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的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68K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恨歌》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長恨歌》的讀後感

《長恨歌》的讀後感1

我似乎總是在寫一些總結性的東西,例如:電影觀後感、書籍讀後感、事件評論等等。難道我是一個喜歡説三道四的人?呵呵,笑談耳。

長恨歌,這本書讀了將近一個月,但是從朋友處借來已有半年之久。遲遲沒有讀起來,是因為這小説開頭過於怪異,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講上海的瑣碎,沒有丁點兒故事情節,直到有時間耐着性子讀下去才發覺它的與眾不同、別具一格。

整個小説開始的幾個小章節裏,作者用盡繡花針般的筆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瑣碎來了個淋漓盡致的展示。這展示還不是一般的展示,是用了電子顯微鏡來看的展示。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個女人,作者以這女人身上的一個毛孔為基本出發點,向讀者做一種讓人感覺深入骨髓後再無法深入的介紹。王安憶只是白描,光這白描就已經讓人覺得勢不可擋,喘不過氣。

漸漸的故事才在舊上海農堂裏的諸多瑣碎中蔓延開來。

長覺得是個悲劇,電影版的沒看過,不知道是不是悲劇的調調。上海的農堂裏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的愛情,悽迷哀怨的味道揮之不散。花樣年華就是例證。

長寫的是愛情還是一個女人?似乎兩者本是不可分離的,寫愛情離不開女人,寫女人不寫愛情也塑造不起來一個完整的女人。王琦瑤的悲劇是由於過於依賴的愛情造成的。雖然她看起來總是特別的獨立,可這獨立總是伴隨着一個又一個可依靠的愛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誕生的。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伴隨一波又一波人的離開,自己的生活內容一茬接一茬的改變。

王琦瑤憑藉選美一舉成名,而往後的生命軌跡也就由此確定,可以説,選美是個轉折點,沒有這個轉折點,以後的事情都不會發生。這是一連串因果反應鏈的第一節,也是決定性的一節。這樣的轉折點,在每一個人的一生當中都存在。也許某一個選擇就決定了將來要走怎樣的路,遇到怎樣的.人,發生怎樣的事。其實,之後的遇見都事偶然,無論對方是誰,彼此發生怎樣的糾纏都只是在轉折點之後,走上另一條路如何寫讀後感之後必然發生的事情當中的一個偶然。彼此都是偶然,他是你的偶然,你也是她的偶然。偶然碰在一起,都與之前某一個決定性的選擇有關。

雖然王安憶不是要講偶然,但這偶然也是生活中的道理。

當王琦瑤明白很多生活的道理之時已是春光不再之時。然而有些非比尋常經歷的人都具有一些常人不及的智慧,她就是憑這智慧在已經不再青春的年紀裏青春了一兩把。只是後來的青春似乎更深沉、更沉重。

紅顏薄命,雖然王琦瑤死時已經紅顏不再,説薄命也有牽強,但只因她死的太突然,太覺有普遍性所以還是要用了這個詞來形容。

有誰知道當時有多少個王琦瑤,又有多少個人如王琦瑤一樣死去呢。

王琦瑤就是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開始的時候,人們為那旖旎的漣漪歡呼吶喊,待到風平波息時,所有人轉身離去,她則石落水底。

王安回憶講的是故事,能從故事裏看到什麼,只有看了才知道。

寫,粗略看起來

《長恨歌》的讀後感2

——“君黃舞,玉環飛燕皆塵土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一代明主李隆基對已逝愛妃的思念,如深秋濃霧久久揮散不去。孰不知“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也許天生麗質的楊家女——玉環自己也不曾想到會“一朝選在君王側”。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在勾心鬥角,明爭暗奪的深宮後院,她豔壓羣芳,“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是其美貌的寫照。

古來君王,幾不好色?對這位絕世佳人,李隆基自然寵愛有加。“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寒賜浴華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不僅如此,古往今來,多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象,楊玉環的得寵使楊家人直搖扶上,一路高升。白居易形容之“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户。”這般厚待無疑讓很多人既羨慕又眼紅,“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反生女”,由此可見,楊玉環在後宮所承思澤之程度。

但世事難測,命運的航帆不會總是長風破浪。“九重城闕煙塵土,千乘萬騎西南行”,在亂世之中,紅顏成為戰爭的犧牲品。“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面對國家危難,為了振奮軍心歷史上演了一幕“君王掩面救不得,因看血淚相和流”的悲劇。絕世佳人香消玉殞,落得“花鈿委地無人收”的悲慘境地,而最後得到了不是世人的同情與憐憫,卻是“紅顏渦水”的千古罵名。

今讀玉環,不禁生出“自古紅顏多薄命”的感慨。歷史上成為犧牲品的女人又何止玉環一人啊?陳圓圓,李師師不都是嗎?在歌舞昇平的年代,她們是君王的愛妃,一旦國家陷入危難,她們便成了戰爭的“禍端”,君王棄之如敝帚,百姓視之如災星。天堂與地獄的巨大落差摧殘不了她們美麗的容顏,卻在她們的心靈留下一聲深深的疤——難以翕合。

這對她們來説似乎太不公平,不是嗎?她們只是一羣柔弱的女人,沒有武則天的野心,沒有胡承華的惡毒,沒有賈南風的霸道……她們是想有人寵,有人愛,因為她們是女人。也許一切都沒有錯,錯只錯在寵愛她們的人是君王而不是平民。但那能怪她們嗎?她們原本只是花園中的玫瑰,春天的時候,自然地盡情開放,無比嬌豔。如果此時一個貴人路過於此。驚豔於玫瑰的`美麗,最終經不住誘惑伸手去摘。不小心被刺了一下,難道那是玫瑰的錯嗎?它就應該為此而受到踐踏嗎?不,不能!我們不能將貴人的受傷歸罪於玫瑰,就像我們不能將一個朝代的衰亡歸罪於一個女人一樣。因為有緣花開而無緣花謝的玫瑰才是整場“邂逅”中最大的受害者。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美人雖逝,但我想馬嵬坡的上空,定有一縷香魂縈繞,訴説着無盡哀傷。“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恨綿綿無絕期”,對玉環來説,無絕期的是一腔幽怨。

