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3篇

來源:文書谷 2.37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3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的名字取的非常漂亮,很有詩意,據説是取自《聖經》裏面的一句話。這個名字是意譯,中文版的意譯,不是直譯。直譯的話,這本書的名字大概應該叫《教育回憶錄》,我們必須感謝譯者的創意,中文版的名字,對這本書的暢銷來説,起碼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作為一個理科生,我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有點不知所云,它的時間線稍微有那麼一點混亂。而且它所描述的是一個普通人不可想象的場景,這一家子人簡直像是與世隔絕,我們完全搞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生活?這裏面的人,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對我們中國人來説都是那麼的難以理解。一個堅信世界末日馬上就要到來的父親,一個為了迎接世界末日的到來而天天辛苦囤積各種必需物資的父親,一個堅決不讓孩子們上學的父親,一個到處宣傳醫院和政府是魔鬼的父親,帶領着(必須)堅信父親的母親和孩子們,確定不是在開玩笑嗎?尤其是,這並不是發生在中世紀,它就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到現在這一段時間的美國,這真是叫我們絞盡腦汁也想不通,難道中國人和美國人差別就那麼大?

當然我們很快會知道,不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差別那麼大,而是這個父親和正常的父親差別很大,他很可能是個精神病人。他也許患有躁鬱症,或者能解釋其偏執狂行為的十幾種精神疾病之一。當然,因為他從來沒有上過醫院,所以不能確診。然而他的行為是讓我們匪夷所思的,但是最讓我們匪夷所思的是,他還就這樣過了一輩子,並且,過得似乎還不錯。

作者塔拉是家裏最小的孩子,隨着她的年紀慢慢長大,她變得越來越不能理解父親的所作所為。17歲的時候,她不得不像鳥一樣飛出了父親的山,飛往了她自己的山。後來,她成了哈佛大學的哲學碩士,劍橋大學的歷史博士,而這些對普通人來説非凡的成就,卻是她的父母所不能原諒的罪惡。他們試圖讓塔娜迷途知返,承認自己犯了錯誤,回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來,這樣,他們就還是一家人。然而塔拉沒有辦法再回去,雖然父母對她來説也是人生中無比重要的部分,但是,她內心深處有一種更本質的東西,在阻止她回去。最終他們因此和她決裂,甚至不再與她見面。

這種決裂對塔拉的影響是如此的巨大,以至於如此堅強的她有一陣也患上了抑鬱症。這個家也許不完美,很狹窄,但是它至少是温暖安全的,就像每個人出生之前待的那個小小的子宮一樣。然而要想獲得新生,就得像足月的胎兒一樣,拼盡全力從那狹窄的通道擠出去。這過程無疑是飽含着痛苦的。

其實忽略掉這本書中的.宗教背景,這就是一個關於家庭和教育的故事。一個如何掙脱原生家庭的影響追求自我發展的故事,一個如何從狹隘的小世界走向真實的大世界的故事。從古至今這樣的事情都在發生。小説中的父親看起來不可理喻,但在現實生活中,比這位父親還糟糕的隨處可見。至少塔拉從來不懷疑她的父親愛她。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的作為,確實讓人懷疑他們對孩子到底有幾分愛。

而忽略掉家庭和教育的外套,這其實是一個……關於意識如何相互溝通的故事。

這個月,我一共讀了三本(正經)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薛定諤(就是那個虐貓的薛定諤)的《生命是什麼》,還有領導力大師麥克斯威爾的《連接》。

我想任何一個有想法的人,在他人生中的某個閒暇時刻,總是思考過這個問題的,生命是什麼?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去探索意識是什麼。糟糕的是,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和20xx年前的人類一樣,幾乎一無所知。

我知道我有意識,可是我完全感知不到別人的意識在哪裏。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知到的一切,跟別人所看到的,聽到的,感知到的一切是一樣的嗎?獨斷專行的唯物主義者會説,是的,但是他們並沒有“科學”的證據。像薛定諤這樣的頂尖科學家,也不得不承認,意識也許是一個憑人類自己的能力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就是我所感知到的世界,跟別人所感知到的,是不一樣的。我透過窗户看到的那棵樹,在別人的眼睛裏,也許是完全不同的形狀。就像《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父親眼中的世界,和女兒眼中的世界,那真的就是不一樣的。

人們通常不會意識到這一點,這個問題就是人與人溝通的最大障礙。人們通常先天不證自明的覺得,其他人眼裏的世界,跟“我”看到的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應該有也只能有一種看法。如果兩種看法不一致,那必定有一種是錯的,有一種是對的。為了撥亂反正,從古至今有多少慘劇因此而生?

