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語文說課稿(通用13篇)

來源:文書谷 1.58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高中語文說課稿(通用13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閱讀與鑑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

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字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2、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說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為小說單元,本單元作為高中小說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鑑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 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3、情感目標: 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裡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後,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為:

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深入把握小說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為一節小說鑑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為此,我採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式

1、佈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

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匯入新課

首先,在螢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著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裡,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後,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

調查一:案發背景;

調查二:現場勘查;

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

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

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材料一(表格) 本 人 檔 案 資 料

姓名 住所 性別 階級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職務 愛好 死前狀況 特徵 人際關係

材料二:“有關人士採訪”物件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布林金)及虛擬物件(“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後,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

借鑑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 為“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關注識字寫字,練有實效。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中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教學中我牢牢抓住這個重點,從以下環節進行了識字、寫字的指導。

(一)詞語復現,連詞成句。

揭示課題後,我以先來和字詞朋友打招呼的形式,引出生字,進行鞏固。

第一屏:

字音方面:正( ) 晚上( )媽媽( )

自形方面:花 (板書指導書寫)

設計意圖:第一屏的生字中,很多都是上節課新學習的生字。及時的復現,讓學生加以鞏固。接著上再增加“去、我、和”幾個字,引導學生連詞成句:“正月十五晚上,我和媽媽去看花燈。” 這樣的設計考查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對字、詞的理解,訓練了學生的表達。

(二)詞語搭配、回顧內容:

(1)在這個環節中,老師首先引導:這一天,“我”和媽媽都看到了哪些漂亮的花燈呢?然後出示,引導學生補充完整句子:

(2)出示本課“飛、遊、甩”等字,引導學生體會這些都是描寫什麼的詞語?然後進行詞語搭配,並帶著動作讀一讀。

設計意圖:通過幫助“金魚、蝴蝶、玉龍”這幾個詞語找朋友的形式,考查了學生對兩類生字的認讀情況,然後引導學生,“請你想象著樣子、動作讀一讀。”這樣的復現形式,幫助學生理解了動詞的意思,使詞語牢牢地記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三)紮實寫字,培養習慣。

在本課時第一環節和最後一個環節,安排了兩次“指導學生寫字”的過程。

第一次:二次指導“花”字,將字的下半部分寫緊湊、寫舒展。

“花”字是第一課時重點指導的生字,憑藉以往的教學經驗,多數學生在書寫“花”字時,下半部分都寫得不夠緊湊、舒展。遵循孩子的學習需要, 在“詞語複習,連詞成句”的環節,我對“花”字進行了二次指導。“下面是個左右結構的字,豎彎鉤寫在豎中線上,左右就緊湊了。最後一筆的豎彎鉤,要舒展一些。比一比,看誰寫得比上節課有進步。”(邊說邊板書範字),並讓學生現場書寫一個。

第二次:重點指導“飛”字,感悟獨體字怎樣寫得緊湊、舒展。

本課時的最後環節,我引導學生獨立觀察、書寫“飛”字,以訓練學生認真觀察、正確書寫的能力。繼而要求學生獨立書寫,在集體反饋時,指導重點筆順,避免把第二筆和第三筆寫成一筆“撇點”;還有第一筆的“橫折斜鉤”要把斜鉤寫長一些,舒展一些。然後,要求學生再次書寫一個字,通過鞏固練習,逐漸將字寫好。

設計意圖:在國小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關注學生識字、寫字能力的訓練”不能是一句空話,我們要真真切切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挖掘生字中需要指導學生寫好的訓練點。踏踏實實引導孩子觀察、書寫,切實提高寫字能力。

二、以朗讀代講解,讀中感悟。

(一)運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體會花燈之多。

1.教師範讀,引導學生聽中感悟,初步體會花燈多。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是向學生訓練朗讀特別有效的方法。範讀中,引導學生邊聽邊想象: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教師朗讀中的抑揚頓挫,使學生進入情境,進而感悟語言。學生可能會說:我覺得花燈特別多,牆上、樹上、天橋的欄杆上到處都是花燈;我覺得花燈亮閃閃的,特別漂亮等等。

2.圖片比較,引導學生讀中感悟,深入體會花燈多。

在交流中,教師抓住學生對“樹上掛的都是花燈”的感悟,理解“掛滿”。出示圖片,這是掛滿嗎?這是嗎?圖中的花燈由少變多,再到更多,通過直觀地觀察與比較,從中體會“掛滿”的“滿”字用詞準確、形象。

3.啟發想象,引導學生想中感悟,融入“燈的世界”。

“閉上眼睛,想一想,這些各式各樣的花燈掛滿——牆上,掛滿——樹上,掛滿——欄杆上,還掛滿哪兒了?”啟發想象,使學生身臨其境,不僅訓練了語言,還使他們感受到了花燈之多,彷彿置身於燈的世界裡。朗讀的慾望被激發,朗讀的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加強讀法指導,引導學生感悟花燈之美。

針對年段特點,我將這一環節的教學重點定位在:加強讀法指導,訓練學生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感悟“花燈真漂亮”。

首先,教師引導:“誰願意把你看到的漂亮的花燈讀給我們聽?你準備怎麼讀?”根據我對學生既往的朗讀訓練,預設學生可能會說到的幾種朗讀方法:(1)把文字變成畫面,想象著讀(2)有的願意加動作讀。(3)還有的願意進入角色讀。我隨即進行表揚與鼓勵,“就用你們說的這些好方法,讀一讀這段話。(出示第三自然段)比一比,看誰把花燈讀得最漂亮!”

在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後,我安排朗讀展示的過程。首先以描寫“金魚”花燈的句子為例,鞏固朗讀方法。此處設計了四個小環節:

“金魚”在風的吹動下,一擺一擺的,真像在水中游動。

1)生生互評發現讀法:通過他的朗讀,你覺得這個花燈哪兒漂亮啊?學生通過評讀發現讀法。

2)自我評價交流讀法:結合學生的感受追問朗讀的同學,你是怎麼讀,就讓大家感受到“金魚”花燈,金光閃閃,還一擺一擺的,特別漂亮?

不管是哪種方法,教師都給予肯定。

3)教師評價小結讀法:通過他的朗讀,還讓我感受到“金魚”花燈好像真的在遊動呢!

4)綜合運用,提升朗讀水平:誰還能像他這樣給大家讀一讀?此時運用上面的方法進行朗讀。

設計意圖:在生生、師生的評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了讀法的指導,我想,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朗讀水平定會有所提高。告別分析式的閱讀,以讀代講,學生在感受朗讀樂趣的同時,提高了朗讀能力。這個過程,更為實在、真切!

(二)限時練習背誦,積累優美語言。

在這個環節中,老師給學生限時三分鐘,要求學生背誦第3自然段,此時,教師出示,給學生以背誦提示。然後,根據提示進行檢查。

設計意圖:此環節鼓勵學生獨立嘗試背誦。在熟讀中積累優美語言。

三、體會寫法,學習表達。

(一)在比較閱讀中,啟發學生想象,滲透表達方法。

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紮紮實實訓練學生表達能力也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本課時我設計了說話訓練:把你見過的花燈說給大家庭。然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低年級學生普遍只會說出“我見過猴子燈,我見過飛機燈”這樣簡單的.句子。至於吸引人,栩栩如生就談不上了。

恰好第三自然段生動有趣的表達,為學生訓練表達提供了非常好的範本。引導學生體會:作者不僅將看到的花燈說清楚,還加上想象說得更生動就更好了。這個表達的提升雖不做硬性要求,但它給班中一些有能力的同學提供了表達的機會。通過這兩年對比較閱讀的研究,我認為藉助比較閱讀,讓學生髮現課文表達特點,訓練後,提升表達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是這樣引導的:

1、引導學生回憶復現生字詞階段出示的句子。

還記得這句話嗎?

2、通過比較文字,引導學生髮現異同:

教師引導:這兩句話都能告訴我們什麼?那又有什麼不同呢?