《長恨歌》的讀後感3

20xx—4—17好久沒有認認真真的看過書了,大腦一直處於枯涸狀態。

春節期間,百無聊賴之下就隨手拿了一本書來看,是王安憶的《長恨歌》,書皮兒上寫着“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翻開書往深處走去。剛看了一兩節,第一節是“弄堂”,第二節是“流言”,第三節是“閨閣”。正看到第三節處,不知道是作者寫的好,還是我天生的有些衝動和大腦多日未用的緣故,腦瓜子就開始胡思亂想、天馬行空。腦子裏全是上海弄堂的影子,就有些禁不住的想要去看上一看。想去看看那些晨曦的光,薄薄的霧,那些天窗,那些工筆畫般的牆壁,還有那些綠苔,還有……想去聞聞那弄堂裏的堆積出流言的東西,有混濁的空氣,有薰衣草的氣味,有脂粉香,有油煙味,還有那所有漂浮在流言上的東西。

其實,真要想去看那些綠苔,那些薄霧,往往都是看不到的。那些工畫般的剝落的牆已逐步被豪華的大廈所取代。思想像脱了韁的`野馬,一旦擺脱框框格格的束縛,就肆意奔馳。奔回到了國小課堂,是一堂語文課。那節課好象講的是茅盾(真巧,又是茅盾)的《白楊禮讚》。老師在講台上反覆的講,廣大勞動人民是如何的如白楊樹般堅強、不屈不撓,等等。現在想起來,自己倒是想去那無邊的戈壁,去親手撫摸一下那些白楊,去體會一下獨身一人在曠野中、在陽光下爆曬的切膚之痛。

人與陽光,與空氣,與大地需要親密的接觸。人,本在那其中。書中的綠苔和油煙,不由得又讓我想起遠方的家來。我家的屋子是幾間瓦房,屋前有一塊不大不小的壩子。那壩子又由幾塊拼湊而成,有兩塊石頭是鋪就的,還有一塊是水泥的。我家那地方要不久旱,要不就久雨。那塊水泥壩子在雨水年復一年的沖滌下,就有一些靠牆邊的地方起了薄薄的苔。一到下雨天那塊地就特別滑,過往的人都繞遠了走。有些着急的或嫌麻煩的仍從那兒走,總有人不小心滑倒。大人摔倒了起來罵聲娘就走了,要稍小些的孩子可就有意思了。他們摔倒了不起來,就在原地坐着哭,哭得嘹嘹亮亮的,不帶一絲虛假。待哭夠勁了,自己起來把眼淚一抹又樂呵呵的玩去了。

到了傍晚,家家户户的房頂上都冒着煙,有青的,有白的。從煙囱出來的煙柱一般都是保持不了多久的,慢慢的,就散了開去。小的時候,常常望着那煙出神,想着要是自己化身為煙多好,那樣就可以飄得好高好遠,自由自在的。整個村莊都瀰漫着這些煙,它們飄呀飄的,有一些煙就飄到了城市,讓外出的遊子時不時的都能聞到家鄉的味道。我想,像這樣能引起如我般的讀者的回憶的文章會越來越少,因為像這樣寫弄堂的東西會越來越少。很多東西是在我們經歷過後沉澱在我們腦中的,不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經歷,沉思,然後昇華。

王安憶有幸,他經歷了上海的弄堂和上海,然後寫了這本《長恨歌》。茅盾有幸,他經歷了那些戈壁和白楊,然後有了我的神往。我們一路走來,並繼續走下去。有了這些經歷,我們是幸福的、無悔的。經歷是一段歲月,一段人生,一筆財富。

《長恨歌》的讀後感4

花了四天讀完了王安憶的《長恨歌》,除去上課時間,幾乎書不離手。主人公王琦瑤的一生引着我看盡老上海的風情與豔麗,也讓我看盡一個女人風雨飄搖的一生,就像書中寫的一樣:“上面寫滿的是時間的字樣,日積月累的光陰的殘骸,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這是長痛不息的王琦瑤。”我的母親、我的外婆、我的奶奶,她們都是一個個王琦瑤,還有我,也是另一個王琦瑤。

生活在上海這座繁華都市的女人們,受着金錢的薰陶,她們的愛情觀,就是“在心子裏做人,見不得人的,卻是實惠”。既然“面子”與“心子”不可兼得,倒不如瀟灑一點捨棄一邊。但王琦瑤沒有真正學會捨棄與選擇,不管是程先生也好、李主任也好,她一生中選擇的六個男人終究造成了她悲劇的一生。

我之所以認為我的母親、我的外婆,以及千千萬萬的.女性都是王琦瑤們正是因為如此:她們有自己的事業,她們無疑是成熟而又智慧的但

生存的環境使得她們在愛情婚姻觀上極度務實和功利,甚至還帶有小市民的那種希望向上爬的心理習氣。

作為女性,我們總是奮力地尋找着男人的堅強和保護,到頭來卻發現自己選擇的男人總是無法承擔這樣的責任,總是他們先被打倒、被擊敗。

李主任倉促間把命都搭上了,康明遜無奈中逃之夭夭,程先生連自己的命運都承擔不起,最後只剩下王琦瑤在風雨飄搖的孤苦境地中繼續這漫長的生命之旅。從表象上看,經歷了風雨之後的王琦瑤總是以一種韌勁在與這個空洞乏味的世界做着抗衡。她努力着不再依憑男性尋找到獨立的生存空間,拋棄世俗的一切來接納曾經被她用物質交換出去的愛情。可實質上她的抗爭總是帶着些婦人性,是躲在狹小的空間裏的小掙扎、小把戲,既沒有和男權社會抗爭的實力,也沒有走出“大世界”尋找出路的信心。女人真正的悲劇便是如此。

