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15篇

來源:文書谷 2.71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15篇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1

記起寒假裏,語文老師給我們推薦過一本書,叫《布魯克林有棵樹》。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自已成長起來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弗蘭西,她從小生活在美國某偏遠地區的貧民區。她飽受了大人們的辛苦,每天撿垃圾,賣垃圾,購物,打工,承受着她這個年齡不該承受的壓力,還要遭受同伴們的冷嘲熱識。

幸好她有一個弟弟,可以幫她的忙,她可以把煩惱向他傾訴。

他們這些貧民,處處遭人冷眼。有一篇説,她和弟弟去打針,結果因為玩泥巴後忘了洗手,身上髒兮兮的,他們就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鄙視。如果窮人就該受到鄙視的話,那世界上的.富人,哪個以前不是窮人的呢?

讀完完這本書,才懂得了,這倮樹,並不具體代表一棵樹,而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頑強拼博的精神。這種精神,在那些立大志的貧困孩子心中深深紮根,將帶領他們,走向成功。

這樣一棵樹,希望會種在每個人心中。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2

布魯克林在哪裏?那裏有什麼樹?帶着一系列的問題,我翻開了《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

這本書是美國著名作家貝蒂·史密斯寫的,書中主要介紹了: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弗蘭西一家雖然有時吃黑麪包,有時甚至捱餓,但他們一家人依然過得很開心。清貧而又快樂的生活,隨着父親約翰尼的去世,變得更加困苦。母親偏愛弟弟,弗蘭西在學校受人輕視,就算是這樣,她卻像那棵長得鬱鬱葱葱的`天堂樹一樣,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着。

弗蘭西是一個堅強的人。她賣垃圾、購物、打工……是這些讓她成長起來的。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也使她受益終生。她還是個有思想、乖巧懂事的女孩,她心思慎密,情感豐富,熱愛讀書,永遠心懷夢想。

她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庭打開了另一扇窗。當我看到她和弟弟尼雷把暑假打工掙的錢交給媽媽,媽媽偷偷掉眼淚那一段時,讓我感動萬分,他們還是懂得感恩的孩子。

讀完這本書,我終於明白了“布魯克林有棵樹”裏的這棵“樹”指的是什麼?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

我想,在我們的心中應該也有一棵這樣的“樹”,通過自己的努力,它也會茁壯成長起來!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3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美國作家貝迪史密斯的著名小説小説的主人公,弗蘭西是個出生在貧困家庭中的一個普通小女孩。弗蘭西在貧困的環境中依然不失對生活的嚮往。她樂觀,積極,活潑,陽光,富有想象力。而《布魯克林有棵樹》一字一句的記錄下了她那艱難而不失活潑的燦爛的青春。當你打開這本書弗蘭西從10歲到16歲的美好青春將被你一覽無餘,你會明白,人間處處有真情。弗蘭西與爸爸親近與媽媽有些疏遠,但最關心,最瞭解弗蘭西的卻偏偏是這位默默奉獻,任勞任怨的母親。弗蘭西為了一家人的支出,放棄了自己的前途。輟學找工作來供弟弟尼雷上學,媽媽怕耽誤了弗蘭西的學習,堅持讓弗蘭西繼續上學,後來弗蘭西上了暑假大學,母親十分激動。

書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件事都將弗蘭西一家人的相親相愛,和和睦睦的表現淋漓盡致。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這個了,爸爸去世兩年多了,媽媽收到了來自妻子去世一年半的麥克布蘭先生的求婚,放到其他人身上,應該不會有幾個孩子同意吧?但這件事發生在弗蘭西的母親身上,一切卻變得那麼順利。當事情發生後,弗蘭西與弟弟尼雷最先想到的卻是他們呢18個月大的小妹妹勞瑞。他們小時候吃盡了苦頭,可不想勞瑞也這樣。或許他們認為有了一個新爸爸,勞瑞也不用像他們小時那樣受苦了,他們很懂事,他們尊重媽媽的選擇,不會刻意排斥這件事,他們希望勞瑞和媽媽更加幸福,讀了這件事我心中深深的感歎,深深的佩服,弗蘭西的懂事。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4

