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讀後感7篇

來源:文書谷 7.34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四世同堂讀後感7篇

四世同堂讀後感1

讀完《四世同堂》,我對老舍的文字深有感觸。這套書籍描寫了了抗戰北平淪陷區民眾的抗戰生活,以小羊圈衚衕為背景,衚衕內的祁家與錢家、冠家作為主要人物,通過其中複雜的矛盾與糾葛,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大眾的不同心理形象;反抗與順從甚至背叛,國家與個人種種利益感情,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刻畫了當時抗日社會的黑暗。

《四世同堂》

思想內容:

老舍先生的思想內容敍寫了社會的黑暗與日本侵略的苦難,表達了對國家殘破的刻骨之痛以及對“不甘淪為亡國奴”的民族氣節的頌揚。這是一部民族的痛史、憤史,但它卻標示着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氣和無畏氣概。首先,第一部書《惶惑》是日本侵略下人們遭受折磨的痛史。人們少煤少糧,生命沒有保障。天佑老人安分守己,卻被扣上罪名被日寇槍殺;默吟老詩人被日寇抓住,被嚴刑拷打、長期監禁。這表達着北平淪陷,人民無可奈何,只得屈服於日寇。我認為這部書是對人們消極與妥協思想的審視與批判,並且在為之後人民民族思想意識覺醒作鋪墊。其次,第二部書《偷生》是憎恨侵略者、民族背叛者、懦弱而卑微的覺醒者的恨史。描寫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刻畫了一批背叛民族的人的形象。如大赤包、冠曉荷等。所謂“偷生”,就是在黑暗的社會中,面對侵略者與背叛民族者的壓力,民眾只得在小社會中苟且生活,自取滅亡。我認為,這是老舍先生對國民文化變質的反思。最後,第三部書《饑荒》是頌揚愛國主義與民族氣節,激勵人民奮起、全民族抗爭的壯史。在國破家亡之際,人們的民族鬥爭與抗戰意識緩慢而痛苦地覺醒,終於站起來對日寇發出憤怒的吶喊。

祁家四世同堂,是傳統中國人的家族理想,它成為了祁家老人向他人誇耀的資本。祁老人儘自己最大的責任為兒孫負責,保持家庭圓滿,享受天倫之樂。但他對瑞宣的種種壞行為不以為然,最終因兒子受日寇侮辱而含恨自殺,對孫女在饑荒之中喪生表示憤怒。但假使抗戰結束,會很快忘記自己所遭遇過的苦難,為後代造福。他對後代説過:“只要咱倆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麼要緊!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這把年紀,當你那個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負,就是這樣一代代沿襲下來的。

語言風格:

老舍先生的語言在字裏行間透露着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他寫了日本人如何破壞北平安穩的生活,漢奸無恥的態度。他不時回憶起北平的種種傳統和小買賣,痛心地描述北平的`蕭條,冷笑諷刺着日本人的惡劣。他想着,若是沒有日寇的侵略,北平人就會和平安穩的生活下去,傳宗接代至四世同堂。老舍先生運用了柔軟細密的抒情和描寫,使故事的進展顯得頗為緩慢,但老舍每一句話裏的温情,飽含着戲謔的調侃與批判的味道,卻令每一個人物變得温暖、細膩而精緻。

老舍平實而幽默的京味話語在書中真實生動,俏皮卻又辛辣。在抗日期間,淪陷的北平更是有了地道的京味兒。如“唉——一毛錢兒來,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兒,皮兒又嫩,水兒又甜,沒有一個蟲眼兒,我的小嫩白梨兒耶!”將北平的人物立體化、個性化,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對人物的塑造也更加真實。他正話反説,褒詞貶用,如“他覺得日本人鄭重其事地玩把戲,是非常的可笑。他可是沒有笑出來,因為他也佩服日本人的能和魔鬼一樣的真誠!”

老舍先生運用的誇張與比喻,大概是對壞人的一種寬容,委婉地聲討與批判着他們的罪惡與無知,或許讀起來是一種輕鬆的氛圍,卻賦予他們性格上令人們痛恨的一面。他對待惡人一樣有着關切同情,在他看來,惡人並不有意作惡,邪惡是因為無知。“見到他們(日本憲兵),曉荷把臉上的笑意一直運送到腳指頭尖上,全身像剛發青的春柳似的,柔媚地給他們鞠躬。”一句,以美喻醜,用“剛發青的春柳”的“柔媚”為喻,寫出冠曉荷見到日本憲兵深深“鞠躬”的樣子,逼真地體現了曉荷背叛民族,巴結獻媚的醜態。

寫作手法:

老舍先生對人物的塑造別有一番特點。在小羊圈衚衕中,人們生活顛簸沉浮,以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小人物反映出戰爭對民族文化的考驗與揚棄的宏大主題。瑞宣温潤如玉,自尊知榮辱,由惶惑到奮鬥的成長曆史也深深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意識的覺醒,與在盡忠盡孝二者間的矛盾兩難;或是曉荷體面而阿諛奉承的背叛,導致了他最後的敗落;又或是韻梅這樣一個具有強大母性光輝的人,盡力盡責,將未來與希望寄於祖國……這種微妙的細節描寫將每一個小人物都塑造得淋漓盡致。

老舍先生對筆下的人物有一種獨有的愛憐,他不會將人物性格寫得極致,但會將每一個神態都描寫得栩栩如生,使像我一樣在讀這本書的人,順着他的思路,旁觀人物應遭受的命運與坎坷,體會人物的心境與夙願。然而這些人物非千篇一律,他們帶着或微妙的差別,在屬於那個年代的故事中出現,共同拼湊出一副世態萬象的全景圖。總的來説,這本《四世同堂》寫出了那個時代的種種是非,感受到了人性的淪落與無奈,卻又能感受到前途的希望與民族精神的無畏氣概。三本書,説厚的確厚,但其中的情節卻會使人沉醉其中;連貫地讀下來,也只不過是幾天的時間作者彭科銘。

四世同堂讀後感2

我與無意中在書架上發現大家老舍寫的最為著名的一部書——《四世同堂》

命中註定讓我們擦肩而過,美麗與遺憾並存(甚好)。緣分讓我們相遇,緣分也讓我有幸一睹她的芳容——那跨越將近半個世紀多的民族屈辱與不幸。

端坐在書桌前,細細春風早已吹過我的耳畔;歷史的温度又讓我再一次遐想。穿越時空的隧道,我彷彿又置身於發生在那一個血雨腥風的年代裏,在北平城中小衚衕裏那處小小的小羊圈,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愁的瑞宣、熱血青年瑞全、中國式任勞任怨的韻梅、耿直忠誠的常二爺、善良熱心的李四爺四大媽、由弱不禁風的隱士詩人蜕變成鋼鐵般革命戰士的錢默吟先生、極端卑鄙並且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民族的敗類)、陰狠毒辣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狡猾但正直的的白巡長、並伴隨着家庭風氣一步步走向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尤桐芳、在錢默吟先生的幫助下並最終成為革命戰士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富善先生………

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彷彿又在眼前跳動,如黑夜般漫長的八年中伴隨着中國人的惶惑、苟且偷生、生不如死的饑荒一幕幕的在小羊圈的衚衕裏得以演繹………這段發生在小羊圈的人們身上、一切北平人的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屈辱、不幸、死亡與反抗鬥爭讓我更深切的瞭解了中華民族的那段歷史——那段所不為人所知的歷史;那段上映着中華民族人性的歷史,那段反映着北平人民身上思想鬥爭的歷史及中華兒女為尋求救亡圖存而所做出的鬥爭、犧牲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那些從歷史教科書上所獲取的比較抽象的認識,彷彿有了血肉,有了靈魂,而激發出無比的責任感、愛國心和自信心;這部書雖然沒有正面去描寫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卻仍然能使人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無窮的災難,這部書堪稱得上是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

讀完老舍先生的這本著作,讓人感到既可恨又可笑:可恨之處在於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仍有那麼幾個被文化篩下的土與渣滓,而剩下的`是幾塊真金(引自《四世同堂》老舍著);可笑之處又在於文中字裏行間處處顯示老舍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詼諧的語言,幽默的比喻,恰當的嘲弄、諷刺;無不使人有一種如沐浴春風之感覺,很自在,很灑脱。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許是定格在那個時代的特有產物,可是我發現直到現在我們的身上仍有那個時代的殘留;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總會看到活生生的自己和自己周圍的同伴,怎能不讓人掩卷深思呢?

輕輕地掩上書的最後一頁,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縱觀整本書,心中不禁慨歎在那樣一個時代的人們的一種人性承受如此之多的磨練後,竟然展現的如此真實。在一個區區北平西城的一個衚衕小羊圈裏,老舍先生用形形色色的人物刻畫了當時代表中國當時許多人們的心態,已成為半個世界前整個中國的歷史的一個縮影罷啦。令我更為驚歎的是老舍先生在面對日本鬼子侵略中國人民的時候,沒有用十分激烈的言辭批判日本人及漢奸們;相反的是他用一種時有時無,蜻蜓點水般地去描寫,而在一種幽默、詼諧的語言背後掩蓋着先生的憤怒與哀傷,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先生蔑視的眼神和淡淡的冷笑;但在這蔑視和淡淡的冷笑背後無不讓人深思?

