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模板集錦6篇

來源:文書谷 9.86K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說課稿模板集錦6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卻能給人很深的啟迪。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列寧,把不會說話的蜜蜂當作嚮導,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課文告訴我們,只要肯動腦筋,許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辦成。

二、說學生

學生到了二年級下學期已具備了一定的識字寫字的能力,因此在進行生字教學時,我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識字經驗,轉換師生角色,讓學生在自學互助中學習生字,培養學生的能力。本班學生愛讀書,語感較強,因此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朗讀、說話去感悟課文內容,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的教學理念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準確認讀本課6個生字。會寫2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領會列寧善於觀察和思考的特點。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知道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

教學難點:能領會列寧善於觀察和思考的特點。

四、說策略

本節課我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二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主要採用了聽說讀寫結合,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採用現代教學手段,配合板書與貼畫,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有交流資料,鋪墊教學;初讀課文,識字寫字;研讀課文,感悟內容;誇讚列寧,總結課文;課後延伸這五個環節。

1、交流資料,鋪墊教學。

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

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上課前,我佈置學生廣泛蒐集有關列寧的資料,從而瞭解相關的知識。上課時我出示列寧的影象,讓學生彙報自己瞭解到的列寧。這樣做的目的有三:一是為了更好的進入新課學習,讓學生對課文相關的內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穫的喜悅,把別人不知道的而自己知道的知識說給大家聽,這是國小生最樂意做的事情,從而能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三是讓學生從國小會蒐集資料,拓寬學習渠道,提高學習效率。

2、初讀課文,識字寫字。

在這一環節突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各種方式自學生字,通過請小老師帶讀,開火車讀,讀長句子來檢查學生自學生字的效果,接著進行寫字指導,老師範寫後讓學生找發現,通過自主學習後再進行臨寫、評價、欣賞。

3、研讀課文,理解內容。

我根據故事情節上的.特點,從故事的因、果入手,先學習第二、第四自然段。在學習第二、第四自然段時進行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如在具體的語境中比較“往常”和“常常”的意思,在感情朗讀中感悟“驚訝”,聯絡上下文理解“果然”意思。培養學生語感,訓練學生思維。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以問題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讀書。即引導學生就第四自然段的內容進行質疑:蜜蜂真的會給人引路嗎?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作嚮導找到養蜂人的?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引路的,在這環節我設計了循序漸進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如:回答問題讀;一名學生讀,另一名學生上黑板貼圖(說課教師相應貼圖);還有想象列寧一邊仔細觀察,一邊動腦思考的情境輕聲讀。另外,我還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列寧,大膽練說列寧當時是怎麼一邊仔細觀察,一邊動腦思考,最後一步一步找到養蜂人(說課教師相應板書:仔細觀察,動腦思考)。在這一環節我鼓勵學生有創意的理解、表達,在讀書和彙報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想象、以及合作意識。體現整合的思想。

4、誇讚列寧,總結課文。

學完課文後,我適時地問學生:“假設列寧現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呢?”說完後再讓學生寫下來。

通過交流,寫話,挖掘人物的精神,領會列寧善於觀察和思考的特點,讓學生在理解與分析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同時還讓學生進行了寫的訓練。

5、課後延伸。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學完課文後,設計了下節課續編故事的活動,讓學生想象:養蜂人聽到列寧說的話後會說些什麼?養蜂人會怎樣邀請列寧進屋?他們會圍繞‘養蜂’說些什麼呢?這種教學的延伸,目的是不但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而且還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五、說板書

板書與貼畫,總攬全文。《蜜蜂引路》是以“找”字為線索,課文的教學

重點是列寧怎樣找到養蜂人。本板書按“找”的順序貼出“花叢”、“園子”、“小房子”的圖,既標明瞭列寧找養蜂人所走的路線,還直觀地“再現”了花叢、園子、小房子的方位。我覺得這樣設計有助於學生弄清楚“找”的經過。“仔細觀察”“動腦思考”有助於學生理解難點,讓學生對文章中心一目瞭然。

板書設計:

26蜜蜂引路

園子圖房子圖

花叢圖

仔細觀察,動腦思考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季羨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我的童年》是人教版八年級下上冊第-單元的第5篇課文,該單元以“人生”為主題展開。