王安憶説過《長恨歌》是一部非常寫實的東西,在那裏面她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但事實上這個女人只不過是城市的代言人,她要寫的其實是一個城市的故事,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氣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所以王安憶賦予了小説以雙重的悲劇意藴,它既是一個女人的悲劇,同時又是這個城市的悲劇。在這裏,女人是城市的代言人,城市則是女人的寫照,她們彼此説明,互為參考,兩相映襯。

王琦瑤的上海,説到底還是男權主宰的社會,在男權中心的社會裏,女性註定是處於從屬和受傷害的地位,她生命中的幾個階段都無不如此。而現代社會雖然天天喊着男女平等的口號,但男性的社會地位高於女性仍舊是不爭的事實,事業上、婚姻上都是如此。與其説這是女性的悲哀,不如説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對於《長恨歌》一書,我有説不完的話、吐不盡的意,但受了文筆與閲歷的限制,總覺得自己所感沒有在點子上,所寫的文字也沒能完全表達自己真實所想,有偏差、有不盡人意。我寫的,只是二十歲的王琦瑤,那個對未來還有幻想的王琦瑤,但在我心中,這便足夠了。

《長恨歌》的讀後感5

這段時間閒來無事,有想着自己要進步,對自己家裏的書沒有興趣,自己也沒有什麼書可讀。於是,就向同事找了借了幾本,真是書非借不能讀的緣故,書還沒有讀完就想着寫一點讀書的感受。

《長恨歌》是小説家王安憶先生寫的。我以前似乎聽説這個人的名字,但是一點都不知道這個人是做什麼呢?認識還是從去年開始,確切的説應該説是知道。去年,也是在無聊的時候,就在淘寶網上搜索有什麼熱銷的書可看。發現王安憶還挺熱的,查了寫的《王安憶小説講演稿》非常暢銷,就買了一本回來拜讀。每次閲讀,都是中午休息的時候,由於是夏天午休時間比較長,我這樣的人又睡不着的`,就只好在休息室看書,斷斷續續的也看完了,只是沒有多少想法,也懶的去動手去記憶點什麼,以至於現在的印象還是限於書名和書裏大概是講些什麼的了。

《長恨歌》我也是斷斷續續中閲讀的,一個多星期了還沒看完。開始,我對書中講些什麼並不清楚,書上也沒有內容簡介,開始就是目錄,第一部,第二部的,每部裏面都是若干個詞,象弄堂,流言,三小姐等之類的,中間用個圓點分開,以示區別,沒有表注頁碼。在開始也盡是描寫上海弄堂的情形和王琦瑤是千萬個上海普通女孩中的一個,以至於我開始看的時候不知道長篇小説,還以為是散文集呢?看到中間的時候突然看到出現了章,也還以為書里弄錯了,翻翻目錄並沒有幾章這樣的説法,只有幾第幾部,當然後來就沒有深究,沒心沒肺的讀了下去。

開始的情節也不怎麼感人和扣人心絃,我也只是平淡的閲讀着。描述的老上海的情形,只覺得句子很短,讀起來不費力氣,但是也算不上十分的流暢。給人的感覺是文字特別的細膩,描述的事物有特別的貼切和真實,彷彿事物就在眼前,文字也都是些稀鬆平常的文字,感覺經過作者的組合就變的有意義起來,給人一舒服的感覺。

書中講的是上海一個女孩子王琦瑤的故事,大概是從他讀國中這樣的學校開始講起,他是一個快樂、有點追求、有一點不與眾不同的女孩。他有個好朋友叫做吳佩真,兩個人因為某中關係而非常的要好,用書中的話將就是兩個人都在對方里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以至可以維護他們的關係十分的平衡。有點象兩隻刺蝟保持適當距離取暖一樣的道理。就這樣,她們兩個快樂的生活着、交往着。吳佩珍有個表哥在當時的電影製片廠工作,説是個工作,其實就是一個打掃垃圾的。但是,由於每次去吳佩珍都穿一件制服似衣服,有能吹上幾句,把工作説的如何的有趣和能見到明星等等,總是能吸引少女的心思,贏得她們的好感。在若干次的邀請下,吳佩珍去了一次攝影基地,但是並沒有什麼好感。但是,也算是個不小的收穫吧。

《長恨歌》的讀後感6

一、開場:誤入凡間一精靈

碧波盪漾的淥水,環抱着飛檐斗拱,文彩輝煌的沉香亭,沉醉的太白大筆一揮,梨園女伶的歌聲便穿雲裂石,美豔的宮娥翩翩起舞,吳帶當風。這是獨屬大唐的盛世之音,天寶時代的繁華魅影。

鏡頭微轉,水汽氤氲中,“出浴太真冰作影”,誤入凡間一精靈。那匆匆的一瞥,便盲了他今生的每一眼。

二、發展:無法承受的愛情之重

過去的他,也許真的是孤獨吧!縱然貴居萬人之上,坐擁佳麗三千,可愈聽得塵世喧囂,愈覺那些温暖與己無關,沾染着別人的熱鬧,只更襯得自己形單影隻。直到她——那個精靈一樣的女子,她讓他覺得,自己的?不再滄桑漂泊。於是,他忘記一切、不顧一切地愛她。愛是有理由辜負全世界的——只是,多麼可笑,唯獨擁有一切的他,沒有這樣的資格!可他還是順遂了自己的心,讓愛情的光環無比燦爛,燦爛到光環之外那些攀龍附鳳的猢猻們已悄然地貪婪地爬向了名利場的.頂端。葬禮的號角夾雜在夜夜笙歌中,是否有人聽到?

