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韻》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9.55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塘荷韻》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清塘荷韻》讀後感

《清塘荷韻》讀後感1

假期中去了上海書展,本意是給兒子買書的,順便感受下書展的氛圍。我一直認為看書也是一種感覺,有些書你捧在手上就是一個字都看不進,而有些書略微翻下就能吸引住你。季羨林的《清塘荷韻》就是如此,我不能説自己多愛看書,但一本紙質書籍在手的實質感讓我翻閲了起來。

在這個膨脹的信息化時代,長篇大論委實看不進,但季羨林的散文是有故事性的,不似小女子情懷般的扭捏。我對季羨林是不瞭解的,説明我的閲讀是多麼的淺薄,看了序之後,我所瞭解的季先生也就是一個大家,一個大作家。但通曉多國語言,在異國他鄉求學生活的經歷讓他擁有豐富的人生;他幼年離鄉背井,對自己童年的回憶,對自己故鄉魂牽夢縈般的追憶多少勾起我的共鳴。

感動於季先生對王媽的懷念,他通過《夜來香開花的時候》一文,描述出了心中王媽的形象,也在夜來香的花影中透射出王媽悲劇般的一生。落淚於《一條老狗》,看題目,誰都不能想到這竟然是一篇悼念母親的文章。他通過那一條老狗,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老狗形象,想要表達的就是對母親一生的愧疚。從六歲離開母親起,一直到母親離世之間的十四年,他只是匆匆的回去過三次,一次是國小時家族大奶奶去世,一次是中學時父親生病回家探望,再一次就是父親去世,專為奔喪。十一二歲的男孩子無法體會失去男主人後母親的生活,也不會想到那次是和母親見面的最後一次。隨後長達八年的時間裏,他心懷夢想,總是想着等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時接母親一起生活,卻不料等待他的是母親離世的消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他真實的寫照。再多的悔恨更多的是萬念俱灰,母親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他一定已經無法清晰地憶起母親的`模樣,而那條老狗是具體的形象的,一直陪伴母親的就是這一條老狗,永遠趴在破籬笆門口。而最後一如他離開母親時那樣,他不得不離開那一條老狗,雖然他知道它的最後結局。

生活中我們總有自己懷念的場景,值得回味的親情。我至今還記得自己16歲那年離開父母,獨自踏上回滬的列車,為了讓他們放心,我不讓他們送上車,在進站口就揮手和他們告別。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轉身後的女兒在車上看着窗外飛馳而過的樹木、房屋,獨自淚如雨下。這淚是止不住的,擦掉了會繼續流。兒子這一代一定無法體會,一如我無法體會當年父親上山下鄉的艱辛般。父親屬於下鄉,而我已經好了很多,是回滬。但獨自生活遠離親情是一樣的,這樣的生活教我學會堅強。

一晃自己在上海已經成家立業,漸漸地在上海生活的年數開始多於自己從小生活長大的地方。不變的是情感,不管我什麼時候回家,總有親切迎接我的爸媽;不管我們多久沒見,同學之間總有聊不完的話題,累了,我就坐着聽,路不認識了,就跟在她們身後走……一如一位長輩所説,我擁有兩地的風情、人情和感情,我也同樣擁有豐富的人生。

《清塘荷韻》讀後感2

拜讀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不禁被文中優美的言詞,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藴藉,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濃烈的期盼,期望和欣慰。文章構思之巧妙,寫作之精良,實令我讚歎不已。

再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覺兩文之差異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達了自已淡淡的喜悦與哀愁,這便與季先生強烈的期望之心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同樣是寫荷花,朱先生在觀賞美,而季先生是在創造美。觀賞美的人每當發現美中之不足。便多幾分惆悵,但創造美的人會痴迷於美中,戴着美的眼鏡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無瑕疵,他沉浸在美中,樂觀看世界,永遠有期望,永遠有快樂。

在《清塘荷韻》中,季先生行文嚴謹,貫穿全文的兩條線索十分明顯,一條以荷塘中荷花狀況為線:先寫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此刻全無,再寫我種蓮子,之後寫第一、二年塘中仍無荷花,然後了寫第三年“塘中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葉片”,最後寫第四年荷花生長旺盛,荷葉“遮蔽了半個池塘“。另一條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先是塘中無荷花,作者“總覺得是一塊心病”,再是種了蓮子作者微有期望但情緒還比較消極,之後作者的`期盼日益強烈,然後兩年過後塘中仍無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繼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長出“五六個葉片”。作者自白“雖微有期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後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時間順序行文,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交待清楚,過渡自然。兩條線索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它們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筆有機地結合起來,真可謂是:相輔相承,相孕相生。

