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55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課教學反思

科學課教學反思1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也是引領學生走進國小科學學習大門的單元,成功開展與否可以說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對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也至關重要。

《植物》單元共有七課,分別是《我看到了什麼》、《校園的大樹》、《大樹和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葉》、《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本單元的教學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與結構性。首先對校園的所有植物有一定的.認識,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後區別大樹和小草,小結出了陸生植物的共性,初步認識草本與木本植物;接著瞭解植物共有的葉的結構,仔細觀察葉的生長變化,總結出植物的相同特點。七篇課文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以學生的認知發展為線索,層層推進,環環相扣。

萬事難於始,但好的開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從教材的編排意圖來說,這是一系列非常典型的觀察活動課,是學生與科學課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樹和草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應該說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但這些觀察物件是學生常見卻又容易忽略,熟悉卻又陌生的。學生平時看到過的,只是對它們的一些零星感覺,這些還不是觀察。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三年級的學生還不可能從事獨立、完整的科學觀察活動,必須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在學生親身經歷的觀察記錄活動中,教師只是充當促進者、引領者的角色,但其角色扮演的成功與否將直接或間接影響教學效果。

因而在本單元教學中,我首先教給同學們如何用自己的感官觀察,眼看,手摸,鼻聞,要做到有順序、有目的、有發現、有思考、有記錄的觀察,然後各小組彙報自己的觀察結果,學會用維恩圖來總結出植物的共同特點。這樣就發展了學生們探究的興趣,實事求是追求結果的科學態度。

科學課教學反思2

在科學課程改革全面鋪開的今天,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衝突,預設與生成必然不會完全協調,許多紛繁複雜的新問題必然會接踵而至,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在專業領域快速地成長起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以下是國小科學課的一些教學反思:

一、科學教師要認真抓好備課環節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門課都必須得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備課對於科學課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科學課這一門課程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僅憑一本課本、一支粉筆就上好一堂課,因此抓好備課環節是上好一堂科學課的重要前提,我認為科學課的備課應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

1、從全域性入手,讀通整冊教材。

要上好科學實驗課,首先就得通讀整冊科學教材,對整冊教材所需材料進行整體性的研究,列出清單,有步驟、分階段地進行材料準備,才能在準備具體的某一課時得心應手。而如果一課課臨時去準備材料,就難免會發生措手不及的情況,影響科學課的教學。就一冊教材來說,每一冊教學參考書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單,上面列出了本學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開學初就應該去認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數,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單元的教學內容

科學教師要想比較輕鬆的上好科學課,除了通讀整冊教材之外,還要更加細心的去鑽研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因為教師只有熟悉了本單元的教材之後,教師才能在準備實驗材料的時候,事先知道本單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頻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順便一次性準備好,哪些材料實驗儀器室裡已經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購買,哪些材料學生能夠自己準備??這樣提前心中有數,教師在準備材料時才能得心應手,輕鬆自如,從而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教師提前動手做實驗

科學課中的每項實驗,在讓學生動手實驗之前,教師應該提前做一做。這樣就能明白這個實驗哪些地方學生容易出錯,哪些現象不夠明顯,哪一項器材要換,哪一種方法需要改進。教師課前做好實驗,才能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才能預防各種失敗和事故,防止教學中的失誤。再者,科學課堂不像語文對一首詩歌或一篇課文的理解,每個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會出現什麼危險,而科學課中有些試驗卻不同,如果科學老師不認真備課,不事先做一做課堂上要求學生做的試驗,就不能發現實驗過程中的危險,就沒法給學生講解試驗注意事項,如果課堂上試驗出現了危險又沒法及時有效的處理,那麻煩就大了。因此,上科學課要求科學老師更加認真、嚴肅地備課。

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

1、設計好導課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課精彩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

學課的教學效率,就必須想辦法從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到教學中來,這就要求老師們要想盡辦法設計好精彩的導課環節,導課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種方法也不是萬能的。

2、科學教師要掌握好實驗課教學的各個環節。

國小科學課中的實驗教學,無論是操作實驗,還是觀察實驗,雖然沒有科學家所做的科學實驗那樣複雜和規範,其目的也正是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去探索、認識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質和規律,從而能動地改造自然。這就是一種科學能力,一種科學素養,但是現在我們的科學教學由於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們往往只注重教給學生實驗的方法,滿足於學生看到實驗現象為目的,忽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至於為什麼這樣做?還能怎麼做?想得不多。學生作為實驗主體,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所以科學實驗課教學,如果我們都嚴格的遵照“提出問題——猜測結論——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這五個環節進行教學,我想課堂教學效果一定會有明顯提高的。

