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精選22篇)

來源:文書谷 1.52W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後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後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精選22篇)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

這個世界上,到底誰是天才?誰是瘋子?

在我們眼中,那些言行不正常的人便被冠上瘋子的稱號。我們以一個所謂正常人的視角審視着這個世界。殊不知,那些被我們冠上瘋子稱號的人們或許也正在用一種另類的眼光觀察着我們。誰能説清到底誰才是不正常的瘋子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瘋子”的內心世界。他們沉迷於自己的世界,專心致志地研究他們感興趣的事情。這些所謂瘋子的人,對他們所感興趣的領域研究頗深,説起來頭頭是道,而且理論依據充足,讓人找不到反駁的理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度懷疑自己才是不正常的“瘋子”。真是一本有魔力的可怕的書!

反觀我們教育領域裏的孩子,有些孩子總是與眾不同,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按時完成,課堂上左顧右盼,小動作不斷......一度成為讓我們頭疼的壞孩子。對於這些“壞孩子”,我們斥責,懲罰,叫家長。但若我們瞭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弄清楚他們各種令人惱火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也許我們能發現不一樣的他們。深入瞭解孩子並加以引導,才能讓“瘋子”成為“天才”。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等待開發的寶藏,我們這些開發者要找準他們的路線及結構,小心翼翼地加以雕琢,使他們成為最閃亮的明珠,而不是被遺棄的廢墟。孩子的美好未來,靠你我一起努力打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瘋子、精神病對於我來説就是古怪、可怕的代名詞,然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讓我對他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甚至最終發覺,他們的思想有時會強大到超乎我們的想象。

相對我們這些正常人,我們會發現精神病人的視角遠比我們寬闊得多:面對各種包裝紙上舉着“腿”進行宣傳的動物,面對一塊從不運動的石頭,面對地球是圓是方的質疑,我們總會一笑而過,而與此相反,精神病人會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乃至成為正常人眼中的異類,從而被人們稱之為精神病。其實,一位患者的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切:“你們看我是瘋子,實際上我看你們才是瘋子。”

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是的,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上,我們才是奇怪的,我們會拼命追求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地位……沒有盡頭。對於常人來説,這是對生活更高的追求,可是一位患者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本質:“你們擁有了你想要的,還是會無窮無盡地要更多。”這對於人類的慾望概括得何其準確!人們也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但卻知道擁有更多總比沒有好——不管有沒有用……

書中記錄了一位奇人,他未滿十八歲,卻在思考着物理四維問題,他的觀點,甚至讓量子物理學教授也聽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卻又在量子物理學考試中錯得一塌糊塗——這樣的人,在我們眼中只是一個怪胎,可實際上,他的知識卻貫穿維度領域!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精神病人,物理界也許會出現一顆閃耀的科學新星。

而與此相對的,是人類物理史上一顆真正的巨星——牛頓。他的一生攻破了無數難關,解釋了無數的物理現象,可是卻在晚年由於研究的深入,發現了更多未解之謎,他從各種方面去嘗試,但依然以失敗告終。於是,他只能將這些歸於神的創造,思維最終陷入了混亂……

通過精神病人的視角,我們會發現與我們的認知所不同的世界。一位患者曾在自己的口袋裏挖了一個洞,用DV機從裏面拍下自己一整天的生活,他想站在另外一個視角來審視自己、探究自己。這讓我在一瞬間明白了一點什麼——某些精神病人也許正因為對未知事物的探索過於執着,達到了偏執、甚至於癲狂的狀態,才被人們所不理解,事實上,他們的思想與我們,也許高出了許多。

天才與瘋子,有時僅有一步之遙。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3

其實開始讀《名人傳》之前,我是不太想讀的,甚至懷着幾分鄙夷之情的。因為平時名人故事見得太多了,不就是舉一些偉大的事例用偉大的描述表現名人偉大的靈魂嗎?對於這些七吹八捧的東西,我還真不大感冒。雖不説古井無波,但也不至於心潮澎湃,因為它們太精彩了,卻往往遮掩了名人們完整的人的形象,而把其寫成了神,不免有一種讀聖經般虛無飄渺感。

在這個時代,我們感動的能力降低了。

於是,我撐着頭開始讀。一行又一行。

但,我漸漸發現了不同,這本書並不是以往的十分寫人九分吹,一分描寫,而是通過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事例,表現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形象,十分全面。

這無異於一劑強心針,這才是真正能讀到我心底的東西。以往的名人們太完美了,以至於有一種不真實的距離感,我自然不會放在心上。

慢慢的,我終於有了一絲微笑,我看到了名人們的偉大。小氣、怪異、敵對,甚至還有幾分瘋癲。

對,沒錯,就是瘋癲。

他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全無緣無故發火,又會畫出或寫出或刻出一些沒人看懂,最終卻又成了流傳千古的名作。

在人們眼中,他們瘋癲,他們古怪,他們不近人情。

但,誰又能説他們是錯的呢?他們不過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僅此而已。

人們對與錯憑判準則是什麼?是自己,並沒有註定的錯與對。在我們眼中,他們瘋,在他們眼中,我們瘋。我們都習慣於把異己定為錯誤的一方。

沒有誰對與錯,立場與追求不同罷了。

道家有云:返璞歸真乃大道。當一個人無視世俗的眼光,自由自在的成為自己時,他才是自己,獨一無二的,而不是人羣中隨便的一個誰。

所以他們才是名人,他們才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所以人們才會眼前一亮,不會看作平常之物。

平常人,習慣於將自己放在世俗,將自己束縛,讓自己站在眾人一方,但也不再是自己。自然也不會成為一代名家,因為你與大家沒有區別,你沒有理由脱穎而出。

束縛自己,永不飛翔。

所以,當你見到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時,不要排斥他。

在你眼中,他瘋;在他眼中,你俗。

而悲催的是,結局,往往是他站在時代之巔;而你,浸沉在人海中。

不要懷疑,看看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就行了。你有資格與其比麼?

