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

來源:文書谷 1.21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

“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幼兒,兒童,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愛” 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作為幼兒教師,不僅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童心,我們更應該有更多的愛心給予幼兒,給幼兒更多的安全感。

一、播下愛的種子

作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滿愛的陽光,把愛的種子播種在泥土裏,就能讓嬌嫩的幼苗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陶行知先生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着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孩子們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二、愛的雨露

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温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希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温暖,更何況是那些寄宿幼兒,父母經常不在身邊而長期住宿幼兒需要我們教師更多的關懷。

滴水,可以穿石;清泉,可以潤心田;愛心,可以撥心絃。

在孩子們面前的生活道路也許不是那麼的順暢,但我想,我們老師可以把愛的雨露灑進每個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進道路上的鋪路石。

三、收穫愛的回報

以真誠對待每位幼兒,必將收穫豐碩果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在這裏,我想説的是,平日裏教師要給予學生適度的關愛,照顧,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視的,那麼,在孩子心裏就會很滿足,對你也會潛移默化的尊重和愛戴你。

實踐證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要以廣博的愛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靈塑造人。讓我們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自己心中“以愛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寫最自己最美麗的人生樂章!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是陶先生的辦學心願。

教育需要愛心,兒童渴望得到愛。當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後,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愛奉獻給孩子,用愛來灌注自己的事業,才是我們能真正給予學生的最好的東西。兒童是祖國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也正因為如此,教育和培養好兒童,成了我們的千秋大計。

如今的孩子看得多,聽得也不少,想激趣,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時真的很困惑:“孩子們,我該拿什麼來吸引你們呢?”沒有興趣就不會有積極的學習態度,高漲的學習熱情。如何讓課堂變得有吸引力?如何讓英語課真正被孩子們的心靈所接納?在教學實踐中,我努力地尋找答案,終於體會到:愛,是我和孩子們快樂學習、和睦相處的源泉。課堂常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保證。然而,當我走進教室,看到每個孩子都在不亦樂乎地説着、做着其它事時,我想:如果我大聲吼叫,一定會有很多學生被我震住,但是還有一些還是會繼續的。如果你認為通過默默地注視,就讓他們乖乖停下來的話,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説,不動,他們便會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教育學生。沒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看到這種情景,我會微笑地對他們説:“今天你們不想上課,如果你們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請你們一起來學習。”好奇讓他們很快靜下來了。在精心設計的一個個遊戲裏,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從中感受到課堂的美,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記得陶行知先生曾説過:“當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師要做到“有教無類”,在教師的心靈天平上,給每一位學生應是同樣重的砝碼。也就是説,我們對每一位學生都應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有些學生的個別差異而對他們“另眼相待”。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多年的教學使我發現,幾乎每個班級都有幾個好動的學生,讓他們單獨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確實是強其所難。為了讓這些學生在課堂上不傷自尊心、學有所得,我讓他們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鼓勵他們積極參班級管裏,但是他們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時我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讓他們在課堂上大膽表演。這樣使這些學生有了收穫,而且對學習也有了興趣。

教師要熱愛、尊重每一個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教師應該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説的,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還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服務意識,創造出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真正做到“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並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仍是我努力的目標。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2

在當今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聯繫教學實踐活動,讀《陶行知教育名篇》頗有收穫,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這一篇。

