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讀後感彙編15篇

來源:文書谷 4.26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讀後感彙編15篇

《家》讀後感1

讀完了《家》的最後一頁,一股激流仍在心中湧動……

提起筆,想用這留下那些從心靈掠過的絲絲感觸,卻又不知從何下手,或許是太深刻了吧。

《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它折射出當時舊社會舊體制的罪惡,人與人交往間的黑暗、虛偽,通過三兄弟不同的性格和看法將這些一一呈現出來。

説到這,我們就來談談那三兄弟吧。

覺新,一個悲劇人物。我對他的感覺是很矛盾的,我有時同情他,有時又為他懦弱而感到悲憤。他是封建制度的繼承者,同時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雙方父母的小小意見,毀滅了他和梅的婚姻,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奪去了他愛妻的生命。他是一個新舊參半的人,在舊家庭中是個暮氣沉沉的大少爺;在與覺慧、覺民等年輕人在一起時,又是一個渴望新生活的青年。這樣的無奈,應該是源於他那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的薰染。尤使他的人生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使他被稱為“作揖主義”,他為此忍受了但又失去了。但後來,他似乎想通了。“我們這個家需要叛徒,我一定要幫三弟成功。你們看着罷。家裏頭並不全是像我這樣服從的人!”他忽然自語。

後來,在附錄裏看到了巴金在十版代序中的一段話:“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我想,這大概就是覺慧的誕生吧。而覺慧,也的確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是高家大宅裏的一顆不一樣的種子,他代表着新思想的萌發。在種種舊體制的'壓制下,他沒有因此而退縮、凋謝,反而勇敢的茁壯成長起來。舊曆新年夜,他救濟討飯小孩,卻又訓斥自己是個偽善的人道主義者。他反對舊禮教,與琴爭辯那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龍燈;還反對請巫師為高老太爺捉鬼,喝斥家人。他積極參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愛國學生運動;他反對封建家長壓制青年,主張年輕人應該主宰自己的命運;他同情下層人,從來不肯坐轎子。他也很幼稚,他在愛情上受到了挫折。但他敢於書寫“反抗”二字,他敢於用行動去反抗,去爭奪自己的幸福,而後他終於掙脱了,於是乘着那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走遠了。他代表着那新生的力量衝出了舊思想的重重包圍!

而覺民,在那個大家庭中,他是站在覺慧這邊的,也只有他。但他不像覺慧那樣衝動,他有着沉穩的個性,必要的時候也會積極的去爭取幸福。也是因為這,他才能和琴走到一起,沒讓琴成為第二個梅。從這點來説,我還是挺欣賞他的。

而在這個小説裏,也還有好幾個人物讓我喜歡。有敢於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有温順馴良的梅芬,有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珏,還有像覺慧他們一樣嚮往自由平等的新女性——琴。

在這個《家》中似乎有層層疊疊的矛盾被編織成一張複雜的網,使我們困惑。但在矛盾中,友情、親情、愛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值得感動的東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潛行於此,並因矛盾而真實、因矛盾而珍貴、因矛盾而深沉。

希望這股激流能在更多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家》讀後感2

今天寫讀後感,(被逼的),忽然想起許久以前的《槭樹下的家》。

那是席慕容的一本散文,我很喜歡那種淡淡的感覺,有人説,這種感覺就像憨憨地睡在故鄉的小牀,淡淡的,幸福的味道。

記得高中那時,坐在我後面的璐迪也喜歡樹,一起去校園的那方小小的果園看書,看花,你告訴我,你想擁有一個果園。

那時候,就約定以後去你的果園吃水果,你説過,會好好招待我的。你懂得,我喜吃水果,其實,喜歡吃的不只有水果,反正,我們這一羣人,愛吃就對了。

坐在我右邊的迪常常會買很多很多誘人的小零食,那些來一份,那些華味亨,你們還記得嗎?

迪常常在吃撐的時候向我求助,一看她眼神,就知道這孩子準是又撐到不行。

番薯片是啦啦的最愛吧,喜歡吃迪的紫薯卷,還帶有長鼻王的.味道。

説起長鼻王,想起了金威,前幾天這兒的朋友還從貴州帶給我們喝過。

我呢,喜歡買一些山楂,譬如山楂糕,山楂糖,經過大家討論一致決定,還是來一份的山楂糖最好吃了,嘻嘻。順便在迪吃撐的時候,變出一些來。

記得壽司三人組嗎?下次回家的時候,一起哦。儘管那時候,忙着考試,去了第一次的我們還是忍不住去了第二第三次。花花上次的生日還是在那兒一起過的。還有迪在奶奶家過的生日,菜真的好吃,哈哈,有活力的奶奶,那個英語單詞怎麼説來着,夢露又給忘記了。聽你説過,ktv是阿姨訂的,超豪華的,只可惜夢露給妹妹買小書包去了。

啦啦總是在認真地學習,我們吃東西的時候,我們聊天的時候。

每次考試結束,都會去啦啦的小寢室玩玩,阿姨還給我們做了好吃的,還記得桂花年糕,炒麪條也很好吃哦。

貌似我離開家鄉好遠好遠,起初啦啦是一直持反對意見的,現在,我想告訴你們,我在這兒很開心。上次還去了幼兒園參觀小天使們都好可愛啊。

8號就能回家啦,想吃螃蟹,想吃魚,想吃基圍蝦,想吃媽媽做的飯飯,味道好極了。

或許我像一片落葉一樣,離家很久了吧,但我依舊想成為一棵樹,對根有着深深地情意。

或許,有很多朋友很久都沒聯繫了,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了自己新的朋友圈,但我知道,那些人那些事,我們從未忘記,所以也不需要被想起。

會在即將到來的這一個盛大的春節相遇,然後一起歡聲笑語。要記得那些約定。

還有楚的巧手,糖真的好吃,當然啦,包裝更好看喏,那張你親手做的書籤,我一直向朋友炫耀來着,嘻嘻。還有預定的鈕釦,你做好了嗎?