當我今天重新審視全書時發現《四世同堂》這本書的書皮上有一個典型的四合院式的門,這個門很奇特:門緊閉,沒有一絲縫隙;並且給人一種很莊重、肅穆的感覺(由看所得),這或許也是封面設計丁聰所選的一個特意的景物(寓意)很能説明深層次的問題吧。據我理解這個門裏面是一個家,而這個家的門是緊閉的——家是一箇中國封建禮教的堡壘(北平人的謙虛與有禮貌大概就能充分説明這一點),而在這個堡壘裏面容納了等級觀念、宗法思想、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在內的家族文化的諸多內容。祁老人、韻梅他們都是受這種觀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雖然是一個接受中國新式教育的人,但在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裏思想不免會受之波及,這應該就是他後來一直生活在自責與痛苦之中的原因吧!並且四世同堂的鏈鎖把四代的愛恨與他們的命運緊緊地串在了一起,直到在外來侵略者的踐踏與蹂躪下,這個門被打開啦;四世同堂的鏈鎖也在一步一步的脱落。同時這個門裏面的家甚至可以擴至到一個國家、民族。這個門裏面也見證着歷史的進程。

四世同堂讀後感3

《四世同堂》以抗戰時期北平一個普通的小羊圈衚衕作為故事展開的具體環境,以幾個家庭眾多小人物屈辱、悲慘的經歷來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戰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會心態,再現他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

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彷彿置身於那血雨腥風的年代裏古老的北平城中那處小小的小羊圈,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

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彷彿在眼前跳動,區區一個小羊衚衕,形形色色的人物卻已代表了當時千千萬萬不同心態的中國人,已成為了那個年代整個中國的一個縮影,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徵,但最終,經歷了這麼多震驚、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漫長的八年,發生在小羊圈的人們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鬥爭,使我更深切地瞭解了中華民族的那段歷史,那些從歷史教科書上獲取的.比較抽象空泛的認識,彷彿有了血肉,而激發出無比的責任感、愛國心;雖然沒有正面去描寫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卻仍然能使人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無窮的災難。

書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無法用隻言片語來判斷他們。他們因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來而死。這些漢奸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迷不悟。冠曉荷,我一直覺得他被日本人照了魔,無論何時何地,他對日本人永遠是必恭必敬,鞠大於九十度的腰,對他們笑臉相應,他對日本人就像當初臣民對皇帝,就連提起都會心驚肉跳。直到臨死,日本人要將他活埋的時候,他也沒有任何異議,就連日本官賓查他檔案的時候,對於他的這些態度都稱之為“良民”。

祁瑞豐,藍東洋,胖菊.,這些都是中國人的敗類啊!而當我讀到幾位漢奸的慘狀後,我開始對他們的行為慢慢感到疑問,為什麼,為什麼他們及至死亡的邊緣仍執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裏推呢?或許這是源於他們對金錢、權利的渴望,當中國沒有被侵略的時候,他們無權無勢,而日本人的目的是吞噬中國,俘虜中國,他們知道只有憑藉漢奸的貪婪以及中國腐朽的封建思想才能達到目的。

這樣便給了漢奸們升官發財的機會,而漢奸們又意識到了是日本人給他們帶來了錢與權,理所當然他們更加擁護日本人,而還沒得到這些的,便更會使勁各種手段去討好日本人,錢與權對人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如果説漢奸是那個時代所造就的,那麼我想招弟、野求更是當時的犧牲品吧!作為大赤包的女兒,她註定是不幸的。生活在一個極其虛偽、極其自私,不知榮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性是善良、純潔,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變了,變成了一個只會享樂,沒有思想,不懂正義、使命的女人!在媽媽的引導和妓女們鬼混中,她墮落了。

在媽媽的慘死和爸爸的落魄中,她不再是那個純潔的善良的少女了,“珍珠港”事變之前,招弟的任務是監視西洋人,她幹這種事很在行。她,不光能盯住美國人、英國人,還能弄得德國人、意大利人、法國人、俄國人,一古腦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的肉體已經國際化了。 正所謂“時代造英雄”,時代也可以滅英雄,多少心地善良的人都因為金錢權利的誘惑而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一點一點地墮落!野求,曾幾何時他也是一位有知識的愛國志士,可為了維持生計,給日本人做事,不得陷入了兩難境地,自我墮落,錢先生説得好,他是自己給自己挖了墳墓。

