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來源:文書谷 9.78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

歷史原來很精彩。

緩緩合上這本書,大明王朝276年的歷史又一次在腦海中如電影一般走過。歷史便是那樣,無論歲月變遷,興衰更替,它就在那裏,那樣客觀,那樣公平,記錄着一個個經典的瞬間,永遠流傳下來。

歷史就是那些燒焦了的竹簡?還是發黃的書本,殘磚斷瓦?不不不,歷史真的很精彩,一個個有形的物,一個個鮮活的人,組成了一個個令人回味無窮的歷史場景,每一幕都那麼引人入勝,讓人駐足,留戀,不忍離去。

一本書,一個帝國,一段往事,透過歷史的風塵,我彷彿又看到鳳陽寺廟裏的小和尚,羽翼未豐的朱元璋,為他的宏圖霸業卧薪嚐膽,張士誠,陳友諒擋不住他的步伐,轟轟烈烈的北伐覆滅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元帝國,三次清洗,腥風血雨,功臣姻親一掃而空,滿朝文武人人自危,他自以為可放心的把如此基業交給自己年幼的孫子,燕王朱棣橫空出世,靖難之役,《永樂大典》讓他與父親齊名,仁宣之治打造太平盛世,然而土木堡之戰險些讓帝國作古,百年經營,歷代君主兢兢業業,終究逃不過歷史的發展規律,興衰更替皆是自然,不必為吊死煤山的崇禎皇帝扼腕歎息,明朝這個偉大的帝國留給歷史的精彩已經足夠了,謝幕之時,悲情顯得更壯烈,轟轟烈烈而生,轟轟烈烈而死,這就是明朝,這就是歷史,這樣有氣概,這樣有魅力,讓人回味無窮。

有人覺得歷史沒意思,是很枯燥乏味的東西,但是生動有趣的講述,讓你走在歷史的大道上,從來不覺得是踽踽獨行,走進這本書,走進一個故事,彷彿身處曠野,四面羣山環抱,黑雲欲摧,耳邊充斥着只有呼呼風聲,動情的'描述着一個又一個畫面,而不是冰冷的文字。走着走着,便有些乏了,坐在路邊的石凳上,兩邊多了一些過路人,瘦瘦高高的方孝儒,依舊是那副絮絮叨叨的模樣,在不停地教導身邊的年輕人,那個稚氣未脱的建文帝。面前緩緩走來一位浩然正氣的君子,坦蕩於胸,他無所畏懼,“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以死明志,表露他保家衞國的決心,嘻嘻哈哈的明武宗朱厚照,一本正經的張居正,來來往往演繹了這一段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片段,最華麗的篇章。

在書中我忘記了煩惱,全情投入,以史為鑑,可以知更替,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海洋裏,我盡情地遨遊,尋找着屬於自己的新的天地。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2

《明朝那些事兒》看了幾個章節,就深深的被它吸引了,隨後酣暢淋漓的讀完了整套書。當合上最後一頁時,不禁慨歎:中華數千年朝代更替哪家優?世界幾萬裏邦國興衰何國雄?

該書語言風趣,情節生動。作者—當年明月採用了流行文學手法,如幽默、推理、懸疑等,關注人物命運,介入個人情感。雖然一樣是説史,但他的筆法,卻不是以往那些史書筆法。而是一種充滿了活力和生氣,字字都欲躍然而出的鮮靈筆法,在他筆下,人物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名字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讀來欲罷不能。語言流暢,時不時調侃一下,作者似乎在寫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真可謂輕輕鬆鬆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説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讀《明朝那些事兒》時,好幾次動容變色,淚流滿面,因為被感動。大明王朝,是專制到極致、黑暗到極致、殘暴到極致、腐敗到極致、墮落到極致的集權政治的標本,但是,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專制、黑暗、殘暴、腐敗、墮落的夜空下,仍不乏有埋頭苦幹的人,不乏有為民請命的人,不乏有捨身求法的人,魯迅先生稱這些人為中國的脊樑。這些人在《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筆下,給予了極高的'尊重和禮敬,作者讓他們身上的人性的光輝在黑暗中熠熠閃爍着耀眼的光芒。

