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4篇

來源:文書谷 2.46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4篇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篇1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著名的短篇小説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説名篇之一。這篇文章主要通過“我”一家人在去哲賽爾島途中,巧遇于勒經過,刻劃了菲利普夫婦在發現富於勒變成窮於勒的時候的不同表現和心理,揭示並諷刺了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態情形。在當今的社會裏,這種以金錢和權力來衡量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現象太多了,這篇小説的教育意義是不可低估的。讓我們懂得:一方面我們不能以金錢來衡量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另一方面,又讓我們理解了造成於勒悲慘生活的某些個人的因素,以及於勒的生活悲劇帶給我們的教育意義。

《我的叔叔于勒》的這一個題目,好像在告訴我們,這篇小説主要寫的人物應該是于勒,但是,在莫泊桑這篇小説中,對於于勒這一個人物形象的着墨並不多。于勒只是小説中的一個線索性人物。但是,值得強調的是,于勒其實也是這篇文章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正是本文中的這一個線索人物的遭遇和經歷,才襯托出了菲利普夫婦的唯利是從,趨炎附勢。也就是説,文章中的所有的人和事,都與這一個線索性人物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因此,對於勒這一個人的進行深入的分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麼,于勒究意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小説中用這樣的一段文字來介紹了他,“據説他當初行為不正,糟蹋錢。在窮人家,這是最大的罪惡。在有錢人家,一個人好玩樂無非算作糊塗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稱他一聲‘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難的人家,一個人要是逼得父母動老本,那就是壞蛋,就是流氓,就是無賴了。于勒叔叔把自己應得的那部分遺產吃得一乾二淨之後,還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確實,這樣的一個人,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無法得到家人和大家的同情的。這就有了大家所看到的于勒。于勒就是一個“行為不正,糟蹋錢”的“壞蛋”、“流氓”、“無賴”。

那麼,這種“行為不正,糟蹋錢”的“壞蛋”、“流氓”、“無賴”,是不值得我們同情的,我想不僅僅是在法國,就是在我們中國,這種行為也是極其不好的。于勒根本就沒有顧及家庭和自己親人的感受的`利益,這時候,被菲利普夫婦和大家認為是一個“行為不正,糟蹋錢”的“壞蛋”、“流氓”、“無賴”,也是情理之中的。因為,于勒的這種行為,與我們傳統一貫所主張的“節約”觀念都是相違背的,都是讓人痛恨的。 于勒是生活在當時法社會底層的一個小人物,雖然年輕的時候的于勒“行為不正,糟蹋錢”,但是,老年的于勒,是一個可憐的人,他的“衣服襤褸”,臉“又老又髒,滿臉皺紋”,還帶着“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手也“滿是皺紋”。于勒在美洲的生活,是艱辛的。常年在外的他,飽經生活的折磨,受盡了人世的蒼傷,這是一個多麼可憐的人啊。對這樣的一個老人,這樣可憐的一個老人,就是出於對弱勢羣體的關注,出於一種人道主義精神,我們都應該去同情他,關心他,更何況他還是“自己”的親人呢?正如“我心裏默默唸道”的,“‘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是從“我”幼小心靈裏發出的對親情的呼聲,也是對菲利普夫婦的行為、心理和靈魂的一種強烈的諷刺。

其實,造成於勒的生活悲劇,與于勒本人有着非常聯繫的關係。從小説的內容當中,我們還可以認識到,之所以在於勒被送往美洲之後,成了富翁,卻又成為一個窮光蛋,“討飯的”,一個靠賣牡蠣餬口的小販,這與于勒在年輕時候養成的那種“行為不正,糟蹋錢”的不良習慣,應該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的。雖然莫泊桑沒有講到于勒為什麼會變成窮光蛋,但是,我們也可以想象,一個在年輕的時候“行為不正,糟蹋錢”的“壞蛋”、“流氓”、“無賴”,肯定不會有什麼好的習慣,再加上由於家庭的原因,于勒沒有受到過及時的良好的教育,他的這種“行為不正,糟蹋錢”的習慣已經形成了,根本就是無法改變的。即使他成了富翁,有了很多的錢,可能由於他的這種“行為不正,糟蹋錢”的習慣,使得於勒又很快的變成一個大窮光蛋了。 從於勒的身上,其實給我們的啟示也是很多的。這其中,我覺得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一個人從小應該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更不應該“行為不正,糟蹋錢”。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篇2

