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讀後感(精選15篇)

來源:文書谷 1.42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讀後感(精選15篇)

《家》讀後感1

《家》這部書是以中國封建禮教下的大家庭為背景,闡述了在那個時代的青年們如何被摧殘。

巴金是以自己的大家庭為背景完成這部小説的。在高家這個大家庭中,主要人物有高老爺子,他是整個家庭封建禮教的主人,也是整部小説悲劇的創造者。高覺新是高家的長孫,是一個擁有現代思想的進步青年,無奈卻因要繼承家庭,順承父輩的意思,而斷送了大好前程,成為封建主義的奴隸,並在進步思想與封建思想中間夾縫求生。高覺慧是高覺新的同胞弟弟,他同樣是愛國的進步青年,他厭惡自己的家庭,並且支持自己的二哥覺民逃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時他也干預追求自己的幸福,大膽的同丫頭鳴鳳談戀愛。或許這樣的事發生在現代是很正常的,但在那個時代的婚姻都是講究門當户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便可看出高覺慧的確是一個用於衝出封建禮教的進步青年。

當然,高覺慧是一個正面的例子,但在封建社會下,更多的是悲慘的例子。比如高覺新,他的婚事原本可以很順利,不想高覺新的繼母和梅的母親在牌桌上發生矛盾,於是梅的母親一氣之下就退了這門親事。而高老爺子居然用抓鬮的方式來決定覺新的婚事。而覺新的人生悲劇並沒有就此停止。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又遇到了他的初戀情人梅,覺新便在梅雨現任妻子瑞鈺之間非常矛盾,結果梅卻因為覺新而含恨而終,而瑞鈺卻因難產而死,他縱有萬般無奈的怒火卻不敢發泄,這一切都因為封建禮教與他自己的不反抗主義而造成的。

覺慧並不像他大哥那樣軟弱,他決定挑戰象徵封建主義的爺爺,支持並幫助二哥覺新逃婚,並在他的撮合下,他的二哥覺民終於反抗成功並能夠與表姐琴在一起。他自己加入新青年的社團,與社團成員一起出版《新青年》這本雜誌來指責所謂的政府軍隊對學生與百姓們的傷害。儘管他們到處受到政府的打擊與排擠,還幾次被警告必須要停止出版,但他們並沒有停止與惡勢力的`鬥爭。繼續想辦法出版《新青年》,但命運似乎也與覺慧開了一個玩笑,他的戀人鳴鳳要嫁給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為妾,而鳴鳳因為覺慧而不願嫁給別人為妾。無奈之下選擇投河自殺。覺慧因為鳴鳳的死,大受打擊,一氣之下決定離開這個令人窒息的封建家族。所幸的是在他的大哥和二哥的幫助之下,他離開這個家,走向一個新的天地,上海。

巴金以自己的形象創造這個人物覺慧,我非常喜歡他,有自己的思想,敢於創造機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才象我們現代人一樣,有蓬勃的生命力。

《家》讀後感2

巴金長篇小説《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馬觀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讀完了,在讀這部名著時,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即使現在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

文中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着大好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暫時友好對待,但他得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被迫與所愛的梅分離,娶了另一個少女,梅卻被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孃家,最後含恨而終。他也熱烈地愛着她的妻子——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他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佈,聽着她在為他生第二個孩子時的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房看她,知道妻因難產而殞逝卻不能見最後一面,卻只能忍受。他甚還做過封建禮制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

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説是《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了。

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堅定,她最初與婢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逼迫得投湖自盡,這成了覺慧心中一道永遠的痛!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討厭覺慧,因為他的自私,連鳴鳳向他訴説的機會都扼殺了,他還曾想過放棄鳴鳳,讓這樣一個十七歲的純潔少女嫁給六十多歲的老頭做姨太大,任人糟蹋,然而鳴鳳為他犧牲了,她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屍體,和一個蒼白的吻。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着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可愛,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家》讀後感3

《家》這部書是以中國封建禮教下的大家庭為背景,闡述了在那個時代的青年們如何被摧殘。

巴金是以自己的大家庭為背景完成這部小説的。在高家這個大家庭中,主要人物有高老爺子,他是整個家庭封建禮教的主人,也是整部小説悲劇的創造者。高覺新是高家的長孫,是一個擁有現代思想的進步青年,無奈卻因要繼承家庭,順承父輩的意思,而斷送了大好前程,成為封建主義的奴隸,並在進步思想與封建思想中間夾縫求生。高覺慧是高覺新的同胞弟弟,他同樣是愛國的進步青年,他厭惡自己的家庭,並且支持自己的二哥覺民逃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時他也干預追求自己的幸福,大膽的同丫頭鳴鳳談戀愛。或許這樣的事發生在現代是很正常的,但在那個時代的婚姻都是講究門當户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便可看出高覺慧的.確是一個用於衝出封建禮教的進步青年。

