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有感彙編15篇

來源:文書谷 1.62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史記》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史記》有感彙編15篇

讀《史記》有感1

我們中國有五千年的燦爛歷史,而《史記》就佔其中三千餘年的輝煌歷史。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史記故事》我一拿到書,就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在這書中,我知道了好多偉大人物的生平故事,像平原君、信陵君的故事更是我以前聽都沒聽過,看起來也是格外認真的,像項羽、李廣、衞青的故事,雖然聽過好多遍,但看卻是回味無窮的,因為司馬遷用他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筆直書的責任感,寫出了回味無窮的《史記》。

在眾多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就是大將軍衞青的故事,衞青雖然出生低微,但靠姐姐衞子夫和自己的'實力得到了大將軍的職位。

在元

五年,擔任車騎將軍的衞青領兵三萬去攻打匈奴右賢王的部隊,右賢王喝得醉醺醺的,壓根沒料到漢軍半夜趕到,右賢王無力抵抗,帶了幾百個精壯騎車連夜北逃。此次戰役,衞青大獲全勝,由此得到了大將軍的職位。

衞青和自己的兄弟用自己的一腔熱血為國家的安定,百姓的幸福而奮鬥,而拼搏,我真為漢武帝有這樣一個好下屬,百姓有這樣一個好將軍而自豪。

衞青在開拓疆土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後來衞青的權勢被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給漸漸削弱了,也真不幸。

讀《史記》有感2

在兩千多年前,有這樣的一個人,在遭受了巨大的羞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以後的幾千年裏,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屹立在我國文學和我國曆史的長河之中,後人難以企及更無法超越——這個人就是司馬遷。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不小心得罪了漢武帝,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完成《史記》,留與後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後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發憤着書,全力寫作《史記》。

《史記》雖然沒讀明白,很多古文都看不明白什麼意思,可總是讀過一遍了。本紀,世家,記住了一個個個性鮮活人物,可是要表達什麼也看不明白。唯有“太史公曰”讓我記憶在心。

我看,苦,吃的太多容易讓人對生活比較畏懼。如果不吃苦,就回不珍惜生活,不為生活付出努力。我長這麼大,沒吃過什麼苦,太懶,相信如果讓我放棄現在父母給我的一切,自己的生活都會成莫大的問題。

司馬遷為寫史記付出了多少努力。至此,我不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我只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要有回報。認定的目標一定要努力實現,因為沒有人會幫我,有些人不願意幫,有些人是想幫幫不了。司馬遷就是個例子,靠的就是自己,就是曾經的努力,現在的堅持,未來的信心。

他最終成功了!

司馬遷為寫史記付出了多少努力,向司馬遷學習,不求名垂千古,只求無愧於心。

讀《史記》有感3

我讀的這本書總體來説是一本歷史書。這本書沒有原著那麼深入淺出,讀完之後,真是受益匪淺啊!

黃帝,在古神裏,是中央的天帝,相傳他長有四張臉,能同時顧及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無論什麼地方發生了事情,總逃不過他的眼睛,在峯巒起伏的陝北高原上。至於炎子炎帝,也為少典之子,與黃帝兄弟相繼,但《帝王世紀》認為炎黃之間凡隔8帝500餘年。據説炎帝一族傳了八代,共530年,“無制令而民從”完全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這本共有四十幾個小故事,在讀的.時候,我同時認識了很多歷史上的人物。這裏面給我印象深刻的,要算是宋襄公。齊桓公斷世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遵照齊桓公在世時的囑託。幫助太子昭即位。在後來會合諸侯時,宋襄公不僅沒能取得霸主地位,反而受了楚國的羞辱。

宋襄公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這樣的品質不適合一國的君主,不過,從個人角度而言,宋襄公是我心中的榜樣。我會做事坦坦蕩蕩,不做兩面三刀的自己,做事不要放棄的我,堅持就是勝利。

讀《史記》有感4

司馬遷雖曾身陷囹圄、慘遭酷刑卻依舊豪情萬丈,説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亦或是在書中毫不留情地抨擊漢武帝的昏庸無道;也會借陳勝之口明“鴻鵠之志”。不得不説,太史公是一個極富英雄主義情懷的人,這點也可以從他把項羽歸到專為帝王準備的“本紀”裏、專門為刺客列傳這樣個人情感色彩濃郁的做法裏窺見一斑。

