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10篇)

來源:文書谷 2.7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邊城》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讀後感(10篇)

《邊城》讀後感1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書出版時心中充滿悲傷,因為母親死去。

邊城開篇邊介紹了湘西的風景。從文中可以看出,沈從文特別愛他的故鄉,我雖然不曾去過,但從字裏行間可以想象出湘西美景,那裏的風土人情,雖然有些“文明人”並不喜歡,可是那淳樸的民風,善良的村民確是值得讓所謂的“文明人”學習,他們不為錢,不會暗地裏互鬥,他們是善良的村民。或許,在我們看來,他們很傻,白給錢都不要。可是他們的傻卻是我們所缺失的。

文中講的是一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小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他唯一的夥伴是一隻渡船和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有那女孩,翠翠。

整本書我都可以感受到翠翠與爺爺的感情,爺爺一手把翠翠拉扯大,爺孫倆相依為命。日子雖苦卻也活得快樂,那種幹以舒適的生活正是飽受工業噪音污染的城市人所追求的。其實整篇文章枯燥無味,耐着性子往下看,卻也嚼出了些趣味。

當地的求愛方法是唱歌,就是那種最原始的,站在山對面唱,向心愛的姑娘求婚。翠翠爺爺當時也向大老提的這樣的要求,而不料大老不會唱歌,但是卻不肯放棄,最後無奈便將翠翠讓給同樣深愛着翠翠的'二老。誰知,事情總來的不順應人意,“大老坐下水船到茨灘出了事,閃不知這個人掉到灘下漩水裏就淹壞了"因此,二老就誤會老人,從此也不再唱歌,老人也有些氣餒。故事到了這裏,也許就該完了。可是,二老並沒有放棄翠翠,卻也沒明説自己的心意,直到老人死去。

老人去世的前一天晚上,夜間下起了大雨,夾以嚇人的雷聲。祖孫倆便默默的躺在牀上聽雨聲雷聲。第二天早上,翠翠起身發現渡船不見了,屋後的白塔也不見了。翠翠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翠翠嚇慌得不知所措,只鋭聲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應,原來這個老人在雷雨將急時已死去了。老人的死猝不及防,根本沒有任何預兆。不僅身在其中的翠翠沒有料到,連我這個看清全局的身外人也不曾料到。我的腦袋裏嗡嗡嗡地響,彷彿是收音機調頻的聲音,聽的人有些煩躁。

故事到了這裏已經沒有看頭了,主人公已死,後面的描寫再怎麼優美,我想也是蒼白無力,沉重悲哀。

結局有些不盡人意,二老沒有回來,翠翠也一個人活着。文中説“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好像作者有意讓讀者發揮想象,讀者不一樣,結果也就不同,有歡喜的,有遺憾的。

有的人一生平靜無瀾,有的人一生波濤洶湧,我們想要怎樣的人生,我們的命運,在我們自己手中握着,誰也奪不走主動權。

《邊城》讀後感2

漠漠水鄉,褪去了幾縷霧色,小船泊在河邊,水波隨着風,泛起陣陣漣漪。對岸是寂寞的旅途,依稀的背影逐漸消失:至於去哪裏、什麼時候回來、是否還會回來,暫且,且隨它去。

多數人從沈從文作品的只看到了清新秀麗的詞藻、婉轉多情的故事,卻無法發覺那樸實背後隱藏的悲痛,那作者心中深深的傷痕。因為沈從文文章往往用極冷靜的手法,將善惡美醜輕輕掠過,但越是輕描淡寫,就越給人一種發自靈魂的壓抑。無論是咬牙切齒的忿恨,或是熱情激盪的快樂,在沈從文的筆下,也永遠是和風細雨般的柔和。

灰濛濛的雨中藏着朦朧而淳樸的美感,也藏着作者無奈的悲痛。但是,對情感木然的都市人卻多把沈從文的'作品當作鄉俗文學,因為慾望的充斥使他們無法透過薄霧看出那一縷明媚的憂傷。那一縷明媚,是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真善美的讚揚,那一縷憂傷,更是對沉淪日下的社會沉重、傷感的批判。其寫作手法將優美與悲憫恰當的融合,讓美麗如水般沁透讀者的心田,又讓悲哀如石般壓抑着人的靈魂。

