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3篇

來源:文書谷 2.74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3篇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二年級數學《對稱》。

首先我對教材進行簡單的分析: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上冊第68頁《對稱》。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對稱的現象並不太熟悉,因此教材在編寫時注重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呈現的教學內容是通過蝴蝶、蜻蜓、樹葉、臉譜的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引出對稱的概念,為了能幫助學生順利理解軸對稱現象,找準並會畫對稱軸。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把原教材進行靈活的調整,力求體現新知識的層次與深度,將主題圖蝴蝶、蜻蜓、樹葉、臉譜揉合貫穿於每個環節中。將主題圖中的蝴蝶設計成小書籤作為認識對稱軸的學具,而用神州六號成功飛上太空這樣生動、振奮人心的場面來匯入新課,依據從具體到抽像的認知規律,以及兒童心理特徵,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觀察、實物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判斷出哪些東西是對稱的,並能找出它們的對稱軸,學會畫對稱軸。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觀察,比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

3、情感目標:通過情境畫面的引入,滲透愛國教育和審美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讓學生感受到對稱的美,學會欣賞數學美。

4、評價目標:用評價來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建立自信。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理解什麼是對稱。

接下來說說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比較積極但不穩定。知識和思維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多數學生操作,口述,思考未能很好的有機結合,缺乏有序性和準確性。針對這種情況,我注重豐富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認知,聯絡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景,採用: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操作發現法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獲得知識。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動手操作法、觀察發現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讓他們在議一議,剪一剪,折一折,說一說,畫一畫,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動中感知對稱的特徵。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

第一個環節:設景激趣,導放新課

我先播放一段錄影,在播放錄影的過程中我打算邊解說:同學們我們的祖國真偉大,是第三個將人類帶上太空的國家。真為我們的祖國感到驕傲。接著用課件演示將神州六號宇宙飛船、汽車和飛機展示出來,(點擊出現線條)讓學生觀察這三幅圖的左邊與右邊,形狀大小怎樣。通過觀察估計學生能夠發現圖形的左邊與右邊形狀大小一樣。從而自然的引出課題:對稱(板書),通過播放錄影,設定情景,自然的匯入新課,一方面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自生活,達到課使趣生的效果。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認識對稱。

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倡導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是當前國小數學改革的理念。瞭解對稱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點,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層次:剪一剪,說一說,折一折,變一變。在每個層次的教學過程中我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動手操作來發現對稱的特徵。把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

一開始我神祕的說:同學們,老師剪了一個對稱圖形,你們猜猜看是什麼呢?邊說邊出示對摺的圖形(拿出大蝴蝶),當學生猜出是蝴蝶時,我將它開啟並貼在黑板上(板書)。並告訴學生老師還將他製作成小書籤要送給大家。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是鼓勵學生認真學習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而是將小書籤作為後面認識對稱軸的學具。

(①點出剪一剪)接著讓他們在小組中互相交流怎樣剪才是一個對稱圖形,再讓他們合作嘗試剪出對稱圖形,我先讓學生交流的目的是讓他們感受到別人的思維方法和過程以改變自己在認知方式上的單一性,在相互爭論、補充、交流中找到恰當的方法。

(②點出說一說)學生們在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當發現學生懂得先對摺再剪時我請他把剪好的圖形進行展示(拿出對稱圖群),並說一說是怎樣剪的。如果學生能夠說出我先對摺再剪就是一個對稱圖形時,我將對學生的回答及時對其進行表揚,讓他嚐到成功的喜悅。

(③點出折一折)接著我再引導學生把剪好的圖形再對摺一下看看,發現了什麼(再次手拿一個),估計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都能夠發現對摺後圖形兩邊疊在一起大小和形狀一樣,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歸納出對稱的概念並進行板書(板書:對摺——完全重合——)。對摺後圖形兩邊疊在一起,圖形大小一樣,我們說他們兩邊完全重合這樣的圖形就是對稱圖形。

