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邊城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9.95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邊城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優選】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1

命,順命而為,或有不甘。逆命而為,何其困難。

平淡,樸實的生活,乾淨,利落的文字。卻看的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好似我此刻就在那邊城,好似我也是親眼見證了他們的故事。文中那説不清道不明的愛情,翠翠明白自己的心,她有着邊城小女人羞怯,善良,純粹,美麗的模樣。大老,二老同時喜歡上她,這是翠翠的錯嗎?那又憑什麼要讓翠翠來承擔這悲劇的結果。愛情不應該和其它任何事情來相提並論,不應該受到其它任何事情的影響。即使我知道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這都不可能實現,所以,大多時候都是留下永遠的'遺憾。畢竟捨不得死,生活就依然得過下去,管你悲傷或快樂,你也只是茫茫人海中的滄海一粟。

看到爺爺安然死去的那一幕,眼淚配合的留下。兩個相依為命的人,終有一個人先去了,剩下的那個人還得帶着一切的過往和回憶,堅強的活下去。我心中的翠翠,不嫁大老,不嫁二老,不被愛情牽絆,不受世人憐憫,帶着爺爺的期望,遠走高飛,浪跡天涯,不再回頭。

在繁世中待的越久,便越是嚮往那一份寧靜。

邊城讀後感2

初讀《邊城》已經是國中時候的事情了,雖然過去了很久,但是翠翠那個單純善良、不諳世事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在我腦海裏,剛開始看時,我主要就是圍繞着翠翠與儺送兄弟倆的糾纏不清的曖昧的愛情故事來看的。

一、這個人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也回不來了

這句話是我對這部小説印象最深的。在第一次看小説的時候,我的情感幾乎就是傾向於儺送的,從最初的翠翠和儺送的邂逅,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老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但是或許也正是因為翠翠的靦腆羞澀,把心事藏在心裏,才導致了大老的意外死去,二老也因大哥的死去而將愛意深深埋在心裏,選擇了遠行,留下了翠翠一個人。

翠翠和二老之間的愛是美麗的,也是單純的,單純得就像紙那麼薄,一不小心就會碎了。

二、翠翠和爺爺的相依為命

邊城讀後感3

翠翠,文中的一名十五歲的小姑娘。她可以被認為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中最美好的一個人物。她十分關心自己的爺爺,爺爺也愛她。但是,卻很少有人理解他。

就在一個端午日,她來到河街旁看龍舟,看見了船總順順家的儺送二老在龍舟上,一見鍾情,愛上了他。正巧,他們家的天保大老和儺送二老都愛上了她。但中寨團總看上了二老,要用碾坊做陪嫁把女兒許給二老。而老十分痴情,寧肯撐一輩子渡船,也不要碾坊。翠翠不願表白,希望二老來提親。可大老走車路先來提親。稀裏糊塗地被爺爺婉拒了。

於是兄弟倆比賽半夜唱歌,讓翠翠挑選。大老自知不是對手,出去做生意了,但出了意外死了。二老全把這件事當做翠翠引起的,也離家出走了。在一個風雨夜,爺爺死了。翠翠才知道,他們為了她才比賽唱歌。翠翠希望二老快點回來。

翠翠和兄弟兩個都十分痴情。而爺爺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説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他們的結局都十分悲慘。翠翠和楊馬兵孤獨地守候着儺送二老的歸來。這能看出湘西邊城的樸素的民風民俗。不管錢財的誘惑,執着地選擇自己喜歡的,這才是愛。

邊城讀後感4

讀罷《邊城》,腦海裏留下的只有一片青翠的綠色,那種綠不同於油畫家筆下沉穩厚重的墨綠,也不同於水墨畫中輕描淡寫的石青,而是一種純粹且通透的青翠,翠得發亮,翠得瑩潤,翠得彷彿能憑空沁出芬芳的水氣,翠得彷彿草木間所含的天地靈氣都劈面撲來。

想必是沈老先生難以忘懷故鄉的葱翠,所以他賦予女主角同樣秀麗的名字——翠翠。翠翠就如同白娟前的一條靈巧繡絲,烏黑油亮的髮辮透露出青春的氣息。她一跳,白娟上就出現了一片鬱鬱葱葱的樹林,她一笑,白絹上就現出了一座玲瓏的吊腳樓,她走得越遠,白娟上的景象就越多,當她拿起那支古舊的船槳時,一座湘西邊城的.全景便躍然展示在讀者眼前。

發乎情,止乎禮。翠翠的愛情似乎戛然而止,年復一年的渡船上何時才會重現當年那個翩翩少年的身影?死亡建築起一道看不見的橋樑,被橋樑生生分開的愛人可還能重聚?年復一年執着等待的翠翠不知道,最終允准這段姻緣的順順也不知道。若是回來,便是愛情戰勝了死亡,若是沒有,那麼倫理終究高於情感,無論結局如何,茶峒裏的人們都真誠地活着,他們不愧於天地,無悔於自己,淳樸而高貴。