祁家,是全衚衕的人們都敬佩的好人家。老一輩的祁老人、祁天佑、天佑太太,是忠厚善良的老實人,他們的形象很容易使我們想起自己的祖父、父親那一代人,這裏暫且不説。單説少一輩的祁瑞宣、祁瑞豐、祁瑞全三兄弟吧,老三瑞全是個愛國者,日本人進了“北平”城,他第一個逃出“北平”去參加了抗日的軍隊;老大瑞宣是貫穿全書的一個重要人物,他在精神上、肉體上受盡了亡國之痛的磨難,既要擔負全家的生活重擔,又時時受到漢奸們的排擠和迫害,但是,不管生活多麼艱難,他始終堅守住內心深處的民族氣節。 “

戰爭給人們帶來多少災難,造就不計其數的漢奸,也湧現數億萬計的民族英雄,讓後人歌功頌德。

四世同堂讀後感4

讀名著,讀名家,他們是經過歷史長河大浪淘沙的沉澱,經住起考驗,經得起咂摸,語言各有特色,藴含着思想透視人性的財富。

老舍的作品《四世同堂》是部經典,拍成電視劇的人物形象至今還在腦海裏,人到中年後再讀又是一番理解。她分為《惶恐》《偷生》《饑荒》三部,有人説這是仿照但丁《神曲》的三部,我比較認同。

小説的歷史背景放在日寇鐵蹄下的老北京,近景是“小羊圈”衚衕。書中娓娓道出衚衕內所有人的悲喜怒哀及在非常時期的命運。邊讀邊歎服作家貼近着每個人物的心理,直接或間接地道出他們的心聲,讓你隨着每個人物行走轉換着你的情感產生無限的浮想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部作品是老舍在日本投降後於重慶見到來看望他的妻子後開始寫的寫的,構思在戰亂中。我想戰亂的許多故事使他產生創作的衝動。激情下必有好作品,八十多萬字的鉅著由此誕生,衝擊力經久不衰。

對人物的愛憎。

正面人物:瑞宣,瑞全,錢默吟,高弟,尤桐芳,李四爺一家,日本老太......

反面人物:大赤包、胖菊子,冠曉荷,瑞豐,藍東陽,招弟,丁約翰,牛教授.....

夾縫裏求生存的:祁老爺子,天佑夫妻,韻梅,白巡長,程長順,野求,衚衕裏的其他小人物。

瑞宣算是這部書的穿針引線的人物,他一肚子的學識卻深受傳統教育的薰陶,在家與國前選擇了家,在大是大非前選擇了是。他鼓動身邊的每一個能調動的人勇赴國難。他先是拒絕為日本人做事並苦悶地活着,後明白合作後能更好的挽救未來而全身投入救贖,從此獲得最大的人生價值活得很踏實充實。

我們同樣是有國有家的人,同樣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強盛,也曾為失去方向時徘徊苦悶無奈。是“獨善其身”還是“兼濟天下”,是莫言還是振臂吶喊,當現實殘酷地展現在面前時沉默的還是大多數。“忍”的文化深入骨髓,不忍怎麼過,得過且過。日本的忍術是為了更有力的打擊,而我們的忍成了軟骨病。與世無爭的錢默吟經過一番磨難站起來了,高弟在家破人亡後覺醒了,李四爺遭到欺辱後反抗了,桐芳為着美好的未來犧牲了.....這些人物無不給我們無限的反省深思。

大赤包老舍連個名都不給她,可見對此人極度的厭惡。對她的一切----穿着打扮,行事風格,心裏活動盡所有文字醜化。這是一個老佛爺,憑着一點錢一點地位以為世界都是圍着她轉,懿旨派揚,損人利己,自以為是。她腐朽了自己不算把周圍的一切都污染了,丈夫,女兒,狗肉朋友,最終自己沒落下好下場,她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沒有好結果。

藍東陽着墨不多,老舍對其的厭惡達到了極致-----在報紙上發表了幾句歪詩,發現聖賢的屎是臭的就自以為是學者,痛恨周圍一切比他好的人好的事。只有大家才有這樣平常中洞穿,平常中見犀利的言語。

野求為了生存替日本人做事,自己恨自己不説最終結局是眾叛親離。所以做人的基本底線得堅守。

小文夫妻那種精神貴族做派只有也只有老舍能描摹得出。待人的若即若離,不卑不亢,沉浸於自己的天地中,與世無爭。可惜只因小文太太沒正眼看日本人被槍殺,小文的反抗也是那麼弱小而賠上了性命。

其他的小人物們只會嚼舌,遇到需承擔責任時都成了縮頭烏龜。

正反方人物的衝突中我看到作者明確的愛憎態度,對筆下正面人物的.喜愛對反面人物的厭惡毫不保留也毫不吝嗇筆墨。小説中人物由彷徨逐漸明確方向,由可愛逐漸醜惡,由熱情逐漸木訥,由不自主逐漸奮起的變化展現無遺,最終結尾匆匆地展現“好人好報壞人惡報”的現世觀撫慰着讀者善良的脆弱的心靈。

小説中情節固然吸引讀者,人物的命運更牽掛着讀者,更有小説中人物的提煉,透過人物看到人性看到人生。幾個場景的衝擊給我留下深刻的影響。錢默吟大兒子死在中秋,正值瑞豐接近大赤包一家。小妞子拒吃共和麪死在抗戰勝利的那一天,全文結束。.....