那時,跟歡歡沒有再一起吃飯,一起遊戲,夾在迪和楚之間,或許有種小小的感傷,但每一天的日子,還是那麼地快樂,始終微笑着。

和兇之間的友誼,最奇怪了,一開始就是通過小紙條交流的,後來一直沒有改變這樣和你溝通的習慣,你知道嗎,你寫給我的同學錄,我連看了3遍,真的,很感動。

想起小紙條,我都一直留着,和拉拉的小祕密。和迪的温暖的小瞬間。迪,喜歡你帶給我的那些小小的感動。記得第一次送你禮物是一個聖誕

節吧,那雙小襪子,還有我相信能暖到你心裏的話語,現在還是一樣,雖然夢露沒在你身邊,但我依舊希望我的那些有意或無意的小關懷……未完待續

《家》讀後感3

近日,讀了巴金的著名小説《家》。《家》是巴金最有名的小説,這部小説給他帶來了廣泛的聲譽。記得在讀高中時曾讀過這部小説,當時,喜歡的是俠義傳奇式的小説,對這部專寫家庭瑣事的小説不感興趣,因此,看得很馬虎,似懂非懂的,甚至連情節都搞不大清楚。以後,逐漸知道了這部小説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讀這部小説的必要性,萌發要重讀《家》的心思,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讀。重讀《家》是了卻了我的一樁讀書心願。

《家》寫了“五四”前後的'一個封建大家庭。這個大家庭裏新舊兩種思想、道德、倫理觀念在進行着激烈的較量。這是一種民主與專制、革新與守舊、新生與垂死的鬥爭。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舊勢力要維護舊傳統、舊秩序,要過他們習以為常的舊日子,而覺慧、覺民為代表的新生力量要宣傳新思想、打破舊秩序,憧憬美好、自由的生活。鬥爭的結果是頑固不化的高老太爺向代表新生勢力的孫子覺民妥協,在憂憤交加中死去。小説結尾寫到作品中思想最先進的人物覺慧離開了這個令他窒息的封建大家庭,到外地去尋找新生活。不難看出小説的主題是:衝破這個封建大家庭,過一種民主自由的新生活。這是一部具有強烈反封建思想傾向的民主性作品。

小説主要寫了六個年輕人,三男三女。覺新、覺民、覺慧是性格迥然不同的三兄弟。大哥覺新性格非常懦弱,唯唯諾諾,委曲求全,對長輩非常順從,絲毫沒有反抗精神。就是這麼一個人後來的思想也得到了轉變,也明顯的站在新生勢力一邊。據巴金説,覺新的生活原型是他的大哥。二哥覺民是一個具有民主自由傾向的青年,性格敦厚內斂,強烈地追求自由戀愛、自主婚姻,為此與高老太爺展開了不屈不撓地鬥爭。小兄弟覺慧是小説中最俱民主傾向的人,生性活潑開朗,熱情奮發,敢想敢説敢幹,積極宣傳新思想、新習俗、新文化,敢於與舊的習慣勢力展開英勇的鬥爭,最後,他與這個封建大家庭徹底決裂,追求自己的新生活。這是小説最主要的人物。三兄弟是小説三個主要的男主人公。小説還寫了三個主要的年輕女性,她們是鳴鳳、梅與琴。鳴鳳是一個丫鬟,與覺慧產生了戀情,但她的愛情被高老太爺擊得粉碎,高老太爺要把她賣給一個姓馮的老封建做妾。鳴鳳寧死不從,投湖自盡,以示抗爭。小説寫梅的筆墨不多,但這個人物寫得相當的感人。她與覺新產生了愛情,但由於封建包辦制度作祟,雙方家長的反對,這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最後在憂鬱、病魔的交加下悲慘死去。鳴鳳和梅都是新舊交替時代時的悲劇性女性,都是舊婚姻制度的犧牲品,兩人都值得人滿懷同情。琴是一個覺醒了的女性。她勇於接受新事物,積極追求民主自由思想和自己的婚姻生活。她與覺民自由戀愛,獲得了感情滿足。這是一個幸福的女性。這三男三女是戀人關係,每一對戀人走得愛情道路都不同。

有人説《家》是現代《紅樓夢》,這話不無道理。兩部小説都寫一個封建大家庭,都宣揚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這是兩者思想內容上相似之處。《家》和《春》、《秋》組成激流三部曲,《家》中的不少人物還延續在《春》、《秋》中,既然看了《家》,《春》和《秋》就不得不看。

《家》讀後感4

書是階梯,幫我們登上知識的高峯;書是小舟,幫我們駛向成功的彼岸……而《肩挑一個家》就像一盞明燈,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幫我照亮前進的道路。

——題記

手裏捧着熱氣騰騰的青花瓷杯,房間裏熱氣繚繞,淡淡的茶香味兒撲鼻而來。此時此刻,我欣賞着《肩挑一個家》那字裏行間散發出來的人間真情,靜靜地沉浸在故事裏。一切都像是一場夢,楊玉慧姐姐、華靈姐姐、胡繼汕哥哥……給我們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感人事蹟:

楊玉慧姐姐,勤奮好學。在她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他和爺爺奶奶媽媽過着安詳的日子。有一天,媽媽突然神祕失蹤了。為了尋找自己疼愛的媽媽,她帶了三百元錢踏上了尋母之路。剛出汽車站,她恍然發現自己身上的三百元錢被偷了。聰明的她很快發現一個鬍子大叔就是幕後黑手。於是,她假裝參加盜竊團伙,趁大家不注意,她報了警。結果,孩子解救,大叔被抓,錢被追回,玉慧立了一大功。

華靈姐姐,大家都稱讚她是一個有着濃濃愛心的“少年義工”。西南乾旱,是她,第一個在全校發出倡議,為災區的小朋友送去生命的清泉;義工聯裏,叔叔阿姨眼裏的那個“小精靈”是她;敬老院裏,老人心窩裏的那個“小妮子”是她;福利院裏,孤兒嘴裏最親密的那個“小姐姐”還是她。在華靈的帶動下,學校的義工隊伍在不斷壯大……

胡繼汕哥哥,品學兼優。他剛出生不久,媽媽就得了一種運動神經損傷的.病。為了借錢給媽媽看病,胡繼汕家債台高築。迫於無奈,爸爸只好出去打工。家裏的日子剛平穩不久,爸爸換上了腰間盤突出,眼看情況緊急,幼小的他騎着三輪車拉着爸爸就走,讓爸爸心疼不已。生活漸漸平靜下來,小繼汕又挑起了生活的重擔,過了一天又一天。

讀完這本書,我輕輕合上它,又輕輕地撫摸着她。心裏不禁呼籲:哥哥姐姐們真了不起,你們自強不息,你們是我學習的好榜樣!看着你們那感人肺腑的故事,我覺得你們多麼像咱們江蘇省的“省花”——美麗的茉莉花呀!起先,他們是一個個小花苞。然後,他們在陽光雨露下,變成了一朵朵,一叢叢,一簇簇美麗芬芳的茉莉花,沁人心脾,深受愛戴!

