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3.15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1

因為熱愛旅行,和公司新發展的旅遊項目所以選了這本書。帶上靈魂去旅行,看到書名時,以為只是讓大家在旅行時不要只看風景,也要有一些內心的感觸。殊不知,讀過才知道,此“靈魂”是旅者的靈魂和當地靈魂們的完美結合與交織。

我覺得本書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作者專門走訪各地的臨終關懷醫院、華人學校等與特殊人羣的交流。後一部分則是一些真正的遊記。我用3個月的時間在公司斷斷續續的看完這本書,現在記憶最深刻的卻還是前半部分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些許體驗。

所謂臨終關懷醫院,就是在人臨死前對其進行照料的一些公立或私立機構。類似但又不完全等同於中國的'養老院,或者説也有一些像中國的養老院一樣,以老人為盈利工具的機構組織,但這完全是臨終關懷醫院的反面案例。

不想説中國的養老院有多麼無良和破落了,説説我對臨終關懷醫院的一些認同吧。他們認為人應該在家裏死去,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在最親最愛的人得陪伴下離開這個世界。而不是躺在醫院冰冷的病牀上,身上插着一堆管子,在化學儀器無法搶救下,在兒女們哭啼或者與醫務人員的爭吵聲中,漸漸地閉上雙眼。對此,臨終關懷醫院的工作人員會在預計老人快要離開人世的前幾個星期,將老人送回家中,定期的去為老人檢查身體狀況,為老人及其親屬做適當的心理輔導,將死亡看做一件圓滿而安詳的事情,待老人離開人世的那一天,心態平和的微笑的看着自己最愛的人們安靜的閉上雙眼,並有專業的工作人員在旁為老人進行禱告。有人説這不過是心理安慰,也有人説因為他們信仰耶穌,其實生老病死是最自然地自然規律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我們總是為一個生命的呱呱墜地而欣喜不已,為什麼不能讓自己心態平和的送一個生命回到他來的地方呢。

在臨終關懷醫院,也有一些孤寡老人,醫院就是他們的家,他們“無兒無女”來照顧他們。於是他們會在臨死前做一些小禮物掛在一顆特殊的樹的枝丫上,作為對這個世界的寄託。來到醫院參觀或者做義工的人們可以買走樹上的禮物,我想,如果在天堂的老奶奶看到自己親手做的禮物被人帶走,有人喜歡,肯定也是一件特別安慰的事情吧。

也許關於臨終關懷醫院作者還寫了很多,但這是我記憶最深刻的部分,我也不想再去翻書看有沒有落下,因為當他日後被放在書架上時,他真正的意義已經留在了我的腦海裏,而這部分也是這本書對我來説最有價值的部分。就好像書中後半部分的遊記,雖然不像前半部分讓我有心靈上的強大震撼,但也讓我受益良多。

比如,我現在能記住的。原來地球上有一個北緯66度33分的虛擬緯度,那裏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比如,我才知道原來母馴鹿也是要長長長的犄角的,因為要抵禦寒冷……也許你會説,你才知道呀,這些我早就知道了,但對我來説,知識的增長,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何為一本好書?如上即是。

不管擺在多高的書架,總有一部分在你心裏任誰都無法抹去。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2

我喜歡讀一些作家寫的遊記,他們的文字優美,觀察細緻,從作家個人的閲歷和品味來敍述所到之處的風土人情,別有一番韻味。剛剛看了畢淑敏寫的《帶上靈魂去旅行》,想來這本書的書名真好,每次的旅行對我來説,何嘗不是帶上靈魂去旅行呢?

我是個比較粗枝大葉的人,所以旅行起來也是隨遇而安,很少做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考證。旅行之前我很少會事先作一番功課,將要去的地方好好研究一番,對感興趣的景點做一個大致的圈點和了解。我從來不做自由行,因為我是個嚴重的地理盲,出門就迷路,又不是個細心周到的行者,乾脆就跟着旅行團一站一站地走,每到一處就休息一番,然後輕鬆上路,不用操心吃什麼,住哪裏,怎麼去景點,一切都是上車之後跟着導遊走。

畢淑敏旅行所見所聞,有時讓人觸目驚心,有時讓人悲傷不已。我這樣的平凡人也完全被它所感染。

《啊,原來你是一隻老虎》講述了新移民的中國孩子們在揹負着家庭的期望下,弱小的身軀上的巨大壓力。他們在國外迷茫困窘的'學習和生活,讓人讀了心生疼痛。這些孩子脆弱的翅膀在金錢和語言的雙重枷鎖之下,能飛多遠呢?

