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來源:文書谷 1.79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生命與教育》有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篇1

讀了肖川先生的《教育的使命和責任》一書,心裏頗有感慨。它讓我明白了民主和自由的教學氛圍對於培養學生自由靈魂有多麼重要的作用;它讓我明白了什麼是一堂好課,真誠、豐富、深刻;它告訴我,生命教育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的生命情懷;它提醒我,要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因為快樂是一種美德;它提醒我,要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它提醒我要不斷擴充自己的學識,要手不釋卷,閲讀讓自己一步步成長;它提醒我,要用一生的知識來備一節課。

教育是有靈魂的,教育是有使命感的,在教育越來越追求效益和效率的今天,觸及這樣的話語總能讓人警醒而又感覺親切。作為學校教育,我們每天所面對的是一羣羣鮮活的生命體,是一個個對世界充滿新奇感的心靈世界。我們有責任,也有理由把人性最善良、最美好、最純真的東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讓孩子在漸漸成長的過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

尤其是在當今的社會教育背景下,我們的教育不能僅僅成為訓練、成績等應試教育的代名詞。這正如肖教授在書中表明: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於:扞衞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則構成生命教育的目標。

作為一名教師,無論何時何地,面對何人何事,都要有強烈的責任感,並本着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信念,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以人為本,奉獻真愛。當好一名教師,首先要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靈、傳承知識當做人生的最大樂趣。要關愛每一名學生,關心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進步,努力成為孩子們的良師益友,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為孩子創造一個均衡發展的教育環境,使孩子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使我們的教育面向所有的孩子,面向孩子的一切。

二、要加強學習,學為人師。樹立學無止境、學高為師的思想,要向實踐學,要向書本學,要向同行學,要向孩子學,讓學習變為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不斷提升自己的內在素養。要崇尚科學精神,嚴謹篤學,潛心鑽研,做熱愛學習、善於學習、終身學習的楷模。要如飢似渴地學習新知識、新科學、新技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書育人本領。要積極投身教學改革,運用最先進的方法、最現代的理念,把最寶貴的知識傳授給孩子。

三、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個人的範例,對於孩子心靈的健康和成長是任何東西都不可代替的最燦爛的陽光。我們要加強師德修養,為孩子樹立起學習的榜樣,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風範去教育和感染孩子,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家長和全社會的尊重。

一種使命,孩子的人生,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都繫於教育一身,每天我們接過來的,不只是孩子,而是一雙雙期待的眼睛,一顆顆期盼的心。教書育人,我們責無旁貸!讓課堂充滿關注生命的氣息,讓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湧流,讓智慧之花盡情綻放,應該成為所有教學的自覺追求。

那麼就讓我們懷着執着的情懷,帶着生命上路,以生命喚醒生命,以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護生命,用生命去撞擊生命,用生命去滋潤生命,用生命去燦爛生命。讓學生的生命因我們的生命更加豐滿旺盛,我們的生命因學生的生命而充滿活力與激情。

本温暖的書為我們帶來了一個美好的教育世界,展現了一幅完美的教育狀態和生活樣式。沉浸在這個陽光的教育世界裏,是一種身心的淨化、一種精神的洗禮、一種心靈的澄澈、一種人性的昇華,這就是教育的力量,這就是愛的力量!

教育的路還很長,我們正在路上,用自己的堅強與耐力、理想與信念、意志與汗水去澆灌事業之花。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篇2

步履匆匆,登上講台22年,從事這份職業,讓我倍感欣慰,因為這樣可以和孩子們一起享受着童年的快樂,體驗着成長的幸福,孩子成長,我更是從一個一無所知的學生到一箇中年教師,一步步走來,快樂幸福着。讀《做有生命的教育者》這本書,更是找到了共鳴,找到了心靈的安慰和支持。

在每天流動着的課堂裏,我們看到的只是知識、方法、技術,在教師創作的大量教例和課例中,尋覓不到生命的跳動和呼吸,處處發現的仍然是如何上課的各種技巧和方法;在每天都在誕生的龐大的教育論文中,依然看不到生命的氣息和光華,除了概念、術語,就是推理和演繹:從一本書到另一本書,從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把前人的文章變成自己的文章,把外國人的文章變成自己的文章。生命創造的光影就在如此這般的推演中遁入黑夜。

