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反思彙編15篇

來源:文書谷 2.44W

在現實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數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數學反思彙編15篇

六年級數學反思1

第一單元 資料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生主要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掌握統計資料的記錄方法,並能根據統計圖表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使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初步瞭解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認識統計的作用和意義,逐步形成統計觀念,進而養成尊重事實、用資料說話的態度。

學情分析

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能正確地進行計數,所以填寫統計表時不會感到太困難,其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資訊,整理資料,根據統計表解決問題。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較多的生活經驗,能利用統計圖表中的資料作出簡單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體會統計的作用。本單元教材選擇了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絡的生活場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生的校服、講故事比賽、春遊的人數情況統計等,同時滲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識,使學生明確統計的知識是為生活服務的。教學內容更加註重對統計資料的初步分析。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要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並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使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能利用統計表的資料提出問題並回答問題。

數學思考:瞭解統計的意義,學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

問題解決: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情感態度: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使學生親歷統計的過程,在統計中發展數學思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1課時 資料收集整理(一)

教學目標:

1、體驗資料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

2、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根據統計表的資料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及解決策略。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統計問題的方法。 教法:

談話、指導相結合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情境問題的探討,師生互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引導提問:同學們,你們入學都要穿上我們學校的校服,你們喜歡我們校服的顏色嗎?(指名3~5個學生說一說)。

師:有的同學喜歡這個顏色,有的同學不喜歡,如果我們學校要給一年級的新生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請你們當參謀,給服裝廠建議下該選哪種顏色合適。

(指名學生回答,並說明理由。)

教師引導:張三喜歡紅色,學校就決定將校服做成紅色的,怎麼樣?你有什麼意見?

教師小結:你們剛才說的只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顏色,不能代表學校大多數同學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種顏色是大多數同學喜歡的呢?(學生可能回答,調查全校學生喜歡的顏色。)

教師追問:如果我們現在要馬上把資訊反饋給服裝廠,你覺得調查全校的學生這個方法怎麼樣?(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全校學生那麼多,要調查全校的學生,範圍太廣了,我們可以先在班級裡調查,通過班級中的資料作為代表,找出大多數同學喜歡的顏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數學生喜歡的顏色。那這節課就以我們班級為單位,在班級中進行調查統計,看看在這四種顏色中,大多數同學最喜歡哪種顏色。

二、互動新授

1、討論收集資料的方法。

(1)教師提問:剛才我們確定了要在班級裡進行調查,我們班級的人數也不少,應該怎樣調查呢?你有什麼好的辦法?(指名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收集資料的方法。 (2)出示統計表。

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完成這張統計表呢?

(3)學生說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學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歡的顏色寫在紙張上、舉手、小調查等。每人報喜歡的顏色,我們在自己的表中做記號,如畫“正”;舉手表示自己在哪一個範圍的,老師數一下,再把結果填在表中??)

(4)教師提問:你認為以上各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最方便?

師:在這些方法裡,舉手表示是比較簡便的方法,現在由老師釋出指令,每人只能選一種顏色,最喜歡哪種顏色就舉手表示。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教師說顏色,學生舉手,教師數人數,學生填表格。

2、從這張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知道些什麼?(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發現。)

(1)師:從統計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樣計算?(把每種顏色喜歡的人數加起來,如果與全班人數不相符,說明我們在統計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

(2)師:喜歡說明顏色的人數最多,那麼這個班訂做校服,選擇該種顏色,那全校選這種顏色做校服合適嗎?為什麼?

組織學生分析表格,教師根據分析的情況加以引導,突出統計的意義。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頁“做一做”,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裡春遊。 (1)要完成這張表格,你準備怎麼辦?

(要引導學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舉手報名,彙報填寫等)並說出統計的過程;收集整理資料填寫表格進行分析。

(2)採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強調資料的準確性),學生獨立完成“表格的填寫”。

(3)小組內討論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歡去( )的人數最多,最喜歡去( )的人數最少。 最喜歡去植物園的右( )人。

你最喜歡去( ),喜歡去這裡的同學有( )人。 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提問,全班進行反饋。)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 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小組。 (1)課件出示第1題的表格圖。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共同填表格。 (2)根據表格內容回答問題。

參加( )小組的人數最多,參加( )小組的人數最少。 我們班參加計算機小組的有( )人。

我喜歡( )小組,喜歡這個小組的有( )人。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統計了本班同學最喜歡的校服的顏色,最喜歡去哪裡春遊,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活動,這個方法簡便,易操作,下次我們班級調查就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板書設計:

資料收集整理(一)

學校要給同學們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選哪種顏色合適?