在這些温暖得直抵人心的文字下,我漸漸地體會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誤到了人世間的道理。不知不覺中,我迅速地長大了。星期天下午,媽媽帶我去老子山温泉中心泡温泉,我在那裏玩的不亦樂乎。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玩了兩個小時。由於,在温泉裏呆的時間過長,容易頭暈嘔吐,於是我們就準備去浴室沖澡了。剛從温泉裏出來,感覺有點冷,可是我和媽媽只帶了一條浴巾。媽媽二話不説,就把浴巾披在了我的身上。我看見媽媽凍得直髮抖,便問:“媽媽,你很冷嗎?要不然我把浴巾給你吧!”“不用了,你身體弱,不能凍着,我是大人,身體好,你披着吧!”最後在我的堅持下,媽媽還是披上了浴巾向浴室走去……

是的,我也要像哥哥姐姐那樣,有着不屈不撓的精神,用着最稚嫩的肩膀,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要成為一朵芳香宜人的茉莉花,在祖國的大地上盡情地綻放!

《家》讀後感5

家,對於我們來説是幸福的象徵,是温馨的標誌,是温暖的懷抱,他就像沙漠裏的綠洲給人以希望和温暖。這就是家的感覺。

然而巴金筆下的家雖有着四世同堂的喜悦、人丁興旺的熱鬧,卻同樣圍繞着舊時封建禮教的控制,使家失去了他的原汁原味,失去了原有的温馨,就讓我帶你走進《家》的世界。 日記《家》描寫的是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家庭的沒落分化的過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個性格迥異的兄弟為了自己的理想在奮鬥:大哥覺新面對封建禮教選擇了屈服和服從,擔負着全家的重擔,被兄弟責罵,在關鍵時刻也打破陳規幫助弟弟實現理想;覺慧、覺民、琴三個受到新思想影響的熱血青年投身於革命,用自己的筆去教化他人,傳播新思想。丫頭鳴鳳與三少爺覺慧相戀,苦於身份懸殊以及封建勢力的壓迫,被逼嫁於他人為妾,誓死不從,以死明志,可見其剛烈。許許多多高家大院裏的人都在受到封建禮教的壓迫從而走向了沉淪與滅亡。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高家大院在新思想的'襲擊下,走向滅亡,性思想最終會戰勝一切。覺新就是手封建大家庭和舊時禮教毒害的典型例子。他也是有着一腔衝破舊禮教的熱血,可卻在舊禮教前沉淪了。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他受到封建禮教的毒害太深了,在強大的勢力下他別無選擇,他只有選擇屈服。我為他而感到悲哀,更加同情他:就是因為他所謂的服從,他失去了自己的最愛,害死了最愛他的妻子;就是因為他的服從,他的一生都在別人的安排下度過的。這難道還不悲哀嗎?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活在自由自在、民主的新時代,可以大膽的追求自己所想的,不需要為別人的安排而活,每個人的未來都充滿希望。相比覺新,我更加欣賞和佩服覺慧的個性和勇氣。他大膽的與封建禮教抗爭,勇敢追求心中所愛,接受新思想的洗滌,在封建社會的大舞台上,他就像一隻展翅高飛的老鷹,雄赳赳、氣昂昂地衝向藍天,那氣勢彷彿要將封建禮教在這個社會上破除;那勁頭有着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決心。他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他發表自己的看法,用筆描述出新的社會,抨擊舊社會,用行動改變社會,逃離自己的家園,改變戰場,用自己的文章去影響更多的人。這份勇氣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學習嗎?也許我們並不處於他所在的那個社會,我們無法體驗他所面臨的困境,無法瞭解到他面臨多方勢力壓迫時的勇氣,但是同樣我們的人生難免也會面臨許多的困境,但如今的幸福生活已讓我們沉迷於平靜的生活,缺少了面對災難的勇氣,從而失去了抗爭的機會。就像這次“莫拉克”的來襲,打翻了我們原有的平靜,拆散了原本幸福的家庭。這時,我們就需有這份勇氣:堅強活下去的勇氣、努力重建家園的勇氣、笑着站起來的勇氣……它就是戰勝一起的力量,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學習嗎?鳴鳳還有許多的丫鬟也同樣受到封建禮教的迫害,失去他們美妙的人生。這樣的家還温馨、美好嗎?《家》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社會,讓我感受到了那些熱血青年的勇氣,讓我感慨、讓我悲傷,同樣也讓我感動。

我們的新生活就是在這些熱血青年的勇氣與努力下造就的。家還是那麼的温暖、那麼的温馨、那麼的幸福!

