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01W

《人間失格》讀後感1

讀完這篇大名鼎鼎的《人間失格》,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它會那麼火,當真是因為代入感強嗎?

《人間失格》讀後感

於我而言,這字裡行間滿溢著孤獨、絕望、頹廢的情緒,可能跟某時的心境對得上號,但我覺得人生仍可期許,健健康康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對於書裡的主人公,對人的排斥感簡直可以說是深入骨髓裡的.,社交對於他而言無趣又煎熬。即使說童年的一些遭遇導致他半生陰鬱難抑,但他卻不自我救贖,任憑自己被敏感抑鬱的內心吞噬,一直活在黑暗裡,就算是後來如光芒般純淨的良子也只是暫時撫慰了他,並沒有拯救他,更何況後來發生的良子被玷汙一事,令他原本蟄伏的陰鬱更甚。

其實,從一開始他就放棄了自己。不是世間種種不堪的錯,錯的還是他屈服於自己那顆聰慧敏感又抑鬱的內心,所以才在與人交往中加以掩飾真實的自己,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才會一步步墜入他心中的地獄深淵。

生而為人對不起,這句話背後的痛苦,也許只有太宰治自己知道,這篇小說就是他一個人處在阿鼻地獄的心理獨白。

真的是自己給自己畫地為牢。

好在,他已經解脫了。

《人間失格》讀後感2

生而為人,對不起。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邂逅的。《人間失格》譯為“失去作為人的資格”——太宰治,這個謎一般的,如清風般的男人。在對人生與存在價值這兩個觀念上的理解,無疑是透徹的、灑脫的。《人間失格》,因為一份細膩與溫柔,而成就,一本書,一個人。

《人間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於1948年發表的中長篇小說,全篇小說以第一人稱自述,所以,這也算是太宰治的一部半自傳吧。

他就像是小說的主人公葉藏,軟弱、逃避、退讓、妥協,一生“充滿可恥”。但似乎,在這黑暗與人性並存的時代,他懂得比別人多些,想的比別人少些。他是孤獨的,不能訴說;他是隱忍的,不能表露;他是理智的,不能感性。一切的一切,造就了他的麻木,豁達,置生死於不顧。

他談論過——“那張照片上的男孩,表面上是在笑著,那種笑說不上可愛,甚至有些醜陋,那是不同於周圍人的詭異的笑。”或許,在太宰治看來,多餘的情感,只會增加負擔,就像那抹笑,只會顯得其醜陋。孤獨,是註定的。

雖然我的人生,閱歷,經歷遠不如太宰治,但學習與生活上的不順與失敗似乎從未因為時間過短而遲來。在我最頹廢的那一段時間,我遇到了我的摯愛——《人間失格》。

這本引起自殺潮的絕望之書,在我最迷惘的時候來到了我的世界,那段時間,每當我翻閱、融入到這本書中時,我總會被葉藏的思緒所感染,只敢翻看幾頁,就匆忙放下,因為它如此絕望,而太宰治先生的文筆又如此陰狠,如此簡單直白,卻如此震撼,一刀一刀足以讓軟弱的人完全崩潰。

後來的後來,我並沒有如葉藏一般,孤獨怯弱的走向末路,沒有淪喪在絕望的.深淵。就像我清楚那柔軟的雲——能感受到更多的美的同時,也被痛苦所傷。那是葉藏,是孤獨的太宰治,而絕不是我,因為,我還有執念,還有慾望。

太宰治給我的感覺太過乾淨,他是無,是風,是一切乾淨與透徹,就連離開,也是那麼的匆忙,就像他未完成的遺作《Goodbye》,他的一生,溫柔得絕望,溫柔得痛苦,連再見,都未曾來得及說。

在那痛苦的年代,他或許有過執念和慾望,但在惶恐與痛苦的消磨中,他的筆下,屬於昭和時代的葉藏、沉迷酒精的那些痛苦而滑稽的人生,終究是逝去了。《人間失格》寫的是他的難過,而我們看到的卻是自己。讀後感·曾有許多文學泰斗憤怒的批評這本書——“令人不愉快的”、“極端絕望的”。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悲傷到“令人不快”的書。

但是,“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這樣溫柔的太宰治先生;一生都在不斷被劃下傷痕,卻從未選擇攻擊別人,而是選擇自毀的太宰治先生,捨棄了執念與作為人的資格,只留下溫柔,溫柔的向世人訴說——在你們絕望痛苦時,我希望你們看看葉藏吧,我無能為力,可我希望不要人人如我,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我一直在想,在那一字一句的閱讀中,我似乎看到了,那個痛苦卻溫柔的太宰治,坐在桌前,寫下了《人間失格》,寫下了他一生的夙願。絕望的背後,是無盡的溫柔。那一瞬,我與他有一個靈魂的交流。我一直在想,若是太宰治未死,或許寫下的,不過是一句——生而為人,不過一生。