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講述的就是一個處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時代變遷,社會風氣開始污濁的時候,有那樣一段純真而悲哀的愛情。大老與二老,兩個樸實的青年,在金錢面前他們毅然的選擇了愛情,他們不會為一間大磨房心動,寧願為了心愛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而這種形象,也正是這鄉間小城最純樸的象徵,他們是這個小城的靈魂,最純樸的靈魂。

祖父是純樸、善良、勤儉、樂觀的精神象徵,是茶桐人美好品質的代表,這裏的人們對這種精神的嚮往,就被人們對白塔的態度反映出來,白塔坍塌以後,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協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並不是還原一個樣子,而是茶桐百姓對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託翠翠對愛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個心愛的人,踏踏實實的過一輩子。決不曾想過什麼“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不會理解什麼是所謂的愛情。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份純真的愛,不曾粉飾,熱烈而羞澀的追求過,追求一個她愛的臂膀,直至夢的消逝……

這樣的寫作手法,使得讀者對這段悲劇感到深深地惋惜。山竹林是翠翠的心靈之家,記得祖父與翠翠談起終身大事時,翠翠總是變出一臉嚴肅或是沉吟不語的樣子,使得祖父沒有辦法繼續説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愛的人時,在嚴肅的表情下掩藏着一種莫名的喜悦,一個羞澀而天真的小女孩,沒有做作,洋溢着自然的精華,自然的秀美。景色、民俗風情,點綴上鮮活的人物,使得人彷彿置身江南小鎮,親眼目睹了一場悲劇,又悵然所失的回到現實世界,輕歎一聲,久久不能忘懷。

《邊城》讀後感3

薄薄的晨霧籠罩着河面,蘆葦的氣息淡淡瀰漫,破霧而來的是一條古老的棕色的船,船頭那個年邁卻硬朗的老人認真地渡着船,船尾是個可愛的少女,歡快的吹着竹管,美妙的聲音震盪在空氣中……

《邊城》很美,大量的描寫文字營造一個很浪漫的氣氛。這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我來談談本書兩位主角:翠翠和儺送。

翠翠是個單純清澈的女孩,她有着純樸女孩子的本源,有着人性最美的一面。這與她的生活環境有關。翠翠從小在茶峒這個民風淳樸的邊城長大,正如書中所述,“翠翠在風日立長養着,把皮膚變的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也教育她。”對於親情,她能很好的孝敬爺爺,十幾年來一直陪伴着爺爺,當爺爺渡船疲倦時,人在隔岸招手喊渡船,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溜刷在行,從不誤事。對於愛情,翠翠又表現出那種純樸的美。他知道自己愛誰,並要為愛守候,那麼純樸的等着不知歸期的儺送。

儺送是個秀拔出羣的人,他的氣質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説話,但是深得茶峒人民的'愛戴。儺送也擁有着純樸美好的性格。他在兩年前的端午節上與翠翠偶遇,翠翠在他心裏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可見,在儺送的眼中,沒有名和利,只有愛情的堅定。當儺送得知自己的哥哥天保也喜歡翠翠時,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這足以表現儺送雖對愛情執著,卻依舊珍惜親情。哥哥天保因自知無法得到翠翠而離家,不幸身亡,此時的儺送,本可輕易的得到翠翠,卻離開家,自己下桃源去。他對於親情,也有着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哥哥的死,讓儺送自責,給他負罪感,於是,她無法接受翠翠。當親情與愛情發生衝撞時,他只好選擇逃避。我想,儺送的逃避,更能反映出他人性的美,他沒有接受翠翠,而是為已亡哥哥,選擇離開。

在本文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最純樸,最擁有人性美的。《邊城》一文凸顯出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眾多的讀者,也奠定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邊城》讀後感4