讀罷回味悠長。

讀完後覺得瑞宣韻梅瑞全身上都有善良人的影子,大赤包以及她的附庸就活在我們身邊。

對國家的重認識。

讀了此書後我深刻感受到侵略者永遠是殘忍無情的,他們是為掠奪而來-----做紙棉衣給前線的偽軍,發明創造共和麪,活埋生病的人,利用漢奸特務,一旦有閃失就會翻臉無情。對自己的人一樣,男人打仗,男人死後女人充軍妓。他們在殖民地上永遠是一等公民永遠凌駕於被殖民者之上。

沒有國哪有家更何談個人的生存,難怪國難當頭時那麼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國榮家榮人榮,國辱家辱人辱。儘管身邊還有有許多不好的現象,有呼籲聲就有拯救的時刻。

一部鉅著的語言、思想、手法豈是一篇小小的感受説得盡道得完的。繼續讀名著吧,遠離快餐書籍。名著讓人更深刻更通透更豁達。

四世同堂讀後感5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聽過駱玉笙激越的唱腔,看過電視劇《四世同堂》,那動人心絃的情節,跌宕沉浮的人物命運,無不使我着迷,我帶着極強的慾望一口氣讀完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

區區一個小羊圈衚衕,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卻映射了那個年代全中國各色類型的人,已成為了那個年代整個中國的一個縮影。有年過七旬只求享受清淨過消停日子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迫害而家破人亡、放棄知識而立志報仇的錢老人;有受過良好教育、有思想有抱負,卻被舊中國古老陳舊的封建思想緊緊纏住的祁瑞宣;有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卻很真很純樸的不屈服諂媚的市井小民孫七和小崔;也有為了升官發財,虛偽賣國的,最終遭到惡報的大赤包、祁瑞豐……還有很多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徵,但最終經歷了這麼多震驚、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此書中由顯突出的一類人,便是漢奸。老舍先生對於漢奸的描寫,真可謂是入木三分。他們讓人讀後深惡痛絕,而對於他們的死卻又無法覺得痛快。書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無法用隻言片語來判斷他們。他們因誒本人的到來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存在而死。這些漢奸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迷不悟。大赤包在獄中仍一直讓別人稱她為冠所長,仍一直堅信日本人一定會就她出去,一直做着風光無限的夢,致死還保留着西太后的氣焰,最後慘死在獄中。冠曉荷,我一直覺得他對日本人着了魔,無論何時何地,他對日本人永遠是畢恭畢敬,鞠大於九十度的躬,對他們笑臉相迎。他對日本人就像當初臣民暴君,就連提起都會心驚肉跳。直到臨死,日本人要將他活埋的時候他也沒有任何異議,就連日本官兵調查他時,都稱之為“百分百良民”。藍東陽在燒得説胡話的時候,都在喊“萬歲”,日本人誇他是個最最忠於的中國人。甚至醫生都將他全身的X光片帶回國,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肉體能這樣善於諂媚與效忠。

還有祁瑞豐、胖菊子,這些都是中國的敗類啊!而當我讀到他們最後的慘狀時,我開始對他們的行為慢慢感到疑問,為什麼,為什麼他們及至死亡仍執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裏推呢!或許這是源於他們對金錢、權利的渴望,當中國沒有被侵略的時候,他們無權無勢。而日本人的目的是吞噬中國、俘虜中國。他們知道只有憑藉漢奸的貪婪以及中國腐朽的思想才能達到目的。這樣便給了漢奸們升官發財的機會,而漢奸們又意識到了是日本人給他們帶來了錢與權,理所當然他們更加擁護日本人,而還沒得到這些的,便會更使勁各種手段去討好日本人,這便成就了中國漢奸前赴後繼的情況。漢奸們對利益的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們直接通向死亡。