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我讀到了許多人的死亡,這些人有為知己者死、有為氣節者死、有為信念者死、有為尊嚴者死,這些人的死亡或許對挽救大明王朝的滅亡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對於挽救我們這個民族不斷墮落的靈魂卻有着無限深遠和重大的意義,他們讓我們這個民族有了一種可以值得傳承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文天祥所謂的“正氣”吧。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文筆幽默而生動、思想冷峻而深刻,他洞悉人性中的弱點和缺陷,對於歷史人物的行為有自己的善惡評判,他沒有為自己喜歡的人物潤色修飾張揚其善,也沒有把自己討厭的人物刻意貶低舒展其惡,他講給我們聽的就是實實在在的發生在明朝的那些事兒。

作者在書的最後談到了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其實在整部書中,在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的人生歷程中,他都表達了自己的這一感悟,他説,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會丟失許許多多珍貴的東西,但是,唯有理想和良心不能丟。讀《明朝那些事兒》,可以看到一羣堅守理想和良心的古人,可以看到一個堅守理想和良心的青年作者。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3

“時間匆匆不等人”。轉眼間,一個學期又過去了。之前,我讀了一套著名的書籍叫《明朝那些事兒》,一套9本。寒假期間,我又細細地品讀了一遍。這套書的作者——當年明月,他主要以幽默風趣的口吻來講述明朝的興衰。

其中,我最喜歡的幾個人物分別是:抗擊倭寇名將戚繼光;罵皇上的五品小官海瑞;把努爾哈赤弄死、皇太極弄個半殘的孫承宗;一生起起落落被譽為明朝最不該惹的人——王守仁;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最後一位最著名——鄭和,他奉朱棣之意七下西洋,才華橫溢。

在這些歷史人物中,我重點要説兩個人物:第一位是戚將軍戚繼光;第二位是王守仁先生。

戚繼光大家應該都有所瞭解,他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他在沿海一帶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寇,只為確保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再説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別號陽明。他曾經落魄到被髮配至貴州龍場當所長(當時那裏連“鬼”都不來),但他不灰心,積極向上,終於平定了叛亂並創立了“陽明心學”。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從這兩個人物身上我學到了道理:要有一顆為國報效的心,遇事不怕、不輕易氣餒。想當年王先生一無所有,卻憑藉他的機智與誠信平定了叛亂。因此我要向兩位偉人學習,爭取像他們一樣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書寫讀後感時,正值我國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傳播期,每天從爸爸媽媽和各種新聞媒體那得知,這種病毒實在太厲害,傳染力極強,而且在病人沒有發燒症狀的'情況下就可以通過飛沫或接觸傳染,關鍵是全世界目前都沒有有效的藥物來醫治。為了減少傳播感染,每個小區、城市都在實行人員“半封閉”管理。國家現在正處於危難時期,而我現在力量渺少,只能默默地聽爸爸媽媽的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出門、不出門、不出門!堅持就是勝利!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4

《明朝那些事》聽名字就感覺是一篇充滿歷史氣息的文章。這本書敍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從小時候一個普普通通的放牛娃,到以後成為一個令萬人敬仰的開國皇帝的故事。雖然他小時候相貌醜陋,受人欺辱,但是他憑着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別人難以承受的磨難,歷盡坎坷,終於打出了自己的天下。

這個故事向我們真實展現了朱元璋歷經滄桑的一身,也讓我知道了當時元朝的沒落和當時統治者的昏庸無能。

多讀書,讀好書,才是我們的讀書的方向。書本就像一艘航船,帶領我們遨遊在學習之海里,讓我們知道的越來越多,也讓我們越來越快樂。

讀明朝那些事兒人生感悟4

小時候,我愛看圖文並茂的故事書;入學後,我愛看充滿奇幻色彩的科幻讀物;現在的我,特別喜歡閲讀歷史小説,《明朝那些事兒》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這個暑假我就讀完了一整套7冊,書中一段段精彩曲折的故事,一句句有理有據的解讀,一個個熠熠生輝的人物,像磁鐵般緊緊地吸引着我,尤其是他們用行動詮釋着堅持與理想……

