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端午作文4篇

來源:文書谷 1.1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作文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端午作文4篇

端午作文 篇1

我從來都沒有做過香包,今天老師帶著我們一起做一次香包,體驗一下怎樣做香包。

老師先給我們一個口袋,口袋裡裝著:麻布、牛皮繩、桃木球、艾草這些東西。但是最漂亮的是流蘇,老師的手裡拿著藍色的流蘇和白色的'流蘇,我選了白色的流蘇。

我們先把東西都放在桌子上,先把牛皮繩對摺,然後把桃木球穿上去,系一個結。然後把線穿到針的一個小小的洞裡去。第一次我穿針的時候,失敗了,又做了第二次,還是沒有成功,試了幾次終於成功了,我歡喜萬分。接著把布對摺,線要縫在反面。縫好以後把艾草放到袋子裡。最後把流蘇和牛皮繩釘在上面,一個香包就完成了。

通過這次做香包,我明白了失敗是成功之母,有了經驗,下一次就一定能成功。

端午作文 篇2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根據這句詩,能猜到它所描述的節日嗎?對了,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這天,我和媽媽一起去了奶奶家,知道我們要做什麼嗎我們要拜奶奶為師,讓她教我們如何包粽子。準備材料有:幾把蘆葉、一些糯米、一些紅豆和一把剪刀。

開始教學了,只見奶奶把蘆葉搭好,兩根手指夾住蘆葉輕輕一卷,放上糯米紅豆,一個精巧的粽子就做好了。看起來很簡單嘛!我躍躍欲試起來。按照奶奶說的,先把四片蘆葉按順序放在一起,在中間扣上一片,然後把蘆葉捲起來,放入糯米紅豆,再把葉子提起來

做到這一步時,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許多糯米都像一群群調皮的'小孩子,一會兒從這個縫鑽出來,一會兒從那個縫鑽出來。我捏了這邊補那邊,忙得不可開交,最終也沒阻止糯米像流沙一樣逃出了蘆葉的包圍。我連忙去請教大師奶奶。奶奶仔細檢查了我包的粽子,指著這條蘆葉:這條蘆葉壞了,卷的時候也沒卷緊,你重新再做一遍試試。我點點頭,接下來做得非常小心,終於,我成功地包出了一個像模像樣的粽子,我拿著它手舞足蹈,樂得像已經吃到嘴裡一樣。

吃著自己做的粽子,我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這些辛勤的汗水也換成了一個道理湧上我的心頭: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會有回報。

端午作文 篇3

在中華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因為這是我國曆史上罕見的紀念中國歷史文化名人的傳統節日。每當端午節,拿著綠油油的艾蒿、吃著香噴噴的粽子,我就會想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我從小就尊敬屈原。聽媽媽講過:戰國末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人民被奴役,心如刀絞,悲憤已極。五月初五,屈原寫下絕筆詩《懷沙》,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寶貴的生命,譜寫了愛國主義的悲壯詩篇。傳說屈原逝世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民們划著小船在江上航行,尋找著屈原的遺體;村民們把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鱉蝦蟹吃飽,不去傷害屈原;老醫師把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以藥暈倒蛟龍水獸,無法傷害屈原。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我從小就喜歡吃粽子。記得去年端午節,媽媽準備好粽葉、江米、大棗……開始包粽子了,我自告奮勇給媽媽幫忙。在媽媽的指導下,我先把一片粽葉攤開,圍成一個漏斗似的三角形,拿一個大棗放在底部,再抓一把江米放進去,然後把一端的粽葉折過來蓋上,最後繫上線繩。可是,我剛學包粽子,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第一次,線繩沒繫緊,散了;第二次,葉子沒包住,漏了;第三次,終於包好了!我把包好的粽子一個一個輕輕地放進鍋裡,別提多開心了。“咕嘟咕嘟”,開鍋了,滿鍋的熱氣,滿屋的粽香,我滿心的歡喜。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歷史悠久,是我國第一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節日。又是一年端午時,讓我們一起走進端午,走近屈原……

端午作文 篇4

“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端午習俗傳千古。”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又是一年的端午。每每端午來臨,腦海裡總泛起這些即充滿童趣又膾炙人口的兒歌。伴隨端午的棕香,那瀰漫了記憶的河床又勾起了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端午在兒時的記憶中,可不僅僅是家家掛艾草,插菖蒲,蒸粽子,煮雞蛋。更有趣的是孩子們能戴飾物,系彩絲,看龍舟。