“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挨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這句話是《布魯克林有棵樹》中讓我感觸最深的,讓我深思我們現在到底在為了什麼而活?而活着到底又為了什麼?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含着金湯匙出生,一輩子都享受着富貴與榮華,從不必為生活擔心什麼;有些人卻出生於極貧窮家庭,連一頓温飽都是奢求。每一種成長方式都給我們不同的體驗與感受,《布魯克林有棵樹》就是這麼一部描述成長的小説,它描述的不僅僅是那貧苦低賤的生活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對於生存的絕望與恐懼,更多的是不向命運低頭,不向貧窮妥協的奮鬥的精神。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欺壓,總是受到別人的侮辱,他們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她的成長如同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麪包的女孩,一個整天被別人嘲笑、撿拾破爛的的小女孩。她的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卻是一個擁有夢想、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小女孩。她就是這部小説中獨具特色的小主人公——弗蘭西。

“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裏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5

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愛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題記

天堂樹在萌芽

寧靜的布魯克林有一種特別的樹――同樣生長在弗蘭西院子裏綠傘一般的,有人稱之為天堂樹。不管它的種子落到什麼地方――垃圾堆、水泥地,都會長出一顆樹來,向着天空,努力生長。天堂樹,喜歡窮人。因為有它在,那些像弗蘭西一樣的男孩女孩們,心中有了一棵樹――承載着年輕的胡思亂想,逐漸地成熟,成為了一生的夢想。

在貧窮中堅強的人總是能創造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故事。我並不是這樣的人。從我記事起,我希望當個不用拿手術刀的醫生;再長大些的時候,我常夢想當一名主持人;到現在了,我還只是一個平凡的國中生,夢想成了夢,我們就不想了。我們並不十分貧窮,所以我們常常做夢,長大後才發現,一切都按照軌跡發展着。

在我們的夢還沒有醒的時候,弗蘭西和尼雷一起撿破爛去賣,她忍着讓收破爛的老頭捏一下臉蛋而多收穫一分錢,她知道什麼時候有便宜的麪包,她會因為把咖啡倒進洗碗池的浪費而暢快。然而在弗蘭西心中一直有一棵繁花似錦、豔麗無比的天堂樹,她熱愛着生活。她每天都會去圖書館借書,計劃把圖書館裏的所有書按A到Z的順序全部看一遍。於是,這個女孩的人生便像樹上的綠色枝條從樹幹向四周發散,沒有規律地,充滿驚喜地。點點滴滴積累下來的知識幫助她成為了諾蘭家史上第一個大學生。

我想我的心裏應該同樣有一棵樹,只是沒有天堂樹的堅忍不拔,沒有天堂樹的吃苦耐勞,但這棵樹依舊獨一無二;這棵樹沒有生長在紐約布魯克林的繁忙街頭上;這棵樹沒有生長在塵土飛揚的水泥地上;這顆樹沒有生長在幽靜森林的肥沃泥土上,但這棵樹依舊健康強壯。它生長於我的心中,因為布魯克林的天堂樹,因為弗蘭西的天堂樹,我的這棵樹在萌芽,它會使我愛上生活。

咖啡仍舊濃郁

媽媽二十九歲,黑色頭髮,褐色眼睛,手腳麻利,體形也不錯。他總是那麼漂亮,那麼苗條,性情開朗,總是那麼喜洋洋的.。這是弗蘭西的媽媽,約翰尼的妻子。這是一個美麗的女人。因為她相信教育的力量,她智慧;因為她懂得愛情,她不離不棄;因為她有生存的慾望,她頑強。她不像任何紅顏薄命的女子那樣成天怨天尤人,她始終保持着自己的可愛,但我並不覺得輕鬆,我為她感到辛苦。在我印象中,她永遠淡定從容,我喜歡她那又濃又苦的咖啡,她説:“我們這樣的人家,偶爾能有點東西浪費也不錯。”這是她和弗蘭西都滿意的奇怪視角,更奇怪的是,我很喜歡。也許是自嘲,但我認為這是這一家子人愛上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

華爾茲進行時

這是一個可愛英俊的爸爸,是一個有才華男人,因為凱蒂能容忍他的軟弱和逃避,所以他擁有了一個非常非常愛他的女兒。雖然他酗酒成性,但從始至終,我都相信他愛弗蘭西。書中有這麼一個小細節,約翰尼去世以後,弗蘭西國中畢業了。按照學校的傳統,畢業這天,學生會收到家長贈送的鮮花。弗蘭西心情低落,因為她知道沒有人會給她送花。然而,當她走進教室低頭來到自己的課桌旁時,卻萬分驚訝地發現面前擺放着兩打玫瑰,送花人竟是死去的父親。原來,約翰尼擔心自己哪一天酗酒耽誤了弗蘭西的畢業典禮,便事先寫好了賀卡,連同買花的錢一併交給孩子的姨媽,請她在必要的時候代勞。捧着父親親筆書寫的卡片,弗蘭西百感交集,淚如雨下。