第一部中,大明開國皇帝的艱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顧朱元璋的一生,從一個窮困潦倒的和尚到一代帝君,經歷了太多的磨難,着實不易。這讓我懂得:置身於安逸中,難成大器,只有周身佈滿荊棘,卻不因艱難而退縮,不因前景黑暗而放棄理想,那總有一天,你的生活將會充滿光輝!這也是他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給我的感觸也很深。他十分勤勉,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一直在案前孜孜不倦地處理政務,每次上朝都身穿補丁衣,還要用自家的銀子去資助軍餉。就是這樣一個皇帝,最終仍是無法改變皇朝的滅亡。整整十七年的堅持,演繹着另一類人的生活,即便他的`執着沒有任何回報,即便大明終將滅亡,可崇禎仍堅持着。他的行動告訴我:我們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或許不知未來成功與否,或許結果只有失敗,但我們仍舊要堅持自己的選擇,因為理想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經歷,因為歷史需要我們,需要我們去前進、去攀登!

由此,我又想到了徐霞客:他本是一介草民,但他卻懷揣着遊歷天下的理想,征服了無數座高山,跨越了千萬條溝壑,成為我國地理學的基石。在滔滔的歷史長河中,他並不起眼,而徐霞客的故事卻是本書的結尾,發人深省:我們每個人都無法佔據歷史的至高點,光耀千秋,但只要我們堅持過、執着過、奮鬥過,即使我們仍無所成就,可我們也無所遺憾!

閲讀一本好書,可以勵志一生。一個故事,是一個哲理;一個人物,則是一段經歷。《明朝那些事兒》中許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告訴我:用勤奮、堅持譜寫自己的輝煌,以開拓、奮鬥圓滿自己的人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

在這個寒假裏,我讀了許多書,但我最喜歡的要數《明朝那些事兒》貳了。

這本書的語言通俗、精彩、生動。有幾百個故事,最精彩的故事大概有朱棣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現越南)。‘仁宣之治’後,明朝開始進入了動盪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三楊”中的楊士奇和著名忠臣于謙。至正二十五年即1365年,楊士奇出生在袁州,他一歲半時,父親楊美去世了。他的母親在四處流浪時也不忘教他讀書。後來他母親嫁給一個叫羅性的人。羅性十分孤傲,強行給楊士奇改姓羅。在羅家舉行祭祀先祖時,楊士奇悄悄地給自己的父親跪拜行禮。這事被羅性看在眼裏,他恢復了他的楊姓。自從之後,羅性對楊士奇另眼相看,着力去培養他,楊士奇也發奮努力學習,在困難中不斷努力,在平困中堅持信念,最終成就一番事業。人窮,志不可短!

于謙我特別喜歡。當年,如果沒有了他,蒙古也先的部隊打過來,大明王朝將自此滅亡。正統十四年十月八日,于謙下達總動員令。他分派諸將守護九門,如有丟失者,立斬!德勝門是最為重要的.門户,因為它在北京城的北面,並且面對也先的大軍,他想了一下讓自己鎮守。最後一道命令是:“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膽敢擅自放入城者,斬!”。簡單説就是:“不勝,就死!”。正是這種敢死的精神和為自己的親人報仇的精神,打敗了也先的大部隊。挽救了大明朝。

這本書生動無比,也給了我許多有益的知識。讀完這本書,回老家過年時就問倒很多人,希望你們也能看一看,保證能知識大增,考一題,對一題,永遠不愁考明朝歷史。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6

《明朝的那些事兒》説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3XX年的事。第一卷則從朱元璋出生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為止,敍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其實就是以前一直被説書人及老百姓所鍾愛的《英烈傳》的內容,不過多了靖難之役。 在閲讀部分篇章後,感覺到該書語言風趣,情節生動,作者似乎在寫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讓歷史寫得這樣,還真讓我佩服了。

不管從如今歷史講述者的自述,還是公眾對歷史的追捧,都不難看出,公眾喜歡並需要歷史,只是痛恨“教科書”式的表達。

有人説,歷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話,因為歷史是嚴肅的,這話沒錯,但我認為必須要加個前提,那就是你寫的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

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該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説着大白話的歷史書。因為現如今的老百姓們雖然大都有文化有文憑,可他們畢竟不全是歷史專業出來的,沒有那麼多關於歷史的基礎專業知識,如果你給他們看的書,要先讓大傢伙都去預習一回歷史基礎課,看完通史或通鑑才可以看,這玩笑就不免開大了。