從文章的許多方面而言,《荷塘月色》與《清塘荷韻》都有着本質上的區別,首先《荷塘月色》是以空間順序行文,頗有些遊記的味道,這是寫作順序的不一樣。其次,《荷塘月色》的資料以作者所感為多,它是抒情散文。但《清塘荷韻》的資料中作者的所感相比之下便顯得十分單薄了,它們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舉一動中,較為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韻》更是全無蹤影,因此我認為與《荷塘月色》相比之下,《清塘荷韻》更傾向於敍事散文,此乃文體之異也。之後,《荷塘月色》是以“荷塘”這一地區作為寫作對象的,文章以寫景為主,這就決定了它的寫作手法,即《荷塘月色》是在寫荷塘範圍內作者所見之景,描述的景物眾多,強調的是景物間的相互搭配,所要表現的是荷塘周圍景色的和諧美、整體美。而《清塘荷韻》中,季先生描述的景物就具有了單一性,他只刻畫了荷花,表現他對荷花頑強的生命力的讚美,寫作中採用了一枝獨秀的方法,而對其它景物隻字未提,這是寫作手法的差異。

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細節間的區別。如:同樣是因為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歎於自然力的偉大。同樣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説它色白,為點綴之物,但季先生説它“紅豔耀目”,“凌駕於荷葉之上,迎風弄姿。”最後,我要説兩文結果不一樣,朱先生最後是“什麼都沒有”欲超脱而不得,情緒鬱悶。季先生最後得到了滿塘荷花,並且這些荷花被命名為“季荷”,他心中自然無比愉快。當然,兩篇美文在用詞、造句、修辭等眾多方面是近似的。那裏便不消細説。

《清塘荷韻》讀後感3

拜讀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不禁被文中優美的言詞,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藴藉,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濃烈的期盼,希望和欣慰。文章構思之巧妙,寫作之精良,實令我讚歎不已。

再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覺兩文之差異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達了自已淡淡的喜悦與哀愁,這便與季先生強烈的希望之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樣是寫荷花,朱先生在觀賞美,而季先生是在創造美。觀賞美的人每當發現美中之不足。便多幾分惆悵,但創造美的人會痴迷於美中,戴着美的眼鏡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無瑕疵,他沉浸在美中,樂觀看世界,永遠有希望,永遠有快樂。

在《清塘荷韻》中,季先生行文嚴謹,貫穿全文的兩條線索十分明顯,一條以荷塘中荷花情況為線:先寫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現在全無,再寫我種蓮子,接着寫第一、二年塘中仍無荷花,然後了寫第三年“塘中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葉片”,最後寫第四年荷花生長旺盛,荷葉“遮蔽了半個池塘“。另一條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先是塘中無荷花,作者“總覺得是一塊心病”,再是種了蓮子作者微有希望但情緒還比較消極,接着作者的期盼日益強烈,然後兩年過後塘中仍無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繼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長出“五六個葉片”。作者自白“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後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時間順序行文,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交待清楚,過渡自然。兩條線索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它們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筆有機地結合起來,真可謂是:相輔相承,相孕相生。

從文章的許多方面而言,《荷塘月色》與《清塘荷韻》都有着本質上的區別,首先《荷塘月色》是以空間順序行文,頗有些遊記的味道,這是寫作順序的不同。其次,《荷塘月色》的內容以作者所感為多,它是抒情散文。但《清塘荷韻》的內容中作者的所感相比之下便顯得十分單薄了,它們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舉一動中,較為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韻》更是全無蹤影,因此我認為與《荷塘月色》相比之下,《清塘荷韻》更傾向於敍事散文,此乃文體之異也。接着,《荷塘月色》是以“荷塘”這一地區作為寫作對象的,文章以寫景為主,這就決定了它的寫作手法,即《荷塘月色》是在寫荷塘範圍內作者所見之景,描寫的景物眾多,強調的是景物間的相互搭配,所要表現的'是荷塘周圍景色的和諧美、整體美。而《清塘荷韻》中,季先生描寫的景物就具有了單一性,他只刻畫了荷花,表現他對荷花頑強的生命力的讚美,寫作中採用了一枝獨秀的方法,而對其它景物隻字未提,這是寫作手法的差異。

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細節間的區別。如:同樣是因為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歎於自然力的偉大。同樣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説它色白,為點綴之物,但季先生説它“紅豔耀目”,“凌駕於荷葉之上,迎風弄姿。”最後,我要説兩文結果不同,朱先生最後是“什麼都沒有”欲超脱而不得,心情鬱悶。季先生最後得到了滿塘荷花,並且這些荷花被命名為“季荷”,他心中自然無比愉快。當然,兩篇美文在用詞、造句、修辭等眾多方面是近似的。這裏便不消細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