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思考的演講稿

來源:文書谷 2.84W

通過對演講稿語言的推究可以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增強語言的感染力。現如今,演講稿在我們的視野裡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你所見過的演講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思考的演講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思考的演講稿

關於思考的演講稿1

中國工會十四大提出,要加強基層工會建設,重視基層、活躍基層,努力增強基層工會的活力。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工會基層組織的活力呢?

一、夯實自身基礎

新形勢下的工會工作,必須緊緊圍繞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新世紀新階段工人運動的主題,服務大局,緊貼中心。工會要更好地服務大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全面加強工會基層工作,夯實自身的基礎至關重要。工會基層組織是工會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工會組織密切聯絡職工群眾、開展工會各項工作的承載者和實踐者。目前,工會基層工作的現狀還不完全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非公企業迅猛發展,新建企業與日俱增,職工隊伍不斷壯大,特別是進城務工人員的大量湧現,使工會組建和發展會員的任務越來越重。新經濟組織建會難度加大,空白點、盲點增多,非公企業工會組織的發展與其工作基礎薄弱的矛盾十分突出,工會基層組織作用的發揮與職工群眾的期望差距較大的問題普遍存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工會基層工作又遇到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因此,我們必須以改革的'精神加強自身建設,切實強化固本強基的意識,紮實做好抓基層、打基礎、增活力、促發展的工作。

一是切實加強領導,要把加強基層工會工作做為基層黨委的一項重要工作來開展,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氛圍。

二是建立健全工會基層班子,切實按照《工會法》的要求選出職工群眾信得過、能夠為職工群眾說話辦事的工會組織班子。

三是加大建會工作力度。採取多種形式、多手段、多渠道,加大依法建會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把職工群眾組織到工會隊伍中來,最充分地把工會的活力激發出來。

二、全面履行工作職能

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是工會組織的基層職責,這是由工會組織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決定的。要適應現階段我國勞動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迫切需要,工會基層組織必須與時俱進,準確把握自己的定位,切實履行好表達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基層工會只有按照《工會法》的有關要求,理直氣壯切實履行好維護的基本職責,才能得到所在單位、職工群眾的認可,才能把職工群眾有效的團結在黨的周圍,真正起到橋樑紐帶作用。同時,工會基層組織還要從實際出發,履行好其他社會職能。

針對當前非公企業勞動關係的實際情況,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須著力抓好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建設,要把推進集體合同制度與推行勞動合同制度有機的銜接起來,並用集體合同調整規範勞動合同。二是積極協助政府加大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續保、徵繳、清欠工作力度,努力為政府分憂,為職工解難。三是建立健全各項調整勞動關係的機制,維護好職工群眾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和勞動安全方面的權益,積極調查、干預拖欠職工工資,隨意加班和剋扣加班費情況,規範工資支付,改善職工的工作生活環境。四是密切關注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困難,積極做好外來務工人員的職業培訓、法律諮詢、法律援助工作。

三、推進群眾化、民主化程序

深入推進基層工會群眾化、民主化程序,是工會組織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是符合黨的十六大關於擴大基層民主要求的,是基層工會改革和建設的方向。不容忽視的是目前在一些基層工會,特別是非公企業工會,許多民主制度、民主生活沒有堅持,不選舉會員代表,不知道會員代表常任制,不召開會員(代表)大會,不按期換屆選舉,不向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等問題依然存在。透過這些現象,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些基層工會作用發揮不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它們群眾化、民主化水平不適應開展工作的需要,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

實踐表明,工會的力量存在於會員和職工之中,哪個基層工會群眾化、民主化水平高,哪個基層工會作用就發揮得好,反之就形同虛設。依靠會員群眾開展工會工作,根據會員群眾的意願開展工會工作,是催生基層工會活力的不竭動力。基層工會要始終把體現會員、職工群眾的意願、利益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始終把依靠會員和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作為做好工會工作的重要保證,始終把會員和職工群眾作為評判工會工作是否到位,工會幹部是否合格的主體。為此,要積極推行基層工會主席直選工作,增強職工群眾的工會意識、主體意識。要全面貫徹落實非公企業民主管理工作力度,大力推進非公企業職代會制度建設和廠務公開制度建設,構築“雙贏”平臺。要不斷完善規範和深化新形勢下建設職工之家活動,全面建立“會員評家”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廣大基層工會幹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增強基層工會組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關於思考的演講稿2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對於煤礦安全監督,我有著獨特的感受和理解:人人自危。

其實,對於上面的結論,更多地緣於職業使然以及來自許多讓人窒息的事故。當然,由此,我才從某個時期開始了煤礦安全的mission(使命)之路,(我更偏愛《夢迴香格里拉》中趙鑫如對mission使命的理解)。從那刻起,我對煤礦安全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偏愛,專業的及關聯專業的書籍,安全管理的書籍,煤礦事故的案例等等。--我知道,自己開始了對煤礦安全成因與事故防範的尋根問祖。

人人自危-構建本質安全人—自我監督機制的形成。唯此,我們才能撐起煤礦安全的這片藍天。這就是對於煤礦安全監督之思考的結論。

又是一年。

“又回到了起點”。工人在說。

“安全只有起跑線,沒有終點站”。管理幹部在說。

當安全被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進行研究的那一刻起,許多人毫無選擇地被作為這個系統的一個元素被研究。你的盲目、魯莽;你的自警自覺,無一例外地影響著安全這個系統的穩定執行。