也許多年後他會明瞭:當年愚笨如他們,從不懂得將幸福吝嗇些支配,憑着任性肆意揮霍,直到兩手空空,物是人非。

三、高潮:一場盛大的逃離

所有的浪漫終於在叛軍的鐵蹄聲中被無情地撕碎,他們終於為這一場華麗而奢靡的愛情付出了代價。由遠及近的漁陽鼙鼓,輕易地踐踏着一個王朝的光榮與驕傲。從此,霓裳如何映羽衣,南國荔枝無佳人。紅顏,何其自然地成了“禍水”!面對不發的六軍,面對他的愁容,她輕扯嘴角,要多冷血才會忍心讓早已青絲變白髮的他更添愁霜呢?纖纖素手執起那束殘忍的白綾,也許,在身體凋零前,?就已一寸一寸被凌遲。

那一次是七夕吧,他説,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縱是那天,他也沒有如此不安過。

四、沒有結局的結局

後來的後來,他不記得了。似乎,那日後,全世界都已劇終。

哪裏有什麼海外仙山呢,不過是他心甘情願地蜷縮在回憶裏編造的一個又一個傳説罷了,他不依不饒地緊緊抓住那些只會讓他難過的往事,一遍又一遍地敷衍自己罷了。

他説,她是值得他用一生去觀望的煙花。他説,餘生,用來忘記她。

他一定不會知道,千年後會有一首歌告訴他,煙花易冷,會有一首歌告訴他,雨紛紛時,舊故里,只有草木深。

他只知道,沒有她,愛不像愛!

後記

我不想把《長恨歌》絲絲入扣地分析成一首政治諷喻詩。在我看來,《長恨歌》更像是一部愛情史詩電影,詩人便是那技藝不凡的導演,在他的執導下,只有愛,是永遠不會被遺忘的。

《長恨歌》的讀後感7

這首先要説上海灘,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會第一個想起張愛玲。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女作家堪與張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張的,從張的文字中總會讀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給我一種隱晦、枯燥、煩悶之感。<長恨歌>裏我讀到了張愛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發生在深深的弄堂裏,發生在影子裏,見不得人的。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燈紅酒綠與紙迷金醉裏,活在飄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瑤就是在這個世界出場的,學生時代有兩個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正因男生,正因事故。吳佩珍離開的莫名其妙,蔣麗莉卻又走的太狠。當王琦瑤被程先生推上雜誌封面,就註定了王的杯具、自己的杯具。競選上海小姐,滿足了她的虛榮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從此開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後,程先生是再明白但是了。遇見李主任是必然的,社會使然。王選取李主任既是主動也是被動的`,李主任畢竟有那麼多另女生心動的東西,而王更是要強要虛榮的,更重要的是她內心深處的寂寞與空乏。但我們不能不承認,他們之間是有愛的,那窗口的無數個等待,那遠處一次次的鳴笛聲,那一個人的愛絲麗公寓,蒼老了王琦瑤的青春,冷卻了王琦瑤的愛。李主任終歸是死了,空了王琦瑤,彷彿整個上海只剩王一個,從此連等待都沒有了。這也本是李主任要給的結局,他給不了她足夠的幸福,他有政務,他有家,他們永遠都不可能有果。—

離開了上海,鄔橋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時的王琦瑤就應是安靜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畫,還有個可愛的阿二。如果王就將此生付在此間,也許沒有長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後她不屬於鄔橋,她已經是上海的一部分了,遲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頭,我能想象到王琦瑤蒼桑與無助的樣貌。到那裏我已經讀不下去了,我不知道這個女生還會有怎樣的不幸。最後她還是跟康明遜睡在一張牀上,她甚至沒對他報多少幻想了,誰會娶自己這樣一個女生呢?唯有長恨,唯有長恨。懷孕了,這個該死的逃開了,嫁禍給可憐的薩莎,那些個黑暗的日夜,那些個空房裏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過説對自己好的男生都哪裏去了!也許,男生的本質就是負心。在某一個時刻,王琦瑤心裏是有恨的,但無論怎樣,無奈有之,歎息最多。時過境遷,唯有歎息一點。

之後,程先生,這個最痴心人的出現,帶給了她多少鮮活的成份呢。長恨,唯有長恨,還是長恨。許多年有意無意的錯過,誤會了痴心人兒許多許多,看看落滿塵埃的相機,剝落陳舊的牆壁,以前的王琦瑤、過去的程先生都已經不在,不再回來。這算不算一對苦命人?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長恨啊,唯有長恨!—

時隔多日,重續此篇,讓人厭惡,也正應了<長恨歌>的後半部分。專業評論家説王琦瑤死的唐突,我個人覺得程先生之死亦是如此。薇薇的描述過多,阿二的結局也少了交代。貫穿故事始終的唯有王琦瑤,唯有老上海。

《長恨歌》的讀後感8

王安憶的《長恨歌》30萬字,我看完用了兩天。雖然是比較少有的能稱為文學作品的東西,但可讀性並不算強。文字華麗、擁擠而嘮叨,不順暢,轉彎抹角的。整篇故事晦暗曖昧,有點腐敗的氣息。故事的寫作手法很獨特。一點一點地描述,逐漸連綴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象一個個珠子連成的項鍊。

讀後,總體感覺是一個對舊上海往昔情懷、情境的遙望和追憶,雖然描述的是人物的經歷、命運,但這命運是滲透在背景中的,是給這背景作點綴的。就象開篇對弄堂的描述——“站在一個至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街道和樓房凸此刻它之上,是一些點和線,而它則是中國畫中稱為皴法的那類筆觸,是將空白填滿的。”主人公王琦瑤曲曲折折的命運便在對往日上海灘禮貌的描繪中,一步步展開來。故事時間跨越半個世紀,從琦瑤豆蔻年華開始,一向到她60多歲被害至死止。

感覺主人公王琦瑤寫得並不可愛,一個20年代舊上海的小女子,正當好年華的時候,因命運的緣故輝煌了一次,然後,就墮入無邊的黑暗中。彷彿莫泊桑的小説《項鍊》裏的路瓦栽夫人。