20年始讀的第一本書是《邊城》,這本書不只有邊城,還有一些沈先生的其他短篇小説。

對沈先生的瞭解,是從《合肥四姐妹》開始的,我一向對痴情的故事情有獨鍾,所以對他與張兆和的感情的經歷羨慕不已,卻忘記去讀沈先生的著作,這本《邊城》已經在家兩年了,只因搬家時它不小心跑到了我的面前,於是我便順手拿來讀。

沈先生的文章會讓人過目不忘,其最重要的原因是風格獨特,筆風清新純樸,折射了人性的本善。讀來就像喝了一杯温淳的茶,可回味,也可讓人愉悦。

民國許多大師都留過洋,學貫中西,其文章的故事也與當時的知識分子相關。許多引用,比喻都出自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記得第一次讀錢鍾書的《圍城》,對其中的諷刺拍案叫絕,佩服錢老的'文筆鋒利又不失幽默。但讀了沈先生的文章,才感慨中國的文學本應是這樣子的,寫鄉土,寫鄉土的水,寫鄉土的山,寫鄉土的人,還有鄉土的故事。 ?我們中國人之與外國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這片鄉土。這片鄉土孕育的我們,有着不同他國的人文情懷,更不同他國的思想境界。《邊城》中的翠翠,儺送,裏面的每一個人都是善良的中國人的真實寫照。翠翠是真善美的化身,儺送正是樸實善良的完美情郎的代表,他們之間的愛情更是隻有中國人身上才會產生的感情。雖然是短遍小説,卻勝過了許多史詩般的長篇愛情小説;雖然沒有輾轉反側情節,卻勝過了許多你儂我儂的纏綿。這是中國,是生長在這邊鄉土的人寫的故事,只有這樣才能代表中國,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沈先生會被兩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吧。

推物及人,沈先生也必是善良淳樸的,甚至有些天真。他痴痴愛着張兆和,三年幾百封情書,問世間哪個女子不動情?可惜愛情與婚姻不同,愛情只需濃烈的感情,而婚姻則是在長久的陪伴中相互瞭解。張兆和作為新時代女性,不能理解沈從文的痴,也不能理解他的真。他們的婚姻像一杯烈酒,明知它的烈已經入骨,但卻難以開口表達。可見,愛情較婚姻的學問還淺得很。愛情可以在幾次失敗後懂得自我保護,但婚姻常使人一生摸索也難悔悟。

這樣的人,不出意外地在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浩劫中中槍,沈先生也曾像老舍一樣選擇結束生命,清終難抵抗濁的威力,只能請歷史分辨。幸運的是沈先生存活了下來,而後棄筆再無作品,是何等的悲愴才使一個人放棄了一生的所愛啊~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識人?”,誰不是在心裏這樣想的呢?

《邊城》讀後感5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沈從文所寫的《邊城》一書,書中寫了擺渡老人的孫女翠翠與掌水碼頭的兒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之間悽慘的愛情故事,讓我對這個由湘江山水孕育出來的精靈有了更多的感觸。

小説《邊城》的故事發生在湘西上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喜歡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喜歡的是儺送而老。當天保大老意識到這一點後,決定退出競爭,駕船下州,想要去那裏,忘記茶峒的一切,開始新的生活,卻不幸在中途遇難而亡。儺送二老雖然十分喜歡翠翠,但一想到自己大哥的死亡或多或少都與翠翠有一定的關係,就始終釋懷不了,加上自己對老船伕有所誤會,因而也在痛苦和掙扎中離開了自己的家鄉。而與此同時,翠翠的祖父在對翠翠終身大事的擔心、憂慮和少許的期盼中離她遠去,長眠地下。幾乎是同一時間,翠翠失去了自己愛的儺送二老,又失去了世間最愛自己的祖父,所有的痛苦全部由她一人來承受,她也只能自己孤身一人,一邊默默地承受着所有的痛苦,一邊在江邊擺渡,漫無目的的'等待那一人,也許是一天、兩天,也有可能是一年、兩年,更有可能她窮盡一生也等不回來那個人。