正因為如此,葉瀾教授才會吶喊疾呼: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然而,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有這樣的生命感。有的教師看到了生命,但他想到的只是書本和各種符號如何化為自己的教案和話語,但對學生的生命本身卻視而不見了。這時的教育者看到的只是知識,他的眼中沒有生命,他的生活只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機械輾轉於教材與教室之間。有的教師看到了生命,他以一顆敏感、敏鋭和細膩的心,捕捉着學生的每一句話語、每一次歡笑和哭泣、每一聲歎息、每一次皺眉。這樣的教師敬畏學生的'生命,卻未必尊重自己的生命,所以教師的生命感也是不完整的。只有把生命放在生命裏,努力將自己的生命與學生生命的成長建立起內在的關聯: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長就是教育者自我的生命成長,他希望彼此的生命能通過教育之樹而成功地實現相互嫁接和疏通,在同一棵樹上綻放花朵。

有着生命感的教育者,都是有時間感的教育者,時間感不斷撞擊着他的心靈,他的手和靈魂都充滿了時間,他知道每一個生命的教育,都需要時間,都有着內在的時間節奏和韻律,在教育中,生命何時開花,何時結果,都有定期。他與受教育者一起守候時間,讓石頭在時間中開花,讓心臟為每一次綻放而激動。

有生命感的教育者,需要把教育的實踐當作一門學問來鑽研,當作一門生命的學問來貫穿一生。把生命放在生命裏的含義是:教育者只有把教育的學問變成自己的學問,把學生的生命落在自我生命的核心裏,同時又把自我的生命化進學生的生命裏,成為其今後生命成長中的核心資源,教育者才將是一個有學問的人,而且是一個有真學問的人。這個學問就是一種以生命感為基礎的,關於生命成長的學問。其內核是:讓每一次教育的過程,都變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回家的過程,即回到生命之家的過程。

每一個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迷宮。開掘人性,讓人性生動起來,豐厚起來,高尚起來,博大起來,讓人的生命富有人的意義和價值,是教育者的使命之一。走出迷宮的方法是:傾聽和對話。

李政道教授將教師分成四種類型。一是匠師。無論匠師的技術如何高超,始終缺乏兩樣東西:思想和激情。而我們希望的教育,是有思想的技術和有技術的思想。二是藝師。藝師把教學藝術化,甚至浪漫化。藝師的課堂很活躍,很生動,但有時會失之於隨意和散漫。三是儒師。儒師具備傳統的知識分子風範,有強烈的使命責任感,充滿了對教育的熱愛和對孩子的温情,且富有犧牲精神。他是本學科的專家,他的視野始終是在自己的學科世界裏,對自我的形象定位依然是蠟燭,是奉獻者和犧牲者。四是哲師。哲師不滿足於只做一個犧牲者,他試圖把教育的過程變成一個創造的過程,在創造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同時,也創造着自身的精神世界。他還是一個超越者,超越已有的經驗、已有的視角和思維方式,甚至超越已有的生存方式。最理想的教師,是將上述四種類型的教師特徵融為一身的教師,這樣的教師將從優秀教師走向卓越教師。他將擁有三種東西:教育中的大智慧、大愛心、大境界。

讀過這本書以後,才發覺自己永遠走不出自己劃的教書匠這個圈。教育本身就是揹負重軛。我們將重負背在肩上,用手中的刀雕刻它們,刻出生命的神采,挽留輕飄而逝的時光,實現自我生命的創造性價值。教育要發展,理念得更新,追尋的路上,我們會一直都在!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篇3

最近,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生命 生命》寫的是飛蛾求生,種子有毅力,作者杏林子自己聽自己心跳的事情。最讓我感動的句子是:但它掙扎着,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

讀後之後,我感覺到了生命的重要,掙扎説明小飛蛾沒有停止求生的努力,讓我感到:凡是生物,都有強烈的求生慾望,都極其珍視自己的生命。一個小小的香瓜子,竟然可以衝破堅硬的外殼,那是種多麼強的生命力啊,讓作者杏林子大為震驚,自己的生命多麼重要,生命極為短暫,更應該珍惜生命,自己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糟蹋它,生命只有一次,人和物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每天要踏踏實實地過,不可以隨心所欲。

這時,我又想起一個盲聾啞作家,叫海淪,凱勒,她的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作品,她的一生開始埋怨生活,後來對生活充滿信心。她和杏林子一樣一生光彩有力。

於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活得光彩有力。

生命是寶貴的,生命是令人敬重的,生命往往會從我們指縫中滑過,所以我們要愛惜生命,讓短暫的人生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 生命》光從題目看就看出了作者對生命的讚歎之情,作者用了三個例子,一個例子是講飛蛾被抓住而極力掙扎的情景,第二個例子是一顆瓜子在沒有泥土,沒有陽光的磚縫裏不屈向上地生長了僅僅幾天,但是它死後也不會遺憾,因為它還是擁有過生命,它也不會為此沮喪了,第三是作者通過聽診器發現了自己的心跳是多麼沉穩,有力,十分讚歎生命的價值,多麼可貴。