第一、生活教育理論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裏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他的“社會即學校”學説,更是告訴我們“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這與我們解決當前教育中教育內容的過時陳舊、不符合學生生活實際、不切合學生思想認識、不能很好地為學生的將來生活服務的現象是很有啟發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師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對學生來説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是實實在在的,從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踐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讓課堂所學真正融入社會生活。學了“米、釐米”後,讓學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長和寬;黑板、書桌、課本、文具盒的長與寬;量爸爸、媽媽的身高等。學了“10的認識”後,可讓學生用第幾排、第幾個來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讓他們説説家裏的電話號碼;讓他們記錄一星期的氣温等。學了“小數的初步認識”後,可組織學生到超市調查商品價格。學習“面積單位”後,讓學生測算書本、課桌、黑板的面積;親自設計桌套的大小等。利用“比例知識”,幫李阿姨算一算她家和三位房客的水電費情況(按人口比例)。學了“平均數問題”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專題,展開活動,比如測量計算班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年齡,菜場某一蔬菜的平均價格等。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從中嚐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第二、教學做合一我們應如何去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內容論呢?我們認為,我們的教育內容必須儘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了,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我們必須瞭解生活,瞭解學生生活現狀、瞭解生活發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現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品學兼優、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要重視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通過數學的學習活動,情感與態度方面有新的發展的理論,其實與陶先生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建構主義學者也認為,“學習數學”應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現實、有趣、開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數學教材和學習內容才是學生“做數學”的前提。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將本課設計成“招考營業員”、“我是小顧客”、“物物交換”、“用物兑幣”等幾項活動,在招考營業員”的活動中,學生進一步認識了人民幣,在“我是小顧客”活動中,通過付幣、找幣鞏固了不同單位的人民幣之間的互化。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學生學會了怎樣與人交流,與人合作。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在教育實踐中邊學邊做,細細體會,定然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啟示。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3

還記得在徐州高等師範讀書時,就從書本中認識陶行知先生。他的一句名言“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就被學校掛在走廊。現在讀起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與自己教學實踐相結合去體會,和我作為一名學生時候感覺是不同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 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

一、師德培訓教材

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對教師的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着大的進步,學問上有着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我作為一名年輕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 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着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

二、生活中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三、教“學生學 ”

“教學做合一”,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書中他作過一個生動的譬喻:游泳要在水裏遊,學游泳,就須在水裏學。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讀游泳的書籍,做游泳的動作,縱然學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時候,還是要沉下去的。學生的學習亦是如此,光學會書本上的知識,不懂得如何去實踐運用,即使把書上的內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師不應該僅僅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更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如何去用。

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陶先生説得多好。如今學生的生活圈子比較狹小,但是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對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強的,課外知識非常豐富。由於他們年齡小,還不能把所知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做”上教,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廣泛地在課堂課外開展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正是從“做”入手促進“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園丁的夢境,常常是花的芳香,葉的濃蔭,教師的夢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臉,朗朗的書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裏,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將會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以陶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學會過硬的技能,讓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4

暑假期間我翻閲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當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闢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些他所創立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書中第一篇就是“教學合一”。陶行知認為教學應該合一的第一個理由是:“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指導他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這樣學生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這段話讀來似曾相識,這不正是新課程倡導的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嗎?

回想兩年以前,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一心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我認為教學成績高就是優秀教師,怎樣才能教出好成績,就是要把書本上的知識講清楚、講明白。於是在課堂上我不遺餘力細緻入微地講着,學生靜靜地聽着,發現學生有問題不理解時,不厭其煩地又講一遍,自認為講得夠清楚夠明白了,這會兒學生總該學會了。可是每當期中、期末考試,學生的成績卻覺得不很理想。問題出在哪呢?是不是自己不適合做老師?有一段時間,我很迷茫,找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不知怎樣才能改進和提高。

一晃兩年過去了,在教學實踐中慢慢歷練成長起來的我,在經歷了一系列教育思想的洗禮之後,已找到了當年失敗的原因:重視教,忽視了學生的學,在不經意間成了陶行知所説的第二種先生——教學生的先生,儘管願望是美好的,但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老師講得再好,學生沒有去參與知識獲取的過程,沒有對一個問題經歷思考探究的體驗,沒有課後有針對性的練習做保障,那麼學生得到的那點知識就如同盲人摸象、沙地建樓一樣不全面、不深刻、不牢固,更談不上習慣的養成,能力的提高,潛力的挖掘了,那麼學生成績不高就不足為奇了。

如今我的課堂,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了,討論質疑的時間多了,操作演示的時間多了。我注意發揮每一個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把“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探究上,不但教學成績有了大的提高,也常常會品嚐到教學帶給我的快樂,從中收穫着一個個成功和驚喜。我常在課後反思:這節課學生除學習了新知識外,還學會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我已深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希望給學生“點石成金”的金手指。我不知現在是不是成為了陶行知所説的第三種先生——好的先生,教學生學的先生,但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追求的目標。

教學合一的第二個理由是:“教學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就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考慮學生的才能興味,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是讓學生適應自己的教法,而是讓教法隨學生的學習實際靈活變動,也就是現在所倡導的真實的課堂,生成的課堂。