書中人物不多,都是琦瑤的女朋友和男朋友,及琦瑤的女兒的女朋友男朋友。也不看重歷史背景,只是在走女人的.心路。

琦瑤的幾個男人,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遜、老克臘、薩沙。除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程先生,其餘的都辜負了她。她便在這辜負中坦然地做着女人,最終死於謀財害命。由此畫了句號。

琦瑤16歲競選上海小姐後,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婦,李是軍政界要員,不久死於飛機失事;程先生是琦瑤的仰慕者,追隨琦瑤終生;康明遜是個顧首顧尾的紈絝子弟,給了琦瑤一段沒期望的感情,始亂終棄;老克臘是琦瑤女兒一代的男人,給了琦瑤愛的期望,也導致了她的死。

人物刻畫最成功的,倒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配角李主任。血肉豐滿、躍然紙上。“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總是當機立斷,不拖延,也不迂迴,直接切入正題的。是權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

“李主任上了車坐在她身邊,身材雖不高大,可那威嚴的姿態,卻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氣勢。李主任是權力的象徵,是不由分説,説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從和聽命。”

“李主任並不問王琦瑤愛吃什麼,可點的菜全是王琦瑤的喜愛,是精通女人口味的。”

琦瑤是恬靜美麗的,也是堅強的,她的堅強體此刻她作為一個女人的命運的不掙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對生命中男性的温柔和體諒。

《長恨歌》裏的感情也是影影綽綽若有若無。似乎僅有程先生對琦瑤的感情是實打實的。如果説王安憶與張愛玲相像,可能就是描述感情態度上的相似了。細緻入微的冷靜客觀,甚至本應當驚心動魄的活力都是冒着冷氣的。

《長恨歌》的讀後感9

最近讀完兩本小説,長恨歌和活着,最初聽見長恨歌這本書是在得到APP上聽到的,因為我特別喜歡上海這個城市,所以對發生在上海的故事都特別感興趣,故事寫的是上海這所大都市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以及在這40年中一個女人在這個城市中的情與愛,可憐、可悲又可歎的飄搖的一生,文章以鴿子的視角去看整個城市,最後結尾的時候,也是以鴿子的視角收尾的,我想作者只所以要這麼去以這個視角去講,1、可能覺得上海的變化太快,人都是不斷更替的,只有這羣鴿子是這個城市不變的事物2、或許希望在上海上海生活的人以後能像鴿子一樣自由吧,而不是身不由己

故事的開頭把上海描述的非常的美麗,但是美麗中透露着壓抑,是壓抑中的美麗,在我看來主人公王琦瑤的性格決定了她後來的走向,剛開始她可以選擇去安安穩穩的嫁一個好人家,要去爭上海小姐,她和命運鬥,爭上了上海小姐的第三名,也可以選擇安安穩穩的生活,但是她選擇了去做李主任的情婦,和道德鬥,李主任死後,隨着時代的變遷,她離開上海後又回到了上海,回到上海後和康明遜開始一段感情,因為康明遜家庭的緣故以及自身的故事,康明遜家人也不會同意,她拿出自己的所有資產交給康明遜,在我看來王琦瑤是真心的喜歡康明遜,康明遜最後還是離開了她,她還是在和命運和道德在鬥爭,直到女兒微微出生後,和女兒微微鬥,她的一輩子都在鬥爭着,但是除了鬥贏了上海3小姐一時的風光後,再也沒有鬥贏過,一時的輝煌,一輩子的悲哀,最後被女兒朋友的男朋友為了金條而掐死她,一輩子就這麼在鬥爭中走完了,作者在這部小説裏否定了女性靠幻想靠男性,依賴愛情來改變命運的觀念,女性的命運必須有自己來把握,依靠男性來改變命運只能是女性一廂情願的不實際的幻想

我看完之後捨不得放手,實在是太好看的一部小説,意猶未盡,上面的話這是我的一點理解

活着應該大部分的人都讀過吧,我記得我小時候看的'一部電視劇叫福貴,當時不知道這就是活着改編的,只知道這個人很命苦,現在看完小説,感觸更深了點,故事以第三者來傾聽福貴的故事,我在看書的時候幾次都想哭,最深的是第一個情節是有慶被抽血抽死的時候,第二個是苦根吃豆子死了的時候,第一次是福貴失去第一個親人的時候,第二個是福貴失去最後一個親人的時候,我覺得這個人的命怎麼這麼苦,怎麼這麼難,福貴的生命裏的温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最後只剩福貴和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小説寫的是考驗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好好的理解了一下這句話,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要樂觀的面對,活着就一切都是有希望的,活着就是希望,人要為了活着而活着。

很好的兩部小説,沒看過的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看完會有所感,有所想。

最後給大家再推薦一本書,王安憶的上海,對上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長恨歌》的讀後感10

“對面盆裏的夾竹桃開花了,花草的又一季枯榮拉開了序幕。”

當我看到《長恨歌》這最後一句話時,已是光明與黑暗交替的間歇——凌晨兩點。因為她的小説寫的很細,需要耐心地看,所以我熄燈沉入了黑暗後,唯一的需要就是入睡,抑或再做點美夢是最好不過。

生得親切如鄰家女孩、性格內斂從不張揚的16歲中學生王琦瑤自己也想不到在上海小姐競選中會得第三名,人稱三小姐,一時間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但從此後王琦瑤如純潔白紙的人生便灑上了濃彩重墨。先是被政界名人李主任包住進了艾麗絲公寓,她深愛着李主任,但幾年後因戰亂,李主任飛機失事。解放後王琦瑤一直做護士替人打針靠自己的微薄收入低調地生活着,三十歲時遇到了康明遜,明知不能結合,王琦瑤還是不顧一切地為她生了孩子成了單身母親,之後又遇到了一如既往地愛她的程先生,程先生對她照顧入微,但始終沒有邁出那個檻,六六年,程先生因迫害自殺,王琦瑤的最可靠的底線也失去了。女兒長大成人後,五十五歲的王琦瑤風姿猶存,很多懷舊的年輕男子與她很投緣。這時候她竟與女兒差不多歲數的老克臘發生了畸形戀。但是這遲來的愛情已經來得太晚了,王琦瑤的時間也不多了。終於有一天,王琦瑤被到她家裏偷金條的小偷掐S,草草結束了她悲慘的一生。

