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與教育》讀後感(錦集15篇)

來源:文書谷 1.29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錦集15篇)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

本學期我讀的一本書是《愛心與教育》。本書以手記的形式,敍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讀完《愛心與教育》,我對於優秀生的培養有了新的認識。

“優生”,當然應該是指品學兼優的學生,但在現在不少教師、家長的眼中,所謂“優生”更多的.是指學習成績拔尖的學生(也被稱為“尖子生”)。培養“優生”的意義顯然是不言而喻的。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師不但只注重“優生”的學習分數,而且“一好遮百醜”,把他們其他方面的優點也有意無意地誇大了;相反,他們所獨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卻被教育者忽視了。他們認為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因為教師對“優生”的愛幾乎是天生的。但我們對“優生”的認識卻未必正確而且全面。當我們第一次從新生報名冊上認識“優生”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並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學生家長和國小老師共同教育的成果。説明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意味着我們對他們同樣需要從零開始的教育。而且,這種“從零開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據是這些“優生”的兩重性:一方面,他們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以及各種能力對一般學生相對(注意:只是相對)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們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學生在這個年齡容易出現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們作為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1、由於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為輕鬆,因而容易自滿,不求上進。

2、“優生”長期處於學生尖子的位置,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

3、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

李老師在培養優生時,首先就“優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了“優生”的培養方法,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幫助“優生”認識自己,指出:激勵“優生”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正是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2

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黃金濤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

"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黃金濤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

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這十問不僅對中學生有用,對於每一個自學自勵的人都有啟發。我如果照搬來指導國小生恐怕會有困難,但可以借鑑改編然後指導家長督促孩子的學習。雖然李鎮西老師教的.是中學,而我教國小,但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感受還有很多,李鎮西老師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雖然他的方法可能針對中學老師更實用,但我這個國小老師也受益匪淺,我不學他的實例,而學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個成功的國小老師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為面對的學生是不可複製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試不爽。關鍵是要把握素質教育的實質,着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我也向往當學生離開我的時候,會這樣説:"我幸運,因為我遇到了好老師!"我會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為這個願望而不懈努力。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

我利用幾個星期細細讀了這本書,文中滋味沁人心脾,覺得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我受益匪淺。

一、多閲讀,與書籍為友。

文中李鎮西談了很多教師讀書於己於他人的益處。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説過:“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朱永新教授説:一個人的閲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對此,我非常贊同,因此我確立了每月讀一本書的目標,續讀一本專業雜誌,業餘時間看一些少兒節目、動畫片,除此之外,我還應博覽羣書。

二、多思考,與思考為伴。

書中指出:善讀書,再加上善思考,他就能從教書匠的行列中走出來,成為一名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師。教師應當是人類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羣之一。教育的哀傷在於,教育傳播的主體——教師——嚴重缺失思考的習慣和獨立思索的精神。我覺得,教師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更應是人生的引領者,試想一位缺乏獨立自主和思想的老師,又怎能引領出富於思考的學生?

我認為,思考在這裏還應包含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反思。有專家指出:經驗+反思=成長。尤其如我這般年輕的教師,經驗不夠豐富。

當然思考的基礎是實踐,沒有實踐的思考是空想、斷想、臆想,沒有思考的實踐則是盲動,所以要成為一名有思想的教師,必須要源於實踐、形成於思考。

三、勤練筆,與思考對話。

書中指出,寫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教師是否具備思考力的外顯性標示。寫作的好處在於能強迫人靜下心來,把模糊變成清晰、破碎變得完整、零亂變得有條理,它促進人把觀點表達得更科學更經得起推敲;寫作是一趟深層的思考之旅。

此外,通過讀這本書,我知道了怎樣去面對我們的那些學生:

1、我們將心比心,把自己童年所期望的.,放在學生身上;把自己童年所痛惡的,從學生身上拿走。我們對學生微笑,學生也就微笑着面對生活。由此學會微笑着面對生活的不幸。

2、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渴望得到重視、被人讚揚的需求。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只要你仔細觀察,及是最駑笨的孩子,都有他傑出的、惹人喜愛的一面。教師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把那一面找出來,誇獎她,鼓勵他,欣賞他,在賞識中使他樹立起“我行,我可以”的信念。培根曾説過,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蕪。教師就是要努力成為一個“欣賞者”而不是“漠視者”。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4

在這個假期中,我拜讀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深深被李鎮西老師深邃的教育思想、獨樹一幟的教育觀點、廣博厚重的文化功底所打動,我的教育理論及人格魅力再次得到昇華。

《愛心與教育》是李老師的教育手記,分為“愛心和童心”、“與頑童打交道”、“優秀生的培養”、“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和“沉重的思考”幾個部分。在這本書中,李老師的字字句句都高揚民主、科學、個性教育的旗幟,處處詮釋着一個大大的“愛”字。愛是當好一個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愛的情感。

李老師從教17載,對學生的愛全身心地投入,貫穿到教育教學的細枝末節。這種愛細緻入微,滴水不漏,這從李老師不管接手哪個班,都精心給每個學生過生日,在生日這天送他們一本勵志的書,一本筆記本、自創一首詩、或開個生日宴會等體現出來;李老師對學生的愛親和、實實在在、不摻一點雜質,這表現在李老師經常把想家的同學或有特殊情況的同學請到家大吃一頓,學生在這裏無拘無束,有種回家的感覺,假期師生一起出去郊遊、在草坪上和學生摔跤,鬥雞,打撲克等等,學生推心置腹地稱李老師為兄長。

李老師的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突出表現在對差生的轉化上,更展示出了李老師過人的教育智慧,既有心貼心的情感交流又不失嚴父的温情,對不同的問題學生投其所好,如對上課好思想溜號,自控能力很差的學生,李老師幫他出主意,就是對自己“每天十問”,如一問今天學習任務完成了嗎?二問明天的新課預習了嗎等。連問十個問題,並且要堅持這樣做;如對基礎很差,上課聽不懂又搗亂的學生,李老師便送給他一本《烈火金剛》,老師講課他也有事做這樣就不打擾別人聽課了。他以自己的'心靈贏得學生的心靈,與這些學生同喜同悲,吃喝玩樂,打成火熱一片,再玩世不恭的頑童也會被李老師偉大的愛心所俘虜,孩子們於是敞開心扉,心甘情願接受李老師的諄諄教導,李老師用自己博大厚重的愛融化了一塊塊堅冰,讓每一位孩子抬起頭來走路。

想想我們在工作中又是如何對待差生的,雖不是暴力加棍棒,那對優生和差生的態度也是親孃和後孃!結果呢?不但沒把差生從“泥沼”中拉回來,而且心離我們越來越遠。

《愛心與教育》給了我內心以極大的震動,是啊,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不能把錯誤、罪責一股腦地都扣到學生的頭上,我們要常常自我反思,反思我們的教育行為,守好腳下這塊淨土,讓學生在這裏自由茁壯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5

寒假裏,學校發了一本李鎮西老師的力作《愛心與教育》,他的著作《愛心與教育》很早就聽説過,假期中有幸拜讀此著作,讓我明白了“愛是教育的主題,愛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説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錯誤。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來,我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愛學習不貪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學生時“向學生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着“請尊重學生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着“成為學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李老師説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讀着李老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着自己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説起,學生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學生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麼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

作為教師,在面對學生時要保持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學生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己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為照耀學生心靈的陽光,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我想借用李老師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之:教師工作對於我們來説,不僅是職業,不僅是事業,還是我們生命的收穫——收穫成功的幸福,收穫發現的喜悦,收穫生命的價值,收穫生活的快樂!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6