紅 黃 藍 白

第2課時 資料收集整理(二)

教學目標:

1、根據統計結果回答問題、發現問題,進行簡單的預測和較為合理的判斷。

2、讓學生進行一些社會調查,體驗實踐性和現實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並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讓學生選擇記錄方法作記錄,並體會哪種記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學難點:

根據統計表提出問題並初步進行簡單的預測。 教法:

採用講授法、討論法、發現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將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水平有效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引導中探索,探索中發展,發展中提高。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談話:同學們,新的學期已經開始了幾天,我們的學習生活正逐漸步入正軌,今天,老師要請你們幫忙,為老師評選一名數學科代表。 教師出示評選條件:

1、數學成績優秀。

2、數學成績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數學成績。 3、願意為大家服務,樂意為數學老師服務。

師:你想推薦誰當數學科代表?(學生自由發言並說出理由。)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篩選出兩位學生的名字寫在黑板上,如張三、李四。 二、互動新授

1、學習用記錄的方法收集、整理資料。 (1)收集資料。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通過篩選選出了兩位合適的同學,那麼,這兩位同學哪個更合適呢?我們要從這兩位同學中選一位,你有沒有合適的方法?

學生討論,說說選擇的方法。

教師提問:用我們上節課學習的舉手統計的方法可行嗎?為什麼?

小結:舉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時會出現其他同學不公平、不服氣的情況,影響同學之間的和睦相處,那有沒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學生自由發言。)

出示小精靈的話:可以用投票的方式來決定誰能擔任科代表。

教師講解投票的方法,拿出準備好的小紙張,從黑板上選一個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學生動筆寫,將寫好的紙張摺好,由小組長收上來。 (2)學習記錄方法。

教師將收好的紙張放在講臺桌上。

師:現在老師要從這些紙張裡拿出一張,報出名字,同學們要想辦法把它記在紙張上,老師報一個,你記一個,一直到把這些紙張記完。請小組討論一下,你們準備用什麼方法來統計數?(提示學生:紙張很多,報得又很快,必須抓緊時間統計,最好能分工合作。)

指名學生說,肯定學生的方法,如畫“○”、畫“∣”、畫“正”等。及搜狐請方法獨特的學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學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記錄。

六年級數學反思2

本節課,教材安排了兩個活動。活動一,求可能性。活動二,體驗可能性大小的實驗活動。活動一,學生對可能性的求法沒有感到什麼困難,但是在質數合數的區分上,還是有同學掌握得不夠好。活動二,有些同學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帶來小正方體,所以只好應用了一部分同學的實驗資料進行統計,和是5——9的結果出現的頻率比和是2、3、11、12的結果的頻率要大得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了,探討出現所有結果的可能性成為他們急需解決的.問題。學生們想出了各式各樣的方法:有用列表法來表示結果的,有用算式來表示結果的,有用列舉法來表示結果的……所有的方法都得到一種結論:和是2、12的可能性是1/36,和是3、11的可能性是1/18,和是4、10的可能性是1/12,和是5、9的可能性是1/9,和是6、8的可能性是5/36,和是7的可能性是1/6。心中的疑惑解開了,孩子們的眉頭舒展了,我笑了。

通過《統計與概率》這部分知識的複習,學生的知識得到了鞏固,學到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得到加強,實踐能力也得到不斷提高,相信對於他們來說,收穫是巨大的。對於老師來說,每一屆學生都會留下不同的學習體驗,老師也感到受益匪淺。

六年級數學反思3

上週,我講了第六單元“圓的周長與面積”,然後進行了單元測試,總體成績還算比較滿意,但從試卷上和平時的作業上來看反應出來的問題還是比較多,下面就這一單元近來的教學作出如下思考。

一、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有關圓的概念認識不深刻。

(1)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學生寫成周長與面積或其它的關係,認識不清;如: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所得的商是()。有的學生填寫的是一個固定的數,還有的同學填的是3.14,準確答案應是圓周率或π。