兩種寫法的相同點:都能夠告訴我們作者看到了哪幾種花燈。

兩種寫法的不同的:第二句話加上作者的想象,讓我們感受到花燈很漂亮,第一句話卻不能。

此時教師及時小結“想象”寫法的作用,再次感受“想象”的妙用,使積累背誦加以鞏固。

(二)在拓展閱讀中,豐富學生認知,提升理解,訓練表達。

1、出現拓展的小兒歌《看花燈》,引導學生自讀、同桌讀、指名朗讀,在兒歌的誦讀中,復現了本課的生字認讀字,又及時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為表達搭建了臺階。

2、教師出示兩種花燈的圖片,啟發學生想象:“小馬”和“白鵝”好像在幹什麼呢? 接著模仿書中的句子,用一句完整的話將自己看到的花燈說給大家聽。

3、通過小組練說、推薦說、集體評議,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通過想象我們不僅把花燈的樣子說出來了,還讓別人感受到花燈特別漂亮,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了大家眼前。

佈置作業:

必做:

1、自習課上,把課文朗讀給學習夥伴聽。

2、閱讀讀本第二課《放風箏》,感受想象的樂趣。

選做:把你喜歡的花燈畫下來,旁邊還可以配上你的描寫。(老師會在板報中進行展覽)

板書設計:

(圖片)

金魚 遊

看 花 燈 蝴蝶 飛

玉龍 甩

各式各樣 漂亮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學習效果評價我是從寫字、朗讀課文、藉助想象說話這三方面設計的。這三方面也正是我本課要落實的三個目標。

1、我能在田字格里寫好“花”“飛”二字。

2、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① 讀得很好( )

② 讀得比較好(錯誤在兩處以內)( )

③ 讀得不理想(錯誤在兩處以上)( )

3、我看到了 、 、 的花燈。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囚綠記》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本單元所選三篇課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單元教學要求是通過欣賞精美的寫景、品味優美的語言,來賞析文章深刻的意蘊。 《囚綠記》是一篇詠物抒情散文,將自然界的“綠”與作家內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描繪了綠的狀態也寫出了作者自身的處境,頌揚忠貞不屈的氣節,抒發了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與自由的嚮往之情 。

通過學習本文,學生要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

二、說學情和教學目標

我們的學生經過前兩篇課文的學習與薰陶,可以說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領會。本文篇幅不長,且文字不深,學生基本能讀懂,但由於我們的學生認識問題還比較表面化,他們的閱讀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對文章的象徵意義和含蓄而內斂的情感認知,還難以理解。所以,抓住關鍵語句來理解文章就顯得更為重要了。雖然學生上高一以來,老師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但他們還沒有養成圈點批註的習慣,圈點時往往捕捉不到重點詞句,批註時也缺少個性表現,語言表述也難以做到準確、完整。還需要老師的點撥和引導。

依據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課標要求,制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1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2)指導學生篩選出關鍵語句,學會運用圈點批註的讀文方法

來把握語句的重要資訊,體會象徵意義和作者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朗讀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複述作者囚綠的經過,達到

把握全文整體脈絡的目的。

(2)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逐步深入課文,使學生能夠自

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絡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教學重點 學會圈點批註,理解語句含義,理解“綠”的象徵意義,達到思想上的昇華。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徵,歌頌中華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潔魄,寄託了他對祖國自由、光明、復興的熱切期盼。

三、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以我在課堂上對教材的處理做了大膽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課文那樣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標題和文中的幾個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通過批註來研讀,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側重對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力求利用四十五鍾時間讓學生學到一點對自己的.發展有用的東西。所以,我將學法及教法確定為:

(1)誦讀法———反覆朗讀,把握語言特色;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圈點批註法———抓詞語含義,理解句子意思;

(4)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5)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並在實施教學中運用這些方法。

四、教學過程

1.學案檢查

在課前就設定互動學案,疏通字詞,解決閱讀障礙,瞭解作者的經歷,為課堂的分析打下基礎,並在課堂上互相交流補充。

2.匯入

教師給出一組綠色的圖片,指出當一抹綠色出現在沙漠中時,我們感覺到生命的希望;當綠芽衝破險阻綻放綠意時,我們意識到生命的頑強;當無邊的綠色撲面而來時,我們彷彿聽到生命的樂章。綠在視覺上給人以色彩美,在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也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由此,引出今天將接觸這樣一位非常喜歡綠色的人,只是他鐘情到了極致,以至於將綠色囚禁起來,引出陸蠡的這篇文章《囚綠記》。

這種匯入,能營造出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鮮明的畫面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視覺衝擊和強烈的心靈震撼,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刺激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3.講解

首先由標題入手,先列舉幾篇已經學過的課文標題,如《荷塘月色》,分析其對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讓學生探討本文為什麼要以“囚綠記”為題目,讓學生明白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由題入文是很有用的讀書方法。之後指出要想對題目理解得更深刻,還要回到文章中,結合作者、背景和文字資訊綜合分析而過渡到下一環節。

我圍繞題目,設定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回到文字篩選出語句做圈點批註,分小組討論、交流批註內容,具體問題如下:“綠”具體指的是什麼?為什麼作者要囚“綠”?“綠”是怎樣被“囚的”?“囚綠”的結果怎樣?在“囚綠”的日子裡,綠藤所表現出的哪種精神震撼了作者?本文的主旨又是什麼?

(在學生圈點批註的同時,老師適當地引導圈點時要注意語句之間的關聯,批註時要做到由表及裡、由此及彼,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條理性。)

這些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既包含了文章的基本結構,又在篩選語句的圈點批註中理解了文章的主旨,結合學生學案及教師圖片展示,歸納主旨,即借讚美常春藤“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於祖國的情懷,並借“有一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資訊吸收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這種圈點討論交流的方法體現了對話教學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閱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又是一個指導者。

4.小結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鑰匙,適當的方法,歸納與強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鍛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師生共同合作,按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原則,總結出圈點批註時要抓住重點語句,這些重點語句對我們理解文章的

思想內容、作者的情感態度,把握文章的藝術特點都很有幫助。

5.學生遷移練習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包辦代替是不行的。而對於學生來說,重要的不是會學,而是會用,將學與用聯絡起來,要給學生自主實踐的過程,所以,接下來讓學生對精短美文《遍地黃金》做圈點批註。老師把學生共同批註的地方進行展示,讓他們通過比較、討論,進一步掌握圈點批註的要領,以此抓住主旨,強化知識和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6.佈置作業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展他們健康的個性,使他們形成健全人格是我們教育的目標,在佈置作業時,要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的作業:結合《囚綠記》重點語句的圈點批註,展開聯想,以作者的口吻寫一段200 字左右的心理描寫,感悟作者此時此景此境的內心感受,深入理解作品主旨。

7.結語

悲歡離合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們卻永恆地演繹著生命的故事。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我們也通過圈點批註的方法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崇高的靈魂”。讓我們用此法去閱讀一篇篇優秀的作品,去感受一位位作家黃金一般的心靈!

8.說課小結

本課的基本流程為:情境匯入—解題—遞進問題解析—小組討論質疑—方法歸納總結—遷移能力提升—作業應用反饋,藉此來實現本課的三維目標。

最後,遵循簡潔美觀、揭示內容的原則,

我設計了以下板書:

囚綠記

陸蠡

象徵 生命希望

綠色 向陽 嚮往光明自由

固執 詠物抒情 堅貞不屈的抗爭精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特點

新課程改革之後,《老人與海》安排在人教版必修3第一單元(小說單元)中,它是作為一篇自讀文章出現的。本單元是高中階段的第一個小說單元,在現行高中語文教材中共有2個小說單元,必修3和必修5各一個。可見,本單元在整個高中小說教學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國中小說學習的焊接點,又是整個高中小說學習知識技能的伸展點。

二、教學目標

三維目標

1.引導學生快速閱讀,把握小說的主要內容,進而對重點段落和人物的內心獨白進行細讀,揣摩小說的語言和行文特點。

2.結合文中人物的經歷和語言,分析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徵意味。

3.感受主人公憑著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的環境裡抗爭,不屈服於命運的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對重點段落和人物的內心獨白進行細讀,揣摩小說的語言和行文特點。

2.培養不屈服於命運,憑著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卓絕的環境裡進行抗爭的精神。

教學難點:

結合文中人物的經歷和語言分析和揣摩本文人物形象的精神內涵。

四、教法

1.“情境匯入法”:結合作家本人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及其硬漢形象,並播放電影版《老人與海》的精彩片段,使他們直觀地感受到男主人公桑地亞哥的血性與無畏,從而進入到作者為我們創設的情境之中。

2.“生本探究法”:教師通過問題的'設定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探究,在自主合作、交流中,逐步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語言風格的把握。

五、學情

n 相比較散文、詩歌、戲劇體裁來說,學生對小說的興趣還是比較高的;並且經過國中三年的學習,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小說閱讀理解能力,但生活閱歷上的欠缺,使得他們在理解《老人與海》這種具有很強象徵性和哲理意味的小說時,很難深入挖掘小說文字表層之下所潛藏的意蘊;於是,我想以《老人與海》為例,嘗試引導學生學會挖掘小說故事情節之外的外延與內涵!

六、教學過程

Ⅰ.情境匯入

Ⅱ.情節簡介

Ⅲ.整體感知·合作探究

Ⅰ.情境匯入

他是一個酷愛打獵和釣魚的作家

他曾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衝鋒陷陣

他的身上中過237片彈片

他的頭上縫過57針

他在非洲兩度飛機失事

嚴重的腦震盪使他的視力和健康每況愈下

他用筆塑造了一系列打不垮的硬漢英雄

他用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拒絕成為生活的弱者

他就是美國的文壇硬漢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老人與海》

電影海報、播放電影片段

Ⅱ.情節簡介

《老人與海》的情節並不複雜。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連續84天沒捕著一條魚。後來,他獨自一人出門遠航,在海上經過三天兩夜的搏鬥,終於捕到一條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然而,在歸途中,一條條鯊魚陸續圍了上來,儘管老人奮力拼搏,但還是沒能抵擋住凶猛鯊魚的進攻,等他回到海岸時,大馬林魚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Ⅲ.整體感知·合作探究

學生閱讀全文,解讀探究——

學生活動一:速讀課文,並分組思考問題,多媒體課件顯示:

1.選文的主要情節是什麼?