自從《我的叔叔于勒》進入國中語文課本以來,菲利普夫婦就被貼上醒目的標籤——自私、冷酷、貪婪、唯利是圖、愛慕虛榮的資產階級小市民,幾十年來替整個西方資產階級揹着一個超大號的黑鍋任人口誅筆伐,既無招架之力,更無還手之功。千古奇冤比竇娥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們的生活很拮据,這樣的經濟基礎決定了他們的行為方式。菲利普夫婦都是小人物,“掙的錢不多”;“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這樣的生活又有幾個人沒經歷過呢?人們工作辛苦,加班加點,掙錢不多,可失業的危險還是如影隨形;人們並不認為節省是美德,可是又不得不把一分錢掰兩半花;人們懂得禮尚往來,可又最怕人家婚喪嫁娶的請帖。“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他們何嘗不明白呢?但他們有什麼辦法呢?

他們不是自私的。于勒“行為很不端正”,“把自我應得的部分遺產吃得一乾二淨之後,還大大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使得“我”家的生活雪上加霜,幾乎陷入絕境。注意是于勒侵佔菲利普的財產而不是菲利普侵佔于勒的財產,侵佔別人財產的人理直氣壯,被侵佔的人反倒被判“自私”,還有沒有天理呀!

他們不是冷酷的。萬般無奈之下“按照當時的慣例,把他送上從哈佛爾到紐約的商船,打發他到美洲去。”當兄嫂的已經仁至義盡了,怎樣就“冷酷”了?難道僅僅因為于勒不務正業變成“無產階級”就要無條件地被他拖垮嗎?難道為了收養再次變窮的于勒就要葬送女兒的終身大事嗎?我們的道德評價很奇特:對好人按照聖人的標準來要求,求全責備;對壞人大講什麼“浪子回頭金不換”,極其寬容,造成好人難做。再看看我們身邊吧,有多少親弟兄為了爭奪財產反目成仇;有多少人自我華衣美食,父母卻得不得贍養,甚至被棄置不顧……比較他們,我們又怎能苛求菲利普夫婦!

他們不能算貪婪、唯利是圖。“這封信成了我們家裏的福音書,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見人就拿出來給他看。”“對於叔叔回國這樁十拿九穩的事,大家還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到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他們確實有點過分,但這僅僅是“計劃”而已,好比鏡花水月,距離變成現實何止十萬八千里。對於一個生活拮据、地位低下的普通小職員家庭,這種對未來完美生活的想望也應當無可厚非吧?(那些買彩票的想用2元錢去博取500萬,這才是貪婪;那些想自我的股票天天漲停大賺特賺才是貪婪;那些貪污億萬民脂民膏的傢伙才是貪婪;那些夢想全國每個人給我一分錢我就成為千萬富翁的才是貪婪……)況且他們以往給予于勒那麼多,于勒有錢了補償一下也在情理之中嘛。“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句話對於于勒也應當適用吧。如果他們真的`唯利是圖的話,當初沾光的就不是于勒而是菲利普了。

他們更算不上愛慕虛榮。“我們並不是有錢的人家,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富人能夠到夏威夷領略異國風情,窮人到海邊散步也是愛慕虛榮嗎?窮人也有享受生活的權利呀!菲利普由於羨慕兩位先生請他們的太太吃牡蠣的高雅風度,就對自我的太太、女兒們説:“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難道説人窮了連給孩子買零食也成了罪過不成?可為什麼楊白勞為女兒買紅頭繩不但不是虛榮並且是對完美生活的追求呢?”克拉麗絲説“我怕傷胃”,“至於若瑟夫,他用不着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克拉麗絲因為窮而小氣,可她苦的是自我和最疼愛的兒子呀!這如果放在咱中國,必須會被譽為偉大高尚母親的典範;可因為她處在資本主義的法國,同樣的行為就變成了面目可憎內心陰暗女人的罪行。雙重標準何其不公也!

