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微瀾》讀後感(精選8篇)

來源:文書谷 2.99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死水微瀾》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死水微瀾》讀後感(精選8篇)

《死水微瀾》讀後感 1

《死水微瀾》是李人先生寫的一部反映1900年左右四川鄉土風情的小説,也是他最受推崇的一部小説。小説描寫了甲午戰爭到辛丑條約簽訂的幾年間成都郊區天回鎮袍哥和洋教兩股力量的起落消長,以及古城死水微蕩的歷史波瀾。

作為一名四川成都的文學家來説,李人先生的這部作品以故鄉四川為背景,作品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氛和地方色彩。

比如:小説中對於婦女的描寫就非常有特色。當時巴蜀地區道德文化積澱相對淺薄,貞操觀念的淡薄為四川女性的種種“出軌”創造了社會環境,形成了女子們的“川辣子”氣。獨特的生存環境和文化因子,使得川妹子既叛逆又現實。在蔡大嫂生活的天回鎮,就有很多同樣不守規矩的小掌櫃娘,她們也並未遭到過多的道德譴責。蔡大嫂當然不是什麼新女性,她只是一個為生活所累的女人,在她身上自然談不上個性解放、婦女獨立的命題,但是,正因為有了蔡大嫂這樣的大膽叛逆的女子,才能在這沉寂的川西壩攪出波瀾,正因為有了這反抗的氣魂,才能有打破“死水”的希望。

又比如:小説在環境的勾畫上,具有濃烈的地方風味,裏面描繪的趕場、東大街花燈火炮、趕青羊宮等,都是蜀地鮮活的民俗風情的寫照,方言、行話的使用,更給小説增添了幾分活的生命力,但是,這種濃郁的'地域性特點,並沒有影響到小説寬廣的時代視野。

從這些細節中,我們不難看出李先生對於四川的文化是非常瞭解,有研究的。而這一切又説明李先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成都。

作為一名以李先生的故居“菱窠”來命名學校的老師,我覺得首先就應該培養孩子們這種熱愛家鄉的情感。比如那次世界文化遺產日,我帶着孩子們去參觀了李人爺爺的故居――菱窠博物館。孩子們如飢似渴的仔細閲讀着李人爺爺的資料,並不時地做着筆記。有孩子在回來後的作文中寫道:“李人爺爺真是太厲害了,他不僅是我們成都人的驕傲,更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以後我一定要以人爺爺為榜樣,努力學習,將來為成都爭光,為中國爭光!”

因此,作為一名成都的教師,我們有責任要引導孩子去了解成都,培養他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之情,讓他們成為新時代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成都人。

《死水微瀾》讀後感 2

時代的變遷總是像水上的波紋一樣一圈一圈的趕着傳遞出去,特別是從京城到成都山高水遠的,西太后帶着皇帝逃到陝西啦、洋人打敗了義和團啊、八國聯軍來了等等傳遞得慢,即算傳過來了,可這又與書裏寫到的成都普通人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表面好像如死水一般,但到底是有變化的,而且變化裏潛伏着山雨欲來的徵兆。對變化適應能力最強的,要説還是中國女性,不管是事關國家的`還是與自己切身相關的變故,總能頑強地適應。

饒是最後的結局,蔡大嫂對嫁與顧三貢爺輕鬆的迴應。

“哈哈!只要我顧三奶奶有錢!……怕那個?”

牢裏的老公還沒放出來,親親愛愛的姘頭還在逃亡,與顧三貢爺還未禮成,她就稱自己是顧三奶奶了,並且對自己的未來完全不憂懼,灑脱得呀!

《死水微瀾》讀後感 3

寫盡人世百態,人物個性有的單純愚鈍,有的鮮活飽滿,作者筆下的蔡大嫂,她不是一個簡單意義上的傳統女人,她敢愛敢恨,頗有見識,不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一般女子!她越軌不外乎想找一個精神世界對等的男人,但她也未擺脱靠男人尋得長期飯票的功利心,可能也是特殊條件下的最佳選擇!一面出軌,一面卻也有情有意,對丈夫也好,情人也好,都想讓他們得以保全!作者不愧為地道的`四川人,在他筆下的人物鄉民氣息濃厚,把巴蜀人家的性格刻畫的入木三分,閒散而又快活。

還有那一道道精緻的美食讀來讓人垂涎欲滴,真想做一個揹包客,穿越成都的大街小巷去領略濃濃的巴蜀相情!作為一個異鄉人,此刻我又懷念起了我的故鄉四川!