司馬遷本人就是一個極矛盾的人——肉體的殘缺與精神的騰飛,那我們也以矛盾的觀點去看五位刺客。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曹沫和荊軻。

先看曹沫。“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短短三句,曹沫便給我留下有勇無謀的匹夫形象。再往下讀我不禁蹙眉:曹沫劫持齊桓公不過是為自己作戰失利魯國蒙羞所贖罪,不過是進行一場以生命為賭注的賭博而已。但是最終我被他的“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所折服。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曹沫與畏畏縮縮、割地求和的魯莊公對比鮮明。曹沫功成身退,算是五刺客中比較好的結局了。

再談荊軻。初讀荊軻,令人同情欽佩;再讀荊軻,從字裏行間卻發現他的“義”有些變味了。沒錯他“倚柱而笑,箕踞而罵”確實慷慨豁達;“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確實不失為一首撼人心魄的悲壯交響曲。細品,卻發現矛盾確實多多。

荊軻本是衞國人,他之所以攜秦舞陽捨身前往不測之秦,引用原文,是為報太子知遇之恩。這是怎樣的'“知遇之恩”呢?

太子丹年少時曾在秦國當人質,已經成為秦王的嬴政對太子丹並不友好。後來,他從秦國逃回燕國,尋求報復秦王的方法,但因燕國弱小,力不能及,便謀劃暗殺秦王阻擋秦的兼併之勢。太子丹四處物色劍客,看中了荊軻。史載,為了讓荊軻死心踏地為他賣命,“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太子日造門下······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看看,才認識,就精神物質雙滿足了,哪算什麼“知遇”呀?分明是高價收買!太子丹也非真正信任荊軻。《史記》有云:“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太子遲之,疑改其悔”荊軻僅僅是為刺秦準備,他都不理解、等不及,甚至遣秦舞陽要挾、威嚇,從何侈談“知遇”。

由此可見,荊軻或許只是一個被僱傭的亡命之徒。

用矛盾的觀點讀《史記·刺客列傳》,問世間義為何物。

讀《史記》有感5

中國古代的文學家司馬遷最得意的作品便《史記》了。這本書記載了從“上古五帝”到張騫出使西域的中國歷史。史中華文學的瑰寶,更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象徵。近日,媽媽便推薦我讀了這本書。

能不能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引人入勝,使我陶醉其中,流連忘返。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趙氏孤兒》的故事。

屠岸賈與趙盾同朝為官,可屠岸賈是個十足的大奸臣,經常詆譭趙盾。如今趙盾的兒子朔娶了晉王的姐姐為妻,屠岸賈見趙家又與王世成了親家,更是爐火燃胸。晉景公執政期,屠岸賈擅自帶領一些士兵襲擊了趙家,滅了趙氏全族。不久,趙朔的遺腹子——趙武出生了。當屠岸賈得到消息,帶人來宮裏搜查時,被藏起來的嬰兒一聲也沒出,才逃過了這一劫。後來,趙朔的'好友公孫杵臼和程嬰設計將趙武救出,公孫杵臼找來一個小嬰兒冒充趙武,演戲迷惑屠岸賈,甘願被殺害;另一邊的程嬰則帶着真正的趙武隱居深山,受盡千辛萬苦將趙武撫養成人。後來,韓闕把此事告訴了晉王,晉王極受感動,便滅了屠岸賈全族,把把原本屬於趙家的土地賜給了趙武。

這個故事使我極受感動。公孫杵臼為了趙武自甘死去;程嬰既要頂着“不仁不義”的罵名,還要帶着趙武,遠離家鄉,隱居深山,時刻提防着屠岸賈,辛辛苦苦把一個小嬰兒撫養成人。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僅僅是為趙盾、趙朔報仇雪恨,使趙氏子孫繁榮昌盛,更重要的是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儘自己的所能去幫助一個有困難的人。

《趙氏孤兒》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做人要有善心,積極熱心地去幫助有需要、有困難的人,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問心無愧。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公孫杵臼和程嬰這樣甘願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善良人,少一些像屠岸賈這樣懷有嫉妒心、險惡、奸詐、殺人不眨眼的小人,該有多好!

