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讀後感(14篇)

來源:文書谷 3.1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悲慘世界》讀後感(14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

善良是人世間最高的美德。作為法國的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筆下的《悲慘世界》深刻地揭示人性的善良,讓人讀後不由自主地深深沉浸於小説情節之中,給人以啟發和思考。

《悲慘世界》真實再現了拿破崙戰爭後十九世紀法國的社會面貌。小説的主角名叫冉·阿讓,他是一位苦役犯,因為生活所迫偷了一塊麪包,在監獄度過了十幾年的漫長歲月,出獄後卻漂泊流浪,居無定所。命運如此不公,這不僅改變了他善良的本性,還讓他對未來的生活心灰意冷。

恰逢此時,善良如同一束光,照進了冉·阿讓的生活。冉·阿讓遇到了馬格諾先生——一位善良、大方、無私的神甫,用自己的善良一點點地打開了冉·阿讓的內心,即使他違背承諾,偷走了神甫家的銀器,神甫也沒有責備,反而慷慨“贈送”。冉·阿讓被深深感動,他意識到這個世界上還是存在真善美的。冉·阿讓的心被重新照亮,他迎來了人生的新起點。

可以説,作者塑造的馬格諾神甫是如此偉大,他用自己的善行改變了冉·阿讓,也啟迪着每一位讀者應該如何對待深處困境中的人。他的寬容、善良像是一束光,點亮了人們心中的希望。而冉·阿讓正是在他的引領下,不斷改變自己,用自己的善行來幫助他人,歷經各種悲慘遭遇,從一個苦役犯變成了一個受人尊敬的聖人。

冉·阿讓的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他也如同一束光,開始照亮他人,為他人帶來希望。離開馬格諾神甫十年後,悲慘的.冉·阿讓通過技術創新獲得成功,成為一名企業家。他化名馬德蘭,幫助了很多人,得到人民的愛戴,被任命為市長。他救助了紡織女工芳汀,收養了她的女兒——珂賽特。

善良是一束光,它足以穿透一切醜惡與黑暗。沙威是一個冷血無情的警察,為了追捕冉·阿讓不惜一切代價。但當他越瞭解冉·阿讓,就越清晰地發現自己錯了,他不能去抓一個好人。他千辛萬苦抓住了冉·阿讓,最終卻還是放了他,這令他非常煎熬。他不知道應該遵守上級的命令,還是遵從內心的道德準則。於是沙威瘋了,他跳河自盡。

在我看來,冉·阿讓一生中最開心的一段時光是他臨終前。他公開了自己的身份,不白之冤得到洗涮,又看見了珂賽特,看到自己心愛之人能夠幸福地生活。

善良是一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善良之光照亮了悲慘境遇之中的冉·阿讓,也照亮了那個悲慘的世界,讓我們見證了人性之美。讀完這本書,使我們相信永遠不要低估一個人的善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堅守善良的本心,讓善良之光普照人間。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2

現在的世界有一種人,一種名為善良的人。這種人是存在的,只不過很少,更不用説那種在自己處於困境還想着幫助別人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在《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身為一個囚犯,從某一種角度來説他不算是一個好人,更不用説是一個善良的人了。他剛從牢裏出來那會兒,還想從好心收留他的主教那裏偷走東西。但幸運的是,他的良知還沒有完全消失,憑着主教的真心付出以及對他所説的話。他變成了一個好人,他在有了錢之後積極救助窮人,就算是這樣,還是有人看不慣他,執意要置他於死地。但他依舊記得自己對別人的承諾,儘自己權利救出了芳汀的女兒,甚至於在自己逃難過程中一直竭盡全力的照顧她,把她當成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照顧。

就是這樣一個被命運不斷折磨,可以説是被上天拋棄的一個人。但就算是這樣的一個人也在儘自己的全力幫助別人,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命運,抱怨上天對自己的不公平。他在努力改變自己,但上帝總是喜歡不停的開玩笑,一次又一次的將他陷入險境。可這樣的險境被他一次又一次的破解,他依舊在努力。