我喜歡這種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關吧,從小讀書就不認真的`我,平時一看到文言文的東西就頭痛,現在好了,讀歷史居然可以這樣輕鬆。

我想,那些認為歷史書不可以幽默、白話,必須要嚴肅的先生們,顯然是不屑於做這事的。既然他們不願意做,那還有誰願意用老百姓能聽明白的語言,給我們這些草根們説説歷史上的那些事兒,説説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兒呢?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7

最近花了兩週時間讀完《明朝那些事》這本書,除了好還是好。

讀到這本書也是出於意外並不是刻意的去讀它的,當然,主要原因是這本書的'點擊率太高了,根本原因呢是我熱愛歷史,喜歡歷史故事,比如全國正在熱播三國演義 ,當然是新版的,我感覺拍的挺好,融合了小説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一些事,還挺貼近歷史形象的。當然,也有不少人説新版的不好,我想這應該是受了舊版三國與小説影響太深的原因吧!

通過讀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使我從新認識了明朝這個存在了三百年的帝國,受益匪淺啊!匪淺……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8

終於是要到寫讀後感的時候了。這本書這部史我都沒法説自己全看懂了。看懂多少寫多少吧。這本書是作者依照明史外加考證了很多史書後凝聚了的結果,裏面有作者的思考,有着作者的情感。是一本十足的心血之作。

我應該直接去看明史 但選擇這本書也是有道理的。文筆精彩,人物細膩透徹,很能讓人感同身受,通俗易懂。

現在開始講內容。這本書講了朱元璋從那個改朝換代之際如何脱穎而出,如何成為新朝皇帝的故事。朱元璋有着過人的智慧和心性。他被同鄉湯和的信弄得無立足之地,那是命運的岔道口。他選擇了造反。元末民不聊生,饑荒遍野,有多少人踏上造反之路,然而只有朱元璋一人登上巔峯。朱元璋早期仁義機敏,他認為暴力不能解決一切。這是個智慧與勇敢完美結合的人。有的人一輩子也達不到這樣的境界吧。這一階段的成功也離不開他長遠的眼界。

朱元璋成一方之霸。面臨着周圍勢力的傾軋,這是歷史的進程,也是人性的殘酷。朱元璋目光遠大,暫不稱王,不引起元朝政府的注意。忍耐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素質。戰火連連,生死無處尋覓,朱元璋依然堅定自己的信念,滅了其它一些小的勢力。張士誠的勢力被殲滅時,他也拒不投降。這是一個亂世英雄的節操,是這個時代的輓歌,就算身死也要保留一顆對自己王國的忠誠。陳友諒,厚黑學的祖宗,也是悲涼的人。人説這世界最骯髒莫過於自尊心。一個鹽販的自尊心誰給?這也間接導致最後是他一人在戰鬥,但是別人先拋棄的他啊!一個人能走得快但不能走的遠,就是他的可悲之處吧。但他一直堅持下來了,死得其所。朱元璋的勝利是靠實力,軍事戰略的高度準確。所謂的硬實力與軟實力兼備。

朱元璋從一個乞丐終於坐到了皇帝的寶座。一個調絲慢慢奮鬥成國家最高領導者的.勵志故事,古今罕有。朱元璋開始一步步實現他的願望。明朝四大案,各種社會制度。權力鬥爭也許是最殘酷的事情,多少血灑在皇帝的寶座上…最殘忍的還是,建文帝被朱棣取締,也許建文帝是個好人,但歷史是偏向有智謀心狠經歷過屍橫遍野的人的。很難以接受,皇帝不是什麼人都能當的,這個領導眾生的位置,沒有足夠的能力,是無法勝任的。就像這個世界從來都是有能力者的。

歷史是殘酷的,也許我們每個人能做的只是盡人事吧。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9

解縉,這是一個傳奇的名字,但可惜的是,提起解縉,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貢獻呢?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經站在歷史的最高峯鳥瞰着浩蕩江山呢?是的,這個名字終究是無法得到“明代第一才子”應有的榮譽的。因為在浩浩歷史無數次無聲的沉澱中,他原本的光芒還是被《永樂大典》這部驚天地泣鬼神的著作掩蓋了,最終消散成無邊煙雲……