《死水微瀾》讀後感 4

蔡大嫂的人生,可算是小城裏波瀾起伏的精彩人生了。從還是個少女的時候起就有“野心”要嫁進城裏,嫁到城裏之後日子過得平平淡淡,直到碰上羅歪嘴才煥發了女人生命的活力。但要不是有作者的安排,把蔡傻子寫得這麼傻,恐怕蔡大嫂也很難這麼隨意。羅歪嘴倒也很符合我對於那種豪俠義士的想象,有點痞氣,又很仗義,只是最後逃走的時候沒帶上蔡大嫂,之後也沒回來看她就是很有些不仁不義了。也可憐蔡大嫂,把婚姻獻給了一個自己不愛的人,把愛情獻給了不能給自己家庭的人,最後也是很有點淒涼,再一次把婚姻給了一個不愛的.人也和當七年級樣是為了不過上鄉下的窮苦日子。除了故事很好看,小説裏面對於成都的描寫讓我很想去一次成都啊!

《死水微瀾》讀後感 5

作者將眼光定格在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起義的近代中國,成都這一小城市,作為雙半中國的社會縮影,成為作者筆下窺探特殊中國的人情百態、城鄉階級關係、鄉民社會心理的放大鏡。

作者在表態當時中國是一灘“死水”的基礎上,以蔡大嫂這一有顏值、有魄力、知風情、能獨當一面的女性形象作為投入這潭“死水”的石子,在平靜的社會表象上泛起微瀾,進而將這餘波推向與她相關的羅歪嘴(代表成都特殊風俗文化的袍哥)、温順懦弱的`蔡天順(代表逆來順受、無靈魂無骨氣的庸人一羣)、大糧户顧天成(代表易受蠱惑、投靠洋教勢力的牆頭草一羣)等等,表現了在官府黑暗、階層等級分明以及洋勢力橫行霸道的世道下,人們的生存選擇。

《死水微瀾》讀後感 6

不算長的一本書,讀起來很有節奏感。裏面的對話全是川普,我情不自禁地會念出來,好親切。清朝末年川西壩子的風土人情如在眼前。女主人公初看像《邊城》裏的翠翠,可是讀下去,原來她如此地生機勃勃妖嬈野性,敢於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有情有義,義氣不亞於袍哥兄弟。原本以為的悲劇,居然也似乎完滿結局了……《邊城》裏的儺送遠走他鄉,翠翠只能等。本書中的男主角遠走了,女主角心有成竹地繼續過自己的日子,只要他回來,她必然還是會和他一起的`……

小説裏把川人的悠遊閒散以及骨子裏的血性描摹地很贊。裏面講到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新聞傳到郝公館,老爺急的跳腳,正打麻將的太太小姐們一笑:這和我們有啥子關係嘛……好生動。

《死水微瀾》讀後感 7

我是參觀公司的企業文化陳列館才知道李劼人先生的,先生曾為公司週年慶留下墨寶,在先生的生平簡介中,我看到了“死水微瀾”,遂找來一口氣讀完,歎為觀止。

這本小説文字異常鮮活靈巧,對話俏皮生動,讀起來餘香滿口,這雖然與成都土話氣息鮮活有關,但如果沒有文字的精煉是絕對做不到這樣大象無形;潑辣好強的蔡大嫂、懦弱愚鈍的蔡傻子、彪悍豪爽的羅歪嘴、周身苕氣的顧天成、吝嗇狡詐的陸茂林……小説描寫人物並不多,但每一個人物都立體豐滿,沒有一無是處的壞人、也沒有無可挑剔的好人;行文結構舉重若輕、脈絡清楚,作者看似無意扯遠了一點閒篇,卻又引出了另一段精彩的故事。

故事的時代背景是清朝末年,大約是甲午戰爭之後辛丑條約之前,地點就在成都北門的天回鎮,以蔡大嫂為主線描述了那個被洋人遮天蔽日特定年代,教民(信洋教的民眾)和袍哥兩股勢力相互激盪和消長,雖然講的是上個世紀初的事情,卻會讓人產生時空倒轉的錯覺,彷彿就像發生在昨天事情。