也許約翰尼並不如妻子那樣堅強,他在用酗酒逃避艱苦的生活――也許該稱之為生存,但他並不是不負責任,他在生前生後都沒有讓以他為榮的弗蘭西失望。弗蘭西愛他,無論是風度翩翩的華爾茲,還是最後的驚喜。那個穿戴得整整齊齊,收拾得一絲不苟,吸引姑娘們目光的約翰尼,適合華爾茲,適合浪漫,並不適合生存。他若和凱蒂或是弗蘭西一樣熱愛生活,也許他也不會英年早逝。偏愛着弗蘭西的父親應該永遠會在她心中高貴帥氣地跳着華爾茲吧。

弗蘭西告訴我,苦難是財富,若利用好了,便是奇蹟的原料;凱蒂告訴我,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可以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約翰尼告訴我,生活是在和自己打仗,就算失敗了,也絕不是敵人過於強大。

生活,生下來,然後活下去,怎麼活呢?愛上生活,我們會得到很多。生在可憐陰暗的角落,活在光明浩瀚的天空,源於知足。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6

如果從文學史的第一章看起,你會輕而易舉地得出一個結論:文學就是為做感動文章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但後來文學改弦易轍,一門心思地想着思想的深刻和如何深刻。然而德國移民作家貝蒂·史密斯的力作《布魯克林有棵樹》似乎又回到了老路上,依然做着感動的文章。

作者貝蒂·史密斯是20世紀早期的德裔移民後代,史密斯成長於紐約布魯克林,因為家境貧寒,她的童年生活充滿了艱辛,十四歲便輟學去幫助母親維持家庭生計。而《布魯克林有棵樹》中,小説主人公的生活,正是基於她自己的成長經歷寫成的。

1941年,史密斯開始了小説的創作,兩年後,《布魯克林有棵樹》出版。這部小説的節奏平順舒緩,沒有大的波瀾起伏,平淡到毫不出奇,但正是這些簡單、毫不花哨的文字卻常常潤濕你的眼角。每當你茶餘飯後拾起它,讀上幾章,總會有一些些感動的心流注入你的心湖,盪漾起一圈圈漣漪。

這正是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一本書,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閲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為與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它寫了弗蘭西一家子的故事。一個感人的大故事裏鑲嵌着無數的小故事,而所有這些故事都圍繞着一個詞:感動。二十世紀初的紐約布魯克林,是一片寧靜的樂土,而在這裏,一顆本應無憂無慮的幼小心靈卻要被迫去面對艱辛的生活,體味成長過程中的無奈百味:主人公弗蘭西出生在布魯克林一個窮苦的家庭,爸爸約翰尼是個酗酒的歌手,偶爾打些零工補貼家用,而媽媽凱蒂是個清潔工。

弗蘭西還有一個弟弟叫尼雷,小時候的弗蘭西經常和尼雷一起在大街上撿垃圾補貼家用,日子儘管過的拮据,但一家人的收入還是能夠勉強度日。

對於弗蘭西來説,在窮苦中生存是艱難的,更是令人羞愧的。只有知識才能使她忘掉生活的窮困,成為改變窮困的工具。

她的這個根深蒂固的想法受益於她的外祖母,老祖母雖然沒有文化,連字都不識,卻建議弗蘭西的`媽媽給自己的孩子讀《聖經》,讀莎士比亞,講述民間故事和童話,好讓孩子雖然處於困境當中,也不至於沉淪。弗蘭西姐弟在物質上幾乎一無所有,卻意外地擁有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她發誓長大後努力工作,好好存錢,將自己喜歡的書全都買下,這個想法是個巨大的安慰。就這樣,她拿着一本書,守着一碗零食,獨自一人在家,看着樹影搖曳,任下午時光溜走,這是一個小女孩所能達到的境界。她就這樣看着書,與世界和諧共處着,心裏頭快樂着。閲讀的樂趣,就在於字裏行間不期而遇的驚喜與共鳴。學習優異的她想讀高中然後讀大學,擺脱這個布魯克林窮姑娘的身份。