當然,高覺慧是一個正面的例子,但在封建社會下,更多的是悲慘的例子。比如高覺新,他的婚事原本可以很順利,不想高覺新的繼母和梅的母親在牌桌上發生矛盾,於是梅的母親一氣之下就退了這門親事。而高老爺子居然用抓鬮的方式來決定覺新的婚

事。而覺新的人生悲劇並沒有就此停止。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又遇到了他的初戀情人梅,覺新便在梅雨現任妻子瑞鈺之間非常矛盾,結果梅卻因為覺新而含恨而終,而瑞鈺卻因難產而死,他縱有萬般無奈的怒火卻不敢發泄,這一切都因為封建禮教與他自己的不反抗主義而造成的。

覺慧並不像他大哥那樣軟弱,他決定挑戰象徵封建主義的爺爺,支持並幫助二哥覺新逃婚,並在他的撮合下,他的二哥覺民終於反抗成功並能夠與表姐琴在一起。他自己加入新青年的社團,與社團成員一起出版《新青年》這本雜誌來指責所謂的政府軍隊對學生與百姓們的傷害。儘管他們到處受到政府的打擊與排擠,還幾次被警告必須要停止出版,但他們並沒有停止與惡勢力的鬥爭。繼續想辦法出版《新青年》,但 命運似乎也與覺慧開了一個玩笑,他的戀人鳴鳳要嫁給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為妾,而鳴鳳因為覺慧而不願嫁給別人為妾。無奈之下選擇投河自殺。覺慧因為鳴鳳的死,大受打擊,一氣之下決定離開這個令人窒息的封建家族。所幸的是在他的大哥和二哥的幫助之下,他離開這個家,走向一個新的天地,上海。

巴金以自己的形象創造這個人物覺慧,我非常喜歡他,有自己的思想,敢於創造機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才象我們現代人一樣,有蓬勃的生命力。

《家》讀後感4

讀完這本書,我有許多感悟,巴金《家》讀後感作文800字。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我十分喜愛它。相信大家都知道並且都讀過這本書,故事的內容就不需要介紹了。

看完這本書後,特別是瞭解了巴金的生平後,我真的覺得書中的覺慧與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殘酷的現實確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親死後四個月,二姐就患“女兒癆”死了。她性情温和,從小熟讀《烈女傳》,她學到了許多封建“婦道”,知道作為女人,要順從一切,忍受一切。那本書裏,有個寡婦因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個王妃,官裏起火,她甘願燒死,也不出來,因為怕失體面。二姐熟讀這本書後,顯得與她年齡不大相符的沉默與憂鬱。祖父生日的三天後,她的生命就結束了。

大哥的處境十分困難,巴金是非常瞭解的。大哥本來與一個從小在李家走動的巴金錶姐很好,但是這門親事後來沒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紙團的辦法,選中了另一個姓張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虛話,雖滿肚委曲,但也沒有反抗,也從不曾想到反抗。後來祖父死了,恰好這時大嫂懷孕,臨盆在即,這就成為叔嬸們打擊他們的可趁之機,他們一方面在祖父靈堂前提出分遺產,一方面又認為祖父去世不久,長房在服孝期間,在家生孩子,將與祖父在天之靈相沖,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個偏僻的鄉村去生產,説離開家裏越遠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與長輩因循、敷衍、妥協、服從慣了,並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讓大嫂留下來在家生產的建議。他最後還是拿着衣被陪着自己的`夫人上轎,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來。雖然,大嫂並不像《家》裏的瑞珏那樣難產而死,但當孩子彌月以後,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嬸們臉上所顯露勝利者虛偽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對這個大家庭的憎厭。

巴金是覺慧嗎?高家的悲劇源於李公館經歷的悲劇;鳴鳳、瑞珏、梅表姐這些悲劇人物的誕生,是巴金從李家悲劇生活的經歷中提煉出來的,這是因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劇。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經受了大量的心靈折磨以後,最後才演化成了小説《家》中覺慧的決心和眼淚。他比覺慧看到的更廣,也更深。