《家》讀後感6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代表作,整部小説是以鄉村為背景,通篇描述的是一位鄉村少女一生的悲慘經歷。小説的副標題中説到女主人苔絲是一個純潔的女人,這是一種超前的思想,也是作者對當時的維多利亞時代的批判和不滿。

所謂的維多利亞時代,就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時期。維多利亞時代當時的社會崇尚的是道德修養和謙虛禮貌,也是科學文明飛速發展的時期,在小説裏面非常多的情節中都有提及到有牧師在街道上佈道也體現了這幾點。但正是因為這種崇尚道德修養和謙虛禮貌的社會風氣,許多暴發户也為提升自己身價進入上流社會而紛紛模仿貴族們的習慣。文中的亞雷就是其中之一,他家也是一個暴發户。正因沒有受到正確的道德修養和禮貌的教育,才導致了後來姦污苔絲和後來一系列誘逼苔絲與他同居等慘劇的發生。

《德伯家的苔絲》寫的就是在當時社會的迫使下,一名純真、樸素、勤勞的農村姑娘苔絲走向墮落。作者托馬斯·哈代筆中的苔絲正是當時社會上正義、純真、勤勞、嚮往美好未來的女人的一個縮影,她身上充滿着愛和對他人的信任。文中寫到苔絲被亞雷姦污了以後便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離開了亞雷回到家中,體現出了她內心的純真,她不願迫使自己與一個自己非常憎恨的人在一齊生活一輩子,她那種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的迫切希望。回到家中的苔絲得知自己已經懷孕了以後,不但沒有把對亞雷的憎恨轉移到這孩子身上,反而不顧家人和朋友的責備,義無反顧的生下了孩子並悉心照顧他,但最後這孩子還是夭折了。這體現出了苔絲非常有愛,她的靈魂是高尚的,她的道德也是高尚的,但卻被社會所唾棄,被當時的社會所否認,認為她是一個傷風敗俗、罪業深重的女人。在這裏作者表面上寫的是苔絲作為一個弱智和受害者非但沒有得到同情,反而被社會所批判的慘狀,但其實作者真實想反應的是當時社會的一種虛偽的道德標準和當時社會醜陋的風俗的一種批判。作者托馬斯·哈代批判的不僅是當時社會虛偽的道德標準,還有當時以克萊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的封建傳統的道德倫理準則,而苔絲則是當時這種社會陋俗中的犧牲品。作者托馬斯·哈代通過苔絲的悲慘經歷揭示了這種社會陋俗社會風氣的弊端和卑劣的一面,把它殘酷血性的一面完全的揭示出來。苔絲是社會的悲劇。

我認為苔絲的一生都是充滿着戲劇性的,小説全文通篇都在寫苔絲走向末路的悲慘經歷,但從中也經常會發現一些看似偶然,但卻又像是冥冥中早註定命運安排的情節。如苔絲被侵犯前在舞會結束後與亞雷家的女僕爭吵的`小插曲,還有苔絲在開篇與克萊的相遇但卻不相識到後來再次與克萊相遇並相愛到後來的互相產生愛慕之情並結為夫妻。都充滿着戲劇色彩,也正是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出作者的真實感受和真實想反映的社會背景風俗習慣和社會陋習等,也為以後對苔絲悲慘經歷的描寫和小説的結果作了一個完美的詮釋。整篇小説是以苔絲父親得知自己是當地著名武士後裔到讓苔絲去認親和之後所發生的一切悲慘事情的經歷為主線的,這樣更好的體現出了造成苔絲的悲劇的成因不僅是社會的因素,還有苔絲她自己本身的一種性格錯誤的原因。

不過,《德伯家的苔絲》還是一部非常有意義的小説,從中也瞭解到了許多很重要的東西。

《家》讀後感7

每一個孩子就是一朵花,都渴望陽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潤。可是命運是不公平的,沒有人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人的一生也許是會經歷許多的困難挫折,可是如果他們還在幼年,當他們的肩膀還是那樣的稚嫩,他們的小手還是那樣的纖弱,他們的心靈還是那樣的脆弱。面對如山的磨難,他們怎麼辦呢?我讀了《肩挑一個家》這本書,深深被他們的堅強和樂觀所感動。

“與其讓人看到雷雨,還不如讓人看到雷雨後的彩虹。”堅強的李琳玉是這樣説的,更是這樣做的。少年喪父的她,為了減輕年邁的爺爺奶奶的喪子之痛,悄悄掩藏起自己的痛苦,反而竭力幫助爺爺奶奶走出困境。她不但沒有埋怨命運,反而感恩生活,讓她至少她還有疼愛她的爺爺奶奶。她的堅強懂事讓我很佩服,她對生活的感恩更讓我們動容。

“命運給了我苦難,可那隻不過是別人也將或多或少承受的苦難,被我提早經歷了而已。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海的女兒”宮湛秋如是安慰自己。面對父病母喪,成年人尚且無法承受,何況柔弱的她?可小小的她選擇了勇敢去面對。當我們許多小皇帝小公主還在父母身邊撒嬌邁痴時,她卻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擔,獨自去面對生活的艱辛。

“小太陽”胡繼汕尤其讓我感動。他的媽媽在他出生不久後,就得了一種運動神經損傷的病,為了給媽媽治病,家裏債台高築,爸爸常年在外打工積勞成疾,幼小的小繼汕就精心照顧癱瘓的.媽媽和失去勞動力的爸爸。在生活上,他洗衣煮飯,任勞任怨,因為擔心媽媽噎着,他總是多加水,把“西紅柿炒蛋”變成了煮蛋。其實,小繼汕多麼希望媽媽早日康復,他也能吃上媽媽燒的香噴噴的美味啊!小繼汕知道媽媽們的心裏苦,還經常利用課間空閒的時間給媽媽發短信安慰媽媽,雙休日從不出去遊玩,總是在家照顧媽媽,做家務。可是讓我感動還不僅僅是他對媽媽的孝順,更有他在困境中,還不忘感恩社會,回報大家。當他得知汶川發生了慘不忍睹的大地震。他立即行動起來,靠課餘自己撿垃圾,捐出了十倍於生活費的捐款。小繼汕就象他所唱的《種太陽》一樣,他自己就是一個小太陽,並且他還在不停的種太陽,給我們這個世界帶來了無限的光明和温暖。

想想我們身邊,大多數同學都是嬌生慣養,平時安享父母的噓寒問暖,不但不思感恩,反而認為理所當然。讀了這本書,我們不但要學會在面對苦難時要堅強勇敢,不能被困難打倒。無論何時,都要記得,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必然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我們更要學會感恩父母,回報社會。想想我們在父母的關心照顧下是多麼的幸福,上天給了我們這樣的幸福。可這樣的幸福不是理所當然,父母也需要我們的關心!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珍惜自己的幸福,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感恩我們的社會,正是他們,給我們帶來了今天和明天的幸福!