但是由於生活拮据,她和弟弟尼雷不可能同時繼續學業,所以母親凱蒂狠心讓弗蘭西放棄了學業,把上學的機會留給了尼雷。但是這並不是老套的重男輕女橋段,凱蒂告訴弗蘭西,你比尼雷更要強,尼雷如果現在不學習,以後也不會重返學校了,但是你不一樣,你無論在怎樣的境地中你都會繼續學習的。事實證明,凱蒂是對的。放棄了學業的弗蘭西在工作之餘自學大學課程,最終被一所大學錄取,成為了家族中第一位考上了大學的人。

“寒門難出貴子”,這或許是既定的事實,但是作為平凡人的我們,還是願意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那給了人們奮鬥的希望。就如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所説:“希望可以讓人自由。希望,是生存的根本。

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愛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也許生活必不能事事公平,不能人人都有如意的生活。即使在清貧的歲月,也不能失去對幸福美好的嚮往,那些擺脱平庸的夢總能編制我們簡單的生活,為我們簡單的時光點綴希望。不能説我們總要多熱愛生活,但總要有一顆懂得欣賞和珍惜的心。

“讓我生命中的每個小時、每一分鐘都過得充充實實吧。讓我喜、讓我憂、讓我冷、讓我暖。衣衫襤褸也好,光鮮也好。讓我真誠也好,狡詐也好。誠實也好,説謊也好。無論如何,讓我的每一分鐘都充實、幸福。當我睡覺的時候,也讓我一直做着夢,不讓我虛度人生的每一分鐘。”

《紐約時報》評論,如果錯過了《布魯克林有棵樹》,你將失去一次重要的人生體驗,有的人是苦難中的一棵樹,他們長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卻向着陽光默默生長,直到有一天他們會突破縫隙的桎梏,終長成了參天大樹。在我看來女主人公弗蘭西就是是這樣一棵長在苦難中的大樹。

小説結尾處有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除夕夜弗蘭西和弟弟在屋頂上聊天,他們聊到死去的父親,聊到了小時候撿垃圾的生活。兩人感慨妹妹勞瑞會有更好的生活,可是卻不會像兩人撿垃圾時那般快樂。當苦盡甘來之時,回首過去,我們發現那些曾經裝飾了我們生活的夢想,竟都成為了現實。那些命中註定和無法逃脱的苦難、恥辱,都化為我們的過去,也鑄成了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我看過很多關於成長的小説,比如《綠山牆的安妮》、《聽見顏色的女孩》等,但沒有哪一本像《布魯克林有棵樹》一樣同時帶給我感動和激勵。弗蘭西的故事現實得殘酷,但又像童話一樣感人至深,充滿希望。

我想,在我成長過程中,我很欣慰讀到《布魯克林有棵樹》。“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愛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7

天堂樹,不擇環境,它何時何地但能萌芽,成長。——題記

每個人的出生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含着金湯匙出生,註定一輩子都能享受着富貴與榮華,不用為生活擔心什麼;有些人卻出生於極貧窮家庭,連一頓温飽都是奢求。主人公弗蘭西就屬於後者。

弗蘭西,一個11歲的小女孩,擁有着花一樣的年紀,卻被貧窮的家境逼得不得不提早成熟。“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放在她的身上毫不違和,她學着大人的模樣,撿垃圾,購物,打工養活家庭……

可命運不公,小女孩用單薄的肩膀扛下了家庭,上帝卻並沒有被她感動,反而變本加厲,讓唯一深愛着她的父親早逝,有着骨肉之親的母親卻又偏愛着弟弟,甚至是學校裏的同學老師都看不起她,她幾乎得不到其他的愛與關懷。

我想,如果我是弗蘭西,肯定是熬不過去了,但幸好我不是,因為這個小女孩用自己的堅強與毅力,活出了旁人意想不到的人生。她從不因生活的困苦而低頭落淚,或是感到羞恥,她為她所擁有的而驕傲,因為這樣的生活給了她堅毅的心,給了她不斷奮發向上的動力。

説實話,小弗蘭西對書的熱愛,對夢想的堅定,驚豔了我。

她對人生的達觀,更是令我不禁想起了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他們都是用自己的人生態度,在困境中涅槃重生,最終達到了他人意料之外的高度。小弗蘭西就像在烏台監獄裏關了一百多個日夜後,來到黃州時的`蘇東坡,興許,家庭就是小弗蘭西的“烏台監獄”,而夢想和書籍就是她的“黃州”。

天生的貧窮是很難改變的,但幸好只是物質,不是精神。

“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愛着生活所饋贈的一切,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這是小説的結語。