3、科學實驗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①、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習慣。

科學課上學生除了自己要積極發言以外,不僅要學會傾聽老師說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於傾聽別的同學的發言,也許在別人的發言中,只有善於傾聽的學生才能從比人那裡獲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識。

②、培養學生善於思考的習慣。

不管是上觀察課還是動手操作實驗課,都要培養學生愛動腦筋愛思考的習慣,俗話說“雙手越用越巧,大腦越用越靈。”只有這樣學生學的知識才紮實,對所學的知識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於囫圇吞棗,課堂效率也才會高。

③、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養成。

我們的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小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現在的很多課堂的小組合作流於形式,表面上熱熱鬧鬧的討論,實際上卻不知道是不是在討論課堂問題,所以我們在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教學時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確,有記錄員、材料員、組長、監督員、彙報員、操作員等,安排得井然有序,這樣教學效率才會得到提高。

④、注重對學生課外實驗習慣的養成

科學課有些實驗是不可能在課堂上短短的40分鐘內能完成的,種鳳仙花、養蠶等等,這些實驗需要的時間都很長,不可能在課堂上完成,所以只能佈置給學生課外完成,於是就會出現一些學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課外實驗的檢查與指導,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實驗的習慣。

總之,我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總結髮揚教學的成功經驗,改正彌補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只有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經常寫好教學反思,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

科學課教學反思3

本課主要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引導學生經歷對水的觀察活動,體驗到科學學習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交流表達能力。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引導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感受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帶來的樂趣。兒童天性好動,他們的認知活動多以興趣和好奇為載體。玩中學,學中玩,是我們科學科的一大特色,本課教師努力以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有更多對水的認識,但是,一節課下來問題百出,好好反思有以下問題:

一、教學設計不夠科學合理

由於時間比較倉促,對教材理解不夠深,頭腦中沒有一個完整流暢的教學流程,選課比較倉促,本課應該是一個在實驗室的分組實驗,在教室上會發生很多的問題,有些問題作為教師應該提前想到的而教師沒有想周全。

二、實驗材料沒有結構性

實驗材料的準備精準,有結構才能更好的.進行探究。我準備的材料太少太散,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而不能更好的進行觀察探究。如果能夠準備每組一個水槽,效果會更好。

三、對學生的特點情況不太熟悉,沒能及時的進行調控

三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有了實驗材料的干擾,有些學生很是興奮,特別想與同伴分享,但我的教學設計和時間分配上的不協調,讓學生沒有盡興,所以不能集中精神聽講。原來長時間小班教學怎樣才能更好的抓住不會聽講學生的注意力,除了學習習慣的培養外,還應該加強學習興趣的激發。

四、實驗習慣有待培養提高

剛剛接觸科學課的孩子們,還不會真正的科學觀察,科學探究,怎樣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習慣,做到科學的學習,都是在以後的科學課中教師要逐步滲透培養。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本應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更應學會了科學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科學的情感和態度。本節課未能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和討論,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主動思考、自主探究,作為教師沒有真正把科學學科的教學理念貫徹到了課堂上,總之,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提高。

科學課教學反思4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關鍵因素在於教師。因為教師是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者、引領者和組織者,教師的科學素養、營造的探究環境直接影響著學生探究活動的效果。

1、教師是引導科學探究的設計者。

本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各種探究方法認識水。因此,本課教學重點放在對水的觀察上,運用直觀的圖片、各種實驗器材等,讓學生學會動手、動腦,並用多種方法去了解自己身邊的物質和相關事物,使學生知道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多給學生動手的時間,讓他們將水倒來倒去,觀察水流,從而發現水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的形狀、透明和容易流動的特點。

2、教師是科學探究的引導者。

三年級的國小生在敘述時還是不能完整地說出來,但是他們通過動手實驗、觀察討論,通過老師的引導和歸納,他們多多少少的都能對水的性質說一些。這裡也要指出,國小生的思維是無序的,對同一種事物,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兒童特定的年齡特徵所決定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處處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去完成探究任務。另外,為了避免學生著重對水這一具體事物的觀察而忽略科學的觀察方法,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使他們學會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去觀察認識水。