《家》讀後感8

《德伯家的苔絲》是十九世紀末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説家和詩人哈代的代表作。而我則是在讀徐志摩的一篇散文時知曉哈代的,那篇散文叫《謁見哈代的一個下午》,在文章中飽溢着徐志摩對哈代的敬重和尊崇。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農村姑娘的悲慘命運,這個農村姑娘就是書名中的“苔絲”。她的命運似乎有一種宿命的色彩,好像屬於那個冥冥之中的神的意志,但我能讀得出來,她的悲劇是屬於時代的。她有很多好的品德,比如質樸、比如善良、比如寬容,但生活在那個時代,她終究逃不掉那個時代的威力而被它吞噬。像苔絲所説“咱們住的這個世界是帶着疤痕的,在鳥兒甜蜜歌唱的地方,也會有毒蛇發出嘶嘶的聲音。”

苔絲有着誠實的美麗和爛漫的天真,像那含着白雪的玫瑰。書中這樣寫道“地裏的男工只是田地裏的一個工作的男人罷了,而地裏的女人卻是田地的一部分。男人需要積累和成長才變得厚重和博大,女人往往是天生的。”苔絲就是這樣的人,讓人忍不住感動和愛憐。

當她愛上克萊時,她那樣熱烈而堅定,像一個朝聖者撲倒在聖像面前,我由此想起葉芝的詩句來:“多少人曾愛過你的美麗/愛過你歡樂而迷人的青春/假意或者真情/唯獨一人愛你朝聖者的靈魂/”從此,在她的心中,克萊的靈魂就是聖徒的靈魂,克萊的智慧就是先知的智慧,她讓愛情的光輝把自己包圍起來,把那過去的苦惱全部忘卻,把那些日夜糾纏她的疑慮、恐懼、羞恥全部摒棄。我覺得,在這樣的時候,一個女人的靈魂才是真正的靈魂,才更具聲色香味,更具無邊的美。

然而,她逃不過的種種不幸接連到來:無恥的亞雷,奪取她的幸福;還有那軟弱的克萊,如此辜負了苔絲的愛……現在想來,輕浮的紈絝子弟仍然到處都有,世俗的偏見也總是頑固和強大。一個女人悲痛的歷史對於她自己可以是一個沉重的十字架,而對於別人,也許不過是一場笑話。一個社會缺少同情,缺少愛,這似乎是一件比苔絲的故事更讓人痛心的不幸的事。

最後,在絕望中,她殺死了亞雷,而人間那所謂的“正義”也殺死了她。

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説“人是一個限制”,我此時也想到,時代也是一個限制,人自身的'限制和時代的限制使很多不幸的事情產生出來,並一直產生下去。偉大的人當然是有的,他們甚至超越了時代,走在前方去引領,但那樣的人畢竟是很少的,甚至是絕無僅有的,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裹挾在時代的激流或緩流之中,在自身的侷限中曲折的前行。憑良心説,誰都希望現實的社會在理性中運作,一點毛病也沒有,但這又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能做的了主的事,它還真正需要很多很多人並且不止一代的艱苦努力。

從苔絲的悲劇,我想到,真正的愛情勢必會給我們希望和力量的,會教給我們勇敢和崇高。所以,朋友,摒棄遷就、勉強和一切的不堅定吧,勇敢地去追求,去聆聽,相信自己的心,相信自己的心可以不因世俗而屈服,相信自己的心會因愛的洗禮而變得更光明,更美麗!

《家》讀後感9

這幾天終於一口氣把拖拖拉拉的《家》看完了。本來想把這篇寫在書評裏的,但想了想這篇文章基本上都是看待自我的內容,所以還是另起一篇。

看完巴金的《家》,書的主旨其實很容易懂。是對那個充滿禁錮的封建社會,那個有着束縛的舊式家庭,那些個害人吃人的落後思想的批判。在那個家裏,有着太多人因為這些糟粕而犧牲。在那個家裏,有太多本應多彩的青春被扼殺。所以面對那個“家”,覺新、覺民、覺慧三個人表現出了不同的性格,做出了不同的行動。

那就從這三個人中,我去對照自己。將自己代入,我常常這樣做。我想去看看我會是哪個。我當然會希望我是覺慧,雖稱不上勇敢,但是有可以反抗的大膽。(我覺得勇敢是理想而機智的,大膽往往是匹夫之勇)之所以這麼認為覺慧我想在另一篇文章去説。那我會是覺民嗎,雖然不是反抗最激烈的人。是會沉迷在自我幸福之中,只有自我的幸福受到壓迫時反抗的人嗎。這樣並沒有什麼不對,而且我仔細想想就是這樣我也沒做到。那我想我和覺新是一點相像的,我們都是懦弱的膽小的,不敢反抗的。區別在他雖有着新思想,卻不敢反抗着封建的家庭。而我雖有着豪心壯志,卻不敢反抗自我內心的懶惰。可能這聽起來可笑,自我怎會不敢反抗自我。但對於我來説,我想這是真實存在的。我常常想着不能如此,卻又不敢跨出一步。換句話説就是不敢跨出自己的舒適圈。今天笑有同學多日來只看過《現代漢語》這本教材書,但笑完想想是不是我連這本書也沒從認真看過。這是題外話,只是來舉證自己內心的懶惰。

那為什麼不敢跨出嗎?一是現在太舒適,懶惰的生活會讓人感到麻痺的舒適。二是對新的路的'恐懼,我害怕前面的辛苦磨鍊讓我灰頭土臉,跌跌撞撞的走到最後卻又是一無所有。而這些成為我懶惰的理由也是藉口,歸根到底還是懶惰佔據了我。它就像覺新遇到的所謂封建家庭之責任,我的內心的懶惰也一直操作着我。

但覺新是受外界環境的壓迫與禁錮,那是一種擁有巨大壓力的環境迫力。而我呢,我面對只是內心的懶惰。所以比起覺新我還是差了一點點,如此説來我可能也不如覺新。但唯一不同的我還有想反抗的心,和不斷提醒自己不能如此下去的靈魂。我想依靠這些我可以真正站起來和這些破敗的東西反抗。