以毀滅自身生命為夙願的太宰治,一生追尋虛無和破滅。他是“無”,是“風”,是“空,”他討好、恐懼,害怕被拋棄——於是他拋棄了世界。

人間失格——生而為人,對不起。

《人間失格》讀後感3

1948年,太宰治寫下《人間失格》後便跳河自殺,《人間失格》無疑成為天鵝之作。作為一部典型的自傳體小說,故事的主人公大庭葉藏是太宰治人生軌跡的復刻。大庭葉藏近乎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一個“邊緣人”,他性格敏感且脆弱,與女友相攜自殺自己雖然倖存卻因為女友遇難而獲教唆自殺罪而鋃鐺入獄;他思想反動,參加非法的右翼社團;他終於靜下心與一個女子相愛並結為夫妻,卻因為歹人玷汙了他的妻子,致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墮落。他選擇吸毒,不時尋找短見。後來,大庭葉藏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拋棄了整個世界,然而卻也可憐地被世界拋棄。

不同於川端康成的傳統日式寫作,或是村上春樹式的脫亞派寫作,太宰治的頹廢無賴派在日本文壇上一枝獨秀。

太宰治塑造的大庭葉藏,顯示出的最顯著特徵就是驕傲和懦弱同時存在的典型日式矛盾性,即拒絕一切妥協,然而卻對現實無力也無心調和,這是對大庭葉藏或者說是對太宰治的頹廢最合理的描寫。縱觀太宰治一生的經歷,對比《人間失格》中大庭葉藏,兩人就像是實像和映象一般,不謀而合。太宰治短暫的一生中,有五次攜不同情人自殺的經歷(除最後一次外,其餘四次均獲救,而他的情人無一逃脫厄運),這樣的特別經歷,即使是在戰後日本作家頻繁自殺的怪圈下(如川斷康成,三島由紀夫等著名作家),也是十分罕見的。

一個作家的寫作常受到社會環境以及個人經歷等多方面原因影響,參照太宰治的經歷以及日本戰後作家群風格紛繁複雜的現象,可見太宰治的寫作與社會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

太宰治生於明治42年,卒於昭和23年,日本經歷著對外殖民受挫、戰爭失敗被迫投向美國、封建傳統社會被迫向現代化轉變、武士道忠誠遭到質疑等種種創傷。人們開始對那個年代彷徨、迷茫,而敏感、犀利的太宰治迅速感受到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在他身上得到催化,造就了他的頹廢。一方面,他驕傲地認為“即使悲哀會因此尾隨而至,也無所謂,一輩子只要有過一次狂暴的歡樂就夠了”,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卻又只敢向上天控訴:“不抵抗,何罪之有?”

這種矛盾,造成對太宰治,或者嚴格說是他筆下的大庭葉藏的評價在學術界爭論頗大,痴迷者有之,圍攻者更是不在少數,客觀來說,即使他生前死後一直處於譭譽參半的境況,但對他的'評價,還是依然需要按照某個日本作家所說的“無論是肯定他還是否定他,他的作品總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李,太宰筆下生動的描繪都會直逼讀者靈魂,讓人無法逃脫”。誠然,當讀者的感情與作品產生共鳴是,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包括頹廢以及懦弱等等,太宰治的筆戳向了那個時期人們心中不願意或不敢提起,卻又難以迴避的懦弱,這不免有些令人尷尬,日本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更是直接地道出了對太宰治的不滿,但是回過頭想想,甦醒懦弱難道不是一種呼喚人性的行為嗎(包括三島由紀夫本身因無法接受日本覆滅而選擇的自殺,也可以算作是某種懦弱)?在某種程度上,這無異是上帝一般的存在的。

然而,這樣一個人,某些時候如神一樣啟迪、解放世人的人,卻以死作為謝幕,而不是苟活於世,究竟那一個更值得肯定一些,我們無從解答。如他所提的問題一樣:“請問上天:不抵抗何罪之有?”大概是隻有上帝能回答得了吧。

《人間失格》讀後感4

如果你發現這個世界殘酷,複雜以致難以忍受的時候,你是否會選擇這種“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下去”的頹廢性的人生哲學?