2.老人與鯊魚搏鬥的場景一共出現過幾次?

哪次給你的印象最深?

3.老人是在什麼情況下與鯊魚接二連三地進行搏鬥的?

4. 老人不顧一切搏鬥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實現了嗎?在這個過程中,老人有沒有動搖過?

學生活動二:投影顯示老人捕魚的畫面

·教師提問1:通過剛才的幾個問題,一個血肉豐滿的老人已經向我們走近了,但畢竟是感性的,誰能用準確的語言將老人理性地展示出來呢?

·教師提問2:大家將最美的花環戴在老人桑地亞哥身上,但也有人說:老人失敗了。大家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結合老人的內心獨白點評:

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偉大並不僅僅在於事業和業績,人類的偉大應該具有更深的內涵,那就是人性的自信、自尊和自強。

關於失敗,詞典這麼解釋:喪失信念,放下武器。

看看桑地亞哥,他同馬林魚戰鬥了兩天兩夜,又同各種鯊魚進行了五次漫長的戰鬥,在這個過程中,老人喪失過武器,但他從未放下武器。老人留下了血水,卻從未流過淚水。他的身上始終有一種面對困難不服輸的品質。困難、挫折愈大,拼搏勁就愈強。他是意志上的偉人,行動上的巨人。這樣的人頂天立地,他是一個勝利了的失敗者,一個失敗了的英雄。

拓展:

從他身上你獲得什麼啟發?如果有一天厄運來臨,我……

難點探究:

文中的內心獨白有什麼特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學生在文章中找出並分小組討論。

教師明確:本文除了有關老漁夫桑地亞哥與鯊魚搏鬥場面的描寫,還有大量人物的內心獨白,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著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為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課後拓展

n 在課後的積累閱讀過程中,嘗試對比東西方小說在人物刻畫方面的異同。

n 推薦閱讀:《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

七、板書

n 硬漢精神:“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n 他是一個勝利了的失敗者,一個失敗了的英雄。

n 內心獨白:揭示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閃爍著哲理的光彩,豐富了小說的內涵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湧而出。 讀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我首先想到這樣一段話。誠如林先生所言,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控”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這篇詩論中所給的結論是: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這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後”,成為一種“潛在的力量”,詩人“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於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成為令人玩味無窮的“精妙”的詩歌語言。在吟詠之間,那些“潛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讀者,感染啟發著讀者,讓人情思靈動,視通萬里。就比如文中所說的“木葉”,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就是“樹葉”。然而,“木”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幹,而很少會想起了葉子”,這樣,也就有了“落葉”的暗示,還有顏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乾燥的而不是溼潤的”。於是,“木葉”詩句便“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讀著它,甚至“彷彿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遊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之於“樹葉”一字千里的差異。 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鑑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祕的面紗。我們將會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詩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

1、小組討論研究。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過詩歌鑑賞實踐,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三、教學設計

基於以上分析,確定本文的教學目的是:

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2、瞭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

3、培養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

教學重難點

為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鑑賞實踐 。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學們知道這裡的“落木”是什麼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後)那杜甫為什麼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別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迷吧。

二、整體感知 把握全文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來理解全文)

1、 四人一組討論尋找你認為能表現文章行文脈絡的疑問句,並加以整理。

2、 以小組為單位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問題設計:

(1)詩歌的語言富於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鑑賞詩歌,不僅要品嚐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嚐言外的滋味。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麼異同?

探究學習:

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幹,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

(2)課文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文中說到的“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有怎樣不同的意味?

探究學習:“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乾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彷彿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遊子的漂泊。“木葉”是屬於風的而不是屬於雨的,屬於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於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

(3)第4、5段是課文的中心段,文中闡釋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特徵?

探究學習:

“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徵: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彷彿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幹,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乾燥的而不是溼潤的。

(4)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探究學習:

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恐怕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標題擬為“說‘木葉”’,文章選取古詩中的`“木葉”意象作為論題,在結構安排上由引古詩到探意蘊,先排除古詩人考慮文字洗煉的因素,再從它用於秋天的情景中探尋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後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並加以闡釋。這樣,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並滲透於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並逐層深入,探幽發微,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說‘木葉”’的擬題應該是本文的一個亮點。

(5)課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遊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關於“木葉”的詩句,揣摩一下這對於闡發道理起了怎樣的作用。

探究學習:一是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二是作為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三是調節文氣,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3、 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麼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三、 探究閱讀 融會貫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程序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

作業;可以以古詩歌中常用的物象為例,如:月、鬆、梅、蘭、竹、菊、等進行有目的的詩歌鑑賞,仔細體味詩歌的精妙。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鑑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於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後人受屈原“木葉”詩句的影響,於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鑑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於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裡,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列舉,所表現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並交流.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學目標

1.1、領悟如何在激烈的戲劇矛盾衝突中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塑造立體可感的人物形象

2.2、瞭解戲劇這一文學樣式的特點

3.3、認清資本主義剝削階級的吃人本質以及它的必然滅亡趨勢

4.4、學會理性分析複雜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1、文字主旨

以20年代的中國社會為大背景,通過周、魯兩家複雜的矛盾糾葛,生動地展現了具有典型意義的剝削階級家庭的罪惡歷史,揭露了舊社會人吃人的本質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罪惡和必然滅亡趨勢。

2、課文開頭的"舞臺說明"作用何在?

2.作者是怎樣通過矛盾衝突和人物語言展示周僕園複雜的內心世界?該如何評價這一人物形象?

3.3、周魯兩家矛盾衝突的根源是什麼?

三、教學方法

1.1、情境感悟法

2.2、分角色朗讀表演法

3.3、分組討論法

4.4、提問點撥法

四、教學課時

兩課時

五、教學媒體

多媒體自制課件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先播放約三分鐘的《雷雨》話劇片段將學生帶入《雷雨》中"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特定氛圍之中。)

我想同學們一定看出來了,剛才播放的是著名劇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這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悲劇,魯迅先生曾說:"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毀滅給人看",那麼在《雷雨》中毀滅的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板書《雷雨》)

二、作者簡介及《雷雨》

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潛山縣。其父在辛亥革命後曾出任宣化鎮守等職,但不久官場失意,回家後常是牢騷滿腹,整個家庭的空氣是抑鬱的。曹禺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裡,對這類家庭裡的人物相當熟悉,他曾說:"《雷雨》……裡出現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有一段時間甚至可以說和他們朝夕相處"。少年時代的曹禺曾隨他繼母觀看了許多地方戲及當時流行的文明戲,這培養了他最初的戲劇情結。1922年曹禺進入南開中學,並在1925年參加了北方最早的業餘戲劇團體之一—"南開新劇團",演出過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為他從事戲劇創作打下了基礎。1928年秋入南開大學,二年級時又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在此期間,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社會的黑暗現實,產生了強列的反抗情緒,經過幾年醞釀、構思,1933年在清華大學四年級時,完成了他的處女作多幕話劇《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第一次顯示了他的藝術才華,引起了戲劇界的震動。作家在談到寫作意圖時說,《雷雨》是在"沒有太陽的日子裡的產物","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於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我不甘模稜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曹禺選集?後記》),"寫《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的需要","彷彿有一種情感的洶湧的流來推動我,我在發洩著被壓抑的憤懣,毀謗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雷雨》序)。

三、教學目標

1.瞭解戲劇常識

2.理理清人物關係

3.明確課文結構及戲劇衝突

四、戲劇常識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藝術。在西方,戲劇(drama)即指話劇。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世界各民族的戲劇都是在社會生產勞動和階級鬥爭的基礎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藝演變而來。後逐漸發展為由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藝術。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衝突,通過具體的舞臺形象再現社會的鬥爭生活,能激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反映,達到社會教育的目的。戲劇按作品型別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等;按題材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童話劇等。(摘自《辭海》)

劇本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戲劇藝術創作的基礎。主要由人物對話(或唱詞)和舞臺指示組成。經過導演處理,用於演出的劇本,通稱指令碼或演出本(臺本)。(摘自《辭海》)

幕和場:幕,即拉開舞臺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戲劇一個較完整的段落。場,即拉開舞臺二道幕一次,它是戲劇中較小的段落。

舞臺說明:是幫助導演和演員掌握劇情,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點的有關說明的'敘述和描寫的語言。說明的內容有關於時間、地點、人物、佈景的,有關於登場人物的動作、表情的,有關於登場人物上場、下場的,有關於"效果"的,有關於開幕、閉幕的等等。

五、以"雷雨"為題的含義

《雷雨》寫的是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這些矛盾的醞釀,激化,在一個"天氣更阻沉、更鬱熱,低沉潮溼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的下午趨向高潮,最終這個罪惡的大家庭崩潰了。這一切都是在雷電交加的狂風暴雨之夜進行的,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都和雷雨有關。同時,作者以象徵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沉悶的空氣裡,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的現實。

六、預習提問:請同學們列出周魯兩家的人物關係。(教師明確、見板書)

七、分角色朗讀:課前找好學生,由老師指導做好充分準備,然後再在課堂朗讀,同時要求思考:節選的課文可分兩場戲,你認為在哪分最合適?依據是什麼?