教學合一的第三個理由是“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賣些知識來,就以為終身賣不盡的。好的先生必定一方面指導學生,一方面研究學問。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教育的發展,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我對學習的理解是:學習是教師享受職業快樂的需要。孔子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必定要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否則年年照樣畫葫蘆,必定十分的'枯燥。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界無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為當事的人,封於故步,不能自新所致。當我們真正地用心去學習,去感悟,就會覺得教育工作的每一天都是令人愜意的。

學習更是教師適應時代,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我讀師範的時候,還沒有見過計算機,也沒有學過計算機的理論和操作。短短几年,計算機已經進入了課堂,進入了家庭,現代信息技術也成為一門學科。現在的老師不懂計算機行嗎?不行!

必須要學、要用,固步自封是行不通的。即使一篇課文、一道例題教了多少年了,再教仍然要備課,觀念在變,理念在更新,教學同一個內容,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發現和感悟。

我校非常重視老師的學習,多次組織老師進行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我們從中確實受益匪淺。近些年,在學校大的學習氛圍下,我閲讀了不少的教育著作和刊物,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在教學過程中,我更多地注重情感的投入,注重過程和方法的研究,這堅定了我不做“教書匠”,要做一名有思想的學習型、研究型教師的信心。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5

偉大教育陶行知是“萬世師表”,他的教育思想將繼續影響着幼兒教育的改革,在幼兒園開展師陶學陶的活動中,進一步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分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素質教育中的現代價值,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導我們的工作很有必要,陶行知將教育立為人生大事的信念、畢生奉獻於教育、我們要緊密聯繫實際,挖掘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更新觀念,用新教育理念指導我們的行動,只有抓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內涵,才能充分發揮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化價值,只要我們勇於探索,努力實踐,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讀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讓我最感動的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同時認識到自己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更加明確了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繼續努力,以自己的行動來實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導,我要根據託班幼兒心理的發展、年齡的特點,改變傳統的角色定位,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提升專業的水平,善於思考、善於研究、尊重幼兒的人格,瞭解幼兒的學習特點,用最真誠的心去滋潤孩子,用言行去關愛每一個孩子,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使幼兒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更加地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對待工作要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勇於奉獻,努力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勇於創新,並根據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的老師一起搞好託班孩子的學習、生活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紮實工作,多關心集體、關心同事,在幼兒園的創建工作中真正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更新觀念,確立創新意識,善於動腦,勤于思考,讓我們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際行動創造出新的成果!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6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有了很大的感觸。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的大教育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不過,我和他也有相似之處,那就是我們都是鄉村教師。都見識過農村孩子的厭學,也都見識過城市學生的繁華浮躁。

之前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為什麼農村和城市的孩子性格差別會那麼大?為什麼城市中國小三年級的孩子,課堂上只能坐十分鐘?一般的老師上十分鐘課,那國小三年級的孩子就會躁動不安、左扭右轉、小聲説話,甚至於讓老師上不成課。為什麼最純真的孩子卻沒有對課堂紀律的尊重,對老師的尊敬呢?沒有一絲集體觀念,那麼我行我素,一點都不願受到約束。一説吃喝玩樂特開心,但是死活都不願意學習一點兒苦都不能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嗎?他能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的人嗎?

而山村裏的一些學生呢,成績很好,但是説話畏畏縮縮;見到老師,就不敢打招呼,視若無睹地走過去。學習上呢,沒有一點主動性,需要老師和家長死管。遇到難題,卷子上大片空白,都不願意嘗試,就等着老師去講。九年級每班的週末作業,居然有一半多的同學是胡寫亂畫應付老師的。這能成才嗎?

這時我想起了假期讀的陶先生的話:千教萬教教求真,千學萬學學做人。陶先生曾説,他寧可培養一個獨立、健全開朗的人,過着平凡普通的生活,也不願培養一個考上重點大學,但卻需要母親洗衣陪伴的人。他的“生活教育説”提醒我們,教育的初心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單純知識教育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要教什麼。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離開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現在有一種人叫“宅男宅女”,工作能力出眾,但是就是不願意跟人溝通,害怕跟人合作,恐懼社交。離開團隊的力量,一個人又能走多遠呢!這不是我們教育人想看到的吧!