如果是陌生人,意見不同大可轉身走開,然而家在給了我們保護的同時,又給了我們限制。我們無法轉身就走。沒有一個人不希望得到家人的愛,也沒有一個人會和家人希望的一模一樣。每個家庭都充斥着愛與衝突。

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的集體,父母天然的就是這個小集體的領導人。誰都知道一個糟糕的領導人會對集體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然而誰給父母進行過領導力的培訓呢?到大學裏面去看看,有哪門課程叫做領導力培訓?

麥克斯韋爾不是大學裏的教授,然而是有名的領導力培訓大師,他到處演講,也寫過挺多書,我建議每個父母都至少找其中一本來讀讀。《連接》算不上特別有名的一本。麥克斯韋爾認為,每個人都在溝通,但很少人在連接。連接是一種能夠產生共識的有效溝通。而要達成連接,核心是要以他人為主。作為領導力大師,他説自己一直致力於研究他人如何思考和感知世界。他列舉了阻礙人們達成共識的四大障礙:主觀臆斷、傲慢、冷漠和控制慾。排第一的就是主觀臆斷,就是總認為他人感知的世界和自己是一樣的。想一想如果別人感知的世界跟我們是一樣的,那我們還何必去尋求共識呢?那我們就應該説的想的都是一模一樣的才對。

好的書都講着一樣的事情。道理誰都懂,但是沒多少人能做到。就像《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的父親,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勞作,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他自己的意識中對世界的看法,看一看別人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哪怕他認為的世界末日也就那樣平平安安的過去了。20歲的他和60歲的他對世界的看法沒有任何區別。但是生命不應該是這樣的。薛定諤在《生命是什麼》的第二部分“意識與物質”中説,總的來説意識與生物體的學習密切相關,它只對“新”的事物發生反應。所以,像父親那樣的人,已經把生命最大的饋贈,丟到了一邊。

新者,心也。願我們都做有心人,善用生命的饋贈,在廣闊的世界,自由翱翔。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2

用了幾天時間讀完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跟大家分享一下讀這本書時的感受,還有一些書中的精彩的片段。

這本書的原版英文名稱是《Educated:A Memoir》,作者是美國的塔拉·韋斯特弗。這本書是她的自傳,描寫了她在原生家庭中成長的過程,以及後來接受教育實現自我覺醒的過程。整本書言辭優美,結構精巧又渾然一體,沒有刻意與匠氣,是一本難得一見的佳作。

我站在穀倉邊廢棄的紅色火車車廂上。狂風呼嘯,將我的頭髮吹過臉頰,把一股寒氣注入我敞開的襯衫領子。在這種靠山近的地方,風力強勁,彷彿山頂自己在呼氣。往下,山谷寧靜,不受干擾。與此同時,我們的農場在舞蹈:粗壯的針葉樹緩緩搖擺,而山艾和薊叢則瑟瑟發抖,在每一次氣流充湧和噴發時弓下身去。在我身後,一座平緩的山傾斜而上,繼而將自己與山腳縫合。如果抬頭望去,我便能辨認出印第安公主的黑色身形。

以上是書中序言的開頭,我從其感受到了一種詩一樣的美,電影般的畫面感一下將我帶到了7歲的作者塔拉身邊.......作者的文字緩緩的流淌,營造出夢境一般的氛圍,讓我時常分不清自己在現實裏還是在主角塔拉的夢裏。我像是一頭扎進了冥想盆,漂浮在塔拉的記憶世界裏,一時是局外人俯瞰一切,一時又潛入她的心裏看到她深深的痛苦與掙扎。為她每一個抬頭覺醒的時刻激動不已,也為她每一個反覆徘徊的掙扎感到揪心。

書中大量的篇幅描寫了父母與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場景,我在閲讀時時時感到困惑,這些家人愛塔拉嗎?這個家中最小的女兒。愛的話為什麼要讓她做那麼危險的工作,在她被哥哥打罵時一言不發,不惜與她斷絕關係也要維護哥哥的正確。不愛的話,又為何總是稱讚她,不遠萬里的探望她?我想這不僅是我的困惑,也是在訴説這個故事時塔拉的困惑。

在這本書之前,我從未如此深切的意識到一個人的原生家庭竟如此重要,影響力如此巨大。它定義了我們是誰,我們因何而存在。家人與家人的愛,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壤,我們得以呼吸的空氣,更是我們面對生活的勇氣。可倘若這個原生家庭是畸形的有毒的,讓你感受到無比痛苦的,那麼想要找到真正的自我,而又抵抗住喪失腳下土地的驚恐,就會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而塔拉歷盡艱辛,做到了!