(2)半圓的周長總容易理解成圓的周長的一半,其實是圓周長的一半加上它的一條直徑或兩條半徑。

(3)對圓的周長和麵積公式有點混淆。明明知道是求面積,可是卻去求周長,自己還不知道錯了。

2、學生對有關圓的生活實際不熟悉。

(1)在實際生活運用中不知道“牛圍繞木樁”是什麼樣的,不能把實際生活與所學知識聯絡起來。韁繩的長是圓的半徑,不是直徑。木樁的位置,是指圓心。

(2)不知道鐘面上的分針是圓的半徑,常常理解成直徑,造成解題錯誤。

3、學生對組合圖形的周長認識不到。

(1)“周長”是指圖形一週所有線的長度,國小六年級階段所認識的“線”只有兩種可以計算長度的線,一是線段,二是圓形的曲線。學生往往會把不在一週上的線段計入周長,也會不計凹進圖形的線,或者減去凹進圖形的線的長度。

(2)長方形和其內切圓之間的關係不清楚,看不出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直徑,找不出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直徑和半徑之間的對應關係,求不出長和寬各是多少,求長方形的周長就無從下手。

4、學生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情況。

(1)由於學生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比較感興趣,所以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較好,大部分同學都能找到比較簡潔的計算方法。

(2)在求半圓的面積時,有些學生總是在求得圓的面積後,忘記乘二分之一或除以2。

5、學生不願意動手操作或操作能力不高。

對於沒有圖形的解答環形面積的應用題,學生不願動手畫草圖來分析,因此找不對兩個圓的半徑。對動手操作題目不知道怎樣下手。

6、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面積之間的比的關係。

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是一致的,如果半徑比是3:1,則直徑和周長的比都是3:1,也就是長度單位的比相同;兩個圓的面積的倍數關係,是長度單位的平方倍,長度單位是3倍,面積單位就是9倍。

7、有關計算方面出現的問題。

(1)有的同學在計算某數的平方時,如3的平方,應該是3乘3,可總有同學卻成3乘2。

(2)學生在計算碰到3.14時,不能靈活計算,一般把3.14放到最後去乘,比較容易計算,而不靈活的同學不管那一套,3.14寫在哪裡就乘哪,計算花費時間比較多,也容易出錯。

(3)有的同學在解答這部分知識時,列出綜合算式,但是解答時步驟省略或沒有計算結束就不計算了,出現問題也比較突出。

二、解決辦法

發現了問題,我趕緊要想出方法進行補救,不能讓這種狀態持續下去,我是這樣做的。

1、重視公式的推導過程,加強公式的記憶,強化不同公式的區別,先從公式上打好基礎。

2、在解決問題時,先把公式寫上,然後再根據公式列式,這樣的好處是讓學生好好思考到底需要哪個公式,避免出錯誤。

3、整理出這個單元的所有概念及公式,貼上在書上,便於學生早讀時記憶和做作業時查詢相應資訊。

4、讓學生記住3.14的倍數的結果,這樣能提高計算的速度和質量。

5、讓學生在列式解答時,計算步驟不能省略,一步一步算出結果,這樣還能避免學生出錯。

6、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如出示了圓形花壇的圖片,設計了在花壇周圍鋪一條小路求小路的面積這樣的問題,創設與學生十分貼近的生活情景,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7、在教學過程中,把對知識梳理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小組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給學生相互學習提供一個機會,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8、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如“圓的面積”一課幫助學生理解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特別是圓周長的一半轉化成長方形的長,半徑就是長方形的寬這一教學環節,恰當的運用課件演示彌補了語言描述的不足,而且學生通過觀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9、分層練習,照顧全面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注重基礎題、應用題、提高題和拓展題的分層,讓後進的同學,能夠完成基礎題,中等的同學,通過動腦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基本能夠解決全部題目,對於優秀的同學提倡探索解決拓展題的意識。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追求積極的教學行為,運用先進的教學模式,靈活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樹立“為學習而設計教學”的備課理念、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使教學流程科學、豐富、生動活潑、努力培養學生梳理知識,反思、研究的習慣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六年級數學反思4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時實踐中,對自我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進行解剖分析、修正和完善,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葉瀾教授曾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多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反思是教育工作對實踐的礦石進行“冶煉”的最好辦法。一節課的數學教學需要反思,一個單元的數學教學需要反思,六年級一年的數學教學更需要反思。

