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19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軾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軾讀後感

蘇軾讀後感1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一直不知此為誰作,讀了《蘇軾詩詞文選評》,才知是蘇軾所言。蘇軾是宋代文化孕育出來的曠世奇才。他的散文,如行雲流水,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從着重於政論、史論、哲學論文,而轉向以隨筆、小傳、題跋、書簡等文學性的散文,筆法極其靈活,耐人尋味;他的詩,在經歷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的洗禮後,從最初的富贍流麗、豐滿生動,走向清曠的語句寫出厚重的人生感慨;他的詞作,由於對人生感慨的`抒寫,而進一步發展了“詩化”的趨向,有的豪邁雄放,有的高曠灑脱,亦有的婉約清深,可謂出神入化。無論從哪個方面衡量,他都是宋文學發展到巔峯時期的偉大代表作家。

何以造就蘇軾如此境界的文學成就和藝術修養呢?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王水照和教授朱剛合著的《蘇軾詩詞文選評》會給你一個清晰的答案。本書從蘇軾的人生軌跡出發,結合各個時期的詩詞文,向我們分階段地揭示偉人的生活境況、官場沉浮、心理歷程、藝術成就,為讀者逐漸勾勒出一個超越世俗、隨遇而安、善處逆境、為表政見不顧安危的立體形象。

人生之所以痛苦,説到底是由於欲求之不滿足,抱負也好,名利也好,權利也好,壽命也好,無論其價值為正面或負面,其出於人心的追求,而不得滿足便成為痛苦,則是一致的。解除痛苦的辦法,只有兩個,一滿足之,二超越之。蘇軾的達觀、放曠的處世理念,對於今天的為名利、為權位而忙碌奔波、爾虞我詐的人不諦是一記清醒劑。

蘇軾讀後感2

五年級下學期,我閲讀了講述了蘇軾一生經歷的一本書——《蘇軾傳》,我瞭解了這個大文豪的特點與生平經歷。

我特別喜歡蘇軾的文章,即使他過上了農家的生活,也下肯放下手中的筆。我尤其欣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將赤壁之戰刻畫得淋漓盡致,描繪出周瑜容貌俊美與智慧。

令我讚不絕口的不只蘇軾流芳百世的詞,也有蘇軾廣為人知的詩。我比較喜歡《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我喜歡蘇軾的另一面——美食。他是一位美食家,但吃飯之際總不忘禮儀——只吃眼前菜。有一次,蘇軾的朋友來他家吃飯,蘇軾的妻子王弗在他的位置對面放了一盤蘇軾最愛吃的兔肉絲,蘇軾只顧吃眼前菜,完全沒有注意到餐桌上有兔肉絲。在黃州,蘇軾還做了“東坡羹“,還附一首《東坡羹頌》,深受大家喜愛。這位美食家做的`東坡肉更是享譽千載的名餚,在《豬肉頌》中,他寫道:“淨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黃州還盛產鮮魚,蘇軾摸索出一和烹調法,常常請朋友品嚐魚羹。

蘇軾還有許多特點,這本好書中都提到了。我讀《蘇軾傳》知道了許許多多蘇軾的人情世故,讓我們從這本“蘇軾寶典”中發掘更多的知識吧!

蘇軾讀後感3

蘇軾的這篇賦可謂構思巧妙,先寫了遊之“樂甚”,然後筆鋒一轉引出“客之三悲”,再有“蘇子二論”來收尾。而精駭得“蘇子二論”也不由得使我產生了一些感想……

先談談蘇子的“何羨論”吧,我認為“何羨論”給我一種看待問題的新角度—辯證。的確,事務應被分為而來看待,這樣一來,你往往會發現一些令你欣悦的東西,既能安慰自己,又能激勵自己,提醒自己,給自己全新的動力,可謂好處多多。

再説蘇子的“共適論”,“共適論”則向我們揭示了一種既簡單又複雜,既淺顯又深奧,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人生哲理,那就是:是自己真正感到快樂的東西並不是那些有形的身外物,而應是那些這可以回。不可言傳的無形之物,

而這些無形之物又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原因就在於他們太普通了,普通到就如“山間明月,江上清風”一般,而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卻偏偏就能像春風一樣牽動你的新,煥發出無限的美感與快然,而這種在大多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快樂又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為在這個充滿競爭、充滿慾望,充滿忙碌的社會中,有誰願意普通的風與月兒停下腳步呢?