《我的童年》是自傳性質的散文,主要寫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反應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辛酸、苦澀、童趣、溫情,語言樸實,但包含真情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情感 需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知識目標:掌握生字詞和文學常識。能力目標: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2、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情感目標: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學重點為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2、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難點: 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情境教學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情境教學法,播放音樂,音樂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默讀法和勾畫圈點法、目標導學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匯入新課

播放《童年》而後誦讀古詩《村居》、《宿新市徐公店》,讓學生談自己對童年的認識,匯入新課。出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環節2檢查預習

首先,走進作者,通過導學案所介紹的內容,讓學生對作者進行簡單的評價。 其次,理清字音、字形、詞義,通過做選擇題和造句進行檢測。這為學生閱讀文字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環節3初讀課文,感受童年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教師讓學生迅速默讀課文,帶著兩個問題,1.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理清文意。2.在文中找出重要詞句,寫出感悟或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圈畫出自己喜歡的語段,為後面的賞析做準備,教師根據學生板書文章脈絡。(多媒體出示。)

環節4合作梳理,回眸童年

圍繞這三個問題小組進行討論,而後分享自己組的學習成果。1.圍繞“我的童年”,作者寫了哪些人,哪些事? 2.作者開篇即說“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結合課文,說說作者為什麼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麼特點?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這一特點的。這既是對文章內容的進一步理解,也是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環節5把握語言,品味童年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從用詞、修辭、情感等角度來賞析自己喜歡這個語段的原因,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二可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環節6課堂小結

總結,既是對學生欣賞語段的總結,也是對整篇文章的總結,從內容和語言兩方面進行,是對所學知識的總梳理,讓學生把零散的只是進行整合。

環節7課後作業

進行寫作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引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說課稿 篇3

1、說教材

本課是新課標科學四年級(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這一課選用溶解實驗的典型材料——高錳酸鉀,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於水的逐漸變化過程,想象食鹽在水中溶解時可能出現的變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對溶解現象的本質性理解。

2、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得方法將物質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並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實驗中細緻觀察的重要性。

3、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描述高錳酸鉀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溶解的現象這一過程。

4、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裝水燒杯、筷子、高錳酸鉀、小藥勺、食鹽

二、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

1、探究式實驗教學法 該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是:設疑 —觀察(實驗)—思考—總結—應用。通過實驗、觀察、探究得出科學結論。

2、互動式教學法 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搶答,在實驗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停地進行“資訊”交流,有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說學法:

1、 探究學習:通過實驗來對其實驗現象的準確描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學習:指導學生以實際生活的經驗和對教材的閱讀,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

三、教學過程

(一)觀察食鹽在水中的溶解

師:同學們喜歡吃糖嗎?

生;喜歡。

師:那你們知道糖含在嘴裡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生:會慢慢的化了。

師:如果把糖和食鹽放到水又會發生什麼呢?(揭示課題: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 )

師:同學們,老師手裡拿的是什麼?(教師出示食鹽)

生:是食鹽。

師:那你們食鹽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嗎?(教師做食鹽在水中溶解的實驗)

1、讓學生想象: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2、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二)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

1、教師講解:為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來做溶解實驗。教師出示高錳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範,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藥品)

因為高錳酸鉀具有腐蝕性,對組織有刺激性易汙染面板致黑色。所以在取藥品時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錳酸鉀,要用小藥勺。

2、引導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外觀呈黑紫色固體小顆粒)

3、做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錳酸鉀,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象,然後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觀察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地描述)(高錳酸鉀顆粒慢慢地變小,劃出紫色的線條向四周擴散,然後均勻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紫紅色的溶液)

4、學生彙報:高錳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後有什麼樣的變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嗎?它與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有什麼異同?