這四十年當中,與同學蔣莉麗、與長她十歲的嚴家師母、與小她三十歲的女兒薇薇、與薇薇的同學張永紅等四個女性在不同的時間爭風頭。王琦瑤以她特有的矜持、忍讓而又不失體面的以退為美的方法,悄然勝出所有的身邊的女人,包括年長她的、與之同齡的和比她小一輩的。

同樣是上海作家,有人將王安憶與池莉作比較,指責她寫得過於消極。如果按作者的年紀來比這似乎是可以的,但是王琦瑤與林珠是兩個不同年代的人,前後相差四五十年,這怎麼可比呢?我看將王安憶與張愛玲比應該相配些。雖然兩位作者的是屬於不同年代的人,但所寫的.都是跨越三四十年的事。女人走過了這三四十年的大半輩子,從年輕嬌美到年老色衰,從滿懷忡憬到希望破滅,怎麼能不消極?不同的是王琦瑤這四十年,性情一點沒變,一樣的追求一樣的希望,一樣的恰如其分地守着她那退到盡頭而悄然勝出的法則。而金鎖這三十年,是一點點被磨滅被扭曲的。所以要説刻薄消極,張愛玲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王安憶筆下的的王琦瑤一直是積極努力地生活着的,只是將命運弄人,不悲涼又能如何?也許舊上海的故事,總是在悲涼悽美之中才更真實些吧。

王琦瑤的一生,不管世俗如何評價,總是愛她所愛的,只要有愛就會花十二分的力去愛。雖然日子很艱難但她還是會很自立地生活着,到S,她都沒動過李主任留給她的一盒金條。

可是作者卻給了這麼個有心思、懂生活的細緻的女人一個如此悲涼的人生。一直努力地生活着,盼望着,但是她的感情總是不能善始善終。也許是王琦瑤命薄福淺,無福消受這福份吧。

《長恨歌》的讀後感11

這首先要説上海灘,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會第一個想起張愛玲。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女作家堪與張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張的,從張的文字中總會讀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給我一種隱晦、枯燥、煩悶之感。裏我讀到了張愛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發生在深深的弄堂裏,發生在影子裏,見不得人的。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燈紅酒綠與紙迷金醉裏,活在飄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瑤就是在這個世界出場的,學生時代有兩個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因為男人,因為事故。吳佩珍離開的莫名其妙,蔣麗莉卻又走的太狠。當王琦瑤被程先生推上雜誌封面,就註定了王的悲劇、自己的悲劇。競選上海小姐,滿足了她的虛榮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從此開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後,程先生是再明白不過了。遇見李主任是必然的,社會使然。王選擇李主任既是主動也是被動的,李主任畢竟有那麼多另女人心動的東西,而王更是要強要虛榮的,更重要的是她內心深處的寂寞與空乏。但我們不能不承認,他們之間是有愛的,那窗口的無數個等待,那遠處一次次的鳴笛聲,那一個人的愛絲麗公寓,蒼老了王琦瑤的青春,冷卻了王琦瑤的愛。李主任終歸是死了,空了王琦瑤,彷彿整個上海只剩王一個,從此連等待都沒有了。這也本是李主任要給的結局,他給不了她足夠的幸福,他有政務,他有家,他們永遠都不可能有果。

離開了上海,鄔橋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時的王琦瑤應該是安靜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畫,還有個可愛的阿二。如果王就將此生付在此間,也許沒有長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後她不屬於鄔橋,她已經是上海的一部分了,遲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頭,我能想象到王琦瑤蒼桑與無助的樣子。到這裏我已經讀不下去了,我不知道這個女人還會有怎樣的不幸。終於她還是跟康明遜睡在一張牀上,她甚至沒對他報多少幻想了,誰會娶自己這樣一個女人呢?唯有長恨,唯有長恨。懷孕了,這個該死的逃開了,嫁禍給可憐的薩莎,那些個黑暗的日夜,那些個空房裏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過説對自己好的男人都哪裏去了!也許,男人的本質就是負心。在某一個時刻,王琦瑤心裏是有恨的,但無論怎樣,無奈有之,歎息最多。時過境遷,唯有歎息一點。

後來,程先生,這個最痴心人的出現,帶給了她多少鮮活的成份呢。長恨,唯有長恨,還是長恨。許多年有意無意的錯過,誤會了痴心人兒許多許多,看看落滿塵埃的相機,剝落陳舊的牆壁,曾經的王琦瑤、過去的程先生都已經不在,不再回來。這算不算一對苦命人?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長恨啊,唯有長恨!

時隔多日,重續此篇,讓人厭惡,也正應了的後半部分。專業評論家説王琦瑤死的唐突,我個人覺得程先生之死亦是如此。薇薇的描寫過多,阿二的結局也少了交代。貫穿故事始終的唯有王琦瑤,唯有老上海。

《長恨歌》的讀後感12

撥開書卷的蒼涼,似乎每張扉頁裏都透着悲傷。

你着一衾長袍,撐着一把碎花小傘。你從上海灘的深處翩躚而至,你是上海小姐中的三小姐。

你是我心中那朵孤豔的王琦瑤,你開着,笑着。

我想,你給我留下的是什麼呢?我竟會如此的想念你。是你在那個年代磨練出那顆看似堅強的心?還是你率性而活的生活方式?亦或者是你敢愛敢恨的無畏?皆有吧,我是從安憶阿姨的筆下看到了鮮活的你,看到了上海灘名噪一時的王琦瑤。憑藉這本書,我見證了你的一生,你的風華絕代,甚至你的遲暮枯槁。你的結局令我唏噓。啊!王琦瑤,命運對你是那樣的青睞,卻又是那樣的不公。