菲利普夫婦不必須有多麼高尚,但也絕不比我們大多數人卑鄙。他們只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有這麼窮的資產階級麼?人性中的優點和缺點他們都具備了,生活中的辛酸和無奈他們都經歷了。他們可能對你沒有幫忙,但也絕對沒有侵害你。如果讓你在菲利普夫婦和于勒之間做一個選擇,我想你不會選擇于勒的。

一言以蔽之,這篇小説其實就是告訴人們“貧賤夫妻百事哀”——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和無奈。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篇3

自從《我的叔叔于勒》進入國中語文課本以來,菲利普夫婦就被貼上醒目的標籤——自私、冷酷、貪婪、唯利是圖、愛慕虛榮的資產階級小市民,幾十年來替整個西方資產階級揹着一個超大號的黑鍋任人口誅筆伐,既無招架之力,更無還手之功。千古奇冤比竇娥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們的生活很拮据,這樣的經濟基礎決定了他們的行為方式。菲利普夫婦都是小人物,“掙的錢不多”;“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這樣的生活又有幾個人沒經歷過呢?人們工作辛苦,加班加點,掙錢不多,可失業的危險還是如影隨形;人們並不認為節省是美德,可是又不得不把一分錢掰兩半花;人們懂得禮尚往來,可又最怕人家婚喪嫁娶的請帖。“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他們何嘗不知道呢?但他們有什麼辦法呢?

他們不是自私的。于勒“行為很不端正”,“把自己應得的部分遺產吃得一乾二淨之後,還大大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使得“我”家的生活雪上加霜,幾乎陷入絕境。注意是于勒侵佔菲利普的財產而不是菲利普侵佔于勒的財產,侵佔別人財產的人理直氣壯,被侵佔的人反倒被判“自私”,還有沒有天理呀!

他們不是冷酷的。萬般無奈之下“按照當時的慣例,把他送上從哈佛爾到紐約的商船,打發他到美洲去。”當兄嫂的已經仁至義盡了,怎麼就“冷酷”了?難道僅僅因為于勒不務正業變成“無產階級”就要無條件地被他拖垮嗎?難道為了收養再次變窮的于勒就要葬送女兒的終身大事嗎?我們的道德評價很奇特:對好人按照聖人的標準來要求,求全責備;對壞人大講什麼“浪子回頭金不換”,極其寬容,造成好人難做。再看看我們身邊吧,有多少親弟兄為了爭奪財產反目成仇;有多少人自己華衣美食,父母卻得不得贍養,甚至被棄置不顧……對比他們,我們又怎能苛求菲利普夫婦!

他們不能算貪婪、唯利是圖。“這封信成了我們家裏的福音書,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見人就拿出來給他看。”“對於叔叔回國這樁十拿九穩的事,大家還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到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他們確實有點過分,但這僅僅是“計劃”而已,好比鏡花水月,距離變成現實何止十萬八千里。對於一個生活拮据、地位低下的普通小職員家庭,這種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想望也應該無可厚非吧?(那些買彩票的想用2元錢去博取500萬,這才是貪婪;那些想自己的股票天天漲停大賺特賺才是貪婪;那些貪污億萬民脂民膏的傢伙才是貪婪;那些夢想全國每個人給我一分錢我就成為千萬富翁的才是貪婪……)況且他們曾經給予于勒那麼多,于勒有錢了補償一下也在情理之中嘛。“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句話對於于勒也應該適用吧。如果他們真的唯利是圖的話,當初沾光的就不是于勒而是菲利普了。

他們更算不上愛慕虛榮。“我們並不是有錢的人家,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富人可以到夏威夷領略異國風情,窮人到海邊散步也是愛慕虛榮嗎?窮人也有享受生活的權利呀!菲利普由於羨慕兩位先生請他們的太太吃牡蠣的高雅風度,就對自己的太太、女兒們説:“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難道説人窮了連給孩子買零食也成了罪過不成?可為什麼楊白勞為女兒買紅頭繩不但不是虛榮而且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呢?”克拉麗絲説“我怕傷胃”,“至於若瑟夫,他用不着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克拉麗絲因為窮而小氣,可她苦的是自己和最疼愛的兒子呀!這如果放在咱中國,一定會被譽為偉大高尚母親的典範;可因為她處在資本主義的法國,同樣的行為就變成了面目可憎內心陰暗女人的罪行。雙重標準何其不公也!