3、教師是科學探究的組織者。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來看,學生前後的變化是不言而喻的,這也充分說明低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科學進行實驗探究時,訓練他們先動腦,再動手,帶著問題有準備地、有目的地去親歷,是培養學生正確地進行實驗探究的一種有效方法。當然,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學會正確地科學探究,孩子們的科學素養才得以很好的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才會提高。

科學課教學反思5

一、活動的出處

建構式課程:大班科學活動《天氣預報》

二、活動設計的思路

進入大班後,在班中開設了天氣預報牆,每天早上都會按學號請小朋友來播報當日天氣情況,孩子們對天氣預報的興趣與日俱增。我通過形象生動的課件使幼兒在邊看邊玩的氛圍下獲得科學知識,這樣的活動形式不但激發了幼兒好奇心和表現欲,還提高了他們探索天氣奧祕的興趣和能力,使得幼兒對天氣預報更感興趣。

我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了兩條目標:

⒈對天氣圖示感興趣,能用清晰的語言交流自己的觀察發現。

2.感知天氣預報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有隨時關注天氣預報的意識。

本次活動的重點我定位在用清晰的語言交流自己的發現,難點是讓幼兒認識各種天氣符號。

活動中我首先出示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圖片,讓孩子們來猜這是什麼節目即將開始了,從而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也引起了幼兒興趣。其次是瞭解天氣預報給我們帶來哪些資訊,由此引出天氣溫度及天氣符號。在環節的設計中,為了使幼兒進一步瞭解及掌握天氣預報的有關資訊,我先讓幼兒自由記錄天氣預報中出現的天氣圖示,在記錄中感受了解天氣符號的特點,再讓幼兒從全面的天氣圖示圖中,讓他們知道天氣符號是由形象的圖案組成的,將天氣與符號相對應,讓幼兒加深印象,運用圖片呈現、視訊等有效手段來突破活動難點。最後將天氣預報的有關經驗遷移到日常生活中,讓幼兒知道有一些特殊的職業更需要天氣預報的播報,讓幼兒更進一步的瞭解了天氣預報的.作用。

在活動中,我設計了一個《知識競答》,給每個幼兒平等的表現機會,讓幼兒在“天氣圖示我認識”、“天氣預報我來播”、“天氣常識我瞭解”這三個環節的遊戲中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

三、課後反思

⒈整個活動下來,環節很清晰,每一個環節前教師都提出了要求,讓孩子帶著問題聽、帶著問題看,每一個環節後教師都能及時進行小結、梳理。活動中預設的問題達到了有效性,當幼兒對提出的問題不能回答時,我及時的簡化問題,引導孩子、提示孩子,從而使幼兒更容易理解老師的問題並加以回答。

⒉幼兒聽天氣預報時,天氣預報播報太快,部分幼兒聽不清楚。在課件的選擇上可以選擇語速較慢的或者老師自己播報天氣預報也許幼兒在記錄時能聽得更仔細記得更認真。

⒊在播報天氣預報時應引導孩子先播報城市,然後播報天氣,再播報溫度,由於在日常生活中帶領幼兒看過各個城市的標誌性建築,如:上海東方明珠,北京天安門等等,所以幼兒在播報城市天氣預報時能說出來相關城市及當地天氣資訊。

⒋在整個活動中,部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不是很高,教師講述的較多,沒有給與幼兒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時間。幼兒始終是跟著老師走,而沒有自主的去探索天氣預報中藏著的資訊。天氣預報中還蘊藏著許多知識點,如:空氣質量、溼度、紫外線指數、穿衣指數等等,可以作為延伸活動繼續開展,使幼兒對天氣預報有繼續探索。