幸運的是你的姿容能夠被時代所賞識,從而造就了三小姐。令李主任向你拋出了橄欖枝。不幸的是這麼多年,你身邊的男人換了一撥一撥,可卻沒有一個人想要陪你廝守終老,沒有人想陪你看雲淡風輕、細水長流。

你是上海弄堂的女兒,你為弄堂而生也隕落在弄堂。

你是萬紫千紅中的一點芍藥樣的白;繁弦急管中的一曲清唱;高談闊論裏的一個無言。

他們説,王琦瑤是一個弱女子。我知道你骨子裏那份傲勁要是顯露出來,上海灘將不再有你的容身之所。

書名叫做《長恨歌》,寫的是你的恨,可恨歸恨,過後你還是要去接受這樣的生活,因為有種東西叫做活着。這跟餘華筆下的福貴又有不同,隨同樣都是從生活的巔峯甩落到了生命的谷底。可王琦瑤懂得不管怎樣都要保持微笑。

我與她真是無法比的。會考的失利至今對我而言都是一道抹不平的傷痕。我曾以為那就是我人生的低谷,我曾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以為我的人生不會再有波瀾,不會有陽光。只會成為永不能見日的螻蟻苟且過活。

是你,王琦瑤。你用最輕柔的話語喚醒我,這一聲卻讓我的整個身軀血液沸騰。你對我説,人生難免會有起伏。該來的總會來,不要去想別人怎麼看,想想自己該怎麼活。你讓我看看你,我看着你遍佈傷痕的心房。痛哭流涕。

我要為自己而活,為未來而闖。

洗淨了鉛華,你還是那樣的美。

你是一朵孤豔的'花,開在凡塵中,可你的豔又是那般的深賦藴含。你受盡凡塵的污穢,卻依然潔白。

安憶阿姨真是為你耗盡了心血,不然你怎會那般的真。那麼的不可替代!不用説過去的上海灘,在今天這個物質氾濫的社會背景下有誰願意駐足去聆聽你的故事,他們不懂你,你的真性情。

時代總是進步的,你的悲劇收場令人扼腕。身為一個女人,人生的美好年華都耗在了一個城市的變遷上,最終也是被時代所打敗。我知道下一個時代還會出現許多如你一般孤豔的花。不管她們與你比如何,可我只記得你。

“鴿子從它們的巢裏彈射上天空時,在她的窗簾上掠過矯健的身影。對面盆裏的夾竹桃開花,花草的又一季枯榮拉開了序幕。”

你是一朵孤豔的花,罩你最喜歡的旗袍,向我的夢中走來。

《長恨歌》的讀後感13

王安憶的《長恨歌》30萬字,我看完用了兩天。雖然是比較少有的能稱為文學作品的東西,但可讀性並不算強。文字華麗、擁擠而嘮叨,不順暢,轉彎抹角的。整篇故事晦暗曖昧,有點腐敗的氣息。故事的寫作手法很獨特。一點一點地描寫,逐漸連綴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象一個個珠子連成的項鍊。

讀後,總體感覺是一個對舊上海往昔情懷、情境的遙望和追憶,雖然描寫的是人物的經歷、命運,但這命運是滲透在背景中的,是給這背景作點綴的。就象開篇對弄堂的描寫——“站在一個至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街道和樓房凸現在它之上,是一些點和線,而它則是中國畫中稱為皴法的那類筆觸,是將空白填滿的。”主人公王琦瑤曲曲折折的命運便在對往日上海灘文明的描繪中,一步步展開來。故事時間跨越半個世紀,從琦瑤豆蔻年華開始,一直到她60多歲被害至死止。

感覺主人公王琦瑤寫得並不可愛,一個20年代舊上海的小女子,正當好年華的時候,因命運的緣故輝煌了一次,然後,就墮入無邊的黑暗中。彷彿莫泊桑的小説《項鍊》裏的路瓦栽夫人。

書中人物不多,都是琦瑤的女朋友和男朋友,及琦瑤的女兒的女朋友男朋友。也不看重歷史背景,只是在走女人的心路。

琦瑤的幾個男人,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遜、老克臘、薩沙。除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程先生,其餘的都辜負了她。她便在這辜負中坦然地做着女人,最後死於謀財害命。由此畫了句號。

琦瑤16歲競選上海小姐後,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婦,李是軍政界要員,不久死於飛機失事;程先生是琦瑤的仰慕者,追隨琦瑤終生;康明遜是個顧首顧尾的紈絝子弟,給了琦瑤一段沒希望的感情,始亂終棄;老克臘是琦瑤女兒一代的男人,給了琦瑤愛的希望,也導致了她的死。

人物刻畫最成功的,倒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配角李主任。血肉豐滿、躍然紙上。“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總是當機立斷,不拖延,也不迂迴,直接切入正題的。是權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

“李主任上了車坐在她身邊,身材雖不高大,可那威嚴的姿態,卻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氣勢。李主任是權力的象徵,是不由分説,説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從和聽命。”

“李主任並不問王琦瑤愛吃什麼,可點的菜全是王琦瑤的.喜愛,是精通女人口味的。”

琦瑤是恬靜美麗的,也是堅強的,她的堅強體現在她作為一個女人的命運的不掙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對生命中男性的温柔和體諒。

《長恨歌》裏的愛情也是影影綽綽若有若無。似乎只有程先生對琦瑤的愛情是實打實的。如果説王安憶與張愛玲相像,可能就是描寫感情態度上的相似了。細緻入微的冷靜客觀,甚至本應該驚心動魄的激情都是冒着冷氣的。

《長恨歌》的讀後感14

《長恨歌》的第三部分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分,這是就文字表達和通篇氣韻而言。

所有的遮遮掩掩,所有的欲語還休,在這裏都呈現出一種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意思。以前都是小打小鬧,旁敲側擊,在這最後一部分,終於都雲開霧散,萬物歸宗,文字洗練,意向準確,每一句話都説出了王琦瑤和讀者的心聲。