總有人認為,葉藏,太宰治的縮影,是頹廢,不堪的,“因為我更像一個醜陋的怪物,雖然很想普普通通地活得像個人,但社會卻一直將我當做一個怪物。”他那樣小心翼翼的活著,用所謂的處世之道教養出的做戲的習慣,偽笑著去迎合按理,合情,應該討好的人,這個碰著棉花彷彿也會受傷的謙卑的人,只能用這種做戲的方式,保留他那顆聖潔純粹的心。所以恰恰相反,《人間失格》描述的不是頹廢的精神,而是極度的理想主義、因太過高尚而迎來破滅的理想主義。

殘缺的人醜陋,試圖邁向完美,接近完美的人卻只能邁向毀滅。因為他太過敏感純粹,所以,註定孤獨,註定,他邁向毀滅。

他清晰的感知到這個世界的冰冷,他說:“人啊,明明一點兒也不瞭解對方,錯看對方,卻視彼此為獨一無二的摯友,一生不解對方的真性情,待一方撒手西去,還要為其哭泣,唸誦悼詞。“相互輕蔑卻又彼此來”

往並一起自我作賤——這就是世上所謂“朋友”的真面目。”也許他的看法太過偏激,世人麼,總是相信時間有真情和溫暖的。可是我們都知道,一路,走走停停,所有人,聚散離合,最終,仍舊是孑然一生。沒有人會將胸膛剖開,將軀體內的陰暗祕密全數交予他人,只是為了一生中那個短短的瞬間能夠感到絲毫的被在乎的溫暖,略微帶些自棄意味的選擇輕信。葉藏不願意輕信,脆弱單純的心靈豈能接受隨時而來的打擊。

又或許因此,他總是站在世界之外觀察著周遭的種種,“沒有人在遭受別人責難與訓斥時,還能愉快起來,但我卻從人們生氣的怒容中看到比獅子、鱷魚、巨龍更可怕的動物本性。平時他們都將這些本性隱藏著,可一旦找到機會,就會像那些在草原上溫文爾雅的牛,忽然甩動自己的尾巴抽死自己肚子上的牛虻。”他的感知,就如同神明,又或許他就是神明,如果真的有神不小心掉入人間,一定不會像任何宗教裡所描述的救世主那樣聖潔、堅強、慈悲,而是像他這般這樣陰暗、扭曲、脆弱,又在自己的領域裡固執執著。

他缺少人類跟動物共有的最根本的執念、對於生存的慾望。在他父親問他想要什麼時,他無法回答、只是黯然的想:“世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我快樂”。世俗的、對於“物”的慾望,他完全欠缺。的確,他曾沉迷酒色,和睦的人類社會只能建立在互相欺騙上。之中能開朗的.活下去的人,不是笨到什麼也察覺不到,就是聰明到學會了麻痺自己。葉藏卡在兩者之間。他聰明得恰到壞處——看了清一切,卻無法麻痺自己。也許酒色的溫柔,正是一種良藥吧。

直到他遇見好子,他似乎又有了一種安慰與平靜,死寂之前的平靜。在好子被侵犯之前,葉藏把自己的痛苦歸於他不能相信、依賴人類的這個個人缺陷。這個信念同時也成了他對於世間、對於人類最後的希望——不是人類無可救藥,錯都在不正常的自己——他一直是這麼想而活下來的。當信賴天才好子的信賴被玷汙時,他最後一絲希望也隨之粉碎。世界上已是一片沒有指標的荒野。“難道信賴也是一種罪過嗎?”之後,葉藏終於步向完全的毀滅。他沒有反抗,所以被關進了在精神病院裡、變成了瘋子。“不抵抗也是一種罪過嗎?”

太宰用書里老板孃的一句話結束這本小說。“我認識的小葉,個性率真,為人機靈,只要他不喝酒的話……不,就算喝了酒,他也是一個向神一樣的好孩子。”葉藏喪失作為人類的資格,不是因為他卑賤醜陋,而是因為他像神一樣高尚。他只是一個在現實中並不存在的純粹的人類,因為太過純粹,而被醜惡的人類社會扼殺。對於神來說,人間無疑是個地獄,因為在心裡埋葬著最絕對最純粹的理想論,所以才更加無法忍受著世上的醜惡。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命運吧。

這的確是最精彩的悲劇,卻不單單是故事。

《人間失格》讀後感5

一、《人間失格》的主人公是什麼樣的人呢?

