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39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達芬奇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達芬奇讀後感

達芬奇讀後感 篇1

前段時間電影《達芬奇密碼》被炒得轟轟烈烈,我也是隨着人潮湧入電影院欣賞了一下,但始終覺得沒有原著寫得精彩。於是我又第二次翻開了這本神祕的《達芬奇密碼》。

書中對宗教,符號,象徵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讓我對達芬奇的認識又有了新的延伸,雖然是小説,但是我想DanBrown對基督教、符號學、藝術都有很深入的瞭解,DanBrown,一個沒有多大名氣的驚悚小説作家,教師出身,先前有過三部作品,反應平平,在好手如雲的西方暢銷書界算是個新面孔。《達芬奇密碼》出版後,一下子登上《紐約時報》等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一時好評如潮。這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説,既混合了謀殺、偵探、解謎、懸疑、追捕等常規的暢銷要素,又加進了大量藝術史、宗教史、象徵學等文化佐料。令人驚歎的是,他把那些高級調味品撒得恰到好處,絲絲入味,與驚心動魄的故事完全融為一體。這可不是等閒的本領。

DanBrown寫《達芬奇密碼》,卻用反叛的眼光要告訴大家,一切都是有組織,有預謀的。一切都是男性為奪取女性權力處心積慮設下的陰謀。(美國人最喜歡陰謀理論了)隱瞞,清洗,抹殺,謊言重複一千遍終於變成事實。起初的被迫現在成為自願,自然,甚至進入潛意識,成為超自然——神是這樣先被人造,然後才有了自己的生命。

假如抹大利真是基督教女傳人,又沒被男性對手奪權,我覺得男女不平等的歷史也不會被改寫。男勝女敗,是歷史必然,看看沒受基督教影響的其他文化就知道了……裹小腳雖然比剿巫温和一點,但打擊面更大。佛教思想算是最接近自由平等的,一與世俗相結合,也立刻成為性別統治的工具。東方文化好在沒有一神獨尊,眾神法力雖有高下,都可以在天宮裏開party,一起happy。當然小説畢竟是小説,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虛構的,儘管寫得如此真實,但是書中的'觀點早在20世紀六十年代就被提出,美國大型科幻節目《Discovery》也報道説這個純粹是某個瘋子的惡作劇,當然人們都説歷史是不能改寫的,但歷史畢竟是人記錄下來的,所以改寫是有可能的,所以會出現很多野史,但是它們畢竟不入主流通常會被遺忘掉。耶穌地位畢竟在基督教穩固了幾個世紀,要是用一本小説就能推翻真是太荒謬了,但拋開這些小説還是寫得很精彩的絲絲入口雖然沒有大量文學詞彙,但是卻讓人慾罷不能!

達芬奇讀後感 篇2

第一次接觸到基督教是在我中學時代閲讀當時大熱的《達芬奇密碼》這本書的時候,小説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就像一部懸疑劇帶着對達芬奇名畫的傳奇性解讀,劇情撲朔迷離、驚心動魄,書中大量關於宗教、符號的描述,讓我有一口氣讀完的迫切感,也讓我對基督教產生了好奇。

第二次接觸基督教是在讀研期間,研一那年,在看到舍友經歷了讀研的艱辛、對未來的迷茫、與男友異地的心酸和對遠方家鄉的思念後,她開始信教了,從入學時的情緒低迷到精神有所依、積極向上的態度,看着她一點一點的變化,由衷欣慰信仰為她提供了人生的慰藉,為她追求生活找到了依託的支柱。信仰能讓人有所依,能讓人洗淨內心的浮華重拾初心,能讓人對未來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也讓我對宗教信仰有了好感。

