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邊城》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16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薦)《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 篇1

一讀《邊城》,悲歎哀婉。再讀《邊城》,餘音婉轉。三讀《邊城》,細品漫談。

當我第一遍讀《邊城》的時候,在我腦海中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翠翠,以及她那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她是那麼活潑,善良的一個女孩子。像她周圍的山水一樣,單純、明淨、健康。在一次端午節後與儺送的偶遇,讓翠翠的心顫動了。只是這注定是一場悲劇。爺爺的木訥和猶豫,沒有“碾坊”作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都成了對翠翠與儺送的阻礙,也釀就了最後的悲劇。

再讀《邊城》,感染我的已不再是翠翠那令人可悲的`愛情了,而是茶峒的美麗景色和天保儺送之間的兄弟之情。“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茶峒景色秀麗,風光無限,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片段便讓人感受到了無限的美好、淳樸,竟似世外桃源。

而在這個世外桃源一樣的地方,還有一對兄弟,天保和儺送。他們長得英俊,又學得一身好本領,既豪爽又義氣,在當地盡為人知。因緣巧合,他們兄弟二人同時喜歡上了天真善良的翠翠。為了弟弟的愛情,哥哥天保主動放棄,外出闖灘卻意外而死。弟弟儺送自認有愧,也出走他鄉。雖然哥哥死了,但我還是看到了兄弟之間濃濃的感情,看到了人性美,看到了哥哥對弟弟的愛。

三讀《邊城》,是細細的品味。一條小溪,一座白塔,一條渡船,一户人家。是碧溪岨的景色。而秀麗的山水和淳樸的民風是湘西的民風。只是時光荏苒,溪水依舊東流,白塔卻轟然倒塌;渡船依在,人家已散。碧溪岨的渡船上的擺渡人早已由七旬老人換作妙齡少女,痴痴地等待着:“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留下了淡淡的傷,淡淡的悲,淡淡的無可奈何……

《邊城》讀後感 篇2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慈祥善良的擺渡老人,乖巧伶俐的孫女,還有一條黃狗。他們靠渡船為生,過着淳樸快樂的生活。

《邊城》就是這樣在我們面前展開的,為讀者描繪了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一切都是那麼淳樸,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可美好總是存在那麼一些不可避免的缺憾。《邊城》為我們展現一場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黯然駕船下辰州,卻不幸遇難。天保的永遠離開在儺送和翠翠之間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即使儺送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雖然我希望翠翠不用白等一場,希望故事能有一個美滿的結局,能為茶峒這個美麗的小山城添一分亮麗色彩。但我更相信“明天”再也來不了。無論是公主和王子,還是灰姑娘的故事,永遠只可能發生在童話故事裏。小孩子總相信,即使遇到了挫折和失敗,但結局總是美好的。因為他們還活在完美的童話世界裏。可是,長大了,明白了,也懂了現實總是現實,而“童話裏都是騙人的”。《邊城》是一個有關愛情的`故事,可它不是那些賺讀者好心情的言情小説。它描寫了一段現實中的愛情,一段有喜有悲,又笑有淚,戀愛過後也可能曲終人散的愛情。

這或許不是一段令人滿意的故事,卻可讓我們享受其中。不要糾結於他的不完美,這也是一種生活的體驗。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裏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裏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裏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温馨。

《邊城》讀後感 篇3

《邊城》的開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裏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的城市裏,這種現象幾乎絕跡,所以不難看出,作者沈從文對這種安靜的農村生活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對此的懷念。

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圍一切的一切都是美麗而又的,但“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別人看”,

這又好像是為了襯托後來翠翠的不幸。所以説不同的人不同時間讀同一部作品會有不同的感受。

本應該是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無從實現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無疑是對翠翠的打擊。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嗎?作者最後留給我們的看似矛盾的問題,恐怕只有作者一個人才能回答了。