讀《史記》有感6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的這首詩讚揚了項羽寧死也不苟活的精神,但我讀了《史記》中關於項羽的部分後,對項羽就有了新的看法。

項羽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人,他可以衝鋒陷陣,轉眼之間能殺敵百人,他用兵大膽,一點兒也不優柔寡斷,非常大氣。我佩服他的勇猛和膽略,因為他曾説過,可以代替秦始皇,要知道秦國是多麼強大的國家呀!他竟要取而代之,從這兒可以看出他確實是位英雄,但是他卻是一位失敗的'英雄。

首先,我認為他不重視文化學習,甚至還認為讀書竟然沒用,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足夠了。可是,他從沒想過,不讀書學習,那是有缺陷的,無論是用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都少不了文化。無知難道不是他腳下的一塊塊絆腳石嗎?他這一點就不如諸葛亮了,諸葛亮滿肚子的墨水,卻不是紙上談兵,他只要觀其大略,就馬上可以想出好計某,可真是神通廣大。

其次,我覺得他不會合作,不能把握好良機。張良、韓信都曾投奔於他,可他竟不能與他們好好合作,打下這一片江山,使這兩個不可多得的賢士都被劉邦所用,使自己被打得一塌糊塗。項羽認為只要由他一個人就足夠了,可是,人的一生中,總少不了別人的幫助。就如孫悟空,他雖然能上天入地,武藝高強,但還是常常需要得到各路神仙的拔刀相助啊,項羽這區區凡人,怎比得過孫悟空呢?

再者,項羽還是一個不會總結自己失敗的人,項羽在臨死前曾説:“天要亡我”,卻不找找自己的原因,執意將自己一切的失敗全都歸於天。想到這,我不禁感到慚愧,每當我找不到某樣東西時,都會怪媽媽把東西拿走了,卻不想想是不是自己忘了放在哪兒了。

項羽英雄蓋世無人能敵,卻是會呈逞匹夫之勇,不能善用天下的英雄,到死也認識不到自身的缺點。要知道,單有一身武功是不行的,只有真正聰明有膽識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讀《史記》有感7

讀了史記之後,我頗有感受,特別是對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用這首詩表達了自己的心,同時有高度的讚揚了項羽。

的確,項羽是一位英雄。

項羽是一位武藝高強的`人,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瞬間能殺敵百人。他十分大膽,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這讓我麼大家的佩服他的膽子和勇猛。在觀看秦始皇出行的時候,他竟説自己能取而代之,論千古英雄,誰能像他那樣出此豪言?他的確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

但是,我更覺得他是一位失敗的英雄。

首先,我認為他不注重文化,只會用武,不會以理服人。再説,不學習,有些方面就會顯得很無知,無論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不都是需要文化的嗎?

其次,我覺得他不善與用人,張良。韓信都曾投奔與他,可他不知人善用,使這兩位人才被劉邦所用,最後卻讓他自己打得一敗塗地。

最後,我覺得他是一位不會總結自己失敗的人。他在臨死前説:“天要我亡!”卻不會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項羽勇猛蓋世,但卻只逞匹夫之勇不能掌握天下,明明是自己的弱點,卻不承認,到死也把所有的錯推給上天,真是位可悲的英雄!

人無完人,項羽再勇敢,在讓人佩服,但卻也還是有缺點的。

讀《史記》有感8

今天,我又讀了史記裏的《胯下之辱》。

在反抗秦王朝的時候,組成了劉邦和項羽兩路諸侯,如果單論武藝、論打仗,明顯項羽都略勝一籌,但最後為什麼最後勝利的是劉邦呢?就是他身邊有一位神通廣大的“諸葛亮”——韓信。

韓信是淮陰人,他出生在一個普通人家,家境很不好,窮的響叮噹,在鄉鄰們的眼中,韓信不像一個有出息的人,經常去別人家蹭飯,鄉鄰們都非常煩厭。又一次,韓信經常在賣肉的市場上站着,一個賣肉的青年把他叫過來,讓韓信從他的胯下穿過去,韓信照做,一聲也不吭,之後在蕭何的.推薦下,韓信當上了大將軍,統領全軍,韓信足智多謀,從未打過敗仗,就幫助了劉邦建立了漢朝。