説到這裏,就可以看看自己現在所處的這個社會,認真的看看自己。現在自己又有什麼理由不停地抱怨生活,現在想想自己也是太愚蠢了,做不到一個善良的人,反而做了一個怨天尤人的人,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不止要停止自己的這種不應該有的行為,更應該學着冉阿讓一樣,就算自己處在怎麼悲慘的世界裏,隨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學着用自己的行為去拯救自己,用幫助別人的這種方法去救贖自己,讓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我們可能做不到像冉阿讓那樣幫助別人,也不用像冉阿讓那樣用盡一切方法去救贖自己。

但有一點,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那就是做一個善良的人。表達善良可以有很多方法,不是所有善良的人都是在幫助別人。我認為內心上的善良,也是一種善良。不要總是想着別人虧欠了自己多少,首先從態度上改正自己,試着去想想自己在哪些地方做的還不夠,讓別人認為自己不夠善良。儘量讓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這才是讓自己變得善良的最好方法,也是保持善良的最好辦法。

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是一個善良的人,這樣的冉阿讓所處的那個悲慘世界將不復存在。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3

《悲慘世界》裏的主人公冉?阿讓從小失去父母,20歲的時候迫不得已到麪包店裏搶麪包吃,被抓進監獄,判了19年牢。他出獄之後,他又偷了教堂裏的銀器,被警察抓到教堂裏,教堂裏的主教大人卻説:”那兩隻銀器是我送給他的。“他對教主大人説:”我答應成為一名正直的人。“冉?阿讓從此為民服務,並履行了對芳汀的承諾,救出了戰火中的馬裏於斯,而且還挽救了警探沙威,他生活卑微、誠實、簡樸,直到去世。

”他倒向後面,兩支蠟燭的燭光照着他,他那白色的臉望上天。他死了。“

這是對於《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去世的描寫。

沉醉其間,好似成為了珂賽特,有淚滑過。好的作品,就是可以打動讀者的心扉,打開心靈的大門,沉浸在作品裏隨着主人公哭哭笑笑。

《悲慘世界》是有着”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美譽的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説,它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説之一。小説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獲釋罪犯冉·阿讓試圖贖罪的`歷程,融進了法國的歷史、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悲慘世界》因為內容豐富和內涵深刻,使讀者們都體會到作品有一種深遠的分量感,讓眾多讀者感動。

這,就是世界名著——《悲慘世界》。我讀完這本雨果的傳世之作,有兩方面的感受。

第一方面是大師的文采、筆法。雨果在敍述的時候,人物對白簡潔明瞭,每一句話都直達重點,深入核心。比如,”冉阿讓也感到舊時的歡樂又回到了心頭,他常望着珂賽特説:‘呵,多美好的創傷!呵,多美好的痛苦!’“這句話看似平常,但是實際上,這句話是寫出了冉阿讓心裏的快樂。這就是大師的方法。這裏的每一句話,都值得我們細細咀嚼品味。

還有對周圍環境的塑造,對方位的描寫。文章的開頭寫到冉阿讓四處流落,每到一個地方都被趕了出來,這裏的場景不停地在變換,但是他依然描寫到位。寥寥數句,勾勒出花園,平房,別墅等各種地方,令人不得不讚歎。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4

經過漫長時間檢驗的傑作,捧讀後將永存讀者心頭的雄渾的人類史詩,具有濃重瑰麗的色彩,磅礴浩大的氣勢,是人類文學史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典範,它就是——《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重要詩人、小説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説,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説講述了苦役犯冉·阿讓,出獄後,受到教主感化,決心從善,廣施仁愛,後來被任命為市長,他為女工芳汀去尋找她的女兒珂賽特,並將她從兇狠的德納第夫婦手中拯救出來,讓她接受教育,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

從文字中,我似乎可以看見雨果對德納第夫婦殘暴而無人性的做法的斥責與厭惡,對冉·阿讓拯救珂賽特行動的讚賞與認同;對珂賽特與芳汀悽慘命運的同情與憐憫。在我看來,雨果其實是把德納第夫婦比作了剝削者,他們殘忍的從珂賽特與芳汀等人民身上榨取他們現時對他們來説有用的利益,無用時便百般喝斥,一旦他們體現出了一定的利益的時候,又將他們好好地利用一番,卻從不顧及後果,這不正如一句俗語“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嗎?。他又把拯救珂賽特和芳汀等人民於水深火熱中的冉·阿讓比作了英雄,讓他與奸詐卑鄙的`德納第夫婦進行周旋,將珂賽特從他們的魔爪中拯救了出來,為他圍上了一層英雄的光圈。