可以説巴金的《家》是他對自己的家族生活的記敍和諷刺。

這些便是我讀完這本書的感想。

《家》讀後感5

這部作品主要描寫的是在民國時期以高姓家族為代表的故事。在這個家族裏,高老太爺是一家之主,家裏的大小之事都要聽他的。在這個大家庭裏還有三位兄弟,分別是覺新、覺民、覺慧。他們三個兄弟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徵和特點,以及不同的生活經歷。雖然三兄弟都接受了新思潮的影響,但是面對新思想時,三個人卻表現出了不同的行為。覺新是家裏的長子,本來之前與自己的表妹相愛,但是迫於高老太爺的決定,最終還是與其他人結婚,本身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覺民與覺慧相對於覺新來説,則表現的具有一定的反抗性。覺民不滿家裏的決定,最終選擇逃婚。覺慧是在自己愛慕的'丫頭鳴鳳跳湖死後,終於明白了一切。當然在這部作品裏,也還有其他的角色。他們都是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表,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為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

在當時的社會,正是新舊思想的交替之際。不同的人們或者是説各個階層的人們面對新思潮的衝擊,展現出了不同的反應方式。高老太爺仍舊是封建思想的持有者和代表者,覺新雖然受自己弟弟的影響,接觸到了一定的新思想,但還是具有一定的軟弱性跟妥協性。面對現實跟家族的決定時,他仍然選擇了放棄抵抗。覺民和覺慧則一直選擇抗爭。大部分的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犧牲品。高姓家族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小小的代表。整部作品則反映的是在當時社會的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狀態。體現了革命在各個方面推進的艱難性。要革新人們的思想,還需要一定的階段。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高老太爺,他一直幻想着四世同堂,讓自己的家族不斷的興旺。但是隨着事態的發展他也逐步發現,一切都不是順自己的意,最終在自己臨死之際,終於明白自己的四世同堂之夢破滅了,家族也在走下坡路。時代潮流終將是向前進的。

巴金先生創作這部作品,也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大概。他親眼目睹了在當時的社會,各個人們的狀態和行為。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時代潮流也終將是永遠源源不斷的向前流去。人們的思想也必須革新,必須順應社會的發展,否則終將成為時代潮流向前湧進的犧牲品。

《家》讀後感6

恍若那是宇宙洪荒,我正與美人把酒言歡之際,兀地雨水敲響了美人膝,我聽見雨水灑進我的醇酒,我聽見美人被雨水吞沒。夜半洪荒。

午夜夢迴,剎那間那人對我説過的話通通擁入懷中。

東風幾度吹過少年的鬢角,他已束起了長髮打馬冶遊。路人頻頻側目,見過這般少年人皆憶起自己曾也是如廝風采的看花人。少年一路過五嶺,長鞭驚起梢上的黃鶯兒,一聲接一聲地轉來啼鳴。沒有人知道他要去哪裏,只是長門蝶舞多,眼看春又去,怎好負春光?

少年轉入一片紅牆金頂中,俯首於天子,與眾人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他日夜奔走於長筵鵷鷺集,仙管鳳凰調,阿諛奉承,摸滾打爬.。哪怕一曲昇平人盡樂,君王又進紫霞杯時,他已再也無法感受當年花前不醉不歸的快意。

又是一年春好處,別家有子初長成,漫山遍野打馬冶遊。他望着身邊的歌女,一望就是數十載而去。暮秋晚涼,他瞧着白雲紅葉空悠悠,歎白雲蒼狗。一遍遍地送別友人,而後揮手自茲去,聽蕭蕭班馬鳴,抖落一身輕塵,搖搖頭步入滿城風煙中。只是此時欲舒老眼無高處,安得元龍百尺樓。

罷罷,往事皆休矣。朱門雖富不如貧,不如攜取舊書歸舊隱。如此他便可以獨坐幽篁裏,命僕安排新暖閣。

他已白髮三千丈,我問他姓甚名甚。他轉頭輕笑,背影恍若還是年少,聲音卻已蒼老,恍恍惚惚,他已繞過芳菲時節,繞過山遠水長,繞過漢寢唐陵。原來他有一個亙古流傳的.名字,千家詩。