《艾滋之椅》、《讓死亡迴歸家庭》等文字則讓人正視死亡,畢淑敏做過醫生,她能比其他作家更能理性的直面死亡。

《十一塊寶石嬰孩的項圈》體現了美國老人的孤苦伶仃。我們通常會認為美國老人獨居是極其瀟灑的,但畢淑敏敏鋭的目光發現了她們濃粧下覆蓋的沒落。

王蒙説:“畢淑敏有一種把對於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為冷靜的集道德、文學、科學為一體的思維寫作方式與行為方式。”

當然,書中也有温情、快樂、温暖的篇章,遊記散文就是這樣,會給我們帶來震撼,也會帶來驚喜,畢淑敏一路走去,又一路給我們帶來這些充滿愛和哲理的文字。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3

靈魂?行走在路上有多少人忘了自己的靈魂?

我不想忘了自己的靈魂。我不喜歡複製粘貼別人的思想,不想照搬別人的東西,這世界也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我只是抱着一種寧缺毋濫的態度對待着我的文字。我不要被形式的東西而變得對自己不負責,不要像《肖申克的救贖》所言般“被形式化”了。可不可以不要用數量來評價,能不能用心來讀讀一個一個打出來有思考的文字。真正的思考難道不比盲目地拷貝寶貴嗎?心理學上説,人的本質是渴望被肯定。我希望我們的渴望不要被無情扼殺,但事實告訴我們的是,從形式上來肯定一個人一件事總比從本質上來得容易來得省事。

以前總在同學錄“我的理想”那欄寫着:我的理想是環遊全世界!現在長大了,覺得自己挺渺小。環遊世界的願望只好默默放在心底。我其實很羨慕能在生命未結束時環遊了世界,能用自己一生的積蓄去開始自己的旅途。去很多的地方,見很多的人,感受別樣的生活,領悟不一樣的人生。我只能在字裏行間體驗他們曾去過的世界,好像自己也到過那兒。所以,我喜歡書,書帶我穿越,沒有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在書的世界裏,我們是貪婪的,不停尋找着我們的喜好。有時看到那些為着自己的旅行而努力的人,就覺得他們好幸運。一輛自行車或者一輛改裝過的大車,沒有很多的錢,憑着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去經歷不一樣的東西,真的很幸運。我們需要很多的勇氣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願我們都有這樣的勇氣。我們的人生便會開出花朵。

記得那麼一句話,旅行是從一個自己活膩的地方去到另一個別人活膩的地方。想想也挺有道理的。我們為什麼要去旅行?有的人是為了逃避現實的壓力,有的`人是為了去冒險一次,有的人是為了……有的人或許真的沒有為了什麼。聽説梁朝偉會坐一趟飛機去外國的一個廣場去喂鴿子,然後又飛回來。不知道這是真是假,但這樣的生活的確讓人豔羨。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的人則會吐槽這是奢侈,浪費資源。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真的很不容易。有太多的牽絆,有太多的顧慮,途中的人們患得患失,行屍走肉。還得説説的是,尸位素餐的人也不少。很多事情大家看在眼裏,卻也乏力了。

上了大學,也常聽到身邊的人談論旅行的事情。旅行途中,在網絡上會時不時看到他們激動地發各種景點的照片。某種程度上,相機代替了我們的眼睛。我們總以為相機能把美好的東西留住,一定格似乎就是所追求的永恆。照片可以讓我們知道那時在哪裏看過怎樣的風景,卻沒把那時的感覺留住。忙於拍照的時候我們也許真的會錯過很多的感覺很多的感動很多的感情。用心去珍惜,用心去感受,那個世界會變得不一樣的把。

