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精選49篇)

來源:文書谷 5.27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精選49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並清楚的描述下來。要成功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癒,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着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讀完這本書,我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相信隨着閲讀次數的增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

非暴力溝通的本質是心中要有愛,對他人有愛,對自己有愛,非暴力是愛的外在形式。在溝通過程中通過一種結構化的方式解讀自己和他人的內心、體會各自的感受,並將這種感受合理地表達出來,使得雙方能夠互相理解,最終實現和諧的、充滿愛的溝通。非暴力溝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設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為人類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讀這本書一方面能夠學會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這種方法,另一方面讀書的過程也是對心靈治癒的過程。書中對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準,時常讓人覺得還真是這麼回事,如果早點知道這些該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書作者和譯者,讓我們知道應當多注重自己內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達這些需求使溝通能夠愉快地進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觸較深的點,談不上感受,權當雜記吧。

1)外在的驅動力是壓力,內在的驅動力才是真正的動力。一個人如果總是以“應該”做什麼來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會偏離自己的內心,導致內在的分裂與不滿。就像戀人剛開始是出於對對方的喜歡,所以一切關係都很融洽。而當熱戀期過了,出於讓對方幸福這一責任方面的考慮,愛情往往變得沉重起來。

2)喜歡使用暴力的人,無論是肢體暴力還是語言暴力,是因為他內心的平靜遭到了破壞,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壞,所以他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自己內心的和平。但暴力從來無法根本性解決問題,因為暴力不是人內心最終的需求。

3)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需要,故而真誠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長久。

4)向別人傾訴有助於瞭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東西在你你説出來的時候你才能更客觀、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時候,合理的傾訴能夠避免自己被充斥在頭腦裏的各種想法所束縛。

5)最後,這本書值得時常拿出來看看,當作一碗心靈雞湯吧,需要的時候治癒一下自己的內心。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3

《非暴力溝通》與其它溝通類的書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溝通類型的書籍主打場合式的溝通技巧,而這本書講的是從人的情感訴求出發,説話前三思,並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來進行交流的温和式溝通。

初次看到書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溝通難道是武力解決問題嗎?相對而言,非暴力溝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動口不動手”嗎?書中給出的答案是,暴力溝通指的是語言暴力,説者無心聽者有意的語言傷害性往往比肢體暴力更嚴重,也更持久。書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與衝突就是因為這些被長期忽視的語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做到的是,學會觀察對方與自己,講究內心的需求與感受,並用温和的語言表達出來。

艾提·海勒的日誌中寫道:“我不會輕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們也是人,我必須用心理解他們的行為。今天早上,那個性情粗暴的年輕蓋世太保衝我吼叫,我沒有生氣,而是關心他。我想問:‘你的童年很不開心嗎?女友拋棄你了嗎?’他看起來愁眉苦臉、躁動不安、陰沉而又虛弱。我當時就想幫助他。他那麼痛苦,一旦為所欲為,是多麼危險!”我們常常在第一眼的時候就妄自下了批判與看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就往往導致雙方之間產生誤會。

非暴力溝通就是突出強調這一點帶來的傷害性有多大,書中介紹了實用的`溝通模式。首先,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是隨便地批評指責別人。第二,關切地傾聽別人,而不是在未細心觀察上解讀為批評指責。人們容易混淆觀察與評論,傾向於聽到批評而反駁對方。比如,他是個懶惰的人。這就是評論。他是個四五天都不出門的人。這是觀察。有人認為他不經常出門就認定他是懶蟲。但未曾細想,幾天不出門的人就是懶人嗎?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念於人就是一種暴力溝通的表現。

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對方;責備自己;體會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體會對方的需求與感受。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自己的見解,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為自己辯駁。相反,如果直接説出我們的需求與感受,人們就比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迴應。而在提出自我需求時,要具體明確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比如,“我想要每個星期出門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而是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和感受,幫助我們在傾聽同時與他人建立聯繫。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4

暴力!這個聽起來就很暴力的詞!

溝通!這個社會交際必備的技能!

理解中的暴力就是動不動就動手打架、大聲吼叫,甚至是戰爭等等,總之就是不和諧,很不文明,讓人很不舒服的行為方式!而用這種方式去與人溝通,那無疑是非常不好的一種方式。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非常清楚她的不妥之處,但是,我們身邊乃至於我們自身卻經常如此,那些無情的語氣話語即使不動手卻傷人更深!唉,無比的'感慨!多少次,自己也陷入這個冷暴力的漩渦當中!

幸好,幸好我是一個相對理性的,給自己點個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自己都能夠快速脱離這個冷暴力的氛圍,然後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真的非常慶幸讀到這本書,非暴力溝通真的是愛的語言!只要在溝通的時候注意規避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多現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用心去感受愛的語言,那麼,溝通的效果勢必會比想象中好很多,幸福指數也會提高不少!一定要學會區分觀察和評論,體會和表達感受,去深刻感受愛的根源並請求幫助,那麼你就將成為非暴力溝通的高手!

書中總結12個關鍵字——懂觀察,講感受,談需要,提請求!營造好溝通的氛圍,學會使用愛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5

在我們的生活裏,特別是和親密的家人,先生之間,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語言暴力。逃避解決問題時採用“冷暴力”,一時氣上心頭不能自制時就會用狠毒的語言中傷對方。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具體溝通模式。

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是:

1、觀察而不評判;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犯的毛病,妄加判斷,添油加醋地加入個人主觀判斷,用自己的主觀意識給他人“貼標籤”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當地説出自己的感受,畢竟我們是有情緒的個人,允許有情緒,但直接表達就好,不必用過分偏激的.語言或者行為來提醒對方我很失望、生氣、憤怒

3、個人的需要/價值觀念;靜下來捫心自問,是什麼樣的個人需求和價值觀念導致我會有現在的情緒,不去責怪他人的行為,而是將”矛頭“指向自己,是因為自己的某個需求,而導致會這樣看待他人的行為,是自己的需求和觀念導致了自己的情緒。

4、請求;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請求(而非命令),注意語氣委婉。女生愛玩”你猜猜猜“的遊戲,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請求,至少曾經我是這樣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當的,因此會起很多不開心。直接地説出自己的需求。

這樣的一種溝通模式,實踐下來也會帶來思考問題方式的轉變,我們不會再怨氣沖天負能量地去抱怨指責他人,而是在自我觀察剖析之後,説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樣,當他人在抱怨指責時,我們平靜地去傾聽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麼爭論也能平息。

我想這本書將把我帶入一個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轉變,和影響到別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6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站在制高點對他人進行道德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為幌子來回避責任。其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教會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你根本不照顧這個家庭”比“你一週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基於事實的溝通是尊重,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後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無助於解決你真正想解決的問題。最後説出自己的請求,明確自己需要什麼,而不是不要什麼,更利於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慾,在生氣時會自然而然的批評、埋怨他人,這種發泄並不利於我們解決問題,有時候發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可以試試在今後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打雷聽聲,聽話聽音”,真誠的傾聽他人的感受,進行反饋。

很高興你能看到這裏,這説明你已經開始準備做出改變了不是嗎?祝願你既能擺脱情感的束縛,又能不麻木可憎,成為生活的主人,遇見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7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總結下來一個關鍵點是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説當出現問題之後,不要去指責他人,要先考慮自己什麼地方做的不到位導致了這個問題,不論你是老闆還是員工,你是上司還是下屬,都不要一股腦把問題都歸結到對方身上,這樣既可以讓自己從激動、暴怒的情緒中冷靜下來,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時激動產生衝突。相當於一個尖鋭的利器變得柔和,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別人。

一、觀察:區分觀察和評論,若將其混為一談,他人就會傾向於自己聽到的是批評,並反駁我們影響到雙方的關係,從而對溝通造成障礙。正確的觀察應該是:不帶評論的觀察。也就是隻觀察,單純描述事實,不妄加評論,比如説“你的衣服上有污漬”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髒!”且要注意減少“總是”“從不”這樣過於絕對化的詞語,因為這樣的詞語會使我們的表達過激。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言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二、感受:除了我們自己的感受,我們是否應該關注一下別人的感受,就像是我們社會工作者在接觸案主時,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有同理心,當我們自己經歷過,就會明白對方那種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簡單的一句“你不要難過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它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標註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我們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麼,而不是我們認為案主需要什麼。假如説案主的親人離世,案主當下最緊迫就是通過哭來宣泄自己的悲傷,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們説“不要哭了,要走出來”

四、請求:

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被請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要他們做什麼,而不是請求他人不做什麼。我們把願望説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積極的迴應。如果我們通過拒絕來提出請求,人們的反應常常是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説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迴應。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説出:1、對我們有益的行為;2、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彆扭的事。然而,如果我們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選擇,我們就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

最後將作者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藉由這本書,依稀間遙望到夢寐以求的美麗世界,生活永遠等待人們以一己之身去領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8

溝通是一門表達和傾聽的藝術,與非暴力溝通所對立的是愛心缺失的”暴力溝通”,這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出於自義心的道德評判,出於虛榮心的比較,出於自私心的逃避責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強人所難,它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僅沒有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而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而通過非暴力溝通,可以使我們心存愛意,增進關係,改善生活。

非暴力溝通具備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

我嘗試將四方面展開,首先是觀察,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説,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純粹的觀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靈,而不帶評論的觀察也被稱為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還需要注意自身和對方感受,在此我們要避免將感受和想法混為一談,正確地體會和傳達感受並不容易,特別是在表達感受時:比如當我們説“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很多被動的詞語其實也表達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等等。我們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這樣的模糊詞彙,每個人對好壞的標準不一,這很難讓對方明白我們的實際情況。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來跟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流暢。

真實的表達感受,常常需要將自己的情感和弱點暴露給對方,這是一種積極的示弱,當然這並不是在説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質的缺乏,而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深層次的信任,是培養親密感的關鍵。

第三點是需要,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好像也導致着我們各式各樣的感受,但我們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們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們對他人言行的看法,並不是我們產生感受的起因。我們需要勇敢而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需要,因此我們常常會用一些錯誤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常常藏在對他人的指責,評判和評論中,而當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得到的並不是需要的滿足,而是對方的申辯和攻擊。人際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當跨過的門檻是我們的面子和一些並不正確的舊觀念,這是我們所當要去克服的。

最後一點是請求,和描述感受有些類似之處,我們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是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迴應。當對方對我們的請求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願反饋,則傾聽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點主要是圍繞當我們是一個表達者展開,那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傾聽者呢?

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於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與此同時,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要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時,我們還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瞭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的關注,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當我們做一個傾聽者時,我們還需要評估自己的狀態是否合宜,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1)先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聲地提出請求(3)換一個環境。

有的時候,談話的氣氛很沉悶。我們體會不到説話的人有怎樣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對我們有什麼期待,此時我們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斷説話者,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願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是被人當作負擔。如何禮貌地打斷?書中提到了兩種方法:第一是儘量提醒別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達自己的願望。以這兩點為基礎,打斷的方式應該都可以。

作為傾聽者,常常還會遇到第三種情況,我們説了心裏話,很想知道對方的反應,卻發現對方一句話也不説。這時,我們也許會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壞處想。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彆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可以做什麼呢?或許我們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説錯了什麼,或許急着糾正迴轉,或許是引開話題轉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我們的表達可能引起了對方的思考,不是針對我們的行為,而是聯想到了其他的事情,從而做出了我們沒有預想到的反應。此時我們需要耐心等候觀察,通過提問來確認對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應。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工具,總的來説它通過兩種方式來改善溝通,一個是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另一個是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麼非暴力溝通並不是適當的工具。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愛。愛是生命的真諦,愛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發動機。在愛的推動下,通過非暴力這樣一條管道,愛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導生活。

最後回到前言所談的: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為了生存,我們真的必須不擇手段嗎?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頭和武力,無休止的拼命來對待難關只會激化矛盾,而無法解決問題,這種狼文化所主導的世界叢林法則必然失敗,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終死於自己的貪婪和野心。而書中所倡導的是温柔的羊文化,當然它並不意味着温順聽話,任人擺佈,它更不是軟、弱的代名詞,而是懷着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以愛為武器,來和這個日漸冷漠的世界抗衡。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9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人們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為幌子來回避責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書中用切實可行的方法,並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

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你根本不照顧這個家庭”比“你一週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基於事實的溝通是尊重,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在可能有什麼樣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後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此時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對解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什麼幫助。最後説出請求,明確需要什麼,而不是不要什麼,更利於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在生氣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將錯誤歸結給他人,這種無謂的發泄並不利於解決問題,有時候發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後,我覺得可以試試在今後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

通過對這《非暴力溝通》一書的閲讀,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其人的溝通方式,對於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並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0

最近我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它就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有效溝通的大門。讀完這本書後,我第一次剝離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親密關係,包括和先生的關係、和自己的關係以及和孩子的關係。我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也開始嘗試解決了一些問題。

我和先生單獨相處的時候經常為一些小事吵架。同一件事情,在我們倆這會產生兩個不同的版本,我們倆都會覺得對方不可理瑜。比如説我和孩子都已經睡覺了,先生進房間拿衣服去洗澡,他開櫃門和關上櫃門的聲音有點響。我認為先生這種行為一點都不體諒他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現;而先生覺得我為這樣的小事情斤斤計較,是無理取鬧的行為。於是乎,深夜裏我們會這樣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開交。

《非暴力溝通》書中倡導當遇到事情與愛人溝通時,儘量客觀性描述事實,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傳遞給對方,要避免對愛人進行道德評判或者與他人比較,這會讓你的愛被矇蔽。例如在上個事例中,我換個方式表述後,結果截然不同:親,你開櫥門的聲音,打擾我睡覺了,可以在關門的時候小聲一點嗎?結果是他輕聲地關門,我安心地繼續睡覺。在生活中,我把不對伴侶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判這個準則實施以後,我們倆的吵架次數確實少了很多。

除了和先生的關係得到緩和,我和自己的關係也親密了許多。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要聽爸媽的話、要聽老師的話、要聽領導的話,就是沒人教過我們該如何聽自己的話。沒有人教我們,當我們的心感覺沮喪時,我們該怎麼辦?沒有人教我們,當我們的心感覺憤怒時,我們又該怎麼辦?

