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篇

來源:文書谷 2.45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秀]《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

從寒假到現在,我已經大致的翻遍了這本《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裡面有一條是建議教師要有寬容精神的,尤其吸引我。前陣子我讀了一本書,叫《寬容學生》,現在我就來談一下我對寬容的感覺。寬容是愛,寬容更是有效的教育方法。雖然我執教才一年不到的時間,可是我對這寬容學生卻特別有體會。可以說我品嚐到過寬容的甘甜,它是那麼的使人激動,又感到欣慰。

寬容是種美德,我是這樣教育學生的。同樣我也是這樣做的。我從不因為一件學生做錯某件事而大聲呵斥他,因為我覺得我們是平等的,人並非完美,都有做錯事的時候,我總是讓學生自己來找錯在哪裡,當初是怎樣想的,現在是怎樣認為的,我不羅列學生的缺點和錯誤,我常常讓他們自己來找問題出在哪,因為我覺得尋找的本身就是一種反思,對於一個學生來說,反思自己過去做的事中哪些是對而哪些是錯,是一種清理思路的做法,因為學生犯錯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在他們做錯事時,我不罵他們,我以提建議的方式,給他們列舉如果這樣或那樣處理會不會比現在這樣的結果好很多呢,我覺得這樣比對他們說你應該怎樣要好的多。我也不會因為幾次犯錯就認定他是個品行壞的學生,我覺得人都是發展著的,尤其是學生,更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他們。

書上說在課堂上要寬容、尊重學生,課堂教育教學中,對待學生平易近人,語言平和委婉,儘量做到心中有學生,當學生課堂回答有困難時,不責怪,不漫罵,更不嘲笑,而是耐心地走近他,循循善誘,讓學生感到一種親切感,把心中想說的,能說的表達出來。我上課就是這個樣子的。剛從大學裡出來,我向往的課堂是輕鬆有趣,自由發言的,我想讓我的學生上我的課就像是一種享受。我的課堂不拘謹,我允許學生自由發問,當你有不懂時可以隨時舉手發言,所以學生上我的課還是挺有興趣的,因為他們喜歡我幽默的語言。當他們回答我的.問題時,我總是給予他們很高的評價,當他們不會回答時,我就換種方式啟發他來思考問題,我讓那些學生在課堂上重拾自信。

寬容不僅要體現在課堂上,還要體現在課堂之外,只有當寬容體現在整個教育教學的過程之中,我們的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成效。當我寬容的對待我的學生時,發覺自己的心情越來越平穩了,遇事都能冷靜考慮,對學生中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事情能做出比較合理的解決,也很好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更使我欣慰的是,在孩子們的心目中,他們已經開始把我當成朋友了!我贏得了學生的信賴,他們什麼事都願意和我講。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尤其是非智力型後進生,犯錯的機會更大。當學生犯錯的時候,要從愛護的角度出發,老師要幫助教育他們,實踐證明,他們能改正過來。寬容決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蘊含著班主任對他們的無限期望,它跟嚴格要求是相輔相成的。今後,我將努力耕耘在寬容這片充滿陽光的土地上,使其碩果累累。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

此書是一部世界教育名著,原著首版印刷高達10萬套,先後被譯成十幾種文字。它是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教育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門為中國小教師而寫。作者以“建議”的形式,懇切地與讀者談心。整本書讀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各條建議有理有據。

教材的首次見面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落後和成績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對教材的首次學習學得不夠好;學生在學習公式的頭一節課上對它理解得深與淺,關係到非常多的問題;學生的意識中模糊不清和含糊膚淺的觀念越少,他感到的落後壓力就越小。那麼如何知道孩子們的知識掌握情況呢?有經驗的老師就是檢視學生是怎樣獨立完成作業的,不可讓學生在首次學習數學定律時不正確地做題、不正確地解題等。

新教材如何把握

理解新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階段,此條建議作為第14條建議的拓展與補充,對於我們一線教學老師來說,實用性最大。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寫到:對最“差”和成績不良的學生來說,專門理解新教材的階段尤為重要。有經驗的教師非常重視使成績不良的學生把注意力集中於教材的要點上,這種要點實質上就是因果關係,也就是知識的基礎。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不要害怕在每節課上抽出儘量多的時間來掌握新教材!如果孩子們在新知識的接收上有疑惑,那麼一定會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了很多的隱患。