《邊城》讀後感 篇4

好書,太有名了,所以能夠分析的東西前人都已經説盡。

但是正是因為這本書太好了,看完之後感覺不寫點什麼不行,對不起它。

所以隨便扯一下。

沈從文只接受過國小教育,後來來到xx大學旁聽。但是寫出來的文字樸實優美,極富靈性。

所以説寫東西是靠天賦的。

張佳瑋認為沈從文的文字像是東晉到劉宋時期的,古樸乾淨那種;而汪曾祺得了沈從文的一部分真傳,寫的是明文,熱鬧明快許多。

邊城最迷人的地方在於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一般的世界,有人將之稱作“鄉土中國式的”。語言清澈純淨,所以筆下的xx邊陲也是清澈純淨的。

人情淳樸自然,青山綠水環繞的茶峒城是商賈來往的交通要道,卻又顯得那麼安寧靜謐,彷彿與世隔絕,就連天空也悠遠澄澈,令人心安。

與其説是一個世紀前的xx邊陲,倒不如説是沈從文心中的一個夢。

而與其説是沈從文心中的一個夢,不如説是古往今來每個中國人心中的那個世外桃源。

這樣的烏托邦有無數多種形態,作者寫出的是自己心目中那種。

當我們讀到這座靜謐美好的邊城,就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心中的那個夢想與之重疊起來。

當然,沈從文筆下最終還是個必然的悲劇。

美是留不住的。沈從文先生只能抓住美的轉瞬即逝,隨即停筆。再寫下去已經沒有必要了。

而用這種柔軟緩和的筆調寫出來的悲劇,反而更能深入人心。

圮塌的白塔重新修好,但時光已隨流水逝去,爺爺長眠,二老有可能隨那夜的兩顆流星一起劃落,也可能“明天”就回來。

沈從文自己説過,“你們欣賞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後的熱情卻忽略了。”

寫《邊城》是在1934年,當時的'沈從文滿懷一腔熱血。也正是因為他的熱情和追求,也許是最後的鄉土中國風情,在他的文字中留下了背影。

隨後就是無休止的動盪,再然後是開發與建設。交通方便了起來,xx邊城失去了其神祕性。無數人來到這裏尋找過去的茶峒,尋找那個失落的渡口和山上的白塔,尋找自己心目中的邊城。

但是,畢竟還是少了些什麼。

回不去的。

《邊城》讀後感 篇5

捧讀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書,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雲縈繞於心間。恍惚間,似來自原始山野的清風,輕拂面頰,如夢如幻。作家以真摯的感情,優美的語言,詩意的情緒,把我們帶入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時空裏,讓我們陶醉於一曲清新悠遠的牧歌聲中。在工業文明昌盛的今天,《邊城》所帶來的不僅是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境?

小説沒有曲折複雜的情節:翠翠在滿眼葱蘢的山林中無知無覺地長到了15歲,她的世界裏除了爺爺、黃狗和渡船,如今心中竟湧出了“薄薄的淒涼”。翠翠和二老間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為作家娓娓道來,點染着清風白月,浸潤着流水淙淙。青春的夢如一顆晶瑩剔透的玻璃球,被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合爺爺的離世碰撞得支離破碎——夢的碎片,卻留得主人公用她稚嫩的雙手在餘生裏日復一日地撿拾!這樣的結局怎不令善良的讀者為翠翠的命運祈禱:青春的夢幻,請你駐留!

然而,愛情並不是小説的全部。作家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寧靜古樸的湘西鄉間的景緻,展現出小説人物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純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與那温柔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夢境。作家敏鋭、清醒卻萬分痛苦地預感到,隨着“城市化”,“現代化”的愈演愈烈,這樣的邊城和邊城裏自然古樸原始和諧的關係,將夢境般一去不返,僅僅存在於古老的回憶中。更深一層來説,沈從文崇尚自然狀態下的人性——一種野性的生命力。以他的價值取向看,“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城市化”是人類退化的根源,他擔心這種自然的人性將為崇拜物質的功利和擴張慾望的人性湮沒,因而着力為現代的都市人呈現另一種生活,另一種人情,呈現出他所認為的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狀態。與其説《邊城》帶給讀者一個親近自然的夢,不如説沈從文希望通過這部小説,把他靈魂深處的吶喊告知現代人,希望親戚人們由衷的共鳴——自然的人性啊,你不要是易碎的夢,請你駐足,像那邊城裏的小溪,永不幹涸!