千家詩中是千家辭,千家辭中是千家意,千家意中是千家哭、千家笑、千家淚。與其車塵馬足高官厚祿,不如行扁舟賞春柳,笑看人生,一世風流。人生苦短,今朝有酒今朝醉,莫歎花前月下人,只是看遍紅塵時,恍若世間只剩了自己一人獨酌獨飲,獨飲獨醉。

我仰頭將酒一飲而盡,君知否,誰如我,漫天灑瓊酒。恍若屏風後轉出一人,還如當年唐宋時的着裝,一襲華服,唱着《千家詩》;唱着人生能見幾迴天,天暗天明不相見;唱着對酒當歌,不如喝乾再分別。美人於懷何不先享美人,醇酒在握何不先幹為快,人生在世何不快活一世。

雨歇,天放曉。我再回身看去時,美人不復,盛裝不復,千家不復,只是昨夜良宵,餘音尚繞。在能享樂的時候享樂,醒來回憶潺潺,豈不也是美妙?再一曲唱遍山河的樂歌,道是天暗又天明。

《家》讀後感7

這書還未出版便從出版社幾經輾轉到了手上,其實也並沒對內容抱太大的期望;只是看到這個書名,於我來説,是無論如何也想讀一讀的。可是沒想到,居然實實在在地被這個故事打動了。

故事講的其實就是我父母親一代的故事,並沒有任何勵志或者傳奇的成分在裏面,只是認真地如編年史般的講故事。文字細膩而温柔,讀着讀着,那些人都活起來:喬家老屋和我父親家的老屋重疊起來了,四美和我小姨重疊起來了,我的父親也是幼年喪母,少年時像二強,中年時又彷彿成了一成。瑣事把人心磨得不敢去想明天,卻為了跳出這個怪圈不得不去面對。一成的隱忍、沉默、抽離、自卑,我想,沒經歷過真正苦難的人是不會明白的,看着喬家的兄弟姐妹們一點點長大,在挫折裏成長、成家,好像真的跟着他們過了一輩子一樣。看着那些真實的家長裏短,人生裏的掙扎與不如意,很難不湧起同理之心。我喜歡這本書,因為作者很實在,生活就是生活,是吞噬一切無法抵抗的,不是瓊瑤小説也不是super hero。我們始終還是渺小的大部分,離了少年時拯救世界的夢,終是會還原成為生計奔波會生老病死的血肉之軀。

喬一成説:各人有各人的泥潭。喬一成的泥潭是責任,喬二強的泥潭是羈絆,喬三麗的泥潭是心結,喬四美的泥潭是執念,喬七七的泥潭是依賴。有的.人在自己的爛泥潭裏掙扎着,有的人放棄了掙扎直挺挺地撐着,但無論如何,都是自己的選擇,沒有人會來為你承擔後果。

生活會把所有人都培養成哲學家,也許作者並沒有那麼多的意思,但我卻從艱難的細節中看出了很多積極向上的東西。項南方説:生命再痛苦,再無望,總還是有一點光明的東西,值得我們為之掙扎,拼了命似的伸手抓住。

是的,最後的最後,不得不承認,我們還是偶爾能夠在陰溝裏看到光明的;看到窗户縫中透出的一絲光亮,告訴自己,總有個明朗朗的世界存在。所以在作者的故事裏,四美離了那個回頭浪子是必然;南方的回來也是必然;而一成的腎只能來自七七。這個內心柔軟的作者不過是想鼓勵我們:人生匆匆數十年,生老病死、愛別離、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不必用些無謂的念頭去折磨自己,也沒有什麼心結是無法解開的。

《家》讀後感8

前幾天,學校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讀書節”活動,有心願紙、圖書漂流活動等。學校給了我們四年級學生每人一本書,書名叫“黑熊舞蹈家”,並開始圖書漂流。

一拿到書,我就愛不釋手,這可是沈石溪的動物小説。封面上畫着一隻黑熊在閃亮的霓虹燈下跳着優美的舞蹈,脖子上繫着一條紅圍巾,它手舞足蹈,一臉燦爛的笑容。翻開書,就看到了目錄,裏面寫了許多故事,有母熊大白掌、蠢熊吉帕、黑熊的代購、黑熊舞蹈家·······

我喜歡看得是蠢熊吉帕。裏面講了一隻母熊叫“吉斯”,公熊叫“吉帕”,它們生下的孩子叫“吉雅”。吉帕一直想趕走吉斯和吉雅。一次,它們遇到了一隻大老虎,吉帕嚇的連連後退,這個時候,吉斯和吉雅來了,最後它們聯合一起把老虎給打敗了,可吉帕卻還是把吉斯和吉雅趕出了它們住的.這個島。我覺得吉帕實在太壞了,竟把吉斯和吉雅趕出了家門,看來熊當中有好熊也有壞熊,沒想到吉帕竟然這麼殘忍。