最後我想談的事是有人説現代我們已經擺脱了封建社會。魯迅的文章或是巴金這樣批判封建社會的文章還有必要讀嗎?我的想法是要,必須要。其實特定時代下,那是在批判封建社會的禁錮。但如果脱離時代(分析文學作品肯定不能這樣,這裏我想説的是書帶給我們的作用)其實這些書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審視和反抗。審視那些破敗的應該摒棄的,反抗那些束縛自己的。無論是以前的封建制度還是現在自己內心的懶惰心理。都是我們通過書去學會和反省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這句話不錯的。但每個人都有想活成的樣子,這就一定需要你去改變,去反思,去反抗。

所以敬告自己始終反省着自己,鼓勵着自己去直面自己的懶惰,號召自己去反抗那些自己已知的破敗。

《家》讀後感10

家,是將無情歲月裝點成温馨時光的心靈歸宿;家,是把凍在心頭的堅冰用温情融化的人生暖爐;家,是風中雪中遠程歸來的遊子們心中堅定信念的來源之地。家這個字,無論何時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都是詩般的美好,它是一種信念,一種力量,支撐着我們在漫漫人海中敢於開拓。但在那個年代,那個社會,家這個字對於青年來説卻是一道真實可感的枷鎖,它不停地壓制着“她們”那顆鮮活跳動的心,就像一個巨大無比的網,籠罩出一片陰影,令人窒息。

在巴金先生寫的《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不是高家祖孫幾代之間不同思想的激烈碰撞,反而是活躍在字裏行間的那些俏麗的身影――那些個性鮮明的女孩們,梅,瑞鈺,鳴鳳的遭遇讓我深深為生活在那個黑暗封建的時代的少女感到同情與惋惜。她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來自不同的階層,擁有不一樣的人生軌跡,但都逃不過封建思想對她們的殘害與壓迫。

梅,正如她的名字一樣,她就像綻放在白雪中的一朵清冷孤傲的梅花,不爭不搶,但也從來沒有能力與勇氣為自己的未來爭取什麼,她只是默默忍受着漫天飛揚的大雪,只能拖着早已被折磨的虛弱不堪身體計算着自己還能在無窮無盡的雪中熬多久。最後,她走了,她帶着怨恨,離開了人世。而這場悲劇的一切,開端竟幼稚的可笑――她的母親,在決定她終身幸福的.前夕,與高家太太,即與梅情投意合,青梅竹馬的高覺新的繼母發生一次無謂的爭執,兩家太太抹不開面子,拆散了他們。這也是梅婚姻悲劇的開始,也是梅痛苦的根源。

而瑞鈺,高覺新後來的妻子,這個擁有親和力的善良女子,她真心的對身邊的人好,從不像其他太太一樣苛責下人,寬厚待人,對待她愛的丈夫,更是將所有的少女情懷傾注於他。愛屋及烏,對待被勒令待着家裏不準參加學生運動的高覺慧,她也用女性細膩的關懷顧及了他,讓他來下棋,怕他一人待着心裏煩悶。但順從與善良沒有給她帶來好結局,高老太爺死去後,快要臨盆的她被陳姨太一句“在家裏生產,怕衝撞了,會有血禍”就被要求搬到城外偏僻潮濕的小屋去住,丈夫早已被環境壓迫的無力反抗,她只能流着淚點頭,最後難產死去也看不到丈夫最後一眼,因為“男人進了產房會走黴運”,覺新這次拼命反抗也無用了。

這兩位女子都沒有做錯了什麼,相反,她們用自己的天性與純真為那個黑暗社會增添一絲不一樣的光輝色彩,但她們錯就錯在不幸生在了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她們的悲劇,不會是舊中國的個別現象,而是無數女子悲催命運的縮影。她們擁有富足的生活,但她們同時也被無數繁文縟節所約束,甚至她們連未來也不能自己決定。她們也擁有一定的學識,在新舊思想衝擊的社會,她們也有渴望自由的思想,因為懂得,所以想要反抗,因為反抗無力,所以反而加劇了她們的痛苦。家帶給她們的,既有短暫的温馨也有長久的悲劇人生。家的意義,早已失去了光彩。

慶幸我們生活在新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幸福一往無前的奮鬥。家的意義重新被鍍上光輝温暖的精神。

《家》讀後感11

首先,覺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地選擇了逃避、忍耐、順從。即使是犧牲自己和所愛的人,也要去遵從舊傳統。為此,他出國留學的夢想破滅了,他心愛的梅嫁與他人,最終他深愛的妻子也因此慘死郊外,連在她臨死前二人都沒能見上最後一面。覺新曾感歎:“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可是,他那毫無原則的苟且順從,犧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別人的幸福甚至性命。這完全是懦弱的表現。“他不説一句反抗的話”,如果説是出於無奈,那麼“沒有反抗的意思”則完全是因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無疑義的聽從着家人的擺佈。覺新的悲劇,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覺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裏的長房長孫,他從一出生便註定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他是整個家族的未來,他承載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個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為重。因此,他很難把視野投向整個社會,也就不會針對社會弊端做出抗爭。這一特殊地位註定了他不能像覺慧那樣激進,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覺新的思想根源。這一點是由第一點衍生而來的。作為一個封建大家庭的長子長孫,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當然這教育也是封建倫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觀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裏。這也在思想上給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在他的思想裏他已不是簡單的為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為了整個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禮教的奴隸。恪守着長房長孫的規矩。他完全成了一個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擺佈,沒有思想也沒有靈魂。

最後,社會原因。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註定走向腐朽和墮落。家族的逐漸腐化令覺新認識到它所嚴格遵守的舊傳統再也無力支撐起這個家,現實的巨大壓力使覺新變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是不可動搖的,因而在紛亂的境況中他只有選擇墨守。

覺新是處在新舊制度之間的人,矛盾的境遇也造成了他矛盾的人格。

覺新從小接受的是傳統封建禮教的思想,是完全從他的祖父、父親身上繼承下來的。同時他又處在社會轉型的時期,與弟弟們一起如飢似渴的閲讀進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兩個兄弟輪流的讀這些書報,連通訊欄也不肯輕易放過。他們有時候還討論這些書報中所論到的各種問題。”