但是,前段時間因韓國“新天”教會聚會而引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大規模爆發,讓“邪教”又走向輿論的漩渦。韓國的“美式宗教自由”政策,不存在法律意義上的邪教,然而邪教的特點就是神祕主義、教主偶像崇拜、反社會、模仿宗教但是不信仰。這個“新天地”教會利用韓國高度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忽悠底層人民,成為了失去希望、無法擺脱階級固化的平民的救命稻草。教主説什麼就是什麼和漏洞百出的教義,在外人看來都像跳樑小醜般的不堪一擊,然而在迫切尋求出路的底層百姓看來教會能他們拉出泥潭。事實上邪教無外乎是到處傳教、騙錢斂財的,“新天地”教會的教義是看淡生死,這種到處跑又“不怕死”的.人,平時只不過是“要錢”,疫情期間簡直是“要命”。

在閩南地區,雖然大家都會拜觀音、拜土地公、拜關帝爺,佛教道教一起拜,很少人會去究其宗教的意義,“拜拜”成了另一種精神的寄託。一個正確的信仰給人提供的是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閩南人雖然民間風俗極重,信仰神明,在外地人看來過於傳統,但是我們閩南人一邊“拜拜”,另一邊卻不忘發揚“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在追求精神富足的同時還不忘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觀音、土地公擺在一起都拜了,這就是我們的信仰方式。

達芬奇讀後感 篇3

讀了大約十天的《達芬奇密碼》,但到了最後竟然沒有想寫一點讀後感的衝動,還好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了這樣一則消息,説美國的加州天文家表示,在20年內能找到外星人,而且表示,過去50年的研究表明,構成生命存活的必要條件在銀河系很常見,在太陽系就存在至少6個這樣的世界,於是才想在這則消息的基礎上寫下這篇算作讀後感的讀後感。

首先,外星人之於我,和黃金分割點一樣,在我看來是一件非常奇特偉大的事情,而且我對其也是深信不疑。甚至,我想在遙遠的過去,有那麼時期,地球上的那個時代的生物(也許長得不像人)的科技要遠遠高於我們現在的人類,只是在我們的有文獻記載的時光裏並沒有那截罷了。

再説,黃金分割點。黃金分割點,在過去只是自己知道的一個名詞,至於究竟是什麼,究竟有什麼了不起,就無從得知了。但是,在達芬奇密碼中真切的論述了黃金分割點的偉大,人的身體的比例,向日葵的種子,等等,都在遵循着這樣的規律。插一段曲目,當我在將這段話説給一些人聽時,有些人竟然反駁,嗤之以鼻,這樣的行為我也只能認為是自大的`表現,是無知的表現了。還説黃金分割,這樣的一個最佳比例,讓我一下子就將照相中的一些技校聯繫起來了,黃金分割的照相方法,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

另説,除了這個點以外的達芬奇密碼這本書的內容。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在暢銷的時候,得到了無數人的讚美,但是如果若我是那個時代的人,我想我不會加入那樣的行列,最多在我第一遍看過這本書也只是一個好評罷了。

這也許就是不同角度的問題吧,我只看到了整個書圍繞着聖盃在逃亡,在解密碼,在追尋答案,甚至到最後,以我的平凡的智力,不知道最終究竟聖盃如何了。所以,還是希望自己有機會再讀一遍,再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去揭示內部的精彩。

最後,記述一下自己的讀書節奏,發現自己將中午睡前的時間和晚上睡前的時間用於閲讀,收到很好的效果,零零散散時間的結合,保證了我能夠在半個月之內讀完一本書,寫出自己的感想。劇透一下,下面要讀的書是《悲慘世界》不過有時也會讀一下《贏》。 達芬奇與《蒙娜麗莎》 教案-達芬奇與《蒙娜麗莎》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

《理想國》讀後感---與哲人對話

《理想國》讀後感---與哲人對話:《理想國》的對話體寫作方式讓我自然而然想起了我們中國的孔子。雖然《理想國》裏思想都是柏拉圖本人的,但是我們不可否認,他作為蘇格拉底的弟子,其思想觀念受蘇格拉底之深,而且.