(④點出辯一辯)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經知道什麼是對稱的。我再利用課件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來辨別哪些圖形對稱的,安排的順序是形象的生活圖案到抽象的圖形。(點選返回)

2、認識對稱軸

現代課程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只是被動的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在這環節中我結合學生好玩、好動的心理特徵,選擇貼近生活中的蝴蝶做成小書籤,作為認識對稱軸的學具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的樂此不疲。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的三維目標,在教學對稱軸之前我現對剛才表現出來的積極性給(JI)予肯定,並獎勵每一個人一個蝴蝶小書籤(手拿),問他們它是不是對稱圖形?你怎麼知道的?估計學生會回答通過對摺出來的,接著請全班同學把圖形進行對摺來驗證。再讓學生把它開啟,發現中間有什麼、估計學生通過觀察能發現中間有一條摺痕,我會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讚許,並告訴學生中間這條摺痕就是這個圖形的對稱軸(板書:摺痕:對稱軸)。接著我示範畫對稱軸。引導學生在小書籤上畫出它們對稱軸,在小組內互相評一評誰畫的準確,並相互糾正錯誤。(返回)

第三個環節:看書質疑,解答疑問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提出來的每一個問題,由此來了解學生在認知中的疑點,及時給予解答,這樣不僅使學生在課堂中消化理解教學難點,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四個環節: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本著趣味性,思考性,綜合性相結合的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力求體現知識的縱橫聯絡,做到形式新穎、層次分明。我設計以下幾組練習題,請看:第一道題是課本第68頁的做一做,這一道題是先讓學生判斷出哪些圖形是對稱的,然後畫出他們的對稱軸。第二題是課本第70頁的第二題,通過折一折找出一條到多條對稱軸,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再利用課件進行演示。第三題是課本第70頁的第3題(展示書),這一道題稍微有一些難度.是要求學生根據對稱的特徵畫出圖形的另一半。4是遊戲找朋友:我將教材中的臉譜應用到遊戲中,製作成幾對圖案顏色不同的臉譜並分成兩半發給學生,通過遊戲來找到對稱的臉譜。(貼臉譜)。讓學生在遊戲中鞏固了對稱的知識。

再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舉例說出生活中所見到的對稱的現象,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最後是欣賞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請大家一起來欣賞。(播放課件)在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對稱的美,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

第五個環節:全課小結,交流評價

課堂總結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因此我設計了一張評價表《課堂閃亮星》。這張評價表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最後再數一數自己得了幾顆星星,這張評價表既是對學生對本節課所掌握知識進行了解,又是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進行評價。

(手指)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瞭然。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內容是《直角的初步認識》,這區域性內容是省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四冊第八單元《直角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課時。

先讓同學認識角,再讓同學認識直角。

角的初步認識這區域性教材,先讓同學觀察實物,如三角板、紅領巾、扇子來認識角,然後再讓同學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轉動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實物籠統出角的圖形。這裡不給角下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對直角的初步認識就是以這第一課時角的初步認識做基礎。

本課的具體教學內容是教材第114~115頁的內容和相應的“做做畫畫”,第116~117頁練習二十二第5~9題。教材的第一項內容是藉助同學熟悉的三角板來說明什麼是直角。接著通過讓同學觀察課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來加強對直角的認識。然後說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後讓同學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教材在“做做畫畫”中佈置了對位置變化的圖形作判斷,以和用紙折直角和在方格紙上畫直角等練習,以此來協助同學掌握直角的特徵,初步培養同學的動手操作能力。練習二十二第5題是“做做畫畫”第1題的模仿練習,練習二十二第7題是“做做畫畫”第3題的模仿練習,練習二十二第6題是畫直角標誌,練習二十二第8題是讓同學找直角,練習二十二第9題是讓同學指出各個角。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同學初步認識直角;使同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與評講,使同學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同學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使同學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活動充溢著探索與發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同學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難點是使同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通過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區域性是複習引入:

首先,讓同學判斷一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並說明理由。其次,讓同學舉例說明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角。再次,讓同學指出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幾個角。這區域性的教學通過對前一節課認識的角的複習為認識本課的`直角作鋪墊。