《非暴力溝通》書中倡導我們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好,學會順從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我時,允許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級的錯誤,允許自己一邊罵着自己傻叉卻依然接納這種不完美的自己。我們也可以有各種情緒,可以喜悦、可以傷感、也可以合理地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愛上自己的特別,把自己當成摯愛一樣與自己和平相處。

學會和自己舒服的相處,不再執着於擰巴自己,頓時覺得生活輕鬆了很多,於是連帶着對孩子的微笑也多了起來。5歲多的孩子慢慢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很多時候她開始反抗家長的權威。之前,我對孩子的這種抗拒採用的是比較權威的方式,導致孩子已經會表達:媽媽,你説的就一定對的嗎?為什麼我什麼都要聽你的?現在,我更多的是讓她自己去選擇,而不是採用不得不去做的方式。比如説,她不想去刷牙,覺得這很麻煩。我告訴她,你可以選擇刷牙,這樣可能會麻煩點,你也可以選擇不刷牙,這樣很可能蛀蟲會在你的牙齒安家,到時候牙醫就要把你用鉗子把你的牙拔了。具體怎麼選,是你的權利,媽媽不干涉,但是,選定了,你就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非暴力溝通》書中倡導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她不依附任何人而存在。每個媽媽都無法替孩子做任何的決定,我們能做的只是能帶給孩子只是愛和陪伴,而不是以愛之名,給予愛的綁架。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1

學以致用,我就試着用這本書最後一章的“表達感激”三部曲來談談我此時想法

1、我的心情如何:我很開心,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靈感和啟發,它讓我更加清楚的明白如何與愛人、與親人、與朋友好好溝通。

2、我的哪些需要得到滿足:發現自己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嘗試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溝通方式去化解人際衝突,學習建立和諧安寧的innerpeace。

3、這本書讓我受益的地方:我學習到通過練習非暴力溝通的方式,真誠地表達自己,而非羞愧或者內疚的自責;關切的傾聽他人,而非批評或者指責對方;專注於自己或者對方尚未滿足的需要,並以此為尋求改變的動力和良性溝通的契機,讓愛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這本書讓我思想上有了很深刻的感悟。我也決定,嘗試改變自己以前某些不好的地方,讓自己嘗試更健康、積極的成長,希望自己各方面的成長速度能夠走在同齡人的前面。

首先給大家講個日常小故事:一對結婚的小夫婦,男生對於家務活比較毛手毛腳,再加上工作繁忙,女生承擔起家裏的日常起居的打掃。男生會有一些女生不太喜歡的生活習慣,比如每天起牀會不打開窗户,會將替換的拖鞋隨意丟放,用過的紙巾會隨意置於桌面等。這樣一來,家裏便亂糟糟的。女生每次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後看到眼前的這一幕,愛乾淨愛整潔的她瞬間就覺得渾身不自在。於是,妻子會非常生氣的衝着老公説:“你又不把東西收拾乾淨了!“”你的拖鞋怎麼又不放好?“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能總結出“暴力溝通”的幾個特點:指責、批評、評價。與此相反,“非暴力溝通”的特點則是“不指責、不批評、不評價,表達感受”。感受既包括我們要表達的信息、思想、情緒,還要明確提出自己的請求,即溝通目標。這本書中,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強制人們刪除大腦自動生成的潛台詞。這些潛台詞讓人們戴着有色眼鏡看人想事,阻礙了有效的工作和溝通。與其指手畫腳、謾罵指責,不如先冷靜思考,然後把深思過的想法表達出來。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謝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我們既可以清晰的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的想法。書的開頭就説明了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根據這四個要素,我自己總結出,組成一個完整的非暴力溝通的模式大概是這樣的:“你今天批評了我三次,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我想要得到你的肯定。下次你在指出我的錯誤之前,可不可以先肯定我對你的愛,告訴我你知道我這樣做不是存心的,然後才告訴我哪裏做的不好?”如果,嘗試着這樣與你的愛人交流,即便對方開始有情緒,也能夠被你逐步軟化下來。而當你提出具體的請求時,對方也會考慮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的給你帶來了傷害。

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和成長環境的感染,我們總是習慣在別人身上找毛病、挑剔。喜歡給別人貼上這樣或者那樣的標籤,要麼抬高自己,要麼給自己開脱。看起來我們給自己套上了厚厚的殼,保護自己,也給別人貼了一臉的即時貼。這不僅拉遠了人的距離,也讓自己學會了逃避,矇蔽了自己的雙眼。我們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別人行為的原因和需求。可能是男生工作時間長、社會經驗豐富的原因,有時候他對於女生問的問題或説的話,都會表現出一種很不屑的態度。這種態度對於女生來説,是很難説服自己冷靜的去接受的。因為這種不屑,在某些程度上已經活生生的把夫妻間的親切感抹殺了。結果,女生也完全沒有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去表達內心真正的需求和想法。

這近半年的婚姻生活讓我更加深刻地明白,夫妻關係不是親子關係,我們無法找到一個時刻以我們為中心,能給我們“無條件的愛”的父母型愛人,如果你是帶着這樣的奢望進入婚姻的,必將以失敗而告終。愛人並不是你的心理諮詢師。就像老公經常跟我説,他以前有很多心理問題。但是其實我只是聽聞,我也沒辦法有能力真正去理解他的過往給他帶來過的創傷。諮訪關係的本身是要求諮詢師放下自己來全身心關注你,但是婚姻中如果你要求對方放下自己,來關注你,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平等的行為。所以,做自己喜歡、覺得是正確的事情,而並不是把對方當成你生活的全部,奢望你的另一半去關注你。我也重新審視了自己對於這份感情的態度。我是一個比較獨立有自己的想法的女孩,很多想法和行為也不會過於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婚後的我依然有自己喜歡的生活,也並沒有過度的依附這份感情,太過於理想和飽滿的期待值會導致在這段感情中失去一些東西,愛得太用力讓對方呼吸困難,愛得太薄情也讓對方屢屢受挫,得到的永遠是負反饋。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慾望和需求,讓愛更好的融入生活。

你取之於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禮物。當你知道我因施於你而快樂,你明白我的給予不是讓你欠我人情,而是因為我想活出對你的愛。欣然的接受或許是最佳的賞賜。我無法將二者分開。當你施與我,我給你我的接納。當你取之於我,我感激你的賜予。

我是夢婷,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加我的微信,我希望在茫茫人海中能夠與你邂逅相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2

《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一本書。

書中寫了很多案例。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關盧森堡博士去巴勒斯坦演講時候的,現場進行的一次非暴力溝通。大的背景是,美國人在中東地區偏袒以色列人,給以色列人武器。以色列讓很多巴勒斯坦人無家可歸。而盧森堡博士是美國人。

盧森堡在演講過程中,巴勒斯坦人發現他是美國人。就開始在下面竊竊私語,後來越演越烈。有的人就説“謀殺犯,滾出去”。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附和讓他“滾出去”。

然後他開始和稱他為“謀殺犯”男人開始溝通。

盧森堡:“你生氣是因為你想要我的政府改變他使用資源的方式嗎?”

男子:“天殺的我當然生氣,你以為我們需要催淚彈,我們需要的是排水管不是你們的催淚彈,我們要的是房子,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國家!”

盧森堡:“所以你很憤怒,你想要一些支持來改善生活條件,在政治上變得獨立?”

男子:“你知道我們帶着小孩在這裏住27年的。是什麼感覺嘛,你對我們長期以來的生活狀況有一點點認識嗎?我聽起來你感到很絕望你想知道我或者別人是不是能夠真正地瞭解這種生活的滋味。她你想了解嗎?我告訴我,你有孩子嗎?他們上學嗎?他們有運動場嗎?我的兒子病了,他們在水溝裏玩耍,它們的教室裏沒有書,你見過沒有書的學校嗎!”

盧森堡:“你在這裏陪孩子,孩子是那麼的痛苦。你想告訴我。你所要的——正是所有父母想給孩子的好的教育以及健康的環境來讓他們玩耍和成長?”

男子:“這是最基本——人權,你們美國人不是説不是説這是人權嗎?何不讓更多的美國人來這裏看看你們給這裏帶來什麼樣的人羣!”

盧森堡:“你希望更多的美國人來了解你巨大痛苦嗎?便意識到我們政治活動的後果嗎?”

持續了接近20分鐘,他一直在表達。盧森堡傾聽每句話,試圖去理解他的'感受,撫慰對方的情緒。後來男子開始願意聽盧森堡博士説。一個小時後,這個原來稱盧森堡為謀殺犯的男子邀請盧森堡去他家想用分享的齋月晚餐。

就這一個案例深深震撼到了我。讓一個要試圖殺掉對方的人,接受自己。真是厲害!

怎麼才能非暴力溝通呢?非暴力溝通有4個步驟:

1、陳述事實;

2、我的感受;

3、我要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4、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的要求是什麼?

舉個例子:

一對夫妻中的丈夫最近每天晚上回家都很晚,而且滿身酒氣。妻子如果這樣溝通的話效果應該比較好。首先説:“老公,你最近總是很晚回家,而且滿身酒氣。讓我感覺這不是一個家,而是一個旅館。但是我希望我們的是一個真正的家。你看這樣行不行?每週你三天準時下班,大家在一起吃個飯。看這樣可以嗎?然後平時回家的時候最好不要滿身酒氣。”

陳述事實:丈夫很晚回家,滿身酒氣。

自己的感受:感覺這不是一個家,而是一個旅館。

我需要的感受:我們的是一個真正的家。

具體要求:每週你三天準時下班,大家在一起吃個飯。

如果妻子這樣溝通:妻子看到滿身酒氣的丈夫回到家直接就説你怎麼又這麼晚回家。你怎麼不死在外面。我想衝突就爆發了。

通常暴力的來源是自己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要解決問題,而是要發泄情緒。這樣雙方一旦不想忍讓,衝突就來了。

所以要想稱述事實,穩定情緒。然後表達自己的感受。最後提出具體的要求,和對方協商解決問題。只要對方想解決問題,最後都會有一個好的結果。最後就是不斷覆盤,總結衝突發生的具體情況,積累表達自己情緒的詞彙庫。才能更好的溝通。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3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並清楚的描述下來。要成功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這時候我們就非常需要“非暴力溝通”了,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我們要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溝通又稱為愛的語言,英文簡稱NVC。

第一:用充滿愛的方式溝通

避免如下四種掩蓋愛的溝通方式:

1、道德批判: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判他人

2、進行比較:過多的比較讓人排斥

3、逃避責任:遇事一味歸罪於外界,生活不順,工作太煩,而回避自身的責任

4、強人所難:強加自己的觀點給別人,是對別人生活方式和想法的不尊重

第二:慎作“評論者”

區分評論和觀察,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

我們習慣於通過自己單薄的閲歷和皮毛的觀察貼標籤。

我們要區分話語是觀察還是評論,從觀察的角度進行陳述。

NVC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第三: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很多人喜歡隱藏自己的感受,這和我們的成長經歷和教育環境有關,比如小時候父母擅自把孩子的玩具送出,而非徵詢孩子的想法,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孩子更傾向於隱藏自己的感受。與此同時,我們要注意在溝通時

1、區分感受和想法

2、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雙方劍拔弩張時,以一種圓潤的姿態觸碰對方,能使對方也收斂鋒芒

3、當我們有需要時,坦誠説出,而非考慮到對方的過錯去指責

4、釐清感受和自身的關係句式:如我感到(高興、難過、憤怒),因為我……

第四:學會表達請求

但要明白請求不一定能實現。在請求時要注意

1、請求要説具體。談話前先明確自己的目的和需求,防止無效溝通。在談話時,注意自己的表達,要説希望對方做什麼,而不是希望對方不做什麼,以免引起排斥和反感。

2、談話中可以多需求反饋,比如詢問對方是否理解自己的意思,這樣有助於知道對方是否理解你的請求,以及對你的請求的態度。

3、要區分請求和命令,命令讓人難以接受。判斷方法如下,如果對方認為不答應請求就會收到責罰,或者對方沒有滿足我們,我們就隨便指責別人,這樣都是命令不是請求。

第五:傾聽

真正的傾聽是放下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體會他人,在對方充分表述之前,不急着去分析和評論。要注意傾訴者話語裏包含的:他的觀察,他的感受,他的需求,他的請求。但有些情況我們可能需要適當的打斷對方,當對方情緒很激烈的時候,或者我們不確定是否正確理解對方的表達,我們需要適當的打斷,表達自己的反饋。另外如果我們自身處於焦躁狀態,最好讓自己平靜後再開始溝通。

第六:學會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也最核心的運用即是培養對自己的愛。一個愛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去溝通。在這裏我們要做到如下幾點

1、自我評價:當我們出現失誤時,要明白這是對自我侷限性的揭示,不必過分自責自己的失誤

2、自我改變:當出現失誤後,我們會開始改變,但改變的動機不應該是出於羞愧和內疚,而是出於對生命的愛,為了更好的生活,這樣的改變才是積極的。

3、自我寬恕:明白人無完人,擁抱自己的各個方面,理解自己的價值觀。把表述“我不得不(工作,教導孩子)……”變成“我選擇做(工作,教導孩子)……,是因為(工作能體現我的價值,我愛自己的孩子)……”,去思考做事背後的動機,如果這個動機無法説服你,那就可以不做這件事了。

第七:如何表達憤怒

首先要明白憤怒的來源是因為自身尚有需求未被滿足,而不是因為他人。

先要冷靜,使自己恢復理智,思考為什麼而憤怒,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同時聆聽對方的需求,最後坦誠地説出自己感受和需要。

第八:適當的時機,用強制力保護雙方。

一般在沒有足夠的時間溝通時,我們需要用強制力讓溝通更有效率。但是要注意出發點應該是保護雙方,所以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非評價這個人的行為。如果出發點變成了懲罰,我們傾向於認為對方是邪惡的,需要用懲罰讓其悔改,這樣就變成了施暴者,很難獲得友善的迴應。

第九:表達感激

每個人都有對感激的渴望,當別人幫助我們時,我們一定要善於表達感激。可以採用如下的結構表達感激:

1、對方做了什麼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心情怎麼樣?

同時,當別人對我們表達感激時,我們也應該坦誠大方的接受,不要自我膨脹或者假謙虛。

第十:重獲生活的熱情

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隨波逐流的去追逐一些東西,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是否喜歡,是否需要,只是跟着人羣往前走,我們充滿迷茫困惑,所以動力源不足。適當停下來,問問自己內心到底想要什麼,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用非暴力溝通教會我們的方法,觀察自己,感受自己的需求,提出請求,讓自己的內心得到釋放才能更好的生活。

老子説“聖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家講無為之為。非暴力溝通也是這個道理:在一些敏感話題上,你只有放下了説服對方的念頭和動機,轉而充分和安全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內心軌跡和體會,這樣才會有最好的結果(無論是否最終説服了對方)。

我們要用同理心和對方溝通,不只是單單的講道理!

認知心理學早已揭示,我們的理只是騎象人,情才是大象,騎象人基本是被大象拉着跑的,只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能協調兩者。非暴力溝通裏的共情同理就是一種協調大象與騎象人的途徑。反之,在敏感問題上更不應該單用説理,或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傳統策略來説服對方。這在很多時候都是徒勞的,徒增挫敗感。

在溝通中,情比理重要的多的多!對方認可你的理只是你的情傳達後一個自然附帶的結果!你的理是要自然與和諧地埋在傳達的情裏面。這時就能做到,曉之以情,動之以禮。

那麼到底非暴力溝通和我們平常工作即企業管理有什麼樣的聯繫呢,它是如何和企業管理髮生協同作用的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個人發展層面。通過學習非暴力溝通,員工可以掌握人性化溝通的技能,學習主動調整情緒狀態的方法,提升工作的專注度和效率,舒緩職場中的壓力。另外,管理者和人力資源部能夠藉助非暴力溝通幫助公司形成一個有效的職業生涯管理系統和人才培養制度,支持員工成長。最後,針對關鍵人才和公司高管,非暴力溝通還可以用於高管輔導,突破成長瓶頸,激發高層管理團隊更大的潛能。

第二,團隊管理層面。非暴力溝通講人類共性的需要,在需要層面人們沒有衝突,這一點能夠支持團隊形成真正意義的共同目標,提高團隊凝聚力和執行力的同時,實現個人及團隊的雙贏。

另一方面,非暴力溝通還能協調和解決跨部門協作和團隊衝突之間的難題,幫助公司部門間優化業務流程的同時,提高部門合作的效益。

第三,組織戰略層面。非暴力溝通能夠支持領導團隊重新整合企業的使命、願景和文化,制定順應企業內在需要和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規律的戰略,通過使命、文化和制度打造企業內部的自適應生態系統,使得企業以整體組織的形式不斷地進化並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不再單純依賴某位個體領導的魅力和作用,同時讓企業管理層從根本上理解並有可能説到並做到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真正為社會和民眾做出一個組織本然的貢獻,並提高社會和民眾的幸福指數。這是當今企業發展和變革的新課題,也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鍛造基業長青的必由之路。

需要補充説明的是,非暴力溝通和企業管理的聯繫以及相互作用是基於以下的三個假設,也是企業管理的非暴力溝通根基所在。

1、需要:在企業中我們稱需要為目標、動機和方向。企業管理人員是否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此,是企業是否能夠達成績效的關鍵。

2、以人為本:關注一個完整的人而不僅僅是與人相關的任務、流程、期限、成本和產出,以人為本有助於組織和管理者與個人建立連接,而這種連接特別有利於提高組織效率、實現團隊績效和穩固員工敬業度。

3、企業的天賦使命:如果社會是個有機體,那麼企業好比是社會的一個細胞,這個細胞有着它天賦的使命,就是服務於社會這個有機體,而社會作為人類存在的集合,其本質就是服務於人。

所以,企業的根本作用是服務於人——通過創造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提高社會和人的幸福指數。這是構建一個面向未來的自適應生態組織系統的關鍵所在。

