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家鄉事的作文四篇

來源:文書谷 3.38K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事的作文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家鄉事的作文四篇

家鄉事的作文 篇1

我的故鄉在美麗的河源,這裡風景優美,景色迷人。這幾年,城市交通的變化和人們精神面貌的改變,真是令人驚歎。

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們不會忘記。以前,這裡的馬路又窄又髒,只能容一輛自行車。道路上的垃圾隨處可見,這<兒>的馬路凹凸不平,很不方便。到了夏天,垃圾,招得蒼蠅都飛過來了,非常噁心。馬路兩旁連一盞燈也沒有,到了晚上,黑乎乎的,嚇得小孩子直往被子裡躲。如果出去,還要帶個手電筒,真是麻煩。家家戶戶都是矮小的瓦房……

而現在的河源,平坦的柏油大道代替了凹凸不平的路。每到晚上路燈射出耀眼的光芒。路上的垃圾都“跑到”垃圾筒裡。走在這樣寬闊的`街道上,到處都是高樓大廈。

過去的大街上,很容易看到愁眉苦臉的人。而現在,你會發現,人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河源真美呀!我愛我的故鄉。

家鄉事的作文 篇2

我老家前面有一片竹林。

遠遠看去竹林鬱鬱蔥蔥,非常茂盛。當你走近竹林的時候,覺得竹子像一個個塗上了綠色油漆的棍子插在土裡。每根竹竿都有很多竹節。竹竿筆直地站著,給人一種堅強的感覺。一陣風吹過,竹葉沙沙作響,時而說著悄悄話,時而笑得前仰後合……一片片綠色的竹葉像一隻只綠色的“小降落傘”,風一吹,“小降落傘”就在風中飄蕩。又像一個個綠色的小精靈,歡迎你的到來。抬頭往上看,竹葉密密麻麻,幾乎看不見藍藍的天空。站在竹林裡,自己也想變成一棵高高的竹子,和其他竹子一起唱歌、跳舞……有時候你會發現一種綠色的、渾身長滿小尖刺的毛毛蟲,千萬別小瞧它,若是和它親密接觸,你就會感到火辣辣的.疼痛。偶爾你也會發現有幾隻雞在竹林裡悠閒地走來走去,是散步,還是找蟲子吃呢?

竹子的用途還有很多很多呢。爺爺說:“竹子可以做竹門、竹椅、竹桌、竹床……”奶奶說:“還可以做成竹篙、竹衣架、竹籃……”媽媽說:“竹筍是一種美味的綠色食品。”我說:“家鄉的竹林真美。”

家鄉事的作文 篇3

春天,小草剛抽出嫩芽,溫暖的河水便漫上沙灘。人們往草地上一坐,小河就“嘩啦啦,嘩啦啦,”的流向遠方,像在給人們演奏好聽的樂曲。

炎熱的夏天一來,魚兒們可以浮出水面享受“陽光浴”了。人們也等不及了,都跳到水裡去游泳。

涼爽的秋天終於來了。樹木掉光了葉子,小河把它們收集到河裡去,人魚兒們能擁有自己的“小船”。

冬天,很多小動物都冬眠了,但小河依然沒有睡。小河的上面蓋了一層冰,人魚兒不再忍受冬天的寒冷。

我愛你,家鄉的小河!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小河350字我家鄉的小河隨然不像黃河那樣氣勢磅薄,但它卻有著孩童般的歡樂。

春天悄悄來到人間,沉睡了一個冬天的小河甦醒了,無聲無息地流淌著。小河岸邊鑽出了嬌嫩嫩的小草,不知名的.野花,給小河偏就了一支樸素的花環。小河的上空,時而飛來一群小鳥,它們嘰嘰喳喳地唱歌,彷彿在讚歎美麗的小河。早晨,明媚的陽光撒在清澈透明的小河上,使蔚藍的河水變得波光粼粼,像灑滿了金子一樣,閃爍著星星點點的光斑

夏天的小河最美麗。河水“嘩啦嘩啦”地唱著歌兒,歡壞地溜淌。夏風輕輕地吹拂著,岸邊的小花小草挪動著纖細的姿,隨風飄舞,像音樂會上的演員們在唱歌跳舞。

秋天來了,小河岸邊的小花凋謝了,小草也披上金黃色的衣裳,岸邊的樹木也落葉了,黃色的葉子像金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美麗的小河也覆蓋著一層層厚厚的樹葉。冬爺爺來了,寒風在呼嘯,像刀割似的刮在臉上。為了不讓小河寂寞,我和小夥伴們用紙折成小船順著水流飄去,小河又恢復以往的歡樂。啊!家鄉的小河多美呀!我愛

啊!家鄉的小河多美呀!我愛家鄉的小河。

他沒有寫完整是因為我愛啊!家鄉的小河多美呀!我愛家鄉的小河。我愛這個地方,沒有寫完整,我愛什麼啊,所以沒有寫完整!