邊城讀後感5

故事到底發生在我的國,講故事的到底是我的語言,所以這故事讀起來就是親切,就是舒服。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如湘西夜晚的月光般空明,又如渡口前那條溪水般清澈。小説裏所有的感情和衝突,都如流水般緩緩地進行,緩緩地就像小説裏茶峒人的生活,又緩又穩,在那個年代,這種平靜安詳似乎不那麼真實。

然而我卻相信這緩和穩是真實的,在那樣一個時代,在那樣偏安一隅的縣城,除了歲月,似乎沒有什麼可以撬動美好到一層不變的生活。小説裏的小城幾乎被世界所遺忘,那裏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和諧,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貴的賤的,都是如此的親切可愛,讓人懷疑這只是作者理想中的世界。

然而我卻相信這是個現實中的世界,在被兵亂、鴉片糟蹋之前,那些僻靜的鄉村,那些被高山碧水環抱的縣城,那些只有勤快勇敢的行腳商人來去的地方,必然會有些與歲月同行的美好道德,任生老病死,人事代謝,牢牢把持着生在其中的一代代人的行事規則。

邊城讀後感6

看完沈從文的小説《邊城》,在讚歎作品的精妙華美之餘,一直在想作者究竟想寫出什麼?就象描摹一個人除了他(她)外部的健康、美麗之外,靈魂又是怎樣的呢?作品中的翠翠,一個小女孩,她:“簡單、善良、孝順、乖巧、勤勞、樸實、執拗、堅強、追求。”這還不夠,作品似乎還有更多的承載,更大的容量。在行雲流水的字裏行間,在巧奪天工的山水畫面,在栩栩如生的眾人相中,在恰似一台恢宏大氣的舞台藝術劇裏無不流淌着“忠孝禮義廉恥”這中國儒學的魂。

小黃狗對主人的忠,翠翠對外祖尐父的孝,茶峒小城人的温良恭儉讓之禮,翠翠外祖父去世後,小城鄉親幾乎傾城出來幫助女孩發喪,辦完喪事後且留下了老馬兵繼續照料翠翠和渡船的義。

而廉恥便是:自尊、自信。翠翠拒絕了茶峒鄉親們的憐憫、同情,以為外袓父守墳為由,堅持繼續在茶峒小溪上一邊擺弄渡船為鄉親們服務,一邊等待着他心裏深愛着的船總順順的'老二的歸來,表現出一個山村鄉鎮女孩對人情、人性、愛情極其單純的執著的追求和極大的自尊與自信。

而這些,正是今天我們許多地方,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缺失掉的!

邊城讀後感7

事實上我在高中時已經讀過了《邊城》,那時語文課本上有《邊城》的選段。我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感覺挺有意思,於是自己課下把全文讀了,但是那時讀得匆匆,對這本書的印象就只有民風的淳樸,和最後開放式結局帶來的懸念。寒假稍有空虛,我便重讀了一次《邊城》。再讀這個故事,也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這部小説當中美麗的鄉村景色,祥和平靜的生活,淳樸的民風了。這裏的人寬厚友愛,相互之間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這是小説中茶峒的美麗景色,在這樣清新美好的環境中,所有發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哀,人間百態,世間冷暖,都彷彿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淌。

邊城讀後感8

放棄碾坊,而要繼承一個渡口,在這種物慾橫流的年代,算是清新的超俗;她長得很好看,就像是觀音,這是千年英雄難過美人關的定律,那樣血濃於水的手足也沒能打破。

每一個女子的心中都有一個夢,歌聲託着靈魂在巖邊採摘虎耳葉,每一個女子心中都裝過夾着鹽巴的蜜糖,澀澀地甜;多少男子都想天真的想走回浪漫的馬路,在月亮升起的初夏,為心上人在山頭上放聲歌唱……

不是每種放棄都要選擇生命的完結,會水的鴨子溺死在水裏,誰都有理由去懷疑!不是單純善良就可以逃離生老病死,再親的`親人,不論我們怎樣的依戀,仍就會在生活的軼跡裏越走越遠,直到我們陰陽兩邊,所以,要會學給自己一些空間。

那個人或許永遠都不會回來,或許明天就會回來。生活總是這樣模凌兩可的給人希望,可是,我們真的需要,不是嗎?