有善心,沒善膽。——沒錯,做好人尤其需要勇氣。

敏感細膩,足以體會到社會對純真的戕害,驚之畏之,諂媚討好之。

從骨子裡牴觸社會的規則,所以無法像一般的(沒那麼純真的)人那樣容易與社會的尺度合拍,以至於諂媚討好起來,都進退失據,用力過猛,形同小丑。

知道社會的力量強大,知道如果被社會傷害,則不可能有還手之力,所以一方面厭惡害怕社會,另一方面又不敢反抗社會(只敢在心裡腹誹)。

非常缺少安全感,感覺必須與社會取得諒解,否則太危險了。與社會取得諒解的唯一方式是賣蠢,極度擔憂被一旦識破則被全社會鄙視。識破了我的人,就像掌握了對我的生殺大權,必須用盡全力去討好他們,別讓他們揭穿我。

有天真單純的善良念頭,骨子裡不願意同流合汙、沆瀣一氣,所以對同樣的天真單純的人格外疼惜,乃至於引為精神支柱,該支柱一旦崩塌,則他的精神也瀕臨崩潰。

因為生而為人就必須接受人世間的法則,卻又厭惡法則,所以認為自己生為人是錯誤。

“融入社會”的天賦太差,無法幹出世俗成績;自身的勇氣和意志又不足以讓自己做自己。於是頹廢、墮落、渾噩度日、混吃等死,不喜歡自己的現狀,又沒有信心有力量改變。

本能地害怕人,厭惡人,躲避人,但自己其實只接觸到社會的很窄一面,視野有限,根據這些有限的人形成了對整個社會的以偏概全的印象,以為每個人都是危險、敵意、戕害人的,形成惡性迴圈,更加害怕、厭惡、躲避人。

二、我想對《人間失格》的主人公說什麼呢?

其實世界很大,有各種各樣的人,有很多很多善良、可愛、值得親近的人,但你太不積極,又太不勇敢,邁不出去探索的那一步,以至於困在自己的絕望的深淵裡,不見天日。

為什麼邁不出那一步呢?是因為你太純真善良,對別人也希望他們純真善良,這方面要求過高,就見到別人世俗醜惡的一面就心生牴觸,不能接受,想要逃離。

該怎麼辦呢?該心胸開闊一點,泥沙俱下一點,別那麼容易厭惡人,更悲憫一點,更包容一點,不要有潔癖,要知道人人有缺點,有缺點不是錯。要對別人的缺點更加寬巨集,這樣才能發現別人的更多的優點,交更多的朋友,擴大視界,認識更廣闊的世界。

對世界,對自己,都更平視,更溫柔,對別人不要刻薄惡毒,對自己更不要刻薄惡毒,正視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優點和缺點。別過分在意某些思想不成熟的小圈子對自己的評價,被他們評價為不好,這不一定是你的問題,更可能因為你們不是一種人。去找到和你同類的人,找到能看清你優點的圈子。

但是這並不容易啊,如果自己的三觀不成熟,自己長期所處的圈子對自己都是負面評價,那自己能有多大可能從心底擁有對自己的信心,而不是深深的自卑呢?歸根結底,人的自我認識,依賴於社會,但你接觸不到大的社會,小的圈子裡又多是負面評價,這你就很容易在精神上遇到危機。

你並不完美,這你知道,我也知道,但這不足以構成對你的好的否定。你太年輕,如果能成熟完滿得像箇中老年人(嗚呼,中老年人的沉靜圓融又何嘗不是經歷了許多才有的'),那就是妖怪了。誰都是從這個年齡過來的。你的同齡人暫時不像你這樣,是因為他們不如你深刻,沒有你的反省的自覺,這是他們落後,而你因領先於同齡人而孤單。

這種領先讓人欽佩,這種孤單讓人心疼。伴隨著一個人的早慧的,往往是在同齡圈子裡難以被理解和立足的窘境。這種困苦和無助,你已經很熟悉了,你可能會反抗,也可能因傷痛而妥協,無論哪種,你都會感到委屈,你對他們並沒有惡意,但是他們卻不認可你。

你太善良,單純,缺少韌性,缺乏安全感,受到攻擊就掛在心上難以釋懷,太脆弱,嬌嫩。你的未來,會受到幾次精神上的危機,心理上的重創,當你一步步走過來,你才會變得強悍。這說起來真讓人心疼,我也不希望這預言會成真,所以我希望你現在就有意地改進自己的是非觀,別太偏激,多包容,這樣可以少一些樹敵。其實很多情況下的樹敵,確實是自己在道德上太狹隘和潔癖導致的,既然是自己的錯,那就該改。

你在道德上對自己要求很高,這很可貴,但對自己太苛刻了就不好了。如果以同樣標準對別人,那就不止是苛刻,簡直是不講道理了。在這方面,一定要好好地反省,不要偏激,不要刻薄,尤其不要乖張,誰對誰錯,是非善惡,耐心想一想,想明白了,就不偏激了,如果想不明白,可以和朋友討論。