科學課教學反思6

在第一課調查統計的基礎上,學生認識到每天產生的垃圾量的巨大,自然得思考垃圾的處理問題。學生依據知識儲備,也瞭解垃圾處理主要有填埋和焚燒兩種,但對這兩種方法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卻知之甚少,這便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本課的教學活動,通過模擬實驗,通過討論交流,幫助學生認識到垃圾處理對環境造成的眾多影響。但是教學中如果沒有更多的直觀資料,是難以讓學生對由垃圾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填埋垃圾的模擬實驗,操作上並沒有什麼困難。通過教師演示,學生清楚地看到了瓶子底部的水被汙染而變色的過程,也能夠明白模擬實驗中的各部分分別代表著自然界的什麼物體。這個實驗要想效果好,有一定震撼力,做實驗用的瓶子要大,最好是用小型魚缸,這樣有一定的視覺衝擊,能極大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實驗,學生意識到隨意填埋垃圾對環境的汙染,由此針對模擬實驗中的各個部分進行改進處理,設計更為科學合理的垃圾填埋場,都能分析的頭頭是道,切中要害,所想到的辦法也符合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新型垃圾填埋場”示意圖,從而加深理解,也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再引導學生分析垃圾填埋處理的其他問題,如佔用土地,分解速度慢等。

對應垃圾填埋方式的優點與缺點,引導學生分析垃圾焚燒方式的優點和缺點,學生也能夠較好進行分析歸納,沒有什麼問題。在總結本課活動時,應該強調“雖然將垃圾填埋或焚燒都有各自的優點,但並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最佳辦法”,由此引發思考:尋找解決垃圾問題更有效的方法。將活動引入下一課教學。

科學課教學反思7

磁鐵在幼兒的生活中並不陌生,在上課時,我們經常會使用,孩子每天都接觸,因此我把目標設定為:第一點是在探索中發現磁鐵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鐵的特性,對之產生興趣。第二點是能動手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活動中我設計了三個環節,匯入時創設問題情景:老師不小心把許多回形針散落在地。這樣能引起幼兒的思考,幼兒憑藉自己已有的經驗來回答,有的認為:可以用手將回形針一一撿起;有的認為:可以用乾淨的掃帚把回形針掃成一堆,再用手撿起來……,幼兒的想法比較接近。對於幼兒的回答我做出了積極的迴應,在對他們的回答表示肯定的前提下,引發幼兒思考:能不能借助其它的物體?在我的引導下,話音剛落,一名幼兒快速的回答:可以用磁鐵。

於是,我讓他嘗試用磁鐵來將散落在地的回形針撿起來。第二環節是感知、探索磁鐵能吸住哪些東西。此環節中,我為幼兒提供了不同的材質的'物品,讓幼兒自己的探索,從而更好地認識磁鐵的特性。幼兒通過操作,知道了磁鐵能吸住鐵製品,對於木製品,塑料製品不起作用。第三環節為幼兒提供了幾個小遊戲,遊戲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通過遊戲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可以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進一步感知磁鐵的特點。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發現幼兒對生活中磁鐵的運用沒有生活經驗,只能藉助圖片或是實物來豐富幼兒的經驗,如冰箱門的封條、門吸、磁性黑板、電話等等。我們在開展活動時,不僅僅是科學活動。一定要對班上的幼兒現有基礎有一個充分的瞭解,從而讓幼兒真正在每個活動中學有所得,學有所長。

科學課教學反思8

上課開始,我採用複習舊知的方法引入本課的重點,即:上節課我們根據生活經驗和平時的觀察,推想鐵在什麼條件下容易生鏽?課後你們是怎樣設計實驗探究的?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情境,並且產生了強烈的彙報、交流慾望。當教師對他們實驗的認真、觀察的仔細、表達的流暢表示讚賞時,可想而知他們會是多麼的高興;當他們從各小組的彙報交流中自己得出鐵在有水、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鏽時,那種通過自主探究獲得的.成功喜悅更是溢於言表。

由於學生實驗的侷限性,在驗證鐵在有水的條件下是否生鏽時,學生的發現是鐵在有水的條件下容易生鏽,這與實驗室裡正規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相反的,這其中的原因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課件中的小資料去揭開這個困惑,遠比教師直接告訴他們有價值。另外,除了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的鐵在有水、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鏽的結論外,還有一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原因,如“水中有鹽,鐵器表面粗糙等”,這些小資料的閱讀,意在讓他們學會對資訊進行處理、分析、從而提煉出有效資訊的能力。然後,教者抓住資料中“鐵生鏽後就會爛得更快”這一重要資訊,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鐵生鏽有什麼危害?”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知道的並不多,於是我讓學生課前利用豐富的網路資源進行查閱,瞭解了更多的鐵生鏽的危害。