情感、道德、品德的關係

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如果一個人沒有知識是次品,那麼身體不好是廢品,而品德不好那可就是是危險品了。可見,作為一個社會人,縱使他有很淵博的知識,很強壯的體魄,但如果德行敗壞,那他也只會給國家、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一線老師們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了,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我們該怎樣激發學生在道德方面進行自我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想啟發啟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教師要用語言非常細緻地觸動學生最隱祕的心絃———榮譽、尊嚴和高尚氣度,一定要善於瞭解和觀察學生的心靈需要作這種觸動的時機。這種時機的到來,一般是在幼小的人面前出現兩條道路時:走第一條道路,默許醜惡存在,默然處之;走第二條路,就要對醜惡作鬥爭。選擇第二條路,往往要求學生思想上高度緊張,付出很大的精神力量,儘管這從成人的觀點來看實際情況並不複雜。

結束語

感謝經典,感謝大師,正是在與經典的對話中我找到了身為教師的發展方向;在與大師的交流中找到了適合學生髮展的特色之路。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3

俗話說“開卷有益”,這學期,學校給我們每位教師發了一本由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看過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

我們班上有個叫易黃興的男生,他個頭矮小,弱視,語言貧乏,雖然在鄉下上了三年的學前班,但其基礎知識和各方面的能力及學習習慣較之於同齡兒童相差甚遠。他上課從不發言,表情淡漠,10以內的數字模糊不清,在家教和老師的幫助下,半學期後終於記住了10個數字。但是,在計算方法10以內的加減法時,他始終離不開手和指頭,記得在做“3+1、3+2、3+3、3+4”這幾道題時,他每次都要先數出3個指頭來(不能一下子伸出來),然後再伸出另外要加的指頭,最後還要從頭開始數“一共有多少個”,雖然老師一再提示用簡潔的方法,但是他絲毫不能接受,接連幾道他仍然重複著一成不變的運算程式,這令我一籌莫展,像他用這種方法,到後來計算稍微複雜一點的題目可是一點用都沒有了。聽語文老師說,他不要說識記字詞了,就連抄也抄不對,每聽到這些個情況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打退堂鼓:這種學生沒救了,乾脆放棄吧!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後,給我影響深刻的是書中多次提到“差生”的問題,並有四條建議是專門進行研究、破析的。當我讀到“後進生”費佳、巴甫洛克的學習初期表現及某些老師的心情時,心裡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當讀到他們後來在老師的耐心有效的引導下,一個個成為某些領域的專家時,我心裡既感嘆,又慚愧,同時,心裡也豁然開朗:首先,對待差生,要有耐心,要寬容、體諒他們,切不可諷刺,挖苦、埋怨,甚至放棄;其次,要有方法,對這些孩子,要因材施教,如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圖畫等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閱讀思考能力和對知識感受的敏銳性;通過學生在某一方面感知能力的優勢去促進他的思維

、智力的發展,從而帶動各科學習活動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去摳書本,掌握教材。

教育是一門很深奧的藝術,它是需要用心去思考、研究,用實踐去感召、改變。這期間,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你有信心和耐心,總會有收穫的。偉大的蘇霍姆林斯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人,他不愧是我們每位中國小教師學習的楷模。

首先,對待差生,要有耐心,要寬容、體諒他們,切不可諷刺,挖苦、埋怨,甚至放棄;其次,要有方法,對這些孩子,要因材施教,如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圖畫等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閱讀思考能力和對知識感受的敏銳性;通過學生在某一方面感知能力的優勢去促進他的思維、智力的發展,從而帶動各科學習活動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去摳書本,掌握教材。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4

有人說:“幼兒教師是高階保姆,低人一等”,也有人說:“家有三鬥糧,不做孩子王”。其實,幼兒教師“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玩起來是朋友,嚴起來像法官”。每天超負荷的工作,練就了超強的工作效率,但其精神也高度緊張。初任幼兒教師我一度迷茫,究竟是來當老師的還是來當清潔工的?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細細讀過之後終於認識到幼師這個職業。