我還喜歡看得是“黑熊舞蹈家”。裏面講了一隻黑熊王叫“阿寶”,它跳得舞蹈優美極了。可它也有兩個壞毛病,一個是它受不得任何委屈,它要是發起脾氣來,無論誰怎麼呼喚,它都不理睬你;還有一個壞毛病是它不許任何人摸它的鼻子,更不許陌生人親近它。黑熊舞蹈隊中,除了阿寶,還有一隻三歲的黑熊叫“圓球”。雖然阿寶的舞蹈比圓球要好,但圓球的脾氣比阿寶要好多了。一次,元首夫人想和阿寶跳舞,可它們想到怕阿寶抓傷元首夫人,就讓圓球去了,並把它們的名字給調換了。後來,真阿寶被關進了禁閉室,它在禁閉室裏絕食。最後,在跳着心愛的舞蹈中結束了生命。讀完這個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不禁可憐起了那隻真阿寶,可能它死都不能瞑目,為什麼它沒做錯事情,人們就要把它關起來。雖然圓球和高貴的元首夫人跳過舞,但是阿寶卻和更多的鄉村姑娘跳過舞。人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也要為他人着想。我們人類一定要保護動物,不能傷害它們。

我總會在腦海裏浮現出阿寶用最後一絲力氣跳着優美的舞蹈,一想到那一刻的阿寶,我的淚水就再眼眶中打轉。

《家》讀後感9

好久沒有接觸本格了,上一部看的還是一直被我誤看成“泡飯夫妻”的泡阪妻夫的《十一張牌》,其中的佈局與伏線實在令人驚歎。而這次大山誠一郎帶來的則完全是另外一種體驗。沒有複雜的佈局,沒有驚人的詭計,取而代之的是紮實的密室設定和嚴謹的邏輯推理,並時不時加入逆轉,再配合上短篇爆發強勁一氣呵成的解謎過程,閲讀時的享受難以言表。

本書共收錄了五個短篇,並由一個不願透露真實姓名,容貌永不衰老,來無影去無蹤,每當密室發生就會出現的神祕人物“密室收集家”貫穿其間。

五個故事按照發生的年代順序,依次為《柳之園》、《少年與少女的密室》、《屍體為何墜落》、《別有隱情的密室》和《雪覆蓋在佳也子的屋頂》。

《柳之園》算是中規中矩的本格,由主人公目擊事件,從而引發時間軸的.推展以及地理位置的詳解。解謎突破口的設計頗為巧妙,此外,本作設定的年代是1937年,那時還尚無魯米諾反應,對讀者自行破解謎題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主人公鮎田千鶴還在後續的《別有隱情的密室》中再度出現。

《少年與少女的密室》是一部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怎麼想都不可能破解的密室,被一句話徹底點醒。密室其實本身並不存在,所有的詭計都在文中令人模稜兩可的敍述中展現。最後一句提點到來之時那猶如醍醐灌頂的感覺讓人渾身一震。逐一排除可能性的手法在本作中很好的被運用。同樣,案件發生在電視尚未普及的1953年也自然是謎題的關鍵設定之一。

《屍體為何墜落》不算是非常棒的作品,因為真相實在是太讓人意想不到了。有着太多的巧合和難以琢磨的突破口,令人很難產生解謎剎那豁然開朗的感覺。

《別有隱情的密室》,絕對的五星佳作。“密室收集家”關於製造密室理由的講解深入淺出。解謎突破口和逆轉發想的設計非常獨特,配以最後一氣呵成的邏輯推理,實乃近期所見最佳短篇。(極為推薦,故書評中不再透露更多)

《雪覆蓋在佳也子的屋頂》,由於珠玉在前,導致這篇的引人程度大為降低。老梗的使用尚且略有新意,加上多重解答的效果,配以穩紮穩打從細微的線索中尋找突破口,算是普普通通的作品。

總體看來,這是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本格作品。其間引入了一些新本格的思想和手法,以紮實的密室和精巧的突破口設計,輔以不同思維方向和角度的轉換,通過短小精悍的篇幅,帶給讀者最直接的有衝力的解謎體驗。