但為什麼會這樣呢?人們都知道,《永樂大典》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光鮮亮麗的一頁,它代表着我們實現了本質上的突破,是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歷史的里程碑。而作為當時千千萬萬“知識分子”的領導者,作為《永樂大典》的主編輯,解縉的一生有足夠的資本被當下的我們永遠傳唱,銘記在心。

但什麼原因導致他從原本朱棣的“第一寵臣”成為了死在雪地裏的一名囚犯?為什麼他在到達人生的頂點之後突然就落寞了呢?落寞到以至於後人都無法去緬懷他的光輝事蹟了呢?

原因很簡單,明月先生已經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對此事做了詳細的解答。一系列的“歷史遺留問題”已經充分闡述清楚了足以導致解縉“失寵”的'根本原因——政治。

“很不幸的是,他跳入的還不是一般的政治漩渦,而是關係到帝國根本的最大漩渦——繼承人問題。”

是的,解縉以為自己有足夠的政治根本(因為他曾經果斷地投降朱棣並得到了許多好處)於是毅然決然的涉足了這個危險的“未知水域”。他認為,朱棣是不會背叛諸如:“朕與你義如君臣,恩猶父子。”這樣類似於“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的話,他同樣自負的認為自己作為“明朝第一學子”,不僅學習好,也同樣不會在政治上吃虧的。

可他不知道,這片“未知水域”裏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歷來各種政治高手面對這樣的問題都必須要臨深履薄,而儘管如此,他們也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那更何況此時此刻大意囂張的解縉呢?

就這樣,解縉最終壞在了自己越來越露骨的表現下,説得文雅一點就是“不知進退”,説得通俗一點就是“過於囂張”,説得難聽一點就是“抓鼻子上臉。”

可悲,可歎,他原本可以光耀後世的一生,與其説是斷送在朱棣和朱高煦的雙手上,不如説是斷送在這位“明代第一才子”一時間的糊塗和自大上。

那在感慨之餘,從這位一聲跌宕起伏的明代第一才子解縉身上,又能深刻的領悟到些什麼呢?

當下的我們,常常會為了某些已經做過但做錯的事情惋惜不已,雖然説作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這種生活中小小的惋惜頂多帶給我們的是精神和心理上的過不去,伴隨的也只是自己對自己的幾聲埋怨而已。但遲早有一天,這種惋惜會釀成大禍。因為當你面對真正的決策時,你的機會往往也只有一次,所謂“成者王侯敗者寇”,並不單單指得是戰場上你死我活的鬥爭,同樣是在代指面對抉擇時自己心裏的拼搏。

而做事不三思更是導致解縉失敗的原因之一,歷史上孔孟都曾多次強調過“三思而後行”的重要性,“第一才子”的悲慘人生也迫使我們再一次明白了古人言的準確性。事實是殘酷的,當我們面對它們時,難免會慌亂,難免會自負。但千萬不要像解縉一樣,不經過認真的思考,就立刻參與到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中去渾水摸魚。此時,儘量去做一個觀棋不語的人,盡情地看着這些“跳樑小醜”表演罷了。

沒錯,歷史就是這麼殘酷,他既然能將一個人從悲劇的深淵抬舉到萬人之上的最高點,那麼他也同樣能做到將一個人從幸福的港灣扔向無邊的苦海。

第一才子解縉,你的故事終將落幕,而我自傾懷,君且隨意。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

聰明人的一生勵志後代,卻也值得同情。

“伯温,為何棄此書於此多日不讀?”鄭復初問。劉基恭敬一鞠,“老師,學生已具悉其要義,故不復讀。”

再聰慧的學生,都傲不得。鄭復初皺眉,細細問了一番,甚至天文地理,劉基的回答一律從容不迫,精湛透徹,想法乃是萬千學子所不及的老練成熟。

即日,鄭復初與其父道,“有朝一日,伯温必振興劉氏家族,光輝耀祖。”

幾年後,西蜀名士趙天澤出此言,“江左人物之中,唯此人為識務俊傑,天資聰穎,才通廣學,其才智堪比再世諸葛,絕非一般人也,他日必成濟時大器。”道聽之人一片譁然,何人得此譽?