我也拿小螺螄做了一次實驗,把一隻烏龜和一顆螺螄放在一個玻璃缸裏,結果十分令人震驚,螺螄竟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與缸裏的烏龜搏鬥了三天三夜,這件事令我無比震撼,小小的螺螄竟會有這樣的強烈的生命力啊,與比自己大十倍的烏龜僵了三天許久,自己明知道鬥不過烏龜,但它沒辦法,求生的慾望鼓舞着它,許久,我被螺螄熱愛生命的精神打動了,忍不住想放了它。

我想如果我們一起來熱愛、珍惜生命,一顆螺螄,一隻低等動物都有的概念,何況高級動物人呢?

我讀完《生命 生命》這篇文章時,心情是非常驚訝的。

這篇文章講述了三個小故事,分別是: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這三個小故事展示了生命力的旺盛和強大。飛蛾強烈的求生慾望拯救了自己;瓜苗頑強的生命力讓自己活了下來;心跳是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

從課文的敍述及作者的感悟中,我似乎讀懂了一些生命的意義。杏林子雖然得了類風濕關節炎,她卻用自己能活動的三根手指,寫出了那麼多有意義的文章。就像課文裏寫的那樣: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生命是自己的,我們可以讓其體現出價值,也可以讓生命變得黯淡無光,所以我們要對自己負責,要好好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輝煌!在生活中,在學習上,我們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比如:考試不理想、比賽失敗……這些和杏林子的困難相比,我們的困難又算什麼呢。所以我們更應該懷着積極向上的態度,去迎接挑戰,戰勝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向成功。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篇4

體會最初接觸生命教育,是在幾年前一次教師培訓時,主講老師給教師下了個新的定義:教師就是迷戀生命的成長,以研究生命成長為業的人。當時給我有點耳目一新的感覺。而讀了張文質先生的《生命化教育的責任與夢想》,他所倡導的“以生命成全每一個健全的生命”的教育理念,讓我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諦。他用心發出的“開啟智慧、潤澤生命”的呼喚更是讓我震撼。

特別是開篇《生命的禮讚——一次關於生命化教育的講演》,讓我深受觸動。文中指出:生命化教育就是對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要培植人對生命的珍愛,要讓所有的人都意識到生命比一切都更重要。人活着本身就帶給你希望。哪怕有時候很屈辱、很難過、很無望。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對我們的教育而言,就是要讓這麼一種頑強地活着、努力讓自己活得更好的理念成為我們課堂中最重要、最激動人心的內容。要讓每個個體都有過更有尊嚴的生活的意識。引導學生對更美好的未來充滿期待。要使學生對自己、對自己生命的價值、未來的發展的可能性更有信心。回顧我們的現實,現在有一些學生動不動就離家出走,要不就走極端結束自己的生命或者是他人的生命。在這些悲劇的後面我們在討論孩子的自身問題時,是不是更該思索是什麼使我們的學生如此脆弱?是不是我們的教育在某個點上出了問題?在新課改如火如荼的今天,我們大部份的老師依然還是被分數牽着鼻子走,我們的家長在和老師溝通時第一句話就是我的孩子近段時間的成績怎麼樣?唯有門門功課都優秀將來才有希望才能出人頭地。這種隱藏在我們大人內心的教育目標往往會導致教師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近乎完全的背離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可能對學生做出羞辱、嘲弄、譏笑、刁難、甚至是毆打。也許一個學生上課特別會愛説話我們甩他兩個耳光,他感到屈辱,明天就不説了。這看似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是我們教育能做的嗎?我們剝奪了人的尊嚴,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他會考慮別人的尊嚴嗎?只有讓孩子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他才會希望身邊的人也過有尊嚴的生活。有些學校,每次考完試就排名,接着就按名次進入相應的班級。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有安全感嗎?他能和同學友好相處嗎?他會信任自己的同學嗎?身邊的每個人都是競爭對手啊。我們想想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在長大後能形成正直、光明和健全的人格嗎?對我們的教育和教師而言,在做好傳授好知識的同時,誠如張先生所説的就是要做這樣的工作:鼓勵孩子瞭解自身的環境、家庭的背景、面臨的困難、自己的性情與期待,激勵孩子不斷鼓起生活的勇氣,喚醒孩子內心的生命力量;克服種種阻力與困難去創造一個能夠幫助孩子瞭望未來、渴望更好的生活環境。讓孩子相信自己的可能性與價值。讓我們教育工作者能理解:勤未必能補拙,揚才遠勝於避短。