在我們所有的活動與追求中,無非是學會愛與相處,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滿足和幸福。但是,我們往往發現,越想得到的東西,越可遇而不可求。於是,我們開始沮喪,不知道哪裏出了問題,也不知道怎麼解救,惶惶不可終日。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讓自己和他人都感到輕鬆、舒服、温暖的溝通方式,是一種讓自己和他人都不受傷害的溝通方式。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暴力或者隱蔽暴力中成長的。由於缺乏瞭解,我們常常認識不到自身的`暴力。我們認為,只有打人、鞭撻、殺人以及戰爭才算是暴力,而這類事與我們無關。

認識暴力,有助於理解非暴力。

其實人都一樣,你試圖用指責、原則、説教、恐嚇、壓迫、威逼、沉默、逃避等方式,來讓對方做到自己想要的,以求心安和滿足;那麼你永遠只會得到一種感覺,那就是我最開始説的,越想得到就越遙不可及。

因為人面對不中聽的話,或受到無法接受的待遇時,會有四種反應: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們通常只會有前兩種反應,因為這是自然反應,也是成長環境教會我們的反應。而非暴力溝通是讓我們學會後兩種反應,出於對事情本身的探尋,出於對自己和他人的愛。

一旦對自己和他人有了負面情緒或評價,我們看不到生命的美,我們就會忘記人是“特殊的生命”,而不是任何一種工具。如果我們習慣於將自己或他人視為工具,一種充滿各種缺陷的工具,隨即會產生自我憎恨或者不滿和憎惡他人。

面對自己或他人的表現不完美,所有情緒和指責,都是尚未滿足的需要的可悲表達。

不管是自責,還是指責他人,或者被指責,其目的和原因都不在責備上,而是自己或他人的某種需求沒有被滿足。

比如,有人匆匆忙忙出門,忘記帶鑰匙,他可能會責備自己,或者責備他人,或者被責備。如果事情比較嚴重,責備就會變成懲罰,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做錯事情,就應該受到批評和懲罰。可是從來都沒有人想過,什麼是錯的事情,懲罰到底有沒有意義。

在我的印象裏,錯是沒有標準的,只要有人説你錯了,他就可以批評和懲罰你。

語言使我們陷於是非之中。它擅長將人分類,把人看作好人或壞人,正常或不正常,負責任或不負責任,聰明或愚蠢,等等。而個人價值觀,又將很多事情對的或錯的,有意義的或沒意義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

這些都是很個人的認識。

而樸實世界觀告訴我們,負面的就應該打擊和摒棄。

可問題是,你的價值觀和判斷有沒有問題?你這樣做的意義何在?你是想解決問題,還是想站在裁判的位置,享受那種快感和優越感?

我相信,對於我們想過好生活的來説,最終的目的都是解決問題,找到與自己和他人相處的方式,從此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那些通俗到一片美好的小説,之所以大家喜歡看,是因為它在劇情裏讓角色彼此滿足。如果再仔細想想,就又會發現,所有的愛都是基於彼此滿足才持久存在的。我們做不到小説裏的心有靈犀,但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溝通方式,讓愛不斷加温延續。

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麼非暴力溝通並不是適當的工具。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愛,而不是為了逃避批評和傷害。一旦人們相信我們看重彼此的感情,並能兼顧雙方的需要,那麼,他們也就會相信我們所表達的願望是請求而非命令。

通過閲讀此書,讓我意識到,很多痛苦和不幸,是因為我們的知識太少,也是因為我們的選擇。換句話説,就是我們可以選擇不痛苦和幸福,但你選擇了承受。所以很多時候,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沒必要讓別人負責,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所謂的無奈之舉,往往不是環境的問題,而是我們沒有知識和勇氣跳出這個局,去選擇和擁抱更好的生活。

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異化的溝通方式是十分危險的,它基於人性本惡的基礎。同時我們在進行非暴力溝通即長頸鹿語言的時候要時刻注意價值評判不等同於道德評判,非暴力溝通精髓在於樂於互助。你取之於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禮物。當你知道我會與你而快樂。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4

是聽了同事的推薦買來這本書看。

相信讀了這本書的人都已經熟記: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至於講到非暴力溝通的各種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氣和的,理智的來思考問題,那麼各種問題自然能夠被更加容易的解決。

我覺得有幾個問題:

1是不能期待談話的對方會聽你在講什麼,每個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萬別,別指望他們會配合你劇本。

2是我在讀書的過程中會感受到諸如“聽起來,你有些不耐煩,你希望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得到傾聽?”這類句子。聽起來只會讓我更生氣,因為説話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高度在俯視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況下,這種感受更會被放大。

3是雖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異,中文和英文的表達方法也有差異。如何能用中文來表達出相同的意思是我們在應用非暴力溝通的最大障礙。如果按照文中直譯的表達方式,只會讓人以為在看譯製片。

我對書中所表達的關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還是非常贊同的'。

看完出到能運用,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適用於本國文化的案例,從中體會。

這本書不是教人們從應用層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應去實現自己目的,這樣的心理學書籍是我認為的好的心理書籍。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5

幾年前就買了這本書的紙質版,看了三十多頁,感覺和結果導向思維有點相似,因為個人原因擱置了。想着等以後再看,通常等以後再看的書都等不到以後了,書太多,能靜下心來看完的很少。

前幾天你給我發了張照片,是這本書的封面。我才又找到這本書讀了起來。因為是同讀一本書,所以看的很認真。慢慢的發現這確實是結果導向思維。不過更有藝術,既看到自己真實的內心也關注對方真實的內心。不帶評論的表述事件,藝術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請求別人幫助自己,又不強求別人滿足自己。

如何表達憤怒這章,我看的哈哈大笑。因為電子書有很多人的評論。每個人都會有憤怒的時候,當出現這種情緒時,請關心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內心有什麼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滿足我的需求呢?

我想,非暴力溝通大概就是用藝術找到真實的自己,關心愛護真實的自己。也引導他人找到真實的自我,關心愛護真實的自我。

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因你而遇見它,也遇見我。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6

讀完這本書真的很受益,花了四天時間好好品讀,做筆記,好像明白了許多矛盾產生的原因~暴力溝通,瞭解矛盾產生的原因,接下來就是思考如何解決矛盾。這本《非暴力溝通》裏面提供的四種方法: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覺得始終就是貫穿的一個道理,當衝突產生時,首先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這樣很有可能能夠建立積極的關係或者説得到對方的.良好反饋。生活中,每當遇到問題,我們常常習慣了用指責,命令,批評,否定的態度對人,尤其是對自己的親人,殊不知,以這種暴力溝通的方式,會讓對方因自我保護而產生強烈的攻擊性。因此,好好説話,認真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更有可能得到對方的積極反饋。同時,善於自省,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足,一定可以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

最後,將非暴力溝通的理論投入實踐中,不斷實踐,這個世界的某些角落定會因為你的善意的話語和行為閃閃發光。若能將內心潛藏的愛也贈與他人,很多人將會覺得無比幸福,那你所做的一切都將是有意義的,你也會是一個無比幸福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7

是一本想要安利給全世界的實用性溝通教科書。

在翻開書之前我從沒想到會是這樣一種閲讀體驗,很有趣啊,是很久沒有讀過的標準科研文章型指導讀物,讀起來邏輯通暢條理清晰,實操性這方面怎麼説呢,是一種要讓人一點一點潛移默化從而達到純熟運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種含蓄的語言,中國人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總是更期待別人通過自己的字裏行間來感悟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從而更吝嗇於真誠通透地表達,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及隔閡。(看完書發現其實所有人類都有這種依賴性造成的溝通不暢)

這本書旨在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表達以及溝通,更或者説,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認識以及表達自己。觀察並瞭解自己的情緒,以及引起情緒的真實需要,從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傳遞“非暴力,愛自己”的精神,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觀點和理論非常實用,閲讀的過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況,不時在想“如果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應該怎麼表達呢”,練習的這種過程其實也很有趣。至於具體實際操作,其實真的挺難,因為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順暢的溝通環境或者説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而現實生活中,哪怕自己內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溝通想要去愛人人,但是當遇到銅牆鐵壁一般拒絕溝通的對象,或者説一時之間的情緒波動,(就比如真正在路上開車遇到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還是會很苦惱於難以控制自身情緒,無法熟練運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還是會盡量去做去練習吧,如果真的能熟練運用感覺還是非常酷的啊。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8

之前沒有意識到,語言是一個tricky的工具,這個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當,會帶來多大的誤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於是我尋求這本《非暴力溝通》的幫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時存在的種種問題,確實收穫很大,讓我對溝通本身有了全新視角的認識。

這本書不是一本討論語言技巧的書,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話術,不是教你如何説話更好聽。書中強調通過溝通,將對話的重心落在體會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這不正是我們溝通想要達到的目的嗎?同時這本書講的也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用觀察替代評判、探究感受背後的深層需求,這些都在教我們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

通篇讀下來,我為自己過去溝通中夾雜的暴力和評判感到震驚,為自己拒絕嘗試瞭解對方感受和傾聽對方需要感到羞愧,這些問題也全都指向我對自身感受的認識不足,自己還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語言就已經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給和我交流設下了重重阻礙。

書中介紹的非暴力溝通模式,還需要通過練習得到鞏固。希望自己在未來與人的溝通中能夠做到:

1.誠實的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用愛和合作的態度感知彼此,化解問題和衝突。讓身邊的人能夠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愛,讓自己充滿愛和能量。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9

身為社會人,溝通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良好的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良好溝通的前提下。然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陷入溝通的誤區,有意無意地產生暴力溝通,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不易察覺的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往往不易察覺,但是殺傷力巨大,它比可見的身體暴力影響更大、更持久,很容易在人的心裏留下無法消散的陰影。

《都挺好》中,蘇母應該是語言暴力的一個典型代表吧。在夫妻關係中,她強勢專制,只要生活不順,就會用語言暴力“攻擊”丈夫,罵丈夫是窩囊廢,不配擁有家庭,不配擁有兒女。蘇大強在這樣長期的語言暴力下,內心隱藏了諸多的壓抑,也對妻子形成了深深的恐懼。所以才會在蘇母去世後無底線釋放自己以往的壓抑情緒,也在女兒明玉罵自己的時候把女兒看成是妻子的幻影。

而在親子關係中,因為蘇母重男輕女的偏見,明玉從小就不受母親的待見,語言暴力經常發生在她與母親的溝通中,類似“你是個女孩,怎麼能跟哥哥比”這樣的話經常出現在她的生活中。她對這樣的家庭失望了,急切地想要逃離,而且對自己的母親充滿了恨意。在母親長期的語言暴力和精神忽略下,她感受不到來自家庭和親人的愛,內心是痛苦而煎熬的。即使後來她逃離了原生家庭,成為經濟獨立的成功人士,她的內心深處依然殘留着母親帶給她的痛苦。

電視裏有一個片段讓人感慨又心疼,明玉把蘇大強罵暈送醫院時,她説她覺得自己比趙美蘭(蘇母)更可怕,她説她真的害怕,只要閉上眼睛,都是母親在跟她説“蘇明玉,你這麼努力都白搭了,你飛得再高,飛得再遠,只要身上還留着我的血,就永遠逃脱不了我的控制”。她説她憑什麼逃不了,那種想要逃脱母親帶給她的傷害,卻又深陷其中的痛苦隔着屏幕都讓人心疼。

負面情緒的精神暴力:

愛人的工作比較忙,加上工作性質使然,平時的應酬相對比較多,喝酒的機會也較多(最起碼在我的觀念裏),於是兩個人之間就會因為喝酒發生矛盾。其實內心知道很多時候愛人也是為了工作無奈喝酒,也能理解這種行為,而生氣也是因為擔心愛人的身體,可是在跟愛人溝通時,總是帶着很強烈的負面情緒,以致鬧得兩個人不愉快。在讀《非暴力溝通》時,看到了幾乎一模一樣的案例,恍然明白,如果我能在溝通時,保持平和的情緒,説出對他工作的理解,同時告知對他身體的擔憂和儘量少喝酒的請求,也許愛人也會給我更為積極的迴應。

而在跟孩子溝通時,就更要注意語言和情緒的正面性。隨着小寶年齡的增長,懂的'事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會跟大人學習處事方式了。有時候他做錯事情,我就會叫一聲他的名字,然後使勁瞪着他。慢慢的他也學會了,當我瞪着他的時候,他也會用生氣的眼神回瞪我,當時可能會覺得好笑,但是靜下來想的時候會覺得害怕。孩子處理事情的方式其實都是在模仿大人,你如何跟他溝通,他也會如何跟你溝通。

雖然經常告誡自己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有什麼事情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説話,但是偶爾孩子哭鬧的時候,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哭鬧時或者自己情緒不佳時,還是會難免用很大的聲音去吵孩子,雖然話語並沒有很多的侮辱性,但是這種帶着負面情緒的交流,對孩子來説也是一種暴力溝通吧。

不合理比較的精神暴力:

有一段時間,網上關於“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話題討論熱度很高,相信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被拿來與別人家的孩子做過比較。當然,適度地和他人比較能夠成為個人成長的助力,但在溝通過程中不合理的比較也是隱蔽精神暴力的一種,對溝通雙方的傷害都是巨大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因天性、身體素質方面的差異,他們的成長速度不可能是同步的。而基於興趣愛好、成長環境的不同,更是導致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不同,所以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可比性的。就像書中所説“即使需要比較,也需要將時間放到相同的層面上進行客觀性描述”,不合理的比較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產生我們不願意看到的負面效應。

實現彼此的非暴力溝通:

瞭解了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暴力溝通表現形式,我們就能夠有的放矢地去改變自己,逐步實現非暴力溝通。

儘量使用正面語言。在表達自己想法和意願時,思考之後再與對方交流,避免使用一些侮辱性或者帶有人身攻擊、道德評判的負面詞彙。

保持正面積極情緒。很多時候,感情用事都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反而給彼此之間的溝通造成障礙。與人溝通時,提醒自己儘量保持平和的情緒,讓彼此的交流在温暖平和的氛圍中展開,用積極的情緒帶動溝通朝着好的方向發展,獲得彼此都滿意的效果。

儘量避免不合理比較。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拿來與人比較,將心比心,在溝通中學會盡量避免與他人的不合理比較,減少對對方的傷害。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0

感覺這是一本“Howtoo”的書,講的很好,作者在向世人講授了“非暴力溝通”的概念,列舉了許多客觀、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們學習掌握,是提高溝通能力的好工具。個人感覺要用好這個工具,除認真學習,真正掌握書中所講的知識點外,還需做好以下幾點:

一、高素質,健康的人格。人從小到大,在肉體發育的同時,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斷充實,從幼兒一門心思尋好東西吃,到少年時想辦法滿足種種幻想,再到成年時想辦法得到各種物質、精神方面的追求,在這裏,正確的世界觀非常重要,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與人溝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設與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談事情,是一種享受,哪怕意見相左,也不留遺憾,如果與一個品行敗壞、聲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談不上心平氣和的交談。説到底,“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種技巧,像一把鋒利的劍,就看放到什麼人手中。

二、有勇氣,大膽運用。善意的、有誠意的溝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們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過試着理解別人?《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運用語言藝術的典範,在思維層面教了我們方法。剩下的,就看我們敢不敢用,怎樣去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成就是“實事求是”,放到這裏也是如此。本書的作者是西方人,讀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為有着五千年曆史的華夏民族,有着更多的溝通方式與技巧,如何將“非暴力溝通”中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很好(這裏不用完美,難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塊呢?必須要大膽的運用。我們的溝通習慣,特別是家庭成員之間,很多時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單方面的表達自我的感受“我這是為你好”“你太讓我失望了”“你太沒良心了“等等,按書中的觀點,這都是語言暴力的`範圍,但往往表達者並不認為自己這樣説有什麼不妥,這應該都是溝通方法不科學的表現。