明確:第一場(開頭到"侍萍望著周樸園,一句話也不說。")周僕園和侍萍的衝突

第二場("僕人領大海進。"到結尾)周僕園和魯大海的衝突

八、課堂延續作業:整理第一場中周樸園認出侍萍前後不同的態度及變化的結構提綱,分析周樸園形象的性格特徵。

附:板書設計

雷雨——曹禺

周萍周僕園+繁漪——周衝

魯大海梅侍萍+魯貴——四鳳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通過上節課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同學們已充分了解了文章的總體結構和戲劇衝突,接下來進入文字的精讀階段。

二、思考:開頭的舞臺說明作用何在?

明確:這段"舞臺說明"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舞臺氣氛。這種氣氛同劇情緊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煩躁、鬱悶不安的情緒,預示著一場雷雨的到來。不僅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務,而且感染了讀者或觀眾,也隨之產生一種壓抑感。這一點跟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是相同的。(可與《祝福》《母親》《藥》等小說的環境描寫作比較,以加深理解。)

三、明確兩對盾衝突

1.周僕園和侍萍的矛盾衝突(三十年生死恩怨,愛情的糾葛)——矛盾焦點

2.周僕園和魯大海的矛盾衝突(罷工與反罷工,階級鬥爭)——本質衝突

四、細讀文字第一場

1.提問:周樸園和魯侍萍的見面是偶然的,魯侍萍認出了周樸園,而周樸園並沒有認出魯侍萍,那麼魯侍萍為什麼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並當面斥責周樸園對她的迫害和30多年來的悲慘遭遇,而是以敘述別人的故事的口吻訴說自己的遭遇呢?明確:30多年的悲慘遭遇和痛苦的經歷已經把她的性格磨練得堅強勇敢,她對殘酷的現實充滿了憤恨,但她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這一切不幸歸結於"報應"和"命運";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樸園的"懺悔"中產生的某種輕信和諒解。在對話中,她既有意識地在隱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語言動作中不斷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徵,這正是劇中人物複雜的內心活動的外在表現

2.提問:侍萍在與周樸園的對話中,有幾處掩飾?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點?明確:周樸園四次問到她姓什麼,是誰,她都很自然地掩飾過去,語調平緩,不露聲色。表明她性格特徵的語言動作有:熟練自然的關窗動作,對侍萍的身世及周樸園的隱情細緻地述說,對繡著梅花襯衣的熟記。

3.提問:第一層中,周樸園的情態上有哪幾次變化?請按情節發展敘述。明確:開始是漫不經心地用對待下人的態度談起了雨衣和關窗的事;忽然從侍萍的關窗動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識之處,感到奇怪,認真地詢問:"你——你貴姓?"氣氛趨於緊張,情節出現波瀾,而魯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氣氛稍有緩和;周樸園就口音把話題引向無錫,轉彎抹角有意識地詢問三十年前發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魯侍萍在周樸園的連連追問下,仍然保持語調的平緩;但聽到周樸園在有意撒謊,遮蓋罪行,於是她悲憤地敘述了自己30多年來的悲憤遭遇,使周樸園驚恐緊張的情緒不斷增長;他時而"痛苦","汗涔涔地發出‘哦’的嘆聲",時而驚愕地問:"你是誰?";當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時,周樸園已經驚恐地語不成聲。

4.周樸園保留傢俱、熟記生日、關窗習慣說明什麼?周樸園有良心的發現,深切地懷念魯侍萍?

明確:說明周樸園沒忘舊情,多少年來一直在"紀念"著她。周樸園的感情很複雜,他確實曾對溫柔美麗的魯侍萍動過情,但他對欺辱魯侍萍的行徑必須掩飾,因為在他看來,同"下人"有一些什麼是有損門第的。到了晚年,身邊的妻子繁漪很不馴服,兒子也對他敬而遠之,他時時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獨,因此懷念魯侍萍,藉以彌補他靈魂的空虛,使精神得到解脫。其實,他的懷念是廉價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當他知道魯侍萍就是眼前的魯媽,就立即聲色俱變,以至於最後凶相畢露,辭退四鳳和魯貴,開除魯大海,並聲稱"以後魯家的人永遠不許再到魯家來。"他對魯侍萍的欺辱、摧殘,他對魯侍萍的忽冷忽熱、軟硬兼施,充分顯露了他的殘忍、自私、冷酷、虛偽,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偽君子。

5.提問:周樸園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趕出家門的侍萍時,為什麼會驚恐萬狀呢?明確:因為他意識到侍萍的出現,將威脅到他的名譽、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種種罪惡將昭然於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驚愕""惶恐"。他以為搬了家,離開了無錫,從前的罪惡無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現,卻給他精神上以沉重打擊,他表現出的驚恐萬狀正是他內心虛偽的表現。

6.提問:周樸園畢竟是幾十年來壓榨工人的資本家,他在驚恐之後對侍萍的態度又有了哪些變化呢?明確:他認出侍萍後,首先是翻臉不認人,厲聲責問"你來幹什麼?""誰指使你來的?"妄圖恐嚇侍萍,但侍萍從幾十年的壓迫中已經把自己磨鍊得頑強勇敢,周樸園的責問只能引起侍萍悲憤的反駁;周樸園見硬的不行,又以"現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舊事"又何必再提呢",試圖穩住魯侍萍;然後又採用了哄騙的手段,口口聲聲地表白他沒忘舊情,——屋中陳列著從前她喜歡的傢俱,每一年都記得她的生日,保留著關窗的習慣,多少年來一直在"紀念"她;最後,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給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來的舊恨新仇。

7.提問:魯侍萍又是如何對待周樸園的呢?明確:這時的侍萍,經過30多年苦難的折磨,對過去充滿了仇恨,面對著周樸園的威脅哄騙,繼續控訴周樸園的罪行:"我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錢算得清的",並當即撕毀了支票,表現了她的骨氣和尊嚴,表示了她對周樸園和不公平社會的蔑視和抗議。

五、主要人物形象(放眼全劇)

1.周僕園形象新解——分組討論周樸園是一個由封建地主轉化而成的資本家。他殘忍、冷酷、自私、貪婪而又虛偽。但我們也應看到人性是複雜的,

《雷雨》是一出人生的悲劇,更是人性的悲劇,在命運的困頓中苦苦掙扎而又難逃摧殘和拷打的人性正是它所要毀滅的"有價值的東西"。所以周僕園對侍萍的懷念不免帶有虛榮和軟化的成分,但總的來說應該承認他的懷念是真實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周僕園對侍萍的"真"是以侍萍的缺席為前提的。他保持她生前的習慣一方面是懺悔,另一方面是為了向周萍交代。這樣一個人,和他周圍的人之間自然要發生著尖銳的矛盾。而他,也終於在這些重重的矛盾中,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境地。

魯侍萍與周樸園的對話,從私生活的領域揭露了周樸園的反動階級本性。魯大海與周樸園的對話,從社會生活的領域揭露了周樸園的反動階級的本性。

從連續緊湊的戲劇衝突可見:周樸園對侍萍先是愛,後是趕,趕走之後又懷念,他懷念的侍萍活脫脫地站在他面前時,他竟是那樣的凶狠!周樸園正是富有個性的活生生的資本家形象。他那矛盾的行為,以其性格的複雜性、多面性,顯示出他作為董事長的周樸園的基本定性──真誠的偽善,偽善的真誠。

板書設計:

對魯侍萍始亂終棄,大年三十從家中趕走→冷酷、殘忍、自私

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發昧心才→殘忍、奸詐

對魯侍萍由"愛"到"趕"到"懷念"到"凶狠"→虛偽、冷酷、自私

2、魯侍萍

侍萍是一個受侮辱,被損害的女子,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剛毅、倔強。她自己被遺棄以及三十年掙扎的痛苦經歷中,認清了周樸園的真面目。她雖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慘命運是階級壓迫造成的,但已意識到她同周樸園之間事實上存在著階級的壁壘。她知道自己的親生兒子周萍是不會認她這個生母了,也斷言自己的兒子,被周樸園稱為鬧得最凶的人魯大海是不會認那個董事長做父親的。她對過去的事,有的只是滿腔的悲憤。她對周樸園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兒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來伺侯周樸園的少爺。她把這歸之於命運的安排,但最後又發誓以後永遠不想再見到周樸園,表現了對自己的命運的抗爭,對不公平的社會的控訴,從自己痛苦的經歷和現實的磨練中堅強起來了,表現了她的自尊與剛強。(分析侍萍不要錢的情節)由於反動統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還存有封建倫理觀念和宿命論的思想,因而認識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個腐朽的社會制度造成的,卻把原因歸結為命運的安排。對周樸園,她不去公開揭露,反而在他表示他懷念她的時候心軟了,這些都說明了舊社會不僅摧殘了勞動人民的軀體,而且毒害了他們的靈魂,從另一方面暴露了舊社會的黑暗。

六、周樸園作為一個典型形象塑造其社會意義是什麼呢?