寫在後面:

《人間失格》是本好書,讀了讓人更真實地面對某一面的自己。上面的讀後感,與其說是寫給書中主人公的,不如說是寫給我自己的。

明明自己是對的,為什麼要像做賊一樣,因為從小就意識到,真實的自己不會被社會(其實就是身邊這點別人)接納,而習慣了戴著面具和他人和解。副作用就是,從骨子裡厭惡自己的虛偽,害怕被拆穿。

很多時候是高估了自己和別人的差異,低估了自己和別人的共性。人人都有善,人人也都有惡,誰也沒多特殊。別人是一個世界,自己是額外的人?不存在的。不討好就會很慘?不存在的。接納真實的社會和自己,這沒有多大難度,前提是,你真的看清了真實的社會和自己。

《人間失格》讀後感6

第一次閱讀《文學少女·渴望死亡的小丑》是在很早以前的事了,後來我又閱讀了其所涉及的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的確,那是一本可怕的書,僅僅看字面上的敘述就足以讓人墜入無限的悲傷與絕望之中。直到那時我才發覺自己是那麼地渴望死神的降臨,也許那是最好的解脫。

我不否認自己也有著對人類與生俱來的恐懼,生怕因為一點細小的錯誤而引起他人的嫌惡,的確,就像是一場永無休止的化妝舞會,我們帶著精心偽飾的笑臉,卻不忘在他人的脖子上架著長刀,人類就是有邪惡與貪婪組成的怪物,卻包裹著純美的外表與華麗的面具,在我們面前他們是乖戾的羔羊,然而在背後他們卻會露出遠勝於狼的本性。

我也是這樣盡力地活著,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對於自己討厭的人投去十二分的好感,只為是怕別人知道後與我疏遠,只為著就這樣活著。每個人都是這樣,竭力隱瞞著自己的本意、以完全與內心背道而馳的態度處事為人,就像是依照一定規則一樣,沒人能夠違背這樣的規則,因為犯規的人就會被社會所拋棄,就會被世人所嘲弄,就會被人類所唾棄,所以我們每天只有戰戰兢兢地生怕犯下哪怕是一點點的疏漏。

無論在父母、朋友還是陌生人面前,我們都在時刻配合著他們的口味,這就是人們所謂的有眼色、激靈,其實那不過是個徹頭徹尾的小丑,或者說叫變色龍,在不同的時候我們會換上不同的面具,到最後我們可以是任何人,卻惟獨不能是自己,最具諷刺的是有一位同學對我說你就按自己的方式做就行,結果最後卻給我發了一個“不同道者,不相與謀。”

因為我們不同道,也就是我所做的不合她口味。我們習慣著撒謊,因為那是我們生存的手段,有時候我們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社交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一點可觀的.利益,當利益佔到手後,我們可以立即向曾經的朋友張開利爪,甚至將已無用途的朋友驅逐,或是直接上去咬斷他的喉嚨。

以前我對這些並不知道,但知道遇到這件事後,我才知道善良是人間第一大罪過,憐憫也只能罔送性命,我們宿舍曾有一個借宿者,看在他可憐的份上,我為他騰出了一張床,但當我再次提出需要的時候,他卻對我蠻橫地叫囂著:“我不記得你有同我講條件的權利。”“要是我不同意呢。”

我沒有辦法,我所能想到的只有當年聽到的蛇與農夫的童話,農夫救了凍僵的蛇,當蛇甦醒的時候,農夫問蛇還需要什麼,蛇說餓了就吃了農夫,因為那是農夫所能給出的最後一點利益了,現在在人的社會中我們可能都是那樣的蛇吧,只是竭力地隱藏著自己的本體而已。

《人間失格》讀後感7

《人間失格》是躺在書架裡好久的一本書,翻了幾頁,深感壓抑,便再沒有讀起。直到前幾天學弟說他在讀,又恰好成立讀書小組,便又和這書重逢。

坦白說,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是在看葉藏的故事,而更像在回顧和剖析過去的我。這一過程是痛苦而艱難的,卻也是刺激而痛快的。以至於在讀的過程中,我一直都在問自己: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過去?假若你也曾有過一段晦澀孤寂的時光的話。

葉藏從小生活在一個古板的舊式鄉下家族,“大家都板著面孔吃飯,就儼然成了一種儀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規定的時間內聚集到陰暗的屋子裡,井然有序地擺好飯菜,即便沒有食慾,也得低著頭,一聲不吭地嚼著飯粒”,如此壓抑的氣氛導致他對用餐時刻充滿了恐懼。而那時的他,還只是個小孩子。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小葉藏如此敏感,對與人交往充滿了恐懼和渴望?也許是因為生來就體弱多病,天生的性格陰鬱,以及少與人接觸,讓他只畫地為牢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