菲利普夫婦不一定有多麼高尚,但也絕不比我們大多數人卑鄙。他們只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有這麼窮的資產階級麼?人性中的優點和缺點他們都具備了,生活中的辛酸和無奈他們都經歷了。他們可能對你沒有幫助,但也絕對沒有侵害你。如果讓你在菲利普夫婦和于勒之間做一個選擇,我想你不會選擇于勒的。

一言以蔽之,這篇小説其實就是告訴人們“貧賤夫妻百事哀”——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和無奈。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篇4

上國中時,讀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感受並不太深,只記得老師講這篇小説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菲利浦夫婦是自私貪婪、冷酷無情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現在作為一名教師,年過不惑,重教這篇經典課文,感覺完全不一樣了,覺得這篇作品簡直是反映窮人辛酸生活的傑作。課文中字裏行間都能體現出窮人生活的艱辛苦澀,讀後不由人不為菲利浦夫婦掬一把同情之淚,深感莫泊桑是當之無愧的短篇小説巨匠。

文章一開頭就寫出了這個家庭的窘況:“我小時候,家在哈佛爾,並不是有錢的人家,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我父親做着事,很晚才從辦公室回來,掙的錢不多。我有兩個姐姐。 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裏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15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 ”

讀到這段文字,有過相似家境的人,一定會感同身受的。雖然這講的是19世紀法國的窮人家庭的生活,但是真讓人覺得講的是曾經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的事,全天下每天像這樣艱辛生活的窮人,我想,現在一定還很多很多。當下並不是一個土豪遍地、富二代橫行的時代,不可能人人花錢如流水,消費連眼都眨,買東西只看品牌不看價錢。像菲利浦那樣的家庭應該還不少吧?不知還有多少人整日在為鹽米油鹽精打細算,為衣食住行愁眉苦臉?

小説裏提到菲利浦一家之所以去哲爾賽島旅行,是這麼説的:“ 哲爾賽島是窮人們最理想的遊玩的地方。這個小島是屬英國管的`。路並不遠,乘小輪船渡過海,便到了。因此,一個法國人只要航行兩個小時,就可以到一個鄰國,看看這個國家的民族,並且研究一下這個不列顛國旗覆蓋着的島上的風俗習慣。”

讀到這段文字,不由人從法國菲利浦一家的事想到現實中的旅遊,旅遊的確是很愜意,很暢快,很瀟灑的事,但那是要花一大筆錢的!生活拮据得如菲利浦夫婦一樣的人怎敢有遊山玩水,覽盡天下奇景的奢望?對他們來説“身上衣裳口中食”才是頭等大事!但窮人除了衣食之外,還是得有點兒愉悦身心的精神生活的,所以就採用這種近遊哲爾賽島以遂“出國遊”心願的舉動。想到這些,怎能不讓人為天下的窮人感到一縷辛酸,覺出一股苦澀?當然這些話,生活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人是聽不進去的,因為“白天不懂夜的黑”。錦衣玉食的皇帝陛下怎麼會感受到飢寒交迫的街頭流浪漢的痛苦呢?

小説中還有一段文字描寫旅行中若瑟夫的父親菲利浦看見有身份的人吃牡蠣,他被那種高貴的吃法所打動也決定請家人吃牡蠣。菲利浦的妻子也就是若瑟夫母親對此的反應是這樣的:“ 母親有點遲疑不決,她怕花錢;但是兩個姐姐贊成。母親於是很不痛快地説:"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後轉過身對着我,又説:"至於若瑟夫,他用不着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 ”

這段令人忍俊不禁的文字,馬上會讓人想到現實生活中無數窮人家中類似的辛酸苦澀小事:花錢時錙銖必較、猶豫不決,恨不得一分錢掰兩半花卻還要“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找出點兒藉口來維護一下可憐的虛榮心。寫得真是太傳神了!但是稍具悲憫情懷的人,誰又忍心嘲笑菲利浦的妻子這樣的窮人呢?對他們,除了寄予深深的同情之外還能有什麼呢?

這樣看來,正因為菲利浦夫婦經濟是那樣的拮据,家境是那樣的窘迫,而又無力改變自己可悲的命運,所以只能寄希望於發了財的于勒,可以説于勒就是他們的救命稻草,而一旦發現于勒原來成了窮光蛋,他們的希望徹底化為泡影,十幾年來竹籃打水一場空,他們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們對窮光蛋弟弟于勒那樣強烈的反應也就可以理解了。這一切都因為他們是窮人!莫泊桑簡直把社會上窮人這個佔有相當大比例的階層的辛痠痛苦寫盡了!

有句話説,“小説除了人名,什麼都是真的”,的確如此!《我的叔叔于勒》真算得上是一篇法國版的《窮人列傳》,莫泊桑像法國的太史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