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後感[通用]

來源:文書谷 2.78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百年孤獨》讀後感[通用]

《百年孤獨》讀後感1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説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返回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也只是過眼雲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為據説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獨》,卻缺乏這種積極的精神,只有偶爾幾個積極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直活到十幾章(本書一共才20章),那個時候他的曾曾孫子都出世。了總的來説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心得體會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同,書前面的簡介説這句話代表的是積極,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為這個悲劇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並不預示着以後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有所不同。

奧雷連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愛情,可惜他的愛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百年孤獨》讀後感2

斷斷續續的讀了很長時間才讀完這本書,讀了大半本的時候還在為阿瑪蘭妲的孤高和不可理喻感到憤慨,還在為雙胞胎兄弟的放蕩感到氣憤的時候,在書的結尾卻感到了無比的淒涼,從拉烏爾蘇去世之後,小説也快走到了盡頭,聯繫着他們幾代人的紐帶沒有了,這也為最後的悲劇慢下了伏筆。

一個小鎮從祖先開始的開拓,到最後整個家族只有那個豬尾巴小孩兒,尤其是最後只剩他一個人的時候,不光是他孤獨的問題,而是他對整個家族的歷史完全不瞭解,也無從知道,就是那種悲涼。帶着這種悲涼整個小鎮從地球上消失了,而再也沒有人會了解這個小鎮的歷史,也無從考證。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家鄉,我家是隸屬於東北林區,以為林區的總部在那,我們林區的職工也都在厂部附近居住,那時候厂部一派欣欣向榮,院裏的涼亭,兩邊的噴水池,厂部氣派的大門,都是我們常去玩兒的地方,最主要的厂部的大部分設施都是由我爸爸帶着他的那幫工程隊完成的,還記得他在家裏的時候做的涼亭上四角的`龍頭和蹲在亭子上面的神獸,以及做院牆的時候用水泥打的花架。

過年的時候每天都會去好幾撥扭秧歌拜年的人,現在過年的時候已經沒有這樣的景象了,出了過年大部分時間都去城裏打工了,鎮裏有點兒錢的都去城裏買房子了,厂部也是野草橫生,將水泥地面和磚地埋在裏草叢裏,噴水池也早就沒有水了,在假山的旁邊斜斜的橫生出一株楊樹來,涼亭也是好多年沒有從新粉刷過,柱子上的漆大片大片的脱落,蹲在四角的身手和龍頭已經露出了水泥的本色,絲毫沒有色彩。牆根底下的野草瘋長着。牆上的口號時隱時現,一派荒涼的景象。

《百年孤獨》讀後感3

去年的時候知道了這本書的名字,今年年初生日的時候朋友送了一本人物自傳給我,《活着為了講述》,作者就是本文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當時跟自己説,我是不會去閲讀《百年孤獨》的,因為害怕表達出來的情感會過於悲傷幽怨,懼怕自己承受不起,後來不小心看到了這本書的封面,我就忍受不了,太過喜歡這本書的封面了,喜歡到可以盯這樣封面看很久很久很久,就這樣,我還是開啟了本書的閲讀旅程。開始時,我腦子只冒出這樣的詞:荒謬,荒誕,荒唐,不可理喻,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始意識到孤獨無處不在地包圍淹沒這裏面的每個人物,雖然有多處情節描寫了令人充滿激情愉悦的歡愛場面(好吧,我覺得這歡愛場面的描寫一點也不含蓄。),但是,很快,應該是眨眼間有恢復了孤獨的氣氛,明明裏面的人物都有自己活着的事情做,有目標,還充滿活力,但是那孤獨就像空氣幽靈一般,揮之不去。