有人説,世間最痛苦的人是藝術家,因為他們最敏鋭地看見美的逝去,可是世間最快樂的人也是藝術家,因為他們可以活在自己編織的夢境裏。而我要説,今天最幸運的人是《邊城》的讀者,因為這些人心底存留了一個夢,它駐足在湘西的一座邊城?

《邊城》讀後感 篇6

在一個安靜的小鎮上,住着這樣一個家庭,他們勤勞的祖父和他聰明活潑的孫女住在一起。從他們身上流淌出來的,是察加人的淳樸和純樸,勞動人民的勤勞和能力,底層人民的貧窮,更有甚者,——,一個當時無法形容的東西,混雜在這個時代。

徐是勞動人民特有的淳樸。祖父在渡船上堅持了150年。這是忠於職守的表現,還是沒有別的辦法?沒有一個人不想成為像王這樣的大財主。“他掌管這艘船50年了。他死了!”我聽到崔璀令人心碎的哭聲,翻書的手停了下來。一股強烈的悲傷纏繞着她的指尖,漸漸遠去。我的祖父和崔璀太簡單了,從過渡時期的人那裏得到一枚銅幣作為禮物被認為是對公職的褻瀆。我甚至在船艙裏一直呆到死,大概是想着渡船直到死。

也是底層人民的孤獨,一場意外造就了崔璀。她很聰明,跳得很快,但她不敢染指輪渡事故的一切。因為她痛苦,她會羨慕大家女兒受傷的銀手鐲;因為生活艱難,她不得不自食其力,她的祖父和渡船就是她的一切。“崔璀,爺爺不在,你會怎麼樣?”還是那種瞬間攫住我心的強烈悲傷。這句話在我看來完全變成了“崔璀,爺爺不能更好的答應你。如果爺爺去了,你怎麼能站在這裏?”一個深愛暈,一個單純,略帶苦澀的愛。

更是天命。命運,多麼簡單的一個詞,卻從《邊城》學會了一個酸酸的命運。崔璀沒能收穫自己的`愛情,天寶意外溺死;本能地再次找到了自己的愛情,而她的爺爺卻被困在了太公王編織的謊言裏。崔璀本能地抓住了最後的機會,她逃跑了。難道一切不都是天意嗎?她沒有輸給軋機,沒有輸給太公王,她只是輸給了命運。這種命運,痛苦是你無法控制的。我想為她感到難過,但我知道失去一切也是因為她懦弱和對世界的無知。

你在責怪誰?怨天尤人?沈從文用細膩的筆觸畫了一幅畫卷,生動地揭示了一代人、一個時代。“這部作品可能只給他們一點點留戀,或者只給他們一個苦笑,會給他們一個噩夢。”“但也許同時,也許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沈從文這麼説。

是啊,從《邊城》的苦痛中,我開始反思,人為什麼不與命搏呢?一味的怯懦與逃避只會造就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失掉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人是不是應該懷一份執着的心,去爭取本該屬於、本能屬於自己的東西呢?

《邊城》讀後感 篇7

20年始讀的第一本書是《邊城》,這本書不只有邊城,還有一些沈先生的其他短篇小説。

對沈先生的瞭解,是從《合肥四姐妹》開始的,我一向對痴情的故事情有獨鍾,所以對他與張兆和的感情的經歷羨慕不已,卻忘記去讀沈先生的著作,這本《邊城》已經在家兩年了,只因搬家時它不小心跑到了我的面前,於是我便順手拿來讀。