去旅行總不是件錯事,請帶上你的靈魂好嗎?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4

歷時一個多月終於把畢淑敏的《帶上靈魂去旅行》拜讀完了。其實,像我這樣忙碌的人,又這樣追求閒散的人,這本書是非常適合我的。這本書,連序一起共33篇,每一篇都是較短的散文。作者旅行所到之處,恰都是我所向往而不得去之處,閲讀時隨着字裏行間,幻想着,我也在作者身邊,一起觀察,一起思考,所得頗豐。

每個人的心裏其實都應該有一顆熱愛旅行的靈魂,那是人類愛冒險的天性,那是心底殷切的盼望。總有人説,旅行需要時間、需要金錢,我既沒有閒也沒有錢,怎麼去旅行?是啊,凡人總是被繁事所累,其實,旅行不在乎去的哪裏,走得多遠,而在乎的是你在旅行中怎樣看,怎樣聽,怎樣思考,怎樣處事,怎樣為人,這也就是畢淑敏説的——你可得帶上自己的靈魂?

“我固執地認為,要真正認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塊土地,一處山水,你必得獨自漫遊。”是啊,從東北來到江南,我是如何認識江南、融入江南的呢?那就是到處漫遊。小城的每條街道,各處山水,都留下了我的足跡,小城周邊的城市,也有我流連的身影。從最初的我一開口別人就知我是東北人,到現在説明我是東北人時,別人的驚訝之狀,是的,正是旅行,才使我真正融入了江南的生活。

“久久的蝸居,易使我們的視野狹小,胸懷仄斜,肌力減弱,肺廓扁平……這個時候,收拾好行囊,告辭親人,踏上旅途吧。”城市生活不似鄉間,它是平淡的、匆忙的、擁擠的、喧囂的、緊張的,常常感歎,城裏的人們是可憐的。呼吸的空氣不新鮮,飲用的水和吃的菜不安全,工作不僅累且精神壓力大,睡眠也往往是在幾十分貝的噪音下度過的.。鄉間則不同,但是城裏人會説,我們醫療條件好,我們教育好,我們居住方便……所以,很多城裏人選擇了到鄉間度假,到民居中休閒。我常想,等退休了,到鄉間,租個房子,侍弄一小塊田地,養幾隻雞鴨,日落而眠,日出而作,伴蟲鳴鳥語,聞花香品草綠,雖年邁體衰,不能遠足,但在這一方天地之間也不失為一次旅行!

“人們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湮滅許久的往事,憶起許多故人的音容笑貌。好像旅行時一種溶劑,融化了塵封的蓋子,如煙的温情就升騰出來了。”是啊,無論是高中、大學時期回家的途中,還是工作後返鄉的漫漫旅途,那個時候思鄉、念舊,都是那麼強烈,心中那麼殷切。

當你孤寂時候,請不要選擇喧鬧的酒吧或是安靜的小窩,去旅行吧,因為,旅行使人性中温暖的那些因子,彌散開來。

當你收穫滿滿,得意洋洋的時候,請不要約朋會友大肆慶祝,去旅行吧,因為,旅行使人性中謙虛的因子,顯現出來。

當你疲勞不滿的時候,請不要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去旅行吧,因為,旅行使人性中善良的因子,胸懷寬廣起來。

……

旅行使我們不再是井底之蛙,不再是可憐的夏蟲,也不再是那個原來的“我”!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5

旅行,是一場體能的馬拉松,旅行,是一種心情的調節劑,旅行,不僅僅是欣賞,還要帶上靈魂,用心感悟。

這是畢淑敏老師的一次靈魂旅行,尤其是美國之遊,觸動我的心絃,使我難以忘懷。

飛往美國後,作者住進了一位八十七歲老太太的家中,卻因遲到而被老太太責備,一開始我想:“真是個奇怪的老人。”儘管如此,作者仍然體會到了家的感覺,就像回家晚了,親人追問一樣。這一點兒也掩蓋不住老人的熱情好客,早早地準備好了飯菜,還“不耐煩”地解釋綠豆湯的做法,因為她的不耐煩,使我們又收穫了一次責備,正是這種責備,才使你得到被人記着的感動……對了,還有老人親自採新鮮草莓做的濃稠冰激凌,這個冰激凌也讓我不禁心頭一顫呢。