三、看效果,不斷改進。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不斷改進提升的過程,而非終點。我們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溝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靈活運用,將此方法結合自己的實際不斷改進。因為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別人提反對意見,有的好絮叨,老是説不到重點,自己還埋怨別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論,我們一定不能僅讓知識停留在紙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而是要靈活運用,不斷改進。真正讓它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張口就來,伸手就有。

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吧。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1

《非暴力溝通》讀完那一刻,最大的感受集中在三處:其一是愛自己(第九章內容),對自我需要和感受的理解,對自我表現的包容;其二是非溝通的四個關鍵性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以及第三點對話中對他人情緒的理解。

整本書的思路,先提出非暴力溝通的關鍵——愛,這也是後文作者反覆強調的觀點;然後展示了“非愛”的異化的溝通方式;繼而分五章講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觀察(對個體具體的或連續性的行為發表不帶道德評價的意見,而不由此行為推測、總結其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感受(我們不對行為進行評價,而是表達此刻的心情)、需要、請求(減少抽象的語言,具體的描述請求內容);此後各章可以看成是非暴力溝通技巧在生活中的引用了,去傾聽別人、理解自己、合理的表達憤怒與感激,熱愛生活。

在閲讀中,除了“愛”以外,給我很深映像的另一個詞是“具體化”,尤其是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中,作者一再強調我們具體的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具體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要和發出具體的請求。其實我很認同這個觀點,只是在表達感受和發出請求這兩點上,我覺得這種具體化和我們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言行上的“委婉”似有衝突。我們很多時候有意無意間會把自己的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暗示出來,而不會明示。當然,另一方面而言,這種風俗,也讓我們更擅長體會別人的`情緒。(至少我個人感覺,內向者普遍如此)

第九章愛自己給我很大的震撼,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有一點完美情結的緣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氣,自我糾結。第九章作者的疏導,確實讓我很受益。不同於以往我所看過的文章,在這裏作者強調了“對自身需要的關注”,讓我覺得以“滿足需要”為導向去處理問題,而不是糾結於自我的憤怒與不滿——雖然這是句正確的廢話,但當我在與人共事中再體會這句話時,確實感到身心的一陣輕鬆。(當然這也是因為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決)而後文所提的“愉快的工作”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好像我還沒有體會到二者的區別,因為我這確實是我的工作,雖然我很討厭。

其它幾章除了具體討論非交流溝通的細節外,我個人喜歡的還有第二章。異化的溝通方式的提出,讓我反覆回味了很久,反省了自己,確實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總是不經意的採用裏面的某些方式跟人溝通,引人不快。而在第五章作者提出的四點關於聽到不中聽的言論是的內心放映,也很令我欣賞,負面的感受是由於需要未得到滿足而並非行為本身。至於其他各章,暫時觸動一般,不過對於兩個人的對話交流,我覺得可以再着重看看六、七這兩章。

雖然作者反覆強調的“愛”有時讓我覺得像在看《少有人走的路》,都有點扯淡(畢竟國內沒有教會那種氛圍)不過就溝通方式而言,理論講解的很清楚了。雖然我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完全地按照那四個步驟去實施,但是那種自我剋制、客觀具體的討論事物的態度我想自己是會努力做到的。同時,從需要是否被滿足的角度去理解自我以及他人的情緒也是值得一試的。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2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着每個人的心。疫情威脅人們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會給大家帶來心理壓力,有些人還在疫情期間出現了焦慮、緊張、恐懼等興許反應,如此此時周圍的人再出現“暴力溝通的方式”,那將會加劇心理問題的產生。

溝通無處不在,暴力也從不稀缺。從家庭到學校,再每個人到社會,從親人到朋友,再到領導同事,甚至陌生人。暴力的形式也各式各樣,有最直接的武力帶來的肉體上的暴力,也有間接地語言、思維、評價等諸多帶來心靈上的暴力。我們或許接觸肉體上的暴力不多,但是來自心靈上的暴力卻始終圍繞着我們,我們很多人既是心靈暴力的受害者,又是施暴者。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馬歇爾博士是一位心理學大師,專注於精神領域的研究。在這本書裏他主要講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和兩種溝通模式。四個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兩種溝通模式一種是表達自己,另一種是傾聽他人。而這兩種溝通模式都是按照這四個要素來做的。不僅教會我們如何他人和諧相處,還教會我們如何與自己相處。涉及各種人物關係,非常值得一讀。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首先觀察,這種觀察是觀察事實,並且客觀描述,不帶有任何評價色彩;其次説出感受,表達出自己是事物的感受,然後提出自己的需求,最後請求對方的協助。書中提到了很多日常的溝通方式,在不經意中就是暴力溝通的”典範”。作為一名老師,天天與未成年打交道,更需要注重溝通的方式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中運用非暴力溝通可能比直接粗暴的説教更有效。比如當學生擾亂課堂紀律時,可以按照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一步一步引導。

1、觀察。你剛才在課上玩筆了。

2、表達情緒。我覺得很難過,感到很惋惜,你這麼有天賦的孩子如果想學好一定不是難事。

3、提出自己的需求。老師希望你在課上認真學習,不做小動作可以嗎?

4、尋求幫助。如果你忍不住要分心了,你可以向老師提出來,老師可以幫你,比如允許你站起來一會或者是其它你覺得可行的方式。

暫且不談非暴力溝通對於對學生的心理造成的影響,單單對於老師自己修煉脾氣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面對學生的不恰當行為,很多時候一開始老師就自己情緒上失控了。一旦自己情緒失控,不僅解決不好問題,還會讓自己變成情緒的奴役,搞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在這裏,我們想要的是良好的課堂持續,不是情緒的宣泄場。比如上面這個例子中,我們慣常用以下幾種方式,“道德評判”:“你就是個遵守紀律的學生。”或者“進行比較”:“你看某某怎麼就知道認真聽講?”再或者出現“迴避責任”的`説法,“我對你發脾氣也是希望你能認真聽講”亦或者“強人所難”:“你必須一動不動地坐好”。一旦出現這四種不對的溝通方式,學生可能在語言上也會給你反擊,這樣一來你這個“施暴者”也會感受到暴力溝通的苦果,真是害人害己。不談學生下次還會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至少在這節課上老師只是在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而忘記自己自己最終想要什麼,而對學生至少在心靈上也造成了傷害。

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寫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我就想運用書中一句話: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聽到別人的聲音。傾聽自己,搞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然後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學會正確地表達出來,這樣處於我們周圍的人就會免去“暴力的傷害”,大家才會幸福!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3

自認為上次讀《非暴力溝通》已經很認真了,今天拿來重讀,居然又有好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溝通》在前言當中明確地告訴我們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開端。當我們遇到人際衝突時,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他不理解我,我的觀點完全正確,他為什麼總是執迷不悟?我們自認為自己正確無誤,是源於我們的自信,可是我又説服不了對方,因為他也有自信。所以,雙方就糾纏於為自己辯護,最後誰也戰勝不了誰。問題沒有解決,我們卻徒增煩惱。我們渴望進步,我們渴望良好的溝通,我們渴望和諧的人際關係,可是問題出在哪裏呢?我如何才能説服他呢?這是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我們需要轉變的是溝通方式,我們要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蘇菲派詩人魯米寫到:“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裏見你。”初讀這句話,覺得作者真是沒有底線,怎麼連道德與不道德都不進行區分了,那這世界上還有正義嗎?如果對於不道德行為不去譴責而放任自流,哪裏還有公平正義?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再往後看,慢慢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是,在溝通的過程當中,我們不要條件反射地對對方以道德或不道德進行評價,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就是非暴力溝通。它不只是溝通方式,它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

書中又講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表達—需要—請求

四個要素非常簡單,但真正做到卻很難。書中的.“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中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是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這句話清晰的給出了一直困惑我們的問題的答案。道理很簡單,為什麼我們總是做不到?那是因為我們的覺察不夠。我們表達的錯誤,是因為我們覺察的不準確;我們體會不出內心的需求,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覺察到內心真實的聲音。

“而我傾聽每句話包含的情感和需要。我並不將他的話視為攻擊,而當作來自人類同胞的禮物。”當我們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覺察了。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4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創作的一本書,希望通過非暴力溝通,讓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愛、和諧和幸福,這本書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是非暴力溝通,瞭解那些不經意間的傷害,從而把握語言的技巧,當第一次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深深的被它吸引。

當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瞭解到了什麼是非暴力溝通,它被稱作“愛的語言”,是借用聖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後自然的愛—即“非暴力”。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不經意的話語,而對別人造成傷害,而我們往往卻不知,不明白為什麼兩人之間的關係會越來越疏離,也不明白為什麼會感到越來越陌生。正是因為這些作者出於某種原因,經過不斷的體驗人生,從而找到一種溝通方法,採用這種方法來談話和聆聽,不再條件反射一般粗魯地對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多謝愛與理解,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是生活更加美滿,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含義。

作者在書中寫到:“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其實,作者在書中也給出了答案,就是因為某種語言和表達方式,所以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就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説自己想説的話,往往就忽視了別人的感受,一直不經意的話語,從口脱出不計任何後果,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卻給對方造成的傷害,同樣的,當我們沒有得到滿足時,也常常會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常常伴有憤怒,冷漠等等,同時在我們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卻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請求和想法,常常選擇逃避或者急進的方法來表現自己內心的不滿,無論是出於哪種原因,都或多或少的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從而使兩個人之間越走越遠。

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不妨冷靜下來,去思考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冷靜下來,我們不妨試着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書中説到,非暴力溝通的要素主要有四個,即觀察、體會、感受、請求,每一點都清楚的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就像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所説,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善於體會和表達感受,是溝通更為順暢;學會表達自己的請求,只有你説出來,別人才能知道你需要什麼,從而滿足你。

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認真去感受,就能看到世間的美好,反之,當你去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看待這個世界,那麼你看到的將是一片灰暗,當你不如意時,不妨採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去思考,去解決,去體會。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5

學習了溝通技巧,卻改不了説話習慣,剛剛用好一次,又來一波爭吵。

説白了只有溝通技巧是不行的,要讓他成為習慣才好。對於原生家庭的溝通方式,已經深入骨髓。如果是和風細雨式的倒無所謂,如果是狂風暴雨式的,那一時半會估計沒戲,得慢慢改變,慢慢適應,慢慢養成習慣。

今天聽了《摺疊北京》,是一部得了雨果獎的中短篇小説。説是科幻,卻赤裸裸的反映着現實,三個層級,三種世界,擁有24小時的第一層次,擁有16小時的第二層和只有8小時夜晚的第三層。現實中的高層國家幹部們和馬雲們等等他們應該算是第一層級的吧,他們24小時擔負着萬人級以上人們的生活工作等的責任;再説中間階層拼了命的學習,努力工作,希望擠進更高層級;第三層則工作8小時生活娛樂兩不誤。雖然比較片面,但也是部分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看看自己是怎樣的.生活,有想要的是怎樣的人生,再看看暴力溝通對象的有是怎樣的,想要怎樣的?是不是會更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平和再多一分寬恕。實行起來非暴力溝通是不是就會順利了多。

寫給需要的你,還有我......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6

外面在下雨,我在上班,對,在上班的時候寫讀後感有點不太地道。但雨聲加上耳朵裏穿來温馨流淌的輕音樂,內心是滿滿的感動和感恩。

這幾年看了很多書,心變得越來越柔軟,容易幸福的容易感動容易看到美好的`東西。雖然作為人還是有很多難以消滅的弱點。這何嘗不是一種體驗。

本書像是看了第二次,又像是第一次看,把溝通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挖掘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有一個朋友曾經跟我説,任何人的交往都是有目的的。當時我還説,我不贊同這句話,當我能找到反駁你的理由時我再去反駁你。但,他是對的。無論這句話看起來多麼自私。

我們痛苦,難受,傷心,開心,委屈。很多人把讓自己有這種體驗的原因歸結在他人身上,未曾深深的去挖掘自己的內心,我到底想要什麼,我到底害怕什麼。關閉了走去自己內心的大門,卻在別人面前攪亂是非。於是爭吵,暴力,冷戰。傷害了雙方。

閉上眼睛,好好去問問心裏那個聲音。去用手感受一下急促的心房。去深深的呼吸。去接受自己。

再重新感受對方,不帶任何提前預見的標籤去體會對方。全身心的去幫對方找到他內心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用更真誠合理的方式,相信很多僵局會被打開。

站在宇宙中心,呼喚愛。世界會更美好。

哈哈哈哈哈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7

作為一名教師,溝通,我一直認為是很重要的事。和孩子們進行有效的溝通,無論對於師生關係還是孩子們對於本學科的喜愛程度都是有許多益處的。可是該如何溝通,要通過溝通去解決問題是個技術活,而且是很難掌握的高深技術,但當我《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發現溝通是可以學會並運用的。

這本書首先是幫助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人們以為平和的談話方式其實可能是“暴力”的,這種暴力可能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數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説話。比如:你為什麼不好好學習?你為什麼不做作業?你上課為什麼總是説話?你不好好學習,長大能幹什麼?我們總是認為自己説的話很客觀,其實完全不是。

那麼,我們發現了問題該怎麼解決呢?從説話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進。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舉個例子:一個母親看到處於青春期的兒子房間裏亂糟糟,如果直接指責兒子太懶惰就完全沒用,但是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跟兒子説話:我看到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中整潔,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價或放進洗衣機?這樣一來兒子就能注意到母親的感受,知道該怎麼做了。方法是好的.,但是誰能做到時刻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呢?這很難的。我讀到上面的方法時,一開始覺得挺好,後來覺得不對。我看過非暴力溝通,知道怎麼表達,但還有很多人沒看過,要是對方不好好説話怎麼辦,那我也是有脾氣的,無法做到時刻冷靜。作者也考慮到了我的疑問,我在書中也找到了比較滿意的答案。

如果關注別人的需要很難,那就不妨從關注自己的需要開始。我會生氣憤怒的原因是什麼,我希望別人理解我,那麼好,指責是無法讓別人理解的,我必須説出我真正的需求,瞭解了自己然後才會想到去了解別人。我們有時難免會批評學生,有時可能會因為言語互相傷害,我們便可以試着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思考自己為什麼憤怒,第一層想法是我們感覺孩子不重視我們的意見,交流看法時很牴觸;第二層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視自己的意見;第三層想法是,我們知道學生只是個孩子,所以覺得很着急希望能做點什麼幫助他們。到這裏我們可能就會想明白了,其實我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可以好好學習,所以我不再指責對方,而是嘗試去理解他,以一種温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溝通會順暢很多。

這本書並不是教人如何説話的工具書,只講方法治標不治本。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是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從心底認同這個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溝通。所以我打算從自己做起,改變與他人的溝通方式,嘗試在自己的身邊構建起一個有愛的世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8

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你的話?為什麼總是不按你的常理出牌?有沒有想過,問題是不是在你的身上?

每天晚上都能聽到樓上的家長在管教孩子的聲音,你為什麼不聽指揮?我都説了不能這樣,你總是做壞事,你真是一個壞孩子。其實,這樣的事情也時長髮生在我們家裏。

因為工作太忙及房貸的壓力,我們一家三口是跟老人一起住的,這就形成了家裏孩子的教育存在隔代教育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老一輩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我家的教育裏面也會出現“暴力溝通”。這裏説的“暴力”,並不是身體上的暴力,而上在語言和精神上的暴力。你會發現,當你用暴力溝通的時候,當下是湊效的,但是不長遠,你會出孩子會“越走越扁”,甚至讓你傷心。

以上的情況,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非暴力溝通“,那麼,你可能會是讓孩子變”壞“的始作俑者。當我看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的時候,我才知道,一切可能源於溝通,你可能在教育孩子上沒用對方法。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他早年師從心裏學大師卡爾.羅傑斯,後來他發展出了極具啟發性和影響性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通過這樣的溝通方式,讓無數的人感受到了愛、和諧和幸福,同時也化解了不少衝突。”非暴力溝通“可以運用到家庭、工作甚至政治上,它能療愈人們內心的傷痕,超越心智、情感的侷限性,突破負責的思維,化解衝突,建立和諧關係。如何將非暴力溝通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呢?