沈先生的文章會讓人過目不忘,其最重要的原因是風格獨特,筆風清新純樸,折射了人性的本善。讀來就像喝了一杯温淳的茶,可回味,也可讓人愉悦。

民國許多大師都留過洋,學貫中西,其文章的故事也與當時的知識分子相關。許多引用,比喻都出自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記得第一次讀錢鍾書的《圍城》,對其中的諷刺拍案叫絕,佩服錢老的文筆鋒利又不失幽默。但讀了沈先生的文章,才感慨中國的文學本應是這樣子的,寫鄉土,寫鄉土的水,寫鄉土的山,寫鄉土的人,還有鄉土的故事。 ?我們中國人之與外國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這片鄉土。這片鄉土孕育的我們,有着不同他國的.人文情懷,更不同他國的思想境界。《邊城》中的翠翠,儺送,裏面的每一個人都是善良的中國人的真實寫照。翠翠是真善美的化身,儺送正是樸實善良的完美情郎的代表,他們之間的愛情更是隻有中國人身上才會產生的感情。雖然是短遍小説,卻勝過了許多史詩般的長篇愛情小説;雖然沒有輾轉反側情節,卻勝過了許多你儂我儂的纏綿。這是中國,是生長在這邊鄉土的人寫的故事,只有這樣才能代表中國,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沈先生會被兩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吧。

推物及人,沈先生也必是善良淳樸的,甚至有些天真。他痴痴愛着張兆和,三年幾百封情書,問世間哪個女子不動情?可惜愛情與婚姻不同,愛情只需濃烈的感情,而婚姻則是在長久的陪伴中相互瞭解。張兆和作為新時代女性,不能理解沈從文的痴,也不能理解他的真。他們的婚姻像一杯烈酒,明知它的烈已經入骨,但卻難以開口表達。可見,愛情較婚姻的學問還淺得很。愛情可以在幾次失敗後懂得自我保護,但婚姻常使人一生摸索也難悔悟。

這樣的人,不出意外地在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浩劫中中槍,沈先生也曾像老舍一樣選擇結束生命,清終難抵抗濁的威力,只能請歷史分辨。幸運的是沈先生存活了下來,而後棄筆再無作品,是何等的悲愴才使一個人放棄了一生的所愛啊~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識人?”,誰不是在心裏這樣想的呢?

《邊城》讀後感 篇8

中時第一次讀《邊城》,急匆匆地,有點心焦,只顧着在書中找尋翠翠的愛情命運,讀完之後大發感慨、歎息、傷感。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一開始我對於翠翠在那美麗的黃昏所感覺到的“薄薄的淒涼的味道”很不理解,想了許久,似乎有了點模模糊糊的感受。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都一直記得那種感覺。

第二次讀《邊城》,我已是大學一年級學生。在文學院接受了點文學薰陶,於是不再急於情節,細細讀來。看到的不再僅僅是翠翠、儺送以及天保的愛情故事,而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放在了書中描繪的寧靜、美麗的世界裏,品味那淳樸、善良、真摯的人性之美。讀完之後還閲讀了沈從文的傳記和一些賞析文章,知道了沈從文對那片土地的特殊感情,知道了他的古樸的寫作語言精煉生動而又貼近生活。這以後再回顧《邊城》,又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

今天三讀《邊城》,即將大學畢業的我已經積累了許多文學理論知識,但我卻只能默默無言。心靜如水地讀完,依然有一種淡淡的心酸繚繞心間,久久不能釋懷。“美麗會讓人心變得脆弱”,我忽然想起這麼一句話,頓覺深有同感。

沈從文先生在《〈邊城〉題記》中寫道:“因此這個作品即或與某種文學理論相符合,批評家便加以各種讚美,這種批評其實仍然不免成為作者的侮辱。他們既並不想明白這個民族真正的.愛憎與哀樂,便無法説明這個作品的得失——這本書不是為他們而寫的。……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我這才明白對於我來説,默默無言是對的。“這個民族真正的愛憎與哀樂”又豈是我所能把握。對於《邊城》,我沒有妄加評論的權利。雖有溢美之詞藏於心裏,欲開口言説,才發覺根本找不到合適的言辭來表達。用沈老先生的話來説,這種讚美“不免成為作者的侮辱”,我想受侮辱的不僅是作者,還有《邊城》。或許《邊城》本身就是《邊城》的最好詮釋和概括,除此之外,任何的對《邊城》的評論都是拙劣的。在《邊城》這樣的作品面前,只要安靜地欣賞,細細品讀就好。

