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故事讀後感6篇

來源:文書谷 9.1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故事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三國演義故事讀後感6篇

三國演義故事讀後感1

《三國演義》是我和爸爸最喜歡讀的書,從小爸爸就經常給我三國的歷史故事,因為爸爸認為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除春秋戰國時期外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段歷史。當我讀到關羽之死的時候,不禁眼裡含滿了淚水,英雄末路時令人不勝感概。

關羽一生忠義、義薄雲天,人稱關公,溫酒斬華雄一戰成名,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義無反顧......他是立下赫赫戰功的蓋世英雄。但是英雄也不是完人,英雄也有失誤,而且是足以致命的失誤。“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關羽父子同死,結果使得劉備從四川起兵東征為他報仇,卻又被陸遜火燒連營,兵敗夷陵,國力損失過半。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設計的戰略是,雄據荊、益二州,外連東吳,內修政治,然後兩道北伐,統一中原,恢復漢室。最後因為關羽的“大意”,隆中對的戰略完全被破壞,兩道北伐成了六出祁山,劉備大業終於無法完成。

關羽之死,自大之禍。他雖然勇冠三軍,但卻過於自負,甚至關羽最看不起的人是孫權,他把自己比為虎,比喻孫權作犬。結果卻被孫權的大將呂蒙、陸遜出奇兵打敗。驕兵必敗,這是中國傳統的智慧。戰爭如此,我們在學習中也是如此,尤其是我在程式設計的學習過程中,看到好似簡單的題目,我就不自覺地說“垃圾”,結果卻因為一些小小的“大意”,程式除錯卻花費了大把大把的時間。

牢記驕兵必敗的道理,刻苦學習,謙虛謹慎,不驕不躁,這是讀關羽大意失荊州留給我的啟示。

三國演義故事讀後感2

《三國演義》記敘了東漢末年至西漢之間,以劉備、曹操、孫權為首的三個軍事集團,為了獨霸天下以至沙場廝殺的戰亂時期。其中有許多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獨霸一方、窺伺天下的亂世梟雄;解民倒懸、廣施仁政的一代義主;橫刀立馬、勇猛絕倫的威猛大將;運籌帷幄、足智多謀的軍師謀士……然而,在這個人才雲集的時代裡,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赤膽忠誠的諸葛亮。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諸葛亮的寫照;“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從此,他義無反顧地追隨劉備;面對東吳的盛邀,他斷然拒絕;白帝託孤,他全心全意輔佐劉禪;他“六出祁山”,只是為了興復漢室;上表《出師表》,表達了他對蜀漢政權的赤膽忠誠。諸葛亮的忠誠深深打動了我,令我敬佩不已。

從古至今,忠誠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屈原的投江自盡,以身殉國,是忠誠;荊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兮一去不復還”,是忠誠;趙子龍亂軍救主,一身膽也,是忠誠;魏徵敢於直言,向李世民進諫兩百多次,是忠誠;岳飛的“精忠報國”,是忠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誠……忠誠是一種美德,值得我們去學習它,歌頌它,傳揚它!

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為忠誠,他先身士卒;因為忠誠,他不怕犧牲;因為忠誠,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因為忠誠,他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獻給了國家!雖然只有平凡的工作,但他卻家喻戶曉,受到全國人民的敬仰,就是因為忠誠。有了對國家的忠誠,他才用盡一生精力研究‘‘兩彈’’,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可見,忠誠對人們成就一番事業,也是十分重要的。

現在的社會,人們的物質享受多了,像金錢、權力、名譽等利益,深深誘惑著人們。有些人為了追求個人利益,從而不擇手段達到目的,違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只要有利可圖,就將忠誠拋之腦後。這樣的人,往往只能享受一時的利益,最終的下場都是身敗名裂。

忠誠,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流逝的時光,社會改變,漸漸銷蝕了忠誠的光芒。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肩負著民族騰飛的的重任,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能違背忠誠,要使忠誠永放光芒。

忠誠,是青春衝刺的諾言,是生命履行的責任,是安身立業的根本,更是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質。讓我們做一個忠誠的人,一個忠於學業、事業的人,一個忠於社會和國家的人!

三國演義故事讀後感3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

此書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這本書讓我瞭解了古人的足智多謀,比如說:諸葛亮三氣周瑜、諸葛亮建七星壇引東風等,還讓我知道了古代軍士的英勇善戰,比如說:趙雲殺進幾十萬人的,如同入無人之地;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諸葛亮了,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後以,直到臨死之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算得上模範軍師、模範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是我心中永遠的經典!

三國演義故事讀後感4

在那戰火紛飛的公元3世紀,天下大亂,各地諸侯紛紛起兵,各佔一方。這,就是三國,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年代。

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就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我敬佩書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劉玄德(劉備)、張翼德(張飛)、關雲長(關公)、趙子龍(趙雲)等。

看完這本書,我想到了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三人。劉備,字玄德,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皇帝。他結交了被人們稱為“武聖”的關羽和愛結交天下豪傑的張飛。我還記得,他們走進桃園,備下青牛、白馬等祭禮,三人一起焚香跪拜,立下了誓言:“今劉備、關羽、張飛在此結拜為異性兄弟,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百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下共戮!”是啊,他們有難同擋,有福同享,真是好兄弟啊!