家鄉事的作文 篇4

圌山,屬於寧鎮山脈,她雄峙江左,扼鎖長江,蜿蜒逶迤,怪石嶙峋,秀麗宜人,平均海拔約200米,主峰高達258米。我的家鄉——大路,就安臥在她的腳下。因為抬足即至,傾耳就能聆聽到她跳動的脈搏;因為近在咫尺,舉手就能撫摸到她俊朗清秀的面龐;因為抬頭不見低頭見,以為想什麼時候去都可以,正唯其是如此,對家鄉的這段景緻,平日裡缺乏太多的關注,甚至遊玩的次數也屈指可數了。

光陰荏苒,拂去歲月的塵埃,不經意間,舊事記憶的種子在塵封的腦海裡萌芽、抽穗。那些兒時常聽的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坊間廣為流傳的民俗故事,如今雀躍著,似精靈翩躚、似柳絮飛揚、似雨雪霏霏,輕歌曼舞在葳蕤的枝葉裡,飄逸在驛動的心扉。忽而,登圌山的念頭油然而生,於是乎,計劃擇日前往。

蔚藍的天空裡,沒有一絲閒雲,煦暖的太陽向地表投射著溫和的光芒,刺骨的寒風不再肆虐,冷酷的冬季不再陰冷。享受於這個愜意的午後,不免思緒橫生,自然,也就想起了先前的決定來。

乘車,在大港新區興港東路的圌山風景區公交站臺下。遠遠望去,崔巍的圌山靜立在長江中下游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經年累月,餐飲日月之精華,吐納天地之靈氣,晝看金烏噴薄於滄海,夜觀銀盤明滅於江河。春花秋月的更替,夏雷冬雪的易換,雕琢了她神奇而又不凡的身世。相傳,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東巡途經此地,見瑞氣升騰,龍驤虎視,立即傳旨將瑞字左邊的“王”去掉,用“囗”將餘下的“耑”框起來,以免王氣外洩危及萬年江山。隨後,這座山便叫做“圌山”了。

相繼穿過新建的捆山河橋和疊翠橋,沿著筆直的水泥馬路前行百米,便來到圌山入口處,只見一條由石塊鋪就的參觀遊道,順著山勢的起伏而上下波動,宛如一條巨龍向大山深處游去。寬闊的遊道兩側,淹沒在綠色的海洋裡。纖纖幽篁,翹首等待親朋的遊憩;茵茵松柏,拱手敬邀好友的觀賞。被枝葉剪碎的陽光,如天女散花般,撒落在草叢上、點綴在零星盛開的野花間,花兒笑紅了臉,笑彎了腰,在這片屬於植物的國度裡,自由空靈地呼吸。而更多的時候,它們像一個個舞者,迎風搖曳著婀娜的身姿,演繹出令人痴迷的舞蹈;也似一朵朵翻騰的浪花,在萬頃柔波的世界裡綻放美麗,吐露芳菲;也如灑落在夜空裡一顆顆閃爍的繁星,用自身渺小的存在來襯托宇宙的浩瀚無邊。於是,這片不大的天地,因為花,而有了勃勃生機,有了絢麗多姿,有了讓人遐想的無盡韻味。

然,此季雖不是春,但這些美麗的使者,依舊讓人感受到春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情不自禁地,聯想到春季裡一個有關圌山的重要民俗節日——黃明節。黃明節,清明節次日,是大路地區最大的廟會。這天,十里八鄉的人們不約而同地從各處紛至沓來,聚結在山腳下,一個叫許弄的村莊,一則逛廟會,購置物品;再則登山踏青祈福,憑弔古人。當地民間流傳:登圌山可以遙望到山西的綿山,以此來緬懷和紀念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而流芳百世的春秋晉國名臣介子推。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如今,廟會的規模和延續的時間,與昔日相比,大有縮水之勢,給人以一種江河日下之感,但,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登山場面仍舊蔚為壯觀,絲毫不遜於從前。

一邊躬身登山,一面領略沿途的景色。巍峨的山峰,在臺階斗折蛇行的變化中,展現著異樣的雄姿。潺潺的溪流,時緩時急地流淌在裸露的岩石上,藏匿在深山密林裡。黃牆碧瓦,隱約在蒼松翠柏、茂林修竹之中,難窺全貌。林間深處,枝椏上,棲息著數只山鳥,它們時而振翅凌空,時而引吭高歌,時而追逐嬉戲,歡樂聲夾雜著空氣裡流動的暗香,在空曠的山谷裡來回飄蕩。幾口深呼吸後,身體倍覺爽朗,精神也振奮了許多,忘卻了登山的疲倦,忘卻了大千世界的紛紛擾擾,儘管短暫,如此舒坦。

拾階而上,一路登攀,於峰迴路轉之時,西南山脊的一穴天然山洞映入眼簾:洞高百餘丈,如天橋懸空而架,巨石突兀兩側,洞穴貫穿中間山壁,這就是圌山著名的風景點——箭洞。都說它的來頭不小,涉及它的傳說有很多個版本,其中廣為人知的有三種:后羿射日時,一箭沒射到太陽,而將圌山山腰射穿;小秦王吆山塞海時,圌山不肯移動,用神鞭將圌山山肩抽穿;大禹治水時,用“柳枝箭”,射穿圌山,造就了奇異的箭洞。這些優美的神話傳說,為箭洞增添了幾份神祕的色彩,引得遊人絡繹不絕。其實,箭洞的形成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在地質學上稱其為“天生橋”。