屢戰屢勝的他在佔領了齊國之後,被封為齊王。

在這之後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把那個賣肉的青年叫了過來,並封他為中尉,青年很不明白,韓信説:“你真的以為我打不過你?只是怕殺了你,卻招惹來官府的追捕。”那位青年恍然大悟。

之後,有個叫蒯通的人求見,讓他自立為王,如果有人在劉邦面前詆譭你,劉邦就會藉此機會殺了你,除掉你這個後患,韓信偏偏不信。在平定了天下之後,果真像蒯通説的那樣,劉邦把韓信殺了,害怕他的後代找他算賬,就誅殺了他的九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向劉邦那樣,不但不報答對她的有恩之人,還誅滅她的九族,簡直是狼心狗肺之人,我們千萬不能學他。

讀《史記》有感9

這個寒假我讀了《史記》。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寫上面那些東西的小哥一看就沒讀過。作為讀過的人,我就告訴你我的感受吧。作為一本紀傳體史書,文字確實優美,可是卻沒有什麼中心思想,也不可能有中心思想,因為史書的作用就是如實記錄發生的事情,作者不應該摻雜自己的`感情。當然,史記裏還是有司馬遷自己的情感在裏面的。寫史記讀後感,就好比寫數學課本讀後感,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的是單純一個篇章的讀後感,比如你讀過屈原賈生列傳,就可以為屈原列傳寫一篇讀後感,抒發你讀過的感受,對文字的理解,對屈原的思考,和你心裏一些其他的想法。可是,倘若通讀全篇,你就會發現,對整本史記,你不會有一個整體的讀後感,史記這本書通過什麼事啦,反映了什麼中心啦,抒發了什麼感情啦,這些不會有。會有什麼呢?鄙人是理科生,不擅文辭,不會表達,您只要自己通讀一遍,就會有一個自己的想法。

要是不想讀,您就寫一些套話,什麼偉大的史學著作,什麼多少本紀多少世家,什麼什麼不用讀也知道的話。那篇例文像是國小生作品,您要是中學生或大學生,那就再加上點成熟的語言,篇幅拉成800字,找幾篇介紹史記的文章看看,基本就成。

讀《史記》有感10

夜讀“呂太后本紀”和“孝文本紀”,有感,記之。

有感之一,文人雖成事不足,卻可憑一支筆桿、一己之好惡,改寫歷史,影響後人。

有感之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開國大臣,非君子也。

有感之三,文帝是高手。

小的時候看史記覺得陳平周勃真是了不起,力挽狂瀾。而今再看感覺大不同。

簡單説原因:

其一,兩文中多次出現“諸呂欲亂”,“諸呂欲亂關中”之詞。可是你看了通篇也沒見到呂氏有何禍國殃民之事。除了呂太后在後宮做了一些殘忍之事之外,司馬遷也承認在呂氏當政期間國家得到了發展。至於呂氏封王,雖有違先帝之約定,實際也是為了局面的穩定力量的平衡。且到了孝文帝的時期,也封了異姓王,而司馬遷對在此卻不加評論。至於説呂祿呂產,他們做了什麼壞事嗎?你拿着放大鏡也找不到有何壞事,作者卻多次説他們意欲為亂。再有太尉周勃北軍奪權一事,倒可以看出呂祿思想簡單,並無做亂心思。相國呂產更是無緣的被殺,並沒做任何惡事。可是,作者卻把諸呂立為反面,把陳平周勃立為英雄。唉,歷史啊!掌握話語權太重要了。

二,呂太后當權之時,陳平,周勃,當面不提反對意見,順其意而説取悦呂太后。被正直的王陵責備:為什麼瞪着眼睛説瞎話?以後有何面目見高帝於地下?