明確:周樸園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有一種可怕的統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長成的資產階級,同封建階級有著深刻的政治的、經濟的、思想的血肉聯絡。

七、課堂延續

1.請同學們回去參照老師的分析方法,自己分析第二對矛盾衝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通過第二場周樸園與魯大海的矛盾衝突,進一步分析周樸園的性格特點。周魯兩家的矛盾衝突的根源是什麼?

2.參考戲劇《雷雨》,試選取《林黛玉進賈府》中的一個場景,展開合理的想象將其改編成戲劇。

附:板書設計

周樸園———昔日戀人相遇———梅侍萍

似曾相識巧妙掩飾

虛偽謊言悲憤反駁

威脅哄騙矛盾焦點據理抗爭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教材簡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位是學習中國戲劇和外國戲劇。《茶館》是本單元中的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咀嚼本性化和富有行動性的人物語言,掌握文中的戲劇辯論,認識人物性格是怎樣在辯論的生長、變革中得到顯現的。

本單位第二篇,這個位置決定了它在學生知識的掌握中起著承先啟後的作用,既要引領本單元的講授任務,又要牢固掌握已經學過的知識:既要負擔教會學生觀賞要領的事情,又要教會進步大的學生的現實本領。

老舍話劇創作的高峰是《茶館》寫於1957年,曹禺稱它為“中國話劇史中的經典。”劇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館為中心場景,展示了清末、民國初年、抗戰勝利後三個不同時代的、近50年的社會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的動盪、黑暗和罪惡,達到了作者預想的創作意圖,即埋葬這三個可詛咒的時代,宣告舊中國必將走向滅亡。《茶館》全劇共三幕,一幕寫一個時代,每一幕敲響一個時代的喪鐘,最後一幕三個人的談話點出了全劇的主題。

課文節選的是《茶館》第二幕。這一幕寫的是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這時裕泰茶館漸趨衰落,茶館主人王利發積極迎合潮流實行改良,卻仍然難以維持下去。

這篇課文的教學主體是高二學生,對於戲劇,他們僅僅在國中接觸了《威尼斯商人》選段和《白毛女》選段,客觀地說對戲劇知識他們瞭解一些,但戲劇的鑑賞能力還有待提高。

針對這樣的教學實際,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瞭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館》卷軸式的平面結構及其獨特的戲劇衝突。

3、培養學生的文字研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水平。

過程和方法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論”指出:學習中,學生的“心靈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參觀者”,學生應由“無知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教師應由“有知的”傳輸者變成探索的激發者和引導者。根據這一理論和語文課標的核心理念,師生課前分別準備資料,課上師生互動,通過誦讀、討論、研習、品讀的過程,完成教學目標,解析重點、難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認清那個時代的黑暗,瞭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現在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品味劇本獨特的語言風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分析矛盾衝突,揭示《茶館》的主題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茶館》電影VCD光碟

課時安排

2課時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學生要在“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的要求和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策略教學”三步驟,確立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步教學法。

依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捷的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生必須主動“投入學習”和課程標準大綱要求建立同伴式的師生關係,創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採用了多媒體激趣教學法,誦讀法,分析討論法和比較鑑賞法。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說預習

1、觀賞《茶館》全劇,瞭解人物的命運。(使學生對《茶館》有感性認識)

2、上網查閱資料或翻閱書籍,瞭解本文的作者,本文的寫作背景,弄清“戊戌變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3、預習課文內容,清除語言障礙,準備複述。(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礎)

(二)說匯入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好的匯入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畫面,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茶館的氛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說解題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客生活上的變遷可以反映社會的變遷。

(四)說步驟

整個步驟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個環節

習得知識

根據教學重點、難點“習得知識”分兩個脈絡進行

1、解決教學重點、梳理情節,品味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A、指名同學簡要複述課文節選部分的情節,教師通過課件演示進行概括。在這個環節既檢測了預習,使預習和新課緊密銜接,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

B、篩選人物富於個性化、動作性的語言進行朗讀、品讀,教師進行範讀。(這個過程既使學生從語言角度品味了老舍先生卓越的藝術成就,又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準備了充分的依據)

C、分組討論人物形象,重點討論王利發,教師點撥、歸納。(“言為心聲”上個環節的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使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大家群策群力,鍛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2、分析人物性格產生的原因,分析《茶館》的矛盾衝突,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解決教學難點)

A、王利發對不同的人採用不同的態度,原因是什麼?

B、常四爺是旗人,卻也反對大清帝國,這說明了什麼?

C、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吳祥子、宋恩子這類人的存在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時?

這三個問題的解答,結合李三、大兵、唐鐵嘴等人的經典語言,就把全劇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每一個小的衝突都暗示了人民與舊時代的衝突。這樣學生就理解了本劇特殊的戲劇衝突,理解了《茶館》的主題。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知識拓展

比較《雷雨》與《茶館》的戲劇結構,瞭解本文的平面結構。

遷移應用

閱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選段,分析水手長的什麼模樣。

課堂小節中交代本文的重點、難點完成情況。

佈置作業

讓學生在課餘時間分角色表演《茶館》的一個片斷,加深對本文中人物的認識。

四、板書分析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勸學》位於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得到修養的途徑”這一專題,和韓愈的《師說》組成了“修業之道”這一模組.

《勸學》是一篇敘述學習的緊張意義,勸導人們以準確的目標、態度和要領的去學習的散文。也是門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寄義,對他們樹立精良的學習態度和進步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資助。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一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勸學》是新課標規定的誦讀篇目之一。

難點:文章裡的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絡

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於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說教法

1、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採用啟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鍊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五、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參照註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要求: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熟讀成誦。

古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一)、佈置課前作業,課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於三條。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名句,並以此匯入課題激發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書上註釋1)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教師和學生補充)

新課標: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瞭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學生讀(五步閱讀法)

1、一讀掌握句讀,結合課前預習;

2、二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讀提出疑難問題,重點實詞、虛詞點撥講析;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複習國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四)讀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找觀點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堅持、專心。

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三個分論點,以及與之相關的比喻句,以此為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讀遷移鞏固

誦讀課文,背誦課文。

寫一篇勸學的小議論文,注意運用比喻論證。(為下節課做準備)

(六)、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進步轉變

學習的作用補充不敷

學習的要領態度積聚對峙埋頭

細緻

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為主線.誇大三個對話,學生與文字,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講堂真正成為學堂,成為造就創新意識和創新精力的搖籃.

歸納總結:這節課以閱讀為底子,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為實踐模式,是一節實行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9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後,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瞭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絡,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學習目標

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說學法:

學生學法:

1、討論交流法

2、個性展示法

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後,形成自我觀點後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於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於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鍊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為書面的鑑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於問題的深入探究。

說教法:

教師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採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瀰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鑑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說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中國被譽為詩歌的王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匯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為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 明確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關於《詩經》,學生在國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並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於中關於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為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 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於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為背景音樂,為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於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後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敘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於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為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 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並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於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定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於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於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定更便於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說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鑑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於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後小組交流,最後班級展示。這樣有助於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後,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定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在於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於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定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於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閱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脫離開文字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字聯絡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 課堂小結

什麼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麼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板書設計:

甜蜜戀愛 比興手法

不幸婚姻 女主人公

堅定離開 (勤勞、果斷) 對比手法

在板書的設計上,板書內容以學生的分析為依託,師生合作歸納提升,,通過板書的設計使得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更具有條理性,詩歌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藝術手法的重點內容更加突出,故事情節三階段中採用不同的顏色,以顏色來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將情感脈絡變化更好的呈現出來。

感受:

感謝教科所給予的這次歷練和提高的機會,每次做課都能感覺到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莊外國語學校語文組的溫暖,在準備這節課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導老師李蘭梅老師、魏繼巖老師學到了很多,再次感謝語文組老師們的幫助和指導,同時也感謝大家今天的蒞臨指導,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本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幾第幾冊第幾單元第幾課的課文,是一篇什麼體裁的文章。文章主要敘述的內容是什麼,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本篇課文具有什麼樣的地位,和什麼特色。學習教材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將知識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通過對本篇課文學習,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教學目標:

(一)詩歌: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詩歌教學要以誦讀為主,在誦讀中使學生領悟詩的思想感情,鑑賞文學作品能夠感受形象,品味語言。同時,本篇詩歌通過典型意象創造出優美的意境,巧妙的將詩人的情感融入其中。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我的知識目標是: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真情。