順著箭洞的方向仰望山頂,熠熠生輝的寶塔,正懸掛眼前,唾手可得。自以為登頂的路不再遙遠,但每邁一步都挺困難:人乏、路曲、階陡、風緊。我儘量把握好節奏,調整呼吸頻率,控制步伐速度,小心謹慎前行。到了,到了,終於到了!結伴鳥語花香,飛踏氤氳山氣,一路風塵僕僕,姍姍到了。雖然是遲到了,但,畢竟還是到了;儘管不堪,但,最終還是到了。

站在一寺廟的廢墟旁,上下打量這座屹立於圌山之巔、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塔”的報恩塔:寶塔修建在青石臺基上,磚砌塔身,七層八面,高約30米。各層朝不同方向設龕門,其中第一層面南側龕門鑲“報恩塔”匾額。各層磚雕重簷和斗拱,頂部八脊封簷,磚雕簷椽,簷角上翹懸掛銅鈴,一根避雷針高聳入雲。塔心中空,原有旋梯可登高望遠,現已封閉。報恩塔,像一刃未老的寶刀,直刺蒼穹;像日晷沙漏,記錄著滄海桑田變遷的時光;像歷史老人,講述著芸芸眾生盛衰沉浮的故事。在她斑駁的軀體上,鐫刻著風花雪月的深深褶紋;在她古老的容顏裡,埋藏著陳年往事的總總印記。

繞塔而遠眺,無限風光,盡收眼底。長江,似玉帶緊繫在大地遼闊的腰腹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一路笑語歡歌,曲折東去。片片風帆,凌亂在這條橫貫東西的玉帶上,往來漂移。彩虹般騰空飛架的大橋,靜靜地懸浮在玉帶上,如紐帶,使天塹變通途;如扁擔,肩挑起大江南北經濟騰飛的重任。“甲殼蟲”在阡陌小道間縱橫穿梭,自由自在。一棟棟鱗次櫛比的.高樓像鳥籠,錯落有致地分佈,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玲瓏且精緻。

山風陣陣,塔鈴聲聲,好似來自天籟,妙不可言。這清脆的鈴聲,彷彿敘說著報恩塔的前世:陳觀陽,鎮江丹徒人,自幼家境貧寒,經寒窗苦讀,終成大器,官至明代吏部尚書。為報答父老鄉親的養育之恩,鼓勵後輩奮發讀書,知恩圖報,遂將畢生的俸祿積攢起來而建造;這悠揚的鈴聲,彷彿提醒我們:要讓“懂恩、知恩、惜恩、感恩和施恩”的中華傳統美德傳承、發揚光大;這悅耳的鈴聲,彷彿警示我們:時刻牢記“一寸光陰一寸金,寸光難買寸光陰”的古訓,以只爭朝夕的氣場和膽識,為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不懈努力。

落花闌珊了春的記憶,融雪斑駁了冬的容顏。當我們駐足回首時,熟悉的故事,熟悉的人,以及遠去的時光,留存心底的又有幾許?無奈,似水光景,總是透過手指的縫隙悄然溜走——握不緊、抓不著、留不住。對於過往,我們只能在記憶裡反芻,在反芻裡回味,在回味裡領悟。突然,一張以報恩塔為背景的相片,浮現在腦海裡。記不清,它具體拍攝於何年?只是清楚記得,這是春遊登圌山時,眾多紀念照裡的一張;清晰地認得相片中三位笑容滿面的老師。斗轉星移,相片裡,熟悉的面龐,如今身居何處?生活得怎樣?變成了何種模樣?是童顏鶴髮,步履矯健,安享天倫?是兩鬢斑白,蹣跚踉蹌,正與生命做著不屈的抗爭?還是老有所為,發揮餘熱,為延續自己的職業生涯而親力親為的無私奉獻?我無法忘記:他們和顏悅色的面龐、春風化雨的教誨、平易近人的態度、孜孜以求的作風,而現在,只能是悄悄想起、翼翼採擷、細細端祥、靜靜回憶、默默思索。

一群風華正茂的有志人,懷揣著共同的理想,從四面八方集結在一起,從此,他們有了相似的人生軌跡,有了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經歷。倘若將這樣的人生擱置於時光隧道里、歷史長河中,雖如滄海一粟,但依然可以激揚起一朵朵飛濺的浪花。沒有索取的付出,沒有沉淪的堅持,沒有驕傲的謙卑,在他們身上所煥發的精神力量,默默而無聞、無怨且無悔。而這種精神力量一直在鞭策激勵我,油油地在心底層層漣漪,久久不忘。

沒有神奇險峻的容顏,沒有獨特瀲灩的景點,普遍常見,樸實平淡,這就是家鄉的山——圌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