“節氣端午自維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最初我也知道端午是與屈老夫子有關的,有兒歌為證:端午花,紅又紅,摘朵鮮花送金龍。端陽端陽,粽子粽,拿個粽子塞龍洞。龍戴鮮花吃粽子,吃飽粽子回龍洞,請你不要傷害屈原公公。由此,我還懂得了賽龍舟的由來: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的楚國。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競相划船追趕拯救,但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水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此事在全國傳開,也就演變成現在的龍舟賽。在我小時候,每年過端午,政府與民間也都會組織龍舟賽。地點就在縣城雙橋——即新豐橋與橫港橋——下端的排棧碼頭邊,時間是端午節的下午。那天,碼頭上人頭攢動,彩旗飄揚,大人呼,孩子鬧。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河邊那幾條龍舟:只見每條船都作龍的打扮,船頭裝扮有龍頭,船尾裝扮有龍尾,船身也作了龍身的打扮,但都掛有一塊號牌以示區別。每個龍頭邊都站著一位手持鼓槌的.威武漢子,其面前都放著一面用來作鼓氣助威的大鼓。船身上坐著十位手持船槳而蓄勢待發的水手。每條船都披紅掛綵。但各船水手穿的衣服顏色與式樣不盡相同,以作區分。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但聽一聲鑼響,數條龍舟竟相向前爭渡。頓時,鼓聲雷鳴,吼聲震天,歡呼聲與叫喊聲連成一片......。令人惋惜的是,如今,現因河水乾涸,那番熱烈壯觀的場面已有三十多年未曾再參與和領略過了。回首往事,不能不說給心中留下一份遺憾。

還有在額頭上用雄黃寫“王”字的習俗,那就牽扯到了另一則傳說——“白蛇精”的故事了。那時候,大人們告訴我們的可不是白素貞與許仙那悽美的愛情故事,只是說白蛇精會害人,塗上雄黃就不懼怕被“白蛇精”勾魂了。在端午這天,大人們都用調好的雄黃在孩子(不論男女)的額頭上塗抹一個“王”字,說是驅除“白蛇精”及其它害蟲。剛開始,還有點害羞,但出門後看見其他夥伴都一樣,也就無所謂了。時間一長,還不忘相互比比誰的額頭上“王”字大,誰是真正的“大王”。童稚童趣倒也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至於門上懸掛菖蒲可以辟邪,門插艾草代表招百福,其意義我們是不得其究的,自認為只是好玩。後來長大了,才從書本上知道了這些民俗的真正含義。

最有意思的是端午節來臨的前幾天。媽媽與姐姐們用五彩絲線編織好各式各樣的女紅飾物,有用來裝蛋的蛋絡,有母雞帶小雞的雞群香包,還有繡了“五毒”的肚兜兒......最好看的數那“香囊”:裡面有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和銅錢、避蟲的雄黃粉。我們拿到這些女紅飾物後就會在小夥伴們當中進行炫耀比較,當然,每每都是我得勝而回。

過節的那天,孩子們還未睡醒,大人們卻一大早就忙活開了。家家炊煙四起,裹粽子、包包子、煮雞蛋、蒸鹹鴨蛋等等,而煮熟的蛋還得染紅。小傢伙們起床後,滿鼻子聞到的都是粽子的清香、茶葉蛋的芳香。這時,好吃的我們早早地就把小腦袋擠到了廚房門口,這邊饞得貪婪地用鼻子吸氣,那邊還假惺惺地說,好香啊,是什麼好吃的。這時,大人們總是慈愛地埋怨:好吃鬼,饞貓,還不快去洗手!“哇”,一聲歡呼。在“去洗手”三個字中,一早上的心神不定都被吹得煙消雲散。洗手盆邊響起了另一種嘰呱的打鬧聲:“包子,大的我要四個。”“茶蛋,我吃6個!”“我要五子登科的粽子(一個大的串著五個小的粽子)。”......嘿,多麼有趣的童年時光啊,那個時節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光景呢。

每到端午節,我就開始回憶這等趣事與那美味食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