劉基,字伯温,明朝開國第一謀士。

“夫君,為何啟程回青田,難道再不顧百姓?”

“君誤臣,必誤國,終誤民。憑我一己之力,杯水車薪。”此時他是元帥府都事劉基,被朝臣多次排擠的劉基,憤恨欲隱的劉基。

公元1360年。元朝腐敗,兵荒馬亂,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劉基不為所動,仍然退隱山林。

是日,下人來報,“先生,有客來訪,其自稱奉義軍朱元璋大帥之命前來拜見。”

風凜冽蕭瑟,呼嘯喧嚷,急劇吹落滿枝黃葉,終現出蒼天的虯枝勁骨。

是年,劉基提出“時務十八策”,不可謂不勞苦功高,因其謀略朱元璋攻下江西諸郡,並擊敗張士誠,北伐中原,完成帝業。

劉基嫉惡如仇,與物多忤,自是“正人君子”之流的眼中釘。並非妄自菲薄,但身處名利場,只好功成後身退,於洪武年初不再為相。儘管劉基藏身逃遁,委全大局,(朱元璋卻因小人鼓搗心生有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説法在朱元璋身上得到最好的反證。改成:可惜,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不是宋太祖。)

警覺的鳥會不停地飛以躲避危險,卻是弓箭最顯眼的目標,它們一生的行程再遠,也是可以輕易被時間遺忘的。我很驚歎,卑劣之人用膳時竟無一人噎死,不知劉謀士作何感想。有感想也無用,他的氣數已經散盡了。

洪武八年,虧的`明太祖“眷顧”,劉基離開的也不慢。那時沒發明眼鏡這玩意,所以人沒死,忠誠就看不見。“該走的人”走了,某位皇帝痛疾回首,給死人封爵升位,倒也造福了劉氏後代。

明朝的眼睛都在笑。是誰,在諷刺那微光裏,佈下的卑劣暗局?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1

20xx屆6班李嘉碩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被漢族統治的時代,明朝一直是史學家們評論的焦點,這個讓人"喜憂參半"的王朝也頗為神祕。暑假中我讀的這本《明朝那些事兒》使我進一步瞭解了明朝,以及其滅亡的真相。

不得不得不説,這一系列的七本書我都是笑着看完的,作者用風趣無比的語句展現了當年那段神祕的歷史,彷彿是想告訴我們:歷史要笑讀才能記住。而讀到第七本末尾,明朝經歷了所有封建王朝必須經歷的滅亡時,我卻笑不出來了。因為我深刻的明白了一個道理:滅亡是必然的,但如果不學習,故步自封,滅亡的會更快。

不得元朝末期,火藥技術得到了最大規模的發揮,使元朝的武器裝備達到鼎盛。火藥在明朝中期雖有所發展,但後期便將其荒廢,而清朝則從俄帝國學來戰術、戰法自然就"入關滅明"了。

不得"學習是一件必須努力做的事"——巴頓。這對於已經被"疾風驟雨"般的課外班壓榨得"心力交瘁"的同學們似乎有些太不公平了……

不得其實"學習"不應只是學習知識、能力,更重要的應該是學習別人的美好的品格和精神。這個暑假我去了日本。這個國家在一次世界大戰前還是未開化的"蠻荒之地",人們每天只知道吃飯、睡覺、打仗這幾件事,可"明治維新"時,人們積極學習西方思想、道德、制度,引進各種技術,使得國家不斷髮展,併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不得可能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但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追求更進步的思想,不研究更先進的"國防",歸根到底不學習,就是等待學習的人來反超你,來攻擊你,來親手覆滅你。一個原本強盛的王朝就因為自身的不奮進而加速覆滅。一個不可一世的人物不奮進就會加速落後。不能因為自己偶爾的成功而不學習,更不能因為自己一時的強大就放棄學習。

不得明朝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傳奇,無數的精彩從那裏走出,無數的文學佳作在那裏誕生,可歷史沒有"如果","永遠"兩詞,明朝已經淪為歷史,希望在未來類似的失敗不再發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2