如果説漢奸是那個是時代所造就的,那麼我想招弟、野求便是時代成就的“狗熊”吧--時代沒把他們造就成英雄。作為大赤包的女兒,她註定是不幸的。生活在一個極其虛偽、極其自私、不知榮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如何善良,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儘管高第沒有學壞),她變了,變成了一個只會享樂、沒有思想,不懂正義的女人!在媽媽的引導和妓女們鬼魂的`日子中,她墮落了,她不再懂得愛惜自己甚至引以為榮。在媽媽的慘死和爸爸的落魄中,她不再是那個純潔的善良的少女了。“珍珠港事變之前,招弟的任務是監視西洋人,她於這種事很在行。她不光能盯住美國人、英國人,還能弄得德國人、意大利人、法國人、俄國人,一股腦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他的肉體已經國際化了。”正所謂時代造英雄,時代也可以滅英雄(那些曾經的英雄)。多少所謂的愛國者,心地善良的人都因為金錢權利的誘惑而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一點一點地墮落!野求,曾幾何時他也是一位有知識的愛國志士,可為了維持生計,給日本人做事,不得不陷入了兩難境地,家離子散,錢先生説的好,他是自己給自己挖了墳墓。就連金三爺這種打過漢奸的人,就因生意的好轉而漸漸喜歡起日本人……

然而,老舍在小説中並沒有全盤否定日本人。八年抗戰,終於勝利了,小羊圈衚衕的人們彷彿從地獄裏走出一般迎接這一天,然而就在勝利的這一天,祁老人的重孫女小妞子卻因為始終不肯吃日本人發的混合面而餓死了。小羊圈衚衕的人們想到了衚衕裏還住着一户日本人,“找她説理去”,祁老人抱着重孫女和眾人一起去找那個日本老太太。然而,日本老太太兒子被徵入軍中戰死,兒媳婦被抓去當了慰安婦不知下落,她也是戰爭受害者,她對中國人民充滿了同情,此時她也正想把日本投降這一喜訊告訴衚衕裏的中國人,他們在衚衕裏相遇了,祁老人不假思索就高聲喊起來:“站住,你來看,來看看”!他把妞子那瘦的皮包骨的小屍體高高舉起,小羊圈衚衕的人們看到日本人怒火萬丈,想吐唾沫,想大打出手,老太波坦然温順地低下了頭,這時候祁老人的大孫子瑞宣站出來,他向大家解釋:“她是咱們的朋友”,這是一句多麼振聾發聵的話啊!這一句話把日本人民和日本軍國主義劃分得清清楚楚,人民的心是相通的。難怪豐島與志雄先生説:“《四世同堂》是全日本人必讀的書。”《四世同堂》在日本被當做戰爭反省教科書來看待,看來絕非偶然。

終究是勝利了。儘管看似毫無英雄氣概的人最終是勝利了。談們經受了最冷酷最嚴峻的摧殘和折磨,沒有跪下,沒有死絕,他們高傲的站和掙扎着,寧死不屈的反抗着。小崔,孫七,小文夫婦,尤桐芳,妞子……他們死得光榮,死得悲壯,死的高大!

“民族,帶着鞭痕,悲壯的生存着。

國家,帶着創傷,驕傲地屹立着。

人民,帶着鮮血,頑強地站立着。

正義,他帶着莊嚴,神聖和人道,光榮的戰勝了邪惡,侵略和野蠻。”

《四世同堂》,每個中國人都該讀一讀!

四世同堂讀後感6

終於看完了百萬字的老舍的《四世同堂》,不得不讚歎,尤其是讀到好幾處我都落淚了,錢先生回憶獄中地整個過程讓我好幾次哽咽,妞妞最後去世那一幕太扎心,妞妞的倔強讓我為之流淚。我是一個感性的人,所以閲讀的時候會隨人物的情感變化而一起變化,每次小羊圈裏死去一個人大家悲慟的時候我也會眼圈變紅,大家開心的時候我也會心情很好,雖然開心的事情都不多,即使最後日本投降了,中國勝利了,反倒沒有很開心。

八年的佔領,貧窮、飢餓、寒冷、隱忍、死亡、危險……讓小羊圈甚至北平人在最後一刻也沒有對同住的日本人大開殺戒。就像瑞宣,期盼已久的勝利多想大聲喊出來,可是看看祁老人手中抱着的死去的妞妞,一個半死的老人抱着一個死去的孩子——正好像一個半死不活的中國懷裏抱着成千上萬個死了的孩子。勝利了又如何,勝利和失敗有什麼區別?還是有那麼多像妞妞一樣痛恨敵人倔強地等着勝利卻沒捱到勝利來臨就離開的孩子,還是有很多在敵人的佔領期間犧牲的人,孟石,仲石,錢太太,常二爺,祁天佑,小崔,小文夫婦,孫七,李四爺,千千萬萬中國人。所以即使勝利來臨,誰都想做點什麼,或説點什麼,也想出去看看勝利是怎樣一番場景,都想大聲地痛痛快快喊一句:中華民族萬歲。可是大家都呆呆地,人們一會瞧瞧這個,一會瞧瞧那個,悲哀,喜悦和惶恐都摻和在一起。一個被征服的國家的悲哀和痛苦,能不能像桌子上的灰塵那樣,一擦就掉。我想冷冷清清的北平,冷冷清清的祁家就是最好的回答,即使依舊四世同堂,可是死去的兒子,孫子,重孫女都足以讓祁老人放聲痛哭。直到最後象徵着勇敢和希望的老三回到這個家才如春風一般開始融化屋子裏多年來凝結的冰塊,新中國又充滿了希望。