01觀察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

用觀察去代替評論你的孩子。如何做?首先把”從不“、”總是“這樣的詞換成”每次“。我們會發現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都會帶着評論去教育,”你總是看電視”“你從來不認真學習,你就是一個不老實的學生”。你們是不是都是這樣去跟孩子説話,標籤化孩子呢?

如果我們把這些評論的語言換成觀察式的語言,效果會大有不同,“你每天看電視2個小時以上”“你曾為了玩玩具,不認真學習”。用你在特定的時間和環境中進行觀察到的事情去代替你對孩子的評論,不去評判不用絕對化的評論他們,這樣不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因為你是在講事實。

02感受

要將感受與想法區分開來,你需要向你的孩子表達的是你的感受而不是你想法。把你的“我覺得”替換為“我認為”。“我覺得你很沒用”“我覺得你是個差勁的學生”,這樣的説話都會讓孩子感到挫敗感,覺得自己被貶低了。這時候我們需要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孩子也是這樣的跟我們説話,我們作何感受?

此時,你需要的是告訴孩子你的感受。“你不遵守學校的規定,我很難過”,將孩子作出的一些行為對你所造成的感受告訴他,而不是把你的想法告訴他。且如果我們在溝通的時候適當地示弱也會解決衝突。

《非暴力溝通》中還列出了感受的詞彙表,可以根據這些詞彙去做練習,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

03需求

需求是感受的根源,是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對孩子的指責、批評、評論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批評來提出我們主張,孩子對我們的就只有申辯和反擊了。如果我們能直接跟孩子講出我們的需求,孩子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迴應。如“我很難過,我希望你能把房間收拾整齊”。

04請求

首先,我們需要向孩子提出具體的請求。我們通常會跟孩子説,“我希望你是少花點時間在看電視上。”那麼,你的'請求是什麼呢?孩子會感到疑惑,可以認為少花時間在看電視上,那就把時間花在玩玩具上。我們需要具體明確的是我們需要孩子不要看電視而是將時間花在學習上。

其次,請求反饋,如果無法確定孩子是否理解我們的請求,這時我們需要做所饋,確保孩子理解我們的請求。一旦孩子的理解與我們的意思有所不同時,我們要作適當的補充。

第三,在確認孩子的理解後,我們需要從他當下的感受、想法及是否接受我們的請求來了解他們的反應。

最為重要的是,我們要區分請求與命令。命令是在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通過指責和批評來利用對方的內疚從而達到目的。如”寶貝,今天晚上你可以陪媽媽去散步嗎?“”媽媽,我今晚約了同學一起拼樂高,你可以自己自己去嗎?“”你真自私。“這樣其實你就是在向孩子提出了命令而不是你的請求。

以上為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

《非暴力溝通》是一本值得反覆去看去學習的書,它是能改善人際關係的書籍,能運用到生家庭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工作關係以及社會關係上,促使生活更加美好。在此推薦給大家。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9

當我讀過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之後,感觸很深。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羣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溝通對我們來説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經常與他人溝通,交流,進而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本書首先是幫助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人們以為平和的談話方式其實可能是“暴力”的,這種“暴力”可能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數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説話,認為自己説的話很客觀,其實完全不是。對於這個問題,也有解決辦法,即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假如你看到了一件令自己不滿的事情,你若呵斥對方,讓別人改正,那給對方帶來的就是痛苦;如果以較委婉的方式告知對方,並讓其改正,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方也會知道該怎麼去做、去改正。

這個方法是非常不錯的,但如果對方脾氣暴躁,不與你認真溝通,你需要怎麼去做?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遇見不講理的,自己也很難冷靜,對此,非暴力溝通指出如果關注別人的需要很難,那就不妨從關注自己的需要開始。

即我生氣憤怒的原因是什麼,我希望別人理解我,指責是無法讓別人理解的,我必須説出我真正的需求,瞭解了自己然後才會想到去了解別人。例如:若與自己特別要好的朋友發生爭執,如果雙方互不退讓,結果只有一個,友盡於此。如果其中一人退讓一步,聽聽對方的辯解,理解對方的.想法,自己在表達的時候,語氣態度委婉一些,溝通肯定是沒問題的,而且矛盾與不滿都會不復存在的。就如老子所説:“聖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非暴力溝通也是這個道理,在與人溝通時,只有放下了説服對方的念頭和動機,轉而充分和安全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體會,這樣才會有最好的結果。這便是這本書比較好的地方,它不光教會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即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進而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通過這本書,學會的不是如何説話交流,而是一種思維,這些思維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認同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看法才是真正做到了非暴力溝通,所以要在生活當中改變與他人溝通的方式,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進而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使自己能與多人很好的交流和溝通。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30

在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後,我經常會回憶起我國中階段的生活,書中講了有一些懂得“非暴力溝通”説話方式的老師,那些同學是幸運的。非常遺憾,我在國中時遇到的這位老師,他和同學們溝通的方式幾乎都是暴力的,不光有語言暴力,還有肢體暴力。

這位男老師脾氣很暴躁,尤其喜歡體罰學生,男同學女同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體罰,同學們犯的錯,無外乎就是考試沒考好或者上學遲到。記得一位男生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被他拳打腳踢,口吐白沫,最後休學了。想想那時我們的小心靈得多害怕,得受到多大的`摧殘啊!記得有些同學大膽的和老師説,能不能體罰時不要讓學生們看到,老師説:“不行,要不怎麼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在我們小時候,家長都不大管我們的學習,也不會太關心我們在學校的情況,估計家長都想像不到我們在學校就是待宰的羔羊,這位男同學受到如此重的體罰也沒見家長找到學校。女生體罰輕一些,考試達不到目標的被打手心是常有的事。

同學中犯最大的錯估計就是早戀了,而受到的懲罰就帶有侮辱性了。男同學被帶到操場揍一頓,女同學被罰在學校跑操時讓她站操場邊,全校的師生都看見了,每個跑操的人都會問那個女生為什麼站在那裏,然後就會有人告訴他,因為早戀(好事不出名,壞事傳千里)。可想而知,最後兩位同學雙雙退學了。

感覺那時候同學們和老師之間是沒有溝通的,每天努力學習不是因為愛學習,而是因為害怕老師。後來畢業以後,同學們交流起來,都説恨死了那位老師,那本該美好的少年時光就毀在這位老師的手裏。那時我們都巴不得趕緊畢業,脱離魔掌。

看了這本書後,真是浮想聯翩。推己及人,希望自己對孩子對他人,都能做到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交流。學習,一直在路上。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31

説一下昨天晚上家裏發生的事。因只有我參加了學習小組,孩子爸爸並沒有參加,可能就和我不是很同步,做事比較魯莽一些,不能做到積極傾聽。

昨晚兒子洗腳的時候不小心把水撒了一地,孩子爸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了孩子一下,並訓斥:“幹嘛呢你,地板怕水不知道啊!”孩子馬上就委屈的掉眼淚了,但是又不敢哭出聲,壓抑着抽泣。我看到了後連忙對他説:“兒子,你是不是很委屈,如果是就大聲的哭出來吧!”兒子聽了我的話後就大聲的'哭了起來,我過去抱了抱他,拍了拍,對他説:“哭完告訴爸爸怎麼回事就好了。”兒子哭了幾聲就不哭了,告訴爸爸:“我的洗腳水打熱了,我把2只腳放在盆邊上,一隻腳太用力,踩翻了。”爸爸很不好意思的説:“對不起,我以為你跟媽媽鬧脾氣,故意打翻的呢,爸爸錯怪你了。請你原諒。”兒子點點頭,算是勉強原諒了爸爸。

睡覺的時候我和兒子談論這事,並表揚他沒有對爸爸發態度,但是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要表達出來。事後,我對爸爸也進行了溝通,怎麼不分青紅皂白就打了孩子,爸爸也特別後悔。其實他也在看書,但是同我一樣,運用起來還是比較生疏,希望他將來也加入學習小組,我先自己努力變好,慢慢影響他吧。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32

讀完《非暴力溝通》,我有以下幾點感想。

其一,馬歇爾。盧森堡是個很聰明的人,他能通過無關或反面的語言瞭解説話的人背後的感受和需要,讓對方有種遇到知音樣的感覺,而人一旦覺得自己被理解了,後面的事情就好説了。我們與人交流的時候要“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人與人之間隨着年齡、閲歷、立場的不同,想法也會不同,但是哲學上説“別人也是另一個我”,也就是説人性有很多共通的東西,與人溝通時如果能站在對方立場上去想問題,可能就容易理解他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言行。準確瞭解到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是有效溝通的基礎。

其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到心平氣和。當我們生氣時,很容易把自己的憤怒情緒怪到別人身上,“都怪你,我都被你氣死了!”這樣的話我們可能都説過。這樣的話一出口,對方要麼是否認,心想“怎麼能怪我呢?你就知道怪別人”,要麼是自責、內疚,反正都是不舒服的感受。可見生氣的時候少説話,減少語言傷害發生率。先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要,再心平氣和地表達出來。生氣的時候也少做決定,因為我們在心情好的時候和心情差的'時候做出的決定可能完全相反。

其三,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外國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溝通模式跟老外又有些不一樣。老外溝通模式比較開放,有一説一,心裏有想法會直接説出來,照章行事。而我們中國人常常心口不一,説是,可能是不是,説不是可能是是。我們比較含蓄,很少會把想法直接説出來,甚至一句話可能有好幾個意思,中國人是最難琢磨的。我們還容易反駁別人,即使心思被對方猜中了,也要嘴硬説“不是”。據説國際上通用的重要文件都是用英文寫的,不能用中文,因為中文一句話含義太多,有爭議的時候不好解釋。

要知道我們是一個處處留餘地的民族,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心裏有對方,開心好説話,心情好的時候説什麼都願意聽。願我們成為心平氣和的人,用和氣的磁場去感染別人,有愛,有心,好好説話,開心工作,舒心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33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寫的一本教人溝通技術的心理學著作,書名來源於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聖雄甘地的孫子為本書作了序。

非暴力溝通分為四步:

1、描述一個事實;

2、説明自己的感受;

3、解釋原因;

4、提出自己的要求。

與別人溝通時,自己要準確無誤的按上面的順序(當然也不總是絕對的按順序)向對方傳遞信息。同時,在溝通中你也要盡力從以上四個方面獲得對方的信息。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事實,而不是作評論,作者用一章講了如何區分事實和評論,並出了練習題供讀者訓練。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講參考答案也沒有用對錯來判斷,而是用了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們的意見一致”或“我們的意見不一致”。可喜的是這幾道題我都答對了。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步是説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講了這兩者的區別,作者建立了表達感受的詞彙表,並説明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這個詞彙表挺有用的,説實話,感受和想法的區別不像事實與評論的區別那麼大,書中的練習我錯了好幾個。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步是説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講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滿足了,我們很高興,如果不能滿足,我們就不爽。

非暴力溝通的最後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確的提出具體的要求,這裏要區分的是要求與命令的區別,同樣後面也附了練習題。為了獲得對方這四個方面的信息,所以我們要認真的聽對方的表述,必要時要通過提問的方式獲得對方的信息。在溝通時不要想當然的對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樣也不要妄加揣測對方的意思。

強調非暴力溝通並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於表達憤怒,甚至要用強制力,但作者用更多的.篇幅介紹了不用強制力的好處。

作者在書的最後三章講了非暴力溝通的不同用法,甚至解決是做職業女性還是家庭婦女的矛盾,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甚至用來治病。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表達感謝,分三步:1、描述事實;2、滿足了我什麼需求;3、我的心情如何。

本書是一個教人溝通技巧的方法論方法,我在與我的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就用了這個方法,我覺得很有效果,我會持續使用這個方法,以提高我的溝通能力。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34

第一次接觸“非暴力溝通”這個概念還是兩年前,那時我還在社工機構上班,也要感謝這個專業和工作經歷,讓我不知不覺中學會了一些在生活中很有益處的知識和技能。

人們常説電影、音樂和書籍都是常讀常新的,我想書還是書,電影也還是影,不一樣的是人的變化。第一次讀本書,粗略地看了一遍,沒有太深刻的印象,但總體而言,覺得這是一本不錯的書。

今年是第二次讀它,看得比較慢,斷斷續續的,大概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對於本書,最觸動自己的有兩點。第一點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很看重感受的自我覺察和表達,他説事實上情緒和感受來源於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取決於外界,外界是一個刺激和誘發因素。比如我們常用某人讓我覺得開心,某人做了什麼事兒讓自己生氣難過這樣的表達句式,就是把自己放在被動的位置上,也就承認別人可以控制我們的情緒,同時別人也需要為我們的`情緒負責,如果是負面的情緒,那就會容易產生埋怨指責等行為,如果對方認可,可能就會覺得內疚,如果想利用內疚的情緒去促使對方做出符合自己意願的行為,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情感操控,例如父母與孩子,或者戀人之間都有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情緒來源於本身,不過人和人之間的互動總是會相互影響的,所以在有情緒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去關注自己和別人的需要,那樣彼此的溝通會更和諧。

《非暴力溝通》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在於不評判(non-judgemental)。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説,“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是不是最高形式,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真的很難。因為評判太容易了。

這裏要提到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觀察,並且要學會觀察和評論,儘可能客觀地去描述事件本身。這讓我想起自己有一天下班回家路上等公交車的時候,看到一箇中年男子使勁追着一輛公交車,但還是沒追上。旁邊一個男子看到這一幕,發出竊竊地笑聲,説這人怎麼這麼傻。如果換做是我,如果沒有什麼緊急的事兒,我估計不會去追,追不上自己可能會覺得尷尬。但當時我想的是我們只是看到了一個表面的事實,或者説一個片段,他那麼着急想趕車,那他的需要是什麼呢?由這個事件,讓我想到了無意識的評判無處不在。

一邊看書,一邊反思自己和觀察周圍的社會,發現確實是這樣的,比如小孩不向長輩問好,這叫沒禮貌,功課沒有按時完成,就是懶,沒有按照大人吩咐去做,就是愚蠢。我們不僅僅會去評判別人,對自己也同樣如此。如果自己做了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事情,也會暗暗説自己為什麼老是這樣一類的話。其實也是一種語言暴力吧。不知不覺而無處不在。

描述自己觀察的事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需要、再提出具體的請求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個基本步驟,書上也説,用這樣的溝通方式一開始會很彆扭的,但慢慢的會習慣,也會從中受益良多。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再到無意識,用新的去替換舊的,改變就出現了。

個人而言,自己感受很明顯的一點在於面對別人的評判時,不會馬上覺得很難受,要去防禦或者攻擊,有時候會想一想背後的東西,有時也就一笑置之。我也習慣去評判別人,所以也在生活中多多嘗試去描述事件本身,當我這麼去想的時候,也會覺得輕鬆一些,表達還是會有些困難,有情緒了,知道自己不能去語言傷害對方,但也沒組織好怎麼説,所以會變成沉默。不管怎樣,會越來越熟悉的。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哦,強烈推薦。

最後有一個疑問就是本書的譯者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愛的能力取決於審美能力。有些疑惑,或許以後會有答案。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35

這周我們讀的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五章到第八章,感受的根源、請求幫助、用全身心的傾聽以及傾聽的力量。當我看到難以承受的痛苦,感覺於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着,特別是針對於我們女性朋友們,往往把照顧他人當做最高職責,卻會忽視個人的需要。

在講解裏面的'案例時,不由的想到生活中的自己。小時候家裏窮,想要的東西只要一開口便會遭到反對或者各種理由搪塞你,漸漸地就不再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包括現在結婚了,也是如此。看到情人節別人收到玫瑰花,回到家只會生悶氣,沒好氣的針對老公,情緒就會波動。看到孩子沒有達到自己心裏想要的,也會莫名其妙的對孩子吼幾聲,所以讓自己成為“情感的奴隸”。

老公喜歡打遊戲,即便孩子寫作業,他只會沉浸在遊戲中,把遊戲聲音放大。每次下班回到家看到這個現象,就會有無名火湧上頭,不管孩子,不做家務,越想越氣之下,便是大發雷霆的對他説:“天天只會打遊戲,打遊戲。”而他看到我這樣,跟沒看到一樣,繼續玩,所以這樣的爭吵就會變得越來越多。現在我看了《非暴力溝通》以後,説話的語氣和情緒慢慢都會緩和一下,邊試着表達內心的想法,讓他知道我的需要。便會對他説:“我建議你把遊戲聲音關小點兒,這樣寶寶注意力才會集中起來寫作業,不容易跑神。”意想不到的是他真的會那樣做,現在打遊戲都會關掉聲音,這真的讓我感到意外,回到家後有種愉悦的心情!