我記起兩個非常典型的個案。

案例一。某礦,採煤工作面。班中餐剛剛送到,工人們便紛紛離開崗位走向集中就餐點。一位年輕人靠著煤巷一幫坐著,因為剛乾完活,很熱。年輕人隨手摘下安全帽,一旁的安全員說:“不要摘安全帽,煤壁來壓,煤幫很軟,別讓砸著。”“涼快涼快還不行,真能管”。年輕人不耐煩地說。

或許為了教訓這個年輕人的不自警,年輕人話音未落的當兒,一塊拳頭大小的煤塊落了下來,正好落在他正要戴上帽子的左手上。“哎喲”,年輕人手一鬆,帽子也飛了。這時,礦燈照過來,才發現年輕人悟著的左手擦破了皮,往外沁著血……。

案例二:某礦,回採工作面軌道順槽。五個工人正在起吊廢舊裝置,準備裝車外運。

捆挷。往鋼樑上結繩套,導鏈把繩套聯起來,嘩嘩的導鏈聲中,半噸重的裝置慢慢離地。突然,一名新工人從起吊人身後往起吊樑的另一方走去。“回來”,隨著吼聲,班長一步上前把年輕人往後一拽,年輕人一個趔趄差點跌在地上。“不想活了,跑什麼跑?!”班長罵著。

年輕人委屈地站著,呆呆地聽著班長嘮嘮叨叨地講著一位死亡工友的故事……

安全員的提醒,班長的一吼一拽,給安全監督的抽象概念打上了鮮活的註腳。

我思索著安全監督的軟肋。

事故案例:1999年6月29日,中陽縣張子山鄉古家嶺煤礦(村辦企業)。

事故型別:頂板事故,死亡10人。

事故背景:事故之前,中陽縣煤管局曾兩次去礦檢查,要求停產整頓,但該礦從未停止過生產。

事故過程(略)

事故原因:對上級檢查出的問題與隱患,該礦不積極進行整頓與整改,即便是在下達了停產書後依然我行我素,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

摘錄上述文字,無非是對政府安全監察行為做一審慎的考量。

一位朋友曾親歷某地國家安全監察機構對某一小煤礦的安全監察過程。這裡不妨作為例子來理解煤礦企業的國家安全監察。

上午,八、九人坐在會議室查資料,看圖紙,索要證件,聽彙報,但無人下井。中午,煤礦負責人三、五人陪坐著在餐桌旁,酒杯更換,煙霧燎繞,稱兄道弟。

下午:開具行政處罰文書。文書寫道:該礦主要安全隱患為①、②……

根據……。,給予該礦立即停產整頓處罰,並處罰金5萬元。之後,三個月內再未有人到礦,更無人查隱患整改落實情況。據說,礦方又託人將罰款更改為二萬元。

據說,是該礦所屬鎮主要領匯出面,以保護當地鄉鎮企業發展為由,進行斡旋的。無人查礦方提供的圖紙資料與井下實際相符與否。無人查井下作業工人的安全培訓情況和安全資格與否。更無人查隱患的整改情況落實與否……

且不說背後是否存在利益及權錢交易的情況。但至少,國家安全監督監察就此止步。一種新的責任推諉形式應運而生:該查也查了,該處罰也處罰了,再出事也就只有你的責任了。

安全監督的責任止於何處?

忽然,心中生出一種悲哀,讓我腦海中浮現血淋淋事故場景的同時,有了一個“事故的必然和必然的事故”的結論。

曾在一篇《煤礦企業雙流程層次安全管理責任體系》的論文中,在談到對各級監察機構的責任時作了這樣的`敘述:“政府設立的監察機構對企業主體實施監察責任,各級監察部門因職能原因,僅對企業主體安全目標進行考核……對企業安全生產進行監察……,對現場安全隱患的落實難以實施有效監察。且各級安全監察部門也存在一定的安全監察責任落實到位與否的問題。”

煤礦安全監督的威脅,在於對責任的推諉,在於對利益的貪婪,在於對生命的冷漠。當失職,瀆職的名詞已不能約束安全監察人員的行為時,煤礦安全監督的執法者便輪落為犯罪的土壤,生命毀滅的墳場。

我始終如一地認為,煤礦安全監督是人人自危的監督,是責任監督的監督,是現場落實的監督。

曾經理想地認為,安全監督是一張安全大網,有了專職的安全監督,便有了生命的保障(安康)。

但一起起令人怵目的事故,還是讓人們對煤礦安全監督提出了質疑,煤礦安全監督需要太多的落實與執行:

關於思考的演講稿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思考生活?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是思考生活,又為什麼要思考生活?有句話說得好:向前看才能生活,向後看才能懂得生活。

