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後感(14篇)

來源:文書谷 1.06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阿q正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阿q正傳讀後感(14篇)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

如今,細細解讀《阿Q正傳》又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過的地方。阿Q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在別人瞧不起他的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並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這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壓力侵蝕着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沒有本事,沒有手藝,沒有知識就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的《進化論》殘酷的説明了這一切。現在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進行自我精神的'解放,從而選擇了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們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社會淘汰了他們。我們應該學會阿Q的那種精神,讓我們更好的適應生活。

阿q正傳讀後感 篇2

看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 ,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説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只能自我麻痺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於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

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靠出賣勞力生活,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裏人們的戲弄、侮辱。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裏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 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阿q正傳讀後感 篇3

《阿Q正傳》魯迅先生的代表作,是魯迅通過描寫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阿Q這樣的人物,來批判腐朽封建的舊社會時期人民的病態狀態,這篇文章是舊社會時期勞動人民被壓迫的一個縮影,阿Q的精神戰勝貫穿了全文

阿Q是當時舊社會被壓迫的落後農民的一個真實寫照,概括了當時落後農民的種種弱點,也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被人打時,他説是兒子打老子;在趙太爺面前軟弱無能;打架時,他説君子動口不動手;在畫押時,還在想畫的這個圓圈圓不圓。他是一個可悲,可憐又可恨的.小人物。他的精神戰勝法實際上是比喻的統治者給勞動人民製造的一種麻醉劑,而且是永遠醒不過來,永遠被剝削,壓迫和折磨。魯迅聲嘶力竭的怒吼,想喊醒這些被麻醉的勞苦大眾,他是人壇鬥士,如果沒有外國人在殺中國人時國人沒有麻木,我相信,魯迅先生已經是一位了不起的醫生了。他在用犀利的筆鋒,企圖喚醒大眾,他是最關心勞苦大眾的人。

魯迅先生的文章永遠不會過時,新時代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有必要讀魯迅的文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那段歷史也永遠被會被人們記着,時刻警醒着世人,歷史絕不要重演,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阿q正傳讀後感 篇4

魯迅的《阿Q 正傳》我已經讀過許多次了,至今依然還沒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看了魯迅寫的《阿Q正傳》,發現這正是傳統社會產生墜落的中國人的典型,就如魯迅所説,阿Q的影響早已存在他的心中好多年了,只是正好有了個社會把它發表出來而已,而魯迅為何寫這篇文章,我想是為了想要宣封人性弱點的看法吧!所以魯迅用帶點諷刺意味的手法來寫出中國人病理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罪惡。在這篇文章裏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格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最贏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這個想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説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鴕鳥的心理,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雖然這都是我個人的觀點,但是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領會最深的一些問題,雖然魯迅筆下的中國人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想要告訴大家的應該是不要在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理,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但是,我只想説:“魯迅精神萬歲!”

阿q正傳讀後感 篇5

我要看《阿Q正傳》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寒假裏趁着為數不多的日子細細的讀完了《阿Q正傳》。總覺得,我與阿Q曾經有過在一起生活的時光,而不是那麼的生疏,躺在牀上左思又想,我到底在什麼時候與阿Q在一起過呢?最後我終於沒有想出來,可是我有了一個重要的發現:發現魯迅先生所再現的是當時中國人墮落的.典型,更是現在的中國人的典型,難怪我是覺得怎麼如此熟悉啊!

阿Q無名、無姓、無籍貫,是辛亥革命前後生活在江南未莊的一個流浪僱農。他上無片瓦,下無片地,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過活:“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也是當時社會中被壓迫、被剝削的最最底層的人。

現實生活中的失意、失敗,卻未能激發阿Q的鬥志,他對來自統治階級的殘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輕自賤,自欺,甚至用欺侮弱者來發泄自己被別人欺壓的不平之氣,以獲得心理平衡。

用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他窮得娶不上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在精神上鄙視趙、錢兩家;進過幾回城,就譏笑未莊人的“未見過世面”;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還反映出某些民族共

阿q正傳讀後感 篇6

剛開始讀阿q正傳時,還認為這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個高明的自我安慰法,心裏暗自佩服。可越到後來便越覺得不對了。

阿q是個挺懂自我安慰的人,別人打他,他也就只當不孝的兒子打老子。可是別人會怎麼想呢?別出心裁人一定會覺得阿q是個膽小鬼,是個怯懦的人。誰了不會希望自己是個膽小、懦弱的人。

這篇文章是寫給當時的人看的。魯迅先生以辛辣的文字諷刺了舊社會中國人的懦弱、麻木、無知、自大、的性格,阿q是其中的`代表。

阿q精神在現在不是好精神,也不是壞精神,是介於好精神和壞精神之間的不好不壞的精神。 阿q精神是好的,但只有合理地運用它,它才會真正的好。

在什麼情況下才可以有阿q精神呢?一件事情無論如何沒有辦法做到時,才可以用阿q的這種精神。但如果可以做到,就應該居理力爭,再困難也不可以放棄。

有一點阿q精神可以,但不能成為阿q第二。

這就是我的理解。

阿q正傳讀後感 篇7

《阿Q正傳》是魯迅《吶喊》中的一篇小説,文中他寫入了阿Q的動作,語言,神態表情以及心理描寫,使我身臨其境。

《阿Q正傳》一共九章,寫了阿Q的變化。第一章“序”交代了為給阿Q作傳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現在的處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點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利用別人的痛苦來表現自己的勝利,表現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後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後,阿Q自發神往革命的願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後,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的悲慘結局。

透過阿Q的故事,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愛國,一心向着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動,我要向他學習。