幼兒園工作的核心是“愛”,幼師要學會熱愛。贊科夫說過:“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因此,教師要做到熱愛每一個幼兒,主動接近幼兒,用教師廣博而無私的愛去理解、寬容、尊重和關心每一個幼兒,使他們感受來自老師的母親般的溫暖。課上,應用親切的態度、誇張的表情吸引幼兒的注意,課下,應和幼兒一起玩耍,和他們成為好朋友,努力讓每一位幼兒在快樂中得到感知、獲得進步。

幼兒教師,繁忙與瑣碎相容,責任與壓力並重,忙碌於疲倦同行這正是幼兒教師工作的真正含義。為此,我們懷著一顆平常心並充滿自信,坦然地面對挫折,用一份愛、一顆心,獲得孩子的愛,贏得家長的心。這種被需要、被尊重和支援的體驗是幸福的'。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給我們指出教師在整個國民群體中,應該是一個閱讀率比較高的群體,因為這個群體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更應該讀書,這與幼兒教育的特點密切相關,幼兒教育的特點是基礎而全面的,幼兒的特點是好奇、好問,這些對教師的個人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常讀書,不充實自己,便無以做好這項工作。所以,要在專業上取得成績,就非讀書不可。我們反思一下,是否正在讀書?是否在意讀書?在以前我還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現在才驚覺:自己實際上是不怎麼讀專業書的,往往我們總在抱怨整天工作的辛勞,總在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但是“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要擠總是有的”,我們要拿出實際行動來,擠出時間用於讀書。在書中,我找到了適合幼兒教師的讀書方法:1、要讀專業的期刊。好的期刊有哪些呢?例如《幼兒教育》、《學前教育》、《早期教育》等。2、要讀經典的專業書籍。如蒙臺梭利的《童年的密祕》,陳鶴琴的《家庭教育》等。3、要閱讀通俗易懂、與幼教職業有實際聯絡的書籍。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堅信要多讀書,讀好書,閱讀專業書籍有利於成長和發展,無論如何繁忙、勞累,我們要擠出一點時間來讀書,力求在有限的讀書時間裡獲得最大的收穫。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讓我讀懂了教育,也讀懂了人生。也許我們教師這個角色太小不起眼,擂不動那驚天大鼓,但我們可以時刻準備著,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堅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滿、去求索教育的真諦。(高米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5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感觸頗深,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它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專門為中國小教師寫的教育經典叢書。書中的每條建議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不是講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以及頗具爭議的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對我們教師有著很實用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都知道,要教給學生一滴水,那麼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看看一些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的營養,這樣數量就逐漸轉化為質量。是什麼促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讀書閱讀呢?愛學生,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教師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緊緊相連,心得體會《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們在24小時中做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事情,讓24小時孕育了無數新的想法,也出現了許多奇蹟。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他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之所以有差距,問題出在態度上,往往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又做到了多少?當然此書中的建議都是值得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借鑑。

讀完後我如閉塞的心靈打開了一扇窗戶,又如黑暗中點燃了幾盞明燈,我又進一步理解了“教育藝術”“教育智慧”的深刻含義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6

今天,我拿著枕邊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翻看著。突然,我對“合作是競爭的歸宿”中的“第12條:在過去的一年中,團隊成員在工作中有機會學習和成長”引起了我的無限思緒。回想在本校工作以來的三年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我發現自己好象已經不止一年沒有參與理論學習了。對一些先進的、優秀的教育理念知識體系,我完全不懂。很多觀念都還停留在原有的.理論知識水平線上,這讓我感到莫名的恐慌。因此,我認為在加強專業技能學習的同時也應該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雖然理論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教條,可我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就放棄,只有學習專家們的教育理論知識體系,正確理解教育理論知識,懂得如何借鑑和運用,才能提高我在實際工作中的經驗總結。尤其能幫助我把工作的點滴積累起來,歸納成為精煉簡潔的理論知識體系。理論有深有淺,而作為在一線工作不久的我,應該從最淺顯的做起,結合自己的實際實踐,不斷努力提煉自己,才能在以後的工作中贏得孩子們的喜歡和家長們的信任。

為什麼這樣認為呢?