陳平、周勃大言不慚的'説:“當面抗爭我們不如你,可是我們是為了保全國家,你不如我們”。在太后當權期間,沒見過他們做了什麼保全江山的事,只是太后一過世馬上奪軍權。

三,文帝本紀,細品每一個環節,文帝都是深思熟慮,高瞻遠矚,手段老辣。

歷史真的不堪。

讀《史記》有感11

這個暑假,我讀的第一本書是《秦始皇》。這本書出自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

贏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自己為皇帝的人。他十三歲繼承秦國王位,二十二歲親理朝政,三十九歲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他雖然有着巨大的`豐功偉績,可是他也有着殘暴的一面。

每當他消滅一個諸侯國,就讓百姓們用自己脆弱的雙手把這個國家的宮殿一模一樣地再建。在修建過程中,如果出錯一小步,就會惹來殺身之禍。

他為統一政治與字體,就把春秋時期著名的書籍全部焚燒,還規定:如果再寫這些書,輕則死刑,重則滿門抄斬。

在中國,最著名的建築當屬萬里長城。萬里長城,這樣的宏偉,想像一下,當時人們沒有機器,只有雙手,而且那些牆磚沉重而又結實,人們一步步地運上去,累死了多少人。這樣的建築可以説是用鮮血凝結成的,因此很多人為此而造**。而我覺得:這樣是值得的,雖然累死了很多人,但卻給後世換來了千百年的太平。

秦始皇雖是個暴君,但他也有許多過人之處。我們看人不能只從單方面看,要全面客觀地看待。

讀《史記》有感12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中我們能全面地看清自己。這是我讀了《史記》後最深切的感受。

《史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之首這部史詩鉅著的作者便是後來成為世人皆知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編寫《史記》的初衷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意思是説,重視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瞭解歷史變更的道理與規律,探求歷史是如何變化的,最終抒發自己對歷史的感慨。

剛開始讀我就愛不釋手了,心想:原來我們古老的中國名人軼事還真不少哩。其中的故事豐富,人物栩栩如生。有華夏民族的'由來、堯舜禹的傳説夏朝的建立。還有那暴虐的商紂王和英勇的周武王。不僅如此,書中還有無數名將英豪:善戰的衞青,驍勇的李廣......以及各方人才:神醫扁鵲,才子賈誼,文人相如,通史張賽......

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將相之和,誓同生死,講的是趙國優秀的將領廉頗與上卿藺相如的故事。廉頗驍勇善戰,為趙國打下了一片江山,趙王任命他為上卿。藺相如本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趙慧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國也想要,做了個交易。但卻找不到可以去回覆秦國的人,繆賢推薦了藺相如,藺相如用智謀和勇氣保全了和氏璧,最終“完璧歸趙”。做了大夫。後來又做了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甘心位居他下揚言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藺相如此後處處避開廉頗。門客韓勃實在看不下去了,規勸藺相如。藺相如卻説:“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我不與廉頗爭鬥是為趙國着想啊!”廉頗得知後,羞愧不已,揹着荊條來“負荊請罪”。 他們倆終於和好了成為生死與共的朋友!

寬容是一種境界,為他人着想,為自己祖國着想更偉大。寬容的美德能夠震撼人心。寬容表示: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有時我犯了一個小錯誤,媽媽心裏很清楚,並沒有指證我,罵我,而是透過另外一個事來告訴我這個不應該這樣做或道理。我以前喜歡邊看書邊看電視。爸爸説了我很多次,我不聽。媽媽有時會抽查我看書的情況,我總是支支吾吾。媽媽也愛看書,我也學她抽文中一些人物的對話問她是在什麼情況下説的,她一次性就描述出來了,我很慚愧。媽媽的寬容讓我明白做每件事都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否則便會沒效率,事半功倍。

《史記》教會我做事的道理,還領略了歷史的無限魅力,讀懂歷史,愛上歷史,從歷史人物身上學到知識,體驗到生活的真諦。

歷史如明鏡,照亮自己,照亮前程。

讀《史記》有感13

《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魯迅曾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三國志》也是一部史學名著,但有人説《三國志》無法與《史記》相比,但是小説《三國演義》的流行,讓《三國志》在普通老百姓眼裏有了不同一般得意義。

這本書把《史記》與《三國志》放在一起,並不是因為這兩部史書本身得影響力,更重要得是其中得所記述的那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但是你如果把《史記》、《三國志》僅僅當故事來讀,顯然忽略了其中的價值,因為在《史記》中可以學到做人絕學,在《三國》中可以學到某事之道。