《愛心與教育》終於讀完了,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李老師對學生充滿了愛,他的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不同。老師對學生表達愛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能夠明顯地感覺到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鎮西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説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此書中我引以為然的結論!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師,尊敬李老師,因為他是那麼富有愛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為是這樣的人,李老師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無限真情,也正是因為這樣,李老師以愛回報愛,從而使教育獲得最終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覺地油然而生,誠然,我也是愛孩子的。我會為孩子生病而憂心忡忡,我會為孩子的退步而發愁,我會為孩子的一點進步而感到欣慰萬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發火,而且,是復一日,年復一年,繁瑣而平淡的工作,讓我漸漸地迷失了,麻木了,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李老師卻能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地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着那顆粒幼芽,讓他們不斷地成長,這一點無穎深深地震憾了我,直至我那顆煩燥,迷失的心,是的,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穎會使學生接近我們並樂於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止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地懂得,做一個教師,愛心更重要。如果説最初的愛來自於職業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麼,能讓這愛綿延不絕的,是我們的"心"。用心去愛孩子吧,讓愛一路伴隨他們成長。縱然不能給予鳥語花香,也可以帶來些微綠;用心去愛孩子吧,讓愛成為畫中和諧的一味色彩,即使不是畫龍點晴的神來之筆,也不會是大煞風景的塗鴉之作;用心去愛孩子吧,讓愛回報愛;用心去愛孩子吧,讓愛地久天長。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7

每每問自己,我要做一個怎樣的老師呢?我想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之後,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做一個愛學生的老師,做一個富有童心,心中充滿愛的老師。

李老師説:“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其實現在的社會何嘗不需要有愛心的老師呢?每次和家長交流,已不多是以前家長所要求的嚴厲與管束,更多的家長現在會説,希望這位老師是我孩子喜歡的老師,是教育有方,態度和藹可親,能正確引導孩子的老師,是能夠讓孩子愉快學習,經常能搞些活動來豐富孩子生活的老師,或是能讓孩子有一些鍛鍊的機會,提高能力的老師。總之是一位擁有愛心和童心的好老師,讓孩子能在他的教育下快樂成長的老師。聽聽要求還真不少,而且還很高。不過這話一點也不假,作為每個孩子的家長,都是這麼想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師,讓孩子在他的引領下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

現在的我已經是一位家長同時是一位老師,捫心自問,我是一位好老師嗎?這個問題總是引起我的`思考,工作認真負責,鑽研教材,備課一絲不苟,上課認真投入,批改作業認真及時,這樣充其量是個合格的老師。而在大家心中一致的好老師,我想做到這些肯定是不夠的。就如上面所説的,做一個有愛心和有童心的老師,是多麼難能可貴,也是所有孩子和所有家長都期盼的,也正是老師最難做的。

“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李老師的這些話不正是詮釋了素質教育的真諦嗎?不正是告訴我們童心和愛心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兩把金鑰匙嗎?

一位被孩子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只有具備了童心,才會理解學生看似幼稚的言行,珍惜學生的奇思妙想;知道了具備一顆愛心,才能寬容學生在學習中的失誤,耐心對待學生千百次的發問。“老師的尊嚴都是學生給的。” 細細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很可愛,都值得用我們的心去愛。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8

週末兩天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該書描述的是李老師與中學生們的成長故事,但是書中的一個個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動着我,。作為一個年輕的班主任,讀了《愛心與教育》後,那真實的文字不斷衝撞我的靈魂。尤其是對後進生漫長而艱難的轉化,李老師那份對學生的博愛之心,關切之情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後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着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三年的國中生活記錄着他們彼此的寬容和信賴,我讀懂了師愛是發自內心的真誠。閲讀中,不斷地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找他談心,給他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難過,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我會用“教育不是萬能的”來安慰自己。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班主任,必須熱愛後進生(愛優等生可以説是所有教師先天具備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探索研究新的後進生轉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對待後進生,應該牢記陶先生的諄諄告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的罵聲中有愛因斯坦!”我總有這樣的平凡信念:不管班裏的學生多麼後進,不管教育後進生多麼困難,既入我班,我即負責,每一個孩子我都不拋棄,也不允許他們自我放棄。