一、來自自身的感受

記得每次寫案例時,我在敘述事件的過程都輕而易舉的一氣呵成,不含糊,同時腦子裡也依稀的覺得這件事情隱含著很多的教育意義,很值得挖掘。可真正在分析、講解案例所對別人的教育和啟示時,我都覺得內容、條理不清不楚,闡述混亂,主次不分。這種種困惑都讓我深深感受到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尤其是不應間斷,而應長期堅持不懈地學習。像現今科學技術非速地發展,數字化、資訊化的普及,讓我不得不為自身知識水平、能力的提高而擔憂。

二、來自家長的感受

每當家長向我虛心請教時,我都深有感觸。

在和每位家長交流孩子的情況時,我感覺到有很多家長都會帶著問題來交流,他們謙虛地向我問道:“鄭老師,我呀,現在是拿孩子越來越沒辦法了,哎,真不知道該怎麼辦?脾氣也犟的很,我真想他天天上幼兒園呀。”是的,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經常被一大家人寵著、溺著、驕著、貫著,什麼事都依著他,由著他的性子來,孩子能不倔強嗎?其實,“不應驕貫孩子”這個道理家長也明白。可現在因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沒有養育孩子的經驗。因此,在事情發生是,由於經驗的不足,一時間沒有想到有利於孩子良好習慣養成的辦法,反正為了“息事寧人”,只有滿足孩子的願望。當然,同樣的事情會再上演,每次家長一而再,再而三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能不變的倔強嗎?所以,為了孩子們明天美好的未來,家長要學習,做為老師的我,更應該學習?因為,老師不僅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好孩子,也有義務幫助和引導家長如何教育、養育孩子!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7

六月份,我靜下心來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這本書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這本書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書中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教育獨到的見解,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仍然具有強烈的指導意義,仍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首先談談“因材施教”的問題。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常常會面對班裡許多令人頭疼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的學生,老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呢?很多教師都從學生身上找原因,什麼不知道學習了,腦子笨了,家長不配合等等;從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從教師的角度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也就是缺乏“因材施教”。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因材施教”,教師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瞭解,如學生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並且要運用到實際課堂中去,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在閱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我平時不應該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

其次,“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裡認可了“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蘇霍姆林斯基給一位後進生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後來,這位學生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併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為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也從中得到啟發,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另外,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它字裡行間洋溢位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與現實生活中我們整天對待學生冷冰冰的態度鮮明的對比,也讓我反思。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8

最近讀了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匪淺。一直以來,都因為工作忙而疏於靜下心來讀書,總藉口沒時間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可前不久,讀過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卻讓我有體會很深。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讀到這裡,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為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書中每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大師眼裡,德育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說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細節,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說並不存在的感情……”教師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麼?

作為一線的教師,在讀完這些文章後,真有令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也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讓自己培育出的桃李遍天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9

當今社會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幼兒教師是孩子的啟蒙教師,更需要不斷的學習充電才能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社會發展。

今年寒假在工作室讀書活動倡議下,我選擇並閱讀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這是一本用愛和經驗寫出的書,讀了之後讓我感到既親切又實用,它為我們幼兒教師指引了方向,讓我深深領悟到如何才能當好一名好的幼兒教師。書中有很多教育案例,像一盞盞明燈,為幼教育工作者指導航向。

經常聽人說:“幼兒教師就是高階保姆。”也有人說:“幼兒教師就是孩子王”。其實幼兒教師“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每天超負荷的工作,練就了超強的工作效率,但其精神也高度緊張。幼兒園工作的核心是“愛”,老師們要學會熱愛。贊可夫說過:“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因此,教師要做到熱愛每一個幼兒,主動接近幼兒,用教師廣博而無私的愛去理解、寬容、尊重和關心每一個幼兒,使他們感受來自老師媽媽般的愛和溫暖。教學活動時用親切的態度、誇張的表情吸引孩子們的'注意,教學活動外和幼兒一起玩耍,成為孩子們的好朋友,努力讓每一位幼兒在快樂中得到感知、獲得進步。

幼兒教師,繁忙與瑣碎相容,責任與壓力並重,忙碌於疲倦同行,這正是幼兒教師工作的真正含義。為此,我們常懷一顆平常心並充滿自信,坦然地面對挫折,用一份愛、一顆心,獲得孩子的愛,贏得家長的心。這種被需要、被尊重和支援的體驗是幸福的。