更加令人奇特的是,書中的人物,書中描寫的生活場面跟我們現在的生活差太遠(也許是我未能瞭解到作者的創作背景才會覺得這樣奇特。),在書中,金錢,名利,生死,悲傷,親情等這樣世俗的`事好像一點都不會干擾這人們的生活,愛情會折磨人,可也很快能夠翻篇,也許也沒有那麼快,但又似乎很快,一個人為愛情而死好像也不是什麼驚世駭俗的事,就好像是你吃飯了這樣平常的事,在那個世界裏,人活得雖然孤獨,但可以活得自我,不會被外界所累,沒有無病的呻吟,沒有怨天尤人的歎息,雖然荒誕,但是我喜歡他們的純粹。

《百年孤獨》讀後感4

當我看完這部小説的時候,我竟然驚奇的發現這部小説與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首先都是描寫一個家族,而且極力將其所處的歷史背景淡化模糊,重點敍述故事內容和勾勒人物個性。其次,巧妙的將虛幻和寫真的寫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使整個故事情節無限伸展,無邊無際,使小説中的人物無限穿越,鮮活如生。最後相似的.地方,就是人物眾多。每個人物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個性,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影子。再一次佩服加西亞.馬爾克斯,但對人物個性描寫還是及不上曹雪芹,不同的是馬爾克斯寫完了,曹雪芹卻沒寫完,留下一個巨大的遺憾。

印象中的南美是一個很獨特的地方,有神祕的瑪雅文化和原始部落,也有現代文明和工業革命。美麗而又富饒的地域和勇敢勤勞的南美人卻過着貧苦的生活。他們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沒有經歷過一二次世界大戰,但是發展卻遠不及歐洲和北美。從哥倫布發現他們之後,就變成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後來又成了葡萄牙人的殖民地,成了冒險者的天堂,同時把戰亂也帶進了這個地方。就如作者的故鄉一樣,到如今,也還在戰爭不斷。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有這樣一句歌詞唱到“孤單是一羣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總不能明白其含義。後來反覆琢磨設身處地去考慮,倒是有些懂了的苗頭。正是因為孤單,才使一羣不甘寂寞的人兒齊聚在一起,彼此消磨着對方的時間,去寬慰自己的顫抖的心靈。而與此對立的,縱使這羣孤單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紙醉金迷中沉淪,自己內心的牆依舊把自己圈存在哪隻有自己的密閉的空間內,所以他們註定孤單。

《百年孤獨》讀後感5

孤獨是把你拉進黑暗深淵的一雙手;孤獨是在周圍喧鬧的環境中你卻在灰暗的角落裏輕輕抽泣。而一個歷經百年孤獨的家族,他的歷程,會是怎樣的呢?

《百年孤獨》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説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敍手法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閲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迪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和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脱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

這本書寫的是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的荒唐、古怪、甚至有些倫亂的故事和馬孔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乃至消亡的歷史。漫長的幾代人之中,有手藝靈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聰明機靈的、有勇敢堅強的、有吃苦耐勞的、有光彩照人的……他們有堅毅的眼光,不輕易服輸的性格,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

作者馬爾克斯不愧是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人,以此書為代表,他用絢爛並無束的語言構建了魔幻的天地。

歲月雖逝,但水流影在,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傳奇,註定不會在世界上重現。

《百年孤獨》讀後感6

《百年孤獨》是世界文學史上迷幻現實主義代表作,通過閲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對三個字的感悟非常深刻——想象力。馬爾克斯給主人公設置了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用文字講述了一個家族七代人的故事,以及在戰亂的年代裏馬孔多小鎮的百年曆史,歷經風雨和歲月,故事還融入了神話傳説、宗教以及民間故事等素材,豐富多彩。

百年孤獨是圍繞布恩迪亞家族展開的,第一代布恩迪亞人的傳奇生活經歷就讓我感到驚奇。布恩迪亞與烏爾蘇拉結婚卻害怕長出尾巴於是穿着緊身衣,被大家嘲笑,之後在鬥雞比賽中勝出後殺了譏笑自己的同村村民。之後又收到村民鬼混的`攪擾,痛苦淒涼的眼神讓他不得安睡,於是決定逃離這個村子。經過兩年的遷移,他們來到一片被大沼澤地圍繞的小鎮馬孔多,在夢的指引下定居此地。他很聰明,是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從吉普賽人帶來的文明中發現了獲得了很多知識,並有了新的發現,因此對科學文明十分嚮往,整天研究自己的科學實驗,最後因精神失常而死去,家裏的重擔落在了妻子烏爾蘇拉身上。