他的思想雖不如覺民覺慧激進,被稱作“劉半農的‘作揖主義’的擁護者”,也常説自己“喜歡托爾斯泰的‘無抵抗主義’”,可他的思想畢竟超越了封建禮教的範圍,是一大進步。而且他這樣又能夠“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衝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並不覺得矛盾。”他正是在這種矛盾當中尋找理想與現實的交叉點。或許只有在這時他才能找回那顆年輕的心,自己才不至過早的老去。

《家》讀後感12

巴金的長篇小説《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馬觀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讀完了,在讀這部名著時,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即使現在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着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被迫與所愛的梅分離,娶了另一個少女,梅卻被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孃家,最後含恨而終。他也熱烈地愛着她的妻————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他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佈,聽着她在為他生第二個孩子時的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房看她,知道妻因難產而殞逝卻不能與之見最後一面,卻只能夠忍受。他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我討厭覺新這樣的人,他是那樣的懦弱,那樣的無能,他不去爭取他所愛的梅,也不能保護他所愛的妻,他還是一個男人嗎?他眼睜睜地看着這個他一直維繫的家扼殺他最愛的兩個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們啊!他的順從扼殺了他自己,也摧毀了她們。然而,他卻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滅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掙扎,沒有幸福可言,更沒有希望所在!這是多麼可悲的一個人物!這是怎樣一個吃人的世界!但對於覺新,我就能夠憎恨他嗎?

他是最大的犧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説是《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了!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堅定,他最初與俾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迫得投湖自盡,這成了覺慧心中一道永遠的痛!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討厭覺慧,因為他的自私,連鳴鳳向他訴説一切的機會都給扼殺了,他還曾想過放棄鳴鳳,讓這樣一個十七歲的'純結少女嫁給六十多歲的老頭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鳴鳳為他犧牲了,她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濕淋淋的屍體,和一個蒼白的吻。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脱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愛情,或許在那個時代,愛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着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家》讀後感13

“我想有個家……”音律在跳動着,歌詞道出了人們的心聲,可到底什麼才能稱作“家”?

“家,應該是蜘蛛網的中心,連結着千絲萬縷的情,不管你走得多遠,你的喜怒哀樂只要有一絲絲的脈動就會震動着蛛網的中心”這句話,把家比作蛛網的中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家是我們遇到挫折後的避風港,家是安撫我們心靈傷口的創可貼,家是承載着我們喜怒哀樂的小船,當我們在黑暗中迷惘的時候,家是那一盞照亮我們前方的路的指明燈;當我們在寒冷中孤獨的時候,家是那一張温暖我們的心的棉被;當我們在迷途中無助時,家是那一張指引我們迴歸正道的地圖。家的作用是無法被取代的。家同時也意味着愛與責任。薩克斯曲《回家》不知打動了多少遊子的心,它的產生正是由於作者夜深回家時,發現母親還坐在沙發上等他歸來,真情湧動於是寫成了這經典之作。一個人無論你長多大,長多老了,在母親的眼裏你還是她的小孩。母親家中等小孩的場景,每個人都經歷過,感覺不一樣,有的温馨,有的激動,有的心酸。俗話説,父愛如山,母愛如水,這些愛也只有在“家”的存在前提下才會呈現出來。如果沒有了家,哪會有厚重如山的父愛;如果沒有了家,哪會有細膩如水的母愛;如果沒有了家,哪會有觸動人心的真愛。再如老舍在《我的母親》裏,就有心酸的敍述:“三姐結了婚。母親對兒女都是一樣疼愛的,但是假若她也有點偏愛的話,她應當偏愛三姐,因為自父親死後,家中的一切事情都是母親和三姐共同撐持的。三姐是母親的左右手。但是母親知道這右手一定要割去,她不能為自己的便利而耽誤了女兒的青春。當花轎來的我們的破門外的'時候,母親的手就如同冰一樣冷,臉上沒有血色——那是陰曆四月,天氣很暖。大家都怕她暈過去。可是她掙扎着,咬着嘴脣,手扶着門框,看着花轎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學校,家中剩下母親自己。她還須自曉至晚的操作,可是終日沒人跟她説一句話。新年到了正趕上政府倡用陽曆,不許過舊年。除夕,我請了兩小時的假。由擁擠不堪的街市回到請爐冷灶的家中。母親笑了。及至聽説我還須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歎出一口氣來。到我該走的時候,她遞給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麼熱鬧,我卻什麼也沒看見,累遮住了我的眼。今天,淚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當日孤獨的過那悽慘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會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這一段文字,詮釋了母親對兒女該盡的責任和兒女對母親應盡的義務,勸誡我們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才想起在家中孤獨地等待着我們回去看望、回去陪伴的老父親、老母親。不要等到我們後悔的時候,才發現能補救的機會早已逝去。不要讓這種欲哭無淚的心痛,一直痛楚心扉。如果沒有了父母對子女的責任,那麼,家也就麼有了其存在的意義。如果沒有了子女對父母的義務,那麼,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

總之,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其實根本不是一個具體的地方所在,只是某時某刻在某地方有了安心的感覺,就算是到家。我們可以做和應該做的,只是使這種“心安”這種“心神合一”這種“神魂合一”的感覺儘可能地常在,那麼不論一個人身居何地,都不算離家很遠,或者乾脆説就是身在家中了。

《家》讀後感14

近來看完的一本書叫《孤獨小説家》,與作者出道成名作的池袋西口公園完全不同,既不青春也不迷離,就是一個落魄作者的日常。故事説不上精彩,但是作為同樣熱愛寫作的我,很多地方都感到非常地扎心。

中國總有種文人就得清貧的偏見,偶然火了一個ip,若作者賣出版權開拓其他版本,就會被冠上商人/貪錢的惡名。名不經傳的小作者,有人肯看你小説是看得起你,再妄想付費閲讀什麼的,就是作者小氣了。