天才便是瘋子,瘋子便是天才;因為他們判斷標準無異:與眾不同。

所以,想成功,先成為你自己。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4

多數書籍,都是把微小的事物放大來看,無論是情感,還是理論,可是這本書是不一樣的,他用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這個讓我們置疑的世界。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是在詢問着自己,詢問着這個世界,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循規蹈矩的接受命運給我們的一切。隨着我們的成長,我們不在詢問,而作者筆下的這些人,往往過於偏執。他們把細微的事物放大,用他們的眼光去審視這個世界。

還記得一位病人,他喜歡盯着石頭看,他覺得石頭是有生命的。也許在我們看來,冷冰冰的石頭怎麼會有生命,可是,石頭可以提供養分,可以養活植物,也許他不會消耗生命,但是我們又如何肯定他們沒有生命?

另有一位病人,他喜歡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因此,他身邊的人都覺得她不正常。在作者與她交談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不禁認為她是正常的,而且還贊同她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沒錯,孩子們不願意表達他們的想法,大人們總是用自己的觀點去定義,孩子們看到的是藍藍的天,白白的雲。但是那位“女病人”説的沒錯,他們看到的只是自己認為的有趣的東西。

我們被教育着擁有自己的思維定式,往往不敢擴展和更新自己的想法,就這樣,許多人陷入狹小的圈子裏活了一輩子。

書中的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是天生的蠱惑着,就像作者説的,他們都有點像邪教教主,可以把人帶到他們所認為的世界中去。這是因為他們都對自己的觀念深信不已,並且他們希望所有人都相信他們所堅信的東西。記得有一位病人,他認為女人終究統治世界,也許他説的並不正確,可是,科學也證明女人比男人基因上的先進性。不管是真是假,他們都認定自己所認為的觀點。

不得不説,這些所謂的精神病人只是世界觀與他人不同,他們所看所想都與大多數人不相同。也許很多人不理解他們,但是他們所認為的就一定是謬誤麼?

有一個小姑娘,他可以看到天空的不同的顏色,藍色會發生好事,紅色會發生不好的事,所以她厭惡紅色。她也因為家人的不理解,變得不愛説話,更戴上了墨鏡,不去看天空的顏色。也許,這真的是她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也許,這些顏色源於她的內心。可是並不能因為這個而覺得她不正常,任何人都沒有資格用自己的標準去定義一個人的正常或者非正常。反而,我倒是希望有這樣一種能力,去提前感受自己的禍福。

有一個男人,他很神奇,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小説中的一部分,包括作者本身,最後她預測出了她半年後將離開療養院,他的確做到了,在作者採訪他的半年後。不得不説,他的預感很準確,也許,我們真的人生真的只是一部小説,而作者,正是我們自己。

其中,有一個故事令我很感動。那個老婦人在老伴死後,仍然覺得他還活着,並依舊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也許那個老人真的還在,但是隻有老婦人看得見,或者,老婦人知道他不在了,但仍舊希望他還在,只是這樣的騙着自己。可是,這也是一種永遠。

婚紗在衣櫃裏早就塵封,

我們的容顏都已漸漸蒼老,

感謝你帶給我的每一天,

正事因為你,我才有勇氣説:

“永遠,永遠。”

就是這樣一本書,他沒有多麼華麗的辭藻,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是就是這樣一本書,讓我忍不住一口氣讀完。有時候,用精神病人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我們更能去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5

一次次讓我停了下來。原因很簡單,書看的讓人頭"脹"。對,用“脹”這個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狀態了。我自認心理精神還是蠻強大的,但是越到後來沒看兩篇就得停下來,讓大腦休息一下。這時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別想做個數學題或者幾個英語單詞。前者讓我重新回到理性的世界,後者讓我暫時忘掉一些東西。

這不是危言聳聽。雖然最終因為好奇心的驅動,我還是讀完了小説。

它對人最大的幫助是裏面好多個案例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識以及相對論的知識。“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讓人恍然大悟。扭曲空間是相對論的結論,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麼理解。那個“瘋子”天才般的用蘋果在布上滾動解釋,順便解釋了黑洞和白洞之間的聯繫,讓人不得不佩服。

但最後別看這本書。

每讀到一個案例,特別是遇到邏輯能力很強的病人,他的邏輯沒有絲毫弱點,講的讓我感覺“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這幾個字,然後提醒自己,他是個精神病人。連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醫師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費盡心思的寫這些東西,很好,但是幾乎每個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個令人難受的空白,他採訪了病人,病人説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筆錄搬出來,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語錄複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論,把自己的空間縮小,讓病人釋放出自己的空間。可是他寫成了書之後,那些病人的空間被無限的放大了。

換句話説,作者的每次採訪,特別是那些非常厲害的病人,他都會被其他醫生一再警告,最好別把病人説的當真。可是作者把這些極其危險地思想毫無保留的説了出來。這不就等於讓讀者真切的面對這些”天才“嗎????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後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無掩飾的承認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説,從前的我對於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態度視之,今後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們只是少數而已。

看書的這幾天,我發現自己想問題的方式已經有了變化。強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強烈。總之,我很後悔自己看了這本書,並且思考了其中的內容。

看書的時候,我有的添加筆記。我不願意再回顧這些天才們的高見了,那些”經典“的思想我也不願再記住。願想看書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愛生命。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6

以前以為精神病是受到極大的壓力和刺激造成的,通過這本書的描寫,原來很多精神病人是自己吊死在一個問題上鑽牛角尖想出來的。書中沒提到病人的生理指標,我想他們的病態應該不光是思想行為上的,大腦有器質性病變才能下診斷吧

你可以思考宇宙人生社會和萬物的奧祕,如果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同時給社會和他人帶來積極影響,那麼你是哲學家和思想家;如果上天啟示給你這些,你是宗教家。而這本書裏的精神病人雖然有天才的潛質,思考的東西有意義卻是一己之偏見,無視現實生活甚至超越社會規則和道德。所以説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精神應當建立在物質之上,因為人既是肉體,就還是物質的。如果把自己的一日三餐現實生活安排好再去思考一些課題,遇到阻礙保持平和心態,估計也不會瘋了。

不過歷史上一些科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藝術家真有瘋的,可人家歷史留名了,而這些精神病人就只是炮灰了,可惜!