以上便是百年孤獨中第一代人的故事,讀過之後,你是否被作者的想象力而震驚了?通過閲讀這本書的後續故事,你會發現烏爾蘇拉活了110多歲,見證了馬孔多小鎮的百年曆史。而在這段歷史裏,發生了幾十次內戰,戰爭的殘酷讓底層人民生活艱難。

百年孤獨深刻的揭示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的殘酷和普通民眾的愚昧和盲目,讓我們感慨萬千!

《百年孤獨》讀後感7

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着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孤獨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成如小説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説,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

説到孤獨,不僅僅存在於文學作品中,在我們的生活中更是無處不在、如影隨形。不管外表多麼樂觀開朗的人都避免不了孤獨的時候。生活在現代社會,在每天的忙碌工作後的深夜,推杯換盞後的牀榻,總有一陣無法抗拒的孤獨感襲上心頭。孤獨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如何抵抗,都會像《百年孤獨》中的歷代布恩地亞一樣被挫敗,並陷入更深的孤獨中去。

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説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百年孤獨》讀後感8

《百年孤獨》,是我用時最長,閲讀最仔細、又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不要説閲讀時偶有跳躍,哪怕稍有懈怠,你都看不出所以然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人物之多、關係之複雜、名字之相像、情節之迷離,簡直令人歎為觀止。可你若看進去,我保證你不想將目光移開,這本書吸引人到不想吃飯、不想睡覺的程度,連我現在寫書評都是激動的。評論名副其實的存在,如果一生只看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如果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一千年後還可能流傳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而加西亞·馬爾克斯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確是實至名歸。他大概使用了魔法,給你講了個糅合了現實與虛幻的傳奇故事。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鎮馬孔多,一個家族,七代人,一個世紀的.風雲變幻、百年興衰,所有扭曲的戰爭、放縱、慾望、瘋狂都寫的萬般合理,魔幻有趣。好喜歡這本書,最大滿足了好奇、探險的閲讀體驗,並細細讀出了《百年孤獨》深入骨髓的孤獨,還功不可沒捋順了所有人的人生。

曾經在喜馬拉雅聽過《百年孤獨》,可只幾個章節就因各種複雜放棄了,聽書無論如何沒有閲讀過癮,許多時候連反應、品味、咂摸的時間都沒有,就像速食,而速食都不好吃。也曾經讀過加西亞·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極棒的,自然而然在書堆裏會繼續拿起他的《百年孤獨》。讀書可以發現自己的淺薄,讀的越多發現越多;而讀書也能帶你經歷許多人生,你可以讀讀《百年孤獨》,因為只這一本書就可以帶你經歷許許多多人生,那些夢幻的、瘋狂的、有趣的、孤獨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9

剛剛開始閲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個性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説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

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個性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爾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個性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爾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敍述了創業的艱辛,禮貌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感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爾孔多的鄉村中。把布萊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

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閲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説:“那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前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搞笑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那日逛書店,沒有什麼合適的書。

突然看到這本,隱隱約約記得上學那會好像讀過。唯一記的,書中一段情節,開始時乾旱,後來就開始下雨,一連下了很多年的雨,很多事物包括活着的人,死了的人都長了綠毛。其他的`,真的一點記憶都沒有了。直到現在,都奇怪自己居然敢在那個年齡段看這本書。

其實,這次讀,也沒辦法,還要藉助網絡。讀了一半,實在讀不下去,感覺自己太空白,只能上網搜索別人的讀後感。

以下來自網絡:《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界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憑藉《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看到了吧,七代人的故事,而且所用的名字基本一樣。很多人都要整理出來族譜,才能走出迷宮。