高錳酸鉀 的狀態

高錳酸鉀進入水中時的狀態

攪拌後高錳酸鉀的狀態

高錳酸鉀水溶液的狀態

作業:寫實驗報告單

板書設計:

課題: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

高錳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後變化的比較

高錳酸鉀 的狀態

高錳酸鉀進入水中時的狀態

攪拌後高錳酸鉀的狀態

高錳酸鉀水溶液的狀態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

大家好!今天我將從以下6各方面說說《楊修之死》這篇課文的教學方法。

1、說教材。2、說教法。3、說學法。4、說教學過程。5、說板書設計。6、說說教輔手段的運用。

一、首先談談教材

《楊修之死》是九年義務教材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字單元語文基本功訓練的重點是:“通過人物的言行,結合人物所處的具體環境,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而《楊修之死》正是一篇能體現這些訓練重點的極好例子,本文從不同側面展開了曹操和楊修的矛盾衝突,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通過這篇課文讓學生“窺一斑而見全豹”,培養學生品讀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調動他們閱讀的興趣,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為: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2、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過程與方法目標:

探究楊修死因,培養學生收集、歸納、整理資訊並能口頭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豐富底蘊,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從而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對楊修死因的爭論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富有個性化的獨特見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立為:

①理清文章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②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教學難點確立為:探究楊修死因,培養學生收集、歸納、整理資訊並能口頭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二、教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美國教育家杜威也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為此我主要採用以下教法:

引導點撥法,設疑激趣法,同時將創設情景法,指導學生自讀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及想象體驗法作為輔助教學。

三、學法

九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教材採用以下學法:

質疑提問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法,朗讀理解法,讓學生自己讀課文,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達到教師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讓教法學法充分運用,實現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程式我從5各方面設計

一、激情匯入,誘發興趣

二、指導方法,輕鬆預習

三、討論交流,重在激勵

四、直奔重點,集中理解

五、拓展延伸,學生小結

第一環節是:激情匯入,誘發興趣

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由《三國演義》中《楊修之死》(4分鐘的視訊資料)匯入既是對課文內容的回顧,又通過聲音畫面等直觀手段吸引學生,營造氣氛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

第二環節是:指導方法,輕鬆預習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此在上新課以前,我要求學生運用老師教的學法做好預習,準備好兩個記錄本,一本收穫本,一本問號本,將在預習中讀懂的問題記錄在收穫本里,如對作者的理解,背景的瞭解,生字詞的瞭解,收穫一收穫二不懂的問題記錄在問號本里,問號一問號二,其實這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讀書批註法

三、討論交流,重在激勵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首先要求學生用三分鐘的`時間分小組討論交流預習情況,這時師參與其中,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重在激勵喚醒接著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瞭解情況,雖然到了國中,但對字詞的瞭解仍然是基礎再檢查課文內容的把握情況,之後在之後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對於問題師要做的心中有數,分別處理,對於不涉及文章重點的問題引導學生及時解決,對於引領全文中心的問題,教師不要急於講解,流到下一集中閱讀環節,重點突出

四、直奔重點,集中理解

到了這一環節,我沒有鬍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帶領學生從以下方面著手:

⑴把握情節

提問:楊修因犯何罪被殺?

回答:惑亂軍心。

提問:若沒有這一事件,楊修是不是就不會被曹操所殺?

回答: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提問:課文用哪幾件事表現楊修“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回答:“改建花園大門”、“分食塞北酥餅”、“點破夢中殺人”、“告發曹丕陰事謀”、“教曹植斬門吏”、“為曹植作答教”

(此環節意在鍛鍊學生的概括事件的能力)

同時通過這幾件事也瞭解了楊修和曹操的性格特點楊修——恃才放曠、鋒芒畢露。曹操——陰險狡詐、老謀深算;

⑵探討死因

此環節為教學重點難點,讓學生展開辯論,教師應適時點撥,得出結論,在這個環節不要隨便否定學生的說法,只要能找出依據即可。

再要求學生習作,楊修問:“主公,我何罪之有呀!然後學生從不同角度寫出原因這樣從讀到寫,讀寫遷移讀寫遷移法的運用讓學生對楊修死因的理解就更加透徹了。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一方面我鼓勵學生自己選擇教學內容,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自己總結,又深刻的體會,真正的體現了學習自主性而師生共同探討問題,有利於解決重難點,也體現了互動性。

⑤拓展遷移,學生小結

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課堂之外,閱讀材料,說說楊修和紀曉嵐的做法有什麼不同你更贊同哪一種做法?