人之初,性本善,他從書本中學到的絕對的善惡是非中為自己戴了枷鎖。當他看到世間與他所想並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時,例如當他看到大人們若無其事的虛偽做作時,他的價值觀開始動搖,他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正常的。他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芸芸眾生,一方面以高尚的道德要求鄙視人間,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不正常,渴望融入人間。他的潛意識裡希望自己變成一個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掙扎而痛苦。頗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可這只不過是他自以為的。

如果用一個詞去評價葉藏的話,那就是“混沌”。如葉藏一樣的人的共同點是:敏感多疑,玻璃心,害怕受傷,極度恐懼人際關係以至於處理時戰戰兢兢,自我認同感低。然而,在面對與自己價值觀全然不同的人間,有的人選擇了極端對抗,可想而知撞得頭破血流;而葉藏選擇了偽裝自己,討好別人,努力做一個能夠融入人間的正常人,而正是這種偽裝和偏執,讓他始終遊離於人間之外,且日日掙扎靈魂難以救贖。蘇格拉底說,要認識你自己,這真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而葉藏,很可悲,他無法認識自己,也無法客觀的認識世界。他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知道自己餓不餓,他的一切都依附於別人的喜歡,別人的要求。可憐,可悲,可嘆。

可我也曾有過那樣一段艱難的時光。只不過我選擇的是對抗,固執己見。現在看來,大概年少時多一些坎坷和碰撞,未必是壞事。若不殘酷,哪得頓悟。若是像葉藏一樣不斷地偽裝和逞強,終有一天會不堪負累。許是和葉藏有過相似的經歷或者說心路歷程,所以閱讀的過程中我十分理解他,但我卻不能同情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葉藏只把自己拘禁在一個小圈子裡,他的所有痛苦掙扎都是真實的,痛徹的`。可是,在外人看來那就是一種不知所云的矯情,甚至當你走過那一段路再回望的時候,也會罵自己一句傻比啊我當時都在想些什麼。可我也明白走出來有多麼不容易,那是一段多麼黑暗無助的時光。

我很遺憾,葉藏沒有和這個世界和解。葉藏最後感慨他失去作人的資格,是他在做出了那麼多努力之後發現,他終究還是無法做一個正常人,他的靈魂依然無法得到救贖。更可悲的是,這些並非是別人的過錯,而是他自己。是他的靈魂出了問題,難以修補。這無疑是最絕望的事情。就好像一個完美主義者看到自己忽然殘缺的身體,難以挽回的那種悲慟。他再也沒有勇氣,也找不到辦法去融入人間了。

而我,以一個曾經的病友,現在的勝利者的姿態,不能去盡更大善意的理解和心疼葉藏,多了些許漠然,這也是我的悲哀。可我也慶幸,有時的漠然也是我性格的一部分,我坦然接受它,並不以它為恥。畢竟,我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俗人啊!

願所有迷茫的人,堅定的做自己,都能夠與這個世界和解。快樂的生活。

《人間失格》讀後感8

說來慚愧,在結束了公考的之後,我的生活變得懶惰拖沓,也出現了許多之前都不存在的事情,有了許多的煩惱,自己的讀書也陷入了一個停滯狀態。五一假期,去往武漢的途中,在往返的十多個小時內,看完了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也算是充實了這漫長的旅途。

在看這本書之前,沒有聽聞過太宰治這個名字,也是自己孤陋寡聞的一個印證,而整本書流露出的那種“喪”,我覺得倒是恰恰符合之前比較流行的那種“喪”文化。但是,太宰治的這種“喪”,更加流露出的是一種絕望。一種對於未來的絕望,一種對於人類惡根的絕望。於是乎,我想起了《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那句經典臺詞“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而無獨有偶的,居然發現這句話本身即是出自太宰治,雖然非是這本《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是由三篇手札和幾個後記故事構成,也不能說是故事,幾個片段構成的,裡面的內容,雖然看似毫無關係,但其中透露出的中心確實相同的,很多人說這是一種頹廢,就連本書的封面上也寫著“飽受爭議的破滅之書”。可是在我通讀全部之後,卻絲毫都感受不到所謂的頹廢,我感受到了一種無奈,一種卑微,一種無力。甚至我感受到了作者對於這個塵世深深的愛意。只是一個不善表達的人,只能通過各種掩飾來述說情懷。我記得張愛玲說“愛一個人會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從塵埃里長出花來”這句話,用在太宰治的身上,我認為甚是合適。倒不是說我已經喜歡上了他,不過對於這本書,確實有一種感同身受之處。