在忙碌的日子裡,我們應該抽出閒暇來思考生活。正所謂:大步向前走,莫要常回首;溫故而知新,日行九百九。

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快了,渴望快了永隨我們身邊。但現實和慾望總是有距離的,這就要我們細細品味生活,去思考生活的奧妙。其實一個人的快樂,不是他擁有的多,而是他計較的少。退一步海闊天空,為什麼不多一份寬容,少一點計較呢?給別人一片“藍天”,添自己一份快樂。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路是人走出來的,其中的艱辛只有行路的人才能知道,才能體味。在坎坷的道路上,我們為什麼不想想人生的意義?人生道路為何艱辛?生生死死兩茫茫,愛恨情仇不可傷。說不定超乎我們想象的光明就在前方。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自己,雖然你不能全知明日,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今天。

思考生活,生活的.思考,不僅僅需要用頭腦去思考,更要用我們的真心去思考!也許你還在生活的苦海中苦苦掙扎,期待著你盼望的那一天的到來;或許你就此厭倦生活,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和憧憬,但只要我們意志堅定,併為之努力,就會迎來一片新的春天。相信吧,“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世界許多事物往往對比中才能顯現它的美麗。如果我們沒有身處寒冷冰霜,我們又怎能品味萬家燈火的輝煌?如果沒有困囊與挫折,我們又怎能感悟人生精彩?要知道,“保劍鋒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

我們在生活,生活有我們。思考生活就應該這樣——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都應品嚐。

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生活,生活一定會與眾不同。

關於思考的演講稿4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九年級x班的xx。我今天講話的主題是:關於感性與理性的思考。

我覺得我們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我們有兩種特質,第一,智慧,即理性;第二,同理心,即感性。我們是理性的,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會考慮後果,比如我們知道不能傷害別人;我們是感性的,我們會同情他人的苦難,理解他們的悲哀,比如我們在街上看到乞丐會心生憐憫。感性與理性都是不可或缺的。

可是,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類似這樣的言語:這個人非常的理性,所以他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那個人非常的感性,他的決策不那麼明智。我們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把感性與理性這兩種特質放在對立面,而且是以絕對的口吻,好像感性的人沒有理性的成分,理性的人也沒有感性的可能。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我認為,感性與理性是相對凸顯的,但並不是相對立的。一個人某個時候的某個行為可能會是感性的,但另一種情況下,他可能又會有非常理性的行為。一個人的某個行為會讓你感覺到理性或是感性的,因而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具體的動作就妄下定論,就像上面那兩種武斷的說法。

我看電影時會流淚,並不能說明我這個人很容易被情緒煽動,只是在那一刻我感性的特質顯露了出來。實際上我同樣可以嚴謹地科學地思考問題。我那一刻的感性並不影響理智的存在。感性不會削弱理性,理性也不會抑制感性。

感性和理性都是我們所擁有的。沒有任何人會是極端理性的.存在,也沒有任何人會是極端感性的存在。我們不能因為一個行為就去臆測一個人的其他行為和他所有的品質。人具有相當的複雜性,我們不能片面的看待一個人一件事,我們要深入地去了解真相。

感性和理性相統一,它們共同鑄就了我們。你有多感性決定了你能多大程度地理解自身的情感和他人的感受;你有多理性決定了你能多大程度地思考與解決問題。無論是變得更理性,還是變得更感性,都應該是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但是為什麼我們要平衡二者呢?因為,我們要尋求自身平衡的發展。我們不應該讓理性的鋒芒掩蓋感性的溫情,也不應該讓感性的衝動摧毀理性的推理。我們應該協調發展感性與理性。

我的講話到此,謝謝!

關於思考的演講稿5

一個國家需要擁有偉大的民族精神,一個城市需要擁有全體市民認同的城市精神,一個城區也需要一個符合區情實際、符合發展要求、符合人民意願的共同的精神支柱。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在經濟建設、事業發展和激烈競爭中展示出強勁的力量。當前,培養和塑造“龍山精神”,既是加速“五跑”、加快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新形勢、新任務的迫切需要。

借鑑蘇州經驗,結合龍山實際,我們多次研討,互相啟發,認真思考,大家感到龍山精神應該包括以下內容:攜手奮進、創新敢為、拒絕平庸、跨越圖強。

攜手奮進,就是團結奮鬥、艱苦創業、開放包容、共同前進的精神。這是龍山精神的基本前提。其基本涵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對內聚合內力,體現龍山區團結奮鬥、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是對全區幹部群眾的總動員、總號召、總要求;一方面,對外匯集外力,展現龍山人開放包容、共同前進的戰略胸懷,是龍山區加快發展、同創和諧的合作姿態,是龍山區招商引資、發展專案的熱切呼喚和真誠邀請。《論語》的勸學篇裡有這樣一句話,“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給我們的啟示頗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不是有什麼特別之處,主要是善於藉助外部事物的力量來完善自己、發展自己。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要贏得競爭、實現振興,必需要跳出龍山、放眼全域性謀發展,必須要登高望遠、藉助外力求作為,必需要聯大靠強、緊密協作圖跨越。在市轄區的特定環境下,我們更要積極探索和把握市轄區的工作、生活規律,善於聽取不同意見,集思廣益,妥善處理各方關係,凝聚方方面面的生產力要素和文化資源要素,為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服務。攜手奮進是龍山區富集內外力量、加速事業振興的合力、動力之所在。

