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來源:文書谷 7.6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哈姆雷特》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哈姆雷特》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1

悲哀、悲慘、悲痛、悲觀或死亡、不幸的同義語,它與日常語言中的“悲劇”一詞的含義並不完全相同。讀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就會有亞里士多德的感受,感受到的是悲劇的美麗與偉大,莎士比亞所塑造的每個人物每一幕都那麼每句話都有着戲劇的崇高。這復仇的火焰源起於國王的陰謀。克勞狄斯國王為了爭奪先王的王位、王冠與王后,竟不念手足之情將毒藥倒入先王的耳腔,謀殺了先王,得到了一切。

國王所編的謊言使鬼魂遲遲不能消散。於是,哈姆萊特王子決定替父報仇,安息遊蕩人間的鬼魂,因為他多次錯過機會,最後雖然殺死了國王,卻也死在了同樣是替父報酬的雷歐提斯的劍下。愛情的忠誠與背叛或許是復仇的另一大因素。哈姆萊特也曾想大聲喚醒這個背叛了父親的王后,讓王后意識到自己所犯下的罪錯。在擊劍中,她代飲毒酒而死去。王子雖然在復仇的時候曾讓奧菲莉婭萬般傷心,然而,在心上人即將下葬的時候,他也曾止控不住心中的悲傷,傷痛不已。即使是復仇的不得已也不能掩蓋王子對奧菲莉婭的忠誠、純潔的愛!

從羅森克蘭茲與吉爾登斯吞反覆無常的探密與告密中,足以見證這兩位從小與哈姆萊特王子一起長大的朋友是如何利用他們與王子之間的交情來換取國王與王后的`嘉獎,或是加封爵位,或是賞賜珍寶,而得到的一切有一份真誠的友誼中的信任重要嗎?霍拉旭雖是個軍官,但卻在哈姆萊特將要面對未知的危險,對話鬼魂的時候不撇下王子一個人逃走,而是儘自己的力量拉住王子。復仇時他始終沒有違背對哈姆萊特王子許下的諾言,隻字不提所看到的一切。在哈姆萊特臨終之前,他也曾想喝下剩下的毒藥,與王子共長眠……哈姆萊特與霍拉旭之間雖是軍臣間的忠心耿耿,但更多的是讓人們看到了他們心中的那堵友誼之牆!

波洛涅斯有一對擁有高尚美德的兒女,然而他自己竟是如此得虛偽,為討國王、王后的歡心,他不惜出賣女兒的珍貴愛情,他在國王、王后與王子之間油腔滑調,故做媚姿,最後因偷聽王子與王后的對話,慘死在哈姆萊特王子的劍下。他的愛管閒事與虛偽不也折射出人性醜惡的一面嗎?“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哈姆雷特》讀後感2

寒假裏,我讀了文藝復興時期戲劇之王莎士比亞的傳世傑作《哈姆雷特》,它被譽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

這是一個以復仇為主題的悲劇故事,故事的大致內容是:哈姆雷特原本是一個無憂無慮的丹麥王子,可是他的叔父非常陰險,為了篡奪王位,竟手足相殘,不僅殺死了他的父親,還霸佔了他的母親。他父親的`靈魂向他控訴,把自己被害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於是哈姆雷特開始裝瘋賣傻,同時尋找機會,瞭解真相。他將父親靈魂控訴的故事編成了戲,特意演給叔父看,果然發現叔父在演出過程中驚慌失色,證實了他的猜疑,於是他決心找機會報仇。有一次,他錯殺了大臣波洛涅斯。叔父於是唆使波洛涅斯的兒子與哈姆雷特決鬥,結果雙方在決鬥中都中了毒劍,哈姆雷特在臨死前趁機刺死了叔父,母親也飲毒酒死去,四人同歸於盡。

讀完這個故事,我不禁悲喜交加:悲的是哈姆雷特中了叔父的詭計,最終中毒死去;喜的是他臨死前終於刺死了叔父,報仇雪恨。哈姆雷特的機智勇敢、叔父的陰險貪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叔父既陰險、又貪婪。為了篡奪王位,竟用毒藥暗殺了親兄弟。後來,又把哈姆雷特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想方設法進行陷害:先用詭計想讓英王殺害哈姆雷特;後又挑撥離間,讓波洛涅斯的兒子與哈姆雷特決鬥,並在劍上塗上毒藥,在酒裏下毒。最後,叔父死在了哈姆雷特的劍下,罪有應得。