有誰願為江面上傳來的笛聲而凝神靜聽呢?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也正因如此,人們不知自己究竟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時光,然而人們在付出了這樣巨大的代價子後就能得到滿足自己慾望的東西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的……

或許蘇子曠達的人生態度只適用於他一人吧。

蘇軾讀後感4

王水照先生評價本書是“以普及讀物而優入學術著作之林”。優秀的學術著作也應該是用清新流暢的語言把問題講清楚的。

或許最應該借鑑的是朱剛教授的一些研究角度和論述方法。法無定法,能直接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最好的,這其中當然要有嚴格的.學術規範。這恐怕就是文學研究的魅力所在…

誠然,這本書的論述範圍已經超出了文學的範疇,黨爭、禪宗等方面也是作者向來關注的話題。文學研究與其他領域的交融實屬必然,但如何更好地有機結合並非易事。這個問題對於宋代文學研究而言,更加值得深思。

書中p333關於蘇軾和沈括關係的一段來自續資治通鑑長編的引文,其實作者漏引了一句,“軾益薄其為人。”這就意味着蘇軾並沒對沈括曾經的陷害真正釋懷,原書p334卻説,“他們的關係改善了。”再者説,沈括對蘇軾的陷害本身就存疑,《續資治通鑑長編》也質疑了這一事實的可靠性。

這本書是去年出版的,看起來似乎是新書,但成書的過程並不新。另外,全書的行文風格更傾向於是一個講稿,所以引文不精確尚可原諒。但是,漏引了一句後導出的結論完全是相反的…因為這一部分是在講蘇軾和敵人最後也能相處很好的事情,就有點“帶着自身目的和預設蒐集材料”的嫌疑…

從編輯的角度來看,照理説編輯是有義務把引文再進行核對一遍的,這樣的話也不至於出現這種漏引的問題。因為一個優秀的編輯本身就應該是一個優秀的學者。

當然也沒有必要抓住一點點問題不放。希望才疏學淺的我以後能提出更有價值的質疑…但是,對於材料的辨偽以及處理利用方式是我們必須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蘇軾讀後感5

看到蘇東坡這個名字,我想起國中語文老師在朗誦《繼承天寺夜遊》之前,向我們表達了他對蘇東坡的愛。

“我從來沒有讀過一首詩能把月光比作清水。”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類交叉,覆蓋竹柏影。何夜無月?哪裏沒有竹柏?但少閒人如我兩人耳。

讀了蘇東坡童年的那一章,我大概明白了他為什麼能寫出“空水”。四川樂山眉山大概是宜居的好地方。峨眉山的陰影籠罩着玻璃江流過,有山有水。四川的'魅力總會造就一批有才華的詩人。

四川人直率的性格,也會在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小時候看《江城子》的《左牽黃,右擎蒼》,總會不自覺地想起穿貂皮大衣的山王形象。蘇軾的祖父在書中真的吸引了我。蘇軾二伯進了進士,官家歡天喜地來報信,正趕上蘇序爺爺在鄉間田埂上喝酒。有人告訴他好消息,他一句話也沒説,頭也沒抬繼續喝酒。後來,他醉醺醺地把官方的好消息和牛肉放在一個大口袋裏,揹着回家。一個可愛直爽的老人!他不識字,但在生活中總能充滿智慧。有一年,蘇序爺爺預測可能會發生自然災害,所以他儲存了大量的水稻而不是水稻。當別人對他的“異常行為”感到困惑時,果然,今年遭遇了一場災難,其他人的米飯都吃光了,他倉庫裏的2萬或3萬塊石頭大米派上了用場。

蘇東坡最像他的祖父。有人説他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黃州惠州最遠到海南。網友笑着説:“蘇東坡的一生要麼被貶,要麼在被貶的路上。”烏台詩案不適合新老黨。世界上所有的人才都這麼坎坷嗎。

一代作家,就像他在參觀真州市時寫的“心似灰之木,身為不繫之舟”。問你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讀後感6

我讀了古詩,我感受到了古詩的豐富含義和詩人的智慧。

我在國小二年級就養成背誦古詩的習慣。我每讀完一篇詩,就有一個感想,於是我就坐在椅子上慢慢地思考。下面我就給你們介紹一下我讀古詩的方法與樂趣吧!

相信同學們都聽過古人説的一句話吧。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際在於晨。意思就是説:“一年之中春天是最好的時間,一天之中清晨就是最好的時間,這樣既增加了你的記憶力,也增加你平淡無味的一天。中國向來以詩歌王國垂名千古。在詩國的天空上,名家如繁星閃爍。如才華橫溢的詩人白居易,就躋身於這繁星之羣。

在一個陽光充足的'清晨,我坐在椅子上背誦古詩,這首詩的名字叫做《草》。背誦完後,突然發現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這首詩很有教育意義。詩中有一句詩叫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句詩,很有道理。意思就是説野地上被燒起的野草,只要到了春天,它又會重新長出來。這句詩同時也讚揚了草的頑強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早已成為名句,用來比作百折不撓的頑強的鬥爭精神和不可消滅的革命力量。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在生活中,當我遇到一道題不會做時;當我厭學時;當我成績差時,就會想到草。草的這種不被困難所屈服的精神鼓勵了我,使我自己克服了困難。如此可見,背誦古詩對生活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好處啊!教育家孔子曾説過這麼一句話“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可以有志本矣”用來教育後代。我們可要牢記這句話呀!

聽了我的事情,你們肯定也有所啟發吧!心動不如行動,馬上和我攜起手來,走進朗讀古詩的道路吧!