創新敢為,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想敢做、幹事成事的精神。這是龍山精神的本質表現。創新指的就是加速“五跑”上的創新,就是發展理念、工作方法、服務措施上的創新。20xx年,區委結合區情,在總結經驗、認真研究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實施了“立足‘五跑’、再興龍山”的戰術性措施。通過幾年來的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五跑”的實質就是發展思維、發展方式、發展措施的創新。區委冷書記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曾經指出,要增強創新意識,解決加速“五跑”的橋的問題。我們就是要通過弘揚創新精神,強化創新意識,敢為人先,攻堅破難,解決加速“五跑”中難題。敢為就是在創新的基礎上,求實務實、敢想敢幹、幹事成事,不斷推進專案建設,不斷推動事業前進。要營造鼓勵冒險、寬容失敗、追求成功的良好氛圍。當前,我們承受著經濟競爭的巨大壓力。區與縣、區與區、區與開發區(包括區與市直)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可以說,我們是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我們有進無退、別無選擇,必須要勇於創新、善於創業、敢於創造,必須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頑強拼搏,必須敢想敢為、幹事成事、加速快跑。唯有如此,我們才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發展,贏得地位,贏得尊嚴。

拒絕平庸,就是自強不息、鍥而不捨、超常敬業、爭創一流的精神。這是龍山精神的內在要求。精神的概念從心理學角度講,是思想、思維和心靈活動的表現。塑造一種集體的精神,就是要在特定的環境裡,在一定的區間內,按照具體情況、發展任務、奮鬥目標的要求,持久的調動和激發每一個個體旺盛的鬥志和執著的幹勁。當前,從我區幹部作風、服務效率和精神狀態方面看,平庸的思想、平凡的工作不符合加快發展的需要。具體表現有三:一是不思進取、滿足現狀,整天混日子。個別人對工作沒有高標準、嚴要求,滿足於過得去、隨大溜、還可以。更有甚者是昏昏噩噩、一事無成、消極度日,拿不懂當理講,拿不會當硬道理。領導一安排工作,就說我不懂不會,也不知道會點啥,連知恥後勇的起碼的責任心都沒有。當然,這種混的人是少數的;二是想幹工作、不甘落後,不知道咋幹。知道努力,也想努力,更想幹好工作,就是找不準角度,有勁使不上,有勁不會使。有一些同志畏難情緒嚴重,認為我們一不沿海、二不靠邊、三還沒錢,幹好工作太難,實現發展太難,等靠的思想意識束縛嚴重。還有的同志不願冒險、不敢冒險,受不為最先、恥為最後的中庸思想束縛嚴重。當然這部分人也不代表主流;三是敢幹工作、能幹工作,但受氛圍制約。我們的很多同志工作能力和水平都很強,為龍山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個別不幹工作的人嫉賢妒能、說風涼話,也有別有用心的人指手畫腳、說三道是,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使廣大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受到了很大影響。因此,區委冷書記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曾不無感慨的說,“五跑”還只侷限在領導層,沒有真正延伸到一般幹部,還沒有形成“睜眼是專案、閉眼是專案”的氛圍。這些問題是制約加速“五跑”的痼疾,解決不好將嚴重製約發展。解決這些問題要從長遠入手,從精神層面進行全面發動。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區級職能殘缺不全,但這並不應該是我們甘於平庸、甘於平凡的理由。相反,我們更應該拒絕唯條件論的思想,破除畏難情緒的束縛,始終保持一種拒絕平庸、追求卓越、創造一流的精神狀態,以自強不息的奮鬥意識,以鍥而不捨的.鑽勁韌勁,以超常敬業苦幹實幹,創造性地把各項工作做的更好、更紮實、更有效率。各個單位、各部門、各項工作都應該瞄準一流、追趕先進、爭取第一,做到心中想第一,工作爭第一,業績創第一。以部門工作的突破、單項工作的跨越,帶動全域性工作和中心工作上臺階、上水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取上級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重視和支援,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域內域外以及各個方面的各類發展要素,才能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不斷加快發展,早日實現龍山振興的奮鬥目標。

跨越圖強,就是追求跨越、全力趕超、和諧發展、建設強區的精神。這是龍山精神的宗旨目標。跨越從哲學意義上講,主要是質的飛躍突變,但是其中也蘊涵著量的快速積累。跨越就是要通過量的快速積累,加速質的飛躍突變,實現龍山經濟的快發展、大發展,實現龍山事業的超常發展、和諧發展。要找準座標系,不斷超越自己,不斷超越別人,實現主要經濟指標的快速增長,實現龍山區綜合實力在全省城區排名中的位次前移,實現區屬兩鄉在全市縣域經濟競賽中的名次攀升。圖強就是強勢推進專案工作,發展強勢經濟,建設工業強區、經濟強區,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跨越圖強,是龍山人不甘落後、跨越趕超的矢志不渝的不懈追求和奮鬥目標,是龍山人加速“五跑”、謀求振興的彭湃激情和執著痴情的釋放與張揚,更應該是龍山人謀求發展、追求作為、開創未來的“時代品牌”。

這四個方面的精神具有時代性、現實性、傳承性、實踐性,是一個互相聯絡的有機整體。“攜手奮進、創新敢為、拒絕平庸、跨越圖強”這十六個字,在語意上,內涵深遠、外延廣泛、緊密相連;在語勢上,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昂揚向上、催人奮進;在語句上,易記易懂、琅琅上口,各個文化層面的人都能聽懂、都能理解、都能接受,具有廣泛的社會傳承性和很強的大眾接受力。“攜手奮進”,是龍山精神的基本前提;“創新敢為”,是龍山精神的本質表現;“拒絕平庸”,是龍山精神的內在要求;“跨越圖強”,是龍山精神的宗旨目標。這四個方面的精神,集中體現了龍山人務實工作、積極進取的良好精神狀態,體現了龍山人寬闊的胸懷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體現了龍山人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體現了龍山人構築和諧社會的美好願望和決心。

這樣的龍山精神,必將為加速“五跑”、再興龍山提供的強大精神動力,必將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新龍山提供堅強有力的保證。以上是我們區委辦公室對龍山精神的一點思考與感想,願意與在座的各位共同交流。

謝謝大家!