主人公哈姆雷特機智勇敢,臨危不懼,敢於抗爭。他先裝瘋賣傻,麻痺叔父對他的警惕。然後,利用請叔父看戲的機會,證實了父親靈魂的控訴。知道真相後,他勇敢地決定復仇。在去英國的船上,他發現並改寫了叔父寫給英王的信,挫敗了叔父的陰謀。在決鬥中,他雖然中了劇毒,仍然趁機刺死了叔父,得以報仇雪恨。

《哈姆雷特》語言精練,情節生動,內容精彩,筆調幽默辛辣,是戲劇文學的經典作品。叔父的陰險貪婪、哈姆雷特的機智勇敢,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對權力和財富的貪婪慾望,會扭曲人的靈魂,導致謀財害命、互相殘殺等悲劇,值得人們引以為戒。

《哈姆雷特》讀後感3

哈姆雷特,一個生在戲劇裏,又活在生活裏,人性中的人物。他是具有人文主義典型性的象徵,是一個經歷痛苦後憂鬱寡歡的人,是一個心懷昂揚熱血激情卻又猶豫不決的人,矛盾是他的集中體現,思考和獨白是他的表達,他用他特有的方式演繹着自我,演繹着這個王子的悲劇。

對於自我的剖析,你總能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尋找到蛛絲馬跡。無論是關於生死意義的探尋,還是自我追求的抉擇,哈姆雷特都獨到的展現了人的`發展的矛盾。哈姆雷特的形象的設計就是這麼神奇,一千個不同的讀者眼裏,便有着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的體悟。

他是丹麥的王子,所以他肩負着維護國家安定繁榮的義務;他是慈祥的父親的兒子,所以他必須肩負為父報仇的責任。壓抑使他躑躅、猶豫、不斷地深思、不斷地自言,他總是一個人,朋友的背叛,愛人的失去,母親的改嫁,一切都離他越來越遠,他孤獨的行走在一條復仇之路上。這樣,他也只能更加抑鬱,更加癲狂。原本的只是為了欺瞞叔叔而裝瘋,卻早已不知不覺陷入了其中,就像面具戴久了,就會忘記面具之下的自己似的。曾經那個感歎世界是“負載萬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蓋眾生的蒼穹,是一頂壯麗的帳篷,是金黃色的火球點綴着的莊嚴的屋宇”,感歎人類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漸漸的在現實的改變中改變了。他對世界失去了信心,他眼裏的世界,“只是一個不毛的荒岬,只是一堆污濁的瘴氣的集合”。

人類不能使他發生興趣,女人亦然。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有人看到了不幸之後多思多慮、多愁善感的人,有人看到了生命微弱的光,有人感受到消沉如疾病難以擺脱的痛苦,亦有人看到過於猶豫而使行動遲緩的自己。哈姆雷特身上集聚了人性的複雜,演繹的人最本真的情緒。莎士比亞用他最擅長的情感的描繪和心理的刻畫來展現哈姆雷特,造就了這個世界著名的悲劇之作。

人文主義是莎士比亞在這部戲劇中極力展示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憂慮的背後,流露着對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的渴望。他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豐富多彩的語言,性格分明的人物,使之不愧於莎士比亞悲劇的第一部。

《哈姆雷特》讀後感4

《哈姆雷特》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到現在,依然感覺它震撼人心。而這一切不是情節的因素,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而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它描寫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

劇本主要寫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外地讀書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不久後,叔父登基,並與哈姆雷特母親結婚,他對此充滿疑惑和不滿。不久後,父親的鬼魂出現,告訴哈姆雷特自己是被新國王害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給他報仇,哈姆雷特通過裝瘋賣傻,證實了叔父謀害老哈姆雷特的'事實,他對這一事實充滿憤怒和不滿,開始了對叔父復仇計劃,在這次復仇中,他害死了很多罪有應得的人,卻也害死了無辜的人和失去愛的人。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觀發生了改變,他的性格也變得複雜和多疑,同時又有滿腔仇恨不能發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常常困撓着他,令他痛苦不已。