在我看來,《邊城》這一小説實際上是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由湘江山水所孕育出來的精靈,落入凡間,與一名人家男子相識、相戀的過程,這本應是世間最美好、最淳樸的愛情卻因命運弄人,將這一點戀人生生分離開來。初讀此書,我認為書中老船伕不要過渡人給的那一段寫得生動精彩,將老船伕淳樸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而書中翠翠與儺送二老初見的那一夜就奠定了他們日後的戀情。但我有時候也為老船伕的“不通人意”“急躁”感到擔憂:明明是儺送二老唱的山歌,可他卻當成了天保大老唱的山歌,還到天保大老面前誇山歌唱得好聽,也無怪天保大老遠走他鄉了。初讀時,我始終對順順和儺送二老將天保大老遇難一事歸咎於翠翠而感到憤懣、不平,但更多的卻是疑惑、不解。再回首時,驀然明白了些:他們只是因天保大老遇難一事找不到合理的理由來解釋,就只好將這一切算在了無辜的翠翠身上。我不禁想,若他們明理些,是否就不會造成儺送二老遠走他鄉,與翠翠分隔兩地的愛情悲劇?老船伕也不會與翠翠陰陽兩隔,而是幸福地看着自己的孫女穿上嫁衣,嫁給自己喜歡的人,最終在快樂中離開這個淳樸的家鄉,不留一點遺憾?我不知道,我也只能猜測。

《邊城》是一部經典,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我會讓這本好書一路伴我行。

《邊城》讀後感6

當你睜開眼,你看到的會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您已進入邊城的世界。’遠處傳來了一個清脆的聲音,是翠翠和小黃狗在開心的嬉戲,玩耍。

翠翠,我回來了!爺爺回來時面帶微笑,略顯多了幾道皺紋,手裏提着裝燒酒的葫蘆和朋友送的一帶好吃的。翠翠跑到離屋子不遠處迎接爺爺回家,親情滿滿。

不過我認為,這種場面對這個世界裏的翠翠也沒幾年了,我想這裏的翠翠和爺爺也應該很清楚這一點。我慢慢地向那座小屋走去,他們好像沒發現我。春風吹來,我的頭髮隨着柔和的風,快樂的飄蕩着。我已經很久沒有這種心境了。那暖暖的風,綠茵茵的草地,爭先恐後綻放的花朵,和那清新的空氣,川流不息的小河。我沒有注意到我的穿越時間結束了,直到我發現我已經身在家中,穿越器乖乖的`呆在我的書桌上。

我再次按下穿越器,發現我有回到了那條小河邊,我看見長大後的翠翠。她的頭髮披散着,從臉上看不出一絲快了,不過上面還留着一點兒時的純真。這應該是翠翠在等二老的時候吧!以她的外表來看,現在差不多是而是幾歲的樣子。

其實翠翠的一生也是很悲慘的,就因為不敢賣出那一步,因此廢付出了多年的等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止。我能看見,也能感受到,此時翠翠臉上的希望正在一點一點的消退。她是多麼渴望能見到二老,能有勇氣告訴他,她喜歡他。可現在的她只能在這裏等,無時無刻的等在這裏。她很後悔她沒能勇敢,所以她願意為了重新得到而付出。不知道上天有沒有在跟她開玩笑,但願沒吧!

我悄悄地從邊城的世界裏退了出來,回到了現實中,並回味着剛才。

翠翠已經失去她爺爺了,那個為她的一生操碎了心的爺爺。她現在才明白,從小到大,爺爺他自己一直在儘量不讓翠翠擔心,也一直在暗中幫她。爺爺希望看到她的成長,可他沒能讓爺爺知道這些了。如果事情能夠再來一次的話……

想到現在,何必當初……

可是時間已經不能在回去了,她只能默默地做着爺爺以前做的活兒,希望那個TA能回來。

但是作者並沒有給出結尾,翠翠到底是等到二老了呢,還是沒有。翠翠不能再失去一個人,因此作者沒能給出結局。她已經用她自己的餘生去彌補之前犯下的‘錯’,她沒法扛住再失去一個重要人的痛苦。