而這一切想改變,首先要改變我們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説,教師不僅要學“教”,更要學“學”。怎麼做事兒的,怎麼學的就怎麼教。也就是以事的“做”為中心,以生活為中心。而實際上在會考大學聯考的指揮棒下,教師的全副精力都在備課上,在學“教”上,生怕教得有漏洞、講得不透徹。現在學習科目多,時間不足,各科老師都在瘋狂趕課、趕進度。大家都忘了像學生一樣“學”,學生是否學得有趣,是否樂意參與。一味的填鴨式教育,學生只剩下了“學性”,哪裏還能有“人性”呢?陶先生説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脱離生活實際的教育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這不能不令我們覺醒呀!

我們教師要培養自己的各種專業能力。也要注意解放了學生,比如他們的眼睛,讓學生學會觀察,並在觀察過程中進行指導。包括觀察方法,結果,分析,總結等,要養成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解放兒童的嘴巴,讓他們想説就説,能發表獨立見解。允許有問題就問,培養質疑能力。解放兒童的空間,不要把兒童關在家中,怕他們危險。應該讓他們到大自然的社會中去擴大視野、積累閲歷。解放孩子的時間,不要用功課填滿他的時間表,給孩子一些空閒時間消化學問,並想一些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做一點他們喜歡的事兒。

通過《陶行知教育名篇》的學習。我終於找回了丟失的教育初心。也就是我們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的意義。

我今後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力求每天進步一點點。工作、做人做事,身體健康方面都要越來越好。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7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不免為這樣一所國小校叫好,因為“這個學校不但教學生讀書,並且教學生做事。”

即使是現在,在人們的觀念中,還是以為學校就是學生讀書的地方,教他們做事,學生家長也認為沒有這種必要,只是認為在這裏能夠接受知識即可,這裏所講的知識,主要是講書本知識。而燕子磯國小,卻在短短的半歲時間內,使學生從原來的七十人,加到一百二十四人。思考其原因,我想是因為學生在學校學習了一些合乎生活需要的學問,學生在學校裏既然肯做事了,會做事,在家裏也肯做事,會做事了,自然也贏得了家長對他們辦學理念的認可,所以這所學校在短時間內規模擴大也應是在情理之中的。

燕子磯坡上因為經常有人倒垃圾,很不乾淨,丁超校長就領學生們把所有的垃圾掃除一空。村民不知道衞生,仍是時常把垃圾倒在這個地方,但村民只要往這裏倒,他就會去打掃,村民倒一回,他就打掃一回,後來,鄰居竟然也責備起往這裏倒垃圾的人了,燕子磯也就從此乾淨了。

看到這兒,我不禁對丁校長的行為豎起了大拇指。對於村民們亂倒垃圾的行為,他既沒有抱怨,抱怨他們素質差,不懂得講衞生,也沒有在那裏豎一塊“此地禁止亂倒垃圾”的牌子。他採用的方式是別人倒我就掃,正是這種無聲的舉動影響了村民,使他們自己在內心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後來形成了村民自覺維護環境衞生的情形。

“潤物細無聲”,在無聲之中他的這種行為影響地也不僅僅是燕子磯國小的師生了,而且影響了村民,讓一種好的.行為影響到周圍所有的人。

是呀,當我們面對的現實與我們的理想不一致的時候,與其抱怨,不如放平自己的心態,通過自己的行動努力去改變。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8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着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着大的進步,學問上有着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着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説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着生產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9

所謂“教學”即教生學;所謂“學生”意要於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

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説教學內容已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餵養”式轉為“覓食”式的教學。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等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

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得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裏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

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於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0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我感覺受益匪淺。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為人堪稱“萬世師表”,他懷抱崇高理想,要通過教育“救國,造過,建國”;他積極投身政治活動,是一位傑出的愛國社會活動家;他胸懷博愛,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實踐着他的人生夢想;他有一顆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實意,“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位教育家身上,藴藏着無窮無盡的感人力量和激勵人們無私無畏奮發向上的偉大精神。

陶行知先生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留下了許多永不過時的教育理論,。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