《家》讀後感10

讀《三字經·百家姓》感想

《三字經·百家姓》是很好的兒童啟蒙讀物,是古代蒙學系列著作代表。我對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在老師推薦下,利用暑假期間我認真閲讀了《三字經·百家姓》,讀完後得到很大收穫,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體會到傳統經典著作的不朽價值,激發起我對國家民族傳統文化學習傳承的熱情。

《三字經》用簡明的三言短文形式創作,音韻和諧,方便誦讀。其中的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是歷史社會人生的百科全書。相傳由南宋學者王應麟編著,由於內容豐富,方便兒童學習,在後代得到廣泛的推廣。《三字經》全文大約有千餘字,內容涵蓋面廣,概括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帝王興衰紛繁歷史,包括人文教育等各方面信息,讀完後我學習到很多文化知識,使我增長見識,擴展學習視野,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

古代兒童通過背誦三字經識字,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語言道出深刻的哲理,因為三言形式符合兒歌特點,所以我很快能背誦其中的章節。《三字經》重在傳道,結合大量歷史人物故事,如孟母三遷、黃香孝父、孫敬懸樑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具有很強的趣味性,使我理解為人處世等道理有了直觀的體驗。

中國人有尋根問祖的傳統,認為祖先苦難輝煌通過血脈流傳到後代。《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的蒙學教材,包括各種常見的姓氏,反映出中國千年的歷史變遷。《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錢塘書生編撰蒙學讀物,他把常見姓氏編成四言韻文,非常方便記憶。百家姓中有單姓四百四十四個,複姓六十個,我查閲資料瞭解到前面幾個姓氏排列很有講究,趙姓為宋朝國君,錢姓是五代十國吳越王姓,孫是國王正妃姓氏,李姓是南唐國王李氏。通過閲讀百家姓使我對中國的姓氏文化有了更多的.認識。

通過閲讀《三字經·百家姓》讓我從中得到很大啟發,《三字經》囊括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倫理道德等,感觸最大的是追尋理想途中的坎坷。書中説朋友相處應講信用,父子間要注重恩情,讀完《三字經》後讓我明白做人要謙遜,學會以誠相待。《百家姓》便於誦讀,其中形式來歷體現中國人對宗脈血親的強烈認同感。讀完經典著作後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璀璨,使我產生對中華民族強烈的自豪感。

《家》讀後感11

最近我讀了美國作家寫的金獎小説《橋下一家人》,書中的一家人深深打動了我,他們真誠,善良,無論多麼貧窮,媽媽一直堅持一家人必須在一起,在這簡單純樸的愛面前,我似乎看到了巴黎的一座大橋下幸福美滿的一家人。

阿曼德是巴黎街上一個善良樂觀的流浪漢,他滿足於無拘無束的流浪,沒有責任的'重壓,沒有貧窮的悲哀,可是有一天當他回到他的家—一個破橋洞時,他發現他的“家”被蘇西姐弟三人和一隻小狗佔領了,他很生氣,可是在和孩子的交往過程中,孩子們的天真可愛把善良的阿曼德收服了,他開始替忙於工作卻拿着低廉的工資的媽媽照顧他們,媽媽怕孩子們學會流浪而不肯自食其力,迫使阿曼德離開,可是阿曼德已經被孩子們打動了,為了孩子們有一個安定的生活,一個温暖的家,他決定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和媽媽一起照顧三個孩子,最終他們有了一個簡單幸福的家,是啊,“我們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必須在一起!”這是一句多麼簡單的話,卻包含了孩子們對媽媽的愛,媽媽對孩子的愛,無血緣的流浪漢善良的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不必為生活苦惱,不用為食物擔憂,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學習,有細心照顧教育我們的老師,回到家裏有爸爸媽媽精心地呵護,幸福温暖時刻包圍着我們,也許我們體會不到蘇西姐弟的感覺,可是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看到很多摯愛的故事,汶川大地震,億萬人民捐款捐物,為了祖國這個大家庭的和諧美滿奉獻愛心,非典期間千萬醫護人員堅守崗位治病救人,日本大地震,中國積極參與救援 …… 無論是我們的小家,還是祖國大家庭,地球大家庭,愛,隨處可見,愛,時刻體現!生活不能缺少愛,只要你善待你的身邊人,文明和諧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坦誠,幸福美滿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有責任心,生活就會更美好!家是一把美麗的傘,可以為我們遮風擋雨,能夠給你温暖幸福,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家”都是愛的天堂,幸福的樂園!

