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

來源:文書谷 1.7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1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情詩和小品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心靈的清澈純淨。

如此詩意的文章,略帶悲情的人物。從喜萬分到悵然傷心力交瘁的'老船伕,從情竇初開到常年為人擺渡心中充滿等待的翠翠,從頗有名望的少爺到不幸落水斃命的天寶,從非卿不娶到不願再提婚事的儺送,人物之間的關係似乎混亂,卻又是如此的清晰。

翠翠的天真善良,温柔清純,對愛的執着,使硪深受感動。現在開放的社會,使人的意識更加清楚,但人似乎並沒有更加清醒。結婚成了一件不再奢侈的事,離婚更是成了一個十分輕鬆的決定。似乎大家都忘記了老人家常説:千世修來共枕眠。可見一份感情是多麼珍貴,作者通過寫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淡化了現實生活的黑暗和痛苦,用詩一般的文筆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反映了作者對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邊城的文字是優美鮮活的,只有深沉的愛才會孕育出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或許應該説,每個人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邊城隨這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留下我們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2

《邊城》是作家沈從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沈從文用這樣一篇小説對美麗神祕的湘西邊陲小鎮茶峒展開敍述,用美麗自然的村鎮圖景包納進爺爺、翠翠、天保、儺送等可愛之人,將他們之間的故事呈現出來,向讀者傳達室了無盡的人情温暖。

讀《邊城》就像是欣賞一幅中國的山水畫。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悠長的溪水,溪水繞着一座白塔,塔邊傍着山,於是山依水,水依山,層層而生,和諧美妙。再順着山水尋去,山勢間便有城牆,牆下零星裝點着人家,順着又找到幾户後,到了水的結點,就有渡頭,渡頭總是熱鬧,撐船的老船伕,擔貨的渡河客,吹號而過的小士兵,還有一個藏在羊羣邊獨自玩耍的小姑娘,這時你尋見了她,會看到她翠如水晶的明亮眼眸,一瞬間點亮了整個畫畫。

沈從文筆下的這座邊城,充滿了詩藴,也充滿了原始自然的樸素鄉村氣息,是到如今都難得一見的美景美事。但這般美麗之下,也隱藏着一股濃濃的悲情,最明顯不過的便是小説一本,故事講到最後翠翠失去了爺爺,儺送失去了哥哥,年輕的姑娘終是發發現了美麗天空也存在着裂痕,白塔也坍,那個人也不知何去,不知何回……

在沈從文自作的解釋中,關於《邊城》的結尾,是如此説道:“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而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於是,很多人在講過《邊城》後,都認為這是一篇試圖將城鄉對立起來,通過鄉村原始文化展現出來的寧靜、和諧與温馨來表達對原始樸素人情的讚美,但又通過悲劇收尾表達城市的發展已經使得現代人失去聞對這種樸素之美的追求,從而從整體上來看,《邊城》實為一篇美麗鄉村的輓歌。

但是果真如此嗎?國內研究沈從文第一人之稱的金介甫先生就曾提到過:“《邊城》總的來説是寫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的。”而沈從文的徒弟汪曾祺也提出異議:“不是輓歌,而是希望之歌。”

的確,沈從文最著名的作品便是《邊城》,但是我們單純從《邊城》出發去解讀其中藴含的深意是完全不夠的。

沈從文是一位十分高產的作家,他的小説,散文等諸多創作中其實都表達着他對於人生十分深層的思考,而《邊城》則是集這些思想為一體的作品。

從沈從文的很多其他作品中,我們會發現他常作“愛與美”的思考,對此,他的一個闡述是:“若將‘愛’建築在一抽象的‘美’上,結果自然到處見出缺陷和不幸。因美與‘神’近,即與‘人’遠。生命具有神性,生活在人間,兩相對峙,糾紛隨來。情感可輕翥高飛,翱翔天外,肉體實呆滯沉重,不離泥土。”

沈從文具有的是一種帶着泛神論色彩的美學觀念,他認為愛與美的結合就是神性。在《邊城》中,作者描繪一個詩意靈氣的美景,由此產生一段古樸生動的愛情,在此,他着重塑造了翠翠這個形象,使她成愛與美的化身。但就像作者自己闡述的那樣,“生命具有神性,生活在人間,兩相對峙,糾紛隨來。”作者的這一認知為翠翠的愛情送去了一連串不巧,最終還是以悲劇收尾。但這真是“不巧”嗎?在我看來,絕不巧,反是基於作者對人生與世界認知的“恰巧”。