比起只追求世事繁華功名利祿的人來説,這些精神病人似乎更加純淨有追求,積極探索宇宙的奧祕。可是對於普通人來説,將理論和現實結合好,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價值就好,可以思考而不是妄想呀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7

斷斷續續花了七八個小時看完這本書,零零散散的在這裏説一下體會。

這本書號稱是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豆瓣評分8.1,而且目前在Top250榜單排在第19位。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也曾在各大圖書推薦榜上看到這本書,但在正式進入內容之時,我還是“洗淨了自己的思維”。看完之後,有點失望,感覺作者寫的很朦朧,甚至有點科幻的色彩。就像品一道佳餚,最後的評判標準是它的味道如何,但是不免有色、香、形等方面的附加。就放鹽來説,放多放少都不行。作為一本精神病人紀實的文學作品,固然要考慮到可讀性,但是加入過量的文學加工,看到後面都感覺在看科幻小説一樣——天馬行空。

我不是一個精神科醫師,但精神病人總不見得都是哲學家、物理學家或天文學家,筆者在展示精神病人天馬行空的一面的同時,對於這些人所受的痛苦與誤解閉口不提,這樣極容易誤導讀者。作為絕大多數讀者而言,我們都很難與精神病人有什麼接觸,我們只能從互聯網上、書本上讀到有關他們的資料,或者從新聞中看到關於他們犯病犯罪的新聞。筆者一步步的在構建一個他想讓我們看到的精神病人的世界,在我看來,這種重重設疑式的寫作只是一個噱頭。

書中有一些觀點,我很贊同。譬如,當我們面對未知的領域時,我們總是習慣用已知的知識去解釋,而對於浩瀚的未知領域而言,我們的知識實在是少的可憐。同理,對於我們不瞭解的精神病人——這樣一個束之高閣的神祕領域,我們很容易陷入作者為我們構建的迷宮。話説回來,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思考這些哲學、宇宙、人生等這樣一些終極問題花的時間是很少的,我們大部分時間要思考怎麼學習好、怎麼多賺錢、明天吃什麼……對於絕大多數人,你跟他講這些,他要麼談之色變,要麼漠不關心。還有,我們每個人都同時具有社會性和孤獨感。馬克思對於人的定義,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很渴望被他人認可、接納,當我們被人誤解了,絕大多數人都會有心結,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思想,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個跟我們完全一樣的個體。這樣看的話,我們可能會面臨的誤解、孤獨,又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忘記,我們人類可以在各種主客觀條件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可以很有效的讓我們避免陷入死衚衕。

這本書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像我上面談的觀點,書中還有很多類似的觀點是可以認可的。就算拋開內容,作者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也是值得認可的。作為一個非精神科醫師,下定決心去了解這樣一羣“不正常”的人,不管是精神上還是身體方面,都面臨着很多危險,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後果也是很難預料的。其次,作為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都是要要面臨着很多知識上的補缺,像學科專有名詞和相關學科研究等。如果不花時間,不瞭解這些東西,是根本不可能和病人有一個很好的交流的。

總而言之,作者至少幫我們打開了通往“精神病人”的一扇門,有了這個“前車之鑑”,我們可以打開更多的門。正如作者所説的,一切並沒有結束,一切才剛剛開始。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8

倘若讓我説實話,應該很多人看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以後,都覺得自己是個精神病人,不覺得是的也會質疑自己。有點隱喻,有點刺激,天才與瘋子只在一念之間。那些進入精神病院的不單單是普通人,也有很多高學歷和某個領域的專家,更是還有精神科醫師。如此有質量的精神患者,説着還貌似符合各種哲學邏輯原理的觀點和想法,讓人不自禁地認同和站隊。

你在追求什麼?在滿足了物質條件後的我們,更多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宇宙之大,你若想要徹徹底底地征服,説句比較絕對的話,那是完全不可能。要麼就是進了精神院要麼就好好地把好奇心藏在內心不要示眾。我想起舊約聖經的一個故事,人類的先祖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肥沃土地上子嗣繁榮,物質異常豐富,這時就想要建造一座巴別塔通往天上,以傳頌自己的名譽。上帝遷怒於此,於是讓這些建造的人完全互不聽懂語言,不能進行溝通,結果這通天塔也就無法建成。看着是不是有點相似之處?不管是趨於好奇心,亦或是心靈空虛想要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個什麼樣的位置,還是為了進一步發現宇宙的更多奧祕,無非都是自我不滿足的驅動下,想要得到更多的答案。沒有什麼天才,沒有什麼瘋子,都是一個正常人,有的人想得多些,有的人想得少些,有的人轉牛角尖偏執於一個答案,有的人放寬心態,更願意只是活在當下。這個世界,承認的是宇宙很大,人的腦力開發還有巨大的空間。這不就得了,不管有沒有上帝,未解之謎如此之多,人類的智慧如此有限,我們只是滄海一粟,如此渺小,有什麼理由不多謙虛和恭敬呢?一個個被認可的學術觀點和説法,難道就一定是最準確的定義和原理嗎?最早的地心説不也在後來被推翻了嗎?人類是猿猴進化來的不還是大有爭議嗎?不要為自己所知道的一點東西沾沾自喜。瘋子未必真的就是瘋子,天才也未必真的就是天才。眼睛所見的都未必是事實的真相。

人生若只如初見,愛是永不止息。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9

天才在哪,瘋子在哪?