(聯絡生活與社會實際)

清朝時,皇帝命紀曉嵐編《四庫全書》,紀曉嵐故意屢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錯,讓皇帝指出,皇帝覺得很高興,“連紀曉嵐這樣有學問的人都讓朕指出錯來”,龍顏大悅,紀曉嵐更得到重用(學生各抒己見)真正的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及時引導,結合本文對學生進行教育,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從這節課裡我們收穫了哪些人生的啟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的這種需要尤為強烈,因此我讓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小結,總結你的收穫,總結你的感悟,總結你的問題等等都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在板書設計上,我力求遵循美觀,實用,簡潔的原則。

楊修之死

曹操(陰險狡詐、老謀深算)

楊修(恃才放曠、鋒芒畢露)

六、教輔手段的運用

本節課之所以選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一是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圖片、聲音的選用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關注度,使學生更快、更好的進入到課堂情景中;二是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清晰明瞭,更易把握。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拼圖活動是幼兒園經常進行的活動,也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一項活動。以往的拼圖活動比較注重拼圖的造型設計和製作,對拼圖活動本身所蘊藏的數學內涵挖掘不夠。其實,拼圖活動也是幫助幼兒瞭解整體與部分關係、掌握數概念的一個很好的載體,而且也符合新《綱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這一精神。

二、說幼兒

中班幼兒的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主要依靠動作進行,需要親身體驗,在操作探索中發現事物的特徵。他們對於物體整體與部分關係的理解,必須藉助於對具體物象的感知,拼圖活動恰好為幫助幼兒感知數量的多少、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提供了直觀形象的支援。在日常的活動中,孩子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圓形拼圖的造型經驗,為本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說目標

思維的靈活性、多樣性和創造性是數學活動目標始終貫徹的一個原則,瞭解幼兒的思維過程、思維發展水品和個性特點,創設更適宜的條件和環境幫助幼兒發展思維能力則是我們確定數學活動目標、設計數學活動過程的基本準則。由此,本活動的目標初步確定為以下兩個方面:

1、通過拼圖活動,加深幼兒對圓形造型變化的認識,初步瞭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2、初步學習用統計的方法進行記錄。

從中班幼兒已有的經驗水平和思維特點出發,幫助幼兒理解物體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是本活動的重點,由於中班幼兒首次接觸統計的方法,引導幼兒學習用統計的方法記錄就成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在幼兒數概念形成的過程中,幼兒首先學習用一種正確的順序說出數詞,對數序的感知從“連串”水平發展到“雙向數鏈”水平,然後才能在具體的實物和抽象的數概念之間建立聯絡。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逐步建立起整體與部分、數群與集合等概念。而教師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必須關注幼兒已有的經驗水平和思維特點。於是,本活動採用“示範講解”、“提問”、“觀察”的教學方法,“示範講解”可以幫助幼兒聯絡已有經驗思考拼圖中的一些數學關係;“開放性的提問”可以啟發幼兒的思維,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發現;“觀察”則讓老師在活動過程中瞭解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過程,從而根據個體的差異提供適時、適當的幫助和指導。

2、學法幼兒只有在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才可能對某一數學關係有所體驗並獲得感性經驗,由此,本活動採用的最基本的學法就是“操作法”,這也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孩子們帶著問題去操作、思考、探索,通過一個個活動環節感知物體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幼兒思維的操練與學習習慣的培養將使幼兒終生受益。另外,本活動採用“討論交流”的方法,使幼兒在師幼互動、同伴互動的過程中分享學習經驗,更好地掌握統計記錄的方法。

五、說活動程式

1、活動準備大小、顏色不同的圓形、2種圖案紙、若干份記錄紙、數字標籤、一些輔助圖形

2、活動過程

(1)師幼共同拼出示範花的圖案出示圖案紙:請小朋友根據圖案用圓形拼出花的造型。

引導幼兒回憶拼圖經驗:你還有其他的方法拼出花的造型嗎?(變換圓形的大小、顏色、數量拼出多種花的造型)

(2)藉助統計,使幼兒學會記錄方法提問:小朋友們有很多種拼花的方法,老師想知道你們都用了哪些不一樣的圓形,該怎麼辦呢?想知道每種圓形用了幾個又該怎麼辦呢?