整篇小説裏我最想寫兩個人,瑞宣和錢先生。先説説瑞宣,一個十足的文人,心繫國家存亡的文人,可是因為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要養活,到戰爭最後勝利也沒能棄筆從戎。但是全篇中瑞宣的喜怒哀樂完全來自於戰爭的勝敗,上海宣佈抗戰,瑞宣似乎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上海淪陷,北平的學生上街遊行,瑞宣悲憤辭職。國軍節節敗退,最後退到重慶,瑞宣像個遊離的風箏,找不到方向,當蔣介石發佈堅決抗戰到底宣言,瑞宣似乎又找到了一根線,有了堅定的方向。一路的掙扎苦悶,一路的自我安慰和勸説,當瑞宣父親去世的時候,瑞宣才明白自己的錯誤,自己不肯離開北平,純粹是為家中老幼的安全與生活。可是,自己下過獄,弟弟當漢奸,連最老成謹慎的父親也投河自盡,在敵人佔領下想保護一家人簡直是夢想。

父親的離去讓家人更加離不開瑞宣,需要他的工資養活,需要他拿主意,需要他安慰老小。直到老三回到北平開始地下工作邀請瑞宣加入,瑞宣才真正毫無顧忌、義無反顧、滿腔熱情地投身到救國的事業當中,他擅長的筆,他擅長的.語言,他多年積攢的謹慎,一起參與到愛國的行動中來,他不懼畏敵人,不怕流血犧牲,更加充滿希望地戰鬥着。如果把瑞宣的變化分為幾個時期,抗戰初期,積極抗戰,懷抱希望。抗戰中期,小羊圈多次有人離去,國土節節敗退,自我掙扎和自我安慰。抗戰中後期,麻木和絕望。抗戰後期,熱心投入到愛國事業。瑞宣是千千萬萬個愛國人士的代表,他們惶恐,他們憧憬,他們苦悶,他們掙扎,最後終於釋放內心。

再來説説錢先生,錢先生是一個連一隻蒼蠅也不肯得罪的人,他整日吟詩、作畫、賞菊、飲酒,兩耳不聞窗外事,過着與世隔絕的日子。錢家的大門永遠緊閉着,即使要出去也是開一條小縫。但是他是個明白人,“我是個不大問國事的人,可是我能自由生活着,是國家所賜——我不怕吃苦,不怕窮,只怕丟了咱們的北平城!”在國難面前,他不再賞花吟詩作畫。兒子犧牲後,冠家去日本人那邊打了小報告,他入獄了,但他臨危不懼,在獄中也是幾次鼓勵同是苦難的淪落人,當他出獄後,他安頓好家裏的大小事,毅然決然地投入到抗日的戰爭中。在鬥爭中他的愛國主義由報私仇到復國恥到徹底消滅戰爭,一步接一步走向成熟,一個隱士變成一個戰士,勇敢、威武、高大。“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錢先生便是這種精神的傳承,一個典型的舊知識分子,在國難之前挺身而出,顯現出剛正不阿的氣節,是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出的新我的代表。

這是中華民族在危亡之際人性之花的淋漓綻放,是一首鏗鏘激盪的民族靈魂的交響,這是在先生的妙筆下,一朵永開不敗的民族之花。中國始終推着大車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歎息,我們應該看見預示着的光明的未來。感謝老舍先生給後世留下了這部中國的《戰爭與和平》。