這個故事,從鬼魂、裝瘋賣傻、失去愛情、試探國王、誤殺大臣、被流放,到最後的決鬥,故事曲折,激動人心。“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句哈姆雷特感歎的話,從中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內心痛苦的掙扎。明明心裏是善良的,不想這樣,但是無奈被命運控制着,被仇恨矇蔽着,母親改嫁與父親弟弟,和父親的死亡,給哈姆雷特很大打擊,讓他心裏留下了陰影,最後愛情的葬送,在這如此的大悲劇中,還有這小悲劇,他無助,可憐。

在父親死的這一段時間裏,哈姆雷特因為現實的殘酷,改變了許多,在磨鍊的過程中他通過親身的經歷和自己的思考來提升自己。他變得堅定,他要通過自己的奮鬥改變命運。但最後,他還是為了正義犧牲,他死得偉大,令人惋惜。

有句話説:“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我的心中,哈姆雷特的命運很悲慘,但他卻很勇敢得奮起反抗,他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心上。是的,在命運面前,我們要勇往直前,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與挫折,都要頑強地作鬥爭,在逆境中,迎難而上,想盡一切辦法走上成功之路。

《哈姆雷特》讀後感5

《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悲劇傑作,成於1601年,那時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夜,“圈地運動”正在進行中,社會中充滿矛盾。這本書也表現出了這一點。

哈姆雷特因為父親的死亡放棄了一切,包括他的尊嚴、愛情甚至於生命。然而這樣有沒有意義呢?為什麼要為死亡而生出怨恨呢?哈姆雷特並不清楚,他甚至連死亡是什麼都不知道。“當我們擺脱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後,在那死的睡眠裏究竟要做些什麼夢”。

但他不得不報仇,他受到一股巨大的.使命感的驅使。這使命感從何而來?是因為正義嗎?消滅代表邪惡與醜陋的叔父克勞狄斯,恢復王國的秩序。這似乎是一個理由。但正義的伸張又必將伴隨着流血和新的仇恨。哈姆雷特為了避免這些遲遲沒有動手,他選擇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完成這個使命。但在那時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都死了,只留下一個霍拉旭。或許這也是最好的結局,涉及這段仇恨的人都不在了,仇恨也就消失了。

哈姆雷特臨死時對霍拉旭説:“啊,上帝!霍拉旭,我死之後,要是世人不明白這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譽將要蒙受極大的損傷!你如果愛我,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的幸福,留在這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哈姆雷特的故事吧!”這很奇怪,哈姆雷特為什麼留下這樣的遺囑?為了他的名譽嗎?可哈姆雷特為了復仇已經什麼都不顧了,為何還要在乎名譽?我想他當然不是為了名譽,傳播這個故事是為了給世人以警醒,讓世人替他繼續思考仇恨、生命、死亡、人。遺囑中還提到了天堂,連死亡為何物尚且不清楚又何來天堂呢?我實在不明白,或許哈姆雷特仍對死亡懷有恐懼,想給自己一個精神安慰罷了。

哈姆雷特的迷茫也反映了作者迷茫。莎士比亞是人文主義者,但當時各個階級為了利益而不停鬥爭,使英國社會現狀與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差距越來越大。莎士比亞能怎麼辦呢?躊躇滿志的他卻無法“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於是他陷入了無盡的思考與矛盾中,《哈姆雷特》正是這思考與矛盾畫出的省略號。他想借這個省略號引發世人同他一起思考,希望得到一個最終的答案。

《哈姆雷特》讀後感6

作為莎士比亞最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在我看來《哈姆雷特》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一部。他可謂是將世上所有的悲慘都聚集在了這位可憐的王子身上。

父親被自己的叔叔殺害,母親改嫁,居然還下嫁給自己的軾父仇人,愛人發瘋後不幸死去,最後連同自己,朋友,母親都在這場悲劇中被完全吞噬了。這一連串悲劇都是源自慾望和仇恨。叔叔的貪婪慾望使他作出了違背天理倫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親侄子的無法泯滅的仇恨,同時也為自己的命運埋下了無法避免的禍根,直至最後家破人亡。而小王子呢,因為父親的死而悲痛萬分,又因父親的鬼魂而萌生了復仇的念頭。於是步步謀劃,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親報仇,卻又要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母親,卻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斷髮生,母親、愛人、朋友、自己都一併失去了。