蘇軾讀後感7

不得不講,蘇軾,他實為一位千古風流人物。

初遇此書,便想起老師口中有趣的他,帶着期待,我浸入了這本書。

他才華熠熠,得歐陽修賞識,後入朝為官,雖是睿智,但終究年輕氣盛,人微言輕,也因着口無遮攔,對王安石變法反對,而在官場吃虧。如祝勇所言,官場潛規則,傾軋皆在暗處,霧裏看花,神龍見首不見尾,殺人不見血。終是中了沈括的計,便有了烏台詩案,牢獄中的那一百三十日。代兒子送飯的,因着不曉得父子間約定而送去魚,蘇軾以為是死期至,安然落淚。幸得因着太后,而大釋天下,就此去了黃州。朝堂上,便盡為小人猖狂之地。

此一番被貶去黃州,造就了名流千古的東坡居士,有了那膾炙人口的東坡肉。沒有了官場的束縛,在陶淵明的`影響下,帶着對自然的審美而勞動,詩詞上,大為進展,那些驚世之作,便是在此地造就。許是人必須經歷些什麼,才能知曉更多吧,心對世界的認識,也在不停改變吧。

世事無常,他回到了官場。再見當年的王安石,談論之後,舊日政敵,成了友人,皆為官場清流,卻皆是敗於小人。

他的一生,八三四一,官場失意,但有着三位夫人的陪伴,應是老天的眷顧吧。

正如人們所言,他是謫仙。在美國的千古英雄人物評選中,他是唯一一位被評上的中國人。

他的一生,不是在與官場作鬥爭,而是與他的命運作爭。浸入他的一生路過一番,我懂得了這句話是為何。五位皇帝,或是荒,或是無力而為,皆使東坡無以在官場施展才華,讓其生活一生艱苦。

一生苦難,創就了這位千古風流人物。即使,是美人,就有遲暮,是英雄,終有末路。但他真的會,深深印刻於後人心中,如我,便是之一。

蘇軾讀後感8

疲憊的心如果不能超然物外,就必然要被外物所奴役——題記

蘇軾早年風調雨順,可身居官場後卻每況愈下,不停地被貶,有人戲稱:“蘇軾不是在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但是,他卻能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仕途不順。“淡粧濃抹總相宜”“一朵芙渠,開過尚盈盈”寫出了他的寄情山水;“西北望,射天狼”“詩酒趁年華”寫出了他的豪放豁達;“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寫出了他的勤政愛民。無論如何,也要保持樂觀的.心。當遇到不順時,當遇到困難時,不要悲傷,不要煩悶,因為有人會幫助你,蘇軾遇難時,蘇轍奔走相救,願用他自己的官爵來赦免蘇軾的罪名。當遇到瓶頸,無路可走時,不要放棄,不要傷心,厚積薄發,滴水日日也可穿石,只要厚積,薄發時必然的事。要有“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豪放,要有“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的豁達。所以,當我們感到命運不公的時候,要善於疏導自己。不要因為遭遇不公而心懷憤懣,那樣會讓自己身心俱疲,得不償失;也不要因為受到打擊就自暴自棄,一蹶不振,那樣只能讓自己損失更大。不妨捧一本好書,斟一盞新茶,在閒靜之地,默讀好書,靜下心來。

無論如何,也要保持樂觀的心。

蘇軾讀後感9

一個月,從七品芝麻官升到3品大員。同樣是一個月,從京城大員到流放。區區40年的仕途生涯卻擔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坐牢170天。想來也只有蘇東坡這等不通政治之人能在官場上才能如此大起大落經歷,究原因無外乎在他那張守不住話的嘴。

“汝必能殺人。”這是蘇軾初見章惇時説的話。雖然不知道蘇軾是否真的善於看相,但初識就如此直言不諱地指責,蘇軾又是多麼的口無遮攔。恰如他所預言,章惇最後的確壞事幹盡,甚至間接造成蘇家的衰敗,但這張沒有顧忌的大嘴顯然得罪了不止一個人。

“多情卻被無情惱”,蘇軾若甘願放下那份較真,那他何愁不能封侯加爵。上帝雖賦予蘇軾前所未有的才氣,卻令他人生道路崎嶇不堪。與之相比,嚴謹的子由仕途相對是更加平順,但今天,我們過多銘記的卻是他這位樂觀奔放的'長兄。

儒家四書五經到莊子佛學,俗話説: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蘇軾不僅腦有萬卷書,腳下也同樣有萬里路。蘇軾即使在面對苦難,也不表現出一絲一毫的氣餒與頹廢,“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他那無謂與豪放,使他的詩歌不缺華麗無實的靡麗之作。

林語堂曾言“章惇對東坡是唯恐其不死,東坡卻望章惇延年益壽。”蘇東坡向來是對事不對人,但他的一張大嘴卻使他一生落魄,但這也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正是這張大嘴巴讓東坡居士可敬可愛,在這個無知勇敢的老頭面前,任何的擔心後怕都是無用可恥的。蘇軾的一生滿目瘡痍,遍佈了滄桑,苦難與偉大並存擁有着歡樂與悲情的雙重命運,也正是這雙重命運,將蘇軾推上了文學藝術的巔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