小説結束了,但弗蘭西的故事還未結束,她會如結語所説的那樣,過着充實自在的生活。

那我呢?我的夢想又在何處呢?這是看完書後我對自己的提問,亦或是現在的我對將來的提問。夢想,我想過很多次,也換過無數個夢想。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確實,我沒有一個像小弗蘭西那樣堅定的夢想,或者説,我不知道我的努力讀書是為了什麼。那夜,我思索良久,找到了自己的“黃州”。我想當一名律師。為什麼想當?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的前路不會再虛無縹緲,我會像小弗蘭西一樣,追夢,哪怕身處“烏台監獄”。

我的心中種下了一棵天堂樹,一棵在何時何地都能肆意生長的天堂樹。

天堂樹在昏暗中成長,但幸好,她的頭頂是一整片浩瀚星空,為她照耀前方,哪怕光很小。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8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貝蒂史密斯的自傳體小説,這部書講述的是一個貧民窟女孩逆襲成長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弗蘭西,成長在一個貧民家庭,弗蘭西和弟弟尼雷拖着垃圾拿去回收站賣掉,他們生活在美國布魯克林窮人區,從小她就要撿垃圾,賣垃圾,購物,存錢。日子雖然拮据,但是她的精神世界卻無比豐盈。

每個星期六的下午,弗蘭西都會去圖書館借書,然後抱着書在自家天梯上,一邊喝着冰水,一邊吃着零食,徜徉在書的海洋裏。弗蘭西有一個良好的閲讀習慣原於母親凱蒂。弗蘭西的外祖母沒讀過什麼書,辛苦積讚的幾十元,被人騙了。為了讓後代不吃不識字的虧,她建議女兒凱蒂每天給孩子讀《聖經》和莎士比亞,培養孩子想象力,讓他們的精神世界不匱乏。這樣的祖母真的是一個好的榜樣啊。

於是閲讀成為了安撫弗蘭西孤獨心靈的良藥,讓她日後可以不卑不亢的表達自己。七歲那年,媽媽讓弗蘭西帶弟弟去打疫苗,因為姐弟倆都害怕打疫苗,於是在院子裏玩泥巴緩解焦慮,弄得手和胳膊都是泥巴,打針時,醫生和護士説怎麼能這麼髒啊,窮人家就不能清洗一下嗎?他們根本就不配生孩子。七歲的弗蘭西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弟弟的胳膊和我一樣髒,請不要吃驚,他是男孩子,你説他髒,他也不在乎。醫生和護士嚇了一跳一個小孩子雖然貧窮,骨子裏有一種不容侵犯的氣勢,可以捍衞自己的尊嚴。

所以多讀書,可以構建一處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那裏有各種各樣可以遇到的境況,可以解決任何問題。隨着歲月飄散,那些知識會潛伏在你的氣質裏。閲讀讓卑微的生命變的高貴。

弗蘭西上學了,讓她意想不到的.是新學校遠沒有她想象的好,學校裏面充斥着不平等,輕視,惡意,但弗蘭西總能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方式,與這個世界和諧相處。她計劃每天讀一本書。她央求父親給她轉學到她喜歡的環境學習,但是父親的死去讓他們家陷入窘境,值得慶幸的是酒吧老闆麥克加里蒂讓姐弟去他的酒吧打工。麥克加里蒂很喜歡這兩個孩子,待人接物有禮貌,温良和善,自己的孩子疏於管教,蠻橫無理。麥克加里蒂總是回憶弗蘭西的父親和他相處的美好時光,和談論教育孩子時候的幸福表情,自己也能得到片刻慰藉。

當母親生下妹妹勞瑞後,家裏的重擔讓姐弟倆無法上學。沒辦法弗蘭西輟學了。十四歲的弗蘭西找了一份工作,長期的閲讀積累,讓弗蘭西成為閲讀工裏讀報最快的一個,很快升職加薪,家境慢慢變化,她的工資超過了父母工資的總和。讀報工作開闊了弗蘭西的視野,讓她重新燃起考大學的夢,在母親的鼓勵下,她利用空閒時間努力考上大學,成了一名作家。

温暖的爸爸和堅強的媽媽讓弗蘭西和弟弟順利畢業,家庭的力量,是弗蘭西實現夢想的源泉。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9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閲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為與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向江面的冷霧灑下圓圓的網,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一夜的春雨,烏桕千萬樹,你家是對着秦淮第幾座長橋。”沒有見過烏桕樹的樣子,亦無從想像千萬樹葉晃動時的壯觀與美好,猜測它應該生長在南方某條不知名的江邊,挨近石橋的地方。幾棵成排,或只是一株,探着頭在水裏照出影子,因為被當地熟知,所以並不引人注目,卻在一個薄霧籠罩或春雨沖刷的清晨,搖曳了詩人的思緒。