張文質先生把生命化的教育描繪成是“開啟智慧,點化潤澤生命”,讓人感到一種虛靈中的真實同時,更讓人感到教育的神聖與責任的重大。因為它是站在生命的高度對教育的整體把握。真正的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教育,生命對生命的啟迪、生命對生命的潤澤。因此,教師這個職業就直接意味着從業者人性、教養、專業能力的要達到一定的高度。長久以來,我們把知識教育等同於智慧教育,所以培養出來的的高材生往往是考試的高手。而在生活能力,接人待物,為人處世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在創造的能力上往往比不上一些西方的學生。我們的教育應該是讓人的生命更加完全而不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性的扭曲生命中的本真。在教育中我們很少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品行的`養成、對生活的態度。我們的很多的孩子在國中到高中完全是在拼體力,睡眠達到8個小時的是極少的。與父母共進早餐,週末與孩子好好的聚聚都成了孩子和父母的奢望。曾經聽到一位教授講過一件發生在他身邊的事:他鄰家的一個小男孩在進國小之前是一個充滿靈氣的孩子,每天他下班時,這個小男子會騎着童車從他身後出來吱得一聲將車停下學着大人的問候“老陳你回來啦!”而自從上了國小後,慢慢的發現這個孩子越來越不愛説話了,碰見人就低頭,不久鼻樑上也架起了眼鏡。由此可見我們教育問題的嚴重。生命是需要點化和潤澤才能長進的。經過點化和潤澤的生命應該是有生機的而不是死氣沉沉,是積極向上的而不是頹廢,是幸福的而不是痛苦。我們的教育做到了嗎?我覺得點化生命、潤澤生命不僅是一種理念,一種意識,還應該是一種對待教育的態度。面對每個不同的獨具個性的孩子,我們能在何種程度上點化潤澤生命?如何讓孩子們活得輕鬆快樂又能承受起成長中的挫折?如何利用現成的有限教育資源給予每個孩子的生命形式以最大的成全?這些都是我們生命化教育要思索的問題。

“知識若沒有智慧燭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牽累;智慧若沒有生命隱帥期間,那動人的智慧卻也不過是飄忽不定的鬼火映照。”所以,點化和潤澤生命是教育的核心。在以後的教育生涯中,我會不斷體會“點化生命潤澤生命”這八個字。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篇5

“生命化教育要追求教師生命的幸福”,“生命需要一種張力”,“教育是慢的藝術”,“細節決定成敗”,“學習的過程是生命的歷程”,“好的教師總是對課堂的未知性充滿期待”,“好教師一定是在課堂上要比平時顯得更美的人,那怕是相貌平凡,一到課堂上就有一種容光煥發的精神氣”,“好教師肯定是比他的實際年齡顯得年輕,顯得天真,顯得還要質樸的這樣的一種人”,“好的教師有各自的方式,但要帶着生命來上課,帶着對生命的尊重來上課”“讓愛心、寬容、期待、善待成為教育的起點”……這些全新的關於教育的釋義,沒有高調的説教,沒有深入的闡述,卻已將抽象的“生命化教育”解析得細緻入微,一切是那麼自然、貼切。

一、教師因走進學生的心靈而精彩。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育的任務首先是瞭解孩子,而為了瞭解孩子,就應該不斷地觀察、研究。不瞭解孩子,不深刻注意發生在他們內心深處的複雜活動,我們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沒有意義的。”作為教師要用自己的心靈呼應學生的心靈,用自己的靈魂塑造學生的靈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以自己的青春譜寫着輝煌的教育詩篇,以自己的忠誠和執著維繫着綿長的文化繁衍,以自己的希冀和神往描繪着斑斕的成長手記,以自己的理念和憧憬鑄造着堅強的未來人傑……教師首要的任務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靈,讓青少年“成人”。要完成這項光榮而艱鉅的任務,必須走進學生的心靈。確實有那麼一些精神品質,一個缺少了它們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兒童精神世界的本領。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自己也曾是一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他還告誡説:“別讓任何一次心靈振盪不知不覺地從您身邊掠過。要成為學生雪中送炭的幫助者,心靈創傷的醫治者。”

教師註定一輩子平平凡凡、默默無聞、為人作嫁,但教師關注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青少年的心靈,是宇宙萬物最神聖、最神祕、最具活力的對象。教師的勞動成就了學生,他“使自卑的心靈自信起來,使懦弱的體魄強壯起來,使狹隘的心胸開闊起來,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來,他讓愚昧走向智慧,讓弱小走向強大”……培養青少年求真向善趨美的心靈,引導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壯地成長,這既是教師的`責任,更是教師的幸福。人的心靈是一個極其寬廣、複雜、多變的世界。面對幾十個性格各異、不斷變化發展的孩子,怎樣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找到屬於他們的那片沃土,播下適宜他們成長的那粒種子,這是至關重要的。

二、教師要講求工作藝術性.

