易畫法。

3歸納接亮的方法。讓學生對着黑板上的電路圖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電池的正負極和小燈泡的上下兩個接線點都連接起來,小燈泡就亮了。()再提出問題這樣連接起來後小燈泡為什麼就亮了呢?然後用圖片介紹電池和小燈泡的基本結構,並解釋小燈泡的發光原理。電池兩極的'電勢不同,電荷由高電勢流向低電勢,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了電流,有電流通過的用導線連接的用電器就會工作,從而小燈泡就發光了。電池的正負極就像山頂和山底,電荷就像是小溪的水,而小溪從山頂到山底的路徑就相當於導線,小溪兩旁的花草樹木就相當於用電器。

4連接其他用電器,瞭解所有用電器的通用連接方法。讓每組的組長把小電機連接在電路上使它轉動起來,使學生感受各種用電器連接方法的一致。

5談話設疑:這個小電機一直轉着,電會不會用光?怎樣才能輕鬆地控制它,要它轉就轉,不要它轉就不轉?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經驗自然能説出加個開關。我將給每組一個開關,讓學生合作把開關加到電路中,控制小電機的轉動。必要時,給予一定的指導。

教師談話:同學們已經能夠用開關控制小電機了,如果電路中不僅有一個小電機還有一個小燈泡,我想讓他們燈亮電機就不轉,燈不亮電機就不轉,應像十字路口的紅綠燈一樣,紅燈亮綠燈就不亮,綠燈亮紅燈就不亮,又該怎麼設計電路呢?課後請大家思考,可以畫圖研究一下。(並聯電路)最後鄭重提醒學生:記住我們今天的研究用的是電池,它的電流很小,不會對人造成傷害,千萬不能從插座接電。那樣做非常危險,甚至會造成火災和人員死亡。能承受的安全電壓是不高於36V,而插座中的電壓是220v.

物理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是在學生已掌握了牛頓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牛頓運動定律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一節課。是人教版02年審查通過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冊第三章《牛頓運動定律》中的第七節。是牛頓運動定律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超重與失重又是生活中學生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因此,本節課不論從“學以致用”上還是從糾正生活中錯誤觀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教學大剛中指出,物理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中有廣泛應用。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對探索自然現象具有普遍意義。高中物理教學內容應該包括與基礎知識聯繫密切的實際知識,要引導學生弄清實際問題中的物理原理。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態度、科學方法與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再結合學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據教學目的和原則,以及學生的學習現狀,我制定了本節課將要完成的教育目標:

①知識目標:知道什麼是超重與失重;運用牛頓運動定律研究超重與失重的實質。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德育目標: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重難點的確定及依據:

以往的教學經驗使我體會到:學生對牛頓運動定律的簡單應用普遍感到不難,但對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從物理名詞的表面結合語文分析字詞的方法錯誤理解。為此,教學過程中我將學生理解超重與失重的實質以及如何運用牛頓運動定律研究超重與失重的實質作為本節重點。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現狀及對策:

高一學生正處於好奇心強,自主意識增強的階段,所以,在教學中注重從實況錄象入手,抓新奇促興趣;而且,雖然學生已學習了牛頓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頓運動定律的簡單應用。但學生在生活中存在的習慣思維、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讓學生對超重與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過重力、失去重力。所以仔細講解超重,讓學生自己歸納類比失重。達到糾正錯誤、指導學法、主動參與的效果。(探究此過程正是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過程。)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儘快掌握知識,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藉助電教和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能直觀感覺知識,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正確性,進而過渡到對超重與失重實質的認識。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的採用:

教無定法,教必有法,貴在得法。現代教學觀明確指出: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校反覆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再根據本節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以及學生認知規律,我採用啟發、引導、探索、類比、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然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探索、類比、總結,實現“兩種方式”的根本轉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且體現課堂是德育的主陣地。

2.教學手段的採用: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儘快掌握本節的教學任務,除採用常規的教學手段,特採用電教和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記憶,節省教學時間,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學程序:

1.激趣引入:(5分鐘)

上課前,利用片頭中的名人名言激勵自信、自強、勇於探索(體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上課後,通過神六升空圖片引出課題(板書課題)。讓學生講解對超重、失重的感性認識,提出本節教學目標。接下來通過“趙老師測體重”的實況錄象從身邊事入手,引導學生對比指針變化(提出問題),製造一種激發學生求知慾的物理情景,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研究探索熱情後引入新課。

2.突破重難點:(15分鐘)

從高教版王淑賢著的《力學》第四章第五節對重量、重力概念入手,首先破除學生心中重量就是重力的錯誤認識,進而分析超重失重的由來及其與語文字詞分析的關係,讓教學內容明朗化。(重量、重力的區分可以使本節教學內容變的輕鬆易懂,但同時應告訴學生重量是一個已經遺棄的名詞。)

結合教材中人在升降機中的情況,分析人對升降機上秤的壓力,幫助學生理解超重現象。應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研究超重狀態下重力不變,壓力變大,得到超重概念.然後讓學生練習課後習題3中的第4問,抽一學生演板(老師巡視,檢查學生對牛頓運動定律應用的掌握)。(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之後,結合人在升降機中與此題引導學生給出超重完整的概念,尋找超重的規律,理解超重的實質。(投影顯示超重的概念、規律、實質,簡單板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3.學法指導:(5分鐘)

為了使學生掌握類比、聯想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抽象概括、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失重,就採用對比超重讓學生自己總結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節省了教學時間。突出以學為本,因學論教的要求,體現自主、探究、互動的組織、引導和情景創設等特徵(投影顯示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簡單板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又通過閲讀教材與思考課後“做一做”,抽生回答總結完全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分析解決“做一做”中的現象,增強“學以致用”,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播放漏水的瓶子自由下落時的視頻,請學生分析,下落過程中水為什麼不漏了?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投影顯示完全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簡單板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4.適當擴展,自由提問:(5分鐘)

①完全失重的空間裏還有許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各國宇航局都力圖率先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此,發達國家的宇航局也曾向世人徵求可在飛船裏進行實驗的方案。北京市一名中學生曾設計出一個方案:即研究在完全失重的條件下,人的思維反應速度是不變、變快還是變慢。受到了發達國家宇航局的關注。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學在這方面有什麼奇思妙想,不妨寄與我國宇航部門,希望將來在我國飛船上進行的實驗裏,有你們設計的方案。

②環繞地球飛行的宇宙飛船裏用秤是稱不出任何物體的重力的。説明宇宙飛船裏的物體處於什麼狀態?飛船內的空間是一個什麼樣的空間?飛船內的物體都處於完全失重狀態,飛船內的空間是一完全失重的空間。(投影顯示)

③生活中有沒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讓學生舉身邊的事例(過山車、汽車變速上下坡、蹦極等),與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緊密;讓學生自由提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惑。“學以致用”,增強興趣。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5.反饋練習,首尾呼應:(5分鐘)

回顧引入時趙老師在秤上起立時指針偏轉(投影顯示),讓學生解釋原因。突出本節所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強化鞏固所學知識。此處有難度,可以先提示學生分析起立過程的運動狀態如何變化。(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6.歸納總結:(5分鐘)

讓學生歸納總結本節知識,突出超重與失重是兩種現象,其研究都運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目的是強化所學,加深理解,加強記憶與理解,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指導、幫助等作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促進全體學生主動發展。突出科學探究和師生互動。(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7.佈置作業:(5分鐘)

通過佈置作業,使學生更進一步掌握和鞏固本節的內容。

8.板書設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