讀完《布魯克林有棵樹》,突然想到了烏桕,想起寫了烏桕的這兩個句子,想去看一看那葉片的色澤和紋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説,生活總是重複、倉促和身不由己,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無非是希望現實和期待不斷吻合。

但是,首先,最重要的是,你得有期待。

外祖母瑪麗買菜時寧願要不新鮮的蘿蔔,為的是省下一分錢,放進儲蓄罐裏,因為她要攢錢買地。十年時間終於存夠了五十塊錢,雖然最後因為不識字,看不出地契是假的被騙。但是第二次十年……第三次……直到把這種看上去不那麼聰明的願望,傳遞給自己將要養育孩子,歷經生活艱難的`女兒。

媽媽凱蒂在一貧如洗的日子裏,堅持給孩子們讀書:每天一頁莎士比亞一頁聖經,堅持拿出和他們少得可憐的生活費相比,可以稱得上是鉅額的錢來讓孩子們學鋼琴。即使她們租住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室裏,即使她們還不知道下一頓食物來自哪裏。她為自己的努力找到了那個恰如其分的字眼:教育。是的,要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擺脱骯髒污濁的泥潭,即使她就深陷在這泥潭的中心。

爸爸約翰尼突然想到孩子們還沒有見過大海,“孩子們這麼成長,不能連沖刷着布魯克林海灘的大海都不知道。”這擋都擋不住的想法一來,他們的計劃就出發了。雖然他在示範從岸上跳到船上的方法時,“噗通”一聲掉進了水裏。雖然孩子們在黏滑酸臭的綠色海水,和越來越曬的太陽的雙重壓迫下全都中了暑。雖然連他自己也想不明白,為什麼現實如此不堪?他會唱的那些和坐船有關的歌裏,孩子們本該興致勃勃地回來,走的時候充滿對大海的熱愛,他自己也應該帶回各種各樣自己釣的魚兒。

生活並不公平。總有一些人在受困、受窮。人或許有同樣的經歷,但未必有同樣的心態。而人和人最大的差別,大抵就在這裏。

沒有文化的外祖母卻建議女兒給自己的孩子讀書,講述民間故事和各種童話。雙手終日泡在肥皂水裏,靠給人做清潔交換租住資格的媽媽,卻和孩子們一起學鋼琴,甚至比孩子們彈得還要好。從來沒有劃過船也從來沒有釣過魚的爸爸,卻堅持自己的孩子應該見識他所不知道的,而充滿熱情地付諸行動了。讀後感.還有那用舊裙子改成的窗簾,印着玫瑰花紋,它把簡陋的廚房變得很好看。還有那些週一到週五的發黴麪包,澆上開水,做成糊糊,然後加上鹽、胡椒、百里香、切碎的洋葱還有雞蛋(如果雞蛋不貴的話),然後在烤箱裏烤。烤好了,成了金黃色,再加上媽媽用半杯番茄醬、兩杯開水、各式佐料自己調製的一種汁……熱乎乎的,很好吃,回味無窮。所有這些情節,讓我在當時忍不住笑出聲音,甘願從心底發出讚歎,甚至在讀完書之後的很長時間裏,它們依然在我的夢想和希望裏盤旋。

無論今天給予了我們什麼,貧窮也好、富足也罷,它們總不可能一無是處,也一定不會無懈可擊。我們一直不丟棄充滿期待的心靈和發現樂趣的能力,才是最好的事情。

關於大海的歌曲和關於烏桕的詩句,到底有沒有欺騙我們,總該親自去看一看,才能知道。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10

在一個寧靜的夏日午後,我偶遇了弗蘭西·諾蘭,一個出生於貧民區的女孩。與所有的孩子一樣,她愛幻想,對未來抱有無限憧憬,熱愛閲讀,渴望學習。但現實往往不那麼如人所願,家庭的貧寒讓她早早便得去學着成長,體味人生百態。

弗蘭西一家生活在布魯克林。媽媽是清潔工,以一人之軀支撐着一家生計,堅強能幹;而爸爸卻恰恰相反,是個打散工的歌唱侍者,即便能歌善舞,但嗜酒成性,而且缺乏掙錢養家的本領,他自責,但也無奈什麼都不會。而這個“軟弱無能”的父親,卻一直盡心盡力地愛着孩子,給予弗蘭西的.童年無限的温暖。即便其他人包括父親自己都説爸爸如何如何一無是處,但弗蘭西還是更愛爸爸。她一直堅持閲讀,命運也終究讓這個卑微但堅持夢想的生命看到了一絲希望——她上大學了!

