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95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家語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家語讀後感

《孔子家語·子路初見第十九》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的哥哥有個兒子叫孔篾,他與宓子賤一起做官。孔子到孔篾那裏去,問他説:“你自從做官以來,有何得失?”孔篾回答説:“沒有所得,卻有三個所失。公事一件接着一件,以前學到的知識哪裏有時間去實踐呢?因此,所學知識無法理解明白。”當我看到這裏的時候,真是和孔篾的感受一樣一樣的呀,自從來到新的學校,總感覺學校通知一個接一個,過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生活,活在了完成任務裏,失去自我的主導性,曾不止一次感歎這樣的環境缺少了自我成長的時間。

孔篾接着説:“獲得的俸祿太少,連稀飯都沒法分給父母兄弟,因此骨肉之間日漸疏遠;公務大多急迫緊要,不能抽出時間去弔唁死者、探望病人,因此朋友之情漸漸缺失。我所説的三個所失,指的就是這些。”孔篾説的這兩個所失我也有同感,因為工作忙碌,減少了與親人朋友的相聚和聯繫,有時也挺困惑,感覺很難兩全。真想聽聽孔子老人家是怎麼評價孔篾的,結果他什麼也沒説,只是聽了很不高興。孔篾説的都是實情,孔子為什麼會不高興呢?帶着疑惑我往下看。

孔子又到宓子賤那裏去,問了與孔篾同樣的問題。宓子賤回答道:“自從做官以來,沒有所失,卻有三個所得。以前記誦學到的知識,現在有機會得以實踐,因此所學知識更加明白;把所得到的俸祿拿去分給父母兄弟,因此骨肉之情愈加親密;雖然公務纏身,但仍兼顧到弔唁死者、探望病人,因此朋友之情更加深厚。”天呢,同樣的問題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孔篾和宓子賤都做官,工作環境是差不多的,一個是“三失”,一個是“三得”,怎麼會這樣呢?孔子對他倆的評價也是不同的,聽完孔篾的回答孔子很不高興,聽完宓子賤的回答,孔子感慨地評價:“真是個君子啊!”足以看出孔子對宓子賤做法的認同。

讀完這個故事,一直在想:“失”與“得”的原因到底在哪裏?我如何才能在孔篾的感覺中漸漸走向宓子賤?最後,我理出了兩點:1。積極思維;2。秩序感。

無論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裏,總有不如意的時候,我們要麼屈服於環境,要麼想辦法戰勝環境。如今,“忙”成了生活的主旋律,“瞎忙”成了生活的主調,宓子賤可以從忙碌中做到“學而時習之”,收穫了真知,我可以向他學習把一些工作看成實踐的好機會,兩者做到有機結合,既完成了工作任務,又進行了教育教學實踐,豈不美哉。

為什麼相似的環境裏,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為什麼孔篾總是不能從忙碌中抽出身去做一些自己事?我想原因之一可能是缺乏秩序感。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一天該做什麼,不能弄清事情的輕重緩急,那麼這一天就會是盲目的忙,忙得不知其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每天列個計劃,清楚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是什麼,着急做的事是什麼,常規性的事是什麼,就會有個清楚的規劃,就會充實而明白。

少些消極想法和思維定勢,積極面對,講究方法,生活就會朝着自己希望的樣子去發展,感謝這個故事帶給我的啟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