近兩年,我市國小六年級數學畢業試題的靈活性和綜合性較強,針對此種情況,我和我們六年級數學教師們採取了一些相對有效的措施:

1、加強集體教研——每週一早上一次大教研,如:學習新“課標”;研究現行教材的廣度、活度;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等;每節課前進行集體備課,做到質疑、解疑、釋疑。

2、加強教學反思——寫好每節課的課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記錄自己的感受、心得、評價與修訂,總結積累教學經驗;寫好每單元的單元反思,反思本單元的得與失,及今後的改進措施,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根據學生的情況改進作業的佈置,施行了分層佈置:優秀生每天增加兩道興趣題、後進生完成基礎的作業等,以加強練習的針對性,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需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了競爭意識。

4、加強了和家長的聯絡,以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援等等。

實踐證明,效果是不錯的,但還是通過畢業檢測發現在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1、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沒有完全養成。

(1)部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還沒有養成。表現為:卷面中還是免不了有單純的`計算錯誤、抄錯資料、漏數、漏小數點、漏做題目等我們俗稱的低階錯誤,要求簡算的不寫主要簡算過程,用遞等式計算的題過程不完整;計算結果沒有按要求化成最簡分數等。

(2) 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還沒有養成。表現為:對題中提供的原始材料、情境、資訊,不能耐心解讀,稍複雜的資料和文字都會對一些能力較弱或習慣較差的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計算時顧此失彼,面對眾多資訊時理不清頭緒,導致出錯,讓我們感到很遺憾。

(3) 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還沒有養成。表現為:他們做完了題不知道檢查,認為只要會做就是對的;有的學生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知道要檢查,也會檢查,卻懶的檢查,結果造成不該錯的也出錯。

2、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表現為:平時對老師講過的題目會做,考試時題目稍加靈活變化就無從下手;較複雜的應用題不會分析量與量之間的關係,不善於綜合性的運用知識解答問題,稍複雜的分數或百分數應用題不會找分率與分率對應量,不會藉助畫線段圖幫助理解、分析題意來解答;應用幾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

3、每年在學困生身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最多的,但從學習成績上看,只是略有進步或進步的幅度小或根本沒有進步,和我們的預想有一定的差距。

4、在教學中我們還有對知識的廣度不夠,拓展知識的外延也不夠。如,在前兩年畢業考試中都出現 “奧數” 類的試題,學生無從下手,說明我們忽視了“奧數”基本題型在課堂中合理、恰當的滲透。

面對以上諸多問題,我認真的進行了思考:

1、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不是一兩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學校教育造成的。可見平時的作業習慣、讀題習慣、驗證習慣等影響學習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臨考時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家長和數學教師一貫的關注,循序漸進的培養和持之以恆的培養。

2、對與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現象,原因除了個別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思想懶惰以外,和我們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有一定關係。我們擔心學生不理解的知識,往往要講的多一些,這樣留給學生思考、質疑的時間就少了,時間一長,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就不那麼強烈了,反而依賴教師講解的願望更強烈了。

3、學困生之所以很難取得大的進步,主要是他們對知識的遺忘速度特別快,早上剛教過的內容到下午可能就忘記了。這幾年我教過的學困生學習都比較認真、努力,能認真聽課、完成作業,但質量卻較差。即使這會講會了,他也能快速的看似理解的改完,可是過不了幾天就又遺忘了,特別是到最後綜合練習的時候,堆積的知識更多,難度更大,補都補不過來。

4、“奧數”知識的滲透,不象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那麼易理解、掌握,它需要較強的思維能力。因此,在以往的教學中就顯得特薄弱,透出了教中漏,學中失的現象。

通過深刻反思平時的教學行為,並查閱相關的書籍,我認為除了繼續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還應積極地採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 加強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

這一習慣的養成需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要對學生加強書寫訓練,格式指導,培養自我檢驗,自我評價,並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進行分析的能力。嚴格要求,嚴格監控,儘量讓每個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縝密思考,仔細計算,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六年級是學生學習階段的一個重要轉折,應該抓住這個關鍵的時期努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生活習慣,一旦形成了良好習慣,就很容易進入自我學習的階段,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證。這種習慣一經養成,不僅僅是對最後學生考試有幫助,將會使學生受益終身。

