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放棄沒有失敗教學心得

來源:文書谷 2.92W

圍繞主題教學的開展,我進行了一次“和報紙玩遊戲”的活動。首先,我請幼兒來説説:“你能和報紙玩哪些遊戲?”在部分思維活躍的孩子們一一演示之後,我開始滿懷熱情的介紹自己設計的多種新玩法:“戴帽子”、“穿衣服”、“山洞妖怪”、“衝次”……可當我邀請幼兒來參加遊戲時,情況遠沒有我意想中的那麼好。我演示、介紹完遊戲“戴帽子”的玩法之後,以為會有許多小朋友爭先恐後的想來玩。結果在我分組邀請小朋友時,居然先後有兩三個小朋友説:“我不想玩兒。”我很納悶兒:別人想玩還得排隊,你們怎麼請也請不動?通過觀察、判斷,我發現他們並不膽小、也不是遊戲不好玩,而是害怕失敗、丟醜,所以選擇了放棄。於是我對他們説:“去玩玩,輸了也沒關係的!”邊説邊拉着他們來參加遊戲……

只有放棄沒有失敗教學心得

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活動中的那一幕……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直到有一天,我有幸拜讀了李踐著《做自己想做的人》一書之後,突然明白了許多道理,同時也有了許多想法與打算。書中例舉了兩個故事,故事一:“14世紀,蒙古皇帝莫爾在一次與強大敵軍交戰中被打敗,潰不成軍,皇帝本人躺在一個廢棄的馬廄。他垂頭喪氣,心灰意冷。這時,他看見一隻螞蟻正努力扛着一粒玉米,爬上一堵筆直的牆。這粒玉米比螞蟻的身體大許多倍,螞蟻嘗試了69次,每次都掉下來。當它嘗試第70次時,終於把那粒玉米一直推過牆頭。莫爾大叫一聲跳了起來,‘我也能獲得最後勝利!’他重整軍隊,終於把敵軍打得落花流水。”故事二:“愛迪生為找做燈絲的材料,做了5000多次實驗都失敗了。一個報社記者對愛迪生説:‘看來我們要用電燈照亮黑暗真是太難了。你已經失敗了5000多次!’愛迪生説:‘不對!我不是失敗了5000多次,而是知道了這5000多種材料不適和做燈絲。我還要繼續下去!’經過10000多次實驗,愛迪生終於‘造’出鎢絲,給人間帶來了光明。”

失敗並不可怕,然而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有意、無意的誤導着孩子,使孩子產生“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成功好,失敗差。”等錯誤觀念。殊不知“失敗乃成功之母!”,失敗是過程、是學習、是收穫。由於教育中的疏忽和誤導,致使有些孩子做事膽膽怯怯、不敢大膽嘗試、大膽表現自我,甚至產生自卑的不良心理。

許多家長為了幫助孩子改變膽小、自卑的缺陷,想盡了辦法、使盡了招術,結果成效甚微。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孩子膽怯的根本原因,正如治病指表不治本一樣。

作為一名老師的我不由得反思起平時的教學來。我突然意識到“對孩子的回答不做評價”的重要性。於是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語言。當孩子們一一回答了我的提問之後,我對每個孩子都以微笑迴應,不對任何一個回答做出對或不對的評價,而是在聆聽完所有孩子的回答之後,巧妙的揭示出正確答案,讓孩子們在歡笑聲和輕鬆氛圍中學到知識。漸漸的,我發現舉手的隊伍中有了新生力量,於是我在他們回答完問題之後,對他們説:“璇璇,你今天真勇敢!”“樂樂,很高興能聽你説!”一些鼓勵性的語言。有時,我常常向孩子們流露出:“正因為我們有許多知識不懂、不會,才到幼兒園來學習的,哪怕回答錯了,也是很正常的。”;“陽陽小朋友説錯了,我為什麼沒有批評他?因為他肯動腦筋、勇敢説出自己的想法,應該受到表揚!”等觀念,讓孩子感受到:失敗並不可怕,成功也不遙遠。

一個多星期以後,我得到了意外而驚喜的禮物——活動中孩子們踴躍舉手,幼兒參與面大大增多。特別是看到幾個平日“金口難開”的孩子苒苒、閣閣、盈盈等舉起小手時,我再也無法掩飾住心中的喜悦,給孩子們一個暖暖的擁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