我還想到了給關羽刮骨療毒的華佗。關羽在樊城之戰中,左臂中了毒箭,骨頭髮青。他四處尋找醫生,最後,華佗來了。他看看關羽傷勢,嚇了一跳:如果再不治,幾天後這隻手就廢了!華佗於是問關羽:“我需要把你的皮肉割開,刮骨頭上的毒。你能忍住嗎?”“我視死如歸,當然不怕。”關羽說。就這樣,關羽喝了幾杯酒,邊與馬良下棋,邊伸臂讓華佗醫治。華佗取出尖刀,讓助手捧盆在下邊接血。華佗割開皮肉,就“嚓嚓嚓”地刮起來。關羽邊喝酒吃肉,邊談笑下棋,全無痛苦。刮骨聲仍在沙沙作響。眾人屏住聲息,沒有一絲動靜。華佗鄭重地縫完最後一針,閉上雙目靜默了許久,彷彿剛從空前的激動中解脫出來,同時也佩服關羽的堅韌。

英雄就是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人。

三國演義故事讀後感5

《三國演義》是我和爸爸最喜歡讀的書,從小爸爸就常常給我三國的'歷史故事,由於爸爸以為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除年齡戰國時期外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段歷史。當我讀到關羽之死的時候,不禁眼裡含滿了淚水,英雄末路時令人不勝感概。

關羽一生忠義、義薄哉軌,人稱關公,溫酒斬華雄一戰成名,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義無反顧他是立下赫赫軍功的蓋世英雄。但是英雄也不是完人,英雄也有失誤,而且是足以致命的失誤。“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關羽父子同死,結果使得劉備從四川起兵東征為他報仇,卻又被陸遜火燒連營,兵敗夷陵,國力損失過半。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設計的戰略是,雄據荊、益二州,外連東吳,內修政治,然後兩道北伐,同一中原,恢復漢室。最後由於關羽的“大意”,隆中對的戰略完全被破壞,兩道北伐成了六出祁山,劉備大業終於無法完成。

關羽之死,自大之禍。他固然勇冠三軍,但卻過於自負,甚至關羽最望不起的人是孫權,他把自己比為虎,比喻孫權作犬。結果卻被孫權的大將呂蒙、陸遜出奇兵打敗。驕兵必敗,這是中國傳統的聰明。軍事戰役如斯,我們在學習中也是如斯,尤其是我在程式設計的學習過程中,望到好似簡樸的標題題目,我就不自覺地說“垃圾”,結果卻由於一些小小的“大意”,程式除錯卻花費了大把大把的時間。

牢記驕兵必敗的道理,耐勞學習,謙虛謹嚴,不驕不躁,這是讀關羽大意失荊州留給我的啟示。

三國演義故事讀後感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伴隨著熟悉的開篇詞,我徜徉於三國亂世的海洋中深深沉醉。《三國演義》的主要構成是一次次戰爭,線索是一條條計謀,主角一位位主公。讓我感到戰場上刀光劍影的同時更能領會到軍事家們彼此之間富於智慧的謀略。讓我最記憶猶深的是其中最的三絕——“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奸絕”曹操。看到書中關於他們的文字,一個個人物從書中走來,不斷鮮活了起來。

諸葛亮,估計是整本書裡面最有名的人物了。在我還沒正式讀的時候就已經聽到了許多有關他的故事。自從對劉備講述了隆中對,被三請出山以來,幾乎全部的謀略都由他策定實行。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造就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傳奇。尤其是赤壁一役,就是他“借”來了東風,助周瑜大破曹軍,書中都有詩為證:“不是孔明施妙計,周郎安得程才能?”。一句,立馬較出了兩者間的高低。千古名計——錦囊妙計成功的幫助劉備擺脫了東吳,回到荊州。之後薦龐統,取漢中都是他立下的汗馬功勞。

劉備死後託孤給他,他也傾盡了心力扶持劉禪。七擒孟獲成功招降了蠻夷,保衛了邊疆;六出祁山,險些成功,給予曹軍巨大打擊。用空城計退過敵,死後遺計嚇走司馬懿,借

刀殺魏延。其餘的製作製作木牛流馬更是小事。智絕稱號,當之無愧!

關羽,以一身的義氣聞名於三國。最的莫過於過五關斬六將和華容道義釋曹操二事了。一騎絕塵,千里尋主,不背那時兄弟盟約;華容道上,義釋曹操,還盡當初未斷情誼。這樣一位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的英雄,死後被後人封神為武聖也並不為過。

最後,就是三國亂世最的奸雄曹操。年少時,旁人就有一句評價,伴隨他走完了整個東漢末年“子治世只能臣,亂世之奸雄”。他既有滅呂伯奢一家的心狠,又有寬恕許渚的仁慈。挾天子以令諸侯,誰可爭鋒?青梅煮酒論英雄,並非狂言。官渡一役,他處於弱勢只因其求賢之性得了許攸,火燒烏巢,戰敗袁本初,平定了長江以北。即使有赤壁一敗,他也能迅速從打擊中走出來,汲取教訓,挑撥孫劉兩家。縱觀其一生,有人說他奸詐狡猾,有人說他審時度勢。但無論我們怎麼評價,逝者已矣,留下的只是無盡的遐想。這或許是《三國演義》所有人物具有的共性,更是整本書的魅力所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