沒有用太久的時間,就讀完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之前就聽説過這本書,這回趁着有實體書,通讀全書。

讀之前就大概瞭解本書是講述精神病院裏病人的故事。精神病院是神奇的充滿神祕感的地方,感覺不會像醫院那麼神聖,也不像醫院那麼陰森,共同點是人們不會想進去待着,但精神病院會有神祕感吸引人想揭開一角窺探一下。

有些瘋子並不是真正的瘋,他們是真正有高智慧的人。讀完本書,總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彷彿在病院裏的人,是掌握大智慧的人,因為自己不同世俗的舉動,而被誤關進來,裏面很多內容講述高深莫測的世界觀、科技觀、生命觀等。我記得有被外星人抓走監控地球的間諜人;有從未來穿越回來的旅行者;有人研究古代文明否定過去;有人研究科學技術否定現在,這些人讓人感覺需有很強的邏輯及豐富的知識,怎麼能被認為是瘋子。

有心靈感應的雙胞胎,有多重人格的他她他,有人看所有人都是各種動物,有人在平靜的屋子感受到大風的侵襲,這些人的奇怪想法似乎沒有那麼的高深,但卻也讓人無法捉摸,一些無法去想象的事情,卻真實的感受在他們身上。

看完本書,真的沒有辦法去下定論,如果你想到的事情和書中人物想法一致,那自己是不是要應該去醫院看一看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0

昨天剛開始看《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不得不説這本書深深的吸引了我。本來我是想在網上買紙質的書來看的,我喜歡靜靜的躺牀上翻着書的感覺,那種感覺很真實。但是因為昨天在等吃飯的那段時間過於無聊,我就在網上下了電子版的想打發一下時間。可是當我看了2個故事之後,我就發現自己深深的陷了進去,我想迫切的瞭解每個故事,想知道每個人心裏不同的世界,即使知道這本書是寫的所謂精神病人的眼中的世界。

首先,我承認我自己是個對奇特想法充滿好奇的人。我佩服所有邏輯性縝密,具有個人思想的人。所以當我看到這些生活在自己世界中,擁有着支持自己活下來的信仰的不同人羣,我內心覺得神奇和興奮。我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突然看到原來有這麼多人在對這個世界進行分析和思考。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堅不可摧的精神體系。

經過一天的時間我把這本書大體看完了,説實話,我佩服故事中每個人,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天真,我覺得其中的一些人真的是讓人敬畏的。他們的理論,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他們對生活的態度,以及他們對自己的定位幾乎都是清晰的,對於那些偏執的人,我甚至有點惜惜相惜,可能是自己也是個固執的人的原因。但是,我更加……可能是羨慕他們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即便不被普通價值觀所認可,但是他們仍然自信的堅持着自己,也許正是這種執念才會讓所謂的普通人覺得他們不正常。

不過,以不同的角度看的話,可能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正常人吧。每個人的精神不一樣,所以更加不可能得到統一,所以從不同的視角來看世界的話,都會得到一個不同的結果,那何為正常,何為不正常又該怎麼劃分呢……

這是我第一次想要在看完一本書之後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我知道看這樣一本與常人世界觀幾乎不一樣的書籍之後,肯定會有很多想法。我也知道,肯定不止我一個人看過這本書,我同時也想知道其他看過這本書的人的感受,可是我還是想着先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之後,再去看其他人的想法吧。我本身是個容易被幹擾的人,我怕我因為看到其他有説服力的觀點之後而忘掉了我自己的最初立場。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將自己的理解立下字據,然後再結合其他人的觀點進行對比,以提高自己的境界。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筆者的知識面,涉獵之廣讓我深深震驚,筆者和患者的交談中所涉及的話題很多,不過其中筆者幾乎都能講出一二,我真心欣賞。讓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基於物理理論的幾個故事,關於四維空間、平行宇宙、超弦理論等這些概念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讓我覺得研究這個物質世界是個如此神妙的事情,當然也激發我對這方面的知識的渴求。讓我最羨慕的是其中兩個天生異稟的人,一個是能模糊將人看成的動物,一個是能看到天空不同的顏色(具體故事題目記不住了)。讓我最震驚的是三個小豬的故事,講的是人格分裂的情況,關於人格分裂我一直都覺得是件不能理解的事情,我也沒有在現實中見到過,所以還是不能理解兩個人格在同一個身體中存在,而且還能進行交流,想想就覺得恐怖。

其他好像也沒什麼想寫了,之前一直都是自己在自己的視角範圍內看世界,如果真的能從不同角度去看的話,可能真的會有全新的世界觀吧,加油,共勉!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1

這是一本努力從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書籍。作者別出心裁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各種精神病人進行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將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敍述他們的經歷。

這是一本有魔力的書,他使人們深刻的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和這些精神病人究竟有怎樣的區別?

書中不乏有一些古怪離奇讓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説一個男人堅信女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對她們充滿了畏懼,又比如説一個女人自稱曾經被外星人綁架過,還有為了變成天才而接受開顱手術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關注的,還是那些與本書名稱相呼應的案例——與天才們有着一線之隔的瘋子。

這些人,説是瘋子也不為過。他們有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想法和堅持,有些特點幾乎可以用荒誕來形容。他們有的像是蠱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邊以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裏的空想者,還有的,擁有誰也不相信他們會擁有的能力。除了最後一種人難辨真假以外,其餘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強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觀,你甚至無法用現在已知的理論去辯駁他那看似荒誕卻又邏輯嚴密的推理,這也是很多人去治療別人的精神疾病結果自己卻被帶上歪路的原因。很多這樣的案例帶給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認他們的觀點很荒誕很偏離實際,但是不得不否認他們自己創造了一個屬於他們的,和我們不一樣的世界。這個世界有着嚴密的邏輯,甚至與現實的世界接軌,你無法去辯駁,去糾正他。看過這本書,你會對他們產生深深的同情與敬仰,就好像是為了不讓這種太過出格的世界觀在這個社會上散播開來,我們把他們單獨的隔離開來,否定他們的觀點,他們的世界,他們的一切,將他們稱呼為——瘋子。