由於教師所面臨的教育對象千差萬別,教師所面臨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態、教師所面向的教育內容千變萬化,因而教師成為特殊形式的藝術家。他必根據具體的教育對象、教育情境和教育內容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時而宜,創造出適宜的教育方法。教師在教育中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可以照搬,它需要每一位教師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工作。生命化的教育,賦予了教師自主、創造的權利。因為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傳授“死”知識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對待教學資源的理解生成的過程。教師在和學生的對話中,生成自己對文本的認識,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思想,並且以平等對話的方式向學生敞開。這樣,教學中的所有的知識都取決於師生的互動及其共同構建,師生不再是知識的佔有者和複製者,而是知識的構建者。

三、尊重個體差異,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隨着社會的變遷,我們對青少年的教育面臨着越來越多的挑戰和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完善學校德育的內容,我們讓孩子們從小樹立社會主義的榮辱觀,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美,什麼是醜。對於基本的一個標準。情感層面上有兩個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這個層次上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來薰陶他們。在更高的層次上就是遠大志向。有知識基礎之上,培養學生的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我的關係。怎麼處理好。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直接影響到我們國家下一代的發展,保證他們健康成長是我們一項非常重要的責任。身心健康包括了身體和精神這兩個方面,學校要從維護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保障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權利不受侵害等等這些方面來努力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僅要具備知識、能力和道德,還要對教育、對生命有獨特的體驗、感悟、關懷和追求。在教學中,既要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通過創造性的教育勞動實現自我的發展和完善,充實自己的人生。全心全意地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一步一步引領學生成長!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篇6

教育是什麼?我們為學生的素質提高做了什麼?當讀完郭思樂教授的《教育激揚生命》,身為人師的我們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會有新的思索和新的領悟,讀《教育激揚生命》有感。

《教育激揚生命》是郭思樂教授《教育走向生本》後的又一力作,是向師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擊,它建立了先進的生本教育理念。讀完全書,"生本"二字深深印入了我的腦海,我不禁為自己過去的教學行為感到汗顏。"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

我走進課堂無數次,無數次面對我的學生,我又有多少次帶着"生本"的理念進入課堂的?看看身邊的同事們和同仁們,我們是不是更多的把教育當作一種普通的職業,一種生存的方式來做?這些,絕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者。

《教育激揚生命》讓我們對教師角色的定位又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書中提出:"對於學生生命體,教師應是一個牧者,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管理,應該是為了學生自主有效地活動。"

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只是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提示學習方法,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自己則要走到學生中去,和學生平等的對話,鼓勵、幫助學生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由主角退而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將教學活動寓於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中,學生應把學習變成自己的生活。

這不禁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國小語文教師》上面喬能俊老師聽的一堂課。一位年輕女教師執教《自然之道》一課,教學從聽寫生字開始,然後是歸納課文主要內容,講解重點詞語,讀後感《讀《教育激揚生命》有感》。喬老師問坐在他身邊的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有什麼不懂的問題或奇怪的地方。男生問:"當海鳥啄幼龜的時候,它們為什麼不把脖子縮進殼裏去?"

女生説:"這個嚮導很奇怪,他是生物學家,非常懂海龜的生活習性,但他為什麼還是把幼龜扔到海里呢?"喬老師最後發表感歎:這是篇可以給學生思維情感帶來極大衝擊的課文,卻被老師上的僵化教條、寡淡無味,從兩名學生對文本的關注點看,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需求完全不在同一條軌道上。

老師心裏裝的是自己對課文獨到的解讀,是課標的要求、教參的提示、教學的思路,這本節課要達成的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而學生似乎對此並不認同。"我懂了的你拼命講,我不懂的你偏偏不講"教和學完全錯位。

是啊,回過頭來想想我們的課堂,是否經常犯了和這位年輕女教師一樣的錯誤?我們究竟有多少是來自於對學生學習需求的深入研究,有多少經過實踐檢驗,證明真正有助於學生素養的提升?當追問陷入迷茫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該回到問題的原點,把視線再次投向學生?我們的'教學設計中,學生到底去哪兒了?

郭思樂教授強調:教育應當激揚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以這位女教師的這節課為例,老師可以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問一問學生:你們感興趣的是哪些內容,似懂非懂的是哪些問題?