從沈從文的諸多其他作品中,我們可能找到一條清晰的美學觀念的脈絡:生而美,美而愛,愛而死。這同時是一個從神到人,人與神魔糾纏,再由人到神的過程。在《邊城》中翠翠生而因自然人情之育而顯現出一種極致的古樸自然之美,是人天生的神性。而在茶峒這樣理想之鄉,作為人,總對一些壓迫性的俗屈服,彼此也終不能理解融合,茶峒中大家如此,愛情中翠翠也如此,但愛仍會從美中誕生,無論是翠翠與儺送之間的兩性之愛,都是如此純淨自然,只是愛的結局總不完滿。唯一的完滿方式,就是迴歸到神的那一面,即“死”。沈從文對於“死”是賦予了“生”之意義的。比如翠翠的父母以殉情刻寫愛情的永恆,並留下翠翠延續生之美;老船伕去世後,楊馬兵便來到了翠翠身邊,為翠翠講述了所有;天保出意外後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愛情就進入了另一種階段。這樣一種美學觀念中隱藏了一個極為關鍵的詞彙,那就是孤獨。

這種孤獨並不是批生在人世孑然一身無人作陪的那種狀態,而是極客觀的,像金介甫所説的“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儺送可以自發地對翠翠產生感情,可以表達自己的感情,通過唱歌引起了翠翠在感情上的共鳴,使翠翠也產生感情。但這兩顆靈魂,縱使在夢中相遇,相互碰撞,有了火花,也不能相融為一體,何況世界身外還總會出現意外。兩個靈魂之間無法永遠維繫着共通,在此之上的愛與美,也就不可避免地終是由生到死。

邊城本向,就是一個孤立於世一般的存在,在這個層面上也體現了作者對“孤獨”的理解。

“我需要清靜,到一個絕對孤獨環境裏消化消化生命中具體與抽象。”“我必須同外物完全隔絕,方能同‘自己’重新接近。”對作者來説,體會和理解孤獨就是一個觀‘我’,並由此返照‘人’的過程。他塑造如此一個“孤城”, 寫城中人的故事,用孤獨的形態去窺照人最樸實原始的美與愛。

所以説到這裏,我認為作者更想傳達的,是一種悲,但不是哀輓的絕望般的悲感,而是由悲而生的,充滿對人性之美追求與探尋的希望之歌。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3

沈從文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説和散文集,《邊城》就是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邊城》是一部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的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作為為背景,用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在我看來,《邊城》是一部充滿愛與美的文學作品,不僅有自然環境美的描繪,也有對人情美的歌頌。《邊城》中的人物勤勞善良,純樸可愛,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淳樸自然的。

翠翠和自己的爺爺相相依為命,日子過得清靜安寧。爺爺一輩子以擺渡為生。他敦厚朴實,恪盡本分,為了讓過渡人能趕回家吃晚飯,在渡船上忙個不停。雖然辛苦而忙碌,但他從來都不收取過往客人的一絲錢財,如果有些人硬要給,他就拿這些錢去買茶葉,放在船上供來往客人飲用。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迷人的形象,是全書之魂。這個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孫女,長期生活在山水間、渡船上,青山綠水與古樸的環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祖孫倆在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邊、小船上、白塔下相依為命。一不貪財,二不羨貴,三不嫌貧,四不偷懶,願守清貧,甘於助人,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勤勞、善良、淡泊。

除此之外,這裏的每一個人都質樸且善良,雖有貧富之差別,但在人格上卻人人平等,不管誰家遇到事,總會有鄉鄰主動熱情提供幫助。如鄉鄰們對於獨自帶大孫女翠翠的老船伕的回報方式也很淳樸,文中這麼寫到:那些受過老船伕幫助的鄉鄰都會以各種方式表達自身謝意,有賣肉的不肯收肉錢,有商販們送他粽子,還有送棗子、硬塞錢的`......在這裏,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與人為善,誰都不願佔他人半點好處,並願意傾自身所有去善待他人,這種和諧友善的鄉鄰關係超越了階級限制,與金錢無關,是人性本真善良的最真切體現。