有時我會在想,這篇小説是不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一個揭示呢?我認為這部作品揭示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的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也體現了作者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的嚮往。

雨果用他的筆為我們演繹了一場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的矛盾,也訴説了生活在那時社會中的人們的心聲,同時表明作者熱愛和平,抵制戰爭的內心思想,至少我會這麼認為的。正如書中所説,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已的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永恆矛盾。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一部人類的“苦難大全”。

每讀一次《悲慘世界》我的內心就為之震撼一次,我不由得感歎道:“在黑暗無助徘徊的人們,他那捨己為人的情操在每個人的心中熠熠生輝,那高大的身影宛如上帝的光輝一般給予人們內心及靈魂上的救贖。他靈魂所散發出來的聖潔的光輝,會照亮善人心中的仁愛之光,會指引在黑暗中迷路的人們通向光明的路。對我而言,《悲慘世界》它是一部能觸及人靈魂的佳作,是明燈,是燈塔,我希冀着更多的同齡人喜愛這部書。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5

在我大約七八歲的時候,爸爸給我買了一本名叫《悲慘世界》的書,書中主人公的精神從那時起便一直陪伴和鼓勵着我,直到現在。

《悲慘世界》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冉阿讓的人因為飢餓所以偷了一塊麪包,卻被人家當場抓住,被判了五年苦役,其間因為思念姐姐和她的孩子,他企圖越獄,共有四次,但不幸的是每一次都被抓住了,每一次都加刑,一共要坐十九年的監獄。十九年,最初卻只是因為砸碎了一塊玻璃,偷了一個麪包

冉阿讓感到很憤怒,他認為這個社會愧對了他,總有一天他要報復。在出獄的那天,冉阿讓來到了迪涅城。他到處借宿卻沒有人肯接待他,最後他來到了迪涅城主教莫里哀先生的家中,莫里哀先生熱情地接待了他,並請他在自己家中住宿一晚。

半夜,冉阿讓忽然醒來,他想起了他痛苦的往昔。他決定偷走主教的東西來補償自己的人生,冉阿讓成功偷走東西后,立刻逃走了。

第二天,女僕發現東西被偷了,便馬上告訴了主教,但主教並沒有生氣。過了一會兒,警察抓來了冉阿讓,來到了主教的家中。主教不僅沒有怪冉阿讓,還把那些東西送給了他。冉阿讓感到很吃驚,他説不出來現在是什麼感覺,他逃也似的出了迪涅城。

後來受到主教感化的冉阿讓決定棄惡從善,他來到了濱海蒙特勒伊城,化名馬德蘭,併發明瞭一種東西,成為了本市鉅富,成為鉅富後,冉阿讓經常幫助窮苦的老百姓,被任命為市長。但是好景不長,不久,冉阿讓從警察沙威口中得知,偷走主教東西和別人的蘋果再次犯案的冉阿讓已經捕獲了。但他明明還在這裏,難道説有人成了替死鬼?

於是冉阿讓也關注了這次案件,知道了原來那個替死鬼叫商馬第,他其實沒有犯罪,他只是從地上撿的蘋果枝罷了,並沒有偷。如果要證明商馬第的清白,他就必須要去自首。冉阿讓只要一想到他又要變成監獄裏時的樣子,便覺得沮喪不已。但他的.良知告訴他,他必須要去自首,只有這樣才能使商馬第不白白受罪。

最後,冉阿讓還是決定去自首。雖然他犯了罪,但他的誠實和坦然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也感動了我。捨棄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榮華富貴,為了一個不相干的人去自首,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啊!我頓時被冉阿讓的可貴的精神感動了。冉阿讓的一生,在苦難中掙扎,卻有着捨己為人的情操,雨果用這樣的人物形象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每當我拿起這本書,我便想到了冉阿讓那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懷,他將在今後的歲月裏一直陪伴我前行。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6