是的,我們否定了他們,但是他們堅持自己的觀點,所以他們在那裏,一個被隔離開來的地方。裏面最讓我心痛的是兩個孩子的案例,他們兩個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夾雜着靈異。一個在物理方面有天賦的孩子自稱能夠感覺到四維蟲子,所以不斷的在物理學上探索,想探索這種超越三維的非物質性生物。另一個孩子擁有極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運和厄運的顏色,並且經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舉動。其實不是這樣,作者努力跟她溝通之後發現她的這些舉動看似無理取鬧,其實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智多近妖,我常聽人説起這樣一個詞。聰明的讓周圍的人不寒而慄,大概指的就是這種人了吧。我不奢望這些人能夠得到解脱,跟我們一樣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擁有極高智慧的人們別再因為不被人們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義為瘋子。

精神病人和我們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們和我們一樣有着自己的歡樂與悲傷,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動,請給他們一些尊重,尊重他們的思考,尊重他們的信仰。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2

瞭解到這本書的契機是在大二時期,我對於心理學達到了痴迷的程度,想要通過書籍來填滿我的心理“胃”。在眾多心理學書籍裏面選中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但由於我的三分鐘熱度,讀了沒幾頁扔在一旁了。在今年似乎已經沉澱下來,抱着看小説的心態再拿起來時,學到了很多從未接觸過的東西。

本書是一部訪談筆記,作者用了四年時間採訪了200多個精神病人,為我們呈現了精神病人的世界。他們有的奇特、有的偏激、有的邏輯縝密......

你無法用正確或錯誤來評價,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他們有着自己的一套強大的世界觀,你甚至不能用現在已知的理論去辯駁那看似荒誕卻邏輯嚴密的推理。這些故事帶給了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認他們的觀點很偏離現實,但也難以否認他們創造了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

我欣賞他們的簡單、直接,他們不顧世俗的眼光,對好奇的事物進行探索不惜以自己生命來認證。也許他們喃喃自語的內容在這個時代的文明中沒有被開發出來,但誰又敢説在未來不會發展成現實呢?本書我認為最精妙的地方就在於作者借精神病人的角度道出我們不敢輕易説出口的觀點。

她嚴肅地看着我:“大腦就是肉,怎麼有的思維?”

我愣住了。

她得意的笑了:”不知道了?聚在一起,就是生命!人是,螞蟻組成的鬆散的生命是,石頭也一樣,沙子和土聚在一起,就會有思維,就是生命!

這是令我大為震驚的一段對話,石頭那漫長的生命,在我們人類看來,幾乎沒有盡頭。我們一直忽略的東西,如果它們都有生命呢,我們的一生或許它們根本就看不到,太短了。

這本書的真實性,我不予評判,但這本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毋庸置疑。蘋果的味道你真的知道嗎?習慣只是個藉口,不是理由,對吧?就像作者在最後所寫:如果你認為這是真的,那麼這就是假的。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3

這幾次我們的語文閲讀時間,一直在看《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書中的各個故事始終貫穿一個觀點,那就是:我們不理解的東西,不要輕易下定論。這本書的作者所探尋的,是這個世界真實的面貌。他以為,人類迄今為止所瞭解的世界,不過是盲人摸象,只不過,盲人依舊是盲人,即使再怎麼摸,他想象中的大象也許就只是一堵牆或一根舊麻繩罷了。人類也有自己的思維侷限,但突破常規的思維——或者病態思維,也許可以突破困境。從本質上説,生物體是一個病變的過程,思考的病變,很難説不是另一種病變。

精神病人和我們眼中的世界不同,但其中一些精神病人確實有過人之處,可能就像書中講的與時代脱軌的人們,思維超前,與我們格格不入,有神奇的“四維蟲子”,也有為了她而去犯法,不惜變成精神病的……他們的想法太奇妙了,有些甚至有嚴密的邏輯,讓你不得不相信。當然還有一些很難理解的精神病人,以為自己是飛機,每天在草地上伸開手飛奔,居然還有人以為自己是炸彈也跟着一起跑。哈哈哈,真的很奇妙。

其中最敬畏的是一個試圖還原瑪雅文明的人,他本為公務員,一天放棄了自己的一切,去研究瑪雅文明,從零起步,邏輯嚴密,並且有理論支撐,真的很佩服,比專家都專家,當今時代,如不是一個精神病誰會放棄自己的一切去因為興趣研究自己喜歡的東西,這個時代牽扯太多了,紅塵滾滾,功名利祿,羈絆難行。

看完這本書,回顧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站在一個高度去審視自己,總覺得自己會被帶跑偏。書中的一些故事讓我接觸了一些從未涉足的知識,開闊了我的知識面,感到自己的知識是多麼的少,對未知是多麼的敬畏,甚至是害怕,人是多麼的渺小。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4

有時天才和瘋子真的只有一步之遙。《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以精神病人為題材的書,講述了作者與精神病人溝通、並且試圖瞭解關於他們世界的故事。通過這本書,讓我們更加深刻的去思考天才和瘋子到底有什麼區別。

什麼是瘋子?什麼是天才?天才是瘋子的基礎,天才的極致便是瘋子。有多少瘋子,在自己的世界裏正常着,又有多少天才,在自己的世界裏瘋狂着。一道看似鮮明的界限,區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和羣體,界限左右,瘋狂與正常。界限之上,困惑與彷徨。有人説過:不瘋魔不成活。在這本書中,很多精神病人的言論都讓我們無比認同,因為他們思維邏輯清晰,言辭合理、無懈可擊。他們好像是天生的哲學家、科學家一般,用作者書中的話來説:哲學家與瘋子的區別在於,一個只是在想,而一個真的去做了。

精神病人是簡單的、坦率的,甚至可以説是死腦筋。世上沒有太多非黑即白的事情,因此世人選擇中庸。太多的人為利益或者其他世俗的`東西而選擇放棄追求。而精神病人那種無所畏懼、不被外物所擾的精神卻讓人感動。他們的呢喃細語不會被大多數人認同,他們的觀點想法不會被大多人採納,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是再正常不過的,那我們又憑什麼説精神病人的想法是瘋狂的呢?