也可以在初讀課文後給學生幾分鐘時間,讓他們自己梳理感興趣的話題,然後順學而教,給予學生方法策略的指導,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我相信,只要真正放下架子,傾聽學生的聲音,對他們的需求持續關注,就一定能打通教與學的壁壘,讓教學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有效活動。

生本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諧結合,它是一種崇高理想,雖然維艱,但不是幻想。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老師,而是要轉變教師角色,從"傳授者"變為"引導者"、"協助者",主要工作必須靠學生的思維、活動來完成,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為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

作為一名教育者,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真的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我們得經常靜下心來,放慢自己的教學行為,問一問自己:我們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確?我們該怎樣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幫助?翻開《教育激揚生命》,多讀幾遍,我們的心中定會有答案。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篇7

暑假期間,我讀完了《生命生命》這篇文章,真正的體會到了生命的意義。

文章主要講了作者杏林子通過飛蛾被捉奮力求生,種子在黑暗中仍頑強生長的故事而對生命的感悟。文章中有一句話最讓我震撼:“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給我極大的震撼,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讀到這裏,我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摸着左手手腕上的脈搏,也靜聽着那穩定的跳動。這時,我彷彿看到了一個不幸的杏林子,聽到了她平穩又有規律的心跳,感受到了他對生命的渴望。作者杏林子12歲因得了類風濕關節炎而輟學,雖然她身患重病可還是不肯放棄寫作。她的作品寫出了生命的價值。她在世61年,寫了80多部作品,多麼令人佩服、震撼!

以後的時間裏,我不會再浪費時間,讓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學到更多的知識。自然界有許多相同的東西,但是生命卻是唯一的。如果失去生命一次,它便不會再回來。讓我們珍惜寶貴的生命吧。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你有沒有去拼搏、奉獻。正如那句話説得一樣:“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控制它的寬度。”

前幾天,老師上了《生命 生命》這一課,讀了本篇課文,使我深受啟發。

這篇課文講了:夜晚,我在寫稿子,一隻飛蛾在我頭上飛來飛去,騷擾着我,我把它捉住了飛蛾明知自己逃不掉,可還是鼓動雙翅,掙扎着,我放了它。磚縫中掉進一粒小瓜子,過了幾天竟然長出了一個小瓜苗,多麼強的生命力,即使它只活了幾天。我用醫生的聽診器傾聽自己的心跳,那一聲聲的心跳,使我知道了這就是我的生命我可以好好地珍惜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生命是自己的,我們可以讓它有價值,也可以讓它黯淡無光。所以,我們要對自己負責。我們應好好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造出無限的輝煌!我們作為一個國小生,作為一個五官健全的人,更應該珍惜時光,把握生命的恩賜。在學習上,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比如,班幹部落選,考試成績不理想比賽失敗等,這些和杏林子、海倫·凱勒她們所遭遇的困難比,我們的困難算什麼!所以,我們更應該懷着積極向上的態度,去迎接挑戰,戰勝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成長道路上走向那輝煌的前路。

讀完了《生命生命》這篇課文我的感悟很深,作者杏林子在12歲的時候不幸患了中風。但她寫了在渺小的飛蛾求生、磚縫瓜苗、還有“我”用的一個不起眼的聽診器來聆聽心跳。寫了這三件事情來感悟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強大!

雖然我們的`生活中,經常看見一些不起眼的渺小的飛蛾。但是,杏林子卻從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里,從中明白什麼是生命。如果我們見了飛蛾會抓住他,並且馬上按掉這噁心的東西。

如果,一個香瓜子掉進了牆縫。幾乎沒有人能覺着香瓜子能長出瓜苗來,更沒有人認為香瓜子能活上幾天。但是香瓜子活下來了。雖然只是活了幾天。但,它還是活下來了。

杏林子還有聽診器聽着自己的心臟“撲通”“撲通”的跳着。如果我們正常人認為聽着自己的脈搏一跳一跳的沒有什麼好稀奇的。但是對於一個殘疾人來説,這就是生命。我們活在世界上的人,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生命。都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篇8

四月份,妹妹的研究所有一位非常優秀的研究員跳樓自殺了,得知,心理有些承受不起,想真是苦讀了半生,多不容易才能夠留在國家科研單位工作,生活應該是多麼美好,哪裏料到,最後捨棄親人,以如此慘烈的方式離開人世,他的精神世界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他曾經遭受了怎樣的內心痛苦?他的親人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打擊!他為什麼會如此不珍惜生命?那時正在讀《生命與教育》。在這種情況下讀關於這樣一本研究生命與教育的教育哲學,內心充滿了濃烈地悲情,為教育!為生命!感受異常強烈!