能力目標是: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是: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領反覆誦讀,鑑賞詩歌意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體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教學難點是: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象的體味與把握。

(二)文言文: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文言文教學要求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同時本課情節、結構、語言等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作者的基本常識;理解文中所出現的生僻詞以及意義特殊的詞語;把握文中的主要思想感情,初步鑑賞文中的形象與個性。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質疑、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並積累文言文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翻譯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

我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體現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教學理念。教學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教學難點:掌握文章的寫作風格和特點;深入分析文章內涵,並作出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現代文:新課標強調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並學會收集判斷、處理資訊,具有人文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同時本篇課文,感情真摯,感悟深刻,具有典型的人文性,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以及本篇課文在語言,結構設定等方面的特點,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能力目標:領悟本文的寫作手法,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感情和特色,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對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掌握一定的賞析語言的能力與方法。

情感與態度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

我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體現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教學理念。我的教學重點是:理清本篇文章的思路,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點面結合的手法,品味文章蘊含的豐富的感情。認真體會文章的寫作風格。

二、說教法:

文言文(散文)的教學應該重視感悟和薰陶,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詞句、內容以及情感脈絡,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本篇課文,我將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主教學思想,以素質教育的方向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發展學生健全的知識結構,激勵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學會學習。據此,本課教學主要採用誦讀法、講授法、問題法、點撥法等方法來進行:

(1)誦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同時,誦讀能夠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增強學生的語感,

能讓學生更好的體會作者的內心的思想感情,熟悉課文內容並加以強化,因此,本文會採取誦讀法進行教學。

(2)講授法:講授是為了啟開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課文中的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

(3)問題法:設定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則是為了讓讓學生體會探究發現的'樂趣。

(4)點撥法:啟發學生思考探究,期望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5)歸納法:從高一開始,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以及通假、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

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路化,這樣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適用於文言文)這些教學方法的妥當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另外,本課我還將藉助於多媒體課件,用多媒體手段來增加我的課堂容量以及課堂美感。在指導誦讀中加以音樂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強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同時,把相關內容通過多媒體手段來表現,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能營造更為深遠的想象空間,有利於啟發學生思維。

三、說學法:

授人以魚,僅享用一時,而授人以漁,將受用一生。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為此,我設計如下學習方法:朗讀—討論—欣賞—仿作。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老師先用示範引導學生批註和探究問題,然後學生在課堂互動交流。抓緊文字,反覆朗誦,圈點批註和問題探究,這樣才能夠有效的解決學生在閱讀方法上的難題。這種方法的選擇,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閱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過程:

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節:首先是匯入新課。在上課之前,我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慾同樣是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

第二環節:進入新課的學習:

首先,簡要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誰的主要事蹟。

第二步是,通過播放課文朗誦,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和節奏,初步感受本篇課文的語言特色。然後,讓學生自主朗讀課文,在誦讀之前提出學習要求,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圈點出文中重點字詞和知識難點,作為之後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步是(文言文需要,現代文可以捨棄這一步)由小組合作,逐段疏通疏通文意。在通過誦讀初步感知文意之後,由學生四人為一個小組進行分組合作討論,結合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這樣一來,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體作用,在合作探索中嘗試自己總結文章重點內容,進行就夠分析,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之後,請同學指出自己不能解決的難點問題,對於這些難點問題則由教師重點向學生進行講解。)

第四步是分析課文,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在以上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通讀全文,劃分出文章結構,把全篇文章化為幾個整體部分。並歸納總結出各個部分的主要內容,以及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指出整篇文章的邏輯安排。然後我會請學生說明自己這樣劃分的依據,並指正存在的問題。

第五步是有重點的解說全篇課文。

第六步是,結合課後練習題,引導學生對全文的思考,更好的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七步是對新課的拓展延伸。請同學用一句話說一說自己在學完本篇課文之後有什麼感想。

第三個環節是進行小結。最後對課文整體進行梳理和總結,便於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更好的將本篇文章中運用到的寫作技巧合理的運用到自己平時的作文中,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第四個環節是佈置。作業則主要以下幾個部分組成,一是找到並真正的理解本篇課文中的重點字詞,二是要求學生背誦本篇課文中寫作優美的句子或段落;三是要求學生進行下節課的預習,並比較這兩篇課文在寫作方法上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結語: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1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錢鍾書先生的《談中國詩》。本次說課將從教材目標、教法與學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以及教學反思六個部分來介紹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談中國詩》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一單元是全套五冊書中唯一的文藝評論和隨筆單元,具有融會貫通的功能,擔負著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的重任。

三篇課文或探討藝術表現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審美現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言。《咬文嚼字》的思想建構在文字和情感的密切關係上;《說“木葉”》可以看作 “咬文嚼字”的範例;《談中國詩》文采飛揚,中外詩例信手拈來,令人視界大開。

整個演講,錢鍾書先生旁徵博引、綱舉目張、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特點,又批評中國人由於某些幻覺而對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及橫掃了西方人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偏見。通過本文的學習,能使學生掌握瞭解中外詩歌的異同,掌握比較的方法,對我國詩歌鑑賞的理論高度有所提升。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面對的是高二學生,從能力與學生生活經驗方面來看,其已有了高一一年對閱讀知識的積累和掌握,包括課上學習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對課外文章的充實等等,這些體驗都是對這篇文藝評論性文章學習的一種良好的鋪墊。因此,學生學習起來不會非常吃力。

作為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錢鍾書先生以他的睿智和淵博,在觀察中西文化事物時,表現出了一種深刻的洞察力。從認知結構、知識的縱深度來看,作者的引用語句的精妙與內涵以及比喻的妙用對學生來說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標的明確是教學設計的指南針和風向標。在充分考慮教材和學情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基礎上,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3)目標設定

1.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中國詩歌與西方詩歌的異同;熟知中國詩歌特點,掌握比較研究的方法,並學會藉此研究其他文學現象。

2.過程與方法:採用情境匯入、活動探究和互助討論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師生互動和合作過程中帶領學生把握作者行文的結構思想以及文章的寫作意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分析他就精神和對待中國詩歌研究的正確態度;感受作者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妙趣橫生的豐厚學術涵養。

(四)教學重難點

為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並使學生能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

1.從段落構成的分析入手,瞭解作者構思的巧妙之處。

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教學難點

1.分析文章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的行文佈局的特點。

2.品析文章中所使用的引用、比喻之法。

二、教法學法

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流程的順利展開都離不開得當的教學與學法,接下來介紹教法與學法的使用。

(一)教法

設計理念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以教學方式的改變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變傳統教學為師生或生生互動式教學。這種教學要求課堂上要創設情境,加強與學生的合作,為學生鋪路搭橋,點撥引導,令其學會自主有效的閱讀方法,以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授課目的。

理論來源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和俄國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發展的建構主義思想也強調老師在設計教法和學法的時候,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基於以上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同時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以下教法:

1.反覆閱讀,感知文字。本文寫得典範古雅,行文佈局言語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覆吟誦。

2.點撥引導,學習文法。理解本文首先要掌握行文結構。此文結構最大的特點在於開篇立論,然後逐層展開,使文章跌宕生姿。

3.探究合作,雕琢精義。理解本文的另一要點在於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細琢;特別是文中的旁徵博引以及比喻的妙用,都要用心揣摩體會。

(二)學法

必修五作為必修教材的“終結者”及選修教材的銜接者,承擔著“授人以漁”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主要採用的學法是:

1.自主研讀法。 指導學生學會篩選資訊的能力。

2.組織學生合作,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

3.拓展思維法。“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

(三)課時安排

本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在學生進行課外蒐集資料和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檢查學生在字音重點詞語的掌握情況,交流印象中的錢鍾書先生,理清文章的結構。第二課時重在研讀文字,突破重難點,同時進行課外延伸。

三、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技術和電子視聽裝置。匯入新課時引播放鄭愁予的旋律《錯誤》,配上問題設計,讓學生隨著音樂進入情境,自然的與文字進行連結,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情境教學法的理論依據來源於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

2.孔子提出“不憤不啟”的啟發式教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也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腦內部發生了什麼,是無法確切探測的“黑箱”。因此,利用文字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探討,不僅方便快速,還能通過刺激反應推進課堂生成,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和運用能力。

4、教學過程

理論依據: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策略教學”安排閱讀三步驟(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

教學步驟:(共分為四個環節)

環節一:以“香”引蝶—情景匯入

伴隨ppt課件輕柔優美的音樂旋律播放鄭愁予的《錯誤》(課件展示內容)之後,老師吟誦:

中國是詩的國度,它從遠古的《詩經》走來,歷經了建安的蒼涼、盛唐的繁華,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從小至今,我相信大家學過不少中國詩。結合如上詩歌,談談中國詩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髮言)下面我們就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鍾書先生是怎麼說的。老師適時展示課題:《談中國詩》

[設計意圖]“花香蝶自來”,好的導語不僅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對學生語言能力也能起到薰陶作用。本課採用配樂誦讀,老師牽引能使學生儘快進入情境。