或許有很多人一直認為那些精神病患者,或者説是“瘋子”,就是那種傻傻的、呆呆的、瘋狂的。但其實,也許有些“瘋子”,他們很痛苦,很無奈,沒有人理解他們,他們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如果我們能夠對他們多一份容納,少一份鄙夷,多一份關懷,少一份斥責,多一份信任,少一份質疑,那麼是不是能減少一個瘋子,多出一份美好的未來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要試着去理解別人的世界,接受別人的觀點,多傾聽他人的想法與意見,這樣我們就能看到別人眼裏不一樣的東西,發現不一樣的世界,無論是對自己還是他人,都是有益無害的。天才和瘋子的區別就在於他們的觀點是否被大多數人所認可、證明。每一個天才在不被認可、無人理解的時候,不就是人們口中和心中所認為的瘋子嗎?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5

本書是由一位精神病醫生的視角記錄自己所見的各種案例的書。初讀這本書,我對精神病人的印象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這本書中,精神病人不是人們平時印象中的傻子或大腦發育不正常的人。他們是一羣“怪人”,但他們的怪都有一定的緣由,他們都是從正常人發展過來的,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有着異乎常人的觀察力、思考力或想象力,他們不但不傻,而且超乎常人。初讀他們的思想時,我非常崩潰,因為他們的思想不僅深刻,還顛覆了我的世界觀,既需要我深入的理解和思考,還需要我用強大的意志力防止自己被帶入溝中。

然而,再讀時我開始對其中的一些思想產生認同感。這本書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致力於尋找人類社會的本質,卻在找到答案時崩潰。舉一個例子,《棋子》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這麼説:“我堅信所有的歷史,所有的輝煌絕不是聰明人創造出來的,而是普通人創造出來的,聰明人需要做的只是看清問題所在,順應一個潮流罷了。實際上,那個聰明人即使不存在,也會有其他聰明人取代;但是,那些普通人是絕對無法取代的。”這也是他瘋的原因,他太聰明,忘記了自己身為一枚棋子所處的位置。在這個高度發達的社會中,人們各司其職,一個人的力量即使再大也無法改變社會發展的潮流。要學會像水一樣順勢而流,這樣才能活得踏實而幸福。

這是我找出的應對方法。問題似乎已經解決了,但我仍然忍不住想:這個社會就真的不允許有着獨特能力和思想的人成功嗎?如果大家一直呆在社會的無限循環中一成不變,那人類不就停滯不前了嗎?你可能會説,人類是作為一個共同體進步的。但倘若所有人都遵循着現有的價值觀,現有的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生活,那社會就好像是一盤定格的棋局而不會有任何改變。事實上,人類社會確實是在進步的,這就説明要麼有外力的作用,要麼有人打破了平衡。關於外力的作用,因為認知水平不夠,我可能只能舉出進化的例子:人類的身體和大腦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發生的微小變化,隨着人類整體智力水平的提高,我們進入了信息化時代。那麼內力的作用呢?你可能認為我會舉牛頓、愛因斯坦這樣改寫人類思想認知的人物,但他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即使每個人的個性在社會的大環境下被抑制了,人類本身的慾望使得自身一有機會便想打破這個平衡,制定新的規則。例如,周朝後期的諸侯自立門户,近代的二戰想要瓜分世界,都是有權力的人抓住機會打破平衡。平衡一旦被打破後,就會激發起更多普通人的慾望。戰亂中,人們渴望和平,於是最終走向統一;手工業時代,人們不想身體太過勞累,於是產生了機器;衣食保證後,人們想要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於是各種娛樂項目出現了。人的慾望是無限的,這也許不是壞事,至少説明人類社會可以一直髮展下去。

那麼回到原來的問題:這個社會真的不允許獨特的人成功嗎?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慾望,每個人都是作為獨特的個體存在的,每個人都對社會有着或小或大的影響。獨特的人或許難成功,但絕不是不能成功。成功是艱難的,你要在這個大的社會背景下讓數量很大的人認可你,就需要滿足他們的慾望。比如,你是個陰沉的人,但你很有能力,給他人帶來了利益,那你會得到他們的認可;但你若是認為陰沉是優點,希望別人能良心發現的突然欣賞這個品質,那就是在痴人説夢了。

引用作者的一句話“當時老師講我沒聽明白的事兒,被一個精神病人給我講透徹了”。精神病人用他們獨特的思考和視角為我打開了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門,揭開了一個個深藏在現實生活中的祕密。這本書讓我能夠更深入地思考我的生活,它還讓我意識到獨特並不是罪過,它可以是你的優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6

這本書我記得很久之前買的,翻了一下購物車是16年10月下單的,買後看了大概三分之一,有點瘮人,就沒繼續看了。買之前不知道是講的什麼,以為是天才少年,思維奇特之類的,看後簡單總結,是一本以對話形式寫精神病人的書,這本書看一遍就好。

當時火爆的原因應該是:一這是寫精神病人的;二是可能挺多人找到了共鳴。內容應該是真實案例,有當事人驚悚的回憶,或者是殺人經歷,這點讓人有點害怕。

但整體看完你會思考,他們中的有的人真的是精神病人嗎?還是隻是思想偏執,有點死心眼兒,在追求答案、刨根問底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其中有的確有病的,但那種高級知識分子,怎麼最後也認為自己是病人了呢?因為他們在探尋結果時,找不到答案了嗎?還是發現自己的答案超出常人認知了,這種獨特的思維顯得有點格格不入,然後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病?

這些病人裏也有作者佩服的人,無論從知識的淵博程度,還是理智的邏輯分析能力,無論是涉及物理學還是社會學、哲學,有些人完全有一套自己的思想體系。你不能説他們不對,而是我們未知。

不止一個人告訴我,看問題要看本質,不能只看表面。遇見事情時,有多少人能停下來思考一下,認真的研究本質?