《橋下一家人》讓我對愛有了更深的理解,讓我知道家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我愛我家!

《家》讀後感12

提到家這個字,此刻的我們心中大多就應想到的是温暖、和睦而完美。或許平日裏或多或少的糾紛不可避免,但糾紛過後,依舊温暖而和睦。

然而回眸歷史,在那黑暗的封建社會,在舊禮教觀念的毒害下,家卻並非是這樣温暖和睦。

《家》所描述的就是一個受封建禮教所束縛的封建專制家庭,在這個家庭,高老太爺化身為封建制度,統治着這個腐朽的家。而他統治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治的主要手段----專制。在這樣的統治下,家人的自由受到了約束,權力收到了限制,家又怎能温暖、温馨?

在這樣的統治下,高老太爺

人們肆無忌憚的理由。任何傷天害理的事情只要打出“這是高老太爺的意思”的口頭禪,便可通行無阻。這深刻的反映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的黑暗腐朽,讓我深刻的`領會了封建制度的可怕。

有黑暗就有光明,即使是一點微弱的光明。書中描繪了覺新、覺民、覺慧這三個形象,在他們的身上,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先進的五四思想,然而因為地位和性格的不一樣,五四的先進思想在他們身上產生了不一樣的影響。

覺新受五四新思潮的洗禮,清醒的意識到了自我的杯具命運,明白是就家庭和舊禮教奪取了自我的青春和幸福,單但由於他本人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被灌輸了超多的封建思想,以致他養成了委曲求全、逆來順受的性格,因而五四新思潮的洗禮反而讓他更加痛苦。

透過覺新這個形象,我感悟到了行動要與思想共同進化,否則一旦兩者矛盾構成,所要遭受的,將是原先雙倍的痛苦。

相比覺新,覺覺慧則將自我受到的五四新思潮的洗禮更加付諸實踐,他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封建叛逆者的形象。熱情、叛逆、只求自由的五四精神在他身上彰顯的淋漓盡致。

而現如今,本來先進的五四精神卻被有些青年發揚的有些過火,他們對任何事物哪怕是不良事物都充滿着熱忱:叛逆也不是對待腐朽的事,而是對待家長和老師:過分槌球自由。他們的行為陷入誤區,發人深思。

《家》透過一系列完美的生命的毀滅,控訴了封建家庭的腐朽的黑暗,描述了先進的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反抗,為新時代的青年點亮了前行的明燈。

太陽普照大地,總有黑暗的角落:社會再禮貌,總有迂腐的潛伏。倘若處在陰暗迂腐的現實之中,那麼時代的新青年就就應繼承和發展那永不退色的五四精神,用他的光芒驅散現實的黑暗。

《家》讀後感13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國際大獎小説——《橋下一家人》。

這是美國作家娜塔莉·薩維奇·卡爾森寫的一篇親情文章。故事是這樣的:在法國巴黎生活着一個老流浪漢,他的名字叫阿曼德。他唯一的住所在塞納河的大橋底下,生活以乞討為生,艱難困苦。一天傍晚,當他乞討完,準備回他的住所時,發現自己的地盤居然被三個陌生的野孩子和一隻叫喬喬的小狗給佔了。他氣得火冒三丈,但又很吃驚,決心把它們統統趕走。但孩子們並沒有聽他的,反而更加温順起來,期間還稱他為“爺爺”。後來,在與和孩子們的接觸中,他漸漸改變了他對孩子們的`態度,並且還替在洗衣房工作的媽媽來照顧他們,孩子們居然把他當作自己親愛的爺爺了。阿曼德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覺與温暖,同樣,他也從心底裏知道,孩子們最渴望、最需要的,就是有一個真正的、有温暖的家。為了實現孩子們的願望,阿曼德下定決心,竭盡全力,振作起來,他將與孩子們的媽媽一起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建造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真正温暖的家。從此,他不在以乞討為生,以嶄新的精神面貌謀了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故事雖然很短,只有短短的九十六頁,但卻給了我很多感動。