當冰激凌拿來時,大家突然發現有一隻甲蟲居然醉倒在裏面,老人的手也被蟲咬傷了,紅腫得像個小麪包,她們連驚詫和同情都忘了表達。這個甲蟲是能吃的,老人慢慢伸出那雙蒼老的手,把小甲蟲送入口中……,心中一驚的同時,環顧老人的`家,一切都是如此陳舊,但這裏的每一樣東西都是老人唯一的回憶。因為,這是一個沒有子女陪伴的老人,整條老街,也只剩下年過五旬的人,而老太太卻也能從容談論“死亡”這一話題……,也許是因為孤獨,老人才有這孤僻性格。大家分別時,看着老人佝僂的身影,我也突然十分心酸,今生今世,作者也許再也見不到這位老人了。即使日後作者再去美國,還會有老人做的冰激凌,還會有美麗的甲蟲,醉倒在冰激凌中嗎?

這就是美國陰暗的一面吧。也許美國青年們還不知道,到底還有多少老人被“遺棄”在同一條街道里,還要多少老人沉浸在孤獨中,我和作者似乎有着同樣的感悟,感到一種温暖,卻又有一種辛酸,這足以證明這個社會的虛偽,展示着光輝亮麗的一面,卻從未想過被萋萋青草依附的舊街……

作者在最後説道:“我想一定是這樣的,但我會長久地記住她,記住她攪拌冰激凌時那紅腫的手背。”而我也會記住,一定要帶上靈魂去旅行啊!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6

一口氣讀完畢淑敏的《帶上靈魂去旅行》心中特別歡喜。不同的文化豐富了我們的世界,用短暫的一生儘可能的去了解,去感受。慢慢品讀,帶着自己的靈魂跟隨着作者接受洗禮。

讀了這本書讓我油然而生,想去一次沙漠之旅,那一直是我的夢想。我會先去草原,藍天、白雲、一望無際的草原。我可以為所欲為,我可以撒了花的跑、跳、打滾、高歌,我可以趴在地上聞那草原的清香,我可以躺在地上,仰望滄海蒼穹。看遠處連綿的山峯,沐浴陽光。閉上眼睛,你可以感覺的到,那種豪放、放肆、透着野性。我一定要騎馬,絕對不是那種慢慢騰騰的馬。可以帶我飛馳的駿馬。還要吃烤羊腿,喝奶酪,住蒙古包。參加篝火晚會。離開草原,就去我向往已久的大漠。神祕、荒涼、落寞——這就是我的大漠,我日思夜想的`大漠。一輪渾圓的落日貼着沙漠的稜線,在這一瞬間,凝固。一個孤獨的漠者沿着沙丘稜線孤寂的走着。留下一串一串的腳印,瞬間被風吹散。走啊,走啊。累了,我就席地而坐,看滿眼黃沙,聽風舞黃沙的絕響。感覺自己全身都沾滿了沙漠的味道,既浪漫又有詩意。

天高地闊,沒有我們不能去的地方,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都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我們在工作之餘外出走走,説不定工作能因旅行而趣味陡增,旅行也能因工作而精彩無限。旅行使我們謙虛。飛馳的速度,變換的風景,奇異的遭遇,萍逢的客人·····這一切旅途讓我們被刻板疲憊的生活中,注入新鮮的活力。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7

我喜歡品讀一些作家寫的遊記,現代作家葉永烈,馮驥才,畢淑敏寫的我都讀過,他們的文字優美,觀察細緻,從作家個人的閲歷和品味來敍述所到之處的風土人情,別有一番韻味。剛剛看了畢淑敏寫的《帶上靈魂去旅行》,想來這本書的書名真好,每次的旅行對我來説,何嘗不是帶上靈魂去旅行呢?!