作者後記裏有一段經歷我覺得特別好,開始是對詩詞感興趣,然後瞭解詩人時代背景,怎麼寫出的詩,接下來同時期的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又從政治、人文、經濟、宗教多方面綜合瞭解,自己的思想價值體系和對世界認識的一個架構無形中就形成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7

第一次接觸這類探索人類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書籍,光看書名,就覺得不可思議,兩種極端似的,天才與瘋子,就像南極與北極,彼此都是極端。

書中介紹的是每一位精神病人情況的例子,通過作者去拜訪,錄音筆記錄,談話,溝通,精神病人口述,形成訪談式記錄。讀每一章節的文字,彷彿在看天文學,物理學,量子力學,很深奧不能更深入的理解內容。每一種思想都值得被尊重,閲讀中,常常使我跳出慣常的思維,偶爾也會產生共鳴,讓我覺得自己好像也偶爾是同類人。比如,有一篇印象深刻,講述的是主人公常常把人看成動物,可能是月球引力,磁場的作用,我也有類似經驗,不過,迄今為止,也就兩次,都懷疑自己是不是精神出問題了,哈哈,想想也是給自己思想一次造反的機會吧!

當你從一個正常人的角度看待精神病人這個羣體時,“精神病人”也在審視着我們“正常人”這個羣體。

花了較長時間斷斷續續閲讀,以全新的角度審視並思考自己關心的一切—世界本身的面貌以及生命的意義。世界上的人千千萬,事物更迭不息,不管是生命的盡頭還是時間的盡頭,其實對終究離去的我們來説是沒有盡頭的,因為正像納蘭容若説的:“人生若只如初見”,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永恆的記憶。珍惜每一段記憶,每一種想法,它有它出現的道理,只要不是有傷害性即可!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8

用了一個星期看完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感覺自己膽子挺小的,看完之後居然有些怕怕的。現在要寫點什麼,再回想那些情節,感覺還是有點怕。看完整本書,其實那種大是大非的感悟,自己還真是沒有。有的只是感歎,一本精神病人的訪談錄,居然能包含那麼多量子物理、歷史和政治等知識。對於作者有這麼廣闊的知識儲備,我也是很佩服的。

之前從網上查了一下關於這本書的感悟,很多人説這本書有些假,因為現在沒有那麼多智商高超的精神病人。我不知道有沒有那麼多智商高超的精神病人,但是我對上面很多精神病人的看法和執着觸動了。其實我覺得裏面很多精神病人,他們只是想法比一般人執拗一些。現實中我們每個人其實也有各種各樣的奇怪的行為,像強迫症啊,鑽牛角尖啊之類的。看來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精神病人的潛質啊。?實在是不知道該寫什麼了,總覺得精神病人雖然思維比較奇怪,但是好多事也有可取的,比如説,有的病人為了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可以去認真的鑽研各種自己想研究的東西。這種探索精神是我們現在的好多正常人都做不到的,起碼我現在是徹底做不到安安靜靜的自己學習看書。好吧,也不知道該説些什麼,或許我的文筆還是需要練習吧,不早了,還是洗洗睡吧。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9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與其説是國內第一本記錄與精神病人訪談語錄的書,不如説它是一羣誤入歧途的天才的故事。

本書內容是作者高銘歷時4年,通過各種渠道,利用自己所有的閒暇時間探訪精神病院、公安部門等機構,對這羣“非正常人羣”進行近距離訪談、加工、整理而來。

書中內容分為多個小故事,故事之間沒有關聯性,內容讓人匪夷所思,卻又是這羣人內心的真實感受。但如果你按照這羣人的邏輯去推理,那麼這也將是一個完美的閉環。

如:夢的真實性,她整日生活在恐懼中,不相信任何人,她的恐懼來源於她的夢境,她記得她從小到大的夢境,夢裏的生活和現實的生活基本一樣,隨時間流失,後來她逐漸接受了“兩個世界”——現實世界和夢境生活。夢境中有一位影子先生每次拉着她跳樓,而且影子的先生的五官,還在不停變換着形狀,彷彿很多人的面孔。看到這裏,我身上也彷彿冒着一股寒氣,如果我是她,我也會恐懼。

又如:超級進化論,她覺得我們從胚胎時期起,就已經微縮了整個進化過程。胎兒寄生在母體內最開始母體不適應,後面胎兒就釋放出化學物質讓母體認為胎兒是個器官,躲避了免疫系統的追殺。

人類之所以進化得這麼成功,是因為我們有進化的大腦。有了優質的大腦,我們就不需要獠牙,不需要尾巴,也不需要游泳,不需要夜視,同時我們還可以藐視周圍任何生物。

今後的人類,因為大腦進化更高級,於是她大膽推測,會有很多器官退化,但是都無所謂,嘴巴可以變成吸管,只要食物是流質的;眼睛可以更小,因為不用警惕周圍的環境;手指可以變成多個,方便打字,腿可以更小,因為油門剎車全用手解決,脖子要更粗,這樣才能托住那個大腦......看完之後,我也覺得好開心啊,和書中的精神病人一樣,興高采烈地手舞足蹈起來。

再如:人間五十年,她精通與預測有關的一切,四柱八字、星座等。她講着講着,她的很多觀點,我是比較認同的,她覺得她能窺探未來只是某種統計學,就像一顆熟透的蘋果必然會落地。命和運,交匯在一起就是命運,你的性格和選擇、機遇和膽識,雖然選擇和機遇有變數,但是它們會交在一起,形成一個必然的點,很多點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人的命運。絕大多數這種變化會很小,但往往這種很小的變化卻對未來有深刻的影響。從很小的一個點開始,一毫的偏差,整個人生完全不同,正所謂:一念之間,萬物生或死,一芥之間,宇宙存或滅。一切變化,有時候只是始於那一點點。

她有段時間為此迷茫,不過後面,她就想通了,如果你因為一句話而坐享其成,那麼即使機緣巧合得到了什麼也會從指縫中溜走,因為你不配擁有它。如果你對未來渴望恨不得從喉嚨裏伸出一隻手去抓住它,那麼你得到的往往超過你的期許。