《生命與教育》為我們描摹了生命與教育的一個理想風景——生命應該在教育中詩意的棲居。全書分為前言和六個章節及結束語。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點。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社會的教育。教育固然對社會發生作用,但這種作用必須通過培養的人蔘與社會實踐而實現。所以,人是教育的根源,教育是關乎人的教育。對人的認識,成為教育活動和教育學的前提。想想:自己對學生都有哪些認識?平時並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其實這個“認識”既有羣體的也有個體的,細細思量“認識”並不簡單啊!

第二章、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與反思 。這一章真是在説明一開始的那個案例。教育的職業性和社會性誠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則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為可能長時間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種不知不覺加重的病患一樣。一個國家也會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認識到病情的嚴重。這是理查德·利文斯通的一段話,真是讓人警醒!可是我能改變什麼?我改變不了什麼,只能影響自己的學生,教會他們在歌唱中釋放負情緒,積累正能量。教會他們結交益友,與朋友敞開心扉地交流,教會他們樂觀的面對問題……別人小看音樂學科,自己可不輕視音樂學科,想:為什麼很多發達國家這麼強調藝術學科?因為他們比我們早知道藝術教育的價值,我只能盡我所能。

第三章、教育對生命的祈求與追尋。這一章的開篇正是我現在的思想狀況。“多少世紀以來,教育的車輪在緩慢地移動着。當讀着過去時代裏所提出的精湛理論而又不見將其實施時,卻是令人灰心沮喪的。”想想在幾十年前冰心就擔憂的教育問題現在依然存在,這些過程西方世界也曾經歷過,看來事情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希望這個過程再短些,我要耐心追尋我的教育夢想。

第四章、教育的生命品性 。這一章印象深刻的是關懷生命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解的`研究範式是人文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的研究,都可以歸為質化研究之中。質化研究不是一種具體的研究方法,而是體現人文精神的一套研究方法體系。下面有各種各樣的研究類型,包括觀察研究、實地研究、訪談研究、內容分析研究、人種學研究、民族誌研究、生活史研究、口述史研究、傳記研究、常人方法學研究、現象學、解釋學、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等等。”看完後篩選了一下,我能夠操作的研究方法只有敍事研究、行動研究、個案研究和傳記研究,對我來説比較容易的是敍事研究。

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構。“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應該使每個人尤其藉助於青年時代所受的教育,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可能以前我會對“審美意識”這樣的詞比較敏感,自認和學科結合的緊密,但是現在我覺着我的學科、我的課堂是整個教育的一部分,在音樂學科中也要關注學生的智力成長、豐富學生的敏感性、培養學生的個人責任感、給學生崇高的精神價值追求方向。而且當你有這個意識的時候,這些都不是空洞的,是實實在在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落實的。

第六章、生命的品質及其教育意藴。“促進生命——讓它自由地發展、展開——這便是教育家的首要任務。教育家必須能被對生命的深刻崇拜所激發、必須通過這種崇拜,尊重兒童生命的發展。”這是蒙台梭利的話。聽過錢志亮做過的一場報告以後,對這段話的理解就更深刻,知道生命來之不易才能敬畏生命、崇拜生命!才能尊重生命!以前在工作中尊重學生是出於師德,覺得自己作為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現在尊重學生是因為對生命的理解和敬畏!不只是尊重學生,也要尊重和我接觸的任何一個“人”。

結束語:生命在教育中詩意地棲居。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分,把對教育的憧憬寫得像詩歌一樣美妙。生命在教育中的詩意境界,是一種生活的境界。什麼叫生活?陶行知説,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裏生生不已就叫生活。生活作為人的一種存在形式,並不簡單地是“生存”“活着”,單純地“生存”“活着”動物也會具有,人的“生存”“活着”要顯示人的意義,這就是陶行知所説的對生命“生生不已”的追求,教師的責任是要讓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生活。可以説通過這本書的閲讀對“教育即生活”有了一次認識上的飛躍,對教育的意義有了覺解與體悟。

我非常欣賞這本書的作者 馮建軍老師,擁有詩人般的教育情懷,懷揣詩人般的教育夢想。書中積聚了中外教育家的大智慧,運用了大量的摘錄,從哲學角度把生命與教育的關係分析的比較透徹,可以想見他為完成這本書閲讀了相當多的書目,向他學習!雖然讀後還是認為他的研究有些偏於理論,但是他為我們指引了的理想方向,我明確我的音樂教學該走向何方,儘管路上會佈滿荊棘,我想只要路是正確的,堅持下去總會收穫精彩的。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篇9

今天我看了《生命教育》中《感恩父母》。看了這篇文章後我深有感觸,因為我們都有父母,但我們不知道感恩父母。看了這篇文章,我相信我們知道父母為我們做的一切,我們需要感恩父母。