去年電視劇《血色湘西》熱播,我也曾痴痴守候觀看。電視畫面唯美,情節跌宕起伏,愛恨情仇,生生死死,可謂精彩動人。當時一直覺得《血色湘西》是根據《邊城》改編的,二者很有相似之處。今三讀《邊城》,不以為然。

我想《邊城》不僅是沈從文的故鄉,而且是你的、我的、所有人的故鄉。

《邊城》讀後感 篇9

原來讀書也是要心境的。有時候,一本書可以拯救自己,比如在我最困惑的時候讀到了與我心境一致的《逃離》。但有時候,即使一本大眾眼中很值得一讀的書,也不能吸引自己,比如這本《邊城》。

《邊城》這本書中,有許多篇,有些極愛。比如《邊城》,是很喜歡的一篇,喜歡裏面讓人心靜的鄉間小景。比如《貴生》,喜歡裏面很努力認真生活的貴生。比如《虎雛》,喜歡沈先生簡簡單單幾句對話就讓我瞭解了整個人物。還有一些,極討厭。比如《逃的前一天》,開篇我就不喜歡,討厭底層軍隊粗鄙的話語。比如《丈夫》,討厭沈先生筆下的河邊紅燈小樓。

在序言中,沈先生説,這本書不是寫給批評家、也不是寫給大眾的.。我得承認,我屬於大眾一員,這本書,的確不符合我的胃口。

首先,沈先生筆下,有太多描寫河邊紅燈小樓,似乎在他那個時代的所有階層的人物,都離不開這個。筆下的她們,觀念似乎比現在還要開放許多,我不禁時空錯亂,再想是不是我太過傳統?!雖然沈先生都是為她們洗白的,比如她們的三觀都是極為簡單的,生活也是極為簡單的。我理解這樣的存在,但是讀的過多了,總覺得有種對女性不尊重的感覺,接受無能。

河邊紅燈小樓中的女性是一種極端。鄉間的小姑娘又是另一種極端。比如《邊城》裏的翠翠,過於矜持,過於懵懂,最終還是錯失了自己的愛情。當然這種矜持和懵懂很正常,畢竟翠翠是從小失了母親、由祖父撫養長大的。在《三三》中,女主角三三也是一樣的性格,不敢正視自己的感情。甚至在《貴生》裏,由於貴生猶疑不決,眼睜睜看着自己喜歡的女人嫁進了圍子,自己落得悲慘下場……淳樸鄉風中塑造的人物性格,這樣倒是很讓人理解,但是在我讀來,着實太讓人太着急了。

沈先生的《邊城》中,多喜歡用主人公的名字作為文章標題,描寫人物的愛情、親情。但吸引我的多是鄉間的風土人情,還有沈先生的語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虎雛》,沒有任何的性格描寫或是外貌描寫,僅僅通過一些對話,就把人物塑造得很立體、很形象。

沈先生的文章風格很一致,讀得多了,覺得有些沒有味道。即使是最喜歡的一道菜,吃的多了,也會覺得有些膩了。何況我本身還不是很喜歡這道菜。所以在此略發表一些淺薄的想法,希望沈先生見諒。

《邊城》讀後感 篇10

離開了,不再回來。

等待,一切都是等待。

初春,萬物生機勃勃地叫喚着,一個冬天積蓄的離愁都在此刻一瀉難手,幾個年載已悄然過去,幾個寒秋的荒涼,幾個寧夏的思念,可一切卻仍舊如此。等待的都沒有回來,思念的,總會更受傷害。

翠翠仍舊沒日沒夜的幫忙渡河的人們拉着渡船,但她的心,已然飛到了遠方,去尋找安慰,最後的渡船,沒有該來的人陪伴,三千江水暖亦寒。即使如此,她還是選擇了等待,盼望着期待的.身影悄然而至,手中捧着虎兒草,帶着熟悉的微笑,想者未央的對山,那動人的歌聲中傳遞的濃濃温情。