鐵釘生鏽了教學反思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瞭解了鐵生鏽的危害,那麼應該怎樣防止鐵生鏽呢?這一問再次激發了學生探究的心理。知道了鐵生鏽的原因,學生很快就能想到要防止鐵生鏽就必須讓鐵與水、空氣隔絕。可以採用哪些辦法呢?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大都能想到擦去鐵器上的水,用油漆覆蓋等。為了深化認識,我再次設疑:既然這些防鏽辦法都是為了讓鐵與水、空氣隔絕,那麼為什麼不採用同一種防鏽辦法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對學生的思維又是一個大考驗,學生只能憑藉已有的生活經驗說出自己的猜想,究竟是什麼原因,又會勾起學生的好奇心。

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程式,不僅通過自主探究知道了鐵生鏽的原因,培養了動手能力;還能通過網路資源自主學習,瞭解了更多相關的資訊,提高了收集資訊、處理資訊、分析資訊的能力。在以上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還注重引進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機制,靈活運用教師觀察、啟發式談話、等多種方法,通過學生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等形式,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並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做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激勵者。

科學課教學反思9

上午第4節是三(1)班的科學課,根據進度,上到了“紙”這一單元。

我一走進教室,學生眼睛一亮,大聲拍掌歡呼“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分別兩個月的第一次見面,學生讓我很感動。教室裡剛安靜下來,立刻又有學生站起來說,“高老師,你不在的時候,老師都不讓我們到外面去觀察!”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和他們解釋。是不是他們把科學課理解成了遊戲。

紙張對於三年級的孩子已經不陌生,他們一口氣說出了紙的很多特點:很滑、有點硬、有點軟、很白、什麼顏色都可以。

我讓他們把我提供給他們的實驗紙揉成一團,然後再展開,觀察有什麼變化,他們又說出一大堆來;我讓他們將紙撕開一個邊,觀察邊緣有什麼特點,他們驚喜地跳了起來:“有毛毛!”其他孩子立刻也撕開看毛毛,有的孩子不斷地揉紙,然後驚喜地舉手告訴我,不用撕開,只要使勁地揉,紙也會“生毛毛”的。教室裡立刻出現了“嚓嚓嚓”的揉紙聲,立刻又出現了一大片的驚歎:“真的有毛啊!”“老師,‘紙毛’是從哪來的?”“從樹上來的,因為紙是樹做的,對吧,老師?”“哎呀,好多灰啊,不要搓啦。”。

我無奈而又欣喜地看著這群調皮蛋,心裡好開心。教室裡的聲音很吵,我注意到在我的.提醒下,一部分孩子已經開始將紙的特點向科學本上記錄了。這個習慣,是我最想他們培養的:及時記錄,及時思考。

下課了,一個孩子突然跑上前來,摟著我的脖子,附在我耳邊說,“老師,我知道一個祕密,明天,有一個人要送你禮物。”說完,他飛似地跑回座位。

這群可愛鬼啊。

科學課教學反思10

本課和《建立模型》屬於科學探究技能學習與訓練內容,為了上好這一課,我對教學內容做了微調。

在課的開始創設了一個情景:教師先用手做揉揉腹部的手勢,緊接著緊緊地捧著腹部,下蹲,再掏出紙巾擦額頭,臉上流露出痛苦狀。然後提問:剛才是老師扮演的一個情節,你們看到了什麼?等同學交流後我再次提問:那你們看到這樣的情況,可能會想到什麼?

這樣一來,就改變了教材上以“五位同學的身高曲線圖”引入的做法,從生活實際動身,以一個小品扮演作切入,展示實際生活中同學所熟悉的情節,隨後讓同學對小品進行發散性的釋義,同學圍繞著看到的一個現象進行不同角度的猜想和論述時,自然而然會將“看到的”和“想到的”兩個層次的意思區別開來,為突破教學難點作了有益的鋪墊。同時,同學的興趣濃積極性高,也有話可說,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接下來我又用實物投影逐步展開腳印圖,讓同學的觀察和思維有了一定的次序性,同學能更好地理解一大一小兩種腳印之間的情節聯絡,同學觀察到的和想象到的內容就豐富多了,既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也為理解解釋是對事實與事實之間關係的'說明打下了伏筆。

而通過觀察爛蘋果理解事實與解釋的關係這個環節,我則把重點放在指導同學通過分析7句話當中哪幾句是對事實的描述,哪幾句是對蘋果腐爛的解釋,讓同學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事實與解釋之間的關係。