《感恩父母》這篇文章分了4個部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成長導航和智慧圓兩個部分。成長導航裏寫了兩則小故事,寫的都是跟感恩有關的。一個是正面例子,另一個是反面例子。智慧圓裏寫了感恩教育和感恩意義,感恩有什麼意義呢?感恩的意義就是學會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回到現在生活中,父母從小就開始教我們走路,説話。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父母又開始接送我們去幼兒園。放學了,父母又回到家放電視給我們看。要是父母不放給我們看,我們就哭。終於到了我們上國小的年紀了,我們不再不懂事,但是回到家後,父母還要輔導我們功課,為我們打理好一切。我們如今為什麼能過得如此幸福,都是父母用心血換來的,我們從小到大,都是父母為我們做事,可我們還不知道感恩,你們有沒有想過父母多麼的傷心呀!

《感恩父母》,很值得大家看一看。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篇10

在《生命與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原點》中,我體會到馮教授以“人”的方式來認識人,指出人具有種生命與人類生命的雙層性。種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類生命是價值生命,是自為的。所謂自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為。要實現自為的境界,達到種生命向類生命的超越,無疑教育是關鍵。因為教育對人的生命來説確實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馮教授又歸納出生命化教育的四個特徵:敬畏生命、解放兒童、融入生活、充滿人文關懷。這每一個特徵,都值得教育者去身體力行。同時,他還舉例了關懷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敍事研究、行動研究和個案研究,是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使用得比較多的方法,也是走進個體,關注生命成長,傾聽生命律動,記錄生命足跡的最佳方法。因此,我們的教育者首先應該關注兒童。

(一)把握兒童的今天

有一個詩人説過每個人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要把握兒童的今天,因為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明天的昨天就是今天,把握兒童的今天就是把握兒童的未來。北師大教授康健説:“我們現在太多地把兒童看做是明天,其實教育的第一位問題是提高人們現實生活的價值,是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快樂、健康成長的童年。”這就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二)今天的學生學什麼更重要

1、學會做人比學會在學問更重要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和珅的學問不可謂不深,希特勒的本領不可謂不大,那些電腦黑客技術不可謂不精,但是,他們對社會的進步不但沒有產生積極作用,反而給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我們説德育為先、智育為重。陶行知曾經説過:“千教萬教,教人為真;千學萬學,學會做人”。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説過:“一味的抱着慈悲心腸為子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者。”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如何使學生成長為一個適應社會的人呢?

2、學會學習方法比學會知識更重要

著名的數學家高斯體會到了學習的真正喜悦,他在這方面歸納為三條:不是知道,而是學會;不是所有,而是獲得;不是存在,而是到達。老師不是教給孩子知識,而是指導孩子掌握獲得和運用知識的方法。

3、學會創新

知識是經過經驗總結的記錄,創新是知識航船駛向未來的發動機。昨天的創造就是今天的知識,今天的創造就是明天的知識,所以,我們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長久一來,我們的教育往往只重視知識的傳承,而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那麼教師應如何面對呢?

(三)自我認識,作一名創新型的教師

我認為:教師是職業,不求功名,但求無過;教育是事業,教師應不斷開拓創新,為此奉獻終身。

因此教師應: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四)教師應拓寬視野,擴大知識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學生眼裏的教師應當是一位聰明、博學、善於思考、熱愛知識的人。”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

首先要提高工作效率,一疊疊的作業本把教師學習的時間都給耗掉了,教師們可各顯神通:培養學生小幹部;當堂完成同桌互改;挑選易錯題批改,個別學生面批等。其次應多看報紙、看電視、多上網。此外教師應培養興趣愛好,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的興趣愛好不知不覺地滲透到教學中慢慢地薰陶着學生的情感。因為音樂、美術、體育等能給人們靈魂的震撼,而藝術是相通的,美好的事物總是用自己的精神感染和薰陶着人們的。

(五)反思自身的教學

教師應每天讀一點教育論着作;每天寫一點教學日記;每天想一點教學反思。而經常反思一下自身的教學尤其重要。

(六)關注生命化教育

教育是技藝,更是哲學,是藝術,是詩篇,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教育需要我們用熱情和生命去擁抱。

1、教師要有生命意識

生命是無價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尤其獨特的,每個人的生命都運行於特定的軌道,都有自己的特性。

2、給知識注入生命,使知識變得鮮活起來

用經驗來激活知識;用思維來建構知識;用情感來豐富知識;用心靈來感悟知識;用想像來拓寬知識。正如馮建軍教授所説的:“詩意的教育使對話的雙方走進”我“與”你“,用心交流,用心感受,自由地展現各自的情感與理性、直覺與思維、意義和知識,創造精神領域的共識和共在。”

書,每一次讀都有新的體會,我將繼續閲讀,繼續體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