用王安憶自己的話説:“原先它是多麼不規矩呀,角角落落都是風情的媚眼,你一進去就要上它的圈套。如今,又好像是故事到了收尾部分,再嬉皮笑臉的都須正色以待,再含糊不過去,終要水落石出了。”

讀者都期盼着一個風情萬種暗藏媚影的結局。

然而,幾十年前的風情還是敵不過時間的沖洗和嘲弄。

王琦瑤先是和自己女兒毫無意義的對抗,是的,她比她女兒美,她比她女兒更懂得美的真諦,但是這真諦是用來傳授和教導,用來滋養和施恩,如果用來一一對照,就顯得怪異,甚至於可憐。

此時的王琦瑤像一隻一直沉睡的蟬蛹,終於決定破蛹而出,但是早已經不是她當初的世界——她畢竟不做上海小姐已經很多年。

後來,女兒遠嫁美國,她依舊和女兒的舊友玩成一片,還是因為無所寄託吧,還有那顆不服老的心。

王琦瑤作為女人中的女人,她也許可以忍耐寂寞,但是她不能忍耐周圍熱鬧的風景裏,她不在其中。不是恨着,就是愛着,她不能被冷落在閣樓的角落裏。

她一輩子小心翼翼的`藏着收着也守護着,自己的美貌和智慧,遺恨常有,來日無多。可惜的是,她正經愛過的男人都不可能給她一個一生一世的結局。

李主任自不必説,她本就是他特地買來的金絲雀;康明遜有點可惜,不是説沒有結果可惜,而是説,他的出現攪亂了本來也許可以和王琦瑤玉成的程先生——康明遜那個人自己倒是沒有什麼可惜的,可惜的是王琦瑤的一片真心。

最後出現的老克臘,明明就是康明遜隔了二十年的光陰再次還魂,除了曖昧,一無用處,得到之後,又疑心自己是不是還有更好的選擇。

王琦瑤自己顯然是看不到這一點的,在明明該山遠水闊的時候,被挑起的一顆凡心竟然無法回到從前的優雅姿勢。

她以為這次是她自己選擇的不要結果,她以為她這次甚至還有金錢打底,但是這與26歲的老克臘來説,這種交往是多麼的難堪和難為情——好像他是特地來佔她便宜似的,不光為了肉體還有利益。

這次王琦瑤的主動破壞了所有的遊戲規則,所有的戀愛的無法明示的朦朧和不動聲色的進退,一招一式中暗藏的美好,終於全部消失。

不是説主動或者進取有錯,只不過錯的是時間和這個人。聰明瞭一輩子的王琦瑤終於做了一回愚蠢的凡人,又或者她的閲盡千山的看破和無所保留,不是面前的這個人可以承受。

收藏了一輩子的七竅玲瓏玻璃心,交給一個凡心尤熾的人,摔碎了踢遠了,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只歎人生長恨水長東。終是辜負。

《長恨歌》的讀後感15

讀書一定要讀完,不然你不會讀到書的精髓,讀到書的精華。就像小時候讀《水滸》,讀的時候十分的吃力,捏着鼻子讀下去,有一種要死的感覺,但是讀到最後,讀到李逵戰死沙場依然對宋江大哥哥忠心耿耿的時候,幼小心靈突然有了一種震撼,一種淒涼人生,悲哀英雄的鬱悶在心中流動,由此開始對水滸有了不同印象,從而重讀水滸,再讀水滸的時候感情開始夾雜其中,開始可以欣賞到其中的妙處。

《長恨歌》讀的過程也是有種憋氣的感覺,讀起來十分的不爽快。書中處處存在着張愛玲的影子,對語言的雕刻,對劇情的設計,伏筆,對不相干內容的極盡詳盡的描述,當然我慵懶昏睡。儘管這樣,還是堅持着着讀完,卻沒有預期的效果,在一種匪夷所思,甚至猥褻的情形下結束了整篇文章,讓人有一種不爽快,不痛快,也可以説不理解地感覺。

解放前的上海對於我們來説相當的遙遠,也許這也是無法瞭解作者對舊上海雕花般的描述。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時代,而這個時代對於經歷過他的人來説可能是刻骨銘心。故事的劇情就是從舊上海的繁華開始寫起。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複雜關係,想來都是命裏註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與女兒的男同學發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

書中充滿了複雜而又模稜兩可的描述,故事情節缺少根基,人物性格特點不清晰,文章圍繞主人公進行描寫,過分強調主人公的特點,結果性格特點均沒有表現出來。故事情節也有點半信半疑,年過50的人與20餘歲的人保持着一種曖昧的關係,並因此讓主人公結束了生命,讓人哭笑不得。堂而皇之,狗肉上了大席。王琦瑤和女兒在一起的情節,比如相互嫉妒,就像一對姐妹一樣,也讓人難以理解,這樣的事情怎會發生在一對母女身上?

書中瀰漫了張愛玲的文學氣息。然而卻沒有達到張愛玲對文字,對情節的把握。整個人就像真的經歷過了一次人生般的。儘管也是描寫了一段舊時代愛情故事,但又不是一味沉迷在男歡女愛的主題裏,她很冷靜,很敏感,她的特點是很會講故事。書中對愛情的曲折與深刻用恰當的文字描述了出來,讓人歎為觀止。可惜悲哀的是,《長恨歌》把張愛玲當作跟懷舊、泡吧一樣,成為一種故作的姿態了。所以儘管《長恨歌》也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並且對舊上海繁華及弄堂的裝飾進行了極致的描述,使對此感興趣的讀者興奮不已,但對我們這些不喜歡“花言巧語”的讀者來説確是一種折磨。故事情節匪夷所思,人物描寫不鮮明,性格特點不明顯,甚至對主人公心理特點在讀完後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把握,不是為該書的一大缺陷。

讀完《長恨歌》不免心中有一種擔心的感覺,是不是自己的能力存在問題,從而無法很好把握文章的內在與主旨,從而寫下本文以做拋磚引玉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