再來看看船總順順,他喜愛結交朋友、濟人之急,身上還全無商人之貪婪與狡詐。他仗義疏財、豪爽慷慨,對於對其有所求的人定會傾盡全力鼎力相助。讀後感他非常有錢,但是從來都不仗勢欺人,而且還是一個公正廉明、慷慨大方、救災恤患的正義人士,被鄉親們所敬仰。作為當地德高望重的人。船總順順他對兒子的行為有嚴格的要求,從不嬌生慣養。所以,天保與儺送也練得身體結實,和氣親人,不驕不惰,與父親一樣受人尊重。父子之間的關係如同朋友,和諧、平等,演繹着邊城人特有的人世真情。

讀《邊城》,我們能感受的不僅僅是文字之美,更能感受到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我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座邊城,在如今這個喧囂浮躁急功近利的社會中,我們有必要堅守心裏的那座“邊城”,靜賞內心的風景,保留對真善美的執着追求。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4

湘西茶峒,渺遠的歌聲滑過山脊,醖着對山那邊女子的祈盼,牽動着一顆為這情意顫動着的心。這是一座邊城,城邊有一條小溪,溪上泊着幾艘渡船,船頭站着一個詩般的少女,正側耳聽着遠山傳來的淡遠的歌聲。

這是沈從文先生的《邊城》留給我最深的印象。

邊城裏的風景是沉靜古老的,歲月順着一塊塊青瓦,順着木製的房樑,順着人們已經朦朧了的交談的聲音,向愈遠處漫溯。翠翠就住在這,在溪邊的白色小塔下,和爺爺,和那隻黃狗。故事就是這樣,帶着樸實純粹、寂寥悠遠的調子,走進了這座城。

翠翠喜歡渡船,特別喜歡渡要到對岸去的新娘子。載着的彷彿不僅僅是一個人,更是一段故事,沒有轟轟烈烈,只是雲淡風清。端午那夜,翠翠遇見了二老儺送,一見便傾心;二老遇見了翠翠,一眼便鍾情。二老隔着山以歌寄情,翠翠隔着溪痴痴地笑。

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靜止的`鄉景變成了活着的故事,活着的邊城停成了一幅畫。這裏不沾染塵世,澄澈剔透。説是有着隔世般的美好,卻以憂傷的餘韻蔓延開來。何來的憂傷?許是翠翠未果的情竇初開的遺憾吧;許是邊城遠去的不捨吧;又許是對人情百態的一種惆悵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邊城的故事還沒有結束,白塔塌了又建,遠去的人卻仍未歸來,善良單純的翠翠仍在渡口日復一日的等待,等待一艘渡船拐過,等待寥遠的情歌。

這是一座邊城,城邊有一條小溪,溪上泊着幾艘渡船,船頭站着一個詩般的少女,正側耳聽着遠山傳來的淡遠的歌聲。她將那杆往溪裏一點,漣漪越暈越遠,渡船也向着那遠山劃去……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5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説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脱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為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裏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讚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説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6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説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着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瀰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户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為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7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説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8

《邊城》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它是由被譽為僅此於魯迅的“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沈從文一手鑄成。此書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濃郁的鄉土風情吸引萬千讀者的心,它在民間廣為流傳,名揚海內外。

“老伯伯,你翠翠長得真標誌,像個觀音樣子。再過兩年,若我有空閒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像個老鴉到處飛,我一定每夜到這溪邊來為翠翠唱歌。”多麼純樸的語言,多麼清純的心靈,讓人不禁心生美感思想聯翩,但世事難料,萬事總不能完美,總會有那麼一點點遺憾。更所謂“此事古難全。”

書中一位擺渡老人與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生活恬淡平靜,與世無爭。這種生活在現在人看來可稱神仙般的'生活,是多少人所向往的隱人生活。可那有這樣的生活?再一次賽龍舟會上翠翠與船總兒子攤送結下了緣情,可是不由人,地方上王團總想把女兒嫁給他,而他有隻想做個擺渡人,天佑攤送的哥哥也喜歡翠翠,但翠翠卻不喜歡他,結局就可想而知,淒涼中略帶美好,慘淡中略帶愛的温情。

翠翠只好一個人守着渡口,在惆悵和期待中生活,只好接受着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只好面對着衰婉而悽美的結局。