環節二:合作探究,解讀文字

這個環節意在突破整個文章的重難點,主要以課前準備作為鋪墊,遵循循序漸進,步步深化的原則,從三個大的方面進行操作:

(一)引“人”入勝——印象作者

(二)把握“脊骨”——研讀文字

(三)豐滿“血肉”——深入探究

(一)引“人”入勝——印象作者

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作家資料及背景材料,老師加以補充,以便為理解文章奠定良好基礎。在介紹作家時,不僅僅當其是枯燥的文學常識,而是把每一位作者看成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人物,用他們的人格和精神激勵我們的生活。這部分主要用講故事方式來介紹,這樣學生們會記憶深刻,對培養作文的思路也有幫助。

(二)把握“脊骨”——研讀文字

解讀文字部分主要通過設定三個問題解讀行文結構,理解作者利用對比把握中國詩的個性與普遍性的方法。真正明白作為“中國的”詩,它有哪些別具一格的特點,而如果不分國界,它們的共同之處又是什麼,作者這樣寫的意圖何在。問題的.設定如下:

1、閱讀思考——理行文思路

(1)錢鍾書認為中國詩有哪些特點?(學生討論後概括歸納,老師請2-3位學生答並適當補充) (2—7段)

(2)本文是篇演講稿,面對一群金髮碧眼的美國人,錢鍾書先生是用什麼方法來論述中國詩的?(學生找答題段落,歸納) (第1段)

(3)作者通過比較中西詩的異同,得出了什麼結論?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第8段)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訓練學生合作篩選資訊以及概括歸納能力。

(4)小結:行文結構及中國詩的特點

結構: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談中國詩的根本立場。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國詩的發展特點及其一般規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闡述中國詩的特點。

第四部分(第8段),總說中國詩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

特點:(突顯個性和普遍性)

篇幅簡短,韻味悠長(形式) ——“輕鳶剪掠”

富於暗示,引人遙思(技巧) ——“微雕”藝術

筆力輕淡,詞氣安和(語言) ——“中和之美”

無地心引力一蹴而至(構思) ——“空中樓閣”

多社交詩,少宗教詩(內容) ——“無甚差異”

2、討論分析——解文法之妙

學生分組討論本文行文的特點.要求舉例說明,此部分重在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三)豐滿“血肉”——深入探究

1、旁徵博引

這小節主要讓學生找出文中引用的古今中外的例子,討論分析,最後師生交流,概括作者這些引用的特點。

(1)感受豐富

(2)感受巧妙

(3)感受貼切

【設計意圖】:在讀和品中感受作者引用的特點,通過閱讀和鑑賞,激發學生對作者學養淵博的體悟。

2、妙用比喻

通過問題“這篇文章錢先生用引用的方法,將觀點議論地如此深入,那又如何讓美國人聽懂並心領神會的呢?文章在晦澀難懂處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進入到比喻的分析,具體做法是讓學生交流印象深刻的比喻句子;投影所有比喻句並小結,歸納方法。

【設計意圖】:對於學生易把握的比喻,由學生交流,教師小結,領略幽默大師的風範。

至此,教學重難點得以落實。

環節三:演練提升,課外延伸

1.學以致用 ——演練提升

結合所歸納的方法,欣賞下列比喻句,分析其妙處。(課件展示例句)

[設計意圖]此環節由學生欣賞,品讀後口述完成。其設計旨在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2.由此及彼——課外延伸

鼻鍾書所闡發的“中國詩的印象”,能引起你的共鳴嗎?你認為中國詩還有其他方面的特點嗎?請結合自己閱讀詩歌的體驗談一談。

[設計意圖](這道題的設定,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不僅溫故而知新,還能進一步對中國詩歌的特點做縱深化的瞭解。)

環節四:餘韻留香,佈置作業

完成課文後第53頁“研討與練習”第三題,比較曹操的《觀滄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在內容與形式上的異同,看看相同大海背後的異國文化。

[設計意圖]對所學知識進行延伸訓練,既能檢驗學生的課堂吸收情況,又能訓練寫作表達能力,這對適應當前大學聯考是很有好處的。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一節課的微型教案,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能把知識點串珠成線,結線成網。為了突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對應教學過程,我設計板書如下:

談中國詩

對比

五、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上看,本節課重邏輯性、啟發性,循序漸進。體現了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合作,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做了一些嘗試。但在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方面做得不夠。對於文章妙句和引用挖掘不深,如能更細微入至的思考,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的指導!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這個單元是戲劇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培養戲劇意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戲劇瑰麗之門。 話劇《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自從二十世紀三十年問世以來,一直常演不衰。它之所以成為話劇藝術的瑰寶,原因有三:首先是緊湊集中的藝術結構,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兩點鐘),兩個舞臺背景(周家的客廳,魯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兩個家庭和它們的成員之間前後三十年錯綜複雜的糾葛,寫出了那種不合理的關係所造成的罪惡和悲劇。其次是個性化的對話語言,劇中人物不多,然而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最後是用必要的“舞臺說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現主題,課文開頭的舞臺說明是:“午飯後,天氣陰沉,更鬱熱,低沉潮溼的空氣使人異常煩燥——”這個說明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舞臺氣氛。《雷雨》是中國現代話劇中極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 。《雷雨》是一出四幕話劇,選入課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藝術結構精巧的作品,它的戲劇衝突非常集中,在該劇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體現,這將是我們本節課學習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戲劇常識,作者及作品梗概。走進作品,走進大師。學會鑑賞解讀戲劇。

2、學會藉助現代資訊科技查詢、分析、整理、積累資訊。

3、體會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戲劇衝突 ,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4、通過語言的品味來分析戲劇人物的個性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訓練獨立閱讀、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鑑賞能力。

2、分角色進行全文的朗讀,瞭解劇情的發展。

3、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雷雨》(經過剪輯)

4、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探究劇中的主要劇情及人物性格特點,分析作品的主題。

情感目標

1、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培養人文情懷。

2、能辨證地思考神權論、宿命論、人文主義等。

3、瞭解封建資產階級自私冷酷、凶殘奸詐的本質特徵

4、瞭解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和工人階級的覺醒。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1、瞭解戲劇常識,作者及作品梗概,學會鑑賞解讀戲劇。

2、分析課文中的戲劇衝突,引導學生領會作者通過這一幕劇中的矛盾衝突所表達的人物思想情感。

難點:1、以人文意識探究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2、瞭解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和工人階級的覺醒。

3、通過劇情對資產階級虛偽、自私、冷酷、殘忍的階級本質的揭露

四、說教法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朗讀、點撥、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鑑賞能力。

1、指導朗讀。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戲劇常識及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知識點撥,初步解讀周樸園和魯侍萍這兩個人物形象。

2、思維點撥。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與心理障礙、思維障礙等,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從而達到掌握知識並發展能力的目的。

3、整合討論。開展課堂討論,整合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 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首先,指導學生通過快速閱讀整體把握課文故事情節。其次,指導學生以辯論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最後,指導學生朗讀,品味個性化臺詞,理解人物內心狀態,提高文學語言的感悟能力。

五、 說學法

1、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裝置瞭解戲劇常識、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

2、拓展課堂,結合課文進行多元化研究性學習。

3、深入研讀文字,開展合作探究,討論教學難點。

4、著重把握話劇人物的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和階級屬性。

5、通過對劇本的分析,學生鑑賞能力獲得提高,能夠挖掘作品的深刻主題。

六、 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步感知全劇

1、 課堂匯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從《竇娥冤》中的“三樁誓願”匯入本課的教學, 引導學生揣摩“雷雨” 的象徵意義,簡單介紹劇本的寫作背景:年僅23歲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華大學時創作的四幕劇《雷雨》,為我們留下了這麼一個悲劇結局、一聲嘆息。在幻想、憧憬、掙扎、嚎叫之後。雷雨之夜,三個愛恨交織,有著火熱人生的年輕人同時踏上了生命的不歸路。《雷雨》,除了生命毀滅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還有多少個難解的迷,究竟還能告訴今天的我們多少些人與人性的啟示。 接著,我與學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被稱為“中國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走進《雷雨》。

2、 字詞梳理:拜望:原是敬辭,指探望。文中含諷刺的意味。涔涔:形容汗水不斷地下流。諦聽:仔細地聽。諦:仔細。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見地:見解。交涉:跟對方商量解決有關的問題。文中含有辦成事情的意思。驚愕:吃驚而發愣。昧心:違背良心。昧:mèi昏,糊塗,不明白。彌補:把不夠的部分補足。

作者簡介:

3、作者簡介:曹禺,原名萬家寶,《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這兩個劇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學生積累作者的創作)

4、《雷雨》簡介: 《雷雨》以現實與往事相間的手法,寫了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以及這個罪惡的大家庭終於歸於毀滅的結局。(用課件展示)

5、學生探究《雷雨》標題的意義, 明確:《雷雨》這個劇名,既指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都和雷雨有關,高潮和結局又發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劇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徵渴求自由,沖決封建羅網的迫切心情。同時,作者以象徵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沉悶的空氣裡,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的現實。