老成都風情婆娑,天回鎮熙來攘往。袍哥羅歪嘴、教民顧天成二人爭奪蔡大嫂,最後顧勝羅敗,也是暗指殖民勢力擊敗封建勢力,既無奈又悲涼。故事以此為主線,對當時成都的風土人情、習俗玩耍講的相當細緻;對各個階層人物的心理狀態和生活方式作了惟妙惟肖的刻畫;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皇帝太后西行避難,那些官太太們也是不關心的,關心也是關心不來的。而閒散打流的陸茂林,最終卻推動了袍哥羅歪嘴的奔亡;報仇心切的顧天成撿了一個久經世故的小媳婦;看似風雲叱詫的羅歪嘴,一經逃亡就再也沒有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懵懂的小媳婦蔡大嫂,最終圓了自己的少奶奶夢,坐實了這“看不懂的世道”,而發生在天回鎮的這一系列故事,也只是在這潭“死水”上激起了一點點“微瀾”而已。

故事展示的現實是殘酷的,無情的',悲哀的,象生物界一樣,在這裏,一切都逃不過“利益”二字,沒有原則就是唯一的原則,規則就是這麼赤裸,也許比起現在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來得更加簡單、也更加真實。作者彷彿坐在斜斜的竹搖椅裏,似有若無的擺起老成都的龍門陣,卻毫無預兆的戛然而止,當我們望眼欲穿等待着下文的時候,作者卻輕輕一笑,早已端起一杯清茶消失在歷史的晨靄之中了。

《死水微瀾》讀後感 8

我其實並不算一個土生土長的成都人。我的祖籍在重慶,我的父母因工作原因來到四川,並在內江生下了我。但我記得我從三歲起便在成都上幼兒園,一直到了高中。雖然我在成都生活了將近14年,但仍覺得很“生疏”。就好比一個人在冰川上生活了一輩子,卻一直不知道自己腳下被海水淹沒的土地是自己是範圍內的九倍之大。

我一直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除了假期偶爾出省旅遊外,我的大部分生活都在成都,但是毫不誇張的講,我現在並沒有去過金沙博物館、錦裏,沒有好好地、徹徹底底地逛完一次春熙路,就連第一次去武侯祠都是國中時學校組織去的。我給自己找的藉口總是:“哎呀,這些有啥子好耍的嘛,到處不都一樣嗎?”所以當我看見《死水微瀾》中鄧幺姑對成都的描述時,我的感覺是驚訝又有些慚愧。驚訝是被成都豐厚的地域文化底藴所震撼;慚愧是因為自己在成都呆了這麼久居然連這些基本關於成都的常識都不知道。

反思了一下我認為產生這種現象有以下原因。首先談談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其實在很多名勝景區裏,我們看到的眾人大多都只是拍照留念,將打卡作為旅遊的.目的。很少會有人湊近石碑去念一念、品一品上面的文字與介紹。如果把文化比作一本書,那麼大多數人只會去讚美感歎它華麗精緻的裝訂,而很少的人才會親手翻開它去去品味歷史的厚重感。這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輕薄膚淺地看待。其次是因為過於“熟悉”成都,但是這種熟悉又過於片面。每天不斷循環的工作、學習、生活淡化了對一個城市的新鮮感。所以當別人問起:“成都是怎麼樣的呢?”我們的回答往往是:“還不就那樣,沒有什麼區別呀。”但事實真正如此嗎?肯定不是。現代人被忙碌所充斥着,導致我們的視野被工作裝滿,沒有餘地留給了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沒有時間留給我們去進行一次漫步與閒逛。

以上是我對社會現象的分析。接下來我想從我自己的角度談談。我其實很喜歡成都並親眼目睹過它的一些變化。比如老小區煥然一新,樓房修得越來越高(原來從我家陽台可以可以看見電視塔,現在樓房越來越高,把電視台主體擋完了,只留下了一根頂尖),夜晚的城市燈火通明,熱鬧非凡……但是因為待久了,所以就不大願意再去深入瞭解。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從國小到高中,我們一直被要求製作有關成都的小報,久而久之,會感到很乏味。就好比一盤好吃的菜,炒得久了,也會索然無味。我們不再認為這些景點會再有吸引力,自以為是的“瞭解”會讓我們失去接近珍貴文化的機會。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比較。這指的不是地域歧視,而是當你處於另外一個城市時,文化多元的比較才會凸顯出來。走出成都,領會到異域風光的同時,可以體會到每個城市的不同。比如到寧夏銀川,看到茫茫沙海會發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感慨;到廣西遊山玩水時便可體會“桂林山水甲天下”;到浙江錢塘可領略“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的繁華……成都有“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户千門入畫圖”的佳話,可以聆聽“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蜀國文化,體會茶館裏嬉笑怒罵的人世百態。

成都,一個我們十分熟悉卻又略有陌生的城市。或許我們可以收收環遊全球的夢想,先去對成都説句:你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