美麗的大草原,是孩子們奔跑的天堂;清澈的小溪流,是孩子們嬉戲的天地;茂密的森林,是孩子們打鬧的世界;翠綠的草地,是孩子們休息時的一張大軟牀……而這仙境一般的地方,孩子們做夢都為之神往的地方。

現在的世界,沒有那蒼蒼茫茫的,一眼找不着邊的大草原,有的只是荒無人煙的大沙漠,這沙漠是哪來的`,這沙漠就是自私的人類過度的畜牧放養,活生生的將美麗的大草原一步步的演變成了荒涼的沙漠,這個世界多麼可悲呀!

現在的世界,沒有那清澈見底的小溪流,有的只是被污染到臭不可聞的河水,工廠裏排出的廢水流經河流,人們隨手一扔的垃圾丟進了河流:白色的,黃色的,綠色的,紅色的……五顏六色的垃圾袋在河上漂流,各種各樣的垃圾在河面上放肆地散發自己獨特的“香氣”,可憐的魚兒再也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了,成羣結隊的浮在河面上,彷彿在用自己的身體告訴人類:嗚嗚,可惡的人類,是你,害我們無處生存;是你,害我們就此枉死。如果你們在不反思自己的行為,我們的下場就將是你們的下場。這個世界多麼悲慘!

現在的世界,沒有那生意勃勃的森林,有的只是貧瘠的土地,伐木工人肆無忌憚的砍伐,害的動物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難道以後的孩子想見到這些可愛的動物們的時候就只有在那厚重的資料上瞧一瞧它們沒有了生機的圖片嗎?破壞自然的環境,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隨着土地的開發越來越多,龍捲風、泥石流等這些不速之客也是頻頻的來到我們的家園之中“做客”,把我們美麗的家園弄的面目全非,再也聽不到鳥兒清脆悦耳的啼囀聲,聽不到小溪的流動聲,看不到孩子們臉上洋溢的笑容,找不到像以前一樣美麗的家園了,有的只是孩子們臉上失望的表情,孩子們的眼神是那樣黯淡無神,像是失去了什麼最重要的東西。

這個世界多麼可悲呀!我想,可悲的不只有世界,還有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可悲的人類!難道人類不可悲嗎?明知道了後果,還要執意去做;明知道了這麼做不行,還要把家園竭取得一無所有才知悔改,要知道,地球只有一個,她美麗而又無私奉獻,但她是脆弱的,經不起這樣的折磨……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7

桌上的那本書靜靜的躺着,邊角微卷,那是被翻了無數次的痕跡。

每次翻閲都會有不同的感觸,它就在我心中敲擊,它是強烈的,深到無底,它是沉默的,像無夢的睡眠。

書中的冉阿讓、珂賽特、馬呂斯都是善良、美好的,他們是那個社會上最真實的象徵。他們的`美好的心靈在那個醜惡的社會裏是最真誠的。

冉阿讓當年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僅僅因為偷了麪包鋪的一小塊麪包,便經歷了長期的牢獄之苦。他進去時還正當少年,十九年的監獄時光讓他變得老氣橫秋。

這是怎樣的一種社會啊!他是如何捱過了這麼多年的折磨的?苦役生活使他靈魂一面上升,一面墮落。接連拜訪了幾家旅館,都因為他是個苦役犯而不敢收留它。最後,還是善良的主教留下了他。也許從那時主教收留他起,冉阿讓變了。他偷了主教的銀器,而主教卻沒有責備他,還將銀器送給了他。主教説,他贖的是冉阿讓的靈魂。

從另一個角度來説,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為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 主教讓那個囚犯冉阿讓消失了,樂善好施的馬德蘭市長爺爺出現了。他的改變與堅持全是來源於主教非凡的寬厚、慈愛。

整篇文章都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寂寞”這兩個字,那種壓抑的感覺似將我窒息。冉阿讓的內心自始至終都是孤獨寂寞的。