2、加強數學思維訓練,更要加強數學知識的應用。

現行教材中的題目都比較簡單,難度較小,學生遇到靈活一點的題目就不會做。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充分挖掘生活資源,轉變教學觀念,用足,用活教學資源,做到數學內容生活化,生活內容數學化。周玉仁教授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兒童學習數學的本質是一種發現問題、探索問題、提煉出數學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習數學是為了應用數學,而這恰恰就是我們學生的薄弱環節。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並不難,難的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加強學困生的輔導工作

從本次畢業成績來看,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成績非常不理想。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必須重視對這些學困生的輔導工作,對這部分學生要有所偏愛,根據學生認識的基礎進行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各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時給予補缺補漏,針對差異,分層次教學,分層次輔導,分層次佈置作業,以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從而保證教育教學量的不斷提高。

4、加強備課和教研的再紮實深入、細緻全面,更要加強發揮集體的優勢,將“奧數”合理、適時的穿插於教學中,盡最大努力作好教學工作。

總之,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數學教學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有賴於作為數學教師的我以更為飽滿的熱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提升。

六年級數學反思5

今年,我教學六年級數學課,而且第一次使用新教材。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我力求使教學結構貼閤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教學的改革主要體此刻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潛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根據班級學生的數學學習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收到了必須的效果。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透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透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用心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進行了提高和幫忙。

二、加強四則運算的練習。由於學生計算潛力較差,且又粗心馬虎,我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計算題中還包括簡便計算,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練習,學生的四則計算潛力有了明顯提高。

三、應用題一向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對於這個班的狀況,更是個性,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潛力都差。針對這一狀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多說、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潛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絡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必須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潛力。

透過以上方法措施的實施,學生學習數學的潛力得到了提高,但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學生在學習數學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根據學生特點,採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努力提高教學成績。

六年級數學反思6

六年級下冊的第一課就是《認識負數》,“負數”是國小階段學生初次接觸,學生比較陌生,但生活中卻普遍存在。根據《標準》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力求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特別注意挖掘現實性的問題,利用溫度計,存摺等我們生活中常見到的負數,讓學生初步感知了負數,理解了每個負數所表達的相反意義的量,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

到了第二課時比較大小,是先以大樹為起點,一個人往東走,一個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條直線上表示出他們運動後的情況,引出數軸,使學生知道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循序就是從大到小的順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即負數都比0小,所有的正數都在0的右邊,即正數都比0大。對於正數的比較,因為是舊知識,所以不在話下。以往的學生對於負數的大小比較,能憑藉著數軸進行比較,脫離數軸時,尤其是像—1/3與—1/4這樣的分數比較大小,很容易出錯。

這節課我提前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乾脆就徹底放開,讓學生自己去找數軸的奧祕吧。

學生自己在數軸上描過點後,自己觀賞怎樣比較大小。有什麼發現?一個學生說:“0左邊的數都比0小,右邊的.數都比0大。”一個學生說:“負數是從0看,越往左越小,正數是越向右越大,如-4/5比-1/5小應該描在--1/5的左邊。”孩子們都很認同剛才孩子的回答,我有順勢讓他們練了一個4/5和1/5,,又練了一個-8和-9,-1/2和1/5。

這節課的難點就這樣交給孩子們輕輕鬆鬆的解決了。看來我們不能小看了我們這些孩子的能量呀!

六年級數學反思7

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

一、現代教學觀認為:教材處理的核心問題是從學科世界走向學生的生活世界。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決定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後教師能夠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帶給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閱讀中理解,使課堂構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後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二、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們提出兩個層次的目標基礎目標和發展目標。基礎目標是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發展目標是針對學生個性的發展、潛力的提高而設計的。我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這兩個層次的目標體現較好,課堂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活動資料切合學生需要。恰當的放手,讓同學們自學,給予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時,我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動手操作、探尋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活動過程具有自主性、創造性、實踐性、開放性,從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證了學生活動的主體性、差異性,使學生參與課程生成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和主動性,這樣做及時擴充套件了教學資料,給予了學生創造、展示的機會。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了起來,自學的效果就格外的明顯。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強調理解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

另外,創設了學生主體參與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是主體性得以實現的基本保證,因此,我在課堂中常常與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氣氛,這樣,學生學習熱情很高,用心性很強。

