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75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後感

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後感1

著名哲學家杜威在這本書中分析和陳述了民主社會與教育的辨證關係,並把民主社會的意義、生物進化論的觀點、產業革命帶來的變化以及科學實驗的方法,貫穿一起從而去論證新教育的本質、目的、方法、內容和評斷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論問題和實施問題。而他的民主和教育的觀點無非是來自異域的經驗和實踐所總結出來的精華。

杜威着手改革教育,強調兒童要從書本記誦中解放出來,創造出了嶄新的教育理論: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他説,兒童在參加生活中使經驗的數量擴充和用經驗指導生活的能力增強,也就受到圓滿教育了。所以,教育並不是強制兒童靜坐聽講和閉門讀書,教育就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在杜威看來,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生活和經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

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論付諸實踐,杜威提出了“學校即社會”的方案。他認為,舊學校把教育歷程錯誤地理解為教師告訴和學生被告訴的事情,不激發兒童自動求知的本性,卻驅使兒童被迫地背誦學習代表事物的符號,即書本。這大大影響了兒童智力的培養與成長。

杜威視教育為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學校,把參加現實生活作為媒介,把教師傳授知識的課堂改造為兒童活動的園地和生活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投入活動,在活動中學習,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

教師要善於通過教學或組織活動保證學生生長的各種力量,以保證教育得以繼續進行。使學生樂於從生活本身學習,並樂於把生活條件看作是豐富經驗的機會,使人人在生活過程中學習,而且在離開學校之後,教育仍不會停止。這就是學校教育的最好產物。教師要注意不要把生活和一切表面的行動和興趣混為一談。要注意兒童哪些興趣在向前發展,而不是注意他們以往的衝動。這樣就需要尊重和保存兒童的天性,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識把兒童的天性武裝起來。

杜威以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提出“從做中學”的教學理論思想。“從做中學”強調要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並且依附於兒童的現實生活。教學要為兒童設想,以兒童心理為根據。

傳統觀念認為教學就是傳授知識,然而杜威認為學生從教師口中被動聽來的知識不是真正的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只能抑制兒童的活動,阻礙兒童創造才能的發展。

杜威倡導要充分利用“兒童的遊戲本能”,讓他們以活動為媒介而間接地學到知識。洛克曾説過:“教導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做的事業都變成一種遊戲似的。”這也印證了對兒童的教育要充分發揮活動的作用。因為,兒童在現實活動中遇到問題,會力求克服,這樣就需要動腦筋和費心思。而實際上,鍛鍊良好的大腦比在大腦中堆放不能消化的公式和定理有價值得多。

教師應該為兒童設計教學法。如安排真實情境;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維的課題;要有可利用的資料以作為解決疑難的假定;要從活動中去驗證假定;根據驗證成敗得出結論。這是對傳統教學的突破。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健康的遊戲活動的能力。因為遊戲往往既重複和肯定成人生活環境中的優點,也重複和肯定成人生活環境中的劣點,教師在學校的任務就是設置一個環境,在這種環境裏,遊戲和活動的進行能促進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長。

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這是循序漸進的積極發展過程,教育目的`就存在於這種過程中。他説生活是為了更豐富、更完美的生活,教育也是為了更豐富、更完美的教育,不能有任何外加於生活和教育的目的。

他認為生長和生活是無止境的,因而也無最後目的。兒童和青少年在生長和生活的過程中,在擴充、提高、更新、重組的過程中逐步成長並最終成為社會的合格成員。教育本身並無目的,只是人特別是家長和教師等才有目的。這就是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

其實,雖然杜威提出教育無目的論,但在他心中,教育還是有目的的,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學的思想方法”。他的教育無目的論是為了糾正脱離兒童而由成人決定教育目的的舊教育,並非根本放棄教育目的。

教師要關心兒童的個別差異,注意兒童愛好和興趣的起源、增長和衰退,因為兒童能力的萌芽和煥發是參差不齊的。給他們提供一個自由發揮的環境,不要強加給學生一刀切的教育目的,要提供一種環境,解放學生的能力,以使他們的天賦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要把教育的目的轉化為與學生的活動進行合作的方法。因為在那種對學生硬性規定的外在目的下,不僅教師的智慧不能自由發揮,教師的思想不能與學生的思想以及教材緊密相連,而且學生在雙重強迫下,經常無所適從。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長期實踐和潛心研究的結果,是步步深入而逐步完善起來的教育思想體系。書中全面地闡述了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它之後的作品也是《民主主義與教育》的引申或補充。杜威突破傳統,強調重視兒童的生長髮展,主張學校要與兒童生活、社會生活結合起來等教育思想是非常具有先見性的。他對現代教育思想的發展做出了無人可比的貢獻。這本書也是理解近百年來美國以及眾多國家教育演進的鑰匙。對有志於教育事業的青年教師,這是一本不可不讀的書。當然,書中也存在一些爭議的論點,要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東西,錯誤的觀點應在大腦中過濾掉。