我是個比較粗枝大葉的人,所以旅行起來也是隨遇而安,很少做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考證。履行之前我很少會事先作一番功課,將要去的地方好好研究一番,對感興趣的景點做一個大致的圈點和了解。作為一個散漫的旅遊者,我從來不做自由行,因為我是個嚴重的地理盲,出門就迷路,又不是個細心周到的行者,乾脆就跟着旅行團一站一站地走,每到一處就休息一番,然後輕鬆上路,不用操心吃什麼,住哪裏,怎麼去景點,一切都是上車之後跟着導遊走。

在荷蘭我做過所謂的自由行,是因為利用培訓的機會去了一趟鹿特丹,結果由阿姆斯特丹去路特丹探望朋友時,坐火車時糊里糊塗,險些錯過,畢竟説英語的荷蘭人不那麼多,這叫我大大地感歎不如在美國旅行時那般自由和坦然,第一次去歐洲的經歷讓我第一次感到了在異鄉旅行的寂寞和迷茫。在澳大利亞出差期間,我也從悉尼坐飛機去墨爾本探訪過以前公司的澳洲朋友和老闆,算起來我獨自旅行的經歷也不算少了。

今早讀畢淑敏的《帶上靈魂去旅行》頗有同感。不同的是文中提到一個人的靈魂是後於軀體抵達目的地,而我卻是靈魂的提前預演與無畏的探尋。每次出行前一月左右我總是先確定大致的目標,然後蒐集相關的信息。目標一旦確定,我的靈魂便沿着我預定的路線對沿途的交通、食宿、文化等等作一一地探訪、標識,甚或作情感的醖釀。時機成熟,出發!我的靈魂引導我的.軀體在幾近熟知的環境裏自由地呼吸。當我的軀體到達目的地後與我的靈魂完美地融合,把我的心交付於我所造訪的每一寸土地。本書為畢淑敏的散文作品選集之一。王蒙説:“畢淑敏有一種把對於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為冷靜的集道德、文學、科學為一體的思維寫作方式與行為方式。”畢淑敏是作家,又是醫生,又由於她有在“世界屋脊”特殊的生活經歷,使得她的散文有着極強的現代意識和專業的心理分析,但是這部散文新作中的遊記散文,貫注着一個心理醫生充滿洞察力和穩定感的目光。她的這部遊記散文於中見深刻哲理,語言樸實生動,記錄了她探索大千世界的歷程。

旅行不是盲目的,旅行可以開闊自己的眼界和心靈,不做井底之蛙就去旅行吧,沒有錢只要有時間只要想去。旅行和旅遊最大的區別大概就在於,旅遊時觀光性質的走馬觀花,心得就是:哦,我去過了。旅行大概就是用心看世界,可以不用規劃不用走多少地方,有的時候我們走的太快

隨着陸雲修為的加深,也漸漸瞭解到了所謂的七界傳説,並從修身界,逐一進入其餘六界,展開了一段神奇詭異,別開生面的旅行。講述的是發生在身上的十六件離奇之事,個個窺探人心智,震懾人靈魂。懸念迭生之餘,它留給我們更多的是有關人生死、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8

寒假看到了這本書,畢淑敏的《帶上靈魂去旅行》,越看越吸引人,作者的旅行中充滿了新奇、有趣的人、事、物,還充滿了人文關懷和深刻思索,真摯得讓人動容,才明白何為帶上“靈魂”去旅行。讀罷整本書,我彷彿也隨着作者去世界各地走過一番,見識一番,心靈有着前所未有的沉澱和滌盪。

看到那篇《十一塊寶石嬰孩的項圈》的時候,眼淚也不由自主的下來了。我們能陪伴老人的時光實在太少太少,就像那些老人院的老人,每日寂寞而孤獨地等待着,只能睹物思人。藉着一些紀念品證明自己被需要着,被惦念着。也許他們的孩子忙着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生活。是的,當孩子們漸漸長大,似乎已經不需要老人的呵護了,我們已然忘記曾經我們曾需要過怎樣的保護,曾得到過怎樣的愛護。80後的這一代人,獨生子女的我們,抗拒着四世同堂,爭取着獨立的時候,怎麼才能兼顧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呢?當我們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需要我們照顧的時候,我們是否還有時間能力給予他們充分的照顧呢?每日的生活裏,我們怎麼才能不讓他們感覺到孤寂和不安呢?這兩年出現的“空巢”這個詞真的讓人感覺淒涼得很,但現實之中我們卻無奈地製造這一個又一個的“空巢”。工作在外地的我,只能儘可能多的回去陪伴父母,接他們過來小住。