讀了這篇文章,我首先敬佩的是那三個孩子,蘇西、保羅、伊夫琳,他們雖然都很小,可個個都很聰明、開朗、大膽,在阿曼德大鬧準備把他們趕走時,絲毫沒有畏懼,完全憑自己的智慧、信心、膽量來説服阿曼德,管他叫“爺爺”,這不僅僅是為他們自己撐腰,其實還拯救了阿曼德,讓他從一個對生活不樂觀,不務正業的流浪漢,慢慢開始接觸生活,體驗生活,創造生活並且找到了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讓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變成了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我也體會到蘇西、保羅、伊夫琳這三個天真無雅的孩子對生活的追求與渴望。這是最值得我敬佩的一點。

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有吃有喝有住,一樣也不缺,還有父母天天從早到晚的照顧我們,比照顧一顆名貴的寶石照顧的還到位,我們還這個不領情,那個也不領情,就當父母把我們生下來就欠我們似的。整天還遊手好閒,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再不好好學習,我們還對得起父母嗎?再想想以前,連個飯都吃不上,更別説住房子了。

讀了這篇文章,我受到了許多啟發:當你遇到一件大事時,不是你一定就做不好,而是你沒有勇氣去做,老是認為你這件事做不好,你不行,只要你有勇氣,你自信,哪怕用的時間再長,你必將會做到的。

《家》讀後感14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着屬於自己的家。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在那裏你可以毫不掩飾地表現自己,因為那時的你不需面對嚴厲的老闆、嚴肅的老師等等,那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

家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定義。自古以來,數百句經典詩句都是思家頌家的。貧窮時,家是一個窩,是尋找慰藉和温暖的地方;富裕時,家更是你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家不是財富堆砌起來的空間,它一定要包含着情,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但是巴金筆下的家,卻給了我不同的定義和感受。

我瞭解到了《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着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着重要的地位。閲讀後,我覺得高家就是個小社會。裏頭性格迥異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他們的所愛卻是命運極其的相似。温柔的梅表姐,有着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壓迫的丫環鳴鳳,這三個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學識各異可是面臨的痛苦還不是一樣,一樣不能自主婚姻,一樣被封建的舊勢力逼迫着,不反抗的就流着淚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無法反抗的只能自我瞭解;反抗了的呢,像琴一樣,我真希望她可以和覺民在一起,找到自己的幸福,可是看着巴老的那些描述,充滿無法逆轉的.壓抑情緒,我想,他們恐怕是不能相伴到白頭了。

其中有一段話:“在高家,在這個大公館裏,鳴鳳的死和婉兒的嫁很快地就被人忘記了,這兩件同時發生的事情並沒有給高家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大家只知道少了兩個婢女,主人們馬上又買了新的來代替,綺霞代替了鳴鳳,翠環代替了婉兒,在人的數目上來説,並沒有什麼變動。在很短的時期中鳴鳳的名字就沒有人提起了。只有在喜兒、倩兒、黃媽和別的幾個人的心中,這個名字還常常喚起一段痛苦的回憶。是吧,即使少了一個人,也不會讓世界因此改變,更何況少的是兩個微不足道的丫頭。”

“家”在書中僅是一條線索,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鬥爭才是靈魂的所在。在當時的封建時代裏,追求民主自由就猶如沙漠裏的徒行者尋找綠洲。通過對這本書的閲讀和研究,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學知識,而且讓我認識到社會的進步,民主的發展。看了《家》以後,我們是否應該為享受到民主自由帶來的幸福而感到快樂呢?

《家》讀後感15

這兩天都在看巴金的《家》,沒事翻來看看,也摘抄了不少。説來慚愧,要不是今天要寫讀後感,可能這本書還得再陪我幾天。為了這篇讀後感,我可是煞費苦心,早上老早起來了,剛睜開第一隻眼就開始看了,還有半本呢,今天必須完成。

言歸正傳,《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我看的第一部巴金的書。總的來講,本書還是挺具有特色的。

《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然而,他們所走的人生道路有所不同。

小説中的人物有許多,其中有的及其專橫,高老太爺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高老太爺是巴金筆下個性鮮明,內涵豐富複雜而又富於立體感的封建家庭統治者形象。他可以隨意給人定罪,胡作非為。他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和封建道德的化身,是典型的封建勢力的捍衞者。

小説自來就由矛盾構成,和高老太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具有時代特徵的青年。覺慧是作者竭力塑造的形象。巴金在他的序中這樣寫到:“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同時,他敢於反抗,並且最終衝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着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巴金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一個動盪的社會。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有些人選擇了固守,然而大部分人,選擇了順着時代潮流的方向。封建社會是黑暗的,所以書中閃耀着的青春的色彩,自然成了一個亮點。

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為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迸發出應有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