本書通過葉藏的三張照片開頭,通過三幅手札,分別介紹了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歷。葉藏,可以看做是太宰治自己的一個化身,因為葉藏的許多經歷就是作者本人的那種經歷。這是一本半自傳式的小說,擁有著一種近乎真實的悲劇感,讓我感嘆的不僅僅是作者“丑角精神”,更加是那種“罪惡意識”人生來便有罪麼,犯了罪的人應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和諧共處,應該如何進行贖罪呢?想來整本書都是在詮釋,一個人,一個擁有深深的罪惡意識,一個在外人看來天資聰慧,生性活潑,作為一個“開心果”存在的孩子,慢慢變成一個墮落的人,一錯再錯,直至自我毀滅。但事實是,這本來就是一個墮落的靈魂,猶如一匹地獄的野馬,只是感受著人世間的痛苦,最後被痛苦折磨。

《人間失格》讀後感9

本是這麼頹喪的一個主題,卻讓我由衷喜歡。“人間失格”這個題目,用語之凝練似有一種詩意的美感,讓我們一起在這樣一個悽美的題目中領悟“人間煉獄”的真相。

作者太宰治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主人公葉藏從小因為膽小懦弱而去搞笑,取悅他人,越長大越逃避這個世界,淪落為終日飲酒作樂、放浪形骸的人,最終只能毀滅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最能引起我共鳴的地方在於我們都身處一個不是周遭所有事物都令我們滿意的世界,每個人對待世界的方式不同,一些脆弱敏感的不懂得怎樣與這個世界相處的人,遇到自己不喜歡卻推脫不了的事物,就採取逃避的方式,從而變成了一個虛偽的戴著面具生活的人。

很喜歡書裡關於主人公的`父親要出發去東京之前問孩子們想要什麼禮物的描寫:父親問他是不是還是買書?但是建議他買玩具,哥哥卻說還是買書更好之類的,父親看他不說話有些失落地合上了記禮物的筆記本,甚至連書也沒有記錄。其實他幼小敏感的心早就開始掙扎,怕父親失望,他思忖了許久,半夜悄悄走到客廳桌旁,翻開父親的筆記本,用自己稚嫩的筆觸寫下“獅子”,因為他認為父親是希望他選“獅子”這個禮物的,結果父親知道後誤認為兒子就是想要“獅子”,因為問他的時候不說,之後又自己一板一眼地寫下來了,於是父親在玩具鋪裡笑了半天。看到此情此景的描寫時,我也被逗笑了,覺得這個小孩和自己很像,很逗,但是他何嘗不是小心翼翼地過著他的童年時光。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至少我自己從小也這樣,怕身邊的人失望而不斷地用迎合他人的言行和動作去討好他們。

作者緊接著解釋了這一原因,主人公年幼時受到過家中傭人的侵犯,使他對這個周圍的人失去信任。“我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失偏頗,但我仍然認為向人訴苦不過是徒勞無功,與其如此,不如緘口不言地承受下來,我想,除了繼續以滑稽的言行處世外,我別無選擇。”這是主人公內心真實的想法,即使受了委屈或是不公平的待遇,主人公也不願意解釋。我的理解是一直保持沉默的人,習慣選擇了沉默,到最後不敢為自己發出聲音,這些所謂的訴苦在主人公的眼中是一種徒勞無功的做法。但我不併不贊同這樣一種逃避世事的態度,對自己的人生毫無主動權可言,我認為這是一種扭曲的價值觀。

我們或多或少都被這個世界改變著,有些改變是我們主動的,有些改變是被迫的,我們將此歸因於社會壓力。然而主人公自小就對這個世界開啟了遮蔽模式,身邊人施與他的善意,他認為是偽善,這個世界給予他的好意會讓他極度不安——大概是從未走出幼年時心裡留下的陰影吧,所以我們無法對他的奇怪舉動給予評判。但是在逐漸清楚自己所存在問題的過程中,主人公並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一直深陷於偽裝而迷失了自我,其實,這都是因為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吧。

合上書後的這段時間裡,我一直想要發出一點自己的聲音,對自己有一個交代,也想告訴迷途中的人一定要學會別在意別人的想法。你堅持做自己別人會心裡暗暗佩服你,如果你因為別人說什麼就改變自己,別人會在心裡默默鄙夷你,制定自己世界的規則讓別人來遵守,你越迎合別人,別人反而越看不起你。不要變成小說裡的主人公,膽小懦弱,怕身邊的人失望就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真實的自己。