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教學做合一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前者是先生,後者是學生。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當為“教學做”,而非“教”、“學”、“做”。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 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先生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陶行知先生的“智育注重自學”的教育思想,對我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親自走向知識,主動探索,發展思維。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真正讓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愉快的活動中獲得知識。教師巧妙地把自己轉向幕後,把學生推到台前,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唱好主角。與其説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不如説是發現的過程、創造的過程。注重設置一些探索性的問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餘地,解決問題的途徑倡導多樣化,有利於培養主動探究意識。

一直以來,我們強調“教學相長”,並且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教與學的互動就已經是很好得完成了“教書”的任務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這一句“教學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覺到,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工作做得太簡單了,當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慮得不夠深入和全面。而事實上,學習是離不開實踐的,所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所以“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像這樣的古訓我們有很多,但是在現代教學中都已經被排斥在了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雖然不足以阻擋外面的風景,但是對於教學與做的關係而言,斬斷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經足夠了。於是,我們的學生一邊流利地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邊浪費着食物;一邊張貼環保標語,一邊亂扔垃圾。面對這些情況,身為一名教師,我實在不敢再説,教學互動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至少是充當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橋樑,而且,對於學生表現出來的“孩童的創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視。

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給我的啟示很多,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的博學多識,嚴謹治學,一切為人民大眾教育而努力奮鬥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今後的教育實踐中,我將陶行之的教育思想付諸於工作實踐之中,努力做一名優秀教師.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1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築人格長城的根底,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假設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着想,那麼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那麼,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那麼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着大的進步,學問上有着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着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説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羣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人類開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着生產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開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2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不免為這樣一所國小校叫好,因為這個學校不但教學生讀書,並且教學生做事。

即使是此時此刻,在人們的觀念中,還是以為學校就是學生讀書的地方,教他們做事,學生家長也認為沒有這種必要,只是認為在這裏能夠承受學問即可,這裏所講的學問,主要是講書本學問。而燕子磯國小,卻在短短的半歲時間內,使學生從原來的七十人,加到一百零一二十四人。思索其緣由,我想是因為學生在學校學習了一些符合生活須要的學問,學生在學校裏既然肯做事了,會做事,在家裏也肯做事,會做事了,自然也贏得了家長對他們辦學理念的認可,所以這所學校在短時間內規模擴大也應是在情理之中的。

燕子磯坡上因為經常有人倒垃圾,很不乾淨,丁超校長就領學生們把全部的垃圾掃除一空。村民不知道衞生,仍是時常把垃圾倒在這個地方,但村民只要往這裏倒,他就會去清掃,村民倒一回,他就清掃一回,後來,鄰居竟然也責怪起往這裏倒垃圾的人了,燕子磯也就從今乾淨了。

看到這兒,我不禁對丁校長的行為豎起了大拇指。對於村民們亂倒垃圾的行為,他既沒有埋怨,埋怨他們素養差,不懂得講衞生,也沒有在那裏豎一塊此地制止亂倒垃圾的牌子。他採納的方式是別人倒我就掃,正是這種無聲的舉動影響了村民,使他們自己在內心願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後來形成了村民自覺維護環境衞生的情形。

潤物細無聲,在無聲之中他的這種行為影響地也不僅僅是燕子磯國小的師生了,而且影響了村民,讓一種好的行為影響到四周全部的人。

是呀,當我們面對的現實與我們的志向不相同的時候,與其埋怨,不如放平自己的心態,通過自己的行動努力去變更。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3

每次看書都有一個習慣,拿起筆把優美的字、詞、句用一個小本子摘抄下來。唐代詩人杜甫説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時語文老師也曾説過,沒有寫不好的作文,只有書沒讀夠的學生。想寫好文章,讀書是最好的途徑。

週末的休息時間裏,沒有了上課的勞累。來到市區的書店裏,找一個僻靜的角落,拿着《陶行知的教育名著》讀了起來。書中的有一句話這樣説道:“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這句話給我的感觸不僅僅是點破了傳統教育的弊端,還説了老師的“教”得注重方式方法;學生的`“學”也得注加強培養。