關於思考的演講稿6

敬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會獨立”。

我們都已經十二﹑三歲,進入中學了,獨立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所謂“獨立”,就是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獨自料理一切。難道在優越的環境中嬌生慣養慣了的我們,離開父母就不能生活了嗎?不,不,絕不是這樣的。我們一定能戰勝自己,剋制自己,獨立生活的。只是還需要勇氣與時間。做好一件事情,必然需要信心﹑勇氣與一段該有的過程。同學們,十八歲就要成年了,我們距離成年只有五﹑六年了,怎麼能再依靠父母呢?難道我們三﹑四十歲了還要依靠已經七﹑八十歲的雙親嗎?

我們總有一刻會離開父母的,就像雛鳥長大會離開父母飛向藍天,蒲公英會在一陣風吹過之後會離開父母,飛向未知的地方﹑充滿疑惑的未來。老鷹在雛鷹很小的時候,就將它狠心地丟下懸崖,卻只為讓它學會飛翔,學會獨立,以便生存下去,繼續繁衍生息。既然動物們都有獨立的時候,離開父母的時候,而且比人類早很多,而我們,又怎能退縮?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當然應該比其他動物具備更多的能力呀!那我們要學會獨立究竟是為什麼呢?對,為了生活,為了生活條件更加優越,為了讓自己出類拔萃。

現在社會上的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如果不先學會獨立,因為想家而耽誤學習,便會跟不上社會的腳步,每次落下一小步,最後就會落下一大步,那樣就會被社會所淘汰,那不是太不值得了嗎?想家是肯定的',但要學會控制自己,不要影響他人和自己的學習。我們必須學會獨立,現在只是暫時性地離開父母,每週還能見到他們一面,那以後呢?以後當我們可以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去闖蕩自己的世界時,我們又該怎麼辦?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好自己份內的事,不斷地鍛鍊和提升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家雖然是一個溫暖的避風港,但我們總不能一直當縮頭烏龜吧!我們要儘早出來接受風雨的洗禮,困難的磨礪,使人生充滿酸﹑甜﹑苦﹑辣。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更充實,才更有意義。

所以,我們要有勇氣,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獨立,更要時時刻刻地鼓勵自己:“加油,你能行!”既然選擇了實外西區這所寄宿制學校,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做到。

關於思考的演講稿7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水平總體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近些年來增長速度卻呈現出階段性的遞減趨勢。入世後,我國農民的收入狀況將會怎樣發展,本文對此作一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影響我國農民收入的因素分析

1.資源因素,主要包括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因素

按照聯合國的規定,1畝地是一個人維持基本生存的最低保障,而我國的現狀是耕地不斷減少,人口卻在銳增。據統計,解放前夕,我國原有耕地14.7億畝,而現有耕地僅為14.4億畝,並且至少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還不足1畝。這種人多地少的矛盾,無疑是造成我國農民增收困難的根本原因,但這一矛盾近期無法解決。目前全國已有農村剩餘勞動力1.5億人,並且“十五”期間每年還要新增800多萬人。這樣,農業的發展只能依靠資金和技術的集約投放。但是,當前農村資金供求矛盾也非常突出,農村資金外流嚴重,國有銀行收縮在農村的有關機構,部分地區農村信用社體系不健全、支農資金嚴重不足。再加上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總量嚴重不足,有限的投入也大部分用於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專案,各行各業都從中受益,而對與農民增收關係密切的小型基礎設施的投入有限。此外,我國農民整體文化素質較低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不僅影響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也制約了流動到城市後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和水平。

2.市場因素,主要包括市場需求,以及市場體系的建設情況

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溫飽問題的解決,幾乎所有農產品都呈現出階段性、結構性和區域性的供過於求,農產品價格連年下跌,出現了農業增產不增收,或增產與增收嚴重不同步的現象。為此,國家實行了保護價敞開收購、順價銷售和資金封閉執行的三項政策,並且禁止私商插手收購糧食。儘管這些政策的出發點是保護農民利益、扭轉糧食經營部門虧損,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國家對糧食價格的控制並沒有起到穩定糧食生產和價格水平的作用。這是因為,國家能夠壟斷糧食供給,卻無法壟斷需求,很難做到保持糧食供求的平衡。相反,由於統一定價不能準確、及時地反映市場供求變動情況,再加上目前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流通渠道不暢通,常常出現糧食供求之間的脫節,導致部分農產品“賣難”和價格下跌,直接影響了農民增收。