但願翠翠能有耐心一直等下去,也希望她有一天能明白這背後的道理。

《邊城》讀後感7

時光代序,光陰匆匆。

她依舊在等待,守着湘西的山與水,天與船,等待那個俊逸灑脱的人歸來。——題記

年少時讀書,便喜歡沈從文,喜歡他筆下煙雲瀰漫的湘西,喜歡那些似乎可以擠出水的青春和樸素得發不出聲音的愛戀。喜歡《邊城》,一條小船將一個女子的生命從純真的此案擺渡到彼岸未知而複雜的世界。

翠翠正如她的名字一般,是一個純粹的孩子,也會有恐慌嗔怪,也會有言笑晏晏。那是屬於她的,亦是整個湘西茶峒的清與翠,不帶一絲污濁,放眼望去,人景皆為天賜。

可是,流光奔逝得太快,從不等待笨拙的選擇,只是稍稍耽擱,就驚覺已被它拋下了太遠。翠翠是這樣,天保、儺送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場單純樸素的愛戀,翠翠不説也不清楚,天保、儺送不説卻十分清楚。兩人唱山歌,是他們第一次明確表達對翠翠的喜歡,只是後者仍不知情。

於是,便這樣的錯過,最終無法回頭。

在小説的結尾寫着:“他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可這個“明天”又是多少個日日夜夜呢?有人説希望儺送回來,與翠翠終成眷屬。然而,天保的死,卻是橫亙在兩個人之間的鴻溝,填不平,也邁不過。其實戛然而止的劇情恰到好處,美滿或遺憾,都是一個很美好的夢。

我想問翠翠,寂寞嗎。翠翠的等待告訴我們,不寂寞。正如三毛所言:“寂寞如影,寂寞如隨,舊歡如夢,不必化解,已生共生,要割捨它倒是不自在也不必了。”等待與時間無關,它是一種習慣,自由生長,而她卻無力抵抗。

有時我們也在等待。幼年時固執地站在窗前,只等擁有那個玩具;青年時等春花等秋雨,等一切美好的未來;中年時等一場眼光交匯的愛,等一個相濡以沫的人;暮歲了,等每一天的日出和日落,等離開的日子。

佛説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懼會,五陰盛。

翠翠這一生,也許是苦的',祖父離去,儺送不歸,孤身一人,在小船上擺渡往來的過客,他們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翠翠這一生,也許是甜的,那年的儺送,那年的端午,永遠刻入翠翠心裏,生生世世流年碎影,天荒地老莫失莫忘。

但幸好,她能有那些回憶度過餘生。如翠翠,如我們,這世界上總會有一個如儺送一般的人,能夠顛覆你的世界,如同南風掠過滄海,潮起潮落,此生再不能靜謐。

可南風掠過滄海,誰又忍心責怪?

《邊城》讀後感8

初識先生是高中節選的《邊城》,翠翠的故事讓我着迷,於是到了圖書館借來看,現在印象還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邊成集》,有《邊城》、還有《市集》幾篇,書是嶽麓書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紙也變的發黃,放在手掌裏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邊城》,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温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着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脱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在當時,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裏,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羣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温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裏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邊城》讀後感9

提起沈從文我們禁不住會想到他的代表作品《邊城》,它是沈從文創作的一首美好的情詩,一副俊秀的山水畫,也是支撐他所構建的湘西世界的支柱。

《邊城》的詩情畫意是有口皆碑的,這不僅在於沈從文所描寫的湘西的美麗的山水,更在於作者對湘西茶洞淳樸民風的謳歌。作者在小説中表現了對人性的讚美,把《邊城》塑造成一幅精心塗抹的人性風格畫。這從書中的一些地方可反映出小説獨特的思想藝術風格,通過對人事的敍述、人性的謳歌來表現湘西人民的淳樸和創造的詩的美好意境。