達芬奇讀後感 篇4

今天看了電影《達芬奇的密碼》,之前也曾看過這本書,也看到一些人對這部電影的評論似乎並不高,所以,覺得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

對於本片以及《達芬奇密碼》這本書來説,作者也許是對我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作者和導演以及若干個大明星,他們又一次聯手把我們騙進了此書展示給我們的情節,他們甚至利用了教會的反對力量作為宣傳,難道他們真的是要把“莫大拿的瑪利亞”就是聖盃這一個觀念灌輸給我們?假如你這麼想,你可能就真的錯了,假如你甚至接受教會是一個虛偽的利益團體這個觀念,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可以忽略情節,忽略作者巧妙杜撰出來的故事,甚至我們可以忽略教會對於這部作品的抨擊,可是,我們唯一所不能忽略的是什麼呢?是該作品展示給我們的相當具有可信度的一段歷史,而這段歷史並不為大眾所知,這段歷史的意義,除去有一部分對於教會而言的負面意義之外,我認為,最大的意義是展示給疑神論一個事實,基督教並非是憑空杜撰出來的,是有一個相當多的.考古以及歷史證據作為支撐而存在的,如此一來,如果你是疑神論者,你是否會在大量的史詩面前重新審視自己的世界觀?如果你真的有所思,真的被“神”所吸引,那麼這部作品的目的就達到了。呵呵,一本看似反對教會的作品,實際上卻是一個誘餌,傳道的誘餌。作者的高明也正在於此。

那麼,對於電影你有何期待呢?子彈的呼嘯聲和自虐的鏡頭不夠多嗎?假如你真的這麼認為,你一開始就不該買票進場了,因為你根本就不可能看懂,假如,當“雷”講述莫大拿瑪利亞的時候你還是一臉漠然而不為之動容的話,這部片子,也許你永遠都不可能理解了。要想真正的看懂這部片子,光是靠先看原著是不夠的,你得了解基督教的一些基本常識,例如:為什麼叫“莫大拿的瑪利亞”?莫大拿是哪裏?彼得是不是“磐石”?耶穌第一次的復活最早被誰發現?究竟有沒有瑪利亞福音書?除此之外,你得對於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也要有所瞭解,否則的話,你看的只是一部情節並不怎麼引人的偵探片,你自然也就不會有所感觸了。

達芬奇讀後感 篇5

帶着極大的好奇心,讀完了達芬奇密碼這本書,一氣呵成,看到凌晨4點,並上網詳細的察看了達芬奇書裏提到的那幾副名畫,不知道為什麼,看這本書一開始有極大的吸引力,可是書的結尾總是讓人覺得有點牽強。

館長所留下的一系列線索,其實就是為了孫女能找到親人,所謂的聖盃以及裏面所藴藏的祕密那隻不過是次要的,但是全文又非常多的手筆渲染聖盃的神奇,以及聖盃的神聖,結尾筆鋒一轉,變成了親人相認,而且我在文中還一直猜測,法希探長是不是就是那個導師,後來看到結果禁有點懷疑自己的判斷力。

書中對宗教,符號,象徵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讓我對達芬奇的認識又有了新的延伸,雖然是小説,但是我想丹·布朗對基督教,符號學,藝術都有很深入的瞭解,丹·布朗,一個沒有多大名氣的驚悚小説作家,教師出身,先前有過三部作品,反應平平,在好手如雲的西方暢銷書界算是個新面孔。但他的的博學體現在對盧浮宮、威斯敏斯特及其他教堂、達芬奇畫作內在寓意的假設及其他各種藝術史知識、隱修會、聖殿騎士團、基督教早期歷史以及原始宗教的相互關係史、密碼學、符號學、瑞士銀行的運作、語言學,尤其是字源的運用……最重要的是把所有這些