我只期望能夠盡我的努力,去引導我的每一個學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我一直為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回想着班主任生涯的點點滴滴和充實的生活,我無怨無悔!蘇霍姆林斯基曾感歎:“從我手裏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因為他(她)是後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在面對後進生時光有愛還不夠,還需要有智慧的愛,用智慧去喚醒他們心靈深處的良知,激發他們“想做好人的願望”。遇問題時要多想“怎麼辦”,而不是“為什麼”,與後進生們一起編織“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我坦言:我在學李鎮西,但不做李鎮西,因為我和學生在編屬於我們的故事。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9

最近又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讀了書中的手記二:與頑童打交道——“後進學生”的轉化這部分內容。自己被李鎮西老師那顆熱愛學生的心所感染,特別是對後進學生那種不離不棄,持之以恆,充滿信心的工作精神所感動。

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後進生的轉化,一直是令人頭疼的事。李老師講“後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是,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而李老師在工作中也是這麼做的。

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那樣對待萬同這樣一個學生和生活頑童學生,難!萬同,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可憐的.孩子,物質和情感上的缺失,讓萬同便成了一個人間人怕的壞孩子,可萬同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李老師,這個像父親一樣的班主任,在別人已經放棄他的時候,卻給他信心和鼓勵。不僅如此,李老師還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讓同伴的愛喚醒了他沉睡的心靈。正因為有這樣一位好老師,有這樣一羣集體,才讓萬同的人生軌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長大後的萬同是一位光榮的有志氣的解放軍。我想,如果沒有李老師的堅持和執着,萬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一路閲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當我面對班級裏讓人頭疼的後進生,我也曾試着去愛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勞無功。在感歎之餘只能責怪孩子為什麼這麼難管,不懂事。現在想來,以前所謂的對他們的“愛”,放在李老師那裏,他微不足道了。也我該試着向李老師學習,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們,讓自己的心靈走進他們。只有贏得了他們的認可,教育才有可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從手記二中我還學到了不少轉化後進生的辦法:如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集體評價、安排當班幹部等方法是老生常談,但是李教授也賦予了不同的內容,使得自己又有了新的認識;更有一些自己感到很新穎的措施,如寫“每日九問”、學生作文表揚、遊玩等等,這些對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啟發。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0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鎮西老師愛的回報,是因為李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這是他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牢固的防線。其實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詮釋着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因為他明白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學生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李老師的內心的教育思想對我啟發很大。首先,他是一生致力於教育的人。他的教育信條“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影響了無數人。其次,從教以來,李老師能從學生的視角思考與解決問題,身體力行給學生樹立了榜樣,他的學生有愛心,純潔,努力向上。他深刻地印證了“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最後,李鎮西老師真正參與學生的成長,工作生活不分家,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是教育。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們可以借鑑成功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中反思並總結自己經驗,讓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靈。

首先,我們可以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中,教會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既要教他們學習真、善、美,也要告訴他們要有一個寬容的心,包容這個不完美的世界。還要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在日常的小事中培養優良品德,發現感動,留住感動。傾聽學生的.心聲,塑造學生健康的靈魂。

其次,增加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班裏的管理幹部能鍛鍊學生,讓每個學生在班級裏有自己的標籤,每個學生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在班級強調奉獻精神,建設和諧團結的班級。

最後,教育的對象是人。各種教育理論的最終落腳點都是對人的教育,而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與習慣,我們學習理論與借鑑經驗,都要結合自己的學生。把學生當成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把學生培養成有血有肉的人。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面對着一羣天真無邪、稚淳可愛的孩子們,我們又傾注了多少愛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

愛學生的心!”愛學生,就必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1

幾年前就拜讀過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就感受到了李老師對學生很有愛心,對後進生有耐心,有很好的教育方法,現在再次品讀,又有新的收穫。