其實,還是一本很好看的書,至少讓我懂了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現實的魔幻和真實發生一樣,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人鬼之間的對話、交往沒有任何隔閡,就像平常我們面對面隨便聊聊今天吃了嗎一樣簡單。

生活中,原來很多人都是孤獨的,可能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很孤獨。

而那種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的孤獨,有時候傷害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周圍的親人、朋友。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文學是為了嘲笑人們而做出來的最好的玩具。”這句話是最後那個和阿瑪蘭塔·烏蘇拉愛的死去活來的奧雷良諾的朋友阿爾瓦羅説的。那麼加西亞·馬爾克斯寫這本書我可不可以看做他在嘲笑,而且不僅僅是拉美的歷史。

今天下午在圖書館一口氣讀完了最後四章,其實早在讀到老阿瑪蘭塔死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不安了,雖説之後的家庭成員在一定程度上覆興了另一種形式的家業,可是那種浮躁虛華正是預示從波峯下滑直至衰落的最好嘲諷。這個時代就這樣沒落的開始了。

作者以平直的語言講着看似與他無關的故事,語氣裏沒有表情,可是之中有似夾雜着弱弱的同情。每個人孤獨的方式都不同,卻又是一脈相傳。這個家裏是由女人來支撐的,所以孤獨就顯得風情和動人了。

然而,他是這麼嘲笑的。追求科學與外世界的被科學和超脱的精神折磨而死;環球漂泊見多識廣的最終還是回到這裏離奇而死;一心操守家業,默默打理內務的被煎熬而死;參與戰爭、起義和遊行活動的.因對鬥爭的恐懼而死;純真的昇仙,惡俗的墮地,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全部被意識捲走,剩下幹扁腐化的軀殼。

最後得知墨爾基阿德斯為這個家族早就準備好密碼羊皮書,我彷彿看到了長滿綠斑的吉普賽老頭閃着黑色渾濁的眼睛嗤嗤地笑,笑這個家族以看不到的程式緩緩地進行。每個布恩地亞家族成員和與其有關聯的外人本都擁有特殊的力量,所有人的力量在明處互相烘托,卻在暗處抵消。讓孤獨佔了上風。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我是在一個下午讀完這本書的,仿若已經經歷了漫長的孤獨歲月,恍惚間彷彿已經穿越了一生的時光,經歷了那一場又一場的或痛苦或波折或感悟的“鬧劇”。

我不知道我是否讀懂了它,或者説我不知道我從中深深感觸到的那些所謂的情感,是否是作者真正想傳達的情感,也許我需要再重新回味細品它一遍,到那時候,肯定又會有另一番別樣的感觸了吧。

但就這第一次的淺顯閲讀,我對“孤獨”的理解好像有些不同以往了……

也許,孤獨會教會我們好多東西,指引人們閲讀、思考、在不甚艱難的人生裏獨自堅持,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亦或者是短暫,把握每個人的命運。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能夠如此透徹心扉,在我看來,是因為它向我們娓娓道來了如何沉悶地活着。

在這個比《紅樓夢》還要繁複、難記的家族體系中,“活着”是所有情節發生的唯一前提。為了尋找活着的方式,為了尋找活着的意義……為了所謂的.活着,一個生活在地球角落裏的百年家族陷入了無限的疲憊與孤獨之中,在茫茫歲月中上下求索,忙忙碌碌……

但是,我並不覺得它是一個悲劇,我相信,雖然經歷過這數不盡的無論是種種情愛的糾纏折磨,還是夢想追尋的茫然,又或者是繁雜錯亂的現實,但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東西,他們看透了這個世界,並且活下去,甚至死去。

他們遠離了故鄉,遠離了熟悉的一切,遠離了常規,選擇了一條別具一格的屬於自己的生存之路。他們在路途中探索生命,享受孤獨,經歷夢境一樣玄妙的人生……我相信,他們沒有一個人會後悔當初的選擇。