莎士比亞彷彿在用這樣的文字像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把鋒利無比,還塗滿了毒藥的雙刃劍。運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傷別人的同時,也難免是使自己遍體鱗傷,血肉模糊。人類對仇恨的詛咒與排斥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同樣也向人們闡述仇恨比罪惡本身更罪惡。無論是怎樣的理由,舉起仇恨就是一切罪惡與不幸的開端。雖然了結這個道理,人類卻又不曾擺脱這個幽靈,不斷有人為了仇恨害人害己,即使是無盡的鮮血也沒能洗刷掉它的存在。

《哈姆雷特》不斷的被人們以各種方式各種形式演繹,電影一部又一部,人們卻百看不厭,源於《哈姆雷特》緊湊的戲劇情節,高潮迭起,驚喜不斷,所有的緊張氣氛都要等到故事的最後才會得到緩解。多種多樣對大師作品的演繹不斷給予我們新的驚喜和意外,對於仇恨的解釋,對莎士比亞的解釋。即使有一些並不太盡如人意,人們依舊對次充滿好奇。因為莎士比亞,因為這位最偉大的戲劇作家和他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無論從哪一個角度演繹都會讓人對這一部經典再一次來一遍心靈對話,每一次的對話都是對人生新的體驗,這就是《哈姆雷特》的魅力所在。作家們用他們的文字時刻提行這人們這把劍的冷酷和恐怖。仇恨的雙刃劍,捨棄它比拿起他來捍衞自己明智得多。

《哈姆雷特》讀後感7

紛紜的大千世界有鮮花也有毒草,有真、善、美,也有假、惡、醜。

“人類是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止!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正是哈姆雷特內心善良仁慈的一面。也許,在哈姆雷特遇見父王亡魂之前,在王后嫁給克勞蒂斯之前,他的叔父克勞蒂斯在他心目中正符合這一形象,他父母的愛情也正如他所想的那麼忠貞不渝。可是,在遇見父王亡魂之後,在王后改嫁之後,在看戲時克勞蒂斯的一系列反應印證了父王亡魂所告訴他的真相之後,在朋友背叛自己並要把自己推向死亡深淵之後,他憤怒了!他憤怒他的叔父,他的朋友甚至自己的母親過去一直帶者一個偽善的面具,而面具下的嘴臉竟是令人厭惡的醜惡。這樣的偽善,這樣的失望將王子永遠的推向仇惡的深淵。

克勞蒂斯國王對於哈姆雷特那出刻意安排的戲劇感到了極大的威脅“他的瘋狂每小時都可以危害我的安全。”國王以王子的瘋病為由宣稱送他去英國治病,那只是一個偽善的藉口。哈姆雷特並不是真正的瘋子,它只是在採取一些必要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復仇。可是,當他看到了死去的奧菲利婭,他那充滿人文主義思想的內心又激發了那本想因她的欺騙而隱藏的愛情。他蒙受了徹徹底底的打擊,如果説瘋,或許在這時他才是真正的瘋,不僅僅是為痛失心愛的女人而失去理智,因為此時的哈姆雷特,沒有了親情和友情,愛情就這麼隨着奧利菲亞的死而失去,內心的摧殘終於使得哈姆雷特走向了毀滅的復仇,我似乎感覺到仇恨正在齧噬王子的善心,那人善已絲毫不存。

初讀此書覺得這不過是一出普通的復仇之戲罷了,可而後細細想來,那善與偽善的對抗,正義與邪惡的對抗,正是殘酷的社會現實。而他復仇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死去的父親,而是為了挽救整個丹麥社會,也是他維護自己人文主義思想的行為。這給她那英雄形象增添了一道光環,使得它高貴的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

從本質上説,哈姆雷特是善良勇敢的,克勞蒂斯是偽善的代表,雖然,哈姆雷特完成了復仇的使命,但並沒有實現改變殘酷現實的宏偉理想。儘管如此,他的英雄形象已深深留在讀者心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