現如今,大多數學生的學只侷限於學好老師所教,考好學校裏的考試。大多數老師的教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試卷上的題目會做。前者離開了老師,便止步不前;後者培養的學生,只會生搬硬套。當今時代——信息社會,知識的更新十分迅速,以前那種學習一點知識夠用一輩子的情況基本不可能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日不學十日空。每天我們都要學習,只要有一天不學習,前面的學習都白費。

信息時代的社會,我們培養的學生不能只會“聽”,更要學會如何“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導師,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他們學會思考,指導他們如何學習。我作為一名五年級的數學老師,平時在講題目的同時,多給學生以引導,教會他們如何學,而不是死記知識點。數學的學習過多都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遇見困難懂得如何分析解決。學生只有不斷地進行書籍的閲讀,才能得到知識的積累,也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我想,這也正是教育的真正本質吧!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陶行知先生對待教育事業的付出是發自內心的。愛心是教育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的教育是缺失的,是不完整的教育。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知識儲備還很有限,教學經驗缺乏也在所難免。平時,我不僅強調學生要時刻學習,而且也要求自己不斷地去學習,努力提升自己。讀書最大的樂趣不是你比別人讀了多少書,而是你從書中得到了什麼,領悟到了什麼,這才是讀書的樂趣所在!

無論工作多忙、生活多累,我們都應該抽點時間出來,靜下心看看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習永無止步,在以後的工作中持之以恆的讀書來武裝自己,努力成為一名知識豐富的人民教師!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4

近日,我讀了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著,頓覺受益匪淺,充分認識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論充分體現了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説:“愛滿天下”。“熱愛每一個學生”“為了孩子,甘為駱駝”陶行知先生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稱學生“愛人”,説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是稚嫩的,孩子是天真的,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都需要我們精心地護理,教師對幼兒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愛孩子能營造出和諧、温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幼兒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積極情感,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同時熱愛幼兒也是師德中至為重要的一點,陶行知先生在書中強調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告訴我們怎樣去愛,目的是為提高孩子的素質提供所需要的個性和能力,培養幼兒成為身心健康的人,讀了陶行知先生文章後,我更感到正是陶行知先生有一顆博大、無私、奉獻的愛心,更讓我體會到要成為一名好幼兒教師,不僅要愛事業,更要愛孩子,愛是教書育人的源泉,我們更應敞開愛的大門,用愛接納每一個孩子。

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書中提出許多教育觀點,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符合幼兒園現代教育的理念。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愛崗敬業、嚴謹治學、廉潔從教、要為人師表、盡職盡責、讓家長放心。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5

拿到《陶行知文集》這本書的時候,有些犯難情緒。因為不知該從哪兒入手。於是就翻開了目錄,立刻地,就被《師範生第二變——變個小孩子》這個題目所吸引。

“不可忽視小孩子的情感”,當此句躍入眼簾時,我陷入了沉思,思緒也不由千迴百轉,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腦海中迴盪:每當下課後,孩子總愛圍在身邊,頂着那一張張無與倫比的燦爛笑臉,連太陽都為之失色。他愛説笑話給你聽,希望換得你的一笑;他愛為你捏肩捶背,換得一句輕聲的“謝謝”,然後再歡呼雀躍般的`回句“不用謝”;他愛興奮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點滴的成果,希望聽到你的一句讚美:“你真是了不起!”;他愛向你報告同學們之間發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賦予他神聖的職責;他愛將自己帶來的水果與你分享,眨着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愛不厭其煩地向你介紹着家庭成員最近的動向,以期你對他有更深層的瞭解。他愛,在他犯了錯被批評後,滴落下悔恨的眼淚,再伴上一句深切的懺悔:“老師,我知道錯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諒,然後轉身,又是一片歡聲笑語。

可是,每當在短暫的課間休息時間裏,我們總是埋首於作業堆中,或者在訓斥那幾個“慣犯”。所以,當他要説笑話時,一句“下次吧”,凍結了孩子的笑顏;當他給你水果時,你的拒絕接受讓他心傷;當他......總之,他們的滿腔熱情總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實,孩子的心思很單純,是希望與你多親近,而我們不停歇的腳步,讓他們抓不住,於是,距離就越拉越遠,也許,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無法懷有當初的盛情。

如若,放慢腳步,降低身姿,變成他們中的一員,也許,學校將成為師生共同的樂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