在幼兒園老師想上好課也是不容易的,首先要備課,備課之前先要研讀教材,把教材吃透才能上好一節課。尹紫昕老師用一個實際案例指出研讀教材對於一個教學活動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適用於語言活動,在數學、科學、社會等教學活動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上好一節課,不僅要備好課,還要多準備教玩具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課後,還需要老師多進行反思,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反思,長則一二百字,短則寥寥數語,一個有用的活動反思將會對以後的教育活動有著指導意義。

這本書,讓我讀懂了教育,也讀懂了人生。也許我們幼兒教師這個角色太小不起眼,擂不動那驚天大鼓,但我們可以時刻準備著,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堅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滿、去求索教育的真諦。

我自豪,我奉獻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驕傲我是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的工作固然繁瑣和辛苦,但是,付出總有回報,給予本身不僅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且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我們給孩子真誠的愛,孩子也會給我們純真的愛,這就是我們得到的最好的回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0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部著作寫得真好。有太多的需要借鑑之處。有一點對我影響最大。學生學習具有差異性。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緣故。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水,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身體,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裡去呢!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與從事體力勞動是一樣的,也是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得很快,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而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得就完全不同:對教材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雖然到後來(這是很常見的事情),正是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上發展上,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學習上的成就,對於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教學與教育的技巧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中的樂趣。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要求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達到目標。

作者寫得這些內容就是闡述了,在教學中學生學習是有差異性的,不能一刀切下去。尤其是國小生是發展中的人,是獨立的人,不可能一樣的,有快有慢也是非常正常的。這對我啟發很大,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不能把學生看做一個模型的產品,我們也不是生產一種型號的產品。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看到學生的個性差異性,用不一樣的標準來要求不同的學生,每一個學習內容,要求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水平,比如對認知快的學生,就要求既要掌握好,又要在知識的橫向與縱向上達到發展。對一些認知慢的學生要求他掌握好基本知識就好了,設定一定的步驟來逐步發展。通過學習的階梯性達到比較高的水平,我看到了有的學生後來的發展也是非常不錯的,如果有的優秀的學生在非智力因素上出現問題,也會導致學習水平的直線下降的。

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與學生觀,用科學的眼光與方法去工作,才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收到豐碩的成果,我確信這一點。也希望我們教育同行,能從現在做起,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用科學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更好。為追求與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1

教師的成長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沒有教師的成長,就沒有高品質的教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資訊傳播渠道越來越多,廣播、電視、報刊、雜誌、網路……教師不知道的事情也許學生早已知道,因此我們教師的權威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戰。為了適應這一時代特點,作為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以終身學習為目標,讓讀書成為習慣。

一、有愛才會有教育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二、學會欣賞學生

欣賞是有效實施教育的態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學會傾聽的基礎上,欣賞學生。不僅包含了對學生的理解和寬容,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當做正常的人一樣;不僅欣賞優秀學生的優秀品質,而且,要學會欣賞學生的缺點和失誤。我覺得“人沒有不良品質,只有用錯了地方的性格。”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對優秀學生欣賞,幾乎每個老師都能作到,但是對差生的欣賞,就幾乎沒有人認同了。

愛好學生是容易的事,愛那些讓我們操不完心的學生就非易事。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不斷地學會愛:學會把每個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學會欣賞學生,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學會向學生表達自己的愛;學會把學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以更好的心態投入工作,才不會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為你會發現:在付出愛的同時,我們也在收穫著愛!

三、教育應該以人為本

《給教師的建議》裡對時下父母還是非常看重的分數做了非常科學的分析。可惜現在大部分的家長甚至教師還是一直把分數放在第一位,認為分數高就是學習好,分數高就是好學生。於是剝奪了孩子雙休日的休息權利,讓他們參加這樣那樣的學習班,進行這種那種的培訓。有些家長即使有些猶豫,但最終抵不住別家的孩子個個都往學習班送去。正像有些家長所說的那樣:現在光靠學校學點是不行的,要考重點學校,不參加學習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分數固然重要,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亦或是我們教師來說,很重要,但我們不能一味的強求、苛刻。經常說以人為本,但現在何嘗真的“以人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為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現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2