他們的孤獨,令我仰慕,令我欽佩。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説來很慚愧,我一直沒讀懂《百年孤獨》,對它也沒有熱愛之情。但王浩百涼對《百年孤獨》的研讀遠在我之上。常言説:“要給學生一滴水,老師要有一桶水。”呵,今天正好相反,“學生擁有一桶水,而老師才有一滴水”。於是,今天語文課的講台屬於他,不屬於我。於是,“王老師”跟大家分享他的閲讀感受。

這個“王老師”做事可真認真,備課本上寫滿了心得體會,重新整理他的閲讀思路;更難得可貴的是,他還摘錄了一些作品裏的精彩片段,複印成講義發給同學們,頗有點大學教授的“範兒”。

登上講台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同學們,要走進這樣一個長篇小説,先得從心態開始調整,要帶着積極的態度與文字接觸,這樣才能讀懂文本;其次,他比較了不同的譯本,他認為不好的譯本會影響人的閲讀心情,好的譯本會更讓人容易走進作品;他手頭的譯本是范曄的譯本;第三,他拿中國作家餘華的《活着》來比較,讓同學們對《百年孤獨》多了一份親近感,因為很多同學看過《活着》。

有了這樣的鋪墊,大家對作品就有了情感上的'接受。當進入故事情節的時候,“王老師”講述了作品較為經典的情節,概述了主要人物,分析了作品的主要特色……同學們時而哈哈大笑,時而低首讀書。

作品是《百年孤獨》,可講課者和聽課者都不孤獨。

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師”還是講課的同學中板書最多的老師。不過,“辣”字一定讓大家印象深刻,我想。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孤獨是殘忍的,是割捨不了的,是要與生命始終伴隨的,就像書中的拉丁美洲,與世界脱離,像極了閉關鎖國的清朝,彷彿世界只有孤身一人。《百年孤獨》裏的馬孔多,雜糅着這世間所有類型的人,也雜糅着這世間所有的孤獨。

馬爾克斯筆下的世界很奇妙,每個人都是獨立個性的但卻無神空虛的,書中所經歷的孤獨,也可能是我們人生當中所需要面對的。“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馬孔多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清晰的`認識到了目前的現狀,他本應該是個英雄,但時代讓他變得可悲,子孫所承受的災難性的傷害也揭示着他人生的可悲。他是孤獨的,馬孔多的文明也是孤獨的,他們有着對權利的渴求,對求知的渴望,以及對暴力的崇敬,但他們拒絕與遠方溝通,拒絕看到遙遠世界的光芒。他們從未放過自己,所以他們孤獨,卻也無能為力。

《百年孤獨》的魅力遠遠不止這小小的一角,就像作者説的“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要註定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個家族的百年孤獨也折射着世間萬物的悽楚和悲涼,孤獨的度量已無從計算,可能從創世之初到宇宙熱寂,也許它早已伴我們同行,無聲無息。

讀完這本書,我經常會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什麼可以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為之相守和奮鬥?也許在經歷人生的不同階段時,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説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整個民族能夠團結在一起。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原因。他們的孤獨並不是因為不能與人分享快樂,而是由於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可以使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

在此,馬爾克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以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而實際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落後和愚昧為伍。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每個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孤獨,而這樣的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這便出現當下小月月、小夥與七旬老伯爭搶地鐵座位的現象。社會是羣體的.,需要大家共同建設社會才會和諧。

《百年孤獨》裏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者們。孤獨成了這個家族的徽記,如同他們血液中固有的冒險、衝動、勇敢和不屈,還有遺傳的高高的顴骨,以及骨子裏隱藏至深的渴望。

這種孤獨不同於中世紀貴族的那種“高貴的憂鬱”,象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它不是在華麗的客廳裏,踱着方步慨歎生命之短暫、薔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麗目俯察人世的風雲無常、世態炎涼。它是對世界本體的一種淒涼的絕望,是低賤的、卑微的,有一種濃灰色的壓抑感,有是一種慘淡的幽默。這是一種絕頂的憂鬱,無可逃遁甚至無法減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