第二區域性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剛剛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提出疑問:“看了這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同學發現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個相同的角。教師追問:“你知道像這樣的角叫什麼名字嗎?”然後說明什麼是直角,籠統出直角的圖形,並說明表示直角的標誌。接著讓同學舉例說說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直角。這兒教師通過引導同學觀察、比較、舉例等方法讓同學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發現並掌握新知識,有利於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發展同學的實踐能力,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

其次,先出示“做做畫畫”第一題的圖形讓同學判斷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爭論。那麼就讓同學小組討論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然後大組交流、研究,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與說明。接著再讓同學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判斷。這兒的教學讓同學在矛盾中提出疑問,然後進行考慮、討論與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利用發現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驗證所發現方法的科學性與可靠性。這樣讓同學對新知發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使同學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有利於同學體驗數學活動充溢著探索與發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再次,讓同學試著自身動手畫出一個直角,然後介紹各自的方法,教師組織同學研究、討論,給予肯定與指導。接著教師再一邊示範,一邊小結用三角板畫直角的方法,並讓同學用三角板在方格紙上畫兩個直角,即“做做畫畫”第三題。這兒的教學充沛體現了同學的主觀能動性,並讓同學體驗瞭解決問題戰略的多樣性,發展同學思維的靈活性。

第三區域性是實踐應用。

首先,完成“做做畫畫”第二題,讓同學拿出一張紙,動手摺出一個直角來,摺好後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養同學動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5題,進一步鞏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6題,通過畫直角標誌不只可以看出同學對直角的判斷能力,而且為以後的識圖做了一個鋪墊。

接著,完成練習二十二第8、9題,通過找直角與找隱藏著的角,發展同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最後對全課進行總結,並安排作業,完成第7題。

通過以上的三大步驟的教學活動,基本體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能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同學在主動觀察、嘗試、、驗證、討論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通過看、找、比、畫、折、想、說、練的過程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親歷性”,使同學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第三課時:比大小。

2、教材簡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現出鄭強和李明參加演講比賽,鄭強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讓學生比一比誰的得分高,然後給出張華得9.96,讓學生排出名次,最後是道理解題,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與整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在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情節,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學習,並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新方法,本節課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小數的加、減、乘、除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定為:

知識與技能方面:

⑴通過活動,掌握比較兩個小數大小的方法,能正確、熟練地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

⑵通過引導,啟發使學生掌握比較幾個數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將幾個小數按順序排列。

⑶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交流中探索新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比較大小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小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重點:學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順序進行排列,從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難點:能夠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並且正確地比較它們的大小。

【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小數的比較大小,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內容也比較枯燥,但其內容又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絡。新課程注重小數的現實意義,適當讓學生經歷一些現實情景,使學生通過活動感受比較小數大小的意義。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⑴創設生動具體的教育情景,啟用學生的有關經驗和體驗。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景,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投入,使他們自主的投入學習。我在本節中首先通過展示少年演講這一情景,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願望。

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我們應該轉變角色,開展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的學習效果

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應給學生消化吸收的空間,不強加給學生,讓他們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識。

【教學程式】

設計這一課時,我以學生親自參與的“自主探索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情景匯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導學生觀察,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素材,也隱含著數學知識的生長點。

2、立足探索發現,在合作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在引入的基礎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活動貫穿始終,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是在“做數學”而不是“學數學”。

在小組交流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已的想法,恰當給予肯定,然後通過引導,概括出比較的方法,實現知識的整合。

3、鞏固練習

新的學習成果的強化,主要是通過練習實現的。

讓學生在及時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的技能,讓學生沉浸在解決問題的快樂中,能強化學生的理解,應用能力。在這節課上,我們也許看不到步調一致的和諧,但我們可以聽到來自不同角落的聲音。

4、總結

讓同學們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最後老師鼓勵總結。

總之本節課的整個過程,力求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中心,課堂中的一切活動都在為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