3.結構因素,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城鄉結構等方面的內容

自農產品告別短缺之後,我國農業結構性矛盾也日益顯露出來,並制約著農民收入的增長。這突出表現在:一是家庭經營的農戶由於市場資訊、種植品種和管理技術的制約,種植業結構調整緩慢,結構單一,產品質量難以提高,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到增收。二是農村三次產業構成中,二、三產業比重持續偏低,鄉鎮企業增長緩慢,致使非農收入難以提高。三是國民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對農民重視不夠,導致城鄉差距進一步增大。現在一方面是農村潛在的廣闊市場,另一面卻是城市生產能力的過剩,大量工廠關停並轉,工人下崗失業。本來我國65的農民生產農產品供給35%的城市居民消費,生產就容易出現結構性過剩,而現在這種城鄉經濟之間的非良性迴圈,更加重了農產品的滯銷,致使農民的增收難以順利實現。

4.政策因素,主要包括國家稅收、金融信貸、農業支援、農民負擔等方面內容

國家計委的統計顯示,至1999年,六種糧食(小麥、玉米、稻米、大豆、棉花、油料)全國平均畝產值315.47元,而畝總成本235.47元,再加上稅費計入成本,則畝產值與成本之比為1.00/1.01。這樣,在產值難以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同時生產資料成本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減少甚至免除稅費成本,就成為農民增收效果最明顯、最直接的措施。為此,近年來我國許多地區開始了稅費制度改革,並對農民減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於農村基層黨政機關和教育財政開支龐大,①.目前,我國鄉鎮政府對教育的開支一般在財政開支中都高於60,有的甚至高達80。

集體經濟發展整體乏力,稅費改革更需要配套改革,特別是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確保貧困地區基本公共需要制度的建立。而目前我國能夠用於轉移支付的中央財政資金,儘管逐年有較大增大,但絕對數量卻十分有限。20xx年,一般性轉移支付額不過是61.65億元,佔全部中央財政對地方財政補助支出4665億元的1.32。顯然,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需要觸及國家分配政策的整體改革,但這方面的改革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由上可見,農民收入增長越來越受到國民經濟增長和巨集觀政策環境的影響。過去行之有效的通過增加農產品產量、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來增加農民收入的辦法現已明顯失效,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辦法。

二、入世帶來的影響與挑戰

加入WTO,意味著我國要在就業、收入壓力越來越

大、市場化改革遠未完成的關鍵時期,農業必然從面對國內競爭轉向國內和國際的雙重競爭的壓力。同樣,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也隨之發生變化,給我國農民增收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1.國內農產品將面臨世界市場的衝擊與挑戰

從近期看,由於我國農產品的農襯自給率在60-70之間,我國勞動密集型畜產品、園藝產品、蔬果、水果、加工食品等也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和出口潛力,②目前,我國畜牧業和林業產品大多數是有價格優勢的,豬肉價格低57,牛肉價格低84,羊肉價格低54;油料糖果、水果也存在一定成本優勢,例如水果中,蘋果、鴨梨、柑橘價格要比國際市場價格低4-7成。

所以,入世後外國農產品只能先進入最具消費能力的大中城市農產品消費市場,對我國廣大農民收入因價格因素造成的衝擊和影響,就整體而言暫時不會太明顯。但國際市場大宗農產品的成本和價格比較低,我國則缺乏比較優勢,③目前,我國小麥、大米、棉花、油料等大宗農產品價格高於國際市場20-70,並且糧食的生產成本以平均每年超過10的速度的遞增。

不具備參與國際商業競爭的基本條件。此外,入世後,我國糧食進口配額將由20xx年的1831萬噸上升到20xx的2216萬噸,這大約相當於國內商品糧市場容量的12左右,如果再加上非配額的大豆等農產品的大量進口,無疑也將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並可能引發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進一步惡化國內主要農產品“賣難”矛盾,加重流通渠道的壓力;二是引起國內市場一些農產品價格的繼續下跌,引發市場波動;三是影響到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業生產積極性的提高。

2.市場準入方面遇到新的門檻

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國家標準都比較低,並且直到20xx年9月才出臺無公害農產品的行業標準。但我國的標準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並且對有毒有機物的指標和標準也沒有考慮。比如農藥在食品中的最高殘留量,我國只對62種做出規定,而日本規定了96種,美國則規定了115種。這樣,入世後,儘管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門檻”一關稅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但另一道“綠色門檻”一質量和衛生標準卻慢慢升了起來。20xx年,日本對山東蔥農使用對大蔥徵收高額關稅的手段來加以控制,結果使我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難以轉變成競爭優勢和出口現實。而現在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則出現了像茶葉、西蘭花、雞腿等不合格而被拒收的現象,甚至還曾出現只要和肉沾邊的中國食品就不能進入歐洲的不正常情況,這無疑使產區的農民損失慘重,有的甚至是血本無歸。