或許是天公不做美,整個蒼穹烏雲密佈,從早上到現在也還沒有一個渡客,果不其然,不一會兒便嘩嘩下起了傾盆大雨,河上後浪推着前浪,推得渡船左右擺動着,就連那繩索也顫抖着,翠翠倚在窗邊看得正入神,忽而發現,繩索似乎要斷了,因為日久失修,歷經風霜的繩索已無法再經受這般強烈的打擊了,開始一根又一根的斷掉,翠翠心中一驚,啞然失聲,又因那是祖父的心血,便奮不顧身地跑出户外,緊緊地抓住即將斷開的繩索,並不斷的呼喊,可這時又怎麼會有人呢,冰冷的雨滴無情地敲打着她單薄的身子,她不禁顫抖着,但心念到祖父,便又抓得更緊了,小小的手掌上都已一片殷紅了,可是這風浪無情,豈是她這麼一個弱女子所能阻擋得了的呢,冰霜中,只覺得一股強大的力量將她推入湍急的河中,耳邊風的呼嘯聲漸漸變弱,視線也漸漸模糊,黑暗中,她似乎聽到了一個熟悉的聲音,温暖而有力量,給予了她睜開雙眼的勇氣。

她睜開雙眸,看到了以為是夢中才能看到的景象。

那個等待了多年的人,那個思念了多年的人,現在,就在眼前,觸手可及,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他説:“你還好麼。”她再也按奈不住內心的激動,在他的肩膀上哭了起來,多年來所停留在內心的淚滴,一齊湧出了眼眶。

原來,她隨着河流衝到了下游的城鎮,而他,一直都在這個城鎮,當他又在遙望故鄉時,他看到了她,毫不猶豫,救起了她。

之後,她找到了停靠在河岸邊的那隻渡船,他們結了婚,在這個鎮子上又做起了擺渡這一業來。

她説:“是這渡船讓我遇上了你。”

他説:“是你讓這渡船找到了我。”

我説:“是緣分,命中已定。”

《邊城》讀後感 篇11

一位老船伕,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更使這景色優美的湘西邊城平添了一份温暖的感情,他們雖生活拮据、但卻生活得很安詳、佷快樂。生活這喧器的大城市的我們,雖然擁有佷好的生活條件,但卻始終失去了那份最簡單的樸實的快樂,多麼嚮往那座邊城的日子。

這那裏,老船伕和他的孫女天天我別人渡船,大家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有時候會硬塞些錢給老船伕、但老船伕卻死都不肯收、天熱了還會為渡江的人準備解渴的茶水,老船伕的身上閃耀着多麼善良的人性光輝、試問在當今社會,像老船伕這樣真誠友善待人、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多少?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中漸漸失去了骨子裏的那份真。

翠翠就是老船伕的孫女,就是個懂事的姑娘,與老船伕相依為命,互相關愛着,她總怕爺爺會離開她,爺爺明白自我總有一天會死去,所以一向為翠翠的婚事操着心。

翠翠心裏喜歡的就是二老,大老卻來提親了,爺爺問她願不願意,她始終就是沒給出個答案。兄弟倆決定公平競爭。

不多久,大老被淹死了。這就是不就是他要成全二老和翠翠的表現?二老由於家裏的壓力和對哥哥的一份譴責。他不在對翠翠表示要追求的熱情,他離家了,不明白什麼時候回來。

爺爺在經歷二老及其父親順順冷漠的態度之後,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後,他離開了這個人世。

白塔倒了,船要走了,人逝了。一個悲傷的力量充斥了整個結尾,讓人的心緊緊的揪了一下。我想老船伕為別人渡船渡了一輩子,為翠翠的婚事受到了不少心靈的冷漠,他想休息了,他該休息了,他帶着翠翠的愛閉上雙眼。

但就是二老在哪裏?他什麼時候回來?也去明天,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他就這樣為了那樣一份兄弟情而就這樣捨棄了那一份還沒真正開始的感情?

