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與地壇》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3.32K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散文吧?散文對作者主觀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體中僅次於詩歌的。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完成一篇優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散文《我與地壇》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散文《我與地壇》讀後感

散文《我與地壇》讀後感1

我與地壇這本書講述了作者史鐵生回憶在地壇裏發生的許多有趣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地壇的濃濃的情感,以及作者對夢想的期待。可是我們可能萬萬不會想到,這本書的作者史鐵生竟是一位雙一腿癱瘓的殘疾人。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對這本書就更加深入的去看了。

這本書主要寫了史鐵生在同年發生的人和事,作者的感觸,以及作者的母親對他的愛和他的夢想。這一本書一共有12個章節,都非常的精彩。其中,“記憶與印象”最為精彩。這個章節記敍了作者兒時和夥伴們一起玩耍的趣兒事。深刻地表達了作者思念兒時的快樂情景的感一情一色彩。

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知道了這位作者是一位殘疾人。而且他是在飽受着尿毒一症,需要透析來維持生命的情況下完成了一部部小説的呀!他曾經説過:“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這是一位多麼樂觀的人啊!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健全的我們,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選擇放棄。這難道不是在糟蹋自己的生命嗎?多少殘疾人,靠着他們頑強的意志,創造出了一個個的奇蹟啊!我們真應該反省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

是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想史鐵生這種身殘志堅的人。比如,張海迪阿姨,她5歲的時候因為換了幾歲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可是她卻憑着頑強的意志,自學完成了國小,中學和大學的學習,並學習了鍼灸,在當地行醫。他們創造出了多少奇蹟啊!每當想到這裏,我都很慚愧:我這個健全的人,怎麼會還不如這些殘疾人呢? 看了這本書,會是你有很多感觸。因為它時時提醒着我們:不要放棄生活,要活出自己精彩的世界!

散文《我與地壇》讀後感2

初讀《我與地壇》這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藴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於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篇文章時,我發現,這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後,所積澱下來的洪流蕩漾。

有些事情發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着殘垣斷壁、破瓦殘轉時,有一個人,正在沿着他的車轍苦苦地尋覓的,有一個人,正在希求着蒼天使她能夠分擔兒子的痛楚。但是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不懂得生活的意義的,還不懂得一位母親加倍於兒子的痛。於是,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忍受,默默地藏在心裏——這個人,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最後,關於“母親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就我個人認為,這條路是一條通往幸福與快樂的路。不論做什麼,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着,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謂“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持着,無私地奉獻着,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散文《我與地壇》讀後感3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極具哲思的散文集,一讀之下,給我帶來了深刻的人生反思,從史鐵生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個殘疾人勵志後改變自己命運的歷程,其中也有對親情的思念和給我們帶來的啟發,那就是我們對親情的可貴往往並不是理解的很透徹,因為我們沒有經過一些人生中的磨難。

在史鐵生二十一歲那一年,他的雙腿因為病魔而成為了殘疾,這給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讓他無法接受這個突如其來的現實。之後的史鐵生變得焦慮和頹廢,因為他找不到工作,生活無法自理,而母親始終在莫莫的照顧着他,鼓勵着他,但由於這種殘酷的現實讓他變得心志消沉,也無法理解母親的發自內心的關愛。在母親的長期陪伴和鼓勵下,他長期呆在地壇,逐漸的,他從地壇的風雨四百年曆史中看到了頑強,也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於是開始勵志,決定在文學領域做出點兒成績來,經過了許多年的勤奮努力,他功成名就,成為了一位知名的文學家,可他的母親已經不在人世,正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在就是這種情景,母親沒有能夠看到兒子成功的.一天,史鐵生表示遺憾。

讀了《我與地壇》這本書,從史鐵生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人勵志的經歷,他雖然殘疾,但身殘志不殘,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個文化名人,這種勵志典範值得我們學習,因為我們都是身體健全和健康的人。

史鐵生對母親的回憶和後悔,讓我們看到了親情的可貴,希望人間不要在出現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窘境,為健在的父母盡一份孝心。

散文《我與地壇》讀後感4

説是這個人遇見了地壇,倒不如説是地壇找到了他。

地壇的過去裏常常能見着輪椅男子的身影,總像是一具尋覓靈魂的軀體。自從他在那個下午無意中走入了這個古老的園子,而後許多年裏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他,史鐵生,正如他筆下的一句話: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與地壇,從此解下了不解之緣。

彷彿地壇古園就是為了等他到來,而歷盡滄桑等待了四百多年,這其中不免有些宿命的味道。而對於作者,一個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卻忽地失去了雙腿的人,能在這座寂靜的古園找回生命的起點,思索生命的價值,這本身就是命運的道場。

這個人,記下了地壇的靜美。它的檐頭、門壁、高牆、祭壇,它的雕欄、琉璃古殿,它的四季多姿。在他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正處於極度消沉的狀態之下,他仍是用欣賞、發現美的眼睛與這所園子相處,一種境界,為人為地壇,皆自靜美。

這個人,還仔細地長期的記下地壇的其他遊客。地壇彷彿有種讓人沉下心來的.魔力,無論地壇來往的人,是展開歌喉,還是撒開腿跑步,亦或是攜伴散遊,都互不干擾卻異常和諧。猶是一塊大家心照不宣的淨土。他,則用審美的眼光,同時望着地壇的人們。

這個人,也記下了那段時光母親給予的關懷與啟發。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他向我們傳遞感恩、傳遞親切、傳遞堅強,沒有華麗的詞藻,卻深深打動着我們。

他記下的篇目,記下的時光,記下的人和事,透露的情感,所引起的思索,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在職業是生命,業餘在寫作的艱境中拒絕死亡而選擇了生命所得到的寶貴財富。

所以説,這個人不在地壇,地壇在他。

散文《我與地壇》讀後感5

今天早早地寫完作業,想着該讀一本書了,隨便從書架上拿出一本,便是這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好了,就讀他了。

翻了幾頁,好像有點讀不下去,可能是因為作家的經歷和我的生活格格不入,我實在沒法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可能是因為文章的厚重感讓我感覺太過壓抑。但是為了完成“任務”,我還是耐下心來,再次從頭開始,一字一句慢慢的讀了起來。

作者自從雙腿殘疾之後,就經常地體壇公園去思考人生,糾結於生還是死,最終領悟了活着的意義,決定用寫作去詮釋生命。

成為知名作家之後,作者感慨卻是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情。作者説:“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句話讓我反覆咀嚼,想到了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焦慮的神情;我腿摔破的時候,媽媽痛苦的淚水;這句話真是總結得太好了,母愛真是偉大。

我對文章中作者觀察生活的能力,很是佩服。你看這段“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蜕,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真是惟妙惟肖,生動精闢。

合上書本,感觸良多,幸運的我們四肢健全,頭腦靈活,但是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難免會遇到挫折,遇到逆境,遇到低潮;那讓我們要學會感恩,要學會堅強,要學會正視,為了國家,也為了母親,要努力奮鬥,成就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