最後她説,命運,很多時候掌握在自己手裏,人間一世50年,不要為了活着而活着,要為夢想而活。看完這個故事,我也相信,命運,很多時候看上去是註定的,但實際上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

其實,書中還有很多很多關於這羣特殊人羣的故事,如雙子中有一對雙胞胎,姐姐覺得過世妹妹的靈魂附在自己身上;還有一個患者的關節站立法,他認為只要找到關節的節點就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包括自己的血液的流動和血小板的聚集;還有一個人他能預見未來,他説了很多關於他預知到的事情,這些事情發生在他這樣一個普通人身上,他卻只能瘋狂、無奈、絕望和疲憊,事後,作者問了他的主治醫生是否相信,醫生説他信;生化奴隸中,這個病人每天會洗N次手,而且必須用各種殺菌的東西洗,不計代價的洗手,因為細菌很強大很危險;還有一個人轉世了很多次,記得前世發生的很多事情......

最開始,我是抱着一種我是正常人,裏面的人是精神病人這種心態去看的,可看着看着,固有的觀點卻悄然發生着變化,裏面的內容涉及到生理學、心理學、佛學、宗教、量子物理、符號學、瑪雅文明及預言等眾多領域,讓我覺得這個世界很奇妙,寬廣而遼闊;這個世界很系統,嚴謹而規則。遺憾的是雖然我們深處這個世界中,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只能感知到其中的一點點,更多的事我們一無所知。

很多事情,不是説你瞭解的越多,你就知道的越多,相反,你瞭解的越多,你質疑的越多,未知的更多。當有人問作者《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會出第二部嗎?作者説不會。

因為好奇,作者決定接觸這羣人,而四年之後的某天,作者決定結束,停止這種因好奇而引發的接觸。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我瘋了,其實就是你瘋了。其實人生若只如初見,也挺好!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0

當我決定結束的時候,就拿出預先準備好的蘋果,把蘋果洗乾淨,看着果皮上的細小顆粒覺得很陌生,愣了一會兒,試好咬下去....我猜大多數人不知道蘋果的真正味道!我告訴你吧:用牙齒割開果皮的時候,那股原本淡談的清新味道衝破一個臨界點開始逐步在嘴裏擴敢開,味道逐漸變得濃郁。隨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濺開,絕對野蠻又任暴地掠過乾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個細小顆粒都在爭先恐後地開裂,釋放出更多蘋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齒間遊移,味道就跟衝擊波一種技向嘴中每一個角落...蘋果的清香伴隨着果汁滑向喉嚨深..哪.沖刷過的味蕾幾乎是虔誠地向大腦傳遞這種信息...所有的感官,經過好幾天壓被遺忘後,由精神、感覺統馭着,伴隨着一個蘋果,捲土重來!嘖贖,現在想能來我都會忍不住流口水。

讀完這段,我細細嚥了一下口水,似乎品味到了蘋果的果汁在口中四濺,流入喉嚨進入胃中。把自己放進了一個房間裏面,沒有電,只有水,剛開始可能堅持一天就會餓,也會渴,慢慢的你會忘記食物,忘記飢餓,也不知道食物的味道。慢慢的就不再覺得食物有任何誘惑力,困了就睡。

這個精神病人五天沒有出門,他的家人都以為他出事了,便四處尋找。於是“我”到了他的家中,與他聊天。我和他聊完之後回家看着蘋果,想着他説的這段話。可能只有到了口中無味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蘋果本身的滋味。

讀到這的時候請你嚥下口水,然後看着家中的蘋果,細細思索上面寫的試着咬下去......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1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雲的眼睛睛去看雲,用風的眼睛去看風,用花草樹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樹木,用石頭的眼睛去看石頭,用大海的眼睛去有大海,用動物的眼睛去看動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為什麼小孩子不喜歡逛街,試着蹲下來和小孩子一個高度,你看到的只有不同的腿在向前動,商店裏面也只有衣服的支架。當孩子要求你抱抱的時候請抱起她,讓她看到和你一樣的世界。

很久很久以前,我聽到過一個故事,有個精神病人拿着傘蹲在草坪上,別人問他,他説我是一個蘑菇。當時我並不理解,覺得就是精神病,怕是傻掉了。但當我看了這篇文章,我才知道他只是站在蘑菇的角度“對話”蘑菇。

這篇文章寫一個女生會模仿任何一個人,語調,語言,動作都像極了,一個老人或或者親近的人。她説:“我開始想了很多辦法,最後決定還是用這個最笨的辦法,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換個角度看。不過,這個換角度,要複雜的多。因為要換角度看的不是一件事,而是整個世界!最開始我先是慢慢觀察別人的細節,然後記住那些細節的特徵,再然後開始試着模仿別人、體會對方為什麼這麼做。説白了就是變成你模仿的那個人。模仿的時間久了,會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態,進-步,就會學會用對方的眼睛去看事物了,如果掌握的好,甚至可以知道對方在想什麼。”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2

像靈魂盤起尾巴擠進軀殼當人一樣。想不被人當成精神病,那就必須藏好一些想法,不要隨便告訴別人,這樣安全了。因為我們的世界,還沒有準備好容納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這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最後一段話了,剛開始的時候我真的會細細品每篇文章,每句話。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天才,他們是敢於把自己的突出的差異表現出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一旦出現異類,就會被稱為精神病。只有藏好自己的差異,才能和大家通行。

小男孩在路上遇到了一個老爺爺,給他講了靈魂的事情,他不光自己相信,還説通了身邊人一起相信。

“萬一只有靈魂知道呢?”

靈魂這個東西,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我是相信有的,因為當你感受到了你沒有看到聽到的東西,我更願意相信這個是靈魂的感受。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更像一個神經病,而非精神病。因為神經病是病,而不是你對這個世界更多的參悟。

讀後感姍姍來遲,有時候心事很重的時候也會看幾章節,暫時忘記不愉快,可能看完了也想明白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