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太和殿楹聯欣賞

來源:文書谷 2.77W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改今名。自建成後屢遭焚燬,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後的形制。太和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台基通高35.05米,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米、重約4300公斤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樑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米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説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北京故宮太和殿楹聯欣賞

日麗丹山,雲繞旌旗輝鳳羽;
祥開紫禁,人從閶闔覲龍光。
——佚名題太和殿左門

鳷觀祥雲,九澤同文朝玉階;
鳳樓煥彩,八方從律度瑤閶。
——康熙題太和殿右門

龍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廣運;
鳳城回北斗,萬邦和諧頌平章。
——佚名題太和殿

帝命式於九圍,茲惟艱哉,奈何弗敬;
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寧。
——乾隆題太和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