6、學生閱讀劇本後梳理《雷雨》中的人物關係,用多媒體裝置輔助教學

7、組織學生討論探究節選部分的結構:

課文節選自第二幕,主要寫周樸園與魯家母子的對話,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 三十年後周樸園和侍萍再次相見。

第一層:侍萍以敘述別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樸園的罪惡,訴說自己的遭遇。——寫他們過去的矛盾

第二層:通過周樸園態度的變化,暴露他的偽善面目,表現侍萍這個勞動婦女的階級本色。——寫他們現在的矛盾

第二部分: 周樸園與魯大海父子、侍萍與周萍母子見面。

通過周樸園和魯大海的激烈衝突,揭露周樸園壓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階級的反抗鬥爭。

分段依據: 第一部分從家庭生活方面來揭露周樸園;第二部分從社會生活方面來揭露周樸園。

為了使周魯兩家三十年的新仇舊恨集中在一幕戲中得到反映,作者靈活地運用了“回顧”的方法,把歷史和現實,過去和現在緊緊聯絡起來了,用以刻畫人物性格,推動劇情發展。

第二課時

課堂教學重點:圍繞人物語言和劇情發展分析人物的個性

一、人物形象分析: 教師指導學生展開

1.探究周樸園的性格特徵:

課文通過周樸園與侍萍的對話,深刻地揭露他虛偽、自私、冷酷、殘忍的本性,說明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偽君子。(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個性化語言)

這些性格特點,在魯大海同周樸園的面對面的鬥爭中進一步地揭露出來。周樸園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鎮壓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團結,並且開除了工人罷工的領頭人魯大海。魯大海在憤怒斥責周樸園時,揭露他血淋淋的發家史,所以周樸園是一個壞到了連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是壞人的人,揭露了周樸園的反動階級本性。

2.探究侍萍的性格特徵:

侍萍是一個受侮辱,被損害的女子,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剛毅、倔強。她自己被遺棄以及三十年掙扎的痛苦經歷中,認清了周樸園的真面目,表現了對自己的命運的抗爭,對不公平的社會的控訴,從自己痛苦的.經歷和現實的磨練中堅強起來了,表現了她的自尊與剛強。(課文分析中應重點分析侍萍不要錢的情節)

3.探究魯大海的性格特徵:

魯大海與周樸園,從血緣上看,他們是父子;從階級關係上看,他們是你死我活的仇敵。在同周樸園的鬥爭中表現出他是一個覺醒了的工人,代表廣大工人群眾面對面地同周樸園談判,鬥爭,他堅定、勇敢、無私、求實。他對資本家有著清醒、透徹的認識,資本家的威脅、訛詐、利誘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無所施其計。他義無反顧地在反抗鬥爭的道路上走下去,具有反抗精神和堅強不屈的性格,同時在鬥爭中也顯出經驗的不足、魯莽等弱點。

二、拓展學習實踐,教師佈置:

利用課餘時間收集整理材料,評價劇中其餘人物----蘩漪,魯貴,周衝,四鳳等

第三課時 分析劇本的結構特色重點、個性化語言、舞臺說明

一、結構緊湊集中:

作者靈活運用“回顧”和“穿插”的表現手法,推動劇情的發展。在侍萍同周樸園相認的過程中,通過侍萍“回顧”過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這樣,既揭露了周樸園罪惡的歷史,又用過去的矛盾推動了現在的矛盾,進而暴露了周樸園偽君子的醜惡面目,構成緊湊的戲劇衝突。

二、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集中: (三一律,戲劇創作的特點)

因為劇本的演出,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儘可能集中。 周樸園在家策劃破壞工人罷工;魯侍萍不願女兒幫人,前來尋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鳳;魯大海代表工作來找董事長談判。這樣,就使得三個人物在一個夏天的午飯後,在周公館客廳裡相遇了。通過魯家母子的控訴,把周樸園三十多年來在家庭和社會上的罪惡活動揭露出來。其中侍萍被周家趕出,含恨投河及母親被氣死等情節,因受舞臺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對話表現出來的。

三、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雷雨》中,人物的語言不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隨著劇情的發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作者在用詞和語氣的處理上,也都相應有所變化。劇中人因出身、地位、經歷、個性不同,所以他們的說話口氣,措詞風格也不同。周樸園盛氣凌人,侍萍抑鬱平緩,魯大海直截了當。

四、舞臺說明的作用: 1.周家客廳的佈景設計:既看出是個闊綽豪華的資本家家庭,又有濃重的封建色彩。一個立櫃和上面觸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發生的根由,又為劇情發展提供了條件。這舊傢俱、這照片,在劇情發展的幾個關鍵處都發揮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裝: 魯侍萍上場,她的“衣服樸素,潔淨”“頭上包著一條白毛巾”,衣著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頭是勞動婦女的習慣,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動作: (魯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關上窗戶,慢慢走向大門”,這是人物動作的說明,“很自然地”暗示她曾在這屋裡生活過,有關窗的習慣。“慢慢地”暗示她心情痛苦,有矛盾。她的動作,自然地使周樸園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動劇情發展。

4.表情: (周樸園)“汗涔涔地”顯出一副狼狽相;(周樸園)“驚愕”表現出他極度的恐懼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場: 作者總是在劇情發展的最需要的時候讓人物登場,讓人物下場,又是為劇情下一步發展創造條件。上下場都是為戲劇的衝突和發展服務的。

五、作業設計:

1、完成《示範課堂》和校本教材《高效導學》

2、進行寫作實踐,為《雷雨》構思續集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上相容幷包,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對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詩歌本身的發展也趨於成熟,體裁擴大,詩體完備,詩家輩出,風格多樣。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登高》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詩。古人評價它是“杜詩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律詩“沉鬱頓挫”的風格,具有極高的鑑賞價值。學好此詩,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鑑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古詩如浩瀚之海,實現上述目標,讓學生自己在詩的海洋裡乘風破浪,應是最理想的'選擇。

1、葉聖陶先生曾說“詩要反覆地讀,詞要低迴地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鑑賞方法是本課的著力點。掌握方法,分析得更準,理解得更透,讀得會更動情,感悟會更深刻,受益會更多。因此,我把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鑑賞能力作為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2、學生觀決定教育觀。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師生平等對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為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3、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讓學生從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那種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料,是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關注點。

綜上所述,本節課就是在師生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是教學重點,汲取詩人的精神養料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會多處靈活運用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抓住朗誦,也就是抓住詩歌教學的“牛鼻子”。“以聲達意”、“以聲移情”、“以聲傳情” 可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字,感受詩情,觸控到融於詩歌中的詩人的情懷。

2、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我在鑑賞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時,會運用自主探究法。學生將分組討論,抓描寫意象的關鍵詞並體會其作用,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在體會詩歌的悲情美環節,我會恰當運用提問點撥法,指導學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4、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影像資料、背景音樂,變抽象為直觀,變無聲為有聲,豐富教學內容。

四、說教學程式

(一)用對聯匯入。

民間疾苦 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 詩中聖哲。

學生藉助對對聯的賞析,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忠君念闕,心繫蒼生的偉大情懷。

(這一設計理念源於孟子所云:“誦其文,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鑑賞詩歌的第一步 )

(二)研讀課文

1、初讀,朗讀吟誦,感知韻律美。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體會律詩的節奏、押韻的順暢之美。

2、再讀,披詞入情,感受感情美。

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首詩的情感內容。(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

其答案是一個“悲”字,由此輻射出兩個問題:詩人因何而“悲”?如何寫“悲”?(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三讀,展開想象,感悟意境美。

詩的意境由多個意象構成。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意象,是詩歌鑑賞的關鍵。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意象?(急風、天高、哀猿、飛鳥、落木、長江)分別用什麼詞描寫?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定,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詩中所瀰漫的悲情,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點。)

4、四讀,品評詞句,領悟悲情美。

詩中有景有情,學生在入境之後,引導學生抓住頸聯、尾聯的關鍵詞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來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5、五讀,感悟朗讀,品悟音樂美。

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誦讀是涵詠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徑。我將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誦讀,用心感悟,借聲傳情;再配樂朗誦,在悲涼的背景音樂中個別誦讀,互相點評,互相欣賞;最後,播放名家範讀讀,在傾聽中將詩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定,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三)歸納賞詩之法。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運用的誦讀讀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論世法等詩歌鑑賞的方法做一歸納總結,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昇華。

(四)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因此我設定一道課堂練習題,用多媒體展示《旅夜書懷》:

1、分析首聯“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中“細草”和“孤舟”兩個意象的作用。

2、怎樣理解“月湧大江流”的內容和意境?

(鑑賞程式相類似,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不再贅言。)

五、說板書設計與課外練習

1、(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2、“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了課外作業:

任選一角度,對《登高》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到見解。200字左右,完成在週記本上。

[ 內 容 結 束 ]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