世間萬事也許開始是精彩的,但是結束卻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美好,但是我們也無法去改變,左右我們的命運。既然命運如此人祕令人揣測不及,何不讓我們去享受我們的命運,盡最大的可能讓自己幸福,讓自己擁有專屬自己的快樂與美好。

汪曾祺説,沈從文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適度,像一籃新摘的煙台瑪瑙櫻桃。是啊美好的結局總是要經過磨練的,那麼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就奮鬥吧,為了那“完美人生。”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9

前兩年春去張家界遊玩,逛一個超市時看見了沈從文著的《邊城》,喜不自禁地拿在手裏想打開看看裏面的文字,可整本書被一張薄薄的塑料裹得密不透風,不見他的文字風格就不知他能否對自己的心路。如果對自己的心路又在沈從文故居不遠的地方買他的作品,那麼一定會使這本書更有意趣。可不能見到廬山真面目,於是又把它輕輕地放下。 然而沈從文又是我喜歡的,不知在何時我知道了他美麗的故鄉,知道了他的愛情,知道了他的《邊城》的獲獎,知道了文學愛好者在他的故居流連忘返時憶起那個撐船的老人和漂亮的翠翠。今年教師節,學校發了一百元錢。我毫不猶豫地拿着它去書店買了《邊城》,又訂了十六期《散文》。

《邊城》的封面是茶峒古城的`剪影,如長蛇的城牆,點着如豆燈火的連綿吊腳樓,河面上還有八隻沒有找到回家路的紅嘴黑鴨,對岸是幾個光溜溜的巖石。把《邊城》捧回家後,首先是閲讀它的最後一篇文章《邊城》。那湘西邊境的小山城,高峻山旁的小白塔,穿梭在河溪上的渡船。還有來往於小溪兩岸的商人,忙於趕集的市民。還有那些樸素的故事和濃濃的沒有結果的愛情。

我在紙面上尋找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湘西生活軌跡,男人的艱難謀生,龍船競渡,水作動力的碾坊,出水芙蓉的翠翠,還有暗送秋波的天保儺送,渡船上的故事如一幅幅生活畫卷慢慢展開,哦,在動盪不安的年代,那湘西一隅還算是一個寧靜的港灣。只是渡船老人和他孫女的生活卻是如此的孤寂。

《邊城》集裏還有其它的文章,我看見了戰爭,看見了疾病,看見了愛國青年和被劊子手砍掉的他們的頭顱,看見了破敗的房子,看見了死亡,看見了人們活一天是一天的無奈。整本書是灰色的,只有那太陽的光,草的綠,流動的河水,剛剛碰撞出的愛情之火還有點亮光,可這亮光仍不能幫助那時的人們找到生活的方向,仍不能看見那時人們生活的絲毫生氣。

沈從文的描寫如畫家畫素描,黑白色。那粗的細的筆力,那疏的密的線條;那“悖時砍腦殼的!”的方言;那老者的無奈,少年的茫然;軍閥的殺戮與搶掠,老百姓的水深火熱;那樸素的愛情,那純樸的民風無不讓我動容,鬱悶。有時為了讓自己從那種無時無刻充滿死亡氣息的文字中逃脱出來,我會把這本書丟在一邊轉而去看看《散文》。由此可見沈從文文字的感染力是何等的攝人心魄。

有人説:沈從文的《邊城》不僅有很大的文學研究價值,而且有很大的歷史研究價值。這話很貼切。〈〈邊城〉〉寫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可你讀着裏面的文字和標點符號一點也不覺得它們與現代的文學有何差異,不同的只是老百姓的生活環境和水平與過去有着天壤之別!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10

初次看到這部作品我便被封面的圖畫所吸引了。

《邊城》的作者是沈從文,我們學過他的文章。從照片上看他是一個非常幸福的老爺爺。但讀完一本書後,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整本數瀰漫了一股恐怖的氣息,彷彿讓我感覺到了那個年代人們的無奈與辛酸,有一個片段讓我驚悚好久,盡然在那個年代裏會有人賣人肉,歷史書裏並沒有交代這些。並非沒有正義温暖的片段。第一幕《漁》中哥哥與弟弟的感情深深的打動了我。雖然兩人調皮不懂事,但是在關鍵時刻哥哥拼了命的也要保護弟弟,作者在字裏行間裏彷彿是想讓讀者體會,就算是在黑暗的年代裏,也是會有人性的光輝的。