四世同堂讀後感7

我慢慢吁了一口氣,輕輕合上書的最後一頁,揹負着歷史的厚重,彷彿自己正置身於這個顛倒是非,硝煙瀰漫的北平……

隨着整本書臨近尾聲,心中不禁感歎人的本性在經歷那樣一個年代,承受如此多的磨練後,展現得如此真實,區區一個小羊衚衕,形形色色的人物卻已代表了當時千千萬萬不同心態的中國人,已成為了那個年代整個中國的一個縮影,有年過半百隻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迫害而家破人亡,放棄知識而立志報仇的錢老人,有受過新中國教育卻被舊中國古老陳舊的封建思想緊緊纏住的祁瑞宣,有沒受過多少教育卻很真很純一心為國的市井小民孫七和小崔,也有為了升官發財,虛偽的賣國賊大赤包、祁瑞豐……還有很多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徵,但最終,經歷了這麼多震驚、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四世同堂》開始於抗日戰爭之前那個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光,結束於抗日戰爭勝利的美麗時刻,而期間人們經歷的便是那個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練自己的時光,其中一個關鍵詞自然是被中國人民深惡痛絕的日本鬼,他們所做的種種令人髮指的事以及他們近乎變態的心理,使每一個描寫他們的作家不得不咬切恨齒、緊縮雙眉,但使我欽佩的是,老舍先生並沒有用非常激烈的語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種冷幽默表面上輕描淡寫、若有若無,蜻蜓點水般描寫,但就是這麼幾滴水,已足以揭示出他們令人噁心的心態,通過這些文字,我的腦海裏浮現出的是老舍先生輕蔑的眼神和淡淡地冷笑;另一方面,作者也沒有全盤否定日本人民,這從書中小羊衚衕1號門的.一位日本老婦的言行舉止便可看出,可見,對於日本人,作者還是很理智的。

書的另一個重點,便是漢奸了。老舍先生筆下的他們讓人讀後對於他們的行為不禁咬牙切齒,而對於他們的死卻又無法覺得痛快。書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無法用隻言片語來判斷他們。他們因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來而死。這些漢奸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迷不悟。大赤包在獄中仍一直讓別人稱她冠所長,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會就她出去,一直做着風光無限的夢,但夢終究還是夢,最後她還是慘死在獄中。冠曉荷,我一直覺得他對日本人照了魔,無論何時何地,他對他們永遠是必恭必敬,鞠大於九十度的腰,對他們笑臉相應,他對日本人就像當初臣民對皇帝,就連提起都會心驚肉跳。直到臨死,日本人要將他活埋的時候,他也沒有任何異議,就連日本官賓查他檔案的時候,對於他的這些態度都稱之為“良民”。祁瑞豐,藍東洋,胖菊,這些都是中國人的敗類啊!而當我讀到幾位漢奸的慘狀後,我開始對他們的行為慢慢感到疑問,為什麼,為什麼他們及至死亡的邊緣仍執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裏推呢?或許這是源於他們對金錢、權利的渴望,當中國沒有被侵略的時候,他們無權無勢,而日本人的目的是吞噬中國,俘虜中國,他們知道只有憑藉漢奸的貪婪以及中國腐朽的封建思想才能達到目的。這樣便給了漢奸們升官發財的機會,而漢奸們又意識到了是日本人給他們帶來了錢與權,理所當然他們更加擁護日本人,而還沒得到這些的,便更會使勁各種手段去討好日本人,這樣便奠定了中國漢奸前赴後繼的情況。“君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漢奸們對利益的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們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實不僅是漢奸,當今社會那些腐敗官員都是對自身的放縱,僅一“貪”字,便可至人於死地!

如果説漢奸是那個時代所造就的,那麼我想招弟、野求更是當時的犧牲品吧!作為大赤包的女兒,她註定是不幸的。生活在一個極其虛偽、極其自私,不知榮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性如何善良、純潔,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變了,變成了一個只會享樂,沒有思想,不懂正義、使命的女人!在媽媽的引導和妓女們鬼魂中,她墮落了,她不在懂得惜自己甚至引以為榮!在媽媽的慘死和爸爸的落魄中,她不在是那個純潔的善良的少女了,“珍珠港事變之前,招弟的任務是監視西洋人,她幹這種事很在行。她,不光能盯住美國人、英國人,還能弄得德國人、意大利人、法國人、俄國人,一古腦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的肉體已經國際化了。 ”正所謂“時代造英雄”,時代也可以滅英雄,多少所謂的心地善良的人都因為金錢權利的誘惑而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一點一點地墮落!野求,曾幾何時他也是一位有知識的志士,可為了維持生計,給日本人做事,不得陷入了兩難境地,家離自我墮落,錢先生説得好,他是自己給自己挖了墳墓。就連金三爺這種打過漢奸的人,就因自己的生意漸漸好轉而喜歡起日本人……

錢與權對人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老舍在揭示當時一些人性的墮落的同時,也反思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為什麼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泱泱大國會被日本欺辱?作者把問題的根源指向了中國古老的家族文化。家,在中國是禮教的堡壘,而這個堡壘卻容納了包括等級觀念、宗法思想、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在內的家族文化的諸多內容。祁老人、韻梅他們都是受這種觀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雖然是個博士,但在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裏思想不免會受之波及,這應該就是他後來一直生活在自責與痛苦之中的原因吧!四世同堂是傳統中國人的家族理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