還有這一篇,《讓死亡迴歸家庭》。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死亡”,它便與生命形影不離。若人們將生命的誕生比擬為光芒,那麼死亡則是這上天恩賜背後的一條暗影。它悄然的隱祕在我們的喜怒哀樂中,無時無刻不陪伴在生命左右。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在更迭變幻,唯有死亡,即便是最昌明的醫術與昂貴的藥物,最終都無法令我們逃離。書中,作者介紹了這樣兩處地方:禪宗臨時關懷中心與臨終關懷醫院,它們分別位於美國的舊金山與新奧爾良。他們有着相同或是近乎類似的用途:那就是教會人們如何面對死亡。從選擇進入這兩所醫院的那一刻起,人們便默許在未來的日子裏,死亡將會一分一秒的接近他們的生命,而他們需要學習的則是如何讓這一切平靜安詳的發生。可就像無法準確預料一朵花凋零的時刻一般,我們亦無法預料生命究竟在何時終止。從意識到自己行將就木到入土為安的這一段,便是一種純粹的煎熬。因為失去了“生命”這樣的載體,所有依靠它所萌生的思維、情感都將在轉瞬間灰飛煙滅,今生的一切都將終止於此。記得一位友人談到已達不惑之年的自己,感歎道:“40年的時光一晃而過,而這接下來的幾十年也不會有絲毫拖沓,一切都是那樣匆忙,轉眼間一生便就此度過。”我聽罷語滯,眼前彷彿浮現出一萬幾千個日子後,彼此間蒼老的面容與那些流逝年華中的點滴遺憾:靈動的雙手無法再對温暖的家做出一分貢獻;柔美的語言無法再對世間的萬種生靈表達崇敬與愛意;深邃的.眼眸亦無法再與靜夜星空凝視對望。輕輕觸碰親人的眉眼,温和撫摸幼子柔嫩的肌膚,因他人的幫助而啟脣言謝,在遠方柔情凝視愛人的背影……這一切的一切都將伴隨生命的消亡而一同逝去。我想,我們真正懼怕的或許並非肉體的消亡,而是這無窮無盡的“無法”,是對未曾表達與付出愛的深深追悔與懷感。而這種“恐懼”便成為靈魂,對於生時的遺憾與死時的無奈所能表露的唯一警示。年輕如我們,從未真正思考過死亡的意義。但在世界的每一處角落中,它卻隨時隨地在呼吸之間發生着。只是,我未曾以自身的疼痛或是折磨去加以詮釋。正如作者所説“只有對死亡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人才可能更深刻地把握生命。只有懂得生命意義的人,才有勇氣探討死亡。”

或許,我們並不需要等到明確自己與世長辭的日子再遺憾追悔。只需要銘記:在那條暗影的前方是生命璀璨的光芒,是無數付出與愛鑄造的方舟,而它將會引領我們抵達生命最終的彼岸,心靈平和安逸的歸處。

這也恰恰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使我們懂得愛與被愛,就算暗影在前,也能微笑地面對,平和地度過,樂觀地活着。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9

《帶上靈魂去旅行》是畢淑敏的一本散文書。畢淑敏是國家一級作家,心理學家。這本書講述了旅途中的點點滴滴。

告訴我們人的知識永遠是不完備的。他無法知道一個區域或是一個時代,是否就是空間和時間的全部。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所不同的只是棲息的這口井的直徑大小而已。

每個人也都是可憐的夏蟲,不可語冰。於是,我們天生需要旅行。生為夏蟲是我們的宿命,但不是我們的過錯。

儘可能地把這口井掘得口徑大一些,把時間和地理的尺度拉得伸展一些。就算終於不可能看到冰,夏蟲也力所能及地面對無暇的水和漸漸刺骨的秋風,想象一下冰的透明清澈與痛徹心肺的寒冰。