知識巧妙的通過一個故事展現出來,使讀者學了很多,也受到很大沖擊,卻不覺得乏味。

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文化史中種種宗教符號隱喻的重新解讀,和對人們習以為常的歷史常識的`顛覆。當然作為小説,有些敍述免不了是煽情、誇張、虛構,但不可否認其中許多史實也是有相當的真實度和學術價值。

丹·布朗寫,卻用反叛的眼光要告訴大家,一切都是有組織,有預謀的。一切都是男性為奪取女性權力處心積慮設下的陰謀。(美國人最喜歡陰謀理論了。)隱瞞,清洗,抹殺,謊言重複一千遍終於變成事實。起初的被迫現在成為自願,自然,甚至進入潛意識,成為超自然——神是這樣先被人造,然後才有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的結局是這樣的——那些記錄事實真相的祕密文件確實存在,但,從來都沒有人想要公佈它。“為我們靈魂服務的不是聖盃本身,而是它身上的謎”——隱修會成員如是説。整個事件不過是過世祖父和小孫女開的玩笑,一個又一個字迷遊戲,如此而已。沒有耶穌沒有和瑪利亞結婚。或許有些事實的確被矇蔽,但,拿破崙説的對“歷史不過是場騙局”。誰也不知道事實真相,誰也不用知道。

達芬奇讀後感 篇6

《達·芬奇密碼》是美國作家丹·布朗的代表作。小説從盧浮宮博物館雅克·索尼埃被人謀殺引出了有着近千年歷史的郇山隱修會與梵蒂岡教廷之間關於耶穌是神還是人的爭鬥。對於郇山隱修會來説,他們堅持耶穌是一個人,他曾有着常人同樣的情與愛,也曾有着與常人同樣的家庭生活、有愛人、有後代;而對教廷來説,耶穌是一個拯救人類的神。在長期的鬥爭中,最終郇山隱修會選擇了沉默,他們永遠地保守着相關能夠證明他們觀點的祕密,直到新的千年來到之際,才能公之予眾。然而,在新千年到來之際,以雅克·索尼埃等為首的郇山隱修會的四名主管,依然作出了保守祕密的選擇。這讓長期以來始終關心和期待解開這個祕密的一些研究者感到氣憤不堪。雷·提彬爵士就是其中之一了。他想方設法要知道並最終公佈這個祕密,為了達到目的,不惜派塞拉斯接連殺死了郇山隱修會的四名主管。

提彬,一個英國學者、騎士,在小説中有二個身份,公開的'是對聖盃的研究者,祕密的實際是一系列謀殺案的策劃者和主導者——號稱“導師”。而白化病人塞拉斯與天主事工會的阿林加洛主教都不過是被提彬所利用的一枚棋子而已。蘭登與奈芙為找到並保護聖盃作出了艱辛的努力,在受到一連串的追殺之後,憑藉她倆的智慧與勇氣,最終獲得了勝利。

作為一名讀者而言,聖盃固然是吸引你讀下去的一個源動力,但其曲折、離奇、有趣,而且充滿智慧的故事情節,一定會讓你欲罷不能,大有非得一口氣讀完的逼迫性。小説懸念疊起,樸素迷離,層層推進,驚心動魄,難怪在世界各地讀者雲集,自是有其過人之處。相對於小説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與對一個又一個迷團的解析,蘭登與奈芙在這期間所產生的愛情,已多少顯得有些蒼白,而對於聖盃到底為何物的追求,也似乎已並不重要。

客觀地説,吸引着我的,除小説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外,對於達·芬奇一些耳熟能詳的名畫所作出的傳奇性的解釋,我同樣看得如痴如迷,這倒並不是由於作者對這些名畫所作闡述的新穎與另類,而是仔細想想是那麼一回事,再仔細想想又似乎並不那麼一回事,這樣的感覺真得很奇妙,這也許是讀這部小説的又一收穫吧。

還得重複那句話,作為一部世界暢銷的小説,自是有其過人之處。

熱門標籤