讀安奈特.L.布魯特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給人感覺不像在閱讀書籍,而是像與一位耐心、睿智的長者聊天,他的豐厚學識、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養著我心靈,書中沒有什麼時尚、新潮的詞語,也沒有最新的教育革新理念,更沒有一些枯燥、泛泛而談的教育理論,它呈現的是經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實用技巧和建議,《給教師的101條建議》讀後感。本書的101條建議體現出作者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與學生的接觸中融入他們的情感世界,並強調情感教學與創造性教學手段的結合的教學理念。每條建議都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以及頗具爭議的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本書有助於老教師的自身進一步提高,而對於新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盞“指路明燈”。

書中描述了作為優秀教師的'職業精神和優秀教師應具備的永不消散的魅力。優秀的教師總會維持自己良好的聲譽,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態不為外界消極態度所影響,並且做任何事情都能從容、鎮定,能控制自己的反應,不帶著怒氣行事。優秀的教師總會以身作則,凡事盡力做到最好,但也會尋求幫助。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書中提到優秀教師要能夠很好地與家長合作,這條建議對我的工作幫助很大,小班的孩子剛剛入園,很多家長不放心,只要我們多和家長溝通,讓他們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取得他們的信任和理解,今後他們將會更好地配合我們的工作,讀後感《《給教師的101條建議》讀後感》。

本書在教學規劃的章節中,提出瞭如何合理利用時間,不要無故延遲,結合我的實際工作,小班的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差,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幫助和了解孩子,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去做備課、進行課題研究等工作是一個大問題,書中的建議給了我很好的指導。書中還提醒教師要精心準備,井井有條,做到每節活動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活動內容應與現實生活相聯絡,教學手段要多樣化,要不斷激起孩子學習的興趣。從書中還了解到要經常性觀摩其他教師的課,這樣可以發現不同的好的教學方法,大家經驗共享,共同進步。作為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傳授其社交禮儀,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具備較高的禮儀規範。

有著積極、和諧的師生關係的班級必定是一個良好的集體。本書提出了許多構建成功師生關係的建議。其中對教師自身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師要保持微笑,做一個樂觀向上的人,同時,建議提出教師對待學生的一些要求:熟悉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你的“最好”,不求完美,只求學生進步等。這些建議需要教師不斷摸索、努力才能很好地行之有效地付諸於行動。

讀完後我如閉塞的心靈打開了一扇窗戶,我又進一步理解了“教育藝術”、“教育智慧”的深刻含義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3

暑假期間,我拜讀了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觸頗深。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儘管當今的教育形勢比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年代有了很大變化,但他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這一章節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工作在農村教學一線的國小教師,我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忙著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應付各種應急性工作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自己沒有主動擠出時間去讀書和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去花大量的時間在網路和雜誌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深刻的反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綜上,粗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書中還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去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4

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書中談到:我們辦的家長學校已經活動了15年多。它的任務是不斷地提高父母們的教育修養水平。講清楚兒童是怎樣受到家長影響的,這也可以促進家長的自我教育。家長知道了兒童的摹仿能力很強,就會經常檢點自己,以批判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行為。他們不再把兒童的教育看成是採取一連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種不斷的、非常細心的勞動,看成是使自身的行為完美起來。

巴金先生也說過“孩子們變好或變壞和他們受到的教育有關,有句話叫‘先入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個老師,不能把一切推給學校。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所謂培養、所謂教育,不過是這樣一句話。我們希望子女成龍,首先就要盡父母的職責。”這也是我們應該做到的。

許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好是 教育不一定是在學校裡的教室裡進行的,社會上處處是學校,生活中到處有老師。但是,對孩子來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經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從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來看,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

孩子在父母的關懷撫愛中逐漸認識世界,在父母的.行為中潛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為的陶冶,孩子對父母是信賴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著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家長都應該牢記這句話。

我國諺語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接觸就是對孩子進行無聲的教育。所以,家長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說是一樣,而做是另一樣,否則孩子會茫然,不知該如何做。家長要處處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使自己真正能夠勝任“第一任老師”這一光榮任務。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個老師,孩子不斷地從你身上吸取知識、吸取營養,父母也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俗話說: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對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家庭人文環境,讓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諧、寬鬆的家庭氣氛中,從而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形成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養成良好的獨立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習慣,樹立關愛、合作、寬容、創新、感恩的現代意識。這才是培養孩子良好人文素質的重中之重。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家庭教育淹沒學校教育的成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