我關上燈,藏在被子裏,瑟瑟的抽泣,為了生命中一切無法挽回的遠離……

邊城讀後感9

祖父是個閲盡人世飽經風霜的人。在祖父身上流淌着熾熱的愛,也存在着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似乎他一生的目標只為翠翠求得幸福,使她活的快樂。但他卻未曾探造孫女的內心世界。

翠翠內心雜亂落淚之時,他只是用語言激勵她講:“不許哭,做一個人,不管什麼事皆不許哭,方才配活在這塊土地上。”強勢的話語下卻也不乏祖父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為了讓翠翠相信有個好歸宿,也為了讓翠翠不重蹈母親的悲劇,他去探天保的口風,詢問孫女對二人的看法,甚至去隱瞞二人唱歌求親的事情。祖父做事過於保守,他一直講究着何樣做才能萬無一失,那些在他看來似乎能幫翠翠的.做法,卻適得其反,得不到孫女的理解,也造成了很多誤會,甚至間接造成了攤送溺水的悲劇。

最終那個雨天,祖父心有不甘的永遠的閉上了眼。

而翠翠也在湖邊等待着那支歸期不定的小船,也等待着自己期望已久的愛情。

邊城讀後感10

看完沈從文的小説《邊城》,在讚歎作品的精妙華美之餘,一直在想作者究竟想寫出什麼?就象描摹一個人除了他(她)外部的健康、美麗之外,靈魂又是怎樣的呢?作品中的翠翠,一個小女孩,她簡單、善良、孝順、乖巧、勤勞、樸實、執拗、堅強、追求。但這還不夠,作品似乎還有更多的承載,更大的容量。在行雲流水的字裏行間,在巧奪天工的山水畫面,在栩栩如生的眾人相中,在恰似一台恢宏大氣的舞台藝術劇裏無不流淌着“忠孝禮義廉恥”這中國儒學的魂。

小黃狗對主人的忠,翠翠對外祖尐父的孝,茶峒小城人的温良恭儉讓之禮,翠翠外祖父去世後,小城鄉親幾乎傾城出來幫助女孩發喪,辦完喪事後且留下了老馬兵繼續照料翠翠和渡船的義。

而廉恥便是:自尊、自信。翠翠拒絕了茶峒鄉親們的憐憫、同情,以為外袓父守墳為由,堅持繼續在茶峒小溪上一邊擺弄渡船為鄉親們服務,一邊等待着她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出一個山村鄉鎮女孩對人情、人性、愛情極其單純的執著的追求和極大的自尊與自信。

而這些,正是今天我們許多地方,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缺失掉的!

邊城讀後感11

沈從文的名字應該是在書城看過吧,那時對他沒什麼瞭解,也沒什麼興趣,只是單純地認為這個名字很乾淨。之後認識他便是讀了他的小説《邊城》。

《邊城》這部作品與作者名字一樣純潔,那裏描繪的一片藍天,白雲,流水,人家的仙境,那裏沒有世俗的喧囂,沒有欺詐與蠻橫,每個人都是淳樸友善的。翠翠,一個天真調皮,孝順貼心的女孩;船伕,一個憨厚和善的'老人;二老,一個不慕虛榮,超凡脱俗的男兒……

《邊城》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純純的情感,淡淡的哀傷。這輕描淡寫地情節,卻帶給人割心般的疼痛。大老,二老同時喜歡上了清純的翠翠,可翠翠只喜歡那個兩年前幫助過她的二老。我隱約感到悲劇即將開演。果真不出我所料,大老開始向翠翠提親,二老卻要面對碾坊與撐船的選擇。還好,最終,翠翠沒有答應,而二老也表示出要撐船的意願。

邊城讀後感12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邊城》裏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着做渡船伕。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迴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採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邊城讀後感13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描述着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人間往事,卻透露着令人嚮往的淳樸民風,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

《邊城》裏的人情亦如水,細水長流,卻不是如水一樣無色無味,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閲讀的時候,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一個堅強的老人,同樣有着每一位老人都擁有的.那份慈愛,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裏一個人承擔。

不由的感慨,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結局或許不盡如人意,但不由得為祖孫間的關愛,兄弟間的情誼,男女間的感情而感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片悠然的土地上孕育着這樣一批有着淳樸,美好心靈的人。

邊城讀後感14

如詩如畫的江南,一切如此的靜美,淳樸的鄉情如多年的酒肆意飄香,濃濃的親情給人以純粹柔美的感受,萌動的愛情,如朝露般澄澈透明。這是一部純情的詩歌,展現了一種優美、柔和、乾淨、自然的人文。情節的推進緩慢自然,不讓人糾纏於故事發展,而是靜靜的享受這種意境。結局是等待,沒有戛然而止的結果,更讓人意猶未盡,越是簡單越是走進心靈,更能打動靈魂,給人帶來感動和回味。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像是一幅江南水彩畫,你讀着那文字裏的一磚一瓦,便能感受到那門前的`潺潺流水。主人公翠翠同樣有愛她的爺爺,給人的感覺和《呼蘭河傳》很像。不同的是,《邊城》以少女情竇初開的愛情為線索,講述了那簡單真摯的情,那毫無雜念的情,同時又是人間可遇而不可求的情。這情,就像結局所説的那樣——“魂牽夢縈的人兒哪!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若即若離,讓人心疲。

邊城讀後感15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

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

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説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