幼兒自由討論,教師幫助幼兒提煉多種方法,並比較得出統計記錄的方法。

出示記錄紙:

圖形數量幫助幼兒提煉統計記錄的方法:在圖形一欄中貼上拼花所使用的不同的圓形,在數字一欄中用數字標籤記錄所使用圓形的數量。

初步感知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一朵大的花的.圖案是由6個小的圓形拼出來的。

感知數量:不同顏色、大小的圓形分別有幾個。

(3)藉助實際操作,進一步感知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①、你能用圓形拼出不同的花的圖案嗎?

②、你能用圓形拼出其他不同的圖案嗎?(鼓勵幼兒以圓形為基礎使用輔助圖形拼出更多的圖案造型)(兩種不同的操作要求為幼兒提供了兩種不同的層次要求,滿足了不同能力水平幼兒的需要。)請小朋友在拼圖活動的基礎上記錄自己的拼圖方法。

(4)集體分享作品,梳理並提升幼兒經驗幼兒交流:用幾個小的圓形拼出了一個大的圖案。(為幼兒提供了向同伴學習的機會,進一步理解拼圖中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也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發展。)出示第二張圖案紙(船),提問:你能用其他的小的圖形拼出這個大的圖案嗎?你有幾種拼法?請小朋友在日常拼圖活動的時候試一試,用統計的方法記錄下來,比較一下“同一個圖案,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方法拼出來”,更進一步地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在日常的拼圖活動中可以繼續延伸這一活動,引導幼兒在生活中感受和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並進一步學習用統計的方法記錄在生活中發現的一些數學關係,使數學教學既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迴歸幼兒的生活,真正體現“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

《烏鴉喝水》的故事代代相傳、家喻戶曉。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烏鴉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實驗過,如果瓶子裡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烏鴉也是喝不到水的,為了驗證發現是否正確。我親自進行了實驗,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瓶子裡的水量多少有關係。為此,針對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本次具有很強操作性、探索性和嘗試性的科學活動——烏鴉喝水。

2、活動目標: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重點)

(2)通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及加入的物體大小有系。(難點)

(3)學習兩人合作探索,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互相交流的樂趣。

3、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空間方面:教室四周放置操作的桌子。

(2)物質方面:

1、教具:不同水量的瓶子各一瓶,兩隻標有紅、綠標誌線的瓶子(綠標誌線瓶子裡的水多些,紅標誌瓶子裡的水少些)

學具:每組4只瓶子(兩兩一組,分別裝有不通水量,貼不同顏色的標籤),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綠豆、黃豆等,小勺、漏斗若干。

2、每組一塊小抹布。

3、展示臺。

4、fLAsH課件

5、烏鴉喝水的故事經驗。

全方面的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保障。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於此活動中幼兒如何合作操作,對於中班幼兒來說初次接觸有點無所適從。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3、直觀法:要向幼兒解釋清水量的多少還與加入的物質的大小有關,這光光依靠幼兒操作是很難解釋清楚的,因此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利用直觀的動畫效果讓幼兒瞭解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及加入的'物體大小有系。多媒體課件的加入使活動所要講述的科學道理清晰明瞭,從而解決了活動的難點。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水量多的瓶子加入石子後石子能把水擠上來,烏鴉能喝到水;水量少的瓶子加入沙子後,沙子能把石頭空隙中的水給擠出來。

2、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活動流程:

經驗匯入→用石子實驗探索→沙子實驗探索→小結活動

活動過程:

(一)經驗回顧,引入活動。

“小朋友們,我們都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誰能說說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

接著演示課件:有綠色標記的瓶子(水多的瓶子)。讓幼兒看清原來的水位高度。

下面我們要往瓶子里加石子了(放映課件:往水多的瓶子里加石子)

“加入石子後水到哪裡了?(升上來了)為什麼加入石子後水就升到上面去了呢?”