因此故事前半段的看得我非常傷感。寫作的人跟一般打工者沒有區別,也是在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屈指可數的報酬。作者不是吃空氣就能生存,也不是靠愛就能發電。更難過的是,一般工作可以通過時間增加經驗值同時升級技能,但是寫作卻並非只要努力就一定能獲得回報的事。書中的主角為了生活不停連載,為了不能加印所以版税收入太少而苦惱等等,雖然功利卻是所有作者都要面臨的問題。而且按照文中介紹的日本作家的收入方式,其實已經比我們國內市場要好,畢竟日本每年的出版量還是很大的,而中國很多作者,只能把寫作當成副業,因為根本無法養活自己。無法全心全意地投入,自然能出高質量作品的機率或者頻率也會降低吧。

然而,前半段哭了我幾次的質量,卻在後半段奇怪的劇情中變得下降。幾個女性角色跟主角的情愫,最終也沒什麼結果,再加入了一段妻子死亡的疑團,可是最後的錄像煽情也有點不痛不癢。有趣的`是,文中主角第一次入圍直木獎的小説《空椅子》,專家的評價也是批評最後加妻子死亡疑團不好。而孤獨的小説家是中文譯本起的,原名稱是《父與子》,正好就與文中主角最後拿到直木獎的作品名稱相同,並且其實兩本小説都是文中主角與其兒子喪妻後的生活的故事。而作者本人兩次入圍直木獎,最後憑一部輕小説拿獎。所以以上到底是作者有意為之,還是純粹巧合呢?

老實説,就這個小説的故事而言,其實我並沒有覺得有什麼出彩的地方,但是當中有不少語句卻很有共鳴,也令我哭了幾次。與其宣傳文案用堅持夢想夢想就會實現這種雞血,我覺得用文中一些冷靜而又現實的句子語錄可能更合適。因為我不覺得這是一個鼓吹夢想的故事。相反,我覺得這個故事是説的正正是夢想不能當飯吃。所以我覺得主角最後還是沒有拿獎會比較好(雖然就我個人的感情而言還是希望他能拿到的)。正因為看不見回報,卻因為純粹的愛好而執着無畏地堅持,我覺得這是比夢想更偉大的地方,也是這書前半段讓我哭的地方——雖然前面一直是説主角出道後十年沒有加印,覺得版税收入太少,然而字裏行間中,我能感受到主角對寫作,對小説的熱愛,這是他拮据生活還在努力堅持的根本原因。拿獎固然是非常高好的,然而即便沒有拿獎,他還是會堅持寫下去,直到自己寫不出為止。

誰説這樣的義無反顧不勵志呢?

當然,我還是很希望,每一個用愛產糧的作者,最終也能獲得應得的回報。

《家》讀後感15

第一次接觸《家》這本書是在國中一年級的時候,翻看第一頁時便感覺這是一個令人悲憤的結局,儘管如此,我還是想要繼續讀下去。帶着非黑即白的幼稚痛恨覺新的懦弱,可憐梅和鳴鳳的悲慘,羨慕覺民的穩重和覺慧的勇氣。若干年後重拾這本書,除了感歎當時封建社會的可悲,也讓我看到他們反抗命運卻被命運束縛的無奈。記得有這麼一句話:“風雪會長久管制這個世界,明媚的春天不會回來了。”他們期盼着春天的到來,可春天來了也如同灰暗的冬天,沒有任何的色彩。我想在《家》這個故事裏,無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覺新,還是想要掙脱命運束縛的覺民、覺慧,都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符號。

“雪已經停住了,風也漸漸地減輕了它的威勢。牆頭和屋頂上都積了很厚的雪,在灰暗的暮色裏閃閃地發亮。幾家燈燭輝煌的店鋪夾雜在黑漆大門的公館中間,點綴了這條寂寞的街道,在這寒冷的冬日的傍晚,多少散佈了一點温暖與光明。”不論是對兄弟三人還是路邊的行人,這樣的景象會讓人覺得房屋好像都有着生命的跡象,他們的“高家”似乎還是存在那麼一絲温暖的。對於兄弟三人而言,儘管從小接受的是家庭迂腐的教育,但善良的本性讓他們還是心懷一份温暖,一絲希望。對路人而言,在那黑暗寒冷的夜晚,至少還有這麼一處給了他們一點點光明,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行的步伐。

在那個封建禮教肆意橫行的年代,人們面對命運的安排,有人選擇逃避,有人選擇接受,有人即使被打得遍體鱗傷也要衝出家的牢籠,更多的人是哀歎命運的不公而又默默不爭。試想,若是他們生在一個全新的家庭,他們的戀情也不會那麼悲哀;若是他們擁有選擇的`權力,他們的故事也不會那麼令人悲憫;若是沒有家這個牢籠,他們也不會藏着兩面性的臉龐。如今看來,有些憐悲大哥覺新。在舊中國傳統禮教的束縛下,一出生的覺新就被命運的枷鎖套牢,覺民和覺慧也承載着這世間的無奈與苦楚。有時會想,經常陷入兩難境地的大哥,犧牲了自己原本嚮往自由的心。而他的弟弟們也是因為有了他的庇護,才可以毫無顧慮的追求想做之事。更重要的是覺民和覺慧都接受了新時期新思想的薰陶,有着比覺新更多的勇敢,更想衝出家的牢籠。大哥覺新最後決定讓覺慧遠離這個家,去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亦或許這本身也是大哥想要的幸福和自由。我想三兄弟的人生也在詮釋着家最本真的意義,彼此成就,彼此犧牲,這可能就是家所帶來的温暖。

如今再讀這本書,看到的不只是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盛世與衰敗,還有覺新懦弱背後的善良和自我付出,覺民覺慧爭取自由的無畏和勇敢。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家是心中最温暖的港灣。在他們看來,家也是最温暖的地方,正如書中結尾寫到:“覺慧懷念了他的家曾經給他的温暖”。他們三人趨光行走,在陽光與陰影中徘徊;他們嘲弄命運卻又雙雙起舞,凝視世間風塵起落;他們用自己流淌的骨血,灌溉着無望的愛情與人情。

曾經輝煌無比的大家庭也逐漸被人遺忘。雖然故事的結局是悲哀的,但覺慧嚮往的自由和光明卻鼓舞着每一個想要奮進的青年!之於當代青年而言,如果我們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只願後來的我們在拼搏的道路上記得回來這寧靜的港灣——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