當然,在教學中必需充沛尊重同學的個性差別,讓同學充沛進行交流,並進行適當的引導,在實踐中培養和鍛鍊同學的科學能力、科學志趣以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從而使同學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科學課教學反思11

“科學”這門新課程的名字告訴我們,它的內容更貼近了國小生的生活實際,是重在觀察、研究,認識周圍事物和周圍環境活動組成的課程,教學須緊密地與觀察實踐活動相結合,更大程度地實現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的課程宗旨。

根據以上要求,我在教學《我的大樹》這課時,經課前準備,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針對校園內幾棵大樹設計了一個觀察活動的體驗學習過程。學生站在大樹前,我看到了什麼?學生以樹基觀察到樹冠,交流資訊從幾條到幾十條。以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季節大樹的生長狀態都是不同的,新葉為什麼是帶有黃色(新綠)樹木有沒有生長的敵人?樹枝為什麼越長越粗?有學生提及樹也有呼吸,樹是從哪裡吸收水份的?吸到的水分又到哪裡去了?……觀察使學生獲得了聯想又產生了疑問,其實正是疑問使學生獲得了知識。直觀大樹,學生有了樹幹圍圓的長度概念,繼而產生了對直徑的要求。大概是讓學生的實際觀察昇華為理性的知識。樹葉不同顏色、形狀大小富有吸引力,學生比較全面知道一張完整的樹葉構成是由幾個部分組成。並在課外觀察小卡片上記錄,起到拓展知識的目的。

這個教時提醒老師,要豐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識,走近新課程,走進新課程教學,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引導者,也是學生的合作者,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討論、交流、探究自己發現並提出的疑問。教師從中點撥、引導並要和學生一起學習、探討,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達到教之於漁的動感目標。這樣:教師辛苦了許多,備課增加了難度,需要更多的時間來作準備,既備教材,又備學生。總覺得很難,其實我們只是走近了新課程,只是剛開了個頭。

科學課教學反思12

運動的安全是現代教育中值得重視的一個話題。其實有很多骨骼與肌肉損傷是可以避免的,可學生由於缺乏相關的認識與經驗並不明白。聯絡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幫助他們將點滴的認識綜合起來,指導他們掌握科學的方法加強運動的安全。

保持骨骼與肌肉的健康對兒童的身體至關重要,對於學習任務繁重,很少鍛鍊的學生們來說,還遠遠沒有認識到骨骼肌肉保健的長遠意義。因此,如何使科學內容的學習與生活聯絡起來,便成了教師設計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學正是從小處著眼,從身邊科學入手,讓學生關注自己,關注健康, 《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的運動鍛鍊不同部位的肌肉和關節,我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做廣播操、集體舞來體驗,這樣不僅使他們認識到了運動要多樣化,而且使他們懂得了廣播操是一項很好的'運動,為使自己的骨骼、肌肉健康,每天做好課間操很有必要。

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運動中應注意的安全問題,我精心挖掘生活題材,設計了案例,讓他們準確地學會了如何在運動中保護自己的安全及如何急救的方法。這樣使學生經歷了從生活問題到科學問題的過程,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科學課教學反思13

整節課的設計上注意到了教學的流暢性和操作性。從質疑引入,直奔研究內容,到“尋找土壤成分”,再到實驗一環扣一環,通過直接觀察和間接顯現的方法,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觀的認識,引出了“土壤與生命”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實驗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結論,但是需要藉助教師的幫助來總結。這堂課給了我很多啟發,也給了我一些思考:

1、想讓課堂開放些,學生自主些,但是終究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相反的`沒有給學生話語權,在思維上牽著學生走;

2、細小的環節的處理把握不好,比如過渡和引導的語句,沒有讓學生在整理資訊後在思維認識上有所提升,達不到預設的“點”,即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沒有真正意義的提升;

3、觀察實驗探究,教師如何調控教學手段來展現學生的主體性?

4、如何有序地處理教材?例如教材中關於“人文”如何去體現?

5、彙報實驗現象的過程中,如何去調控處理資訊,完成教學目標?