這讓我明白如果無法説出自己的需要,是多麼的痛苦!直接説出來,還會獲得對方的積極迴應,讓自己成為“生活的主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36

《非暴力溝通》此書是阮胤華翻譯,原作者是美國的盧森堡博士。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由於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後來他發展出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與方法,不僅教會人們如何使個人生活更加和諧美好,同時解決了眾多世界範圍內的衝突與爭端。此書共13章,190餘頁,書中插有12位小朋友的天真爛漫的畫作。看這本書給人的感覺總體來説用三個詞來形容:有趣、温暖、實用。有趣是因為書中不僅文字排版有趣,還兼插有圖畫,給人感覺新潮,所以在邊讀邊品之中不失風趣;温暖是因為書中有的文字段落給人温馨有力量的感覺,讓人讀完不盡心中有暖流流動,這種暖流如涓涓細流持續且平滑;實用是因為書中不僅有溝通技巧的介紹,還有案例練習的講解,在你瞭解溝通技巧後,有案例練習幫助你更好的理解,以便掌握溝通方法與技巧,這種設身處地的為他人着想的寫作方法讓我確實感覺到買和讀這本書是不吃虧的,而是值得和有意義的!

以上本人所敍述的可以認為是該書的好處,其實該書也是存在缺點的:

一是該書缺乏理論的深度,沒有明確直接闡述非暴力溝通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溝通方式,只是通過側面介紹該溝通方式的方法與原則及如何使用與理解該種溝通方式,例如書中分章節的介紹非暴力溝通的技巧包括列舉實例來幫助讀者更好理解;

二是該書中文版的翻譯文邏輯性不強,不夠嚴謹,全書行文邏輯從引入(原因與背景)到介紹(方法與技巧),缺乏最後的總結與概括,該書最後雖然有後記與附錄,但沒總結清楚與詳細,最後難免會讓讀者產生有一知半解的感覺!

讀罷此書,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即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即我們此刻觀察到什麼?接着,表達感受或心情;然後,説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最後,提出具體的請求。四個要素在非暴力溝通方式中環環相扣,運用非暴力溝通這種方式需要注重這四個要素。非暴力溝通可以運用到各個層面的交流和各種環境中,如親密關係、家庭、學校、組織機構、心理療法及精神輔導、外交和商業談判、任何性質的爭論與衝突等,從以上諸多應用層面可以看出非暴力溝通這種溝通方式還是有很大的作用與益處的。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和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際關係,還有人藉助它改進工作,不同的人運用非暴力溝通有各人自己的用處。筆者覺得非暴力溝通有很大的意義,它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祕傷痛;能夠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能夠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能夠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能夠使人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從這些方面看,非暴力溝通意義非凡。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一種新的體驗,體驗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新的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這種全新的溝通方式使我想要嘗試與掌握,我相信,掌握了這種溝通方式肯定會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帶來益處,同時,這本書讓我對溝通有了另外的認識,溝通交流不僅使我們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交流溝通促進我們人類的幸福!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37

書中第十章説到“充分表達憤怒”。我想憤怒也是我們常有的情緒之一,以往我們有了憤怒的情緒之後,首先想到的是怎麼把這個憤怒情緒發泄出來,卻忘了應該怎樣表達出來。

書中給我們了四個步驟:1、停下來,呼吸。2、留意我們的指責。3、體會我們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前兩個步驟我們很容易做到,後面兩個似乎就不那麼容易了,往往我們會因為憤怒而衝昏了頭腦,沒有及時的追根溯源。沒關係當我們學習了這四個步驟後,我們要學會先傾聽他人,然後給自己時間,用足夠的耐心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彆扭的事。沒關係,在剛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可以把節奏放慢些,在説話前先想一想,有時,我們甚至停下來,什麼也不説。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於培育對自己的愛。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關於愛自己,我想這個詞在一年前還離我很遙遠,那個時候的我就像一個整日圍着孩子、圍着老公、圍着家打轉的黃臉婆,甚至於連黃臉婆都算不上了,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鄰居的爺爺奶奶,甚至是老爺爺老奶奶。那個時候的我是痛苦而又煎熬的,找不到自己,在家裏迷失了自己。可能有的人會説你別矯情了,哪有人會在家裏迷失自己的?我想説家往往是最讓人迷失自己的地方。

一個人在家中有太多的角色需要扮演,首先是子女,然後是夫妻,其次是父母,最後是自己。人一旦角色發生了轉變就容易迷失自己,有太多的媽媽做了媽媽以後,就只記住了媽媽這一個角色,當然也只扮演了這一個角色。當我整日陷在對現狀的痛苦和煎熬時,我沒有辦法好好愛我的孩子,更沒有辦法和丈夫好好交流。於是,我讓自己停下來,靜下來,想想清楚。在靜下來的時間裏,我發現我沒有了自己,我愛孩子,愛父母,愛丈夫,卻唯獨沒有一丁點的愛自己,我把自己丟了,不知道體會自己的感受,也不屑於表達自己。當然我是自己有覺醒後找回來自己,或者説做回了自己。有些時候可能是別人對你的一些評價引發的,那麼我想我們都不要急於否定他人。不妨真的停下來,靜一靜……體會一下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並真誠的表達。

我想如果我們學會了如何培育對自己的愛,那麼我們也會帶着這份愛去愛孩子,愛家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許會犯錯,沒關係,允許自己犯錯,誰不是在一次次犯錯中學會了成長。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耐心,並且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們一定會培育好對自己的愛。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38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聽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暴力指不同的團體或個人之間,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協調彼此的利益時,常會用強制手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稱為暴力。作為一名受過教育的、沒有犯罪記錄的公民,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和暴力扯上關係,但每次在責罵小孩後,孩子媽都會建議我去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她説我的言語給小孩帶來了一定的傷害,這應該也算是暴力的一種。

當我讀完《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有兩大方面的感受:

一、關注非暴力溝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認為,非暴力溝通模式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以及請求。當發生一件事情,要求我們不加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地進行復述,接着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要導致出現那樣的感受,最後表達自己的請求——具體的、細化的請求,當中必須明確是請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個學生在一個星期內遲到了三次,老師對該生進行批評教育。

情境一:

老師:“怎麼次次遲到都有你的份?以後按時到校,如若再遲到就把你移交學校處理!”

情境二:

老師:“你這個星期已經遲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興。你的遲到行為違反了學校的規定,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所以請你按時到校。”

我國古籍《大學》裏有一段:“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説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違背了非暴力溝通。但細想一下,絕大多數的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對於經常犯錯的學生,老師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該學生本週遲到的次數比上週少,老師也覺得他是經常遲到,似乎沒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地進行復述,必須加強個人修養。

二、對待憤怒與多角度思考

作者認為,當人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選擇指責他人時,我們認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這就是我們的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過後,級長對我説:“你們班的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

選擇一:責備自己。我説:“是的,都怪我平時沒有好好管理班級”。

選擇二:指責他人。我説:“這班學生太懶散了,平時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課後沒有好好做作業和複習”。

選擇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説:“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但與上次考試對比,與年級總分平均分的差距在縮小,説明有進步”。

選擇四: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級長對我説這事情,主要是關心我班成績,希望我能制訂有效的方法來提高班級成績。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責他人,只會使我們的心情變差,而從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發,沒有產生任何的不愉快。

生活中充滿着矛盾與誤會,通過溝通,能增進彼此的感情,消除誤會。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複雜化。非暴力溝通可以提高人們溝通的品質,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非暴力溝通與他人交流。作者:李海峯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39

這是一篇遲到了兩天的心得,在這之前,我看了《非暴力溝通》的第十章,這之後我的腦子裏一直在回憶,在思考,為什麼人會用語言或者行為暴力來解決問題,發泄情緒?在一個人出於情緒的邊緣時,什麼才會遏制這種暴躁?暴力的情緒發泄方法有多大的危害?

第十章,我記得提到一個人之所以會用暴力解決情緒問題是因為,發生事情之後總是從別人身上尋找原因,不去關心自己的`內心需要。我忽然想起來,在家庭環境中,暴力的溝通對個人以及對孩子的影響。

過去的半年,我們不大不小,置辦了一套小房子,買了一輛低端車,而在這段時間我在忙着事業編考試,老公工作並不穩定,還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孩子,處處要錢,經濟可想而知。這半年我們的信用卡幾乎因為車貸,學費,裝修……等等經濟原因造成欠款好幾萬的現狀。我們都不是心大的人,五六萬早就讓我們活得壓力山大,不堪重負了,我們倆更是處於崩潰的邊緣。後來,因為這些壓力老公情緒很大,稍不順心就會吼,我本來就是一直壓抑的狀態,根本受不了他的暴脾氣,於是我們經常吵架,每次吵架不管孩子在不在身邊,他也不考慮這些後果。我生氣就是因為他不關注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不分場合的説摔就摔,説吼就吼。

有一天我爆發了,在他過年返回公司的時候,我要求離婚,不讓他走了,孩子我留給他,他只要不認錯,我就把孩子扔給他媽媽或者我直接放家裏,你不管我也不管,你覺得你厲害,我也不是一個沒用的人,只要他出門一步,我也出門,直到他認識到,自己的暴脾氣對我造成的傷害,以及這個家這個孩子失去媽媽之後他幾乎一無所有。那一刻,我害了女兒,孩子哭,拉着媽媽不讓媽媽走,可是我明明知道,如果我不這麼做,她爸爸永遠不清醒,要不然是她媽媽這輩子就這麼忍受要不然就是以後我們倆動不動吵架影響她更深刻。與其讓這些痛無限的綿延不如讓他此時就完全暴露。

這種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是很深的,那天,我閨女聽到一首歌歌詞中有一句“爸爸和媽媽我們從來不吵架”她跑到洗手間告訴我,“媽媽,你聽到了嗎?人家爸爸媽媽從來不吵,你和爸爸也不能吵架……”一個五歲的孩子,腦子裏總是裝着當時爸爸媽媽吵架的畫面,這是有多殘忍。

讀了第十章,我內心不是考慮我每次情緒不佳時我的感受,而是我們身邊的人,他們的感受,無緣無故卻要為你的不開心買單,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內心一直恐懼和不安。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40

本書中指出的問題,在許多文化中都存在,即壓抑個人的感受。在中國,我們每個人被各種關係定義:父母、孩子、朋友、上司、下屬……每個人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應該這樣做、那樣做,至於感受……不重要。

我的感受,當然重要。你的感受,也同樣重要。非暴力溝通提供了一種溝通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在別人容易接受的前提下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訴求。

我認為這種溝通方式尤其適合家庭,家庭中的成員有着不一般的感情紐帶,相互關心、相互支持,但同時也有着各種各樣的小矛盾。如果這些小矛盾不能很好的處理,會給家庭帶來不小的傷害。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這四個要素有兩種用法:表達自己&傾聽他人。書中對整個體系有着詳細的介紹,我只想講兩個我感受最深的點。

區分評論和觀察結果:

我們總是下意識對我們看到的事物進行評論,比如我看完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會説這本書寫的非常好,這就是一條評論。

如果換種表達方式,我仔細考量我的觀察結果以及自己的感受,那應該是這樣: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了一種全新的溝通體系,解答了我的`“怎樣做才算不評判”的疑問,讓我知道了聽到不中聽的話時產生的負面情緒的根源在於我們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本書帶了我如此多的幫助,我讀完以後感到非常的驚喜,忍不住想要推薦給其它人。

傾聽他人:

小孩尤其需要被傾聽。小孩不是天使,也不是惡魔,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探索,而且他們的探索不會預設前提。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説,應對這樣“不講理”的探索讓他們頭痛不已。非暴力溝通可以幫助我們應對“不乖”的小孩。

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當我們被理解的時候,我們會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扉,願意去做一些本不是很願意做的事,小孩也不例外。

如何傾聽呢?當我們懂得如何去使用非暴力溝通四要素(敢穿、感受、需要、請求)去表達自己了以後,我們也可以基於這些要素去傾聽和理解他人。

我家飯飯不到三歲,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的要求,當然也包括不合理要求。當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只要能夠認真的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並且讓他感到他被理解了,通常接下來的溝通就會變的容易許多。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41

希望大家讀完這本書能夠喚醒我們的內在,暴力是我們的一種本能,慈悲和愛其實也是我們的一種本能,人通常都是有這樣的兩面的。我們人性的這兩面在一起,其實它才是一個完整的。可是當我們無知無覺的時候,可能習慣了這種模式。尤其是在現在這種文明社會裏面,精神暴力其實更為廣泛的,其實根源都是因為心靈暴力造成的。

大家也會發現其實心靈暴力有對外的也有對內的,其實很多時候你對自己也是很有暴力的。比如説你會經常的評判自己,你有沒有這樣的內心對話,就是當你靜下來聽你內心的聲音的時候,你可能常常會説我不夠好,你可能常常會説我這樣是不對的,你可能常常會説我明明心裏面有憤怒,可是我就是覺得我不應該去表達憤怒。可是到最後你有沒有發現,因為這些能量這些隱形的暴力的積累,你會去破壞關係,你會自虐,你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不那麼開心,你會變成一個憤怒的人。甚至你的面相都會發生改變,包括你的身體的疾病,現在很多的研究,癌症等等身體的一些長期的慢性的一些疾病,其實都是細胞自我攻擊造成的,都是你身體的叛逆造成的。所以暴力這件事情,心靈暴力,精神暴力這件事情特別需要得到重視。

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生命的人生狀態裏面,我們首先要讓自己由內而外的形成非暴力的人生模式。所以這一講裏面我們會重點的和大家去分享,關於我們自身如何真正的成為一個非暴力的更和諧的這樣的生命狀態。

那首先:

我們要學會表達感受。因為這一部分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從感受的漩渦裏面跳出來,能夠從這個泥沼裏拔出來,你會發現你變成一個更理性更中正的人。而且你會更和諧的去表達感受,你不會去壓抑它。

我們的感受其實經歷三個階段。我們的人生三個階段的昇華,好像人生從一個小孩子長成一個成年人,那感受也在這個過程中在發展。首先就是我們剛開始第一步,第一個階段就是我們看別人臉色過日子,這樣的時候,其實你內心裏面所有的那些情緒都會壓抑,形成隱形的暴力的根源。

比如説我們的父母經常會説,你如果不好好學習就會如何,我們就會很不開心,他們就會生氣,你會認為他們快不快樂是我的事。別人高不高興是我的事兒,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會認為我應該為別人的快樂負責,我該被別人的情緒負責任,所以別人的情緒就會牽着你的鼻子走。當我們特別想去照顧別人的情緒的時候,我們就變成了被別人的情緒控制,時間久了我們也會特別的害怕與別人親近。其實你很害怕和別人建立親近的關係,你總是希望我和他保持一定距離,保持一定距離我就是安全的,因為一旦我和他親近,我就會心好累。因為我和他親近我就會不開心。我就會擔心,關係被破壞掉我就會小心翼翼,唯唯諾諾我就會憋屈壓抑,時間久你就會無意識的隱形的用各種暴力破壞掉這個關係,然後用以解脱自己。因為人都害怕失去自我,就是當我們和一個人親近,我們有恐懼,我們恐懼我的自我被吞噬掉,直到你成為一個不再看別人臉色過日子的這樣的一個人,也就是你不再是一個討好的小孩,你不再是一個情感的奴隸和乞丐,這個時候你就解脱了。