我們需要愛,來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值得的,可以正大光明的站在陽光下享受美好而無需羞愧的。愛是多麼強大的力量,對一個人而言,一封來自母親的道歉信可以抵過千萬本哲學理論書的理性辯論。我們常常會屈從於本能裏對愛的渴望。為了得到愛,我們甚至可以在心裏扭曲現實,放棄自己的思想,放棄自我,全盤接受他人觀點,只為了得到他們的認可。可是,生而為人,我們需要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思想。我們不會永遠是誰的孩子,我們不是依附於他人的藤蔓。我們是人,獨立的人,和千千萬萬的人一樣,傲然挺立、平等、自由。

書中也有大量她父母宗教信仰的描述,對於他們將自己或他人受傷歸結於上帝的旨意,我表示非常困惑,宗教對人們來説究竟是什麼呢?人們失意時的慰藉?面對苦難時可以欣然接受的理由?還是逃避自己責任的避難所?遵從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旨意是什麼呢?我在書中看到的是,很多情況下上帝的旨意成了自己糟糕行為的遮羞布,讓人理直氣壯的説出,不是我的錯。逃避了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應面對的後果。可恥,懦弱,又可笑。

慶幸塔拉在教育的幫助下看到更大的世界,聽到和父親截然不同的聲音。這些流淌的歷史文明幫助她重構了自己的肌骨,脱離過去重新開始。她很棒,真的很棒!

讀這本書是一個非常享受的過程,現實與夢境交疊,常覺得自己在看話劇或是電影。深深的沉迷其中,它像是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我不斷的閲讀下一行,不肯停歇。有時貪婪的讀了十幾頁,會驀地想起前面有個細節我沒讀清,又返回頭去細細的品讀一遍。

書中有很多部分描寫的都非常好,以下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些內容的摘抄。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一看原書,當一本文詞優雅的小説讀也是可以的。當然有能力讀英文原版的.話就更好了,可能會感受到更多不同的東西。

山的催眠中長大。一切人類鬧劇都彷彿安靜下來。

現在想象她的樣子,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一個孤零零的畫面,就好像我的記憶是一台幻燈機,而片盒卻卡住了。畫面上,她坐在帶坐墊的長椅上,留着一頭緊密的捲髮,嘴角露出恰到好處的禮貌微笑。她的眼睛充滿善意,安靜閒適,彷彿在看一出舞台劇。那微笑讓我念念不忘。始終如一,神祕,超然,冷靜,是唯一恆久不變之物。

我以前聽過無數次為讚美詩伴奏的鋼琴演奏,但瑪麗彈奏的音樂與之前雜亂的叮咚聲截然不同。那是液體,也是空氣;一會兒是巖石,一會兒又變成了風。

我跪在地毯上,聽着父親講話,又像是仔細端詳着一個陌生人,覺得二者,既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而我懸在中間。我明白,沒有任何未來可以同時容納他們;沒有命運能夠同時容忍他和她。我將永遠、始終做個孩子,否則我會失去他。

我想要一個學者的頭腦,但克里博士似乎看穿我長了一個屋頂工人的頭腦。別的學生屬於圖書館;我屬於起重機。

克里博士説他一直在觀察我。“你表現得像是在假扮別人。好像你覺得你的生活全靠偽裝。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麼,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劍橋,而是在於你自己。你就是黃金。回到楊百翰大學,甚至回到你家鄉的那座山,都不會改變你是誰。那可能會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甚至也會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

我想相信他,接受他的話,重塑自我,但我從來沒有那樣的信心。無論我把回憶埋得多深,無論我如何緊閉雙眼對抗它們,當我想到自己,腦海中浮現的形象是那個女孩,在衞生間、在停車場的那個女孩。我不能告訴克里博士關於那個女孩的故事。我不能告訴他,我不能回到劍橋,是因為在這裏,我人生中的每一個暴力和墮落時刻更為凸顯。在楊百翰大學,我幾乎可以忘記,讓過去的留在過去。但這裏的反差太大,眼前的世界過於夢幻。比起石頭尖頂,記憶更加真實,更加可信。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3