沈從文最後還就是沒有給出正真的答案,他給了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我甚至覺得這樣一個捉摸不定、不果斷的結局就是給翠翠當初沒有大膽證明自我的心意的懲罰,她思想的保守和固執讓她沒有得到自我的感情,這就是必然。

邊城的人都就是真誠樸實的,但讀着沈從文描述的文字,總覺得有一絲拘謹纏繞在心中,總覺得在邊城的人的心中還縈繞的一份保守固執,亦或者説,在邊城這個僻遠,遠離大城市的小鄉村。人們依山旁水地生活着,周圍的山和水似乎相隔了他們思想中的某一個成份,讓人讀來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絲悲傷。

《邊城》讀後感 篇12

真正拿起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是源於鳳凰古城這個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去過鳳凰的人都説,“閲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再去欣賞鳳凰古城的風光,能更好地感受它的美”。帶着對邊城的憧憬,我開始閲讀這部小説。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着什麼。而主人公翠翠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聲帶的很遠的儺送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

整篇小説,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儺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邊城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中。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最後只留給人們一句“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

文章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爺孫倆相依為命的`生活,日子雖苦卻也過得快樂。這種恬靜舒適的生活,卻是飽受工業噪音污染的城市人所追求的。小説開篇便介紹了湘西的風景,字裏行間描繪出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

然而最令我感動的,還是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義。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情深似海,卻同時愛上了翠翠。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至極。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預知屬於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歸來時一顆卻已破碎。為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電視劇中,現實生活中,觀看了太多為愛反目成仇的事例,這樣的成全讓人欽佩。

讀完整篇小説,終於明白在去鳳凰之前為什麼要讀一讀《邊城》,我們不僅要去欣賞那裏的風景,更應感受那裏人性的芬芳。

《邊城》讀後感 篇13

《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深沉擔憂,她既愛這泥土氣味,憎惡重利輕義,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徵着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其實,不論往何處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會以為是喜劇。嫁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嫁二老,象徵着本土文化的變質,出走,則如魯迅言,不是回來,就是墮落。以上象徵,是他人觀點,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願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結局,用他自己的話説,她其實竭力呵護着他們。因此,邊城以等待做結局,不讓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來。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結局,等待拯救翠翠與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他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幾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説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邊城》讀後感 篇14

《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就是沈從文先生用筆描繪的一幅美麗的風俗畫卷,展示了湘西民間獨具的民俗美、風情美。湘西山城充滿了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暴美:天朗、風輕、水清。能夠寄託作者和讀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寄託着哀愁、憐憫和期望。

沈從文對自我説:“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水流過這個靜謐、悠然的湘西小鎮,帶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但卻融入茶峒恬淡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所以這種平凡的感情,總會給人留下一抹遐想,單純的似水流過,靜靜的,淡淡的。

《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理想的夢境,他將對山水的熱愛化作文字融入夢境,。茶峒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的渡船每日運行於山水之間,儼然點綴了這如詩的夢。在這樣的夢境足,卻也有淡淡的憂愁。沈從文先生還説“美麗總使人憂愁。”這或許也就是一種美的境界。

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就是美麗、純樸、善良的,她還聰明、乖巧,不諳世事。湘西的清風、麗日給她健壯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她一雙碧玉般澈透的眸子。翠翠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對生活,她找不到方向,但卻能夠樂觀地應對,老船伕也就是個純樸、善良的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渡船,他忠於自我的職業,不求回報。他不但不收別人渡船的錢,卻還經常送別人東西。他不思索自我職業對於本人的好處,只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唯一耽憂的就是自我孫女將來的生活,最後卻還就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天保和儺送兩個好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兩人相約採用了美麗而浪漫的“走馬路”——唱情歌給心愛的人的“競爭”方式,天保因先走了“車路”,所以怎樣也不肯先開口,當他聽到弟弟的`唱聲後,自知不就是對手便闇然去,最後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而弟弟儺送為了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也因為誤會和天保的死而選取遠行,留給翠翠無期的等待。

因為美總就是殘缺的,所以故事就在憂愁和遺憾中收場。我除了被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感動之外,還感動於翠翠那執着無悔的等待,比起此刻社會的浮躁,還有多少人會如此執着浪漫的情愫呢?

《邊城》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即使孤獨也要執着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還引發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對於來之不易的幸福的守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