旅行使我們謙虛。飛馳的速度,變換的風景,奇異的遭遇,萍逢的客人·····這一切旅途中可能發生的'事件,強烈的超出了我們已知的範圍,以一種陌生和挑戰的姿態,督促我們警醒,喚起我們好奇。在我們被瑣碎磨損的生命裏,張揚起彩色的旗幡。在我們被刻板疲憊的生活中,注入新鮮的活力。

珍惜旅途吧。火車上那些不眠的夜晚,憑窗而立,看鐵軌旁一盞盞路燈,閃着紫藍色的光茫,瞬忽而逝,許多記憶幽靈般的復活了。

人們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夢滅許久的往事,憶起許多故人的音容笑貌。好像旅途是一種溶劑,融化了塵封的蓋子,如煙的温情就升騰出來了。

旅途中,無論到那裏都不可忘記——是否帶上了自己的靈魂?出發時悄聲提醒,包囊裏務必記得安放下自己的靈魂。Ta輕到沒有一絲重量,也不佔一寸地方,但重要遠勝過那些電子產品。我們歡歌笑語時,ta便安好晴天。我們痛苦悲傷時,ta只能無聲承擔十倍的痛苦·····

靈魂或許不能點亮燭火領着道路,但會無聲無息的陪伴。不離不棄,除非斷以牽掛。否則,我們就是一具飄飄蕩蕩的軀殼在蹣跚,敲一敲,發出空洞的迴音,彷彿千年前枯萎的胡楊。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10

高中是因語文老師介紹,第一次讀了畢淑敏的文章,從此就很喜歡畢淑敏的作品。這學期學校發了一些書讓我們閲讀,竟然有畢淑敏的《帶上靈魂去旅行》這本書。拿到書以後邊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畢淑敏是一位醫生,敏鋭理性,會忽然直擊人類脆弱灰暗的心理。《帶上靈魂去旅行》是她的遊記散文作品集,篇篇是精華之作。是我到目前為止最喜歡的一本散文集。

畢淑敏旅行所見所聞,有時讓人觸目驚心,有時讓人悲傷不已。我這樣的平凡人也完全被它所感染。

《十一塊寶石嬰孩的項圈》,體現了美國老人的孤苦伶仃。我們通常會認為美國老人獨居是極其瀟灑的,但畢淑敏敏鋭的目光發現了她們濃粧下覆蓋的沒落。

《啊,原先你是一隻老虎》則講述了新移民的中國孩子們在揹負着家庭的期望下,弱小的身軀上的巨大壓力。他們在國外迷茫困窘的學習和生活,讓人讀了心生疼痛。這些孩子脆弱的.翅膀在金錢和語言的雙重枷鎖之下,能飛多遠呢?

《太平門與十分口》、《地鐵客的風格》中也比較了中國和外國在生存觀念和生活習慣上的差距,畢淑敏推薦我們直視災難,也許是制服災難最好的角度。

《讓死亡迴歸家庭》、《艾滋之椅》等文字讓人正視死亡,畢淑敏做過醫生,她能比其他作家更能理性的直面死亡。

王蒙説:“畢淑敏有一種把對於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為冷靜的集道德、文學、科學為一體的思維寫作方式與行為方式。”

當然,書中也有温情、快樂、温暖的篇章,遊記散文就是這樣,會給我們帶來震撼,也會帶來驚喜,畢淑敏一路走去,又一路給我們帶來這些充滿愛和哲理的文字。

不同的文化豐富了我們的世界,用短暫的一生儘可能的去了解,去感受。在收穫視覺盛宴的同時,昇華對人生的見解。作者以散文的形式記錄了她旅途中的所見所感,並從一個醫生的角度,感悟人生,感慨生命,感恩人間温情。這是一本充滿愛的書,它讓我們感受到愛,珍惜被愛,並學會去愛。愛自己、愛周圍的人與物、愛上帶着靈魂去旅行。。。文字簡單、流暢,彷彿跟隨者作者經歷了一般,身未動、心已遠。我的靈魂也隨着作者的文字,去旅行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