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18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祕密》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看了《童年的祕密》,我想起了兩個字——悲憫。這兩個字,我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感觸感染到過,在陶行知先生身上看到過,在霍懋徵老師身上看到過,在《窗邊的小豆豆》裡的“小林宗作校長”身上看到過。

我在《童年的祕密》裡,看到了一個富有愛心和責任意識的教育家,她用愛的眼光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兒童發育與成長的祕密。正如作者所言: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春秋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餬口才會天然地發展,並展現他內心的祕密。她以為,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由於受到了的壓抑,是社會賦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讓他們有權決定兒童的教育和發展。

我一邊閱讀此書,一邊在想著自己班級裡的那個很有“個性”但是實在卻處於弱勢需要關注的孩子,把自己和那個孩子以及他們的家長和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不禁思緒萬千。

一個男孩子,他不足七個月就被生下來,在病院裡花了好幾萬元護理費才出院回家。出生後由爺爺奶奶帶著,父母離開偏遠的農村老愛來廈門打工,於是他成了留守兒童。因為早產兒的身份,他在家裡被視為意外撿到的法寶,以致寵愛過度。他的學前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缺——不識字,不講文明。用蒙臺梭利的話來說,就是錯過了教育的敏感期。當他到了入學春秋,他的父母把他送進了一所新辦的區實驗國小,把但願寄託在老師們身上。

但是,孩子的智力發育不足,決定了他的學習餬口是要讓父母失望的。剛入學時,他的半普通話半家鄉話,常讓同學老師們聽不懂。老師們有一半的話,他也是聽不懂的。因為他常常用不文明的表達方式與別人溝通,如打人,吐口水,他的每個同桌都從同情變成不滿,從滿腔熱忱地要幫他,變成意氣消沉地闊別他。上課時他基本沒有在聽,也聽不懂,他坐不住,別人在忙著與老師互動,他忙著做小動作。造作業和考試的時候,他硬要看別人謎底,引起良多爭端。上課的節奏常常被他打中斷,由於他會大叫一聲,或者忽然說要上廁所。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只能讓他維持三分鐘熱度。最近這一單元考試,他的成績是16分。以前他常用上廁所的藉口,最近他常用“肚子痛”的藉口,想逃避學習,離開教室。

我對於這個學生和他的家長,是很同情的。我知道無論是孩子,仍是家長,都跟科任老師們一樣,都有很大的壓力,是很痛苦的。所以我也很少打電話去“投訴”,由於我知道他們壓力已經很大了。他的家長,從對他的寵愛,到失望,到暴力,讓我甚至於感到悲哀。

孩子本身是沒有錯的,他的出生時間不是他能夠選擇的,他的家庭背景和社會環境,也不是他能選擇的。

但是,他的家長,卻一定要選擇一所新辦的實驗校讓孩子入學,卻不知這所新學校承載著多少政府的期望,承載著多少壓力,這種壓力也會轉接到孩子和家長身上。正常的孩子和家長會得到成長,而智力發育不正常的孩子,他在學習和行為習慣上無論如何趕不上別的孩子,卻被要求用相同的尺度來評價,於是上學就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

最近我常常會想起《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這本書。在芬蘭,教育投入很高,小班化,一個班從幾個人到二十幾個人。教室很大。教材簡樸。教育氣力均衡,沒有什麼名校和普通校之分。對於老蔗民來說,最實惠的是,學習難題的孩子,學校有專業職員輔導。所以他們的孩子是不會掉隊的,所以芬蘭的教育成果是明顯的。

所以像我班上的這個孩子,他的未來,是讓人不敢想像的。由於一個無法融入學習餬口環境的孩子,他的心理髮展是不會正常的。而我這個班主任,因為工作忙碌,對他的幫助也是很有限的。當其他學生或者科任老師找我“投訴”的時候,當我擔心他的學習成績影響到年級成績的時候,當我想到他的父母的痛苦和他的未來的時候,我的焦急就產生了。

假如我們的國家在教育上投入多一些,假如有專門的教育機構或者專門的老師來輔導這樣的孩子,假如有適合他們的發展的教材,我想這樣的孩子,他們的人生是不是會快樂一些呢?他們的家庭是不是會幸福一些呢?社會是不是會更和諧一些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