三、每次教學之前,我充分的備好課,我深知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而備好課重要的一點是要備學生。教學之中,我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去吸引學生,用多種教學方法去感染學生,促使他們喜愛數學,願意學習數學,比如,在進行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我利用實物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量,畫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對待優生,我充分讓他們吸飽、吃夠;對待中等生,我讓他們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潛力、表達潛力等;個性是對待差生學習用心性不高這方面,我更加的重視他們,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教學之後,我基本做到每課後立即反思,寫在教案上或寫在教科書上,及時總結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得失,以便在後面的教學中發揮優點,克服不足,同時,用心學習有經驗的張教師和白老師的優秀經驗,聽他們對某一知識點的教學看法,有什麼教學中的困惑去請教他們。經過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學生的學習氛圍有所加強,學習興趣有所提高,一部分學生會用心主動的學習。

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第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在興趣培養及習慣養成中體驗數學。

第二、在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感悟數學。1、圍繞生活實際設計數學活動。2、在活動中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第三、解讀教材,在有機整合和知識重組中呈現數學。

由此,我覺得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設計師、引路人,是課堂討論的平等參與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當然還要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

六年級數學反思8

今年是國小教學的最後一年,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通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二、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絡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一學期過去了,在新教學大綱的`指導下,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同時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教學成績上不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後進生的問題最大:

1、儘管我在後進生上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從學習成績上看,只是略有進步或進步的幅度小,和我的預想還有一定的差距。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接受知識現象較為普遍,因此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或方法少。

3、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①部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沒有養成;②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沒有養成。這是讓我非常頭疼的問題,本來非常簡單的問題由於審題不細緻導致錯誤,讓我感到很可惜。③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沒有養成。他們做完題目後不知道檢查、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底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懶於檢查。

望來年,能再接再厲,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六年級數學反思9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本學期六年級的數學教學在很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和改進,較為成功的是抓著要點重點來發揮學生的思維與綜合應用。例如分數乘法與分數除法學完後,給出已知條件:“六(1)班男生23人,女生10人”。提出編題比賽,比一比,誰提出的數學問題最多?

學生通過編題比賽,發現一個簡單的條件,能提出這麼多的數學問題,有的學生提出了50多個問題,從編題中,學生把分數乘法的意義,分數除法的意義都在題中體現,明白了一些在教學中沒有解決的問題,而編的分數應用題改成比的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不但數量上多了兩倍,又把分數應用題,比的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進行對比,加深了對它們聯絡的理解。

這種教學思路,我在五年級講長方體與正方體時也用過,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自己量出長、寬、高並提出數學問題,在教學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解決了五、六年級數學靈活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問題。

在教學中,雖然想了很多的辦法,但發現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1、儘管在後進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從學習成績上看,只是

略有進步或進步的幅度小,和我們的預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較普遍,因此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或方法少。表現為:考試時對老師講過的題目會做,題目稍加靈活變化就無從下手;較複雜的應用題不善於綜合性的運用知識解答或藉助畫線段圖幫助理解、分析題意來解答;應用幾何知識解決實際問的

能力差。

3、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

(1)少部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還沒有養成。表

(2)少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還沒有養成。這也是讓我們非常頭疼的問

題,有些簡單的問題往往由於審題不細導致出錯。。

(3)少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還沒有養成。他們做完了題不知道檢查,

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是懶的檢查。

4、我們在教學中還有不夠細緻全面的地方。

針對出現的問題,我認真的進行了思考:

1、後進生之所以很難取得大的進步,主要是他們遺忘知識特別快,可能你早上剛教過的內容到下午他就忘記了。有的今天的學會了,可是過幾天他又遺忘了,到最後綜合練習的時候,堆積的知識太多了,補不過來。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原因除了個別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思想懶惰以外,和我們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有一定關係。有時擔心學生不理解的知識,往往要講的多一些,這樣留給學生思考、質疑

的時間就少了,時間一長,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就不那麼強烈了。

3、優秀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不是一兩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學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審題的方法、計算的技巧等教師還是應該隨時

教給學生的,要強調紮實。

通過反思和查閱相關的書籍,我認為除了繼續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還應積極地採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對於學習落後的學生,一定要讓他堅持達到老師提出的目的',獨立地解答習題。有時候,可以多給一些時間讓他思考,教師細心地指導他的思路。

2、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在組織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認真探索指導學習的方法,多給學生創造一些自主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機會,激發學習主體的自覺性,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主動活潑的完成學習任務,並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此改變以往老師講得多,學生被動