李老師工作二十多年了,對教育事業的心始終如一,他對教育事業的真誠的熱愛使我很汗顏,他對教育有一種深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兩種情感融成了他對教育的事業心,而我只是把教育當成了一種職業,並沒有多大的教育熱情,從書中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最大不足。不管哪一行業,不投入熱情,是都不會取得成功的。我們應把教育當成自己的事業,全身心投入,而不單單把它當成一種職業,這是我的收穫之一。李老師説:“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縷金色的霞光。”今後,我會真誠地熱愛我的事業,熱愛我的學生,把教育當成事業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不管能否有所成功,但我會努力的!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李老師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教育技巧或者教育藝術而言,我有許多致命的弱點,因而在我的`教育歷程中,有不少至今想起來還令我臉紅的失誤,但是,只有一點我可以毫無愧色地説:我有一顆童心!這顆童心使我深深地愛着我的每一個學生;這顆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這顆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也讓我的學生常常不知不覺地撥動我的琴絃。”這段話道出了他走進學生心靈的祕密:童心。這也讓我深思:自己到底還保留幾分童心?能否經常和學生一起遊戲?能否和學生一起看兒童書籍?能否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習慣了經常板着面孔教訓學生,卻不知這在不知不覺地拉開了與學生的距離。李老師主張“用心靈贏得心靈”、“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孩子的感情世界。而要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確實只有擁有一顆和學生一樣的童心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才能走進學生心靈深處,是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利益。其實擁有童心並不是要求我們和他們一起玩蘇,而是隻要你不是總以大人的眼光、心理去看待他們的言行、思想就行了,如我們大人總覺得動畫片裏演的都是很天真的事,當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時,我們卻走開了,這就是沒童心的一種表現。

常常有人問我:“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我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我要永遠記住要用愛心、熱心、耐心、童心去做好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2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疫情當前,不能用腳步去丈量世界的寬廣,欣賞自然的美好,那就通過別人的文字去體會世界的奧妙。這個假期我又重温了一遍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一書。“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這是李鎮西教師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導思想。《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是作者愛心與智慧的昇華,也是一曲用愛心來譜寫的教育之歌!

愛心成就夢想,愛心傳遞希望,愛心喚醒力量,愛心鑄就輝煌。陶行知先生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為有愛,我們才有耐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和同學心貼心。讓我們的愛心化甘露,去滋潤每一位學生的心田,讓我們的愛在每一個學生心間生根發芽,直至愛滿人間。

再讀這本書,尤其是初入班主任隊伍,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當然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我常聆聽許多老教師教誨説:愛和信任是一種神奇而偉大的力量,它能幫助教師教育出好的學生。經過這些年的教育見聞和經歷,我贊同這個觀點:一個教師只有用自己飽含深情的愛——對學生的愛,去感染學生,去影響學生,那就肯定會給學生帶來許多有益的改變。把載有愛的眼光,哪怕是僅僅投向學生的一瞥送給學生,那麼他們幼小的心靈也會充滿陽光,這應是一個精彩的靈動的過程,就像一條涓涓流淌的小溪而絕不是一潭死水。我認為,建立在師生平等互敬互愛基礎上的對話,不僅是促進課堂和諧交流與互動的前提,更是促進學生不斷髮展、不斷完善的有效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應當追求師生情感交流、思維溝通、生命對話的和諧互動境界。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中也説過“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在讀過之後,我的體會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為一顆愛心才使我快快樂樂守在學生身邊,也是我具備了一顆童心,隨時隨地在學生身邊體會幸福與快樂;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離的接近學生的心靈,在學生心靈中寫下美妙的詩行,互相傳遞愛心,傳遞幸福。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3

《愛心與教育》終於讀完了,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當整個教育體制並不特別有利於人的發展的時候,一個普通教師如何能夠與整個制度對抗,從而一步步地落實自己的理想?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鎮西師的偉大,反襯出了鎮西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裏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閲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裏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為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羣體的出發點。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4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蘇霍姆林斯基

近日拜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對我的感觸頗深,讓我對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很多時候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總是忙着備課、上課、批作業、考試等教學任務,還要應付各種學校的任務和檢查,而忽略了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忽略了對學生誠實、善良、正直這些優秀品質的培養。而李老師則不同,他給汪斌煮雞蛋,給學生送生日祝福,和寧瑋八年如一日地通信並一直鼓勵她。對於後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着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