這本書是昨天小陳給我帶回來的,我在前兩個多月,也就是8月份,我讀完了前半本,覺得挺揪心的。

我剛開始為什麼會去看這本書呢?因為我看到這本書在豆瓣上看到9分的高評分,我當時就覺得這應該是一本很值得讀的書。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女主人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的大山裏,由於父親的“信仰”,她在17歲之前從來沒有上過學。而隨着她的成長,隨着她哥哥的離家而走,她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終於,她通過自己的努力,開始了求學之路,她通過自學考取了楊百翰大學。20xx奶奶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xx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20xx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xx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xx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xx年因此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我們的生活在輪迴——四季輪迴,晝夜輪迴——在永恆的變化中輪迴”,這是塔拉17歲之前的生活狀態。這時的生活是幸福的,她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最開始讀這本書是好奇作者塔拉在十七歲之前從未受過教育,是什麼讓她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原生家庭的不幸讓她有怎樣的童年遭遇,並寫下這本書。

我相信人隨着時間的推移會改變,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更佩服那些通過自身努力,超越起點比自身高的人。扭曲的“家庭教育”一次次澆滅她心中燃起的火花,而她用意志和堅韌逃離這個毀“三觀”的家庭。用教育改變一生。

我真的最喜歡那句:決定你是誰的最大因素來自於你的內心。因為人的恐慌多數來源於未知,只有自己內心堅定且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其實你就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雖然坎坷,雖然一路上充滿荊棘.....但是經歷過最糟糕的就不會畏懼未來的困境吧!

讀書能改變現狀嗎?我覺得未必,它不能使我們免於塵世的羈絆,但它至少能讓人平靜,冷靜的對待所遇到的人和事。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一個“眾説紛紜”“天馬行空”的世界,或許更多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停下來思考。

這本書真正吸引人的不是它類似於成功學的雞湯文,它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塔拉那股不屈從命運的堅毅與勇敢,命運儘管百般折磨於她,但絕不能打倒她,我看到她這種精神,心裏若有所思。

我覺得她真的'就像追逐山林的飛鳥,只要命運稍不留神,她便能涅槃重生,塑造全新的自己。

我這一生中,這些直覺一直在教導我一個道理——只有依靠自己,勝算才更大。

只有自己才能活好自己,他人之愛再有心也是力不從心的。這是每個人必須清楚的吧~

今天晚上剛看完“你只有成為自己,才能擺脱他人給的地獄”。

小時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經驗積累,等待抉擇堅定,等待成為一個成年人的樣子。那個人,或者那個化身,曾經有所歸屬。我屬於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思考,我的起點是否就是我的終點——一個人初具的雛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實的樣貌。

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什麼影響力。只有未來才有分量。

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後再決定你是誰?無論你是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麼,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裏。

“即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就是金子。”

過去總是美好的,因為一個人從來都意識到當時的情緒;它後來擴展開來,因此我們只對過去,而非現在,擁有完整的情緒。

“大風颳過,每根麥稈都跟隨大家一起律動,宛如無數位芭蕾舞者一個接一個彎下腰來,在金黃的麥田表面留下凹痕。那凹痕的形狀稍縱即逝,和風一樣倏忽不見。”

教育意味着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教育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

我們每個人都比別人講述的故事中賦予我們的角色更復雜。在家庭中尤其如此。

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裏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裏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和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哈佛 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裏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

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為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我説“風就是風,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陣陣狂風,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風。它們沒有區別。不同的是頭腦中怎麼想。”

有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很多時候我們一開始的教育來源於父母,結合自己的見解轉化為個人知識。而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聲音,碰撞很多感受。在這種個人意識開始掙扎時,知識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説再見;你可以每天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生命中。

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説,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沙粒不可計數,疊壓成沉積物,然後成為巖石。

真的感覺很久沒有一本書讓我覺得才看不到十頁就想暗中叫絕了。

在幾分鐘前,我剛工作回來看完這本書,我才相信,是怎樣的一本書,能讓比爾蓋茨都受益匪淺,更何況是我這個普通人呢?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Educated,是教育,是蜕變,是自我救贖。

我們的生命中都有一座真正的山屬於自己,希望每一個人最終都能像鳥一樣,飛往自己的山。

“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後再決定你是誰。”

更喜歡那句,人生而孤獨,尋找陪伴,終究獨立。

也許教育帶來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也許學位和證書僅是一種體面的虛空。

Tara説:“你可以管這個過程叫任何名字:成長、蜕變、虛偽、背叛。但我把這個過程叫做:教育。”

即使生活在陰溝中,塔拉也能時刻仰望星空,看到她最後終於從這樣令人窒息的原生家庭裏逃出來甚至走出來,我不由得為她鬆了口氣,或許教育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不過最後書裏特別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卻是塔拉那個偏執又有躁鬱症的父親説的話:“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在哪個角落,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我覺得我們都不可否認他可能只是想繼續用自己思想去控制塔拉,但儘管在如此荒誕偏執的觀念裏,好像依然不能否認愛的存在。

只希望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