可是當我們渡過這個階段,我們到了人生的另外一個階段,就是我們長大一點我們就會到情緒的面目可憎階段,就是你很會説“不”。當別人不高興的時候,你甚至都會説“你不可以”。這個時候就是叛逆期,我們都經過叛逆期,有的人可能説我沒有經過叛逆期,其實這是我們的本性。所以有一個階段可能會撕扯會憤怒啊,因為我小的時候也是很乖的啊,那我也會是一個特別感覺,我要做一個好孩子,我努力學習,我做各種各樣的一些事情,都想着我的媽媽快樂一點,其實那個時候活的心還是蠻累的。後面我自己學習,療愈了好長一段時間這個問題。其實我現在想想我媽媽那個時候各種的情緒,從來都不開心,他就是一種精神暴力。當然我不是責怪我的媽媽,我是想我的媽媽,他其實根本不知道他這是在暴力的對待我們,所以一直到現在我和我弟弟,其實每當我媽媽不開心的時候,當然她經常不開心,我們都會心裏面就像被一把刀子插了一樣,然後很難受。

學習非暴力溝通最好的辦法是學習傾聽。我們在聽別人講的時候不自覺的,就會不停的安慰他,其實你不知道這個安慰是打斷了他,讓他表達不完,讓他真正的需求説不出來,然後你就會無情地站在一個高處去評論,我們要停止這些習慣性的做法。

僅僅只是傾聽,其實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核對,就是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經常強調的一句話。所以經常問:“是嗎”?“對嗎”?我理解的怎麼樣?這一些核對都會很有效。

我們為什麼不敢表達我們真實的需要呢,其實根源就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關懷和關愛不夠。就是我們內心沒有力量,或者我們簡單的説叫不自信。你不認為你和別人是平等的,你把自己放在一個低的位置上。

愛自己其實是非暴力溝通的原動力,也是一切我們和別人建立有效的和諧的愛的'關係的原動力。一個人永遠給不了別人你沒有的東西,比如説“我愛你”,如果你不愛自己,你就沒有愛給別人。

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的方式是一個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麼自我評價方式就要有助於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所以首先你要把自己迴歸成我是這個世界最大的一個勝利,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任何一片樹葉和另外一個樹葉一樣,這個世界幾十億人沒有另外一個和你完全一樣,你的人生的狀態,你的相貌,你整個人生裏經歷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老天專為你量身定製的,你多麼的獨特,你和所有的孩子一樣都是億萬精子中跑第1個的第1名的那一個。我們在這種世俗的道德倫理觀裏面喪失了對自己的平等對待。

如果你對待自己的方式是攻擊自己評判自己,感覺我做的不對,一直活在那個悔恨裏面,其實這也是一種暴力,所以自我寬恕非常的重要。但是寬恕其實它是立體的,要寬恕什麼呢?

首先我們就是要寬恕那一個感到後悔的我,就是有一個有兩個自我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作用,一個就是做了那件事的我,一個就是不停悔恨的那個我,寬恕那一個做錯了事情的我。其實我感到後悔,原來我心裏面其實想做一些更正面的,更有意義的,無論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的,所以這個後悔的自己,其實他是在提醒我,我可以總結經驗,下次可以做得更好,那個評判的我他可能是想激勵自己。

那愛自己還有其他的幾個方面,有一個其實特別有意思,叫不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生活裏沒有樂趣的事情太多了,那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沒有樂趣的,只是可能你沒有發現樂趣,有些事情是你有樂趣做,只是你沒有找到樂趣,所以要把自己現在所有做的事情,然後把這個清單列出來然後去做。哪些是你根本不喜歡的?哪些是其實你是因為你的需要,因為你真正的需求而做的?要麼就放棄他,要麼就是改寫做這個事情的動機,然後以服務生命作為目的來做。

我們如果愛別人,你會發現你內心裏面會對自己會有特別深的嘉許和讚賞的感覺。當這個時候其實對自己是另外一種更深沉的愛,愛自己不是表面的那種愛。我這個人這個生命在這個世界上活着很有意義,我這個生命在這個世界上這一生我沒有浪費我自己,我對得起我自己。其實這是一種特別不一樣的愛,當你能這樣做的時候,你對待別人可能也可以這樣。

非暴力溝通也是會讓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活得有意義,活得特別有建設性活的感覺。你不虧欠自己的一種原動力,當你愛到自己以後,你會發現非暴力溝通的,另外兩點你就可以可能做的更自然了。比如説叫提出請求。能夠請求別人的幫助,我們去邀請別人的幫助,其實有的時候是很難的。那非暴力溝通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請求幫助,就是當我有困難的時候,如果我能夠去邀請別人幫助,這個過程其實既對得起自己又尊重了別人。第一就是你信任別人,有這種力量來幫你,其實那個願意幫你的人他特別有價值感。他覺得他幫到了一個人,而你又感覺你對自己做了一件特別好的事情啊。當這樣的時候我會發現,其實那些幫你的人他們特別開心,他們感覺他們很有用。所以大家可以勤快一點去請求幫助,你會發現你比其他人的成長速度會快,非常非常多,人生會高效很多很多。

另外一個就是記得表達感激,表達感激和讚揚有非常大的區別,在書裏面就特別的強調了,感激而不是讚揚,然後書裏有一段。在讚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讚揚也常常被人用來實現個人目的。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説出對我們有益的行為,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是什麼樣的感受。

感激是什麼呢?感激的兩個步驟:

第一是對於具體做到的事情的一種承認肯定。

第二就是我有什麼樣的一些感情,我的什麼得到了滿足。

第三就是我的心情是怎麼樣的,我做到了,我又成長了。

感激是一個特別美妙的事情,所以建議大家在學習了非暴力溝通,在讀了這本書以後能夠靜下心來去想一想,我們日常中特別擅長,不自覺的做的一些事情,可能有的時候,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善意,有的時候他反而都是一種暴力,是一種軟控制。

當我們學了非暴力溝通之後,我們可能就能夠發現每一個生命各有各的美,沒有任何一個完美的人,只有一個完美的羣體,大家在一起互助共贏,是那種我們叫天堂式的生活方式。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42

完美的回答都是相似的,不完美的回答各有各的不同。課堂上面對着孩子們腦洞大開的答案,那份茫然襯托出我的黔驢技窮。是時候加強我的溝通技巧了。於是,我翻開了這本《非暴力溝通》。我原本以為它會講述一種聞所未聞的溝通技巧,誰知它花了兩章來講述人的需要。誰會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我不想浪費時間,於是我帶妮妮出門吃飯。

旁邊餐桌上坐着父女倆,他們一邊吃火鍋一邊等媽媽。媽媽來了之後,垮着張臉不動筷子。爸爸一邊往女兒碗裏夾燙好的菜,一邊問媽媽:“你莫樣了撒,做個鬼樣?”孩子媽媽看起來很生氣的樣子:“你一直在跟她夾菜,還管我吃不吃!”孩子爸爸覺得莫名其妙,罵罵咧咧的'把筷子一甩,買單走人了。母女倆坐了一會後,也離開了,留下一桌子動都沒動過的飯菜。

夫妻倆看似都很愛孩子,還夾菜給孩子吃。可是他們讓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看他們吵架。他們的溝通很失敗。孩子媽媽很想讓爸爸哄一鬨她,可是她沒有説出自己的需要,孩子爸爸用憤怒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情,於是事情一團糟。

大哥莫説二哥,其實我自己説話也這風格。我很想改變這低效的溝通方式,於是我靜下心來,耐心研讀《非暴力溝通》。

正如書中所説,我們經常把對別人的批評錯誤理解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以為把別人吼一頓就能改變別人。所以書中安排了好些練習,來就事論事的判斷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感受,瞭解自己為什麼生氣了。只有真正瞭解自己了,才可能心平氣和的去了解別人的需要。

我身邊有大把的事例可以練習。上課上到一半,有一個同學插嘴,全班大笑。我正準備批評那個插嘴的同學。突然想到了非暴力溝通的步驟。我問自己為什麼生氣,是因為自己的什麼需要沒有滿足而生氣。我慢條斯理的説:“我計劃今天把認識人民幣的知識講完,可是沒想到課堂上被這個同學打斷了,我好擔心啊!我擔心其它班會比我們班學得好、學得快。我擔心這個插嘴的同學沒有真的聽到我在説什麼,那麼他這節課就沒有收穫。”我把自己的想法説出來之後發現,就我擔心是沒用的,那是皇帝不急急太監。課堂上花時間批評某一個同學更是沒效率的做法。我應該想其他有效的辦法才行。

雖然,目前我還沒有用這種溝通方式解決任何問題,但是我的心情好了許多。因為我知道我為什麼生氣了。

一天早上我還在刷牙,妮妮就起牀了。孩子自己起牀,當媽的不是應該高興嗎?可是我不高興。因為妮妮發現衣服洗好了,想幫我曬衣服。我反覆問自己,為什麼看到妮妮曬衣服我這麼焦慮,我在擔心什麼?我很認真的思考並回答自己的問題。我擔心妮妮不是像我那樣曬衣服,我擔心妮妮不會用晾衣架。我繼續追問自己,我為什麼擔心這些?最後我明白了,其實是我自己不知道妮妮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應該怎樣幫助她。想清楚了之後,我不焦慮了,靜靜等待。果然不出我所料,妮妮被晾衣架夾了手。我沒有像平時那樣驚呼着批評她,而是一邊關心的看她被夾到的手指,一邊和妮妮一起研究為什麼會被晾衣架夾到。雖然,妮妮最後曬好的衣服我很不滿意。但是我沒有像平時那樣嚷嚷,“不是這樣……不是那樣……”而是先肯定了她做得好的地方,再明確的告訴妮妮,如果她能把牛仔褲抖平整再曬,那麼曬乾後牛仔褲就是平整的。用了非暴力溝通,我們母女倆渡過了一個沒有吼叫的早晨。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我能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才能説出我的請求。這之後,才能傾聽學生或者女兒的需要。當學生或女兒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時候,事情才可能有轉機。

生活中情急之下,我們通常會選擇自己習慣的溝通方式。而那樣的表達,會讓我們互相傷害。非暴力溝通是打開愛和理解的密碼。這是種技能,得練。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43

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説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

現代社會老人倒了路人不敢扶的現象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人與人之間缺乏真誠,冷漠、虛偽,其實是我們彼此的行為造成的.。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一段新聞,説的是城管的工作人員勸攤販遵守市場規定,結果雙方大打出手,工作人員受傷。這期間的問題就是溝通模式的異化造就了人際關係的緊張,人與人之間的無情正是源於我們自身的無情啊。如果雙方能夠從對方的角度思考進行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就會妥善解決。

許多老師認為自己依法執教,不體罰學生,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係。但實際並非如此。本書把“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的暴力”比較容易辨別、發生的概率也比較低。

但是,通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發生的頻率也就更高。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優秀教師的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有時候的確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隱蔽的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衝突,但它同樣偏激。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44

在老師的推薦下,通過閒暇時間閲讀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非暴力溝通》

這本書,作者本身也是一個極度敏鋭又極度具有同理心的人。通過盧森堡博士獨創的溝通交流模式,結合我的個人班級管理經驗,深感認同,下面就交流模式中的觀察和感受談下看法。日常班級管理中,通過相互間的溝通,師生得以意見交流、才可以聯絡感情、化解誤會、團結班級中的力量,進而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發揮潛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在森堡博士看來,有四個原因使我們的日常交流,容易演變成暴力行為,這四個原因分別是: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這就提醒我們在交流中如何避免暴力交流。

首先,是觀察,客觀地説出觀察到的事實。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提出: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重點是區分“觀察”與“評論”,平時在表達我們對於學生的觀察時,會不自主的帶有評論性的詞彙。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學生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第二,是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我們可以清楚地向學生表達感受,從而是溝通交流變得順暢。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想要了解一個學生的感受不容易,這常常是一個很艱苦的探索過程,中間還會有曲折。因此,我們在做判斷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即使有較大的把握,話也不要説得太滿,而一旦發現情況不對,就立刻調整自己的想法,不可固執。有時候種種證據都能證明確實是這麼回事,事後卻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這種情況我也遇到過多次。世界是複雜的,學生的心靈是複雜的,萬不可簡單從事。這也説明了做研究型教師的困難。你想研究問題,實際上就是給自己增添了問題,反倒是你不去研究,我橫豎就這一套辦法應對,反而比較省心省力,眼前成效可能倒更明顯。學校裏研究型教師較少,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堅持下去,幾年以後就看出與其他老師的差別來了,不是眼前“業績”的差別,而是素質的差別。

我認為非暴力溝通給我們德育工作者的啟發是: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學生都有其獨立的人格,作為班主任要傾向於傾聽,培育對學生的尊重與愛,使師生情意相通,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45

這幾天空閒讀了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剛開始僅僅把它當成心靈雞湯類型的書。打算就這樣翻翻就得了,但是實際上看完以後發現確實是一本好書。

作者首先講了問什麼要非暴力溝通,作者早年生活在南非,在那個年代,他被白人當成黑人,而黑人又把他當成白人,因此兩頭受欺負。後來作者去了美國,在美國他也沒有因此受到公平的待遇,他經常會被美國人當成猶太人,也會因此經常捱打。他居住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暴力事件,多人在這場衝突中喪生。這讓作者明白原來暴力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讓問題嚴重。

《非暴力溝通》還説明了非暴力溝通的意義。作者在書中的一段話概括了它的意義:雖然我稱非暴力溝通為“溝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溝通方式。它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説出觀察結果。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它只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將評論和觀察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非暴力溝通的主要點是表達,比如表達觀察結構,表達感受,表達需求,表達感受,表達請求。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真實需求來處理,一切以需求為中心。

總之,讀了這本書我的感受是任何事情我們都要學會溝通和表達。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46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説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則能夠治癒內心深處的隱祕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以及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它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平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為人卻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生矛盾和衝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於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書分十三章深入的闡述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而非消極無為。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第一章讓愛融入生活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這將最大限度的避免暴力。通過強調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

非暴力溝通的一個方面:通過四個要素,誠實的表達自己

(1)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麼?要點:清楚的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

(2)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悦、開心、氣憤等等。

(3)説出哪些需要那樣的感受。

(4)具體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另一個方面:藉助它們關切的傾聽。

(1)通過體會他人此刻的觀、感受和需要,與他們建立聯繫。

(2)聆聽他們的請求,來發現做什麼可以幫助他們。

保持對這兩方面的關注,並幫助他們也這麼做,雙方便可持續互動,直至情意想通:我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麼;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你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麼;為了改善生活,你的請求是什麼……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

第二章是什麼矇蔽了愛?