探究是一個過程,讓學生深入到過程中去,體會其中的各個環節,教師要傾聽學生的心聲,讓孩子多動手,勤動腦,會合作,讓孩子進入探究的課堂。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進行猜測,應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動中獲取知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科學課教學反思14

通過這學年的教學與觀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部分學生甚至不知道“科學”是什麼概念,這種情況完全是我們教師自身的原因,要想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研究、認識自然科學,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的興趣。興趣是一個人認識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獲得知識的直接動力。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一、優化教材中的實驗,學玩結合

科學課中的實驗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實驗是我們教師上好一堂科學課的寶貴財富,關鍵是教師如何去深化和優化。學玩結合的實驗帶有一種遊戲的性質,要做好這篇文章,就需要教師對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在國小科學課的教材中,有趣味性的實驗很多,通過實驗,孩子始終處於主動學習、思索的狀態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結合在一起,延長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內容上。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被有效地調動起來,使孩子從關心玩的過程發展到關注玩的結果中,從直接興趣向間接興趣過渡,最終完成樂趣向智趣的轉化。

二、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表揚和批評

吃多了甜的,換換酸的口味,也許你會覺得酸也不錯。以前的科學教學老是覺得批評太多,表揚太少。而現在又覺得科學課堂上的表揚似乎太多了,在課堂上經常會聽到“你真棒!”“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這些誇獎的詞有些衝昏了孩子的頭腦。要想培養孩子的興趣,既要有正面的表揚,又要有合理的批評。如果單採用過多的褒揚,孩子會感覺是“虛情假意”,就會對孩子經歷失敗後的重新奮起造成不必要的阻力。可以採用“你還需要努力!”“你的認識還不夠!”等評價用語。

三、用名人故事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名人的故事激發興趣。其實在人類的科學發展史上湧現出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象哥白尼、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等,在他們身上有很多可以激勵孩子學習興趣的故事。這些可是一筆可觀的人文資源。對激勵孩子學科學,愛科學,激發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

四、合理的運用現代教育手段

運用現代電教手段,調動孩子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進行活潑的課堂教學,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興趣就象人的生命,假如孩子們對科學課感興趣了,才會沉迷於其中,付之於其中,我們在對孩子們實施素質教育,進行新課改探索時要注意挖掘每個孩子的個性,時刻注重培養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科學課教學反思15

在學習《改變浮和沉》一課探究改變水的比重來改變浮和沉時,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我選用的材料是土豆塊,而不是雞蛋,這樣做一是土豆塊更容易準備,二是盛放土豆塊的杯子可以小一些,需要的水量不是太多,因此使用的食鹽也就大為減少,同時還可以節省大量的溶化食鹽所需要的時間。

不過,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意外現象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至少不應當視而不見或是浮光掠影帶而過,而且如果能夠將這些意外巧妙地運用起來,就可以成為學生科學學習的重要資源,能夠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現象一:當向水裡面不斷加入食鹽並進行攪拌時,深入水底的土豆塊開始逐漸上浮,但仍然有一些土豆塊沉沒在水底。

雖然這時候,大多數同學都為浮上來的土豆而感到歡欣鼓舞,因此也就忽略了沉入水底的那些,但我仍然沒有庭這個非常有利的.科學思考機會,讓他們思考:為什麼同樣的鹽水有的土豆塊上浮而有的土豆塊下沉呢?

通過分析,我們得知即使是同樣一個土豆上切割下來的土豆塊的比重並不是均勻的,有的部分比重大一些,有的部分比重小一些。

現象二:當水底出現食鹽顆粒時,仍然有土豆塊沉在水底。

水底出現了食鹽顆粒,表明鹽水濃度達到了飽和狀態,也就是說這裡無論再往裡面放入多少食鹽,鹽水的濃度也不會增大了,那麼沉入水底的土豆塊也就不會浮上來。

不過,這時仍然有辦法增大鹽水的濃度,可以將水加熱來提高水溫,這時能夠讓水裡的食鹽繼續溶解。

現象三:過一段時間,浮在水面上的土豆塊又會沉入水底。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讓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走出教室,在課外進行探究。

因為土豆塊處於鹽水當中,裡面的水分在滲透壓的作用下會向杯子裡面滲出,滲出的結果也就使得土豆的比重增大,大到一定程度也就讓土豆塊又沉入了水底。

相比之下,這樣的科學小實驗的確是增加了許多思維含量,如果能夠充分挖掘出來,那麼我們的科學學習一定會增加許多樂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