小結:石頭的位置上本來是水,石子放下去後把水擠呀擠,把水的位置佔掉了,水沒地方躲,只能往上升,一直升到瓶口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這一環節目的是為了給後面的環節做鋪墊,加入石子水升高這個現象中班小朋友都知道,但其中的原因孩子較難理解、說清。為了讓孩子讓幼兒清晰地理解這一實驗現象,此環節中,我設計了多媒體動畫,將活動動態的畫面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並加以解說在水中加入石頭等沉下去的物體後石頭將水的位置佔掉,水沒地方躲,只能升高。有了多媒體的加入,讓現象更加清晰直觀。)

為什麼瓶子里加入石子後烏鴉就能喝到水了呢?是不是有水的瓶子投入石子後都能喝到水呢?老師這裡有兩瓶水量不同的水(出示不同水量的瓶子),小朋友猜猜看,將石子投入這兩瓶水中後烏鴉都能喝到水嗎?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看看誰猜得對。

(這裡的兩個瓶子,一瓶水量多些,一瓶水量少些,水量少的瓶子加入石子後水是不能升到瓶口的。)

(二)用石子進行實驗操作

首先,我向幼兒介紹了實驗時需要用到的材料,請兩個小朋友合作來學學烏鴉喝水的過程,明確了兩個人一組合作做。這對幼兒的實驗活動起到了指導作用,讓幼兒懂得必須兩兩合作進行。中班孩子如何合作操作呢?我告訴孩子可以一個小朋友扶住瓶子,另一個小朋友輕輕地往瓶子里加石子。如果加入石子後水滿到瓶口,說明烏鴉能喝到水;如果石子已經加到不能再加了,但水還沒有到瓶口,說明烏鴉喝不到水。這裡告訴幼兒,在水少的瓶子石子要加到不能加為止,使活動的結果更縝密。

為了讓幼兒更清晰地瞭解實驗的操作過程,我先請一位幼兒上臺跟我一同合作操作。加入少量的石子。再讓幼兒自由操作實驗。

然後,探討實驗結果。“往瓶子里加入石子後,烏鴉是不是兩瓶水都能喝到?誰能把你觀察到的實驗結果說出來?”(水量多的瓶子加入石子後烏鴉能喝到水)

師:過渡:水少的瓶子我們也加入石子為什麼烏鴉卻不能喝到水呢?

【出示多媒體課件2:】我們在水少的瓶子里加石子後水升高了嗎?(升高了)

現在瓶子裡能不能放石子了?(不能)

那小朋友能不能想想辦法,使水再往上升上來?

(這一環節我也使用了多媒體,多媒體的加入使水量少的瓶子加入石子後水量的變化顯得更為直觀,而且通過多媒體我們不難發現,在石子與石子中間有很大的空隙。)

接著我用這樣的引導語引導幼兒:“小朋友看石子和石子之間還有沒有水沒有被擠上來?能不能把下面的這些水也擠得跑到上面來?”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幼兒的思維更加集中,回答更加有效。

(三)用沙子、大米、赤豆、綠豆進行實驗操作

然後再用沙子等放入烏鴉沒喝到水的瓶子裡進行實驗操作。操作時也提出要求:仍舊是兩人合作操作,一位幼兒扶住瓶和漏斗,另一位幼兒往瓶子裡灌沙子,變灌邊蓋上蓋子搖一搖。

在交流此次實驗結果的時候,我仍舊運用多媒體演示幫助幼兒理解。“原來石子的個頭大,它們擠在一起,可還是有空的地方,水就可以躲在這個空隙裡;而沙子、紅豆、綠豆等它們的個頭小,他們緊緊的抱在一起,能把空隙中的水給擠出來,所以加入了沙子、綠豆、紅豆這些小東西,烏鴉也能喝到水了。”有了清晰直觀的畫面比較,幼兒比較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區別,理解其中的原理就比較簡單了。

(四)小結

我通過回憶實驗過程進行小結活動。“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瓶子裡的水多的話,加入石子後,石子能把水擠上來,烏鴉能喝到瓶子裡的水。但如果加入石子後,烏鴉還是喝不到水,可以加一些細小的東西,能把石頭縫隙中的水擠出來。”

同時提出延伸問題:“如果水在少一點的話烏鴉還能喝到水嗎?有興趣的小朋友下課後可以試試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