在《題記》中曾經提到一個問題,用過去與現實作比較,民族品德的消失已經成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人們很自私,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喪失道德。妻子命的也成了用來交換的物品,這不光是道德的問題,更是人性的`喪失,我們不能改變時代,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思想,不做骯髒圖利的小人,正是沈從文想表達給我們讀者的。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11

那水 那城 那份情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條船,一隻狗,一灣水,一個人。她靜靜地在白塔下,在河水上,撐着船,默默地望着遠方,痴痴地想着爺爺,痴痴地等着那個人。合上《邊城》,我思緒萬千。天保的死,儺送的離,翠翠的盼。三個人之間的情愛糾葛沉重了整個茶峒;青山的秀美,河水的清澈,這一方水,養育了這一羣可愛的人兒。他們天真淳樸,真誠友善。這裏是人性的天堂,這裏是沈從文的邊城!

水之緣

在崇文先生筆下,水是他最青睞的角色。小城中的`酉水潮漲潮落,引領着茶峒的人們依水而長,伴水而生。而在山的那邊,在碧溪岨旁,更不用説,“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這一灣溪水,清澈了她的雙眸,也清澈了她青澀的心。那年的端午,在那熱鬧而又美好的日子裏,翠翠和儺送也是在酉水邊相遇的。一個泅水的能手,一個着急尋着爺爺的小孫女,兩人就這樣不期而遇。

水是生命之源,水給予生命以滋養。“我的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波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在沈先生心中,水是他生命的寄託,尤其是這湘西的水,融進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深情。

城之邊

崇文先生在心底裏深愛着這座小城。這座城是他兒時的樂園,是他與初戀相會的地方,更是他嚮往的桃源仙境。小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便是過年,端午和中秋了。全城的人好像一夜間都從各處聚到了一起,毫無隔閡。三五個人,湊成一桌,吃酒,闊談,或是擠到河邊的吊腳樓下,爭相伸着腦袋,瞪大了眼睛,雙眼亮晶晶的看熱鬧,好不快活!彷彿他們只是這裏的人。在那樣的年代裏,這邊城小鎮似乎還不曾感受到中國正在不幸中掙扎,彷彿是初生的嬰孩,懵懵懂懂地躲在角落裏,偷偷打量着他的家鄉:那麼天真,那麼美好。

這清幽渺遠的湘西小鎮,似乎被籠上了了一層輕紗,看不透徹,卻愈發想探個究竟。這小鎮似乎被什麼東西隔開了,淳樸、友愛、天真、善良,全部都存到了這個桃花源裏,而生活在這裏的茶峒人,則世世代代守護着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情之切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親情、愛情只是這千千結點之一,但若失了這些結點,那一顆心也就變得支離破碎了。情語難言,要説這情,怕是怎麼也説不清的。

翠翠對儺送的愛情美好卻又迷惘,爺爺對孫女的親情細膩而又深沉,大老與二老的手足情樸實且真誠……人人都説家鄉好,沈先生也是如此。這在湘川邊境的山野小鎮,寧靜幽遠,祥和平靜。他眷戀着生活在這裏的可愛精靈。家是人心底亙久不變的牽掛,即使身在北平,他也不曾忘卻,那青山秀水,那淳樸人情。

一個“情”字,籠罩了整個湘西小鎮;一份心切,讓這情如茶峒般安寧,美好。

那水,那城,那份情。邊城的故事説不完也道不盡。遊走於令人幾近窒息的現實,愈發嚮往着茶峒清澈見底的流水,和那温柔黃昏裏的薄薄涼意。我願與書為伴,繼續徜徉在這邊城小鎮。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12

一直聽説過《邊城》的大名,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看過。這一次在語文課本上與《邊城》結緣,感觸頗深。

人性是世間最美的東西。在現代都市裏,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森林裏,我們又保留了多少純淨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累的我們實在無力去呵護,只任塵埃將它一點一滴淹沒,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美德將塵封的心靈在一角,疲倦的我們如何有閒暇將其開啟?或許有很多人早已忘記了它的存在。可是在邊城,在這個幾乎被世界遺忘了的邊城,我找到了人性的歸宿。

湘西山美、水美,但人更美。青山繞水,水環青山,纏綿不已。在大自然母親的寵愛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會了她堅強,水賦予了她柔美。在清澈的見底的.溪水的眷顧下,她的心純潔無暇。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她的心裏喜愁摻半。因為純樸,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一切都是源於善。然而終是湊巧,落得個孑然一身獨守空船,為了一個未必會回來的人作無期的等待!