接受知識的現象。

3、在改善學生學習習慣方面,需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結合知識點進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學(如培養學生解題時必有驗算的習慣);培養學生自我檢驗和自我評價能力,指導學生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分析並登記錯因,認真改錯,提高正確率。

4、備課和教研再紮實深入、細緻全面些,發揮集體的優勢,盡最大努力作好教學工作。

六年級數學反思10

本節課是在特崗教師培訓時在上前城國小做的一節課。比例尺的教學在本校試講了效果不錯,但是異校上課差異性就較強,學生的學習習慣、方法都不熟悉,這節課讓我感覺力不從心,學生是啟而不發,所以感受也頗深,現就反思如下:

1、這堂課總體學生積極性沒調動起來,我感覺這跟異校教師教學有很大的關係,學生反應也很慢顯得課堂很沉悶,特別是讓學生小組討論時學生參與的很少,大部分學生都只是呆坐著。

2、本節課的匯入我選用了生活中的例子以腦筋急轉彎的形式匯入,目的在於匯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這樣的設計既放鬆了心情又為本新課的教學做了鋪墊。這一環節我感覺不足的是應該從這個就引導學生探索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關係,這樣上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3、在畫線段圖揭示比例尺的意義時,浪費了很多時間,這樣就會感覺前部分的教學不緊湊,學生的表現也比較懶散。在這部分教學中出現了一個不足,比例尺的'書寫形式沒強調,放在課的最後強調好像效果不是很好。在本節課中,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學生寫出1:10也有學生用分數表示,當時強調了分數形式的讀法,但是學生在後面又出現讀十分之一時我沒及時強調,所以這塊我引導的不是很好,還需要在下節課中繼續強調讀法。

4、在認識線段比例尺時,我選用了自學的方式,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本節課時間沒把握好,導致課時量有些少,本課還設計了兩個練習還沒來得及出示,總體感覺本節課我的教學不是很成功。

六年級數學反思11

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繪製地圖需要比例知識,在生產和生活還經常用到兩種量之間成正比例關係或反比例關係。比例的知識還是進一步學習中學數學物理,化學等知識的基礎。另外,通過對比例知識的學習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數量關係的認識,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量是怎樣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獲得初步的函式觀念,並利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學好比例這部分內容是很重要的。

一、在學生學過比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

教材分兩段,先教學比例的意義,再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並根據這個基本性質教學解比例。我在教學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先讓學生自學,上了一節預習課,學生做好學習筆記,包括獲得了哪些知識點;根據自己的理解如何去把知識講授、傳達給其他同學,另外,還要記錄好自己有哪些疑問等等。

二、通過一個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通過一個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有一個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時,為什麼要兩內項乘兩外項乘,為什麼不相除,或相加、減呢?通過學生的這些表現,我感受到讓學生去經歷問題產生的過程,教給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研謹地去研究一個問題這方面還是有欠缺,還需要加強訓練。針對這一感覺,我及時給學生補充講解道:這一規律的得出,實際上是一個科學研究的過程,同學們說通過一個事例就能輕易下結論嗎?學生說不應該這樣,那應該怎麼樣呢?學生繼續說:“應多舉幾例子,然後觀察是否都存在這種規律,然後才可以下結論。”又有一個學生說:“得出結論之後,還應該繼續舉例驗證。”我肯定了學生的這些說法之後,我又繼續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其實科學家在發現、研究這個規律的時候,是經過了一個反反覆覆,曲曲折折的過程的',他們有可能也試著去除過,試著去相加,或相減過,反覆試驗,才發現兩內項相乘的積和兩外項相乘的積是存在一定規律的,從而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接著我又給學生總結:“要研究一個結論,經過一個舉例——觀察——得出初步結論——驗證的一個過程,在研究過程中,一條路走不通,就變換不同角度去考慮問題,這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以後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要學習知識結論,更要學會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做到既要“魚”,又要“漁”。”

六年級數學反思12

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例如教學《比例的好處和性質》時,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明白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搞笑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明白何適不適宜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資料,比例的好處和性質。

反思一:

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決定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後教師能夠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帶給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閱讀中理解,使課堂構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後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反思二:

恰當的.放手自學,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百分數的寫法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展開自學。“想寫哪個百分數,就寫哪個。”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了起來,自學的效果就格外的明顯。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強調理解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再如:在教學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根據資料簡單,便於自學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潛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反思三:

興趣是人們用心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遊戲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在教學《百分數應用》一課時,我設計遊戲環節,創設把教室中的小組變成銀行的情境,班上的學生自己利用道具錢幣,根據自己的想法(不同本金,不同期限)算出自己到期時所能得到的利息。

六年級數學反思13

一、學生對圓周率的認識不深刻

(1)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所得的商是(),用字母()表示。有的學生填寫的是一個固定的數,還有的同學填的是3.14,準確答案是圓周率。

(2)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3.14倍。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是”表示“等於”,應改為“約是”才對。

二、學生對圓心的空間觀念及字母表示掌握不佳

(1)圖上標明圓心O,畫有一條半徑8釐米,有的學生誤認為半徑是0.8釐米;

(2)在實際生活運用中不知道“自動旋轉噴灌裝置”是什麼樣的,不能把實際生活與所學知識聯絡起來。射程20米,15米,10米,是指噴灌面的半徑,不是直徑。安裝的位置,是指圓心。

三、學生對組合圖形的周長認識不到

(1)“周長”是指圖形一週所有線的長度,國小六年級階段所認識的“線”只有兩種可以計算長度的線,一是線段,二是圓形的曲線。學生往往會把不在一週上的線段計入周長,也會不計凹進圖形的線,或者減去凹進圖形的線的長度。

(2)對已知長方形的周長和長和寬的比,求長方形的面積學生掌握不佳。主要仍是對“周長”概念的理解不夠,計算是沒有考慮長方形是由4條邊組成的圖形,有2條長和2條寬,而只是直接把周長按長和寬的比進行分配,求出的是兩條長的`長度和兩條寬的長度,沒有求出一條長和寬就直接計算了面積。

(3)長方形和其內切圓之間的關係不清楚,看不出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直徑,找不出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直徑和半徑之間的對應關係,求不出長和寬各是多少,求長方形的周長就無從下手。

(4)半圓的周長等於圓周長的二分之一加上直徑,有些同學在計算半圓形的周長時總是忘記加上直徑。

四、學生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情況較好

(1)由於學生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比較感興趣,所以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較好,大部分同學都能找到比較簡潔的計算方法。

(2)在求半面的面積時,有些學生總是忘記自己求的是半圓面積,忘記乘二分之一或除以2。

五、學生不願意動手操作

對動手操作題目視而不見,不知道怎樣下手的有。告訴了圓的周長,應當先求半徑,再畫出圓形,標出半徑的長度。

六、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面積之間的比的關係

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是一致的,半徑比是3:1,則直徑和周長的比都是3:1,也就是長度單位的比相同;兩個圓的面積的的倍數關係,是長度單位的平方倍,長度單位是3倍,則面積就是9倍。

六年級數學反思14

《扇形統計圖》是六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是對國小階段統計知識的綜合應用和回顧,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做到:

1、綜合運用統計知識,學會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資訊,能夠正確解釋統計結果及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簡單的預測。

2、理解統計圖中各個資料的具體含義,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3、培養學生的判斷、預測及發現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教材的這一教學內容與省編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1、不要求學生畫扇形統計圖。

2、十分注重學生根據統計結果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簡單的預測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到了對統計圖的理解、分析上。本節課後,我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有成功有遺憾。

1、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複習舊知,在情景中學習新知。一開始的複習鋪墊,讓學生判斷下面情況分別選用哪種統計圖表示比較合適?為什麼?統計一月份3個品牌洗衣機的銷售數量。統計某品牌空調一年來的銷售數量變化情況。統計一些品牌的冰箱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要知道它們在市場上的.佔有率。新授及練習中的統計都是生活情景的提煉,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統計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索,培養學生的能力。在新授中,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互相辯論來習得知識,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也促進他們的主動學習。

3、課堂上學生主動發言還是比較少,同時發言的同學語言表達得不是很到位,說話比較羅嗦,需要今後加強練習。

六年級數學反思15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6的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經歷從“任意分”到“平均分”的過程,瞭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並知道每份是多少。通過本課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二年級的`國小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並敢於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2、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這節課的教學,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展示給大家1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問有幾種分法,然後又提出:要使兩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應怎樣分?用小棒來代替蘋果分一分吧!學生們很願意動手來分,這樣做,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在操作的基礎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節課顯得過於平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的這方面的能力培養,多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