“異化的溝通方式”有四種方式:

1、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2、進行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的形式。

格林伯格《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中的練習。他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第一個練習:根據當代媒體的標準,展示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與自己的尺寸做對比。在比較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活的很慘。此時,我們的心情極為低落。

第二個練習:比較成就。比較矇蔽了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3、迴避責任: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迴避責任的語言。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不得不”,這種表達方式淡化了個人責任。“你讓我”,這種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不得不”換成“選擇”:會讓人感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4、強人所難: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盛氣凌人並無濟於事。

5、異化的溝通方式還與一個想法有關:有些行為值得獎勵,而另一些行為必須受罰。這一想法,通過“應當”一詞體現。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長期以來,我們強調人性本惡以及通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願去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的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下屬。

第三章區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同時,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不帶任何評論的觀察。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語有:

興奮、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興高采烈、感激、感動、樂觀、自信、振作、振奮、開心、高興、快樂、愉快、幸福、陶醉、滿足、欣慰、心曠神怡、喜出望外……

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語有:

害怕、擔心、焦慮、憂慮、着急、緊張、心神不寧、心煩意亂、憂傷、沮喪、灰心、氣餒、泄氣、絕望、傷感、淒涼、悲傷、惱怒、憤怒、煩惱、苦惱、生氣、厭煩、不滿、不快、不耐煩、不高興

震驚、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獨、鬱悶、難過、悲觀、沉重、麻木、精疲力盡、萎靡不振、疲憊不堪、昏昏欲睡、無精打采

尷尬、慚愧、內疚、妒忌、遺憾、不舒服……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聽到不中聽的話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説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迴應。

社會文化並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的需要。對婦女來説,尤其如此。因為他們的形象常常和無私奉獻聯繫在一起——這是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1、“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

2、“面目可憎”時期:此時,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是無法為他人負責。與此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第六章請求幫助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我們告訴人們,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我們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

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迴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迴應。由於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們清楚地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人們一般會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第七章用全身心傾聽

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論別人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給他人反饋。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什麼時候需要給別人反饋呢?首先,在對自己的理解沒有把握時,我們需要對方的確認。一般來講,如果一個人在説話時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只要我們專注於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評、攻擊、辱罵或嘲諷就會消失。我們越是這樣做,就越能體會到一個簡單的事實:有時,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對方的過錯,我們就會認為自己被貶低了。

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我們無法給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心情去關心別人。一般來説,這反映了我們也需要得到關心。如果告訴他人我們正處於痛苦中,我們無法顧及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別人很可能就會伸出援手。在許多時候,我們需要自己的體貼。聯合國前祕書長漢馬斯克德曾今説到:“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一旦我們能夠敏鋭地察覺並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有能力迅速調整好狀態,來傾聽他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還有另外兩種選擇。第一,大聲地提出請求。是為了提醒他們注意我此時此刻的痛苦和需要。第二,換一個環境。我們需要時間和空間來調整狀態,等平靜下來了,再回來。

第八章傾聽的力量

在組織機構中,我們在聽到上級的意見時,通常會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示。傾聽同事或下級比傾聽上級要容易得多。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表達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我們越是傾聽他人語言背後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與他們坦誠地溝通。我們最不願意示弱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擔心失去控制想顯得強硬的時候。使談話生動有趣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方法,儘快提醒説話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第二種方法,直接表達我們的願望。

如果聽的人很煩,説的人一般也會覺得無聊。如果你不想聽對方講話,打斷別人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願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想被人當作負擔。

如果別人保持沉默。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彆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作為一個聽眾,我們並不需要心理學知識或接受有關精神療法的訓練。關鍵是,我們有能力體會一個人在某個時刻獨特的感受

第九章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於愛護自己。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方式是一個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麼,自我評價的方式就要有助於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當我們表現的不完美。我們的改變是出於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於羞愧或內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避免用“應該”、“必須”、“不得不”這樣的詞。愛惜自己的關鍵之一是同時包容那兩個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後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採取那個行為的“我”。“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並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並充滿歡樂。

第十章充分表達憤怒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當我們選擇第二種反應時,我們認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我相信這就是我們生氣的原因。當我們選擇第三種反應時,我們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用心體會着自己,而不再分析別人犯了什麼錯。我們越是用心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動。當我們選擇第四種反應時,我們不會感到生氣。只要我們專注於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憤怒也就不再存在。

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不能歸咎於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説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願望得到滿足。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是:

(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麼都別做;

(2)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3)體會自己的需要;

(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有時,我們在(3)步和第(4)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後,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我們需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

第十一章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運用強制力是出於防衞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懲罰對方。在使用防衞性的強制力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評價對方及其行為。

第十二章重獲生活的熱情

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們以苛刻的的態度對人對己,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裏去。通過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要傾聽內心的聲音,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麼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解決內心的衝突,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一旦我們發現自己心底深處的願望,並採取積極的行動,我們將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頭痛時,可以專注於我的需要。只要我不再批評和指責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的心情就放鬆了許多。

第十三章表達感激

在讚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讚揚也常常被人用來實現個人目的。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説出:

(1)對我們有益的行為;

(2)我們的哪些需要的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通過對這本書的精讀和書中的一些練習,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人的溝通方式,對於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並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47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的後記部分,作者講了他舅舅和他外祖母的故事。表面上看,這故事似乎與此書沒有多大關係,但認真品味,感覺這故事是把握全書精髓的鑰匙。這把鑰匙告訴人們:在與他人或與自己溝通時一定要充滿愛心,不然書中介紹的那些溝通方法就降格成了技巧和話術,而這樣的溝通其實也是暴力的。

在非暴力溝通中,愛心為何這麼重要?因為這可以有效防止我們在溝通時,掉入人們習以為常的打標籤,先入為主的陷阱。語言是人類用於人際溝通的偉大發明,只有掌握好這工具,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但語言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描述我們周遭的客觀和主觀世界。把顏色數字化後就會發現,在這世界上竟然有1600多萬種顏色,相比之下,人類用於描述顏色的詞彙卻寥寥無幾!另一方面,詞彙是穩定的,但詞義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心態下,對不同的人是會變化的。比如讀了《非暴力溝通》一書中的某一章節後,飽經滄桑的人説“懂了”,初出茅廬的人也説“懂了”,雖然是同一個詞彙,但詞義卻是不一樣的。這也是為何在本書的379~381頁,作者拒絕用業內公認的學術性方法去和精神病人溝通的原因。如果沒有愛心,是無法更好地瞭解和把握很多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心理狀態的。

無論是請求他人做某事或是自己計劃做某事,人們都希望能心想事成。當請求和計劃能滿足真實的需求時,心想事成是比較容易做到的。那麼怎麼才能發現真實的需求呢?作者告訴我們,不能簡單去聽需求方在説什麼和做什麼,因為同一詞彙可能會有不同的詞義,同一行動可能會有不同的動機。只有通過觀察和感受,不要受説什麼、做什麼的干擾,才有利於找到最接近真實的`需求,所提出的請求才可能被接受。

1943年夏季,還是童年的作者一家搬到了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搬來後的第二個星期,他家附近一處公園發生了一起嚴重的暴力事件,這個事件萌發了作者對非暴力溝通的關注。《非暴力溝通》首發出版的具體時間無從查考,不過據網上的資料,大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作者所提出的非暴力溝通方法就已被用來為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學校項目提供糾紛調解和人際交流技巧培訓了。

2019年1月,《非暴力溝通》一書的漢譯本由華夏出版社翻譯出版,此時距首部蘋果智能手問世己過去了兩年。隨着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幕的徐徐拉開,給世界帶來了數不清的顛覆性改變。對於《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介紹的方法也不例外。個人感覺,至少有兩點對《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介紹的方法提出了挑戰。其一是信息不斷以翻倍的方式暴增着,而每個人每天所擁有的時間卻仍然是不變的24小時。結果人人都很匆忙,時間也被高度碎片化。浮躁的心態,讓打標籤成了人際溝通中的標配;其二是有越來越多的人藉助智能手機,在各類網絡社交平台上進行不見面的溝通交流。這樣的溝通交流,不僅因為萍水相逢而極度缺乏信任,而且面對面溝通交流時,那些豐富的動作語言也難以被感知。在這種情況下,《非暴力溝通》中介紹中的那些方法如何來加以變通運用?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48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比如,每天在家做着瑣碎的事情,孩子的許多事情沒有按照我設定的時間段來完成,影響了我的獨處時間,分分鐘就會點燃我的小宇宙,我就開始利用暴力語言催促他,其實這樣的語言不僅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自己,講完以後自己立馬又很愧疚,然後提醒自己下次遇事一定要冷靜,可真正遇到具體問題又開始運用暴力語言惡性循環。

又比如,某天晚上,學習完到樓下打羽毛球,打了半個小時我提出再打幾盤就回家。可孩子打得正盡興,還想繼續,可明天上學早起,回去還要進行閲讀,搞個人衞生,最終協商打7盤就上樓。可是孩子又要求每盤要打得比較久質量比較高才算一盤,因為雙方都在生氣所以連着幾盤一下就死球了。我很生氣地説這樣下去永遠都打不完,中間可能會有點暴力語言。

打完球,關於講故事我們之間又出現了分歧,之前約定好的講3個又反悔要求再繼續講,對於當天借的尋寶書,他恨不得一口氣聽完。我説既然這麼喜歡聽當時打羽毛球,媽媽叫你怎麼不早點上來了?最終協商洗完澡後再講兩個,這個時候已經9:50了。熄燈入睡,孩子又突然想到外套口袋裏有3粒糖果,他要找到先確認下,我變得很不耐煩了,老師不是説不能帶零食嗎,孩子咆哮着説我是放學後吃。

這個時候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語言充滿了敵對,所以默不作聲,如果這個時候給予迴應我知道孩子會哭着入睡。還好孩子很快就忘記並安然入睡,第二天早上也根據他頭天晚上承諾的那樣7點自己起牀。其實我生產的根源是覺得孩子睡得較晚影響第二天起牀;另外影響我晚上的獨處時間。我需要不停地提醒自己別囉嗦,別咆哮。

聽到不中聽的話:體會自己、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指責。

在不順心時,我們傾向於考慮別人有什麼錯,並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説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迴應。

關於書中這幾句話剛好可以拿前陣子我遇到的一個失敗案例來説:某天下午我打電話給婆婆剛好孩子接的,他告訴我婆婆在打牌,當時我腦子一下就嗡嗡作響,我下意識以為婆婆是在麻將室打,從健康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上來説都對孩子不利。我馬上要求孩子將電話給婆婆,要求她馬上帶他回家。又立馬和老公聯繫也是一通抱怨,心中真的很氣,這個學期孩子的學習習慣下滑,我正在這裏督促他,婆婆不但沒幫忙還幫倒忙,當時是內心真實的想法。

最開始老公替婆婆説要我理解一下,有什麼問題由他來溝通,並解釋了打牌是在小區的户外幾個人一起,小孩子在玩滑滑梯。下班回到家老公帶孩子在小區踢球,我們聊到這個話題,當時我也很不理智,語言上像炮竹筒一樣倒了一堆的埋怨,結果由婆媳之間的問題又引發了夫妻之間的問題。因為這個事情弄得兩人進行了一週的冷戰。我意識到再這樣下去對誰也沒有好處,發了條和解的信息。

雖然最終兩人和解了,但如果當時我學會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不是一開始就指責對方,讓對方申辯反擊,體會自己的需要,明確地表達出來,就事論事,而不是又將之前的種種不滿表達出來,老公就不會站在自己的對立面。

如果父母只提出明確的要求,孩子一般會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責;如果父母想避免誤解,那麼他們可以先説出感受和需要。

表達願望時,只要不發號施令,我們的想法就會愉快得多。

如果我們的請求已成為對他人的要求,一旦別人沒有滿足我們的要求,我們難免會指責他們。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懲罰,他們就會把請求看着是命令。

批評和指責使人傾向於自我,保護並變得更有攻擊性。

表達憤怒:停下來深呼吸;靜靜體會想想是什麼使我們生氣;瞭解自己想要的滿足的需要;傾聽。

把注意力放在尚未滿足的需要,而不是考慮他人有什麼過錯。

無論是親子溝通還是親人之間的對話,當我感到對方是指責的語氣時不管他説得對不對我立馬就會反駁,不會去想話後面的含義。對於孩子來説應該也是()一樣,本來家長的出發點是關心和愛,但因為語言語氣的使用不當常常造成我們不但未解決問題反而不歡而散引發出新的問題。每天晚上我總要催促孩子少聽幾個故事,趕緊刷牙洗澡睡覺。可每次收效甚微,還常常因為這個小事弄得睡前不愉快。

昨天晚上學着“非暴力溝通方式”沒有對孩子大呼小叫,而是從他的角度出發想着他的需要,説今天是媽媽沒有和他商量好,所以今天多講幾個,明天晚上9:00前完成親子閲讀,你自己定計劃講幾個,他提出6個,那我們就計劃好時間估計要講40分鐘,從8:20開始。運動時間調整到下午放學後,大概有2個多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這樣雙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實現共贏。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我選擇做______是因為我想要______。”

生氣的原因在於我們自己的想法——對他人的評判和指責,而不是他人的行為讓我們生氣。

憤怒驅使我們去懲罰他人,而不是去滿足需要。當意識到自己被指責時,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需要上。

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家裏面很多事情做的時候不是心甘情願,而感覺是被迫的。書中説用“選擇做”而不是“不得不”。每次在做事情前我就提醒下自己這個事情我非要做嗎,如果我選擇做是因為什麼原因,想通了做起來就不會帶着糟糕的心情,既然做就開心做,要不就不做。以前老公講我話,還沒聽完我就想辯解,因為內心覺得他是在指責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兩人就會發生激戰,然後我又經常吵不贏,最後就是採取冷戰。問題還是擺在那裏。如果聽到不中聽的話我能夠體會自己和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可能結果會好很多。

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無論境況多麼糟糕,你應該去努力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可預料的災難。

生活中的10%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由你對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決定。當你深陷情緒的深淵,讓理智隨時被情緒牽着走,那麼你離後悔就不遠了。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這段話時刻警醒着我,比如晚上因為閲讀太晚影響入睡時間,總是會弄得雙方不愉快,每次發火前趕緊看看這段話,深呼吸,希望會有改善。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49

首先,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在前面的書評裏面看到有人説中文的翻譯很牽強,由於本人沒有看過英文原版,對這點不好做任何評價。假若在看的過程中有覺得語言不是那麼流暢的地方,鑑於看本書注重的是其實用性,也就完全不覺得有什麼了。

説話我家裏,就是我和我的父母的家裏,其本質就是一個階級社會,一個專制社會。長這麼大對家庭的唯一感覺就是想逃離,之前一定要我具體地分析我還真是説不上來,反正就是受不了家裏。我的父母的溝通方式就是完全的暴力溝通:在我的小時候那是身體的暴力,也就是直接地用武力等強制力來使得他們對我的所有請求都得以實現。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後,我所做的事情也越來越符合他們的價值觀。或者説,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後,我慢慢地學會了這個世界上的一些通用的價值觀,即明白了這個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如一個好學生,一個好女兒,一個好女生,一個好朋友,一個好的女朋友……然後我會表現出我應該表現的樣子。所以在這段時間裏我們家裏都相安無事,基本上我和我家裏人的關係很和諧也很和睦。再後來,我做了一些不符合他們的想法的選擇,然後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又出現了,在階級社會裏面,有矛盾就有壓制,有壓制就有強制和暴力。這個時候的所有暴力,就轉變成了隱蔽的暴力,從他們跟我的談話上面,從他們的命令上面,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上面等等,來讓我覺得難受,給我壓力從而強迫我做出讓他們滿意的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從那個認為自己應該成為應該成為的人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人在外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我做了太多我不應該做的事情,同時我從其中確確實實體會到了樂趣;與此同時,我還是會認為我做的這些事情是不對的,是不應該的,所以我都會瞞着。也就是説,我察覺到了我不可能做什麼都去滿足這個社會的規範,並且開始去做那些確確實實能夠滿足我的需求的事情,可是在思想和認識上並沒有改變。

根據書中的説法,這個時候的我,對人會很冷漠。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考研的那大半年的時間,我一個人住,我誰都不聯繫,連電話也不怎麼接的'。那個時候我很沮喪,覺得自己很失敗,什麼都做不好不能夠做一個符合這個社會的要求的,符合父母的要求的,走出去能夠閃閃發光的人,讓父母覺得很驕傲的人。很有自暴自棄的想法,於是乎每天都在自己租的房子裏面睡覺。

當然考研是沒有考上的,那就找工作好了。找到了一個在浙江的偏遠的小山村的工作,所有的人都説不好但是我還是去了那裏。只要是能夠離開就好,反正我什麼都沒有,還有什麼可怕的,又還有什麼更糟糕的呢,所以也沒有什麼好怕的,畢業的時候雖然也捨不得也還是開開心心就去了。去了那裏吧,也確實是蠻開心的。

然而這不夠,逃避沒有解決問題。

只要沒有徹底懂得我為什麼是一個人,而不是一把椅子,我就會繼續遇到麻煩,因為我以及我的人生都會繼續致力於滿足這個社會以及和我有關係的人的要求和想法,就像一張椅子一樣認為自己具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功能和義務,那麼不管我實際上怎樣想怎樣認為,我的人生的意義就是為完成某些功能或者某些義務。這樣我就永遠也不會去理解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有什麼樣的想法,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我的人生需要怎樣的滿足;我也永遠都不知道也不會愛自己,事實上我也不可能去愛別的什麼人,或者這個世界了。

如果繼續當椅子的話,那我這輩子都只有繼續鬱悶的份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