回顧《明朝那些事兒》覺得於謙(被凌遲)、夏言、袁崇煥(被凌遲)、楊繼盛(很慘,一言難盡),楊漣,五人墓碑記裏的那五個人都死的太冤,張居正死後墳被刨了,可愛的王守仁同志死後被罵了四十年(這麼好一個人,太不公平),胡宗憲自盡了,戚繼光死後家無餘財。按理説魏忠賢應該被活剮(害死了那麼多人),王振、劉瑾、嚴嵩、石亨、温體仁、徐有貞也該活剮,可惜這幾位老人家沒那麼好德待遇,死的也太舒服,太草率了(失望)。

不管是看電視,看電影,還是看書,每次我都對壞人的死十分不滿意,唯恐他們死不乾淨,覺的`壞人死的太舒服,太痛快了。壞人都應該拉出去凌遲,活剮(這是應得的),要麼就是把命留着,再管吃管喝,然後還不讓他死(壞人十有八九很怕死,不怕死的也有,比如漢奸劉魁勝),又不讓他好好活,慢慢折磨,每天揍一頓,或者割上一刀,辣椒水啊,老虎凳都用上(有點惡毒了),聽他號叫,這才叫報應,才解恨。

可惜世界世唯物的,我們也沒有一直翻舊賬的習慣。只希望這個世界上,壞人啊你別太壞,好人啊你別太迂腐、太寬恕(會被人利用)。因果報應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但多行不義必自斃還可以信一信。

世界其實是很不公平的(事實),但是想到唐伯虎潦倒背後(電影、電視劇裏那個瀟灑的唐伯虎都是假的,不可信),有那麼高地藝術成就,徐文長科舉落第(一輩子就是個秀才),後半輩子孤苦伶仃(瘋,殺妻),渾渾噩噩,許多看到他的成就,佩服的願意做青藤門下的走狗(鄭板橋,還哭着喊着,要……)。再看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王守仁(聖人,和王守義<十三香>沒有關係)有心學傳世,孔尚任(官運不通)有《桃花扇》,連前幾年免除農業税,也要歸功於黃宗羲的一條經濟規律。想象我們還是挺幸福的。這次就到這兒吧,這段歷史也就到這兒吧,好多故事太沉重,卻無法掙脱,現在結局了(暫時),終於可以輕鬆一下子。

有人説懷舊不好,不知道,翻翻與歷史有關的書,算不算懷舊呢。但我還是記住了一句話:有富可敵國的財富,有傾國傾城的容顏,有博覽羣書的智慧,都不算強大,一個人只有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3

在歷史的長河中,“皇位”總是散發着它那長明不滅的光芒。就如毒品,只要碰觸到它,便會成癮,且永無戒除之法。

我們都知道,皇帝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當的,且不説皇位交接之變化無常,就僅是每日政務,便讓人吃不消。但仍有那麼多人不惜用生命來下一把豪賭,冒着不擁皇位便入鬼門的風險,也要坐上那個至高無上,卻又遙不可及的寶座。為什麼?試想坐在皇帝的寶座上,受萬人矚目的成就感和説一不二的權威吧,這便是原因了,即便是死亡的.晦澀也不能掩蓋它的魅力的原因。

如朱棣,為它奪了建文帝的皇位,即便那是自己的侄子;再如朱祁鈺,為它奪了朱祁鎮的皇位,即便那是自己的哥哥。

“從此,任何敢於觸碰他權威的人都將成為他的敵人,朱祁鎮也不例外。”而原本,朱祁鈺並不想擁有皇帝的榮耀,可最後,到底還是臣服於那個至高無上的存在——皇位啊,確實改變了太多太多的人。

這是一個複雜的世界,恰如一面無暇的鏡子,真實地,照出了人性的醜惡。如若一人得勢,他身旁的人都會擁戴他,如獲至寶;可當他墜入深淵,原本那些人不僅不會成為救他一命的樹藤,甚至可能是令他毀滅的最後一個契機……

雖説人性本惡,卻總有一些例外,讓我們看到世界的美好,如錢皇后,即便朱祁鎮被俘,被全世界所拋棄,她仍堅守自己的誓言“我會等你回來的”,因為那人,再怎樣,也是自己的夫君;如袁彬和哈銘,在那艱辛的歲月中,始終守在朱祁鎮身邊,不離不棄……