人性不是孤立的,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來展現的。在《邊城》開始通過對老船伕與過渡人之間的交往的描寫,把讀者帶入一種和諧、温馨的氣氛裏。七十歲的老船長,擺渡乘船,不管颳風下雨白天黑夜,五十年如一日,熱誠負責,忠於職守。渡頭本公家所有,所有人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管渡船的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這樣的人,這樣的生活平凡極了,而在平凡中老船伕那見義就上見利就讓的心卻如金子一般發光,讓人從中看見邊城茶峒的淳樸民風。

而翠翠是在淳樸善良的老船伕的影響下生長的,很自然地保存的老船伕身上的.美好品格。翠翠有如深山裏流出的一泓清泉,從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始終保持着那份純淨與透明。對待愛情上也是忠貞不渝,我們從她的身上也看到了人性之美。

邊城在表現人性美的同時,還通過一些生動的形象塑造了一種美好的意境,讓人讀來為之陶醉。如翠翠肖像畫的描寫: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就又從從容容地完成了任務。這段着重對翠翠動態的描寫,以傳神筆致渲染人物性格,把天真活潑,心地善良,既羞澀又粗獷的山村少女呈現在讀者面前,讀來為之欣賞、陶醉。

作者在第十三章中也突出表現了這種意境。開始作者勾勒出一幅青山綠水,夏日黃昏美麗平靜的畫面,夕陽、桃花色薄雲,忙個不停的渡船、杜鵑啼泣、石頭草木被曬了一天蒸發出來的熱氣,空氣中有泥土氣息,有草木的味道,還有各種甲蟲類氣味……在寫自然界的聲音、色彩、光影和氣味的同時,烘托渲染了人的感情心理,達到了融情於景的藝術效果。

《邊城》是一顆晶盈圓潤的藝術明珠,其人性美與藝術美珠玉生輝,值得我們去品味與閲讀。

《邊城》讀後感10

猶記得小説開頭寫了這樣一段話:“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山水之間亭亭立着一座房屋的畫面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多個“一”字的運用,既有落寞孤寂之感,也有恬靜閒適的意味。

就整部作品來看,整個書中世界如一個仙境,古樸實誠的人情風味,字字句句裏都透出一種淡雅、寧靜的香氣。鄉民同甘共苦,樂於分享,互幫互助,好像大家都是一家人。每每讀到這樣和諧的畫面,我都會感慨如今社會的複雜與冷漠,也會幻想着自己也生活在那樣的社會,大家相親相愛,不會為一己私慾喪盡天良,丟失了最美的人性。這時,我不禁會想: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到底為人類帶來了益處還是痛楚?我們的地球文明到底會發展到什麼地步?

説到小説中的人物,其實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爺爺。大老要求親,他似是在鼓勵大老時的温柔和藹,他奔走於市裏與小山城之間的疲憊與勞累,他笑臉相迎問到別人關於大老、二老時的懇切,他收了人家免費送的豬肉卻把錢放進人家竹筒裏的真誠……一幕幕影像,都在我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

多麼善良温和的老人,為可愛的小孫女操碎了心。他怕自己一把老骨頭挺不住了,丟下可憐的小姑娘獨自一人沒有人來照顧,又怕她照顧不好自己;他身體開始不適的'那次,強忍着苦痛也要給孫女一個笑臉,捨不得她有半點擔心;他戴着一頂草帽,頂着烈日去問大老時,汗珠顆顆分明地掛在他臉上,愁悶的神情散不去,卻仍是那樣温柔地面對小孫女;他尊重翠翠,不強求她做不喜歡的事;他爽朗的笑如可口多汁的脆梨……這是一份如此純淨的愛!

即使再愛,爺爺終是離開了。順順家的冷淡、翠翠外柔內剛的性格、當年女兒的慘死……白塔坍塌,人未還。爺爺走了,翠翠慟哭良久,也明白了爺爺生前沒提到的一切,終日守着渡口等候二老回來。結尾是開放式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爺爺的淳樸、對孫女濃濃的疼愛讓人心疼,令人感動;翠翠的純美、善良、堅強,不僅吸引着大老、二老,更成了人們心目中純潔美好的象徵。這本小説中,每個人、每件事,都那麼打動人心,與當今這嘈雜、慾望化的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更是我如此喜歡《邊城》的原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