我們班有個學習困難户小王。平時上課講授的知識,不論怎麼樣也聽不懂。上課不專心聽講,不完成作業更是“家常便飯”。隔三差五的還要整出一些小麻煩。有一次,坐在他前面的同學小馬的文具都不見了,急得哇哇大哭。

我説“這是誰幹的?”“是小王扔出去的,我都看見了。”一位同學斬釘截鐵地説。

“明天把你的家長請來吧。”

“我爸爸今天值班,

“那就叫你媽媽來!”我毫不示弱。

“我爸爸和媽媽離婚了。”他的聲音壓得很低很低。聽到這,就好像有一股電流擊穿了我的身體,我真恨自己,學生家裏發生這麼大的事,我居然都不知道。

“那你為什麼扔同學的鉛筆盒?”

“我向他借鉛筆,他不借給我,根本沒人喜歡我!”説着,他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了癥結所在,失落、不自信、沒有安全感,這些都是父母離異帶給他的負面影響。而我因為不明真相給他施加壓力更讓他幼小的心靈雪上加霜。

“誰説的?老師就很喜歡你呀!”聽了這話,他停止抽泣,透過眼角偷偷地看着我。

“是呀!”我放大了聲音,“你看,有的時候放學了,別人都揹着書包出去排隊,你卻默默的把那些沒有抄起來的椅子搬到桌子上,當時老師並沒有表揚你,但是老師是不是説過最喜歡默默付出的男子漢?”

聽到這,他的頭完全抬了起來,眼裏也有了光芒。可也只是片刻的喜悦,頭馬上又低了下去。我看出了他的'心思,於是説:“今天的事,老師不會告訴你爸爸,小馬的鉛筆盒老師也會幫他修好,但是你一定要去和他真誠的道歉。”聽完,他高興地點點頭。

蘇霍姆林斯基曾感歎:“從我手裏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因為他(她)是後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5

暑假裏,我讀了李鎮西《愛心與教育》一書以後,感觸很深。對教師工作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其實,他這本書本身就是用愛心來寫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中,李鎮西向我們表達了一個基本的信念就是,愛,不等於教育,但是,教育,永遠不可能離開愛!是的,你沒有豐富的知識,紮實的功底,精湛的教學藝術……但你有一往情深的“愛心”,你就會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坐別人不願坐的“冷板凳”,苦讀苦練,日積月累,終成大器。魏書生只有國中文憑的情況,但他卻登上當代中國教育界巔峯,是對教育事業的“愛”使他們實現了人生價值。李鎮西用他的愛心創造了他的教育輝煌,成為中國教師的傑出的代表。

你的學生中也許沒有天才,沒有一看就聰明過人的孩子,沒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現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羣少年兒童,甚至是一班“調皮大王”、頑劣不化的“主兒”,是一考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執着期待,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律已精神,有“轉化一個後進生與培養一個優秀生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認識,一句話,有非凡的愛心,你同樣可以把差生要到自己班級,在轉化和促成方面寫下了一篇篇瑰麗的教育詩章;孫維剛在名不見經傳的北京二十二中為清華大學等重點高校輸送了許多新生,同樣是充盈胸間、激情蕩懷的“愛”讓他體嘗與領略到教育的美麗和幸福;你的學校也許沒有氣勢磅礴的.教學大樓,沒有讓莘莘學子足不出户就可以神遊天下的互聯網,甚至沒有像樣的課桌課椅,但你有“跟困難作鬥爭其樂無窮”的精神,有“黃土高坡也能長出參天大樹”的充分信心,有“雞窩裏也能飛出金鳳凰”的夢想,你就會迎難而上,變不利為有利,造就一個個敢於放眼天下、胸懷全球的際化的現代中國人。

我曾經對本地區的教育進行過考察,結果發現,一方面為他們的經濟貧困、文化落後而揪心,另一方面,也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教育人的可貴精神而驕傲,是的,愛心讓他們也擁有了一份獨特的風景。

教育的愛心是空氣,是陽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糧……你可以把它比喻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絕不過份。所以,有教育家曾説: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