它所給人的感動,並非是故事的悲慘與煽情,而是它的真實,你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這種感動,也並不一味體現在那些堅強能幹、心懷悲憫的人那裏,還包括那些似乎有缺陷、沒有責任感的人那裏,而這種峯迴路轉時的感動,卻格外使人心靈的暖流環繞不息。

悲情中的温暖,苦難中對夢想的堅守,給了千萬人生存所需的人格力量;這個午後,它讓我想起當初那個天真的夢。夢想,千萬不能荒了。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11

最近,我學習了《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非常的有感悟。

《布魯克林有棵樹》故事的主要內容講:弗蘭西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的十一歲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麪包的女孩。可卻是一個擁抱偉大夢想的女孩。

弗蘭西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她的身世很不幸,她的母親不寵愛她;她的父親也過早去世,總是受到別人的嘲笑……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弗蘭西也是個有思想、乖巧懂事的小孩,她心思慎密,情感豐富,熱愛讀書,在弗蘭西身上,我彷彿看見小時候的`自己,那個也曾生活在窮困中,卻無限熱愛生活和熱愛讀書的小孩,那個永遠心懷夢想的小孩。

讀完《布魯克林有棵樹》心裏很複雜,不知該如何表達,我彷彿也如弗蘭西一般從那無盡的貧苦中脱離出來,似乎終於可以開始暫新的生活。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12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美國作家貝蒂史蒂芬創作的長篇小説,成書於1943年。這本書多次入選美國中學課本,是美國各地書店假期推薦必讀圖書,有着紐約公共圖書館“世紀之書”的美譽。書中精彩的內容後來被改編成一部電影《天堂樹》,一舉奪下奧斯卡獎。

《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的書名一語雙關,一方面指書中提到的天堂樹,這種樹是唯一能在水泥地裏長出來的樹。不管它的種子落到什麼地方,它都會長出一棵樹來,向着天空努力地生長;另一方面象徵着主人公弗蘭西所具備的`一種精神,一種熱愛生活、樂觀向上、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

20世紀早期,生活在美國布魯克林的小女孩弗蘭西諾蘭出生在一個貧窮普通的家庭。父親性情温和又多才多藝,在一家酒吧做侍唱者,可惜是個酒鬼,沒有養家餬口的能力。母親精明,勤儉持家,靠幫人擦洗地板和當看門人維持家用,她是全家的經濟支柱,沒有她,弗蘭西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活。

他們苦苦掙扎在社會的最底層,日子過的十分艱苦。但母親賦予她的那份作為窮人小孩的尊嚴以及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信念,深深地影響到了弗蘭西。她始終抱着堅強的生存意願,如飢似渴地從書本中汲取知識。不顧同學的嘲笑與歧視,社會上的不公平更讓她堅定。終於憑着堅韌不拔的意志朝着夢想奮起直追。幾經周折後,走出了她生活了十幾年的貧民區,考上了大學,過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

弗蘭西承擔了那個窮困的年代不可避免的生活磨礪,讓人讀起來心湧感動相對於現代主義文學剖析人物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布魯克林有棵樹》關注於小説人物的行為選擇和行為方式,迴歸於人的本我和生命存在的客觀本身。困境時代的生活該如何面對,該怎樣生活,弗蘭西已經給出了詮釋,平平淡淡,坦然面對,沒有虛妄,踏踏實實,執著追求自己的夢想。

天堂樹不擇環境,它何時何地都有可能萌芽,生長。在你我心裏種一顆天堂樹吧。它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支撐。或許有一天,你焉然發現在你身邊也有着許多棵天堂樹。你也是其中一棵——鬱鬱葱葱。

作者簡介:大家好,我是東華國小610班的曾紫薇,愛好閲讀和寫作,希望能結交到更多的有共同愛好的朋友。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13

合上書,映入眼簾的便是家門外綠油油的農田,這許多年如一日的景色,我早已看倦。但現在不會了,因為又有開發商看上了這塊地,這農田的一半已被推土機推平,被黃沙覆蓋,看不到一點綠了。再然後,這裏會建起一座高樓大廈,遮蓋住後面的低矮的房屋,能照進我窗邊的陽光就所剩無幾了。我呆望了一會兒窗外,感到無所事事,於是只好再次就翻開了膝上的書看。