外表與行為粗魯的人並不可怕,就像也先,至少待人真誠;外表温文爾雅,內心城府頗深的人才最可怕,心口不一,行與言違的人,才最惡毒。

這是一個複雜的世界,利益、慾望、虛偽、醜惡,令人的內心不再澄澈,做一個簡單的人,往往是最困難的,沒有人天生善良,沒有人本質仁厚,只有在歲月的流逝中,我們才能撿拾一些美好,填補自己的內心。做一個簡單的人,最難,也最美好。

在這複雜世界裏,也有真誠,不是嗎?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4

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

——題記

在這個冬天的一個晚上,我長出一口氣,合上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我讀的很舒服。那七本並不厚的書,寥寥數千頁,卻概括了大明三百年,明朝十六帝。

雖每個人物着墨不多,但通過此書,我認識了一個人——張居正。

後世評價他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可我通過此書,看到的,是一個孤單地與整個文官集團搏鬥的人。

他是一個天才,身負絕學,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懼危險。他推行考成法,“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實行一條鞭法,使“自正(正德)嘉(嘉靖)虛耗之後,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但也因此,這位大明首輔招致整個文官集團怨恨,在其逝世後身敗名裂。

我曾無數次問他:“你這麼做要幹什麼?為了什麼?”我拼命地從書中查找原因,最後,我知道,在嘉靖二十九年,他看到了“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這一切不禁使他側然心動。那一刻,我不禁流下了兩行熱淚。

官場的黑暗、內閣的鬥爭、朝廷的腐敗、邊防的`廢弛使他變得圓滑,深諳厚黑學,混跡於朝堂之中。但是,他的心始終沒有變黑。他忘不了少年時遠大的抱負;忘不了初入朝堂時誓要報效國家的慷慨激昂;亦,忘不了故鄉江陵,大明帝國數千萬窮困的百姓!

這一切使其剛擔任內閣首輔時就推行考成法和一條鞭法,在整個官場,他是唯一的一條清流。自始至終,他一直都是一個人,一個人孤單地在與整個文官集團拔河。他可以忍受文官集團和地方官員的怨恨。無他,只因他知道,這個世上有一個羣體,很窮,很無奈,窮到易子相食。他要拯救這些螻蟻小民,也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成就一個輝煌的、富國強兵的,萬國來朝的大明帝國!

試問,如果有一天,你想要的都有了,權勢、名譽、地位、財富盡在你手。你還會不會想去幫助那些弱勢羣體?倘若你選擇了施以援手,可若代價是你的身家性命、名節和健康呢?張居正不假思索地選擇了,是。他做到了——

在其位,謀其政。

古云:“生子當如孫仲謀。”

我雲:“為官當如張居正。”

張居正,讓我尊你一聲,先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5

在明朝洪武年間,一個普通的清晨,深山老林裏的一座寺廟裏,一個小和尚剛睡醒,伸着懶腰,那不是朱元璋嗎?藍玉的驕兵悍將們又往北方奮勇殺敵。朱棣騎着馬,威風凜凜,後面的籠里拉着朱允炆,那副無用至極的模樣閃現在眼前。而朱厚照還在水邊釣魚,偉大的哲學家王守仁早已在龍場悟道。北京城內,夏言、高拱和徐階正在爭奪內閣首輔的位置,孤膽英雄楊繼盛在監獄裏刮骨療傷。軟弱無能的朱由校還在任由魏忠賢擺佈。崇禎垂頭喪氣、哭天喊地地上吊自殺。

讀完這本書,令我印象最深的無疑是朱元璋這位皇帝了。他從小家境貧窮,後來父母雙亡,不得已出家當了和尚,卻被人告發,走上了南征北戰的起義之路。經過了龍灣的.激戰,鄱陽湖上的刀光劍影,浩瀚的沙漠追擊,朱元璋有驚無險地登上了皇位,創建了大明王朝。他在位期間,恢復農業,愛民如子,掃蕩北元,開創了一個太平盛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君、好皇帝、好父親,對中國的歷代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但是,他在位後期亂殺功臣,把許多治世能臣都埋沒了,又廢除了丞相制度,為後來的宦官執政埋下了禍根,將大明王朝推向了滅亡之路。在這一點上,朱元璋創建了大明王朝,同時也成為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