其實不管悲慘也好,完美也罷,我們都要走下去,不管我們高不高興,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昨日隨風已逝,明日迎風將來,世界從不理會任何人。

翠翠的愛情隨着儺送的悄然離開逝去,就這樣,愛情之花還沒盛開就已凋落了。也許沒有開始的愛情才是最完美的,因為錯過,才會刻骨銘心,沒有結局。才會意味着永恆的存在。

屬於邊城的故事結束了,但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記珍惜。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13

每個人都向往自已的居住的地方有一片一望無際的藍天,一片鬱鬱葱葱的森林,一片充滿生機的大地,但很多在城鎮居住的人又希望自已能居住在農村,居住在一個簡單的世界裏。可能這就是作者寫作的思路吧!在邊城裏,到處都顯現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

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但是在邊城裏,到處都顯現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這也是邊城最吸引我的地方。

現在許多人都為了利益生存,沒有了利益什麼事情都不答應。這也正是從古到今的一個“陋習”吧。知識份子他們知道貪污是違法的行為,但是他們卻鋌而走險知法犯法。這都是“金錢”所驅動。又例如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販子專門去拐賣小孩去賣,他們明知到被人抓到會承受巨大的懲罰。但是他們也要去做這些作奸犯科的事情。

這都是“金錢”所驅動。三字經裏也説過人之初,性本善。人本來都是純潔的善良的,但在當今世界許許多多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利益的驅動。所以,我是嚮往一個簡單、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世界!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喚醒心中的“本性”,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簡單、淳樸、勤儉、友善、和平,更加的“美”!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14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女子,我特殊嚮往田園牧歌般的城市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留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常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悲涼。小説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終局的戀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説的全體。大師用他油膩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着土偶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風景。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苦的。大師卻讓我清楚,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酷愛,是理解它的殘暴當前去疼愛那背地醉人的景色。讀完整文,我就開端憧憬那個遠在湘西邊疆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濕潤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落上的青炊煙。這所有,形成一幅年代長遠的畫,在我的設想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光好像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温婉明澈,歌聲婉轉清澈,老爺爺慈愛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放,就連生涯的無奈,在這個處所,都帶着詩意的顏色,美妙地令人不忍褻瀆。巨匠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運氣眼前的無助跟哀傷,卻也讓我們發生對性命的悲憫,對美好人道的.信奉

我最神往《邊城》裏那些渾厚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競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良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逝世,四周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固然生活很清苦,卻可能相互輔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遠的小鎮。比擬之下,我們天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薄,有時候,甚至街坊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盼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暖和協調。每一個人都有安靜的幻想,人與人之間不私心,愛惜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獨特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須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領有一顆仁慈的心去生活。

讀沈從文的《邊城》有感15

讀罷《邊城》,心中久久無法平靜,那些平淡樸實而優美的文字,那純潔美麗卻不得不以悲劇結尾的愛情。

熱鬧的小鎮中,每個人都是快樂的,他們淳樸善良地相處,樂於助人卻不求回報,甚至面對愛情,也要謙讓起來。三個端午節的故事,美麗單純的翠翠用行動和話語堅定了對愛的決心。可憐祖父始終擔心她走母親的老路,不肯告訴她事情的真相。世事無常,偶然的因素太多,我們既無法預測美好,也不能改變事實。每一次機緣巧合往往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讓我們陷入變化莫測的事端。

在感歎邊城人們的人性美的同時,我也感受到現代生活的渾濁。擺渡的老船伕過渡不收錢,翠翠的嬌憨與伶俐,儺送的.善良淳樸,順順的豪爽大方,在現代的社會是何等少見。但是,人性中也有卑劣自私的一面。順順和二老不願讓間接害死大老的翠翠嫁給二老而使老船伕死在雨夜,讓不知前因後果的翠翠孤單地守着渡船!

邊城的白塔邊,美麗的陽光守護着孤單地女孩。生活也許充滿了未知,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等待下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