是的,寂寞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可怕的東西。他把柯賽特視為自已的女兒,讓他這個從沒愛過,孤身一人,從未領略過父親、朋友的感情的人得到了極大的安慰。柯賽特成了他生命中的唯一亮光,唯一給他過歡樂、幸福、温暖的人。可是,當柯賽特與馬呂斯結婚後,他卻經受不住寂寞的侵襲,在那樣舒適,富足,美好的家中迅速地衰老,逝去——

《悲慘世界》全文幾乎沒有提到一個“悲”字,可是全文卻被一種若有若無的悲傷籠罩着,看似平靜簡單的文字,卻讓人心頭為之一涼。

真正催人老的不是無情的歲月,而是吞噬人靈魂的寂寞。

所以我們應該盡我們所能讓我們身邊的那些寂寞的人都快樂充實起來,把歡笑傳染給他們。

我們要好好的過生活,讓生命點亮。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8

要問可曾有一本書讓你震撼到掩面痛哭?我的回答是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

有人説:你對生活的冷暖認知越多,《悲慘世界》就越能讓你熱淚盈眶!這也就是我讀這本書時最大的感觸,不知要看盡世間多少的人情冷暖才能讀懂雨果的《悲慘世界》,有時候在讀的過程中,那種悲慟隨即而來,無以言表,內心卻無比清醒――我要帶着同情去看待這個世界,哪怕它美好的無所漏洞,哪怕它滿目瘡痍。

生命不能承受之苦,人性不能承受之痛,《悲慘世界》中全都徹徹底底地表現出來了。然而讓我深受感動的是讓瓦讓坐了19年牢獄之後,用他的善意將復仇之路轉變為自我救贖之路。是啊,自我救贖之旅道阻且長,可有人真正的做到以德報怨,善待世間。讓瓦讓只不過是為了姐姐的幾個飢餓的'孩子偷了塊麪包,便被抓去蹲了牢獄,那19年的苦役生活,讓他忘記了自己是否還有親人,是否能像個正常人生活,在米埃裏教主的教化下,他開始自己的救贖之路,用自己的能力幫助窮人,殘疾人,替病人付療傷費,只要是能幫助別人的他都做了,成為市長也是他憑着自己的能力做到的,無奈於社會的黑暗,他太過於善良,以至於又淪為人人棄而遠之的苦役犯、在逃犯,時運不濟,命運多舛,他的心靈一次次的遭受到重創,可從未抱怨過,仍想着在芳蒂娜面前答應的幫她贖回女兒,是的,這個可憐的老人遇見了他生命中的天使――珂賽特,他將他所有的愛都給了這個女孩子,她陪着她成長,和生活戰鬥,好似那些悲慘的事也隨着這短暫的幸福能消失。他太善良,遇到抓他的警察雅偉爾被綁時,竟沒有想過殺掉他,居然以德報怨,救了他。讓人難以相信,原來一個人可以這樣善良,原來一個人的善良竟能帶來巨大的災禍。不管你曾做過多少好事,但被大多數人記住的是你犯過的錯,不會有人因你拯救了世界而感動,卻因你的犯錯將你驅逐,我看到了人性的可怕與悲哀。

縱然生活中再黑暗,還好尚有一絲人性之光。讓瓦讓在扶養珂賽特的過程中,感受到無盡的愛與美好,我想這也該是命運對他善意的饋贈吧,他從入獄那一刻起就沒有了兄弟姐妹,沒有侄子外甥,沒有老婆孩子,沒有父母。他感受不到被人陪伴疼愛的滋味,但在珂賽特那裏他都找到了,這是他最幸運的一處。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9