3.調整政府管理機制需要付出代價

我國現行的農業執行管理體制和農業科研體制,是在過去計劃經濟和農產品短缺的時代建立起來的。生產、流通和國際貿易,分屬於農業、內外貿和糧食等不同系統,機構設定重疊,互相掣肘,效能低下,對WTO規則一知半解,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更是無從談起。而WTO要求各國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必須按照市場化的管理方式來規範其行為,增加其透明度。此外,由於我國各類服務性組織、非政府組織(如行業協會)、農民的自治組織發展不充分,WTO規則內“綠箱政策”的實施,就容易出現落不到實處,基至是根本找不到施政載體的問題。④“綠箱政策”的內容一般以政府服務、糧食安全、農業環保等為主要內容,實施這些政策必須依靠位於政府與農戶之間的過渡性組織載體來進行。

所以,改革我國現有的農業管理體制就勢在必行。但這一轉變過程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改革的成本也勢必很大,這就必然要影響到農民的增收問題。

4.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的困難加大

改革開放以來,非農產業收入的增加,特別是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對農民收入增長髮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入世後,我國農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將進一步減少。據農業部有關單位測算,如果20xx年糧、棉、油的配額全部成為實際進口量,就相當於減少1.1億畝播種面積,將造成近1600萬勞動力過剩,若再算上大豆進口,勞動力過剩將達到20xx萬。而過去曾作為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主渠道的鄉鎮企業,入世後為生存和發展,要加快從粗放經營型向集約經營型的調整和轉變。這對於企業發展來說是好事,但對於急需謀求就業機會而又素質不高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卻意味著離土不離鄉掙錢不大容易了。此外,入世對我國大量低素質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就業也不可能起到強有力的拉動作用,城市吸納農民工的行業大門和渠道也將逐年變窄。

5.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由於農民流動,特別是進城務工受到影響,更由於入世後新增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二、三產業,相對有利於城市就業,因此,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將有進一步拉大的可能。並且,在國內糧食供應壓力進一步下降的情況下,我國農村區域之間也可能會出現這樣截然相反的情況: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利用有利時機,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外向型、高科技和高附加值農業,加快本地區的農業現代化程序。而中西部傳統農區,由於產業結構調整餘地不大,農民種植業收入仍佔70,收入將進一步減少,失業將繼續增加,並最終導致全國地區之間收入分配的持續惡化。

三、目前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幾點思考

既然國內原有因素仍然是制約我國農民增收的根本原因,所以,目前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思路,應該是充分利用入世的歷史機遇,從解決國內原有因素入手,對政策目標和措施做出大力的調整和改革,以確保我國農民能夠持續增收。

1.轉變觀念,加大中央政策支援和政策服務的力度

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但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僅靠分散經營的農戶自我積累、自我投入,無論從資金技術,還是從市場上講是不可能的,這需要國家政策強有力的引導和扶持,因為我國已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協調發展的歷史時期。據統計,我國目前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糧食儲備、貧困地區扶持、自然災害救濟、生產資料補貼等支農資金加起來,每年不到300億元,而WTO框架允許我國對農業生產每年補貼則為485億元。因此,必須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支援,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思路,切實把國家積極財政政策向“三農”適度傾斜,並且把支援的重點從支援農業生產轉向農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效益農業和鄉鎮企業,以及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上來:一是要加強對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的投入,優其要增加對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的投入;二是增加對農民直接受益的農村公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如農用水利設施、節水灌溉、人畜飲水、農村能源、鄉村道路等,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調整財政投入的使用方向,對農民進行直接收入補貼,逐步做到將現在補在農產品流通環節的補貼減下來,採取生產資料補貼、貼息等方式多方面解決、多渠道投入,應及早制定鼓勵和優惠政策,誘導工商企業和社會分散資金大量進入農業領域。

2.必須重新調整城鄉、區域收入分配政策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以耕地為依據、以農產品為物件的傳統農業稅收政策。農業稅徵收範圍侷限於種植業,集中於產糧區,造成農村三大產業和地區之間稅收負擔的不合理。除此之外,國家與地方政府還通過剪刀差、集體提留攤派等方式,佔有農民生產剩餘,加重了農民的實際負擔。

入世後,應根據現在不同地區農業實際生產水平與生活消費水平,重新調整人均耕地規模與農業稅費的比例關係,適當減免農業稅收與其他費用;應儘快建立適合各地情況的農村養老、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體系;應加快城鎮化程序,徹底改革國家戶籍、教育和就業制度,減輕農民脫離農業的後顧之優,幫助他們在附近的城鎮裡找到工作,有效地緩解農村的人地矛盾。此外,還需要標本兼治,結合稅費改革,下決心精簡鄉鎮機構和黨政人員,改革農村教育制度,切實減輕農民過多、過重的負擔。

3.支援各地農業組織創新,推進農業的規模化經營

國際合作運動的經驗表明,在市場形勢嚴峻、外部環境對商品化農業發展不利的情況下,農民往往傾向於組織起來,開展各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形成規模化經營以較低成本、較快捷的方式整體進入市場,以取得規模效益。而我國目前千家萬戶的小農經濟與國外大農場、大型農業公司及其完全成熟的全國性行業協會相比,顯然明顯處於劣勢。但加入WTO無疑也為提高我國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先進的專業化合作組織提供了有利時機。黨的十六大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尊重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推動農村經營體制創新。”因此,國家應及早研究和制定具體詳盡的政策法規,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加強引導、規範和扶持,使農民可以通過經濟聯合形成自己的組織,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以便能夠充分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實現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

關於思考的演講稿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獨立----人生中的必由之路。

當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就在親人無微不至的關愛下無憂無慮地生活,在老師循循善幼的教導下快樂的學習。但是我們是否想過當有一天離開了家人的庇護,走向社會面對各種問題時自己能立身處事嗎?能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打拼出自己的一席之地嗎?