這是一本老書,書頁泛黃,封面已將微微翹起,刻着歲月的紋路,封面非常樸素,唯一的裝飾只是一棵樹,但在這簡單的封面背後,藴含着一個厚厚的、普通的、平凡的、感人的故事,這故事超脱親情、友情、愛情,最後凝聚成一顆大鑽石:感動。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10年代一戰前的美國紐約布魯克林,這裏住着許多貧窮的人,當然,弗蘭西就是其中的一個,這本書以他的成長經歷為線索,生動刻畫了他成長道路上陪伴和錯過的那些人,抑或欣喜,抑或悲傷,抑或沉靜,抑或激昂。當她的內心成長到一個常人無法想象的高度時,戰爭終於踏着喇叭聲開始了,但她也不會像小時那樣迷茫了。她提着她的`小箱子,與母親、弟弟一起,離開了布魯克林。

其實,關於成長,最有發言權的是孩子,他們正在經歷這一階段,內心洋溢的是最真實的情感,我們擁有着大好時光,且稚嫩着,但願世俗的眼光不要過早的使我們的花朵凋謝,就像作者在序言中説的一樣,她並不希望浪費她的時間,願她的青春美好時光過得充實而有意義,這樣,等她老了,就不會像其他人一樣感慨:“原來我曾年輕過!”而是欣喜:“啊!現在我正年輕着!”

但成長也有我們所不能接受的事實,我們要學會接受它,就像接受一個自然過程一樣,成長有分離,有苦痛,也有苦盡甘來的感悟,也終將會有拎着行李離開的時刻,到時候,你會向那個和你玩在一起的好友告別嗎?是不是應該去看看那個坐在梯子上看書的女孩兒?她很像你以前的樣子。

你看見了嗎?她關上了窗户。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14

在我的書櫃中,有許多好朋友,像神奇的《霧中的奇幻小鎮》,堅強的《五彩龍鳥》,還有我最喜歡的《布魯克林有棵樹》。

這次,我向大家介紹《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由美國作家貝蒂·史密斯出品。它講述了一個叫弗蘭西的女孩的坎坷人生。弗蘭西和父母與弟弟一起居住在紐約的布魯克林,雖然家境貧寒,她和弟弟經常捱餓,但是因為有父親在生活中撒下的快樂歌聲的種子陪伴,一家人過着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是美好總有破碎的時刻,那一年,深愛弗蘭西的父親英年早逝,父親去世後家裏更加困頓,母親無奈挑起家庭重任。在她和弟弟該上高中時,家裏的經濟條件只夠一人繼續上學,偏愛弟弟的母親,把上學的機會留給了弟弟。但弗蘭西沒有放棄學業,她在做打字員時,自學大學課程,關心國家大事,面對困難,沒有低頭,而是用自己的堅強,交出一份滿意的答案。為家庭夢想打開了另一扇窗,讓自己的'家庭更加圓滿、温馨。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告訴了我們弗蘭西的堅強,告訴我們在生活中除了苦楚還會有快樂。弗蘭西愛看書,她喜歡坐在太平梯上,在婆娑的樹蔭下邊看書邊幻想着,可以使她忘記週一至週五生活中的所有困頓。因為愛讀書,弗蘭西擁有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因為愛讀書她成為一名高雅的女人。閲讀改變了她,弗蘭西的故事告訴我們,愛上閲讀,可以讓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這是一棵普通的樹,這是一棵不起眼的樹,這更是一顆頑強不屈的樹,即使遇到再多困難也能努力仰望天堂。我跟弗蘭西一樣,都愛好閲讀,我會永遠記住弗蘭西--這棵布魯克林的樹。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15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命運。

在二十世紀,紐約的貧民窟布魯克林生活着一家人,弗蘭西在生活中體會了各種艱辛。雖然這樣,她仍樂觀地面對生活,仍然努力學習。最終,她們家的經濟得到了改善,弗蘭西也考上了大學,當了電報員,最終搬離貧民窟。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閲讀的力量。因為從小就閲讀,弗蘭西説出的話十分優美,這讓她從小就與眾不同。在學校她飽受輕鄙,但扔保持着知識改變命運的新年。閲讀讓弗蘭西充滿想象力,面對苦澀的生活,她的想象力和樂觀總讓她活的輕鬆。閲讀讓她考上好學校,最終找到工作。

就像書上的一句話:“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愛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觀,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我們可以靠知識積累和閲讀活出自己的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