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後感2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杜威最有影響力的著作,集中展現了杜威的教育思想。西方學者將該書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愛彌兒》並稱為不朽的教育瑰寶。

關於作者

作者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出生在佛蒙特州,1879年畢業於佛蒙特大學,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此後,他先後在密歇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哲學,曾擔任過芝加哥大學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系主任、教育學院院長,擔任過美國心理學聯合會、美國哲學協會、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主席。1896-1903年創辦了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作為其教育理論的實驗基地,並擔任該校校長。

杜威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條》(1897)、《學校與社會》(1899)、《兒童和課程》(1902)、《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經驗與自然》(1925)、《教育與經驗》(1938)、《自由與文化》(1939)等,《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在1916年寫成的專著。

本書的主要內容和觀點

《民主主義與教育》共26章,可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1-6章、第7-23章和第24-26章。第1-6章內容分別為:“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教育具有社會作用”、“教育作為指導”、“教育即成長”、“準備、展現和形式訓練”、“教育即保守與進步”。這6章從非正規化的教育談到學校的興起,從普遍意義的角度對教育的社會作用及目前各種學校教育目的存在的缺陷進行剖析,並指出學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向進步的教育邁進。第7-23章的主要內容是“教育中的民主概念”、“教育的目的”、“以自然發展和社會效能感作為教育目的”、“興趣與訓練”、“經驗與思維”、“教育中的思維”、“教學方法的性質”、“教育內容的性質”、“課程中的遊戲和工作”、“地理和歷史的意義”、“學習課程中的科學”、“教育的價值”、“勞動和閒暇”、“知識性科目和實用性科目”、“自然科目和社會科目:自然主義和人文主義”、“個人與世界”、“教育與職業”。這部分研究了民主主義社會所包含的思想及其運用到教育中所做的種種努力,闡明教育在向年輕一代傳授知識和經驗、培養其品格時的作用。第24-26章的內容是“教育哲學”、“知識論”和“道德論”,主要對前面各章涉及的哲學上的爭論進行回顧,探討了實用主義哲學的性質,從認識哲學和道德哲學兩方面進行總結。

本書的主要觀點有這樣幾個:一是關於教育是什麼,有什麼用。杜威認為就個人而言,教育是發展個人的能力、薰染個人意識、形成個人的習慣、鍛鍊個人的思想並激發個人感情的.過程,教育會通過增進和改造個人的經驗來使人獲得成長、發展;就人類整體而言,教育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的需要;就社會而言,教育是社會進步的手段。在杜威看來,教育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必需品,而學校是特殊的成長環境,是“從廣義的教育中區分出一種較為正規化的教育,即直接的教育或學校教育”,因此,“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的機構(即學校)和目的明確的內容(即課程),就被設計出來了,在此機構中講授這些內容的任務則由委派的專門人員(即教師)來完成。”二是關於民主主義社會的教育性質。杜威認為教育即是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並藉助對過去各種教育理論的批判來反證民主教育的正確性和優越性。三是用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可以理順長期存在的興趣與努力、經驗和思想、勞動和休閒、個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職業等矛盾,杜威還對課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釋。

評析和思考

杜威提出以“兒童為中心”和“從做中學”這兩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反對外在的、固定的、終極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長為教育目的,認為教育要促進兒童的發展、要促進社會的民主和諧。其實,與其説杜威是一個兒童中心論者,不如説他是一個社會中心論者更恰當。正如美國實用主義研究學者約翰·麥克德默特教授所指出的,如果對杜威畢生所從事的探究工作用比喻方式進行形容的話,杜威哲學就是一張苦心經營的、精心編織的蜘蛛網。杜威本人對這張網的接頭、支點、輪廓和麪貌等也許瞭如指掌,他自己能在這張網上輕盈翻飛、進出自如。但如我一樣的讀者在閲讀、試圖繪製杜威教育思想體系的路線圖時,難免迷茫和困惑。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僅注重價值觀和哲學層面,也注重課程、教材、教學方法等教育要素。他認為,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誘發”、“引出”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無論是在其教育思想還是後來所創立的學校裏,他都堅定不移地推行其新型教材--“活動作業課程”。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對我國的教育現代化建設不無啟示。例如,如何處理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與品性的關係,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係、如何落實五育並舉的發展要求等,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對這些問題都或多或少地進行了探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