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吧!一顆小草長在一株大樹下面,小草仰望大樹,覺得樹冠上的天空很藍,陽光很亮。於是它努力地長,想超出大樹的陰影。風來了,雨來了,它不怕,它努力地長著。大樹笑他自不量力,小草不在乎,只是一心一意地生長......終於,有一天,它真的撫摸到了陽光。這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自強不息,努力成長的精神。我們現在就是一棵小草,我們渴望觸控到那片蔚藍的天空和金色的陽光,但我們是否能夠勇敢地站立,獨立面對各種外界的壓力。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不能永遠躲在避風港裡,甘做溫室裡的花朵。我們渴望獨立,就要笑迎風霜雨雪;我們渴望成為知識的主人,就要自主學習;我們渴望做生活的強者,就要走出溫室,接受風雨的洗禮。

我認為,獨立分為三個方面:生活獨立、學習獨立與思想獨立。

現在我們生活獨立需要做好的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洗衣、打掃房間、做清潔等。長大後,通過自己的'能力找到工作,掙錢養活自己,獨立地處理生活中的各種事情,不僅不再當一個啃老族,還要學會用自己獨立掙來的錢孝敬父母。

而學習獨立就是獨立選擇,獨立思考,獨立領悟,最後獨立地解決問題。學習獨立還要做好的是合理分配時間。記得有一位哈佛學生這樣評價在哈佛的學習生活:拼命地學,拼命地玩。我想,要做到這樣必須能很好地分配時間,有較強的自控能力,沒有誰會提醒你幹什麼,只有你自己獨立地去面對、去思考。

生活獨立和學習獨立是基於思想獨立的基礎之上的。只有你的思想上獨立了,不再依靠別人,不再為別人的言語左右你的行為,從根本上願意獨立,願意自己嘗試著做出改變,才會在生活和學習上獨立。

陶行之曾說過“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漢。”雨果也說“我願意靠自己的力量,開啟我的前途,而不願意有力者垂青。”這充分說明了獨立的重要性。當我們真正獨立時,我們揹負的也更多。我們需要對自己的一切行為負責,需要對身邊的人負責,獨立的開始,便是我們直面我們所承擔責任的時候。

同學們,請相信:我們只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獨立奮鬥的精神,才能使自己在生命的長河中立於不敗之地。自力更生,勝過上帝的手。

關於思考的演講稿9

一轉眼,我在幼教這片熱土上已經工作了整整九個年頭了,在這九年中我們的幼兒教育理念正在進行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幼兒教育的理念的變化與進步,讓我們在工作中也在不斷思考如何才能把我們的工作做好,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端正心態,做好本職工作。

我是一名代課老師,拿著比公辦老師低幾倍的工資,而且隨時都會面臨下崗。但是我記得周園長不止一次的'說過,在崗一分鐘,盡責六十秒。所以我在工作中端正我的工作心態,讓家長跟孩子們感受到我的工作熱情,也努力讓他們對我的工作覺得放心、滿意。

二、及時“充電”,跟近幼教理念。

我們只有及時給自己充電,讓自己學習最新的教育理念,讓教育理念為我們的工作服務,那麼我們才可以讓我們的工作更加出色,也讓我們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三、積極動腦,營造快樂教育。

營造一個溫馨快樂的學習氛圍很重要,因為我們的服務物件是三到六歲的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們感受家的氣息,從而讓他們喜歡上幼兒園。所以我們要積極動腦,讓我們的環境體現這種氛圍。

四、互幫互助,體現團隊精神。

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句至理名言。我們在工作已經感受到了互幫互助的利益,那麼這種精神更值得我們發揚下去。

以上就是我個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關於思考的演講稿10

尊敬的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內容是“勤思考,善學習”。

善於學習,對我們來說是成長的必修課,只爭朝夕,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我們應該以智慧為帆,以勤奮作槳,航行在無比浩瀚的知識海洋中。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材。”是啊,人非生而知之,只是都要在勤奮學習中獲得。我們不僅要在學好課堂知識的基礎上在實踐生活中學習,還要在總結成功的經驗中獲得提高,在汲取失敗的教訓中獲得進步。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我們還要對自己的學習時間有一個合理的規劃,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確如此,如果只學習知識而不思考,就會不辨真偽,更不能學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卻不認真讀書,就會才疏學淺,更不能做到標新立異。由此可見,學習和思考的關係多麼的息息相關啊!

學習不能一味的囫圇吞棗,而要積極、認真地去思考。課前預習時,對於老師佈置的預習要求,要認真地去思考,在筆記本上做筆記;不懂的地方,要查閱資料,直到明白了為止;如果一直思考不出答案,就要請教老師、同學、父母。課堂上,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也要認真思考,積極回答。課後複習時,我們要更加註意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這道題為什麼要這麼做?做這一型別的題要注意什麼?只有經過自己認真思考,知識才能得到鞏固。

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昇華。在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學習,學習才有效果。所以,我們要勤思考,善學習,知識的種子就會在我們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也會讓我們的人生開花、結果!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