阿Q的生活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辛勞,痛苦。人們都不愛國,都成了假洋鬼子,裏通外國,成了奸細。

阿q正傳讀後感 篇8

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這本書,第一章還沒讀到一半我便被次書吸引了,並且一口氣把它讀完了。

文章主要講了“窮人”阿Q的生活,他被人一欺再欺,有一次因為喝了一點酒,不小心觸犯了“吳媽”,就被趙太爺的兒子“秀才”用那麼粗的竹槓打了一頓。還有一次阿Q去賭博,贏了錢,卻被人打暈後將錢搶光。

最後,鬧革命了,阿Q也想參加革命,可錢太爺的兒子——“洋鬼子”不讓他參加,最後還被人送去了槍斃……

這本書真正的寫了一箇中國人的精神,靈魂。阿Q,一個擁有真正中國人民的氣魄的男子漢,雖然有時他會調戲一下人,但他的.內心是善良的,他曾經偷過東西,但他也是為了生活,迫不得已的。文中不還提到了他再也不敢偷了嗎?

我們要學阿Q,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阿q正傳讀後感 篇9

今天再看魯迅全集的時候,看到了阿Q正傳這篇文章雖然很短,但告訴了我們深刻的道理。我很感興趣。

這篇文章講了是一個叫阿Q的整個生活。他是一個落魄的農民,沒有家麼有地,是一個天天被人你欺負,卻又不敢還手的人。他很自卑,但自尊心又很強,很自大的人。每當有人欺負他,便用自我安慰法來緩出憤憤不平的心。阿Q的地位低下,是他很歡迎革命,但他又不瞭解革命。使他付出了代價——

阿Q的嫉妒心很強,比如小D他認為搶了他的飯碗。其實他也想有一份工作,但是——唉。他在餓急的情況下才去偷果子,可見他還是有道德的`人。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一個早起墮落的中國人的縮影,是一個自卑自傲的人,是一個被別人欺負只會用‘精神利法’的人,是在別人背後罵別人的人。

魯迅先生用諷刺的手法寫了這篇文章,諷刺了當時中國人的墮落,揭露漏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人們心中的善良與醜惡。來逃避生活中的現實,這種人是永遠都站不起來,都成功不了的人。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0

《阿Q正傳》創作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發表在《晨報副刊》上。從小説總體結構上説《阿Q正傳》的前三章基本上是一種平面的橫向的性格介紹和舉例1。從第四章(“戀愛的悲劇”)開始,魯迅開始就着手將阿Q的精神特徵放在一連串連貫的縱向生活細節中加以具體展現。

於是便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魯迅的經典名篇——《阿Q正傳》。《阿Q正傳》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它刻畫出了國人的靈魂,暴露了國民的弱點,達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效果。阿Q的身份雖是農民,但這個形象所表現出的性格弱點卻並不只是農民才具有的,它具有更為廣泛的普遍性,魯迅把阿Q性格作為國民性的最劣表現加以鞭撻,因而也就更具廣泛的社會價值。因此,在作品發表的當時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甚至“對號入座”,以為魯迅在罵他。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1

《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的寄住在土穀祠裏,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依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且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在塑造阿Q這個典型的形象時,魯迅先生非常講情節的詳略,還特別工於諷刺手法和幽默語言。他的意圖可以這麼説:着眼於啟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沉睡的民眾。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2

這本書在好久之前就讀過了,文中阿Q這一人物一直印在我的腦海。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是一個僱農,只靠打工度日。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常用“精神勝利法”來進行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被別人打時,他説:“是兒子打老子”,用這種方式自我麻痺。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家,享有名聲、地位——但他在人們心中永遠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的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羣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農民典型,社會地位低下,受壓迫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他身上有農民的優點——“真能幹”。他身上又有農民的弱點:主觀、愚蠢、封建。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的那個時代了,但阿Q的“精神勝利法”依然被現在的人使用着。依然像阿Q一樣自己麻痺自己,逃避困難。

阿Q精神雖然可笑又頑固,但不能不説,它依然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裏。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3

當時的統治者應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應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禮貌”的安慰中,鼓吹中國禮貌“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漸漸小康。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我也最終懂了魯迅先生的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讀《阿Q正傳》也就是讀當時那樣一個晃盪不安的年代,一個“吃人”的'年代。過去的教訓我們要吸取,此刻的中國人必須脱胎換骨,我們“知足常樂”的“優良傳統”在某些方面是不是也該摒棄呢?

阿Q不應當活在我們生活中,但他必須活在我們記憶中!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4

我讀起魯迅的文章來,還有些困難,理解並不十分透徹。可讀了《阿Q正傳》,我頗有感觸。

阿Q的一生是悲慘的。他永遠是被人欺負的對象,可是讓人忍俊不禁的是他總是“勝利”。阿Q是給別人做短工的`,地位不高,而且總是惹到那些閒人,自然就少不了一頓打。那些人揪住他的衣領,在牆上磕上幾個響頭,不到十秒,阿Q自己反倒這樣想:“現在的世道,還有兒子打老子的……”然後便樂呵呵地走了。這就是阿Q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他窮得娶不上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這無疑是狂妄自大、自欺欺人。阿Q的得意之態、愚蠢愚昧在“精神勝利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然而阿Q更可笑,也更可悲的是他竟然和王胡比醜,比不過了還生氣,這充分説明了阿Q的生活無聊到了極點。從被人欺負後的反抗到怒目而視到自輕自賤,阿Q已經麻木了,這無不使人感到可悲與可憐。

在那個病態的中國,魯迅正是為了通過描寫阿Q,喚醒民眾們,使那些像阿Q那樣受壓迫的勞動人民改變命運,也正是為了拯救那時病態的中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