主人公冉阿讓原是個誠實的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有年冬天由於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獄之後,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他身上,他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後來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決心棄“惡”從善。他改名換姓埋頭工作,終於成了大富翁,並且當上了市長。他樂善好施,興辦福利,救助孤寡,然而執法者卻不放過他。他為了不連累無辜的人毅然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併為救助孤女而再次逃離監獄的魔爪。然而當局不容他,社會不容他,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他多次捨己救人,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這無疑是當時黑暗世界的悲慘典型,在當時的社會中,人們麻木了,被金錢和權利衝昏了頭腦。這本書中,冉阿讓的形象在我的面前高大起來,在當時的社會是多麼巨大,但那時的統治者的行為和本質,導致了整個法國人民的品質低俗,思想的封建。冉阿讓在一位主教的感化下棄惡從善,説明他的本質還是善良的,他也是為了救幾個孩子而入獄的,但那無理荒謬的法律使他永遠帶上了苦役犯的罪名,獄中的'鐵門鎖上了他的自由,同時也鎖上了他的良知。那位主教的心胸是何等的寬廣,試問當今社會能有幾人像他那樣用慈悲去對待一個苦役犯?他用慈悲融化了鎖住冉阿讓心中的那把鎖。冉阿讓的善良在黑暗的社會面前是蒼白無力的,他自身的改變最終並沒能改變他的命運。他的精神是我所不能比的,他在我面前就是個巨人,他在誤解中死去,卻沒有一句怨言。也許現在再也找不出這樣的人了吧!我同情他,但我更敬佩他,我也憐憫當今社會的人們,為了利益可以不惜友情甚至是親情來換取。在公交車上,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扶着扶手卻無一人讓坐。為什麼呢?膽怯?不好意思?還是根本不當一回事?心裏想着:別人都不讓,我為什麼要讓啊,好不容易坐一會,還要讓她坐?那請大家想想,當你白髮蒼蒼的時候,也無一人讓坐,你是什麼感受?老人們已經為社會奉獻了他們的青春,換了的卻是這個嗎?

然而阿讓的遭遇只是那是社會中眾多窮困人民的一個,時代在變,我們也在變。但我不想看到“悲慘世界”在當今社會再度發生!

一本書,一個大智慧。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0

《悲慘世界》是法國維克多·雨果的作品,描繪了1851年拿破崙慘敗滑鐵盧到1833年在巴黎人民舉行七月王朝起義的法國社會生活。

《悲慘世界》是一部探討社會問題的作品,動筆於1845年,直至1862年才出版。冉阿讓原是一個貧農出身的工人,偷了一塊兒麪包,被捕入獄十九年。後又有偷竊行為,但被米里艾主教感化重新做人。成了樂善好施的大富翁,並推為市長。可又因為暴露身份再次入獄。逃出後完成了女工芳汀的遺願,救出她的孤女珂賽特。後又不斷遭到通緝。後來,珂賽特與貴族青年馬留斯產生了愛情。經歷了種.種磨難在一起。冉阿讓老了,珂賽特大了。馬留斯與珂賽特一起跪在老人的病榻前二人緊緊握住老人的`手,冉阿讓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悲慘世界》我已讀了多次,每讀一次我都會被深深的感動一次。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馬留斯與一些年輕人的對話。年輕人説:“拿破崙扼殺了法國大革命養育的自由嬰兒!”可馬留斯卻認為拿破崙是一位偉大的英雄。馬留斯説:“這個世界上恐怕還沒有什麼是憑藉個人力量改變歷史更偉大的吧!”這時,一個一直未曾開口説話的青年,忽然鎮靜地對他説:“我覺得最偉大的應該是使大家都享有充分的自由!”這句話讓馬留斯感到無比慚愧,他默默的低下了頭,好像被人當頭打了一棒。從此,馬留斯便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之中。比起馬留斯,我更欣賞那個青年。是啊!如果讓大家都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又如何能談上“最偉大”呢?比如説:你在某一方面有了巨大的成就,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你卻連讓一隻你的籠中鳥飛回大自然都不願意的話,你又如何談得上最偉大?鳥兒也有它們的自由,你不能使他們自由,你談不上最偉大。我們人也一樣,在以前,許多有錢人家會找家丁如:女僕、園丁、管家……許多人都必須盡心盡力的伺候他們的主子,沒有自由更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一切都是主子做主自己若不聽話就隨時可能人頭落地。不過好在現在這些情況少了很多。一個人可以憑藉個人力量改變歷史是很偉大,但能使大家都享有充分的自由才是最偉大的!