書中都是一些偉人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堪稱經典,都讓我有所感悟、感想、感受。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給我幫助最大的是書中第八章第一篇的“漢文帝:低調做人才能贏得人心”。這個小故事是講漢文帝想治理南越王趙佗管轄得嶺南,因為趙佗並不聽從朝廷的號令。於是,漢文帝問他的大臣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有一位大臣説做事不能為了虛名而收實害,如果皇上不在意取勝的虛名,那麼就可以不去戰勝南越,改功伐為安撫。南越一旦受了皇上得恩惠,一定會感恩自省,消除對我國的敵意,這樣國家就安林了。漢文帝聽取了大臣得意見,於是撤出了南越國得漢軍,並且對趙佗好言相勸,賜曾領地禮遇優待。趙佗知道這些事後,果然被感動了,從心裏敬重文帝。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知道有實力而不張揚,是聰明人的做法。不耀武揚威,盛氣凌人,人們才願意接近他。有實力的人沒有必要處處顯能,“呂后”的事情就證明了這一點。在必勝得情況下放人一馬也許更好,好比諸葛亮七擒孟與口服心不服比起來,收服人心才是最最徹底的。

《左手史記,右手三國》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它也讓我對我國得歷史有了更深的瞭解,讓我對我國曆史上一個個偉人有了更深得印象。這真是一本好書!

讀《史記》有感14

上星期,我們學完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今天再次翻到這一課,眼前彷彿出現了司馬遷忍着恥辱和痛苦埋頭編寫《史記》的一幕。

課文大概內容是: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但司馬談還沒編寫完《史書》便死了。司馬遷依照父親的遺囑,繼續編寫史書。但司馬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可他堅持編寫史書。

如果我們也想司馬遷一樣,還有什麼事做不成的呢?

明末清初,浙江又為史學家叫談遷。他第一次寫的'《國榷》被偷了,這是對他致命的打擊,為了能完成一步更詳實的史書,他又繼續努力蒐集資料,走訪巡查,用去了畢生的心血終於又完成一部新的《國榷》。

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幼年自己掙錢,自己努力學習,摸索,探究,反覆試驗,不怕失敗發明了許多東西,如;白熾燈、留聲機、電影放映機……

現代著名畫家齊白石在他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沒有停止過揮毫作畫,正是因為他堅持不懈地創作,技藝才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人,不都是靠繩鋸木斷,矢志不渝的精神才戰勝困難,最終獲得成功的嗎?

我們要銘記司馬遷給予我們的啟示: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一定會驅散絕望之雲的。

讀《史記》有感15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今年暑假,我在家裏看了《史記》,其中一個個傳世不朽的故事能讓我從中感悟到歷史的深邃,領略到中國文化的韻味。魯訊先生評論《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了《史記》,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晏子使楚》這個故事。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趁機羞辱他。因為聽説晏子個子矮小,就在城門上開了一個3尺高的洞,叫晏子從那洞裏進去。晏子得知此事後,説道:“這不是城門,而是狗洞,出使狗國的人才會走狗洞,請問我是到楚國還是到了狗國呀?”士兵沒辦法,只好大開城門,讓晏子進去。但是,楚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説齊國沒人才派晏子這樣矮小的人來出使,晏子的回答是:“上等國派上等人,下等國派下等人,象楚國這樣的國家只能派我這樣的人來。”第三次,楚王使得招數是故意找個囚犯,説是齊國盜賊,晏子用比照的方式説明了問題,淮南結又大又甜的柑橘,淮北結又小又苦的枳,這是因為水土不同,齊人在齊國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起了盜賊,就説明楚王治理無方,使得社會風氣不好。

看到這裏,我深深地被晏子的智慧所折服,也為楚五的狡猾而憤怒。晏子通過他的語言藝術,婉轉地,不失禮儀地回擊了楚王,成功的`完成了出使任務,維護了自己和國家的尊嚴。由此可見,好的語言,好的智慧,可以使你走出困境,可以使你走向成功之路,甚至可以象晏子一樣永垂史冊。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努力學習,不但學習晏子的語言能力還要學習晏子的大智慧,爭取做一名有智慧的有用人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