《人間失格》讀後感10

決定看這本書,並沒有馬上開啟手機去網上找,而是去買了實體書後再看的,看完這本書,花了大半個寒假,不算長但也絕對不短。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名字,“人間失格”意為“喪失為人的資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又是無盡的悲哀,這句話似乎就給主人公葉藏的一生定下了基調。葉藏的一生,短暫而又漫長,虛假而又真實,這是大庭葉藏的一生,亦是作者太宰治的一生。

這本書是太宰治生平最後一部作品,作者的一生,如同主角葉藏一樣,整日沉迷於酒精、藝妓、麻醉劑以及自殺的衝動之下,但他寫的文章卻直逼人的內心,逼迫人們去看清現實,所以他在三十九歲的時候選擇了自殺。對於他的評價,說他因為不願面對現實也好,說他懦弱也罷,但是他的作品,他的才能,的確是讓人無法批判的。

而書的.主人公葉藏,小時候掛著失真的笑討好所有人,青年時期逃避社會,最後尋找救贖到救贖幻滅。童年時期的葉藏隱藏自己的內心,在家庭裡討好自己的父親與兄弟,用自己滑稽的抄完愉悅所有人。他的一個同學開玩笑說他以後會成為畫家,會被很多女人喜歡。不得不感嘆命運的強大,預言一點沒差,青年的他為了逃避社會竟與有婦之夫相約跳河自殺,結果婦人死了,他卻差點落得牢獄之災。

整本書裡,酒和女人是主線,葉藏用這兩種方式麻痺自己,從中獲得慰藉,他用父兄給的錢去喝酒、去嫖、去賭,以此獲得快樂,後來沒錢了,就畫低俗不入流的漫畫掙錢。在這期間,他還引誘了房東的女兒和女大學生,最開始,我是很厭惡他的手段與伎倆的,只是後來,我似乎懂了,這是他偽裝自己的方式,讓別人看不透自己的方式。

後來,他遇上了善良的良子,其實我不太懂,他到底有沒有愛過良子,我甚至覺得他是為了救贖自己而娶良子的。娶了良子後,他也過了一段平靜祥和的日子,只是後來,良子因為信賴而被人侵犯了。他不恨良子,他恨的是人的信賴知心總會因為過於信賴別人而遭到玷汙。

某天,他發現良子在吃藥,他不怪良子,但良子卻變得小心翼翼,以至於感情的破裂,所以啊,葉藏最後又只有一個人在這世上活著。後來的葉藏回到鄉下,被一個女傭照顧,卻也被欺負,以此終老。

“三張照片,三篇手札”,故事不長,我看了很久,也想了很久。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因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黑暗的沉淪中生出驕傲。因為驕傲,所以不選擇生,所以抗拒粗鄙的樂觀主義。”葉藏於安樂時創作絕望之詩,於不如意時寫出生之喜悅,直率的可愛,卻又冷漠的可怕。其實,葉藏的心中也曾有過溫柔與愛,不然,在文末,曾經的京橋酒吧老闆娘怎會說“我們所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即使是喝酒……也是一個神一樣的好孩子吶。”我並不曾見過老闆娘口中的阿葉,卻也願意去相信他是存在的。因為存在即合理,即有意義,不論是葉藏還是阿葉,都是這世上所真真存在的。

書中說的“怪哉,僅一夜之隔,我心竟判若兩人”道出了人性的變化。葉藏尋找做人的方式,但最終走向寂滅,如今之人又如何不是這樣,大家都在尋求一種活著的方式,以求安慰。

這種似於陰暗型的小說,抑或是過於現實的小說,人們一般是不願意去著眼的,人莫不過是理想主義者,都願意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都希望現世美好。我一直很喜歡錢鍾書先生與楊絳先生的生活,那種什麼也不去爭的生活,淡如水,卻又處處透露出快樂安逸的氣息,有人說圍城是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他以自己的生活圍了一座城,如此生活,如此人生。

如今的人們都向往這樣的生活,平平淡淡的,我一直很慶幸,我生活在一座不大的城市,這裡的人不用整天忙碌,我等個公交車的時間也能同旁邊的老奶奶聊聊天,這樣的生活在有些人看來可能是無追求,但與我而言,卻是最好不過的了,葉藏的生活裡沒有人情冷暖,有的只是各自的利益,所以他那樣一個好孩子最終成為了眾人嗤之以鼻的,這一篇記述,寫盡了人情冷暖,曾世炎涼,也道出了人心。

日本文學總給人一種“人間不值得”的感覺,但我們在面對深淵的時候,為何不懷抱溫柔,明媚的活著。

生而為人,實為我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