《悲慘世界》就是這樣,一本以冉阿讓的一生充滿牢獄與苦役和顛沛流離的痛苦,作為主要線索來反映當時的情況的一本書,令我印象深刻!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1

在《悲慘世界》中,主教克利的寬容與博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利對主人公冉阿讓偷竊教堂銀燭台行為的寬容,挽救了冉阿讓的一生。世界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而博愛,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博愛不再是那麼的冷酷與悲慘。

在《悲慘世界》中,在主教克利寬恕了冉阿讓後,冉阿讓痛改前非,最終成為一位人人愛戴的好市長。合上厚重的書籍,我在感動於主教克利的寬容之餘,心中一直在暗暗慶幸冉阿讓的幸運。主人公冉阿讓的幸運在於他的人生路口遇到的是寬容和博愛,在於克利主教對人生深深的感悟和理解;在於克利主教對待錯誤的不同於世人的超凡脱俗的正確態度。

然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與博愛卻在逐漸地流失。在錯誤面前,人們津津樂道於法律的嚴懲,卻不屑於人性的寬容;人們過分地追求名利,卻將博愛拋到腦後;人們常常為蠅頭小利而爭得面紅耳赤,吵得不可開交;人們經常為一己私利而大打出手,甚至不惜發動戰爭……相比雨果筆下的主教克利,人們難道不應該感到羞愧嗎?

我認為,每個人都會犯錯,但當主人公出獄後,還依然受到別人的唾棄,導致了冉阿讓的心裏只有憤怒和痛苦,所以,當主教想要去幫助他時,他雖然對主教充滿了感激,卻依然偷了主教的東西,但主教非但沒有怪罪於他,反而將一些東西贈予冉阿讓,我想,這其中還包涵了一顆仁慈和信任的心。後來,冉阿讓變成了像主教一樣的人,雖然幫助了許多人,但是還是被一些自私的人認為是為了利益而做好事,一次又一次地嘲諷他,而當這些人遭遇困難時,冉阿讓卻又無私地伸出了救助之手。

如果,我是冉阿讓,當打算重新生活時,卻依然受他人唾棄時,我會自暴自棄,我會恨所有人,我會對這個世界絕望;當我收到了主教的'信任而變得善良,卻被別人誤會時,我想我不會再他們伸出幫助的手,當我自己處在危險中時,我想我不會再有救助他人的那顆仁慈的心......

人性是偉大的,我們所渴求的信任,其實已深深藴藏在生活的點滴之中。如果你能在別人需要你的時候,伸出你的手,而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信任也就在這一刻升騰,如同烏雲密佈的天空放晴,驅逐出所有的悲傷,有温暖地陽光照耀着心靈。如每個人之間都充滿信任,那麼,這個世界將不再“悲慘”,而會充滿歡笑與快樂。

在舉國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應倡導主教克利的這種寬容和博愛。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缺少的正是這種對待錯誤的理解,喪失的正是人性博愛的温暖。世界必將因寬容而博愛。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2

捧讀《悲涼世界》,最突出的覺得,當是厚重之感。從平凡到卓越讀後感 同樣是佳構,同樣又厚又重,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讀《追想似水年華》,都沒有這種覺得,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觸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沉澱。不是寫苦難極重繁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字。而《悲涼世界》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年之久。

歷時三十餘年,從一八二八年起構想,到一八四五年動筆創作,直至一八六一年才終於寫完全書,真是陰差陽錯,這在雨果的小説創作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部小説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一件究竟:一八零一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人,因飢餓偷了一塊麪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存又隨處碰壁。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到一八二八年,雨果又開始蒐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醖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作用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一八二九年和一八三零年間,他還少量蒐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質料,這即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老師,從苦役犯釀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併發跡的由來。別的,他還觀光了佈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陌頭眼見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局面。

捧讀《悲涼世界》,最突出的覺得,當是厚重之感。同樣是佳構,同樣又厚又重,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讀《追想似水年華》,都沒有這種覺得,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觸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沉澱。不是寫苦難極重繁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字。而《悲涼世界》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年之久。

到了一八三二年,這部小説的構想已相稱明確,並且,他在蒐集素材的底子上,寫了《去世囚末日誌》(一八三零年)、《克洛德·格》(一八三四年)等長篇小説,揭破使人走上犯法道路的社會實際,並嚴格非難法律制度的不公平。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悲機構和窮人們。以致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裏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麪包送給受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隨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掩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此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3

《悲慘世界》是著名法國作家雨果的長篇小説。

書中的情節一波三折:一個叫冉阿讓的人,由於偷了東西進監獄。出獄後,他化名馬德蘭,當過企業家,後由於身份識破被捕,不久又逃出,並不斷受到追捕。故事以冉阿讓的悲慘生活為主線,描述了當時法國百姓的苦難生活。

在雨果的筆下,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顯而易見:陰險狡詐的德納第、兇狠但又聰明的偵察員沙威……雨果將他們穿插在冉阿讓的故事中,使其更加豐富多彩。

既然叫《悲慘世界》,那麼故事中一定有許多悲劇,確實:法國革命戰士防守街壘失敗,領袖們被槍殺;善良的芳汀由於受到驚嚇,不幸身亡……這些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裏。

在《悲慘世界》裏,雨果用大量語言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普通“罪犯”冉阿讓(其實冉阿讓犯的罪,只是砸碎玻璃,偷了一塊麪包而已)的.坎坷的一生。雖然冉阿讓的生活十分艱難,但是,他堅持下去,靠着他的毅力生活——最終,他成功了。他不再過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有了自己的家。冉阿讓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也值得我們學習。

雨果的《悲慘世界》善惡分明,內容雖然長,但是卻無囉嗦語言。雨果的語言雖然看似平常無奇,但能讓人物“活”起來,不像一個書中的人了,而像一個真正的人,由此可見雨果語言的威力。

而此書開頭的米里哀主教也令我感動。他是個仁慈的助教,當時剛出獄的冉阿讓受盡歧視,而他卻收留了冉阿讓。更可貴的是,當冉阿讓偷走了他的銀器,他卻説:“那本來就不是我們的東西,他想拿,就給他吧!”這難道不令我們敬佩嗎?

《悲慘世界》的眾多人物裏,有好有壞,當我們閲讀好人的故事時,要看出他(她)“好”在哪兒,要向他學習;閲讀壞人的故事,也同樣要看出他(她)“壞”在哪兒,並告誡自己,千萬不要做出和他(她)一樣的事兒。

這本書在去年寒假我已看過一次,大致是囫圇吞棗地看的,但是,許多內容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興趣。今年,我第二次看《悲慘世界》,重新看到了、學到了許多新東西。所以,好書,多讀幾遍,是有很大好處的。

老師點評: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4

我腦海裏依然浮動着故事的章節,它就在我心中敲擊,它是強烈的,深到無底,它是沉默的,像無夢的睡眠。

英國的史美爾斯曾説過:“好書是生活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冉阿讓就像耀眼的太陽,強烈的光芒刺痛了我們每個人的陰暗面,也讓我們有機會對自己做一次反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面對着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第二種是無私的人。他們善良、奉獻、偶爾有個善意的謊言,但總被人誤會。

每個人都有偽裝,那偽裝下的心正是當時社會的顏色——黑暗。可他們,卻在這樣的環境下,仍然具有着真誠與善良。我也只是在闡述,闡述着故事,而深深銘刻在心的,是冉阿讓這個高大的形象。

故事中,我看到了“寂寞”這兩個字的背影,它不論何時都會夾雜在文字裏面,那種壓抑的感覺讓我心口窒息。不是覺得冉阿讓在那種美好而歡樂的氣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結局,而是覺得正是這樣的環境才讓人更加沉湎於悲痛之中。他雖然是安詳平靜地逝去了,可他的內心還在孤獨着,寂寞着,周圍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他畢竟還是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人。心靈上的枷鎖鎖住的並不是觀看幸福的雙眼,真正封鎖住的,是人內心的寂寞,把寂寞

藏匿在心底,就永遠都得不到了釋放。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

讀完故事,我不禁想到: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冉阿讓,因某種原因被別人歧視,有的堅強不屈,並不在乎別人怎樣看待自己,知難而進,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取得了成功;但是,還有多數的人